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多大的房屋面積能滿足一個現代人的「基本需求」?

我們假設一個狀態:一個人只活在現在,不需要考慮未來,不用結婚生小孩,從不往家裡添置無用的東西——如果從一個人的生命里把這些生活瑣碎和平庸都刨掉,那他需要多大的居住面積呢?

北京大學的王昀博士曾經做過一個實驗,將「家」的極限答案定格在2.363平方。從2.363平米的基本單位延伸開來,10平米的住宅完全稱得上豪宅。內部可以有封閉的衛生間、像樣的廚房,有櫥櫃、廳,還有白天是沙發、上變成沙發床的雙人床。以2.363平方為基礎,10平米住宅已經可以承載更多額外的功能,更能夠滿足現代人對「住的有尊嚴」的心理需求。


自問自答

對於滿足一個人生活的基本需求來說,多大的住宅面積才會顯得「足夠」呢?四十平,八十平還是一百二十平?對於奔波操勞於生活的人來說,只要能買得起,當然越大越好,要容得下至少兩個人生活所產生的大量雜物堆積,箱子柜子呼啦圈,吸塵器和朋友送的大根雕,還要能容得下未來——一個或兩個小孩,嬰兒床,書桌,或者孩子長大之後能留間房給他們結婚。不不不,我的意思是「基本需求」。我們假設一個狀態:一個人只活在現在,不需要考慮未來,不用結婚生小孩,從不往家裡添置無用的東西——如果從一個人的生命里把這些生活瑣碎和平庸都刨掉,那他需要多大的居住面積呢?

柯布西耶的答案是:3.66mX3.66m, 13.39平方米。

1950年,柯布西耶出版了他的專著《模度1》,來詳細解釋他關於人體比例尺度與建築關係的觀點。在這本書里他以1.83米高的人體為模型,通過舉手高、身高、肚臍高等一系列人體尺度繪製了一條關於黃金分割的紅藍尺。這是一張至今被很多建築專業人員奉為聖經的圖案——即使他們大多並不怎麼關心這幅圖的含義。但當時,柯布西耶那尋找數理和諧的痴迷心態的確在這幅圖中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人體是最和諧的,人體是衡量一切的基本尺度。於是進而他通過繪圖中最大的長度——人體舉手高2.26米,設想了一個「完美的居住尺寸」:2.26X2.26X2.26m,一隻方盒子。

當然這個方盒子其實起源自柯布西耶曾經參加過的一次15天的游輪旅行。在這15天中他始終住在一間3X3m的客艙里。對於普通人來說,這麼一個9平方米的小格子也許小得讓人發瘋。但這個小客艙卻讓柯布西耶如此著迷,以至於他在後來給朋友的信中描述道:它沒有任何一平方厘米的多餘,是一個剛好能容下人類生存領域所有可能性的小格子(Not a square centimeter was wasted. A little cell in the realm of human existence where every eventuality had been foreseen.)——這個發現讓柯布西耶喜不自勝:如果「住宅是居住的機器」,而機器則是徹底為實用而設計,沒有一絲多餘的話,那這個3X3的小格子不就是一個完美的住宅原型嗎?

但這個想法並沒有一直停留在柯布西耶的腦子裡。1952年12月30日,在一家小咖啡館的圓桌上,柯布西耶用45分鐘在速寫本上勾畫了一個平面圖——一個由四個2.26X1.4m模塊向心布置組成的小屋子。這天是他的妻子伊馮娜的生日,於是柯布西耶就把這張草圖送給了她,當做生日禮物。在如今這個更加物質化的時代,如果用這樣一份禮物表達自己的愛意,可能要冒一定的風險,因為對方很可能不領情。但伊馮娜當年只是一笑置之,也許她比所有人都清楚柯布西耶是個什麼樣的人,她也知道柯布西耶心裡那點小算盤。

