俾格米人生活在森林裡,且不懂得穿衣服,但是身上也是沒有毛的,進化論能夠解釋嗎?
一般提到人類為什麼沒有毛(哺乳動物都是有毛的)時,就會有人說,人類已經進化到不需要毛了,人類剩下來的毛毛都各有各的用處,比如頭髮遮陽,陰毛減少摩擦。
這樣一聽,好像也確實可以自圓其說。但是,搜索了一下,有很多原始部落的人類像野獸一樣生活在森林裡但也沒有毛,比如:俾格米人。俾格米人生活在森林裡,且不懂得穿衣服(現在也穿了是遊客送的),他們為什麼也進化成沒有毛?是否可以推斷出,人就是人,人本身就是沒有毛毛的,哪怕像野獸一樣生活在原始森林他也沒毛,而不是因為人類社會發展到什麼程度了不需要毛了所以就從一個有毛的物種進化成沒毛的。
有毛沒毛跟衣服沒關係,魚不穿衣服。
為什麼猴子進化為人後,身上的毛消退了,頭上的毛卻作為頭髮保留下來,而且不斷生長?普通生物學的解釋到答案里的程度就可以了,不作進一步解釋。如果有研究人類遺傳的或者俾格米人的人類學家可以進一步解釋下。=====太長了,放評論里怕沒法保存丟了(怕啥來啥,寫的過程中果然還是丟了一堆)=====
就是沒關係。壁虎也沒毛我跟你說下演化生物學的最基本原則吧:物種演化、適者生存、變異(遺傳突變)。
物種演化:物種是由祖先演化而來而不是憑空產生的。根據化石和生物學證據,人類祖先屬於靈長目,而推斷人類祖先應該是有毛的。適者生存:生物體的性狀適合環境,才可以倖存下來,否則就會被淘汰。變異:是第一條物種演化的生物學基礎。
人的毛髮中的例子我在那個答案里說了三種假說,幼化和水生不說,只說你疑惑的散熱說。
演化理論可以這樣解釋散熱問題。根據生物學和化石證據,人類是由靈長目祖先演化而來,而靈長目祖先是有毛的,因此推論人類祖先也是有毛的。現在的推論是人類祖先在從森林到草原的過程中,食性發生變化,開始轉向捕獵為輔的雜食性。捕獵方式可能為通過長時間追趕獵物,待獵物精疲力盡後再進行捕殺。作出這一推論的根據是人的長跑耐力很好,人沒有捕食用的爪牙,非洲保留著追趕獵物的捕獵方式。這時候就可以用演化生物學理論來解釋毛髮問題了,解釋的方式如那個答案里,不再贅述。而在這一過程中,演化生物學理論是如何起作用的呢?就是通過「體毛濃密,不利散熱,奔跑距離短,捕獵效率低,種群發展慢,而餓死或被競爭者消滅掉」。所以,演化的作用方式,是肉體消滅。那麼你告訴我,穿不穿衣服是如何導致體毛濃密的祖先們死亡的?回到俾格米人上來,俾格米人的出現是遠晚於現代人出現的,他們作為現代人的祖先,不大可能因為回到了叢林,就重新憑空長出在演化過程中已經丟掉了的體毛。當然現代人起源的理論和證據很多,具體到俾格米人上面很可能也有別的解釋,所以我原來說基本原理就這樣,俾格米人的例子如果有專家可以進一步補充細節。這個過程很少是一蹴而就的,這就涉及到演化理論的進一步發展:中性突變和遺傳漂變。
