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是科學嗎?為什麼?

由數學是科學嗎,想到這個問題。


來,跟我讀:

邏輯不是邏輯學。

邏輯不是邏輯學。

邏輯不是邏輯學。

讀完了是吧。那麼開始講正事。由於實在是不知道要怎麼樣只講和題目相關的部分,所以本文中有很多跑題的地方。請自行忽略。

「邏輯」是一個很坑的概念,坑的原因在於,邏輯的最初目的是一種規範,也即,論證和思維的規範:你必須要如此這般思考問題,如果你不這樣思考,最後思考的結果就可能是錯的,人們不應該認同不合邏輯的論證過程,也不應該認同不合邏輯的解釋。當然,這種規範也僅限制在這些特定的行為中,而在文學創作中人們就不會偏向於追求邏輯。(當然我認為文學創作的具體流派在大部分行文過程中還是會遵循邏輯的,尤其是正常的現實主義。至於意識流嘛……)

但是這個時候分歧就出現了。邏輯是某種規則,某種類似於人與人之間交流的道德的東西,而道德本身就有兩種研究方法,第一種是研究不同群體不同文化有什麼樣的道德,這是一種歷史的,或者說,人類學的視角,畢竟不同文化、不同領域的邏輯規則是不同的。另一種研究就是哲學中倫理學那樣的研究:研究道德所追求的善本身是什麼,怎麼樣的行為才應該被算作是道德的。

跑偏一下。這裡刻意用「邏輯」而非「理性」是因為「理性」有著更為複雜的分類。邏輯單純是理性的一個方面。「合乎理性」與「合乎邏輯」是不同的。邏輯的適用對象只能是具體的思想,我們可以說一個人做出一個論斷是不合邏輯的,但是我們不能說他睡覺吃飯不合邏輯,也不能說他打人的行為本身不合邏輯;相對應地,我們在特定的情況下可以用是否理性來評價這些行為。這種區別不僅僅是修辭上的區別。因為很多時候,為了迎合別人而說出一些不合邏輯的話語是符合某種理性的,比如說用不合邏輯的謊言與精神病者交流。邏輯只是理性中很小的一部分。只有當實際上行為雙方都是理性人的時候,邏輯才能被當做交流的標準。而當有一方不理性的時候,理性人單方面地堅持邏輯反而是不理性的表現,採用有效的、不合邏輯的手段反而能夠體現理性,這種情況下,對這個理性人的言語進行邏輯分析,然後說他的行為不合邏輯,就毫無意義了。

下一個問題是,邏輯的範圍是什麼樣的?

雖然在雙方都是理性人的時候,邏輯就可以擺上檯面,作為一個必要的評判標準,但是,並不是所有錯誤都是邏輯錯誤。理性人不是上帝,我們說出錯誤的話有可能是因為錯誤的記憶、錯誤的操作,但是這些錯誤不一定是邏輯錯誤,雖然邏輯錯誤基本上也是源自於這兩者。

對於錯誤的記憶,可靠的論證要求的是正確的前提和有效的邏輯,如果前提錯誤了,那麼論證自然就不是可靠的,錯誤的記憶會導致錯誤的前提,這種情況下和邏輯自然沒有關係。但是,在另一種情況下,比如說,你把一個錯誤的論證整個記下來了,並且試圖用這個論證來說服人,或者,你聽到的論證本來是正確的,但是因為記憶問題,你記成了一個包含邏輯錯誤的論證,這種情況下,你從記憶中提取出來的這個論證就是一個錯誤的論證。

錯誤的操作有可能是邏輯錯誤,也有可能不是,比如說,如果有一個人在算加法的時候漏掉了進位,比如說在 25+36 的結果的十位上寫了 5,那麼顯然這是一個錯誤操作,當然這裡的錯誤操作本身可以歸結為記憶上的疏漏——他忘了進位,但是這種說法實際上是非常非常非常坑爹的。如果把人腦比作電腦,長期記憶比作硬碟,短期記憶比作內錯或者是 CPU 中的寄存器,那麼,由於這裡針對的總是思想,這就相當於是說,我們總是考慮電腦內部的東西,而不考慮它和外界的交互問題,也即,不考慮顯示器故障或者是鍵盤按鍵接觸失靈。而說一個思想有問題,這個問題本身就必定要和某個階段的記憶相關,這就相當於是說,一個錯誤的數據,必定來源於某個錯誤的寄存器。但是,真正導致這個錯誤的是什麼呢?如果記憶本身不會「變質」的話,那麼導致錯誤的必定是錯誤的操作。但是這裡的操作不能再理解為宏觀上的那種有意識的操作,微觀上的神經行為也是一種操作。