上面這些草圖則是後來柯布西耶為進一步深化設計而畫的一些關於傢具尺寸與色彩的想法。

很多了解柯布西耶的人都認識這座房子:E.1027,是1920年代柯布西耶為藝術家艾琳·格雷設計的別墅,位於法國蔚藍海岸的馬丁角,面朝著一望無際的湛藍地中海。由於馬丁角的海岸上怪石嶙峋,很難吸引那些嚮往海灘的觀光客,所以反倒是個適合蓋住宅的好地方。柯布西耶在草稿紙上畫出了那座小房子之後,便去找到了老主顧,在E.1027 的旁邊要了一小塊地——而這塊地小得不可思議,所以艾琳·格雷也沒反對,他倒是很樂意與這位建築大師分享馬丁角的美麗海景。而柯布西耶——他是真的打算把那座小房子建起來。

於是在1953年,它就真的被建起來了。這是一座在松樹和橄欖樹掩映下,用原木堆起外牆的小屋。想想也是挺諷刺的,很多建築大師最終都住在完全不符合他們一貫風格的住宅里,比如喜愛薄片的密斯一直住在一幢普通的別墅里,喜愛玻璃的菲利普·約翰遜的住宅則是一座磚房,而平生痴迷於混凝土與預製件、腦子裡充滿顛覆性思想的柯布西耶,則為自己造了一座外表平淡無奇的小木屋。他把這座小屋簡單地命名為「度假小屋(Le Cabanon de Vacances)」,或者更簡單的「Le Cabanon」——題外話,Le Cabanon在法語里還有那麼一層「瘋人院」的意思。總之,柯布西耶如此喜愛這座小得不可思議的屋子,他在1952年的一篇訪談中說:「在我的小屋裡我感覺非常好,毫無疑問,我願意死在這。

Le Cabanon的平面只有3.66X3.66m,但卻集成了柯布西耶認為他生活里所需要的一切——兩張硬板單人床,一張工作台,一些藝術品,一些見縫插針的收納空間,當然還有一望無際的湛藍地中海。一個比較耐人尋味的細節是,柯布西耶並沒有把向海洋的一面弄成密斯或者約翰遜式的超大落地玻璃窗——他只是在工作台邊開了一大一小兩扇窗子。對於我們現代所理解的「景觀」來說,這樣顯然是不夠的。我們已經習慣了鋪張,氣派。但柯布西耶在窗子的選擇上卻表現出了可敬的節制。對於那可愛的海景,他只需要一瞥。這讓我想起《紅樓夢》里賈寶玉的一句名言:任憑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

另一個細節是,這個不到14平方米的小空間里沒有廚房和像樣的衛浴,這也是被一些後世批評家們詬病的一點。其實我曾見過一些超小型住宅和德國的學生公寓,面積更小,也能放進必要的廚衛。但柯布西耶似乎根本不打算和柴米油鹽發生更多聯繫——反正在幾步路的地方就有一家餐館,而那裡的飯菜也讓他很滿意。如果要洗澡,那就去地中海里洗好了。總之,在Le Cabanon里,只有一個布帘子遮住的簡易廁所,和工作台邊的一隻不鏽鋼洗手池。

其實這兩扇窗子的長寬比也有點說法:它不是什麼標準的尺度和模數,而是和一些現代藝術界流行的畫框尺寸有關係。所以柯布西耶對風景的理解差不多應該是這樣:他把風景當做室內的裝飾,而不是室內的全部。

屋頂的天花板則被漆成了色塊,看起來與柯布西耶一直鍾愛的蒙德里安的抽象畫如出一轍。而且這些天花板上面其實是有儲藏空間的。另外在斗室之內,柯布西耶也劃分出了兩個不同的層高,結果空間也一下豐富了許多。

這就是那張帶抽屜的硬板床,以及用紅布帘子遮住的小廁所。

材料的統一讓整個室內顯得整潔乾淨。另外工作台邊的兩隻方凳如今也成了柯布的經典家居設計之一,在網上能賣出很高的價格。

雖說只是「度假小屋」,但1953年之後,柯布幾乎每年中有半年時間會呆在這裡。在這座小屋裡他依舊如傳說中所說的光著屁股畫圖,並完成了諸如朗香教堂昌加迪爾法院等傳世之作,當然也有諸如《光輝城市》這樣充滿爭議的作品。有時妻子伊馮娜也會到這裡來,但也許是受不了空間的局促和不便,每次住不了太久就會匆匆離去。但柯布西耶覺得很好。在從小窗口透進來的地中海刺眼陽光下,他畫著,抬頭,然後繼續畫著,整個14平方米里都充滿了理想的味道。

