為什麼可口可樂漲價幅度不大?

剛才看到一個問題十年間油條價格翻了五倍,巨無霸漲了60%。同為飲料的牛奶和礦泉水都上漲了50%到100% 為什麼可樂打20世紀末以來一直是三塊? 另外,對比國外可樂價格,比如歐洲美國(2.5~3歐元,美元),國內的可樂為什麼這麼便宜?它的定價策略是什麼?又是否構成傾銷?


十年中,一根油條的價格翻了4倍,一頓早飯從2元變10元。可是世界飲品可樂卻沒有怎麼漲過錢,為什麼呢?

漲價的原因好解釋,因為它是一種我們生活中的通脹現象,很常見而且很直觀。一來這十年里,廣義貨幣供應量增長了3倍,經濟規模增加了1.8倍,貨幣發得比經濟增長更快;二來百姓總體的收入增加了,不管買東西還是賣東西,價格提升都是自然的選擇。

而那些不漲價的東西,則要相對複雜一些,或許給我們也能帶來更多的啟示。

可樂為什麼不漲價,可以用經濟學中菜單成本古諾均衡解釋。

菜單成本好理解,就是商家漲價的時候也得花錢。

餐廳改價格要重印菜單,可樂如果提價就要改廣告、調整市場策略,還要想辦法安撫抗議的消費者……這麼費勁,不如不漲。

而古諾均衡,通俗來講,一種產品市場只有兩個賣家,賣的東西基本無差別,兩個賣家相互之間也沒有任何串通行為,不過都知道對方將生產多少、怎樣定價,這樣,雙方都可以確定最優的產量來實現利潤最大化。

在這種均衡之下,低價格和微薄的利潤,將大部分競爭對手阻擋在行業之外,而少數的巨頭則依賴於規模生存下來,獲得尚屬可觀的總量利潤。

可樂可以依靠規模化生產降低成本。比如可口可樂的自動化生產線,一分鐘可灌裝成千上萬瓶可樂,相應的成本結構中,人力佔比很少,這幾年人力成本的大幅度增加對其的影響不大,因此售價就可以維持在比較穩定的狀態。

不過,規模化生產和低成本,只是解釋了可口可樂確實具備了不漲價的能力,但是並沒有解釋不漲價的意願。這就涉及到可樂的市場結構了。

可樂,是一個雙寡頭壟斷競爭的行業,在只有可口和百事的時候,他們是相愛相殺的唯二大佬。

為了保證各自利益最大化,他們會根據對方的產量調整自己的產量,與之對應的價格就是定價。新的品牌因為規模小,很難做到同樣低價,只能退出。

低價曾經是可樂的優勢,但現在,因為奶茶、果汁等飲料越來越多,可樂漲價也會讓消費者減少可樂消費。

結果就是,只能維持原價。

可口和百事這兩家都已經這麼大規模了,把成本壓得低到不能再低,也才這麼一點利潤率。如果有競爭對手想要進這個行業,做不到這麼大的規模,沒辦法把單位成本降到像可口和百事一樣低,根本就不可能賺到錢。

因此,這個行業有著非常高的競爭壁壘,利潤率不高,但是兩個大玩家靠著規模,也能賺到錢。

反之,如果把價格提高,一開始利潤率是提高了,但新的競爭對手就會不斷進入,隨著價格戰的開啟,產品的價格也越來越低,利潤也越來越低。

更何況可樂的成本非常低,尤其是糖,在幾百年來大型熱帶種植園的普及下非常的便宜,那可樂成本究竟有多低呢,網上有張圖:

在這張圖中我們可以看到,僅售三元錢的可樂仍有五毛錢利潤。

更何況可樂並不是在哪裡都賣的像中國這麼便宜,英美德法的可樂售價是中國的三四倍。更何況可樂公司從誕生之初就沒打算在瓶裝可樂上賺錢,而是主要靠櫃檯生意發家——就是麥當勞里9塊錢一杯的那個自來水兌出來的可樂。

更何況可樂公司也不是不想漲價。歷史上,可口可樂公司曾經為了既想漲價又不想耽誤自動售貨機的生意,喪心病狂地出製造0.75美分的硬幣(沒成功)。

而過去十年里,中國大陸的一般瓶裝可樂容量從600毫升降到了500ml,含糖量也降了,這其實也是變向漲價了。

總而言之,你看到的可樂芬達冰紅茶們三元錢的價格,是市場上的飲料巨頭們充分博弈的結果。


快消汪前來怒答一記。

這是由碳酸飲料的生意模式決定的。

曾與可樂中國前高管聊過這個問題,答曰:這是一種經營策略。

碳酸飲料業的毛利率非常低,可口可樂的毛利大約只有十到二十來個點(具體數字記不清了,但記得是個很低的數字)。這還是在可口可樂達到極大規模(自動化生產線每分鐘可灌裝若干萬瓶),生產及產品成本壓縮到極低的情況下的數字。

這等於是給自己挖了一條很深的護城河。其餘小牌子碳酸飲料很難達到同等規模,這意味著成本居高不下。在售價方面,小品牌也很難以高出可口可樂很多的幅度來定價。這讓進入碳酸飲料這個市場變得非常無利可圖。

此外,在終端鋪貨方面,可樂也可以享受到規模經濟帶來的巨大優勢。以中國為例,全國有幾百萬家零售網點,鋪點越多,固定成本越高,但相應的銷售量越大。這又讓這條護城河變得很寬。

銷售量大的公司在降低生產成本與攤銷銷售費用方面都更占競爭優勢。

在這種生意模式下,可樂更看重的是規模,並通過規模帶來市場壟斷地位,以及依然不菲的凈利潤。

而價格與規模大部分情況下呈直接線性相關的關係(低於或者高於某些價格點除外,此時價格彈性失效,即降價不多帶來銷量,漲價不掉銷量)。所以,可樂傾向於用低售價保持最大化銷量。

可樂有著名的4A原則:Available(買得到)、Affordable(買得起)、Acceptable(願意買)、刺激買(Activation)。這很好地體現了碳酸飲料生意模式的特點。

這是網上找到的可樂培訓資料,有興趣的人可以看看(侵刪):

http://m.doc88.com/p-707864036850.html

其實在8、90年代,中國還有天府可樂、汾湟可樂等一眾本土碳酸飲料,但後來紛紛敗下陣來。達能曾經購買了深圳益力礦泉水,但後來發現很難盈利,甚至主動縮小分銷範圍(不分銷到離開水廠xxx公里以外的市場),最後還要把益力脫手賣掉,核心原因就在於此:飲料行業不成規模就不賺錢。

這也是為什麼巴菲特要長期投資可口可樂股票的原因,護城河又深又寬。

當然,可樂現在也遇到了巨大的挑戰:

在中國,它忽視了一些本土性的需求:在茶飲料方面,康師傅和統一成了老大(但這也是藉助了它們本身已經做得很大了的速食麵生意,幫助攤低了分銷成本,否則單做茶飲料是很難達到盈虧平衡的)。

此外,涼茶的爆發性增長也讓它措手不及。王老吉/加多寶們切入的這個市場是美國飲料企業所不熟悉的。同時,較高的售價(涼茶5-6塊一罐,比3塊一罐的可樂要貴很多)也幫助增加了毛利,削弱了兩樂的規模優勢。

在國外,喝碳酸飲料越來越被視為不健康的生活習慣,各種不含糖、天然植物飲料的崛起分了兩樂的餅。

但從整體看,全球飲料市場的寡頭還是兩樂,短期內還很難出現下一個能動搖兩樂的飲料巨頭。兩樂之外,可能生存下來的大多是一些細分市場飲料品牌,如運動飲料里的佳得樂(評論里有人提醒它其實是百事公司的子品牌),礦泉水裡的依雲、斐濟水,天然飲料里的椰子水等等。

答主自己在創業,每天腦袋裡計算的都是各種數字:銷售額、毛利、推廣費用、固定成本......生意的背後就是數字。一盤生意值不值得做,不僅僅看整體的市場有多大,更重要的是在這個行業看你有沒有得以立足的競爭優勢。

以規模取勝的飲料行業是草根創業者最不該選的行業(有中糧這樣的乾爹除外)。

所以說選擇真的比努力重要。

一些補充:

(一)美國600ml可樂大約1.5刀,香港的可樂約10元港幣,台灣約賣29台幣,兌換成人民幣分別是10.35元(美可)、8.9元(香可)、6.7元(台可),分別是大陸銷售可樂的3倍、2.5倍、1.9倍。

四地可樂的成本不一樣,但成本上的差異絕對沒有售價上這麼高。主要原因在於,定價由市場競爭態勢決定,而不是成本。四地的主要競爭對手售價不同,可樂也採用了不同的定價策略。

(二)看到評論里很多朋友混淆了毛利、凈利的概念。以下以可樂為例,順便做下財務知識的科普。

因為沒在可樂工作過,以下數字都是我自己按可樂中國的銷售情況預估的,僅為了說明財務概念,如有錯誤還請真神見諒。

建議零售價:3.5元/瓶(PET瓶裝)

零售商利潤(包含從經銷商到批發到終端小店的全渠道利潤):1~1.5元

出廠價:2~2.5元

成本(含產品、包裝、倉儲、物流、與生產相關的人員工資、與生產相關的固定資產攤銷等):1.5~2元

毛利:0.5元

毛利率:20~25%

營銷及渠道費用攤銷:0.3元

管理費用攤銷:0.1元

稅前凈利:0.1元

稅前凈利率:4~5%

從這個數據看,碳酸飲料行業的毛利率與凈利率都不算高。但它的體量大、流轉快,整體ROE可以去到20%左右。加上可以低成本佔用上下游的資金(供應商通常給大客戶賬期),整體資金利用率會更高。

按可口可樂所有飲料產品在中國一年銷售300億計算,它的毛利有75億、凈利有15億。也算是一個不低的數字了。

(三)最近熱度很高的喜茶應該跟星巴克、麥當勞一樣被歸入餐飲、零售行業(cafe retailer),而不是飲料(beverage)行業。

相應的,餐飲行業的毛利率會比飲料行業高很多,但凈利率不一定高,因為它要支付較高的鋪面租金等費用。

近年麥當勞的一大商業創新是增加了很多24小時營業的店面,因為營運成本中最大頭的是租金。24小時營業並不會增加租金,只需要加一點電費、人工,但營業收入的增加可以覆蓋這部分費用還有盈餘。

最後打個招聘廣告:

快消品生意還是很有趣的。有志於此行業的才俊,可以考慮申請我司。我們坐落在花城廣州,現招新媒體策劃、推廣等職位的全職及實習生。

要求:自驅動力強、好學肯干、具備一定的文字功底及善溝通,學歷要求大學本科及以上。

有興趣的朋友請大力投擲簡歷至:hr@izhiguan.com

可關注公眾號「植觀nattitude」(hizhiguan)了解詳情。

射射!

奧運冠軍、奧莉爸比李小鵬和奧莉媽咪李安琪是公司的首席產品官和股東。他們有時候還會帶奧莉和奧利奧兩個萌娃來上班哦。

附上團隊照片一張。

See you later!


算是行業相關人員,努力回答一下!不是太專業,歡迎指教!

定價這個東西應該和成本與營銷都有關係。營銷我不太懂。簡單說說成本方面的。

一瓶飲料的原料成本基本在包裝。PET瓶,標籤,蓋子物料成本中占很大一部分。這些東西加起來比飲料還值錢。

可樂母公司的原漿成本不太了解。但這些年,包裝材料的成本都在下降。以瓶子為例,一方面其原料PET顆粒的價格近些年保持在一個較低的價位。另外一方面,可樂在推廣輕量瓶方面可以說是不遺餘力。大家熟悉的那種薄似紙的冰露瓶重量差不多是其他罐裝水瓶子重量的一半到三分之二。單單這一項就有為一條生產線一年節約上千萬元。

這幾年國內用工成本的增加其實也影響到了可樂。不過生產線效率的提升,則差不多抵消了用工成本的增加。十五年前,可樂大部分的飲料生產線是每小時1萬多瓶。但目前生產線基本是48000瓶/小時,而最新的純凈水生產線是81000瓶/小時。現在一條生產線可以頂過去三條。並且由於生產線高度自動化,每條生產線所需工人數量也減少很多。因此在平均用工成本方面,可樂應該非但沒有增加,還略有減少。

至於設備方面,一方面很多國產設備成熟,代替了部分進口設備。另一方面,近些年進口設備的價格雖然穩中有升,但漲幅不大。而且,由於人民幣走強,國內進口設備其實性價比比之前還高。

其實這些年可樂在國內的利潤還是有下滑的。可樂目前在國內既有自己的瓶裝廠,也有合作代工的(比如中糧可樂,上海紫泉等)。可樂自身工廠的工人待遇較好,設備維護捨得花錢買進口備件,這些方面使得這些工廠的已經基本無利潤。而國內的代工廠則是大量使用勞務工(沒有社保),使用國產備件,壓縮設備維護費用。目前可樂旗下的加工廠都在轉讓進程中——轉讓給中糧可樂和太古可樂等代工廠。相比於百事可樂中國區前幾年已經全部買給康師傅,可口可樂已經是乾的還不錯的了。


看了一個某高票回答,靠想像都可以有1000贊?馬督也贊了

原來馬督也屬於可以被忽悠的,也不是無所不知啊

因為某個原因,對可樂系統還是很熟悉的人回復一下

1.可口可樂生產過程所耗用的人工,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是的,你沒有看錯,整個可口可樂在製造過程僅包裝完成以後需要人工做為運輸性的工作,整個製造過程中人力成本可以在直接忽略不計,完全是無人工廠,何來人工成本增加?

