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南京四方當代藝術湖區?
據稱項目立項到如今已超過10年了,還沒建好。。。有國內外20位建築師的作品,項目類型繁多,有美術館,會議中心,住宅,酒店等。有人稱它為第二個「長城腳下的公社」。上周去實地看了一下,很多項目還在建設,只進去了四方當代美術館和劉家琨老師做的原舍酒店(溜進去的)。類似於這種建築藝術群的設計大家是怎麼看待的呢?可以從多方面來討論,無論從設計方面還是施工方面,亦或是修建這種建築藝術群的意義等等
南京現有的唯一當代藝術區。從美術館往下望去,20餘座建築零星依山傍水而立,加上館長大大收藏的南瓜,頗有點日本直島的感覺。
作為小實習生一枚,表示經常偷爬這個有趣的小樓梯。
辦公室門口的南瓜。有一次恰逢夏天的雨季,暴雨將池子里的水漲滿,南瓜竟然浮起來了,差點漂走了。
館藏有上千本原版當代藝術書籍、畫冊,很多是國內外畫廊藝術館贈送的,基本都是書店都買不到的,或者動輒大幾百塊的,很全很強大。
上個月恰好有個德國的攝影團隊來拍紀錄片,跟著進了幾個平時進不去建築的內部猛拍一番。每進一處,心裡便震顫一下,肉眼感受到的空間力終究比照片看來的強烈數倍。
可能是當時未開燈,內部竟然給我一種霍格沃茨魔法學院的感覺...
連著的原舍酒店,明年即將開業。
王澍「三合宅」
王澍本人形容:「房子的基本狀態「睡著了」,因此引入了「席居」的生活制度。房子與居者同為「夢遊者」。空間形態與人的身體做緩慢、沉重、顛簸著的卻沒有中斷的移動。房子中間圍著一方淺池,水波、睡者、房子互相蕩漾。溫暖的目光看著周圍世界的流衍。「三合宅」如果連續拼接,某種中國南方城市組織的出現並非全出自偶然,這種組織是緊密的,單幢的房子將因此消失,但它的邊界仍然精確而且清晰。對我個人而言,「三合宅」也意味著一次建築范型的自覺替換,一種「中國房子」的范型被從模糊的思想與情感澄清為清晰的形象。」
唯獨感覺若我在這樣清冷的浴室里洗澡,會不會有冷冰冰的感覺。
艾未未 「六間」 (亂入了一張其中一間里的自拍...)
肖恩·葛德賽(Sean Godsell) 「竹影」 (第一感覺是像日本人設計的,進門後感覺有些像監獄...)
戴維·艾德加耶(David Adjaye) 「光盒子」
加上「佛手」 目前同為日本藝術家Yuataka的工作室及住所,想想住在這麼迷幻的地方搞創作就酷炫到不行。他的展覽在雙十一正式開幕。對,四方終於要有展了...
有天去喊yutaka吃飯,進了光盒子上了下它的廁所,偷拍了一張...