當然他偶爾也會光著屁股去鄰居家串門。

最後,如他所願,1965年8月27號,柯布西耶在這座小屋裡度過了他生命的最後一晚。第二天他向無垠的大海游去,再也沒有回來。

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住宅終究不是居住的機器,這只是一個工業化大潮下理想主義者的誤會。一座14平方米的小屋能容下一個柯布西耶,但容不下許多人平凡瑣碎的日常生活,畢竟生活並不允許你活得如此自我。我們終究沒法把生活里的那些平庸刨除掉,所以我們活得像社會的一顆螺絲釘。自然,我們也干不出畫一幅草圖送給愛人當生日禮物這樣大師範兒的事情。也許曾經有,但後來你終於發現這有多傻。人總會變得現實起來的。

關於Le Cabanon,它的很多設計思路成了後世關於緊湊住宅設計的範本。這給了奮鬥在大城市裡、被住宅面積所壓抑的年輕家庭一絲曙光——這太重要了,所以中央二台的《交換空間》才有那麼高的收視率(當然是在換掉王小騫之前)。但反過來想想,當年的柯布西耶並沒有被什麼東西限制住。他有錢,有事業,有豐富的選擇餘地,而他自己選擇了一座小房子,在這裡度過了他的餘生。那麼為什麼我們卻比他所要求的更多呢?我們的人生比柯布西耶更精彩,或者更豐富嗎?或者我們領悟了什麼柯布西耶所沒有領悟的事情?

也許住宅並不是居住的機器,但建築顯然是生活的容器。

我們的一生都是在做加法。我們追求各種有意義或無意義的物質,就好像努力給自己套上一件又一件光鮮亮麗的外衣。我們追求名譽,地位,金錢,親戚朋友的羨慕,對手的臣服,我們需要好工作,好車,「好」伴侶,好生活,然後需要這樣那樣的日用品讓這一切運轉起來,以及還需要一堆收藏品來向客人展示自己的情趣和虛榮。最後,我們就需要一座大房子來裝下這一切,然後還要多出越多越好的面積來顯示氣派。結果我們就離本來的自我越來越遠。這就是我們與那個光著屁股畫圖的柯布西耶的差距——他是做減法的,而敢做減法的人都智勇雙全,懂得怎樣不讓自己為生活所累。

「自我」,這聽起來可能不好理解。我們中的很多人終其一生都不是為自己活著,所以也很難明白到底什麼才是「自我」。其實有再多錢,地位,名聲,別人的羨慕,都不如有自己想要的生活。能把自己和芸芸眾生劃清界限,找到自我的人,是真正富有的人。心靈的富足,什麼物質都代替不了。

當然,我這段心靈雞湯式的文字也並不是在宣揚什麼沒有物質基礎的幸福生活,如同孟買貧民窟的尊嚴之類的廢話。要想隨心所欲地活著,當然需要足夠的物質基礎。這讓我想到了瑞士的一幢小房子:

瑞士作家查爾斯-費迪南德·拉姆茨曾經寫過一本叫《Derborence》的小說,講了1714年一個叫安東尼奧的牧羊人被山崩的碎石埋住,並在夾縫中生存了50天,最終獲救的故事。求生並不是這本小說的全部,更多的是關於絕境之中人生與命運的思考,有些類似後來的電影《127小時》。於是2014年,瑞士建築事務所BUREAU A為這本小說造了一幢名為「安東尼奧」的小房子,以紀念拉姆茨為瑞士文學所做的貢獻。拉姆茨是瑞士的國寶級作家,連瑞士法郎鈔票上的頭像都是他。

瑞士是全世界人均財產最高的國家。這裡孕育了柯布西耶、卒姆托、馬里奧·博塔、赫爾佐格與德穆隆等一系列舉足輕重的建築大師,還有其他領域如恆河沙數般的偉大人物。但在這個國家遊歷,卻很難找到誇張造型或者宏大雄偉的大型建築。而為了紀念他們的文學大師,他們居然造了一座只能容下兩個人、外表像石頭一樣的小屋子。當你坐在這張木頭桌子前,喝著熱茶,透過一扇比盤子大不了多少的小窗子看著外面的雪山、高山草甸、白雲蒼狗時,你會想到什麼呢?