中性突變:生物體的遺傳突變,有的可以很快導致生物性狀的改變,比如突然肌肉發達,或者貧血死亡。但是大多數突變則是表面看不出什麼效果的突變,或者在當時的環境中不產生選擇優勢或劣勢的突變。後者可以用英國工業革命時期的蛾子作為例子,在工業革命之前,白色的蛾子和灰黑色的蛾子之間並沒有誰更具選擇優勢。中性突變的結果是豐富了生物群體的遺傳多樣性,為對應未來的環境變化提供了更多的備選策略。遺傳漂變:通俗點講就是某一突變在群體里的比例逐漸增大或減小的過程,這一過程有可能是隨機的偶然的,也有可能是有意識的。打個比方說,一位女士和兩位男士相親,條件都一樣,一個頭髮濃密,一個謝頂,女士選擇了頭髮濃密的男士。他們的後代也頭髮濃密而更受女士們歡迎。結果人口中頭髮濃密的人越來越多。謝頂男士有的找不著老婆,有的兒子找不到老婆,他們的後代(攜帶謝頂基因)在人口中就越來越少。這就是遺傳漂變過程(當然這同時也是殘酷的性選擇的一個實例,因為相關所以放一塊兒了,注意和環境帶來的選擇所區分)。不能排除體毛演化過程會受到這兩個過程的影響。對於你說的人一直穿衣服,所以毛髮用不著了就退化掉了,這是用進廢退的拉馬克演化學說,而不是適者生存的達爾文演化學說。他們雖然都提倡演化,但對機制的解釋不一樣。
最後提醒一點,我對散熱導致體毛減少的假說,也是持保留態度的。但是你要問這個問題,這個問題用演化生物學理論可以這樣解釋。
在討論時注意分清假說、理論、定理、推論、事實等概念。
至於你說當初為什麼費勁演化出毛髮,這就是另一個問題了。一般認為毛髮是和鱗片同源的,也就是說,魚鱗、壁虎蜥蜴的鱗片,和毛髮有共同的祖先狀態。
想不通沒關係,慢慢想。不期望你跳入生物的坑,只希望你將來能夠憑藉事實基礎,和基於事實的推論,來理性的看待世界。這個問題可以參考到莫利斯的著作《裸猿》。
狩獵猿究竟為何變成了裸露皮膚的人?
可惜,說到膚色和毛髮,化石幫不了我們的忙。所以我們全然不知,人類進化中體毛脫落這一巨大的變化,究竟是何年何時發生的。可以頗有把握地說,這一變化在我們的祖先離開森林之前並未發生。這一發展非常奇異,看來它更象是我們的祖先被迫到原野上生活之後所發生的巨變的一部分。但是,它究竟如何發生?它究竟如何有助於類人猿的生存?
這個問題困擾專家已有相當歲月。許多富於想像的理論被提出來了。其中最有希望的一個理論是,脫去體毛是幼態持續機制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如果你考察新生的黑猩猩幼仔,就會看見它滿頭黑髮而全身赤裸。假若它的裸體延續至成年期而不長毛,成年黑猩猩裸露的身體就會和我們的裸體非常相似。
有趣的是,我們這個種屬中,這種幼態持續機能在抑制體毛的生長中並不十全十美。胚胎在發育過程中踏上了典型的哺乳動物全身披毛的道路,所以6—8個月的胎兒全身幾乎蓋滿著絨毛。胚胎這一層「毛衣」叫做胎毛。直到生出前夕,胎毛才全部褪盡。早產兒有時仍帶著胎毛,使父母十分驚恐。但是除了罕見的例外,胎毛都迅速脫落。後代成年後仍是「毛人」的家族,有記錄在案者,不過30例。
儘管如此,我們物種的所有成年人確實還有不少的體毛——事實上比我們最近的親戚黑猩猩的體毛還多。與其說我們脫去了全部的毛髮,不如說我們長出了短小的汗毛。(順便說明一下,並非所有的人種都留有汗毛,黑人就實實在在顯而易見地失去了汗毛。)以上事實使有些解剖學家聲稱,我們不能認為自己是無毛的或裸體的猿。一位權威學者走得更遠,他斷言:「因此,說我們是靈長目中最少體毛的種屬,這絕不是事實,無毛不過是一種幻想,許多企圖對這一幻想作出解釋的離奇理論,客氣點說也是毫無用處的」。此一批評大謬不然。就好比我們不能說盲人有一雙眼睛就不是盲人。從功能上說,我們是徹頭徹尾的裸體,我們的皮膚毫無遮掩地暴露在外部世界之中,我們必須對此做出解釋,無論在放大鏡下我們能在人身上數清多少汗毛。