目前張雷的「碉堡」正在內部翻新,「馬踏飛燕」「休閑中心」等建築內部尚未施工完成,「睡蓮」暫時作為旁邊別墅樓盤的售樓中心。
其他建築內部待本人一一去採光回來再更新啦。
去前曾聽有人評價這裡是建築大師的建築墓地,可去回來後我發現對於這片未曾活過的建築何來的死去。
我以一種近乎朝聖的方式抵達這個地方,至少體力上是這樣的—它位於南京偏遠的江北新區的山裡,頂著重度霧霾轉了兩趟公交,最後完成2.5公里的腳程才到達這個美術館。這樣的地理位置註定了她的人跡罕至,整個行程下來只看到了不到十個遊客。如此偏僻的選址是否是因為藝術家們的高冷姿態?在這20座建築中,爛尾的有7座,這七座未完工的建築其中妹島的流動空間只看到一個地基。由於預約VIP的人數少於十人,我沒能允許到任何建築的室內參觀,加上沒有展出山中美術館沒有開放,所以這次行程我僅能參觀建築的外觀。
妹島那個被荒廢的基地Steven holl的美術館作為該地的主場館和管理中心無疑是這片山野間最有存在感的建築,然而這種純在感是他理應得到的發自於建築本身的內在氣質,而不是像它的鄰居斯塔·索特薩斯的休閑建築那樣通過怪異的體量和高明度的色彩所爭取的。反重力的構造形式使她如同中國古代人物畫里飄逸的絲帶凝固在空中一般。有意打破透視感的圍合更深層次地透露設計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
此次行程多多少少是沖著張雷來的,看到實物也沒用讓我失望。張雷的碉堡的出現如同森林裡的白色獨角獸,一個純白色近乎純潔的建築體量在林中隱現。她更像來自夢境而不是現實,你總是忍不住貪婪地想多看她幾眼,就好像怕她在下一個眨眼後消失不見。與這個園區的大多數開放性的建築不同,每層細長的開口和任意散布像彈孔一樣的小孔使她如此的封閉和神秘。肖恩·葛德賽德竹影由原來的竹截面的立面改成現在的木格柵(原來的估計已經腐爛)演繹了新陳代謝的建築表皮。建築立面也極為簡潔深褐色的木質外殼像是要極力地將自己隱匿於樹林中,建築的一端的枯山水也讓不知情的人以為出自日本設計師之手。
你永遠無法只通過照片來讀懂一棟建築,這點在王澍的建築上體現得最為明顯。王澍的三合宅出現在我園區行程接近尾聲的時候,已經頗為疲憊,而她就像一個好客的農家小院招呼著你走進她,在從側面繞道她的水池內院後這裡成了一個最私密和安靜的地方,你忍不住坐上那個抬高大概和椅子高度差不多的地台,翻開背包享受自己帶來的食物和飲料,不由自主地脫掉鞋盤腿坐在木質的地台上望著前面的遠山。如此心曠神怡,我突然發現這一切像是被設計好了一樣。這樣展館式的建築展出,對於一個學生來說這算得上是絕佳的學習的地方。許多作品無論是構造還是細部都是有所講究而值得去觀摩的。這些東西你往往從書里得不到的,即使去觀摩實物也可能要走很多地方才可能參觀到如此多大師的作品。雖然這裡的作品算不上大師的代表作但這些目前使用率極低的建築或者已經超越了其建築原本的意義,即使這個意義在當下還並不是那麼清晰。而周圍不斷建起來的住宅樓或許給這批前景暗淡的陳設品的未來注入生命力的可能。四方當代美術館的簡介,在官方微博上有很多,我就不贅述了,詳細的移步微博。
去年九月份生拉硬拽好友一同前往,因為本身熱愛美術館,所以即便是在浦口,也決定剛一波。
其實去之前,最大的期待是草間彌生的那顆南瓜,看評論說天氣不好,南瓜就收起來了,所以建議有想去看南瓜的朋友記得要看天氣預報哦。附上南瓜靚照一枚。
PS 本文所有照片都是6plus後置+vsco調色 比較渣 見諒。
下面言歸正傳。作為美術館,我覺得四方,很小,很小,真正陳列作品的四方美術館本人真的,太小了。
這個就是四方美術館本人,造型我覺得很酷,裡面有一部電梯,一個咖啡館,據說咖啡館附帶廁所,不過本人沒去過。四方美術館的展品都是國內現代作品,當然根據展覽的不同應該是有變化的,但是如果你本人想看「名家」、「國際知名」、「巡迴展」這樣的作品,請自覺移步上海。四方的展品我只能說,恩,拍照挺好看的。
都閃開,下面我要強行曬照片了。
由於四方的地理位置過於奇葩,山上,沒有地鐵公交直達,所以人,真的很少。非常適合擺拍,盡請拍吧!接下來,要講一下四方湖景區。其實除了四方美術館本人,其他建築可看性真的很高,當然大部分建築都是不開放的。強烈推薦建築專業的同學或者拉上建築專業的同學一同前往,很多建築都非常的現代主義以及科學!並不僅僅是好看的建築,真的非常有靈魂。畢竟四方湖這裡的建築都出自名家之手,和四方當代美術館裡的展品不是一個level的!