這讓我想到曾經徒步旅行的經歷。我背上包獨自走進阿爾卑斯山的森林,兜里只有十塊錢,吃凍硬發酸的麵包,喝路邊的泉水,在整夜的寒冷和孤獨中瑟瑟發抖,以及清晨醒來,透過帳篷的風門看見對面橘色的雪山。耳邊只有風聲呼嘯。什麼過去未來車子房子事業家庭都沒有了,在那一瞬間我只是我,我所想的只是腳下的石子路和眼前的雪山。我想這就是柯布西耶坐在那座小木屋的窗前所感受的狀態,一種孤獨且富足的狀態。如同加西亞·馬爾克斯寫的「每個人都是孤獨的」——什麼是自我?這隻有在你孤獨的時候才會明白。那麼什麼才是富有呢?不是房子有多大,樣式有多誇張,而是你知道什麼是你要的,什麼是多餘的,你知道你是誰,你也自然知道怎麼從生活里把那些瑣碎都刨掉。有錢是一方面的,另一方面則是節制,還有與平庸劃清界線的聰明和勇氣。你需要的是在你心裡建一座Le Cabanon,而不是把你的靈魂變成別人的跑馬場。

文丨周源

博客丨建築師之死 http://archidead.net

圖丨作者提供,來自網路


這問題我最擅長,因為我住過中德兩地很多迷你房子啊,簡直是小房子控。

先說一個玄學法則:你出生時或出生後後住的第一個房子就是你的「根本房子」,「生命原點」,你的風水密碼都在裡面,裡面呈現的格局就是你整個命運的格局,在那樣的一個房子里你最健康,最自在,生命力最強,但對環境適應力最差,你在遷徙過程中,會不自覺地選擇和那房子最接近的房子,這就是為什麼很多小鎮草民到大城市後完全住不慣高樓大廈里的隔斷間,一定要住在郊區低矮的平房或大單間的緣故。

對,我就是出生在平房(筒子樓)里的15平單間里,開門是一條走廊,對面是一個八平的廚房,兩家共用,還有一個十家共用的廁所,大約6平,對我來說,算下來,25-30平米的小房子(地毯面積)就很讓我舒服了。

事實的確如此,我在德國住的第一套學生宿舍就是20多平,第二次租的房簡直就是我住過的筒子樓的升級版,在六層,單間22平,內有小廚台,水池,十戶共用兩個衛生間,一個廚房,我住進去第一天就和環境融為一體了,看著就像百年老租戶,因為太習慣了,房東老太太從沒見過像我這種「靈魂長進房子里」的租客,立即要培養我成為她的管家,代辦整個大樓的租務。我特地跟她聊了我的苦出身和低能力,關鍵是苦出身,俺不能和梁詠琪比,據她說一出生,家裡的房子很大,自帶一個碼頭,我當時就很擔心她嫁不好,果真,老公似乎沒給她帶碼頭的房子,她女兒的格局顯然不會比她強,香港啊,50平就算豪宅的地方,香港人普遍格局很小,唧唧索索的,(我格局小我知道啊,我現在看上去,也挺像在碼頭房子出生的。)

別跑題了,咱們回說25-30平的房子吧,人均25-30平(使用面積)足夠了,假定是獨居,居室15平,浴室4平,廚房6平,門廳2平,加一個不算面積的小陽台就最好不過了,使面28平米,建面(按1.33算)37平就完美了,我住過,非常舒適,德國這種格局的房屋很多(1960年後興建)國內如果能照搬德國的圖紙大量興建這種一居室就太造福我們這種小房控了。

最後說說這樣的小房子應該有的陳設(我是超極簡主義者,熱愛日本迷你酒店房間格局):

居室:

雙人床或寬單人床(1.2-1.5米寬,最好配馬達床柵,能讓床墊S型抬起,加一個邊桌方便您像一個危重病人一樣整天不離床,我們弱勢群體要寵愛自己無極限),寫字桌,椅子,雙門衣櫃,書架,床頭櫃,小雙人沙發或單人沙發加腳凳,落地燈,檯燈,藍牙音箱,遮光窗帘,紗簾。