用幼態持續機制去解釋,只能給體毛何以脫落提出一個線索。它不能說明,裸體無毛作為一個種的屬性有何價值,它對有助於裸猿在敵對的環境中生存有何價值。也許有人會說,無毛的裸體毫無價值,它只不過是其它更重要的幼態持續變化的附產品,比如是大腦發育時間拉長這一變化的伴生物。但是我們在前面已經看到,幼態持續機制是互有區別的延緩生長的過程。有的特性比其它特性成熟緩慢,其成熟的速率是不協調的。由此可見,象裸體無毛這種有潛在危險的幼態特徵,僅僅是因為其它幼態特徵減緩了成熟期而隨之被保留下來,這一想法難以成立。除非它對人這個新的物種有獨特的生存價值,否則它很快就被自然選擇淘汰了。
那麼,裸露的皮膚有何生存價值呢?一個解釋是,狩獵猿放棄遊盪的生活而走向定居時,其居所為大量的寄生蟲困擾。夜復一夜地在同一窩穴里睡覺,被認為給許多寄生蟲提供了異常豐富的繁殖場所。於是虱子、蟎、跳蚤和臭蟲大量繁殖,到了非常危險的地步,對狩獵猿的生存構成了嚴重的威脅。通過甩掉他身上的「毛衣」,這個定居窩穴的物種才能更好地對付寄生蟲構成的威脅。
這個觀點大概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它很難說有重大意義。很少有其它固定居所的哺乳類——定居的哺乳類數以百計——採取了脫毛裸體這一步。強而。如果別的原因使脫毛這一進化過程得以發展,那麼消滅皮膚寄生蟲就容易多了;今天多毛的靈長目動物,還面臨著這一任務,捕捉寄生蟲仍然消耗了它們大量的時間。
另一個觀點的思路與第一個觀點相似。它認為,裸猿的進食習性污穢骯髒,體表的「毛衣」因此要很快粘結成團,污穢不堪。這又是一種致病的威脅。有人指出,兀鷹取食時把頭頸全都扎進血淋淋的獵物屍體之中,因此其頭頸部的羽毛就掉光了;由此可以類推,狩獵猿的全身,也可能因其進食習性污染毛髮而使毛髮掉光。但是,狩獵猿首先學會的必然是用東西清理毛髮,而後才能學會製造捕殺的工具和剝掉獸皮的工具;後者難以首先發展起來。就連野生的黑猩猩遇到解便困難時;也學會了偶而之間用樹葉當手紙搞清潔衛生的。
有人提出了另一種說法。它認為,由於學會用火而導致體毛的脫落。據說,狩獵 猿只有晚上才感到冷,一旦他能坐在營火邊享福,他就可以捨棄體毛,使他能更好對付白天太陽照射的熱量。
還有一種獨闢蹊徑的理論認為,原始的居住在原野上的猿類變成狩獵猿之前,經過了一個長期水生猿偽進化階段。根據這一設想,他進入熱帶海濱去覓食。他在那兒能找到相當豐富的甲殼類動物和其它海生動物,那兒的食物來源和原野上的食物來源相比要更加豐富、更有吸引力。起初,他僅僅在岩邊的水坑裡和淺灘中試探,後來他慢慢游向較深的水域去潛水找食物。據說,在此過程中,他與其它進入水中生活的哺乳類一樣,將會失去體毛。只有他的頭,因為游水時伸出水面,所以才保住了「毛衣」,以防太陽直射。後來,等到他的工具(初始製造的工具是用來砸開貝殼的)發達到一定的程度後,他就會離開養育他的海濱搖籃,進入原野,終至進化為狩獵猿的。