實際上由於生產線的改進或其他原因,整個可樂的生產員工數量是不斷減少的,以某個工廠為例,最近10年至少減少了50%

另外,生產可樂的基本上都是由代加工廠生產(實際上我們喝的不同品牌的飲料,可能都是一個工廠生產出來的),這些代加工廠的工資還是很低的,遠不如沿海地區工資增長幅度

2.各級經銷商層層加價,這個一看就知道對可樂系統一無所知

可樂沒有所謂的各級經銷商,都是至少省級的大經銷商,甚至跨省的,以下的經銷商根本就不在可樂的管理範圍,只是以一個相對固定的費用在結算。

具體來講就是被中糧等(超級央企)壟斷

以可樂將外包的加工廠生產出來的可樂,直接運到儲運點,中間不存在運來運去的可能性,這個成本就太大了

可樂為什麼沒有加價,原因在我看來主要有幾點:

1. 面臨競爭太激烈,不敢加價。整個可口在中國的銷售基本上是一年不如一年,那敢加價

2. 可樂實際上在中國沒有投入什麼,實際上至少90%以外的加工是外包,100%的運輸是外包的,100%的銷售是外包的,並且賬期至少6個月,賣出去產品以後,才結算的。實際上可樂在中國就提供一個牌子,實際投入可以說非常非常少,可樂可以說是中國製造業中最大的皮包公司。沒有什麼投入,自然獲利就高

也就是說可樂實際上只提供一個牌子,運營所需的資金(包括製造,運輸,銷售)由外包夥伴提供。

3. 可樂最大的成本實際上是運輸,相對製造成本而言,運輸成本才是真正大頭,而可口主要靠鐵路運輸,受益於鐵路運價穩定,所以可口成本實際上一直很穩定

並且由於可樂分廠相比10年前多了很多(減少運輸距離),再加上高速公路的擴展(高速運輸成本遠低於非高速成本),實際上可以說可樂的運費是非常穩定,對於有些省可能還是在下降的

4.由於可樂是強勢品牌,所以進場費什麼,對於可樂可以說是零,這樣銷售的最大成本實際上也很穩定

所以可樂的成本一直穩定,而不是你們想像的相對10年增加很多。實際上對於中國製造業而言,人工上漲的部分早就通過其他方式抵銷了,不能抵銷的工廠都關門或走人了。

不光可樂,中國的工業品實際最近10年價格也很穩定,甚至可以說大部分是降價的

不要光扯人工,實際上對於現代中國製造業(非勞動密集型企業),有一定規模的企業而言,大部分人工成本只佔整個成本中的10-20%左右

-----------------------------------------------------------------------------------------------------------------

關鍵在於可樂這東西從來沒升級過,10年前2.5元一罐,現在也是2.5元一罐,你說他味道變了嗎?沒有,沒有改變的東西他憑什麼漲價?可樂可以說是一次投入,收益百年。而且從銷量上,可樂百事應該是地球上雄居1-2位的飲料廠了吧,成本的控制,管理的運營,不是我們這些局外人能夠看的穿的。

回復:

1. 可樂的創新或者說抄襲從來沒有停過,每年至少新增幾十個品種。像最近幾年火的奶茶,實際上可樂N年前就代工生產過,不知道為什麼沒有推到中國市場。我挺喜歡這個奶茶口味

你去大超市看看,可樂系的一般至少15種以上在賣。

只是一直都沒有火

2. 可樂的管理水平,沒有你想像的那麼高,我個人認為可樂的管理水平,特別是最近幾年也挺差的。

可樂只是不賺辛苦錢,大部分都外包出去了,自已只做一些核心和協商的事

可樂我覺得唯一值得稱讚的就是付款體系,到了時間,錢自動就付出去了。這種重合同的精神,跟我所從事的行業的一些中國公司而言,簡直是神話


又見某呆出來瞎忽悠,不懟一下都算對不起觀眾。

這位 @南太脂硯齋 持有的化工學位恐怕是克萊登大學頒發的吧~~

飲用糖水,是最低級,最廉價,最不科學,最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具體請看:要想活得久,必須禁吃糖 - 知乎專欄

如果這位克萊登校友有最基礎的化學知識的話,就應該知道蔗糖水解後產生果糖,果糖再水解(更正一下,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多謝評論中的指正。),產生葡萄糖。果糖和葡萄糖都是優質能量來源。事實上,你平時吃的米飯主要成分是澱粉,最終也是水解成葡萄糖才能被人體吸收的。

碳酸飲料造成鈣流失,以及骨質疏鬆,通俗一點地說,就是說把你的骨骼慢慢都溶解了,你會發現你中年以後每年變矮了,以及一系列其它問題,你說危害大不大?碳酸也是酸,大家學過中學化學的都知道,各類酸的活躍成分就是一樣的,都是氫離子,那麼一個人沒事天天喝稀釋的硫酸,鹽酸,那是好事兒嗎?

碳酸是一種弱酸,二氧化碳溶解到水中就形成碳酸。如果碳酸能溶解骨骼的話,你每天吸收的大量二氧化碳早就和體液中的水結合了,直接溶解你。而所謂的「各類酸的活躍成分就是一樣的,都是氫離子」更是不知所云,感情其他酸根離子都是化學惰性的一樣。實際上,胃酸含稀鹽酸,酸性比碳酸強得多,碳酸進入胃裡,遇到強酸,立刻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


頭三十年不漲價因為一份坑爹的合同

第一杯可樂1886年在美國賣出,此後經歷了大蕭條、兩次世界大戰、咖啡因與焦糖短缺等等令人焦頭爛額的事,一直到1959年左右,可樂的單價都是5美分。而在同時期,咖啡價格上漲7倍。

經濟學家都會覺得,這是在逗我玩嗎?