衛生間:迷你洗手台,鏡子,LED鏡前燈,迷你收納架,收納櫃,浴缸!座便,衛洗麗,毛巾鉤,門上掛衣鉤,廁紙架。

廚房:不必高價定做櫥櫃,只需買一整張櫥櫃面板,加四根柱子支撐,與瓷磚牆面間做好封條縫膠,面板下放洗衣機,單門冰箱,烤箱,洗碗機,宜家多抽屜的文件櫃,四輪小推架(好多好多樣式好便宜!),面板上放單眼或雙眼攜帶型德國電磁爐(我強力推薦CASO牌),上面安一個簡易無風管油煙機,吊櫃擱架怎麼辦?自己量好尺寸去廉價傢具市場定做,兩三個足夠了,也可去宜家買現成的,花二百元請家門口的裝修工上門安即可,廚房另一側可以放一個小餐桌或吧台,吧椅,炒菜也可以坐吧椅上炒(我的老腰啊!)

門廳:鞋櫃,掛衣鉤。

陽台:椅子,小桌,紗簾,地毯,地燈或燭台,綠植或鮮花。

旁的?旁的沒有了。

最後來個示範吧:(使面33平,建面42平一居無廚房,酒店式公寓)

設計:答主ANGELA MA

施工:德國STEFFEN土建公司

特別感謝本地歌劇院的全能電工謝利,他幾乎就是我爸的翻版,電工,水暖工,木工車工銑工鉗工鈑金工一把抓,我愛死他了!

今天又找到幾張小房子的照片,裝修,陳設都是我設計的,看吧,作為一個循規蹈矩的人,我擅長媚俗的設計,希望有天能突破一下自己吧。

居室16平

比利時的傢具

宜家的布藝品永遠是價格最划算的。

浴室只有4平吧,右手邊是一隻浴缸!

我把舊櫥櫃拆了,玩七巧板遊戲,改成新柜子,洗碗機面板鑲的是舊櫥櫃的面板,左手是餐區,有一列半櫃半桌加吧椅。

餐巾,茶巾是我撿的一個大圍巾改的一套布藝作品,已經被朋友要走了。她是個女文青,我不是,但我知道她們要什麼。

窗外是兒童樂園,有各種設施,我最喜歡的是一個鞦韆,是一個大藤盤子,整個人都可以躺在上面,晃悠著看星星,嫌冷可以蓋個毯子,我有時幾乎能睡著呢。


170平以上吧,廳50平,卧室30平,書房30平,衣帽間10平,雜物房10平,廚房15平,陽台5平,浴室5平,健身房15平。

ps:我在外工作自己租的四五十平的房子,在家一個人住一套一百多平的。

這才是「每個人全面而自由發展的物質前提」!

別以為我不知道你們提這問題想幹嘛?WTF!


我曾經想過這個問題,第一,要高層,可以在窗前看萬家燈火。2,傢具:一單人床,一書桌,一衣櫃,足矣。我不介意公共浴室與衛生間,只要足夠整潔皆可。多大面積?床1.8*1.2m,書桌、衣櫃1.5*0.6m。(手機畫的圖,比例不當,將就著看吧!)


一個人的話其實我只需要一個有沙發的客廳和和一個廚房一個衛生間


想起來火車的軟卧包房.


7平米 參考香港


我覺得我家可以,實際面積不到四十,一客廳,一衛生間,一廚房,一卧室,一洗衣陽台。這五個,完全滿足我的需求


雖然有點抖機靈的成分,不過我還是想說,垂直布置可以直接減少到一張單人床的尺寸(有空上模型圖)


這個假設也太多了

不要假設的話我覺得香港的貧民窟應該已經趨近於現代人生存需要面積的極限了

盜幾張圖,來源我也不曉得,可以去百度識圖一下……當然如果改造改造改造成膠囊公寓那樣應該會好看很多,但是這些人的全部都在這裡了,應該只能顧得了生活根本顧不了情調了……


推薦閱讀:

為什麼日式建築風格很受歡迎?
造價工程師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
螺紋鋼(熱軋帶肋鋼筋)上的螺紋是幹啥用的?
如何評價 MUJI 的「無印良品の家」或「MUJI House」?
為什麼城市規劃(城鄉規劃)專業的學生大部分會往建築方面靠?

TAG:建築 | 住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