這個竹屋set(名字叫啥我忘了)真的很精緻,內部完全封閉,全靠新風系統換氣,而且低下還有一層半地下,雖然是個樣板房,但是真的好想住在這裡面啊!下面是建築欣賞時間,只拍了幾個,還有好多,逛到了之後天色已晚拍不太出來(好多都在樹叢里),anyway,四方湖真的是可以逛一天,但是要戴好口糧,水,以及防晒霜!
題外話,這些有質感的建築大部分都是空關著的,真心希望好好利用起來,開畫廊也好,開書店、咖啡店什麼的。不過四方湖這邊現在在建別墅,以後說不定會好起來吧。現階段,地鐵公交也不直達真的很麻煩。科普一下怎麼去,坐公交(沒有地鐵就不說了)到珍珠湖景區下來,然後跟著導航一直走到如下標識處,沿著公路一直爬,30分鐘左右到達。建議,開車!開車!開車!
離開的時候實在走不動了,叫了滴滴,司機都找不著我們,心累啊。就是一個藝術展,請那些著名的建築師來實驗他們頭腦中的那些無法或很難在實際工程做的理想建築,這種沒有特定的經濟技術指標限定的建築,更大成分上是藝術品(因為它的使用功能並不顯著)。
好與不好只有走一趟才知道。
我是去年夏天去的,37度,沒有車,光靠兩條腿。走了一個下午,熱炸了,但覺得很開心,覺得每一步都在接受一種洗禮,哈哈我真的不是托兒。首先,四方美術館的展覽。門口標誌。鎮館之寶大南瓜。
其實現代藝術,我總覺得有些藏品會讓我感覺不適,可能它們就是為了刺激人的感官吧。這次部分貼出了我覺得比較舒服的。
下面是建築,拍攝水平有限,大家將就著看。
這就是四方本尊,在夕陽下沉默而靜謐,望向南京城。與其說這是某種藝術表現,我倒覺得這就是人應該走的路,孤獨,而一直走,總有一個新平台等你。
好吧這個樓梯被攔起來了其實。不規則的隔斷讓人移步易景。
這好像是張雷的,在一片樹林中間,可惜也不能上去看,覺得如果有在層間效果會很好。
這個我不記得是誰的了,很乾凈,我很喜歡這個空間劃分。
這也是在藏在樹林中的小廊道。
這就是最著名的三合宅啦!剛好有個實習
有幸前兩天去看了最傷心的是沒展覽建築內部進不去裡面為數不多的工作人員用這麼美的房子羨慕嫉妒恨訥不過就這造型
這山地處理這最直接最乾脆的外觀40多度的高溫也是留著汗的歡喜順手發幾張~
哈哈哈我有好好拍哦四方當代美術館 建築師:斯蒂文·霍爾 / 美國會議中心 建築師:磯崎新 / 日本接待中心/建築師:劉家琨歸隱建築師:周愷 / 中國三合宅建築師:王澍 / 中國原舍酒店建築師:劉家琨 / 中國光盒子建築師:戴維·艾德加耶 / 英國還有沒建好的這感覺就是走在了雜誌里了這麼多個大師的碰撞 各有千秋卻沒有突兀想著一定再去看看內部......非建築專業藝術愛好者,之前一直都想去,每次搜一下百度地圖就又打了退堂鼓。這次終於一鼓作氣,去的時候打車,到了珍珠泉後,司機好心執意要再送我上山,雖然她也沒來過開了導航。送到後她說你看還是我送你吧,你要是自己走要走多久,我笑了笑,說謝謝,心想,回程還不是得自己走下去。因為沒有展覽的緣故,建築裡面沒有開放。但我覺得光是名字和外部設計就足夠我看好一會兒了。說實話,有些細節做的有些傷大雅。比如殘破的指示牌,未完成的施工工地,堆積的建築垃圾,隨意擺放的建築工具。但是作為一個小白,我覺得如果能把這十二座建築看仔細,並且了解十二位建築大師的設計風格和代表作品,就著實是一種學習了。在某個瞬間,腦海里浮現出兩部國產電影的畫面。《搜索》和《追兇者也》要走的時候,突然發現,頭頂上有一隻鷹。我仰視它,它俯視我。園區毗鄰老山。聽說最近有展會開放。大學期間反正來過一次才不會後悔,有些地方,心裡想著沒用,只有真正走在路上才會到達。
遊客很少,今天去的時候閉館,拍照水平有限限~~
剛逛完 先佔個坑 最大的感受就是 沒!有!廁!所!
