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年份是怎麼確定的?

由於用的是西曆,所以西方沒問題 但中國史料上的記載 都是以當時朝代的年號記錄的,比如萬曆3年,元狩元年,那麼我們現在說的 比如萬曆元年 即 15XX年 這個是怎麼確定的?是按照當今的年份倒推的嗎?


漢以後,每年的歷史都有完備的記錄,倒推非常方便。史料也足夠豐富可以互相印證。

很重要的一點是,有干支紀年作為校驗碼,可以大大提高可信度。比如大家都知道「永和九年,歲在癸丑」,那麼如果從其他資料推出永和九年不是353年(癸丑)而是352或者354年,則肯定有一方記錯了。如果推出確實是353年,那麼校驗碼驗證通過,就更加可信。

夏商周的年份確定,就沒那麼容易了,因為史料太少。

初中歷史課沒睡覺的人,應該都記得前841這個特殊的年份,從這一年開始,中國歷史有確切紀年。這要歸功於司馬遷的整理。

上圖:《史記·十二諸侯年表》開始的幾年。《史記》中的《十二諸侯年表》和《六國年表》,整理了自共和元年(前841)始,項羽滅秦(前207)止,每一年的大事記和各國世系。可以想像在沒有草稿紙的年代,這是多麼浩大的工程。司馬遷編寫年表時的參考資料,後世多已散佚,如果沒有《史記》的記載,中國信使的年份還要少上很多年。向太史公致敬。

《史記》為何不作共和元年之前的年表?按司馬遷自己的說法:

五帝、三代之記,尚矣。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紀元年,正時日月,蓋其詳哉。至於序尚書則略,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不可錄。故疑則傳疑,蓋其慎也。余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歷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咸不同,乖異。夫子之弗論次其年月,豈虛哉!於是以五帝系諜、尚書集世紀黃帝以來訖共和為世表。

《史記·三代世表》

共和元年以前的紀年,司馬遷能獲得的資料太缺乏,各種文獻記載也互相矛盾,理不出頭緒。相信他是嘗試做過整理然後放棄的,所以才會有 「夫子之弗論次其年月,豈虛哉!」的感嘆。

不過司馬遷一人整理這麼多資料,偶有差錯在所難免。前722年之前的年表,《史記》幾乎是孤證,如果司馬遷不小心看錯寫錯,那就悲劇了。

《史記》年表中,有些確實已經被證明有誤。如齊桓公午,《六國年表》和《田敬仲完世家》里都記載在位六年,與陳候午敦文矛盾。

陳侯午敦文:隹十又四年,陳侯午以群諸侯獻金,作皇妣孝大妃祭器...

說明齊桓公午至少在位十四年。

現在普遍認為齊桓公午在位應為十八年,有種說法是司馬遷看史料時把豎寫的「十八」看成了「六」。。

雖然史記年表有點小錯誤,但目前歷史學界對共和元年是前841年的說法,還是普遍認同的。雖然證據不是太多,但也沒反對的證據,姑且相信太史公的治學水平。。

另外,有學者把《今本竹書紀年》記載的「元年戊申春正月,王即位,作夷宮。」和「十三年,王在彘,共伯和攝行天子事。」作為共和元年是前841年的證據,個人覺得有點扯。因為《今本竹書紀年》是後人偽作的可能性極大,《今本竹書紀年》中記載了很多干支紀年,最早甚至記載了少康元年丙午,太扯淡了,且這些干支紀年均不見於《古本竹書紀年》,基本上可以肯定是後人編的,那麼編的時候必然會參考史記年表,大節上不與其衝突,因此不能作為另外的證據。

前841年之前的年代考證,有個傳說中的夏商周斷代工程,不過爭議頗大。

比如從《古本竹書紀年》的「懿王元年天再旦於鄭」,推出懿王元年是前899年,因為那年有日蝕。但「天再旦」這個說法,史書上僅出現此一處,是否日蝕其實難說。有時候烏雲密布也會天黑再天亮,反差甚至比日蝕更大。

再比如考證武王克商的年份,總共收集到相關證據十條左右,推出3個可能的候選年份(前1046,前1044,前1027),但這3個年份均有證據與之矛盾,最後選了矛盾最少的前1046,也是屬於矮子裡面拔將軍,並不是毫無疑問。


送大家個好東西:

中央研究院 兩千年中西曆轉換


·

目前 @馬駿 知友的回答有些答非所問,其實他講的是中國傳統紀年的梳理工作。

關於正史中的中西日期對照,歷史學大師陳垣先生已經做出了傑出的工作——《二十史朔閏表》。

《二十史朔閏表》可以精確到歷史上某天的查詢,是歷史學基本工具書。

至於如何推算,陳垣先生在本工具書的「例言」中有說明:

始吾欲為中西二千年日曆,曾先將中史二千年朔閏考定。迨中西回史日曆告成,凡二十卷,卷帙較繁,一時不能付印。而朋輩索觀及借鈔者眾,故特將中史朔閏表先付影印,而西曆、回曆亦附見焉。

秦以前曆法無考,汪曰楨為《歷代長術輯要》,起周共和,然魯隱以後與《春秋》不合,非史實也。顧棟高仿杜氏《長曆》為《春秋朔閏表》,與《春秋》合矣,然與推算不符,亦不足徵信。惟《通鑒目錄》載宋劉義叟《長曆》,斷自漢高元年,今從之。

漢末改歷前用殷歷,或雲仍秦制用顓頊歷,故劉氏、汪氏兩存之。今考紀志多與殷合,故從殷歷。

劉氏《長曆》止於五代,續之者有耶律儼《遼宋閏朔考》,載於《遼史·曆象志》。南宋、金、元有錢侗《四史朔閏考》,明以來有汪氏《長術》,清有《萬年書》,今表即根據諸書,參以各史紀志,正其訛誤,終於清宣統三年,為舊曆作一總結。

清《萬年書》每朝例預推二百年,然預推之朔日,後來每有改定。今悉以當年頒行之《時憲書》為主,不以《萬年書》預推之月朔為主。幸故宮圖書館歷年《時憲書》尚存,可供參校。

漢未改歷前,仍秦制建亥,以十月為歲首,然不改十月為正月,不改正月為四月也。莽用丑正,則改寅正之十二月為正月,改正月為二月。魏景初之用丑正亦然。今表於月份之排列,既取整齊,而對於不用寅正之年,則悉以粗線志之,以明月之地位不移,而月之名稱有已改易者。

易號改元應從下令之日為始,未必追改以前之月日。今表於年中改元者,悉仍其舊號,而系新號於二年,並於表下著其改元之月日。蓋睹二年即知有元年,若削去末年而冠以新元,則何以知漢之始元有七年、晉之咸寧有六年?甚非史實。且凡未改元前,條教號令及民間契約必仍用前元,史家豈能一一代為追改?

至於兩朝遞嬗之際,亦用此例。凡前朝未盡覆亡,必著其年號於上,而將新朝年號著於下,如陳之禎明、宋之祥興、明之永曆是也。汪氏《長術》於明萬曆四十四年即冠以清元,甚所不取,今特矯之。

又正統閏位之說,今日實無辯論之價值。惟當列國分立之際,本表限於篇幅,不能將諸國年號並列,故只得取史家通例,任擇一國列之,而將同時與國之年號分列於下,固無正閏之見存也。

三國、南北朝朔閏異同,亦以一國為主,其殊異少者記於本年之下,其殊異較多者另為一表,附於卷末。

泰西之用陽曆,始於羅馬帝儒略,以羅馬七○九年一月一日實行,即耶穌紀元前四十五年,漢元帝初元三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也。

儒略曆原定每間三年一閏,即逢我子、辰、申歲。平年三百六十五日,閏年三百六十六日。儒略曆每月日數,原定一、三、五、七、九、十一等月各三十一日,四、六、八、十、十二等月各三十日,二月平年二十九日,閏年三十日。

然儒略曆實行以後,誤為每三年一閏,積三十六年應閏九日者,已閏十二日。奧古斯督帝覺其誤,乃下令連十二年不置閏,並改定每月日數一、三、五、七、八、十、十二等月各三十一日,四、六、九、十、十一等月各三十日,二月平年二十八日,閏年二十九日,是為奧古斯督修正之儒略曆,亦稱舊曆。

至一五八二年,教王格勒哥里又覺曆法不合,乃議改歷。以是年十月五日為十五日,中間消去十日,並定逢百之年不閏,逢四百年仍閏,是為格勒哥里歷,又稱新曆。

儒略改歷以前,曆法紛亂不可記。儒略改歷以後,因誤置閏者三十餘年,不置閏者又十餘年,每月日數又與今歷不同,故此編斷自耶穌元年始,一五八二年以前用舊曆,一五八二年以後用新曆。新曆雖較舊曆精密,然一五八二年以前,舊曆卻為史實也。