據信,這一理論說明,我們今日何以在水中能象游魚那樣自如,而我們現存的最近的親屬黑猩猩在水中真象是秤砣落水。它還能解釋我們流線型的身體和直立行走的姿態。直立行走的姿態大概是踩水進入深水區所形成的。它能說明我們身上汗毛奇怪走向的軌跡。仔細觀察表明,我們背上汗毛的走向與其它猿類的情況不同。我們的汗毛成對角線走向,向後面偏中間方向指向脊柱。此一走向正是游泳時水流過背部時的方向。它說明,假如背上的毛先發生走向變化,繼後才脫落的話這個走向的變化正是為了減少游水時的阻力。同時又有人指出,我們有一個獨一無二的特點,在所有的靈長目之中,唯獨我們才有一層較厚的皮下脂肪。這被說成是與鯨魚或海豹的脂肪對應的東西,是補償和防止能量消耗的裝置。他們強調指出,沒有人提出任何其它的理論來解釋我們這一解剖特徵。甚至連我們的手掌感覺非常敏銳這一特徵,都被用來支持這個水生進化理論。一隻相當粗糙的手可以握住棍於和石頭,這畢竟是事實;可是在水中摸食物卻需要一隻感覺細膩而敏銳的手。也許,從樹上走下地生活的猿類,最初就是在水中取食而進化出了一雙異常靈敏的手,然後又把它們傳給後起的狩獵猿的。最後,這位學者指出他們在尋找人類進化中最重要的缺失的一環時,四處碰壁、一無所獲;它毫不留情、一針見血地指出說,如果專家學者們不辭辛苦,到100萬年前的非洲海岸邊去搜尋,就可能找到於自己有利的那個缺失的一環。
可惜,這一研究尚未開展。然而,儘管水生論有許多吸引人的間接證據,可是它缺乏扎紮實實的支持。它能幹凈利落地解釋許多特徵,可是它反過來要求人們接受人類進化中一個假設的重大階段,我們迄今尚無任何直接證據去支持這一假設。卿使最終證明此一假設證據確鑿,它也不會和現在已被普遍接受的人類進化圖景相衝突,現在的理論認為狩獵猿是由陸居猿進化而來的。它只能說明,陸居猿接受了一場相當隆重的洗禮儀式。)
另一個論點的思路完全不同。它認為,體毛脫落不是適應自然環境的反應,而是一種社會因素所造成的傾向。換言之,它的產生不是一種機械裝置,而是作為一種物種標記。一些靈長自身上有裸露部分;在有些情況下,它們似乎是種屬的標記,使同類能據此識別同類,亦能使猴或猿據此識別其它種屬的靈長目。狩獵猿體毛脫落被認為僅是自然選擇機制任意選中的特徵,它只是偶然成為這個物種的種屬標記。當然赤條條裸露的軀體使裸猿很容易被識別出來,這是不能否認的。但是,要達到同一個目的,還有大量的並不那麼急劇變化的方式可供選擇,而且還可以不犧牲一層保溫的「毛衣」。
與此思路相同的還有另一種意見。它把體毛脫落描繪成性信號的延伸。據稱,雄性哺乳類總的來說比雌性毛多;裸猿拓展了兩性在這方面的差別,因而其雌性對雄性的吸引力越來越大。脫毛的傾向亦影響雄性,但是影響程度較輕,他們留下特殊的毛髮與雌性形成鮮明的對照,比如鬍子。
上述最後一個意見能圓滿解釋裸體的性別差異。但是,它遇到同樣的一個問題:體毛脫落後其保溫功能也隨之失去,為了外表更富於性感而犧牲保暖機制,這個代價不低;即使有皮下脂肪作為保溫的部分補償手段,這個代價也太高。這個意見還有一種略加改頭換面的翻版:與其說是裸體的外表更富於性刺激,不如說是裸體在撫摸時更富於性刺激。可以認為,由於裸露的皮膚在性接觸中對感官的刺激,雌雄兩性對性刺激都會變得高度敏感。在配偶關係趨於固定的進化過程中的物種,裸體的刺激會使性活動更加興奮;由於加強了性交的報償,配偶關係就得到加強。