2016年2月27日下午2點左右到達汽車站珍珠泉總站,然後沿著泊油路走大概二十分鐘到達園區入口。園區非常冷清,只有零零散散的一些遊客,周圍有正在施工的建築,看起來像是別墅和小區房。園區門票是30元,算上美術館門票是40元,學生證可以半價。目前管理不是非常嚴,我們一共三個人,只有我帶了學生卡,剩下的兩個人任何相關證件都沒有,售票員看我們一副學生打扮,索性賣給了我們三張學生票。沒有任何檢票措施,只有一個售票處,買完票就可以進去了。不過除了這個入口並沒有發現其他入口,建築群被電網圍了起來,而且會有巡查在定時去檢查每個建築,需要打卡認證是否檢查完畢的。建築只能參觀外觀,內部無法進入。1.四方當代美術館,斯蒂芬 霍爾因為是過年不久,美術館還未開放,所以遊客是無法進入的。
正在這兒,沒啥看的,美術館沒展覽不能進,建築沒預約也不能進去,像逛公園一樣,累死了,還沒吃的。
占坑。前天去的,位置超偏,由於不知道是藝術湖區只看了兩個建築(我以為就是個美術館!)在南京的最好是學建築的同學,求同行,還想再去一次。
就在我們學校對面所以匿了,暑假的時候又去看了一圈,有點失望,因為好幾塊地方還在施工,湖水也放幹了,所有建築只能遠遠地看著
綠化的檔次還挺高,但後期養護似乎就停留在剛建成的狀態了,雜草雜樹比較多,加上一些小設施的老舊污損,給觀感帶來比較嚴重的影響。施工方曾和我說他們做這個項目的時候甲方是不計成本的追求效果,但後期養護不跟上就太可惜了
《睡蓮》那裡有一個巨大的馬蜂窩……而裡邊的工作人員關著門圍坐著談笑風生似乎並不在意這個隱患
實際上周邊的別墅公寓才是最大的賣點吧,據說價格不菲且被搶購一空,當然還沒建成,所以藝術館四周都是工地——有藝術館改擴建的,還有兩處房地產的工地,所以建材堆得到處都是,湖區的一小段路非常難走
期待完工的那天吧,至少現在這段施工的時間是挺不便,如果決定遊覽,請做好心理準備,總體還是挺不錯的
從一開始的「哇,我大南京有如此地方!」,到如今「再不宣傳維護,就遲了!」
十一去了一趟,人很少很安靜,建築很多,各式各樣,可惜沒有展出,好多感覺(?????)還沒完工,總而言之挺好的emmmmm不枉費我坐了好長時間地鐵又打車…
來來回回去過兩次 兩個不同的季節 裡面更多的是有些實驗性的建築,建築師對於建築材料的探索。第一次去給我更深的是這樣的感受。
張永和做的 結構形式是玻璃鋼密柱支撐,聽張永和講座的時候說這種材料來來回回研究了十幾年。這是玻璃磚 好像是個類似別墅的建築 裡面扭來扭去慢慢更…最近去的,真的要熱死了。有些建築還在施工,但並不妨礙我對他的喜愛。看了最喜歡的三合宅,遺憾的是原舍酒店還沒完工,有機會真想去住一晚上。提供免費水,還有廁所。坐公交車到山下,然後有摩托車可以坐,大概十塊一位,最多能坐四位。最後,你去了可能會有一點點遺憾和後悔,但你不去你一定會後悔。
建議:做好防晒,鞋子舒適,最好自駕游,女生最好2個人以上去,去前多了解相關知識。
下面,以圖代字
啊~圖真的太多了……沒法傳,總之我還想去,因為去的太匆忙,沒有知識鋪墊,很多讀不懂,只覺得很美。還有,就是那邊實在太偏僻了,推薦自己駕車去。推薦閱讀:
※遊戲畫面是實時渲染的嗎?
※某些非線性建築屋面如何排水?
※學建築的比學景觀的逼格高嗎?
※環藝 建築 室內 景觀該如何抉擇??
※怎樣才能設計一座「好」的監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