△第一杯可樂在這家藥店的冷飲櫃檯賣出

實際上,可口可樂並沒有閑心思逗經濟學家們玩兒,只是不斷的節外生枝,讓可口可樂一直在推遲漲價大業。

這一推就是70年。

首先是在1899年,可口可樂總裁的辦公室來了兩個律師,希望買下可口可樂的裝瓶權,由可口可樂向瓶裝商供應可樂。而在當時,飲料裝在瓶子里賣出是一件稀奇事,可樂主要在冷飲櫃檯一杯一杯地賣,場景一般是這樣的而日常人們喝可樂的畫風則是這樣的↓

面對「瓶裝可樂」這樣革命性的建議,總裁先生做出了英明的決策——就像南雲忠一決定讓航母上的飛機卸下炸彈換裝魚雷、諾蘭?布希內爾拒絕向蘋果公司投資5萬美元換取三分之一股權一樣英明。他認為,可樂就是冷飲櫃檯的生意,瓶裝可樂似乎不太能賺錢。

幸好對方一再堅持。於是,很可能是為了趕走軟磨硬泡的律師,總裁簽下了一份合同:以一個固定不變的價格向瓶裝商供應可樂。

結果瓶裝可樂一經推出大受歡迎。這對於可口可樂來說真是個不太好的消息,錢都讓瓶裝商賺了,如果瓶裝商看著形勢好抬高可樂的價格,這裡面的利潤可口可樂公司不光一分錢賺不著不說,價格提高導致的需求減少還會讓可口可樂受損。

必須想個辦法,阻止瓶裝商提高可樂價格。

合同是死的,人的腦袋是活的。可口可樂於是大面積地鋪排廣告,主要廣告位是在商店旁邊,打上這樣幾個大字:來一瓶可樂吧,只要5美分!

△牆面上廣告寫著:美味!清爽!可口可樂,緩解疲勞,5美分

他們還做了很多印著「可口可樂,只要5美分」的小刀到處發↓

當人們被這些廣告嚴重洗腦,把可樂和5美分划上等號的時候,試圖抬高價格的瓶裝商就變成了「殺千刀的黑心販子」。於是可口可樂和瓶裝商就這樣杠著,5美分的可樂也就一直這樣紅紅火火地暢銷著,直到1921年,瓶裝商終於投降,合同得以重新簽訂。

這下,可口可樂的手腳都鬆綁了,可以為所欲為了?理論上說是的,但實際上,要漲價,可口可樂還面臨著別的問題。

首先是,那些大量的廣告牌一個個去改成本太高,同時,可樂5美分的概念已經太深入人心了,貿然改價還是會招罵。

△這就是傳說中的:自己吹的牛,含著淚也要那啥……

這樣的心理經歷我們每個人都有過。當你知道一件商品的價格時,你會把這個價格當成這個商品內在的一部分,根深蒂固地覺得這個商品就該是這個價,如果價格有所提高,會激起消費者內心的反抗情緒。所以這麼多年,你可以看到,很多時候商家想漲價,不是直接換價簽,而是仍然保持一樣的價格,但減少商品的分量。如果哪天你到常去的咖啡廳買咖啡發現咖啡淡了,可能就是這個原因。

除此之外,一個更大的問題來源於當時自動售貨機的普及。

△這則廣告可能在暗示,贏得女生好感的好辦法是給她們買含糖量極高的碳酸飲料

到1950年的時候,全美境內有46萬台自動售貨機,可口可樂的售貨機就佔了其中的85%。大量的可樂依賴自動售貨機賣出。當時的售貨機無法找零,只有一個投幣口——就是為了5美分一瓶的可樂設計的。這麼多的機器,都報廢了重新做是不可能的了,只能在別的方面想招兒。

可口可樂首先排除的是多次投幣購買可樂的方案,比如一瓶可樂6分錢,這樣很可能降低消費者的購買慾望。但如果只能投一次幣的話,那就只有一角錢這個選項,這樣又會太貴。

有沒有什麼辦法讓可樂的價格定在5分錢到1角錢之間,並且還能在現有自動售賣機上實現呢?

1953年,當時的可口可樂總裁寫信給經常一起打獵玩耍的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鄭重其事地建議總統下令製造7.5美分的硬幣。

△雖然艾森豪威爾喜歡喝可樂

虛懷若谷的艾森豪威爾總統成功克制了自己向該總裁腦袋開一槍的情緒。結果是,如你所見,並沒有7.5美分硬幣的問世。

但可口可樂公司並沒有放棄,又想出來一個變相漲價的辦法:到自動販賣機面前買可樂的人,每9個人裡面會有一個人投了5美分的硬幣後,拿到的是一個沒有可樂的可樂瓶,而這個「幸運的」人將要再投一個硬幣進去才能拿到一瓶真正的可樂。

這樣一算,平均下來,一瓶可樂的錢就能漲到5.625分錢,看上去很不錯哦。

但是個人就可以想到,那些個拿空瓶的哥們兒心裡該是個什麼咆哮狀。為了避免被一群憤怒的消費者拿著「可口可樂,只要5美分」的小刀上門討個說法,明智的可口可樂公司最終還是放棄大範圍推廣此方案。

到了40年代末,在通貨膨脹的壓力下,5美分可樂再也撐不住了。大約在1940年以後,長久的通貨膨脹一直伴隨著美國人民。70年代也發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美元與黃金脫鉤,美國進入了肆無忌憚高速印美鈔的時代。

大蕭條時期美國街頭的報童,背景中廣告亂入

1951年,可口可樂停止在廣告上顯示「5美分」,當時有媒體報道可樂在全國範圍內有賣6分錢的、7分錢還有10分的。1959年是最後一瓶5美分可樂賣出的年份。

就這樣可口可樂被迫當了近70年不漲價的良心商家。

這樣的低價讓對手也不好受,百事可樂20世紀初期的日子一直不太好過,1934年百事可樂以魚死網破的決心推出以5美分12盎司一瓶(比可口可樂多將近一倍)的可樂後,才大獲全勝了一回。

大打價格戰的百事可樂提出的口號是:「同樣5美分,我們大」

但這也不全是壞事,正因為可樂沒辦法提高價格,公司賺錢只有一條路:卯足勁兒賣出儘可能多的可樂,攤低成本,薄利多銷。可樂現在成為全球飲料,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此。

二戰期間,可口可樂公司與軍方合作,在除南極洲以外的所有大陸展開可口可樂的裝瓶生產線,把5美分可樂賣給士兵。你可以把這理解為愛國,也可以把這理解為會做生意。

二戰期間,可口可樂的宣傳畫

今天,在美國亞馬遜上買一聽罐裝可樂要35.5美分,這罐可樂大約有12盎司。算起來,雖然價格比5美分6.5盎司時期翻了幾倍,但相比其他商品,真的算是良心了。


很多答案已經從理論層面解釋了可樂很少漲價的原因。但是實際操作中,這其實算的上可口可樂公司的傳統,背後還有一段公案。

從1886到1950年代,可樂在美國的售價一直是5美分一瓶。那70餘年裡,中國經歷了從光緒親政到共和國成立,而美國也從美西戰爭打到一戰二戰。世界格局翻天覆地,咖啡因和焦糖等等原材料價格也不斷變動,連咖啡的價格都漲了六倍。但是,可口可樂在半個多世紀的風雲變幻中硬是一分錢也沒漲價,6.5盎司始終賣5美分,比黃金還穩定,堪比硬通貨。

難道可口可樂公司老闆特別有情懷,堅持不漲價?