泰西各國採用新曆,先後不同。大抵天主教各國採用最先,至一千七百年耶穌教各國始用之,一七五二年英國始用之,一九一八年俄國始用之。今我國所用者即格勒哥里歷,日本則一八七三年已採用之也。

以耶穌降生之歲紀元,本起於五二七年羅馬教士之推定。今表於羅馬未亡以前,並記羅馬紀年。又耶穌之生,實在今紀元之前數年,第各國沿用已久,不便更正,故仍之耳。

回曆以摩訶末由墨克遷至默地那之明日為元,即西曆六二二年七月十六日也。洪武甲子為回曆七八六年,《明史·歷志》由洪武甲子上推七八六年,誤以中歷計算,遂謂回曆起於隋開皇己未。不知以回曆計算,實起於唐武德五年壬午六月三日也。

回曆系純太陰曆,不置閏月,又無三十一日,故四時寒暑無定,積三十二三年,即比中西曆多一年,積七百八十六年,遂比中西曆多二十三年,至今一千三百四十四年,遂比中西曆多四十年也。

回曆月法,以見新月為月首,不以實朔為月首。故其月首日期,恆在中歷初二三日之後。回曆月法有一定,單月大盡,各三十日;雙月小盡,各二十九日。惟隔二三年置一閏日於十二月之末,故平年三百五十四日,閏年三百五十五日。

回曆以三十年為一周,每周平年十九,閏年十一,其閏年居每周之第二、五、七、十、十三、十六、十八、廿一、廿四、廿六、廿九等年。

本表即按右法推算,畫定回曆三十年一周,而記其歲首當我國之某月某日。閏年旁置點。西曆、回曆均有七日來複之制,今卷末附日曜表七。每表四年,何年起應用何表,悉以數字記於眉端。遇有失閏或改歷等年,則需超越他表。如西曆元年起應用日曜表一;惟因第四年羅馬失閏,則從是年三月起,須改用日曜表五;又如西曆一五八一年起,應用日曜表一;惟因一五八二年十月十五日改歷,則從是日起,須改用日曜表六是也。

西曆一九二五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舊曆十月十日、回曆五月九日新會陳垣識

下附《二十史朔閏表》內文節選:

附本表使用方法(自己臨時製作的,有不對的地方請指出,萬望海涵):


倒推啊,二十四史每代王朝都有記載,而且中國這種正史裡面有《表》、《志》之類的彙編,加上干支很容易比對的。而到了夏商周,因為史料減少,就很難比對了。


其實,早在明代,人們就已經知道公元元年是哪一年了

《明史·外國·意大里亞》記載:

大都歐羅巴諸國,悉奉天主耶穌教,而耶穌生於如德亞,其國在亞細亞洲之中,西行教於歐羅巴。其始生在漢哀帝元壽二年庚申,閱一千五百八十一年至萬曆九年, 利瑪竇始泛海九萬里,抵廣州之香山澳,其教遂沾染中土。至二十九年入京師,中 官馬堂以其方物進獻,自稱大西洋人。

明史/卷326 -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因此侯會在《烏雞國:〈西遊記〉中的「王子復仇記」》一文中認為:

孫悟空在烏雞國里多次提到的「上知五百年,下至五百年,中知五百年,共一千五百年過去未來之事,皆盡曉得」乃是耶穌基督誕生至明代的年數;「立帝貨」乃「立帝貿」的形訛,為「救世主(redemen)」的音譯;紅金漆匣和金廂白玉圭再加上「立帝貨」,即為置於神龕中的耶穌蒙難十字架。

該文章觀點比較特殊,但也確實有一些可取之處


除了夏商周是否存在至今存疑,其他朝代得益於我們祖先崇拜,歷史記錄極完整,倒推即可。


歪個樓
中國的曆法,從共和元年開始,每年都有確切記載,應該是沒有錯誤的。
但基督教曆法也是這樣嗎?每年都沒有錯誤嗎?如何證明?
所以,我認為,只有基督教國家的人和中國人(或者其他曆法明確無誤的文明)接觸的那年,雙方的曆法可以互相印證了,才能說,從那年開始,西方的曆法是正確的。之前的都要述而不論。


推薦閱讀:

為什麼說中華民族五千年傳承至今,中間不是被滿清統治過嗎?
能推薦一些通俗的,全面的中國古代歷史或者世界歷史的書嗎?
滿清滅明對中華文明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為什麼李治雄才大略卻被懦夫皇帝呢?
魯迅是自干五嗎?

TAG:中國歷史 | 考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