從這種意義上來說,邏輯錯誤只能作為錯誤的歸類存在,而不能作為錯誤的原因存在。錯誤的原因從根源上只能歸結為短期記憶/工作記憶或者是長期記憶本身出現了問題,或者是,在操作記憶的時候的操作出現了問題。

為什麼強調邏輯錯誤?這就和我們為什麼強調道德一樣。只有當出現了不道德的情況的時候,人們才會去強調道德,在所有人的行為都符合道德要求的時候,談論道德是沒有意義的,無論是我們應該做什麼還是我們不應該做什麼,都是以違反為前提進行討論。

以上是對於邏輯的一些邊緣性的刻畫。下一個要講解的概念是邏輯系統

在英語中,logic 同時表示三個東西,除了邏輯本身和研究邏輯的邏輯學之外就是邏輯系統了。邏輯系統是一個相當專業的概念。可以認為它是一種代數結構,這種代數結構是用來刻畫一些特定的推理規則的。我們說邏輯學研究的對象是邏輯,對於形式邏輯,它的研究對象就是邏輯系統。

最簡單的邏輯系統是 Hilbert 的命題演算系統,它處理的對象是命題,而將重點放在命題邏輯連接詞上面。這時,我們就可以注意這樣一個說法了:我們說一個推理是邏輯有效的,必須要說它是根據哪個系統而言是有效的。最簡單的例子就是三段論對於命題演算,在命題演算的系統中,傳統的亞里士多德三段論只能寫成這樣的形式:

大前提 p (所有人都是會死的)

小前提 q (蘇格拉底是人)

結論  因此,r (蘇格拉底會死)

因此,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在 Hilbert 的命題演算中是無效的推理模式。相對應地,如果我們將亞里士多德的三段論寫成一階邏輯的形式:

大前提 forall x,(H(x)
ightarrow M(x)) (所有人都是會死的)

小前提 H(s) (蘇格拉底是人)

結論  因此,M(s)(蘇格拉底會死)

那麼這個推理就是有效的(其實這裡跳步了,應該從大前提得到一個特例:H(s)
ightarrow M(x),然後再根據 MP 規則得到結論),或者說,這個推理對應於一階邏輯這個系統來說是有效的。

問題在於,一階語言不足以表達自然語言,也不足以表達數學語言,比如說,一階語言無法刻畫確界存在定理,而從模型論的角度上來說,一階語言無法區分有理數和實數,而只能將它們視作同樣的 DLO(dense linear order)。

並且,邏輯連接詞和日常語言中的連接詞也是不同的,除了合取之外,其它三個連接詞都是極具爭議的。

  • 否定:日常語言中有語句否定和謂詞項否定,或者,更為基本的情況是描述性否定和元語言否定。討論參:
    世界是善意的嗎?

  • 析取:日常誕中的析取詞(即「或者」)有兩種,第一種是容許兩項都兼有的,比如說「她喜歡周杰倫或者陳奕迅」,這裡並沒有排除她同時喜歡兩者的可能。但是如果是「我們早餐或者去吃食堂,或者出去外面吃」,那麼這裡的或者就是排它的。

  • 蘊含:日常語言中本身就有兩種蘊含,第一種是相干蘊含,另一種是不相干蘊含。相干蘊含的例子可以是「如果明天下雨,那麼運動會就會取消」,不相干蘊含的例子可以是「如果明天下雨,我就把這個碟子吃了」。相干蘊含中多多少少和因果或者是類似的東西有一些關係,而不相干蘊含,比如說我前面提到的那個例子,並不是完全無法理解的,它的目的是使用一個我不可能做的事情作為後件,來否定前件的陳述。因此我們不能單純地禁止不相干蘊含的使用。