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故事要從可樂剛開始流行時說起。19世紀末,飲料還在街邊小攤論杯賣,可口可樂推出不久就在街頭大受歡迎。看到可樂這麼火,有兩個搞技術創新的創業者就跑到可口可樂老闆的辦公室去,打算推銷他們的玻璃瓶包裝。但是他們可能不太會吹牛講故事,所以路演失敗了,可口可樂創始人阿薩·錢德勒並不喜歡他們的主意。但是是在軟磨硬泡之後,錢德勒還是答應他們以90美分一加侖提供可樂,允許他們自主販售瓶裝可樂。

這個長期供貨的許諾本身倒沒什麼問題,但是誰也沒想到可樂會一直火到21世紀,所以當時簽合約的時候雙方就沒有設定期限。也就是說,這個供貨價格無法改變。

後來瓶裝可樂風靡市場,但可口可樂受困於合同,不得不以每加侖90美分的價格賣給瓶裝分銷商。

那麼為什麼賣瓶裝可樂的分銷商不提高售價呢?

這就是可口可樂的機智之處。由於它供貨的價格不變,可樂漲價它也沒法從中獲益,反而會損失消費者。所以,從20世紀初開始,可口可樂就瘋狂的在街邊,樓房的廣告牌,雜誌等地方投放」5美分一瓶可樂「的廣告。如此一來,所有消費者都知道可樂的「官方」價格,分銷商想單獨漲價變得很難。可口可樂的意圖是,你不讓我好過,我也不讓你多賺錢,順便還能獲得消費者的好評。

利用這條釜底抽薪之計,可口可樂終於在1921年重新和分銷商簽了新的合約,拿回了定價的主動權。但是,由於之前宣傳用力過猛,影響尚未消弭,重新宣傳成本又太高,所以短期內可樂價格還是保持在5美分一瓶。等到終於可以給可樂漲價時,新的問題又來了 —— 自動販售機已經普及。

1940年代,美國本土有46萬台自動販售機,其中40萬台是賣可口可樂的。當時的自動販售機不設找零,如果要漲價就需要一步漲到10美分。顯然,一夜之間價格翻倍並不合適。而如果他們把所有販售機換成只收1美分,需要多次投幣,就會讓消費者覺得很麻煩。

生意人麻煩消費者當然不行,所以當時可口可樂就選擇了簡單點的方法,去麻煩美國總統。他們的老闆跟艾森豪威爾總統常在一起玩,能夠上達天聽。他趁著某天一起出去打兔子的時候說「老艾啊,我想給可樂漲價,不好弄,你給印點7.5美分的硬幣吧。」

艾森豪威爾總統於是真的在1953年跟財政部合計此事,結果財政部評估了半天,認為為了賣可樂而專門發行新幣實在有失體統,所以婉拒了這個提議。

說服政府鑄造新幣的計劃失敗之後,迫於經濟壓力的可口可樂不得不漲價1美分。時代雜誌,福布斯雜誌,商業周刊等等美國媒體紛紛如喪考妣的報道這一重大新聞。畢竟當時白髮之人,也不識6分可樂。終於,在堅持了半個多世紀後,可口可樂在1959年售出了最後一瓶5美分的可樂。

看來不論是五毛美分如何堅守,最後也終究抵不過經濟周期。可發一嘆。

References:

1. Harford, Tim. "The Mystery of the 5-cent Coca-Cola". Slate Magazine. Slate, 2007.

2. Wikipedia contributors. Fixed price of Coca-Cola from 1886 to 1959. Wikipedia. October 26, 2016

微博:blake老實人 歡迎來嘮


為什麼可口可樂多年來不漲價?

2017-05-28 熊貓二發 熊貓鎮

大噶吼~ 近日氣溫逐漸升高,烈日炎炎烤灼著我們肌膚,更讓我們的心緒無比焦躁。此時此刻,沒有什麼比喝上一瓶冰爽的飲料更能讓你透心涼了。

「阿姨,來瓶XXX,要涼的,越涼越好!」

「好的,3塊」

不知你有沒有發現,十幾年來,大部分的瓶裝飲料一直都賣3塊,幾乎從未改變,無論是可樂、雪碧、美年達,還是各種品牌冰紅茶……都沒變。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也許你會說,這些飲料的成本本身就很低啊,3塊錢已經很暴利了。嗯,如果時間退回到十幾年前,這話不無道理,以當時的物價水準來看,3元的定價地確利潤可觀。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式各樣的飲料都加入了混戰,市場蛋糕就那麼大,分蛋糕的企業越來越多,早佔領市場的企業利潤已經逐漸被攤薄。以一瓶可口可樂的價格構成為例,不難看出現如今可口可樂的利潤早已不是什麼暴利了。

其實,僅僅以物價漲跌去衡量商品價值是不夠的,一件商品是否物有所值,並不能以自身價值為導向,尤其是是大眾消費的快銷品領域,更多時候是以審時度勢為主,以市場存在的合理性為切入點,不是說瓶裝飲料企業沒有想過漲價的問題,而是漲價之後有可能引發滅頂之災。

在過去的那個年代,瓶裝飲料剛剛興起,當時賣3元完全和現在的3元不是一個概念,把薪資收入及通貨膨脹因素考慮進去後,當時的3元的價格差不多就相當於現在的10元了,換句話說當時的錢比現在值錢多了,那麼現在的3元的飲料價值實際已被大打折扣。

過去瓶裝飲料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飲料企業很少,就那麼掰著手指頭都能數過來的幾家,競爭根本就不激烈,這幾家企業相當於壟斷了市場,當時的消費者缺少了選擇權,於是他們的定價權就被放大了,且不說買3塊,即使賣5塊你該買也會買。

這就類似去沙漠旅行, 當你在荒無人煙的大漠里行走,饑渴難耐,突然看到了一片綠洲,其間一汪清澈的沙泉蕩漾。

正當你要狂奔過去想一口氣喝個透時,一個彪形大漢拿冒了出來,用刀尖指著你向你收錢,喝一口5塊,此時你會在乎是應該3塊還是5塊嗎?