也許,對裸體最常見的解釋是,它是作為一種散熱的手段而進化出來的。狩獵猿走出陰涼的森林,他經受的高溫是前所未有的。據信,他脫「毛衣」是防止身體過熱。從表面上看,這一假設頗有道理。因為我們今日在炎熱的夏日裡的確要脫去夾克衫。但是它經不起仔細的推敲。首先,原野上生活的動物(與我們的軀體大小相差不多的動物)中,除了裸猿之外,沒有一種脫去了體毛。假如事情如此簡單,我們就能指望見到裸體的獅子和豺狗。事實剛好相反,它們都遍身長著短毛,且相當濃密。裸露的皮膚暴露在空氣中,當然可以增加散熱的機會,但是它也增加了吸熱的機會,而且在直射的陽光下皮膚有灼傷的危險;皮膚灼傷的危險,每一位行日光浴的人都是知道的。有人在沙漠中做過試驗,結果證明:穿輕薄的衣服可以減少水份散發,因而減少熱量散失;但同時人從外界吸收的熱量也可以因此而大大減少,比完全裸體所吸收的熱量要少55%。在高溫氣候中,阿拉伯人喜愛的那種質地厚、款式肥的長袍,比輕薄服裝的防護效果還好。它既可以減少進入身體的熱量,又可以容許罩在長抱里的空氣流通,有助於汗液揮發而起到降溫的作用。
顯而易見,情況比乍看之下複雜得多。體毛是否脫落,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環境溫度的水平和太陽直射的程度。即使假定氣候有利脫去體毛,換言之,即使氣候相當熱,但是又不至於酷熱難當,我們仍須解釋裸猿與其它原野上的食肉獸,何以會皮膚顯著不同。
我們有一個辦法對此做出解釋,它也許會對我們變成棵猿的整個問題做出一個最佳的解答。狩獵猿和他的競爭對手食肉獸之間的基本差別是,他的體質不適於迅如閃電的衝刺,亦不能使他與獵物比耐力,他追蹤獵物的速度不能與食肉獸相比。然而,他恰恰又必須具有追蹤獵物的速度與耐力。他成了好獵手,因為他的腦子更發達,這使他用上了更巧妙的策略,製造出更致命的武器。儘管如此,狩獵活動仍然對他的體質構成了很大的壓力。追蹤獵物至關重要,他再苦再累也得忍受。但是,在追蹤的過程中,他一定會覺得熱不可支。因此就產生了強大的自然選擇壓力,迫使其減少體溫過高的傾向,任何微小的降溫機制都有助於這個自然選擇,即使它意味著其它方面會作出一些犧牲。毫無疑問,這是毛猿轉化為裸猿的關鍵因素。加上幼態持續機制的推動,再加上前述的體毛脫落的次要好處,這個論斷應當是站得住腳的主張。首先,俾格米人不是不穿衣服,在熱帶雨林過著較為原始生活的他們並沒有製作現代衣服的條件,並且他們不排斥遊客給的衣服:「俾格米人用芭蕉葉、棕櫚葉當衣料,用象骨、甲蟲、羚羊角、龜背殼等做項鏈、手鐲等。」(來自百度百科)
其次,他們並不是像野獸一樣生活,他們懂得使用火取暖,能夠用芭蕉葉還有棕櫚葉等蓋房子。看過貝爺的童鞋應該知道用這種大葉子蓋的簡易屋子能夠很好的擋雨防晒。
而毛髮的主要作用是保暖,防水,隔熱。懂得使用火的他們自然取暖問題不需要在意了,而有原始房子的他們也不需要在乎雨水還有太陽暴晒。 所以毛髮對他們來說並不是必須的了。然而由角質蛋白構成的毛髮生長是需要身體提供營養的。 ?乛?乛? 說了半天不知道自己說的是什麼,舉個栗子吧! 很久很久以前~ 在一片原始的熱帶雨林里,一群原始的毛人,過著沒羞沒臊的原始生活。 毛人里有一個叫夏娃的,她生了兩個孩子,一個叫亞伯,一個叫該隱。孩子們漸漸長大,夏娃恐懼的發現他的孩子除了頭髮還有少量地方,居然不長毛!部落里的人們對她的兩個孩子有感到惋惜的,也有懷著敵意的。