正是因為自然語言和一般的邏輯之間沒有辦法對應,所以才會有各種不同的邏輯系統,比如說各種相干邏輯系統,各種包含兩個否定連接詞的系統,直覺主義邏輯(其中沒有雙重否定律和排中律)等等等等。

這些系統本身有兩個目的,一個是作為對於自然語言中推理的描述,另一個則是給出在對應語境下的推理規範

值得注意的是,給自然語言中的推理造一個形式化框架這種行為實際上是一種描述性的行為,其性質已經有一點偏向語言學,即,通過某種手段來描述人類的語言。如果語言學是科學的話,那麼從事這種工作的邏輯學也就應該是科學了。當然,人類的語言本身不是一種自然現象,所以很難說這種研究是自然科學的研究,但是具體的研究方式實際上還是很像科學的:給出一個模型,然後用這個模型對人類語言行為作出預測,再修改這個模型。這種做法最終的結果就是用形式化的手段成功地刻畫自然語言。

這樣的結果實際上是很奇怪的:為什麼邏輯學會變成這樣?有一部分邏輯學家認為邏輯學不應該變成這樣,邏輯關注的語言僅僅是語言的一小部分,更具體一點,是那一部分不會隨著主題改變而變化的語言(所謂的「主題中立」,topic neutral),無論你是在物理學中還是在政治討論中,我們都希望一個人在說「p 且 q」的時候即承認了 p 也承認了 q。同理,我們也希望人們在用別的邏輯連接詞的時候有一種一貫的含義,而邏輯推理就是基於這樣的邏輯由連接詞構成的語篇的東西,同時,我們並不奢望邏輯能夠刻畫「電子」或者是「平等」這樣的東西。但是,邏輯學一定要是主題中立的嗎?至少,在社會選擇理論中,我們可以通過公理化的方法刻畫投票制度的性質(匿名性、中立性、正反饋性),也可以刻畫一種極弱的自由性。這一部分內容算是哲學邏輯的內容,即,用邏輯的手段來研究哲學的問題(具體到社會選擇理論中就是投票制度)。

但是,如果真的是具體到了像是用邏輯來刻畫投票制度,邏輯所做的工作並不是科學的工作,而是一種數學或者是哲學的工作。Arrow"s impossibility theorem、Sen"s impossibility theorem(Sen 即
Amartya Sen)這些東西都是和經驗沒有關係的,而是單純的數學意義上的定理。當然,這裡顯然是一個學科交叉的地帶。政治哲學為基礎的哲學概念作出辯護和澄清,哲學邏輯試圖將這些概念形式化,然後通過數學證明的手段(實際上也就是邏輯的手段)來證明對應的不可能性定理,以此反過來讓政治本身作出取捨,其中更進一步的學科交叉還包括研究操縱投票結果在計算複雜性上的可能性,設計出以複雜度作為限制投票操縱的門檻,而這種複雜度的門檻本身又與對應的演算法優化相關。

似乎不提學科分類已經不可能了,那就講一下邏輯學的學科分類吧。

邏輯本身自然和其它學科一樣,有問題式的研究和歷史式的研究。在邏輯史方面,中國邏輯史和與之相對應的中國古代數學史都是相關的議題,此外古印度的數學和對應的邏輯也可以算是邏輯史的研究範疇。其實不少對 Aristotle 的研究也有很多可以落入邏輯史的範疇,不過由於西方的邏輯實際上是在近代才真正發展起來的,所以西方邏輯史也沒啥好做的吧,除了三段論和 Stoic 學派還有啥?三段論就 256 種格式,在 Aristotle 時期就已經弄完了。

而以問題為導向的研究方面,首先可以分出形式邏輯非形式邏輯這兩個在方法論上對立的派系。其中,邏輯系統是形式邏輯才有的東西,非形式邏輯的研究對象雖然也是論證,但是並不會像形式邏輯那樣做系統出來。