還是那句話,你沒有選擇權,所以定價權利不在你手裡,市場說了算,我想這和瓶裝飲料剛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情形是一致的。

時過境遷,現在各類新式飲料層出不窮,消費者的腰包也鼓了,3塊的瓶裝飲料可以照樣買,但連買二十幾塊、三十幾塊的「高大上」眼都不眨了。

市場總量並沒有太多變化,但蛋糕卻被花式分割了N多遍,換句話說,早期的瓶裝飲料企業曾經躺著賺錢的好日子沒有了。

當消費者有更多選擇權的時候,別說你想漲價,即便不漲價競爭優勢都很難保,於是早期的瓶裝飲料企業當然很明白了,這麼多年一直維持3元的價格沒有上漲,這實數無奈。畢竟之前樹立的品牌形象在消費者心中還有一定地位,要是因為漲價讓消費者厭棄,無異於作死啊。


其實肯德基麥當勞從我小時候(15年前左右)到現在漲幅也不過50-80%

(如果考慮優惠券你經常使用優惠券的話漲幅低於50%)。

肯德基的超值午餐現在還能15元漢堡+薯條+可樂。(下面有圖)

我覺得可樂不漲價和肯德基漲價很少是差不多的原因,很多人都沒提到。

就是可樂的地位越來越低,以前的可樂嘛幾乎就是飲料的代言詞,逢年過節就是要喝可樂,而現在高檔飲料越來越多,果汁含量也越來越多,可樂本來就是不太健康的東西,地位自然越來越低,自然利潤率會下滑(我覺得可樂的利潤率肯定下來很多了)

同理肯德基和麥當勞也是,哇塞,小時候可是期末考試考完才能吃到的西式大餐好嘛!!隨著這幾年肯德基漲價幅度這麼小之後,已經淪落成保證質量的連鎖店裡最便宜的了(連吉野家都比不過!)實在是沒東西吃的時候才會考慮肯德基


我覺得沒那麼複雜,僅僅是沒有人敢做出這種決策罷了。

漲價了如果銷量下降,責任算誰的?

不漲價銷量下降了,那可能是「市場發生了變化」,沒有誰有責任。


沒記錯的話,可口可樂的生產方式完全是就地取材的,水、二氧化碳、糖、灌裝、乃至瓶子和標籤的生產都是在當地建廠進行的,可口可樂公司除了貼個牌以外,只負責提供每瓶佔比1%左右的所謂「秘密配方」材料,所以各個地方的生產成本完全是跟當地掛鉤的。

更可怕的是在中國許多省市銷售可口可樂好像的是一家國企——中糧可口可樂,它是中糧控股的……


不知道為什麼,可口可樂總是被單獨拎出來說。

可口可樂的價格一直在漲。以常見的500至600毫升塑料瓶裝為例:

可口可樂在2000年時常見售價是2元。

2005年時基本就都是2塊5了。

2008年時全線上調到2塊8。

現在提到3塊。

(憑印象寫的,具體年份可能有偏差。)

每次價格調整,碳酸飲料,調和果汁,瓶裝水,飲料類酸奶,牛奶調和飲料,基本都是同步上調的。

當然,和很多商品相比,50%的漲幅不值一提,但是誰說可口可樂價格一直沒在漲?漲也是和其他飲料一起漲的啊。

利益相關,資深碳酸飲料零食愛好者。對這幾次價格調整印象很深,因為又得申請增加零花錢。

順便我更推薦喝聽裝的,氣足。


600毫升變500毫升算不算漲價?


肯德基內部員工,肯德基的可樂——除了全家桶的,其他的都是原漿供應,加上充氣充水機,由於一些原因,味道比瓶裝可樂好喝,但不如罐裝的可樂好。

扯遠了

主要是在肯德基的歲月里,我發現可樂等飲料的成本特別特別低,一大瓶可樂算上瓶子不到八毛。

肯德基等餐飲類公司的成本更低。

即使算上所謂的人工費,運輸費,經銷費,這個價格也不超過一元(600ml瓶裝可樂。)

但是成本低自然不是低價的主要原因。

肯德基的可樂成本更低,但是售價遠遠超過超市。

奶茶店的奶茶,成本也不會比一杯可樂高多少,但價格可以翻三到五倍。

酒店裡的可樂,一罐(2元超市價),可以賣20-45。

但是如果奶茶店的奶茶先做好擺在那,只有冷的和冰的,你願意花多少錢去買?

嚴格來說,消費場景決定了你會願意為一件商品付出多少錢——產品成本在這裡可以忽略不計。

這只是市場價的定價,為什麼始終不漲價呢?

消費者願意為這罐可樂付出多少錢?能不能夠接受漲價?到底有沒有漲過價?

很明顯,他們試圖漲價過,但是銷量下滑的程度比利潤收入大,最終他們發現——目前的市場定價,符合最大利潤。

於是回到經濟學原則——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

為什麼比在歐美售價低?

這既不是奢侈品,也不是出口商品,又非稀缺資源,,,,何談此說?

剛看到問題最後一句——是否構成傾銷。

答案是沒有。

構成傾銷的前提是有得對比而且是出口,退一步來說,國內幾乎都沒有可樂品牌,何來傾銷的說法呢?

傾銷:原版定義不清楚了,大體意思就是:出口方長期以低於國內市價出口某商品。

但是有三個前提——長期低於國內價(公共價值或市場價值),損害了別國相關行業的發展或建立,同時二者確認為因果關係。

關於評論區的幾點懶得回復的問題:

轉到可樂——不是可口可樂,就不是可樂了?價錢差別不同了?成本差距大了?

瓶裝是外賣的——已經說了是唯一的瓶裝,拜託多動腦子。

報價方面——家人還在肯德基工作,我也是老肯德基人了,就不透露了,萬一被釣魚了你們賠我錢?

報價參考時間——2012。(當然,如果我高興,也可以看到今年的,但是早就對這個沒興趣了,謝謝。)

兩害相權整句話用在經濟學裡簡直是基礎的基礎,但凡學過微觀經濟學的都應該是常識了。。。

不是很懂為什麼某些人要強調這句話不屬於經濟學,,,

原來是問我為啥不說需求彈性——這裡又不是微觀經濟學大講堂,我們分析可樂公司的行為,又不是給大家上微觀經濟學的課,兩害句明顯比需求彈性更能切中要害啊,,,不過我也明白,在武俠和禪學中這個叫做知見障,破解的最好辦法就是多讀書多學習,少用術語多用口語,不要有一種學了幾年經濟學就與眾不同的錯覺,保持平常心即可克服。——當然,真懂的一般都克服了。


為啥漲幅不大,一是規模。作為一個在可樂混過的人是這麼看的,我印象里區域銷量過百萬就可以建廠。於是我們會發現可樂基本實現本土化。這麼說吧,你在河北天津內蒙喝的可樂覺得是天津中糧的,北京是北京可口可樂,遼寧是瀋陽產的。也就是說達到生產規模本地化建廠極大的降低了物流成本。而且可口可樂沒有所謂的跨省級代理商,有人說跨省級代理我就笑了,還有火運,基本都沒在可可口可樂干過。