「真可憐啊,她生的兩個孩子連一身帥氣油亮的體毛都沒有!」「真是丑得像拔了毛的兔子!」「呵!,聽說是偷吃了祭師大人祭祀的水果才會遭到這樣恐怖懲罰的」不久以後,部落發生了火災,部落崇拜的森林之神沒有保佑他們生活的森林,他們的房屋、工具被熊熊烈火所淹沒……面對如此災難,一部分人放棄了對森林之神的崇拜,離開了森林,走向了草原。「森林之神是如此喜怒無常!殘暴的神明是不值得崇拜!」而另一部分人留在了殘存的森林裡。「一定是我們犯了什麼錯,天神才會懲罰我們,我們應該留下來繼續供養天神贖罪。」夏娃打算帶著兩個兒子離開。在混亂無序的遷徙隊伍出發時,夏娃走失了一個孩子,無奈的她只能帶著另一個孩子離去。走失的孩子找不到母親,只能以孤兒的身份和部落剩下的人一起住在殘存的森林裡。經過大火之後的森林食物匱乏,德高望重的祭師只能把大家收集來的食物統統收上來統一分配。
每天只有一點兒食物餓得半死的毛人發現,和他們吃到一樣多甚至更少食物的醜陋無毛孤兒居然活的生龍活虎!甚至因為更有體力捕捉更多獵物而受到祭師嘉獎。漸漸豐富起來的食物讓祭師把食物分配製度改成了「按勞分配為主題,多種分配製度共同發展」。看到漸漸長大的無毛孤兒,部落里的女孩們發現原本看起來醜陋的無毛人清晰的肌肉線條,光滑的皮膚特別有魅力!而比其它有毛男更孔武有力的身體也能獲得更多的獵物,真是部落時代的「全民老公」。於是森林部落里唯一的無毛男,和部落里的姑娘們過起了沒羞沒臊的幸福生活,生了一大堆無毛小寶寶…很多年之後,森林部落里的人大部分都沒有了濃密的毛髮,吃的少,幹得多的無毛男越來越受歡迎,而飯量大,平時又喜歡懶洋洋的蹲樹梢上邊捋毛邊曬太陽的毛人漸漸因為找不到老婆而在部落里滅絕了。森林裡面散熱的需求一樣旺盛啊,有毛影響散熱,沒毛容易擦傷自己,也許他們重新長毛更明智,但是要好久好久才能出現這種突變,他們還沒等到
居然沒有一個正兒八經的答案。。
現在主流的說法是因為人類在適應直立行走後,他們需要狩獵,但是人類跑得又慢,又沒有尖牙利爪,所以很自然的就演化出一種奇特的狩獵方式,那就是長距離追趕,來消磨獵物的體力。這就需要人類長距離奔跑,但是散熱怎麼辦?所以人類進化出非常發達的汗腺,這樣體毛就會變得稀疏。所以直立人的體毛就很稀少了。可以觀察一些特殊的黑猩猩,直立人的體毛可能就這樣。
至於為什麼後來人類的體毛基本就沒了,赤條條的,可能是因為人類學過了用火取暖和穿獸皮吧~~因為他們祖先智人是沒毛的。
據說是因為原始女神不喜歡有毛的原始人……
推薦閱讀:
※熊貓的體色是如何進化而來的?
※角蜂眉蘭可以將花朵偽裝成雌性胡蜂用以幫助其授粉,但是植物是如何知道胡蜂的樣子?
※人為什麼有五根手指頭,這是什麼決定的?為什麼會有這種決定?
※動物隨機變異出保護色、擬態等生存手段會不會太巧了?
※生命死亡的目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