基本上每個城市可口可樂都建有最少一個獨立的營業所以及獨立的倉庫。別說跨省代理,跨市的都能被竄貨玩死。基本上可樂的產品到達終端,一般是兩種情況一是營業所直接到賣場,網吧,學校超市以及中小超市。中間沒有加價,二是,過一手代理到社區小商店,過兩手的也有那估計要到村級商店。直營以及快消品的快速流動性和巨量導致成本下降。至於大型商場的賬期營業所直供的話一般45-60天。超過了,對不起不供貨了。至於有人的說的6個月的賬期我只想說大哥六個月的資金成本是多少你算過嗎?而且賬期客戶占可口可樂的整體銷量不會超過15%,其他的都是現款,現款你懂不懂?對於經商來說現款代表什麼?現款越多代表你的成本還能降低最少2%的金融成本。

除去經營本土化,我們再說原料成本。原料成本加包裝成本500ml的塑料瓶的成本不會超過0.3元,果粒橙大概在0.35元左右這是生產的一個同事測算的。未必準確的。可口可樂最大的成本在於兩塊,物流成本和營銷成本。對於工廠來說最大的成本三塊:營銷投入,倉儲物流,以及每年給可口可樂總部的商標秘方使用錢。

以上這些制約著可口可樂不漲錢。

最後給你們這些孩子補補課,你知道麥當勞嗎?可口可樂的戰略合作夥伴。他們賣的是現調產品,也就是可口可樂出原漿,二氧化碳氣,麥當勞出設備一台現調機和一套凈水設備。然後水,原漿,二氧化碳氣結合就是你們喝的可樂。成本的話以中杯為例:一罐原漿大概能出150杯可樂或者芬達,170杯雪碧,是滴雪碧你沒看錯雪碧要多因為含糖量不一樣。一罐原漿價格:96,二氧化碳氣不要錢。成本自己算吧,所以說麥當勞里最賺錢的就是飲料。比販毒高多了。

什麼你自己想做?呵呵,一罐原漿320元。我再告訴你麥當勞96我們還賺錢。至於你320元你自己琢磨吧。不要懷疑可口可樂的盈利能力。

足夠大的規模,良好的現金流,快速周轉能力,以及極低的原料成本。你說他為啥不漲價。要啥自行車啊。


謝謝所有的贊

我又大概看了一下,這次我看的是評論。

評論有很多反對,主要的焦點在於「中國的人工長的有多快答主根本就不懂啊還在這裡吹嘿喲喂」

事實證明,我還是高估了目前知乎的認識水平。所以我上一版的答案有些簡略:我以為說到這裡你們就懂了。

那麼我就針對這一點再說的細一點吧。

是的,中國的人均收入是在升高中。

但那是針對各位優秀的程序員、總監……等等中高級白領階層以上的同學們。

你們的工資也許從八九千漲到了一兩萬。

但是從事我所說的本題中的物流、配送人員呢?

很遺憾,這些人從事的是純體力勞動,他們的工資收入增長是很慢的。

也許就從以前的一千八漲到了現在的兩千八。既始終只保持在人均收入。

而考慮到業務的增長、工作量的增長,均攤到每一瓶可樂後,他們的工資這點增幅真的可以不計。

再說了,就算他們的工資增幅依然有百分之六七十(在這十年)

他們的工資均攤到可樂上真的依然可以忽略不計!

一個派送員一天要配100箱可樂和其他飲料。一箱12瓶,1200瓶。他一個月工資4000算,一天是150塊(給他四天休息),那麼一瓶老闆只需要付他1毛錢不到。就算只配送了一半,也就均攤2毛錢。而事實上如果一瓶彈真讓他攤到了2毛錢,老闆會立刻從賬面上發現問題,然後考核他有沒有認真工作,或者給他重新劃分片區!

各位,你們真的忽略了一件事情。

在中國,當老闆,使喚那些最基本的勞動力,真的是一件比較愉快的事情。

本人前段時間從事的調研行業,有一個項目要在12天之內完成全市500個項目,做不完無所謂,做一個45塊錢。你有兩種做法,可以自己去做,按照我當時的速度,我一天可以做15個,一天的收入就是600多。但會比較辛苦。

我也可以把項目轉包出去。最後我的同行給我的建議價,是把項目以13塊錢的低價轉包出去。也就是說,我找的人做一個,他拿走13塊錢,我拿走32塊錢!

我說會不會太低了?

他的答案影響了我的財富觀念:你不要從這個分配本身來考慮,你要從市場大金額角度考慮。會從事這種工作的人,他一天做10個賺130塊錢,已經很滿足了,因為如果不做這個,他會去發傳單。那樣一天才80。你就算喊到120,甚至10塊都有人做,因為這些人給自己的定位就是一天100.

這時我才恍然大悟,在中國,做老闆,儘管他們整天都在抱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本質上當他們驅使那些廉價勞動力的時候,是十分愉快的。

說回這個議題。你們所喝到的可樂,價格是由這些部分組成的。

成本。

宣發。

各級分銷的利潤。(人工)

第一第二項目前爭議已經比較少了,關於人工,我的補充也已經差不多了:

你們喝到的可樂,套用政治課本的說法,本質上就是對廉價勞動力的剝削。

然而我並不會說這是剝削。如果這是剝削,那麼剝削就無處不在,就失去了這個辭彙的負面色彩。我認為這只是一種人類社會的自然現象,即有人願意獲取基本收入而活,有人只能通過獲取基本收入而活,作為享受他們勞動成果的人,我們對這個社會充滿感恩就好。你的每一瓶可樂每一包餅乾,都是整個社會和諧運轉的成果。這也正是人類比之動物的偉大之處:我們構成了這個由經濟分配和信息分配為核心的集體。

~~~~~~~~~~~~~~~原答案分割線

大概看了一下,全都答非所問。

可口可樂不漲價的原因是,可口可樂的價格從來就和成本沒關係。

先說結論

可樂這種產品的價格,是一個國家的人均收入決定的。

其原料成本(主要是水),包裝成本,廣告成本,都被其巨大的銷量攤平了,估計一瓶在這方面的成本連三毛錢都不到。

可口可樂的價格的構成,主要是各級經銷商的利潤。

總公司要賺錢吧。

運輸要賺錢吧。

省級分銷商要賺錢吧。

市級分銷商要賺錢吧。

最後的零售環節要賺錢吧。

中間還要多運輸幾次吧。

有的地方還不止這幾層環節吧。

每層環節還有機構的人力成本吧。

一瓶可樂到你手裡3.5元,這說明超市最少要賺8毛。

以此類推,你就知道這個3.5實際上是各方利潤和成本的和,和可樂的廣告包裝宣發成本幾乎無關。

也許白糖會漲價,製作瓶子的化石原料會漲價,但其佔比比起整瓶可樂售價幾乎可以忽略不計。而真正的大頭在各方利潤和成本上。

而這個各方利潤和成本,主要就是 人工 決定它的成本。

中國什麼都漲價快,就人工漲價慢。

所以可樂的大成本多年維持不變。

所以可樂價格就不變。

再者,人均收入也是決定人們願意為一瓶飲料付多少錢的定價基礎。以中國的人均收入(注意是中國的人均收入而不是知乎的),可樂定價到5元還有人喝嗎?

相比較之下,漢堡的成本原料佔比就很大,所以原料一漲價他就得漲價。


高中生強答 歡迎指正

--------------------------------------------

經濟學中有一個模型叫做折彎的需求曲線模型(Kinked Demand Model),用於描述在寡頭壟斷(Oligopoly)的市場結構下公司的需求。

According to Beverage Digest, the companies have a combined share of about 70% of the US carbonated soft drink (or CSD) market.

根據Beverage Digest的數據,可口可樂和百事兩家公司在美國的合併市場份額已經達到了百分之七十左右。所以可以姑且把這兩家公司看作寡頭壟斷。

剛剛所提到的Kinked Demand Model是這個樣子的:

來源:Oligopoly - Kinked Demand Curve | tutor2u Economics那麼這個模型是什麼意思呢?

The kinked demand curve model assumes that a business might face a dual demand curve for its product based on the likely reactions of other firms to a change in its price or another variable

這個模型假定一個公司的產品面臨一個雙重的需求曲線,這個曲線是基於其他公司在改變價格或其他變數時的反應。--為我拗口的翻譯表示歉意…… 下面來解釋一下

---------------------基本微觀經濟學科普/有了解的可直接跳過------------------------

1. 成本曲線(Cost Curves)

學過一些微觀經濟學的人會知道,一個看起來很正常的公司成本模型是這樣的:

來源:Monopoly - A Single Seller Microeconomics - Dr. D. Foster MR P D Q. (Google的圖)

MC是邊際成本(Marginal Cost),D是需求(Demand),MR是邊際收入(Marginal Revenue),Q是量(Quantity),P是價格(Price)。邊際的意思是,每增加一個單位的生產所產生的的額外的**(如成本、收入等)。

MR的求法是對TR(Total Revenue,總收入)求導,也就是(P*Q)",求完之後會發現(在這種情況下)MR&,也就是說MR在D曲線的下方。

一個公司的Fundamental Purpose是最大化利潤(Profit Maximization),而利潤在MR=MC的時候最大化。兩條曲線相交在Q*處,代表這個公司應該生產Q*個產品;在這時,需求(D)曲線上所對應的價格是P*。

2. 需求彈性(Elasticity of Demand)

需求的價格彈性在經濟學中一般用來衡量需求的數量隨商品的價格的變動而變動的情況。

來源:需求的價格彈性 - MBA智庫百科

簡單來說就是人們的需求對於一個商品價格變化敏感程度。如果說我提升一點點價格,人們的需求就會減少很多,我們稱之為彈性需求(Elastic Demand/High Elasticity);否則稱為非彈性需求(Inelastic Demand/Low Elasticity)

來源:Elasticity of Demand (Tax Incidence)在Q-P圖像上來看,彈性需求的圖像比較平緩,非彈性需求比較陡峭。可以姑且理解為斜率的小和大(說姑且是因為QP在橫縱的位置比較反人類而且一條直線上不同部分的彈性Elasticity是不同的)。

-----------------------------科普結束---------------------------------

這時候再來看這個圖:

因為在寡頭壟斷市場里,由於公司數量較少,每個公司的決策都要根據其他公司的行為作出,所以涉及到博弈的問題。

在這個模型中,我們有如下假設

  • The assumption is that firms in an oligopoly are looking to protect and maintain their market share and that rival firms are unlikely to match another"s price increase but may match a price fall. I.e. rival firms within an oligopoly react asymmetrically to a change in the price of another firm.
  • If a business raises price and others leave their prices constant, then we can expect quite a large substitution effect making demand relatively price elastic. The business would then lose market share and expect to see a fall in its total revenue.
  • If a business reduces its price but other firms follow suit, the relative price change is smaller and demand would be inelastic. Cutting prices when demand is inelastic leads to a fall in revenue with little or no effect on market share.

來源:Oligopoly - Kinked Demand Curve | tutor2u Economics

解釋在下面??

***************這一段畫重點,前面都是鋪墊***************

大概意思就是說如果A公司提升價格,市場中的B公司傾向於保持他原來的價格;如果A公司降低價格,B公司傾向跟著降低價格保持他的市場份額。

所以在需求曲線上價格高於市場均衡價格(Market Equilibrium Price)的部分是彈性的(比較平緩),低於的部分是非彈性的(比較陡峭)。

所以需求曲線就被kinked了,所謂彎折。因為MR是在D下面的(在科普部分講到為什麼了),所以MR看起來就是圖中那樣的,中間會有一部分是豎直的斷崖區。MC(邊際成本)會隨著時間變動,比如可樂的原料漲價什麼的,但始終會與MR(邊際收入)曲線相交於Q*(Q1)處,所以所對應的需求曲線上的P1就是一定的。

這就是為什麼即使是成本在一定範圍內變動,價格也不會受影響的原因啦!

***************************************************************

最後,一些針對此模型的Final Thoughts:

  • There is limited real-world evidence for the kinked demand curve model.
  • The theory can be criticised for not explaining why firms start out at the equilibrium price and quantity.
  • That said it is one possible model of how firms in an oligopoly might behave if they have to consider the responses of their rivals.


應該問:桑塔納轎車80年代賣20多萬現在只賣6萬;電視機80年代賣3000/18寸現在賣3000/40寸。

一個是壟斷利潤

一個是技術革新

可口可樂兩個都占。壟斷時代能賣貴,競爭年代靠科技降成本


不靠原料,靠配料。


題目本身不成立,礦泉水在上世紀末本世紀初價格是3元左右,之後價格是大幅下降,現在略有回升一般礦泉水在2元左右(農夫山泉)。可口可樂當時價格是3.5,後來也一度略有下降,超市價格2.5元,小賣部3元。

這個裡頭是飲料行業整體的價格狀況,我認為原因在於交通和物流的發展使得單瓶飲料的運輸成本下降抵消了其他成本的提升,同時市場競爭更加充分讓漲價的可能降低。


推薦閱讀:

南方供暖的呼聲今年很高,但為何就沒有暖氣公司在南方供暖呢?政府管制了暖氣市場嗎?暖氣是一種公共品嗎?
有哪些關於定價的經典理論?
自從有國家後,是否出現過完全自由經濟體,國家不干預會造成什麼後果?
成熟的資本主義國家房租是怎麼收的?
2015 年中國會不會發生通貨緊縮?依據都有哪些?

TAG:創業 | 生活 | 可口可樂 | 商業 | 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