形式邏輯又可以分為經典邏輯非經典邏輯。其中經典邏輯包括了傳統的命題邏輯和一階邏輯,更為具體的表述參考:Classical logic以及Classical Logic (SEP)。而非經典邏輯則往往會和哲學搭上關係,大多數非經典邏輯的系統都是源於某個哲學邏輯問題。比如說,模態邏輯的最初目的是為了刻畫「可能性」這一模態概念,進而產生的應用則是以處理各類哲學問題為目的,比如說認知問題(模態認知邏輯)、道義問題(道義邏輯)、時間問題(時序邏輯)。當然,其中也有一些和哲學不太相關,而和人工智慧相關的邏輯,比如說為了讓機器學會規劃和以目的為導向的行動而創立的邏輯系統,
Dynamic logic (modal logic) 。

一個需要注意的區分是哲學邏輯和邏輯哲學這兩個學科的區分。「哲學邏輯」對應「philosophical logic」,而「邏輯哲學」對應「philosophy of logic」, 從構詞法上就知道前者是邏輯而後者是哲學。但是有些作者,比如說 Grayling,就偏偏要把這兩個詞倒過來,千萬別被 Grayling 的 An 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ical Logic 騙了,這本書是哲學書,討論的內容大體上了 Susan Haack 的 Philosophy of Logics 差不多。真的要去看 Philosophical Logic 的話,去翻 The Blackwell Guide to Philosophical Logic 吧。

非經典邏輯和經典邏輯的不同在於,非經典邏輯會否認一些經典邏輯中的規律。比如說,直覺主義邏輯否定了雙重否定律的一個方向(
eg
eg p
ightarrow p),同時也否定了對於無窮集的排中律(P(x)vee
eg  P(x),其中 x 的可能取值範圍在一個無窮集中)。直覺主義邏輯的目的是服務於直覺主義數學,一個常見的區分直覺主義者和一般人的例子是:以下論證是否構成「存在某個無理數的無理數次方是有理數」的證明:要麼sqrt{2} ^{sqrt{2}}是有理數滿足情況,要麼(sqrt{2}^{sqrt{2}})^{sqrt{2}}=2滿足情況,直覺主義否認這個證明,因為這個證明並沒有告訴我們到底哪個才是我們需要的情況。

弗協調邏輯否定了否定推出一切(ot
ightarrow p,p 是任意命題)。使用弗協調邏輯的事實基礎是這樣的:即便一個人的頭腦中可以同時接受兩個相互矛盾的思想,也並不意味著這個人會接受任何命題。並且,很多時候人們是不會意識到自己腦海中的思想是相互矛盾的,尤其是這個矛盾需要很多步驟才能推出的時候。

非單調邏輯認為,如果Gammavdash phi,不一定有Gamma cup{psi}vdashphi,即,在原有的命題集合中添加一個新的命題有可能導致原來推的出的結論推不出。非單調邏輯的直觀應用是這樣的:我們知道 A 和 B 在某天晚上都去了某地,並且 A 死了,B 的槍發射過。這種情況下,我們會認為是 B 殺了 A,但是如果我們進一步知道 C 也去了這個地方,而 B 的槍實際上是打在 C 身上,那麼就推翻了 B 殺了 A 的結論,而更合理的猜想是 C 殺了 A 然後 B 為了自衛打了 C 一槍。有人會吐槽說,這種情況下一開始的推理就是錯的。問題在於,人類事實上進行的推理就不可能是在知道所有條件下的推理,我們只可能依照自己的知識進行推理,而這種推理本身就意味著結論是可錯的,用形式邏輯來進行法律推理的話,任何一個案件都判不下來。出於實踐的目的,我們必須要推理。值得注意的是,非單調邏輯可以算是弗協調邏輯的一個特例,因為系統中同時包括了原來的矛盾命題和新的命題,卻沒有因為矛盾推出一切而崩潰。當然,如果我們認為是新的命題取代了原來的命題,那麼又有一些不同了。

多值邏輯和模糊邏輯中,真值不再是單純的真和假兩個,對於不同目的的多值邏輯,真值的意義是不同的,比如說三值邏輯中的第三值經常用來表示不確定,而四值邏輯中則再多了一個表示無意義或者範疇錯誤的第四值。這類邏輯顯然不滿足排中律,因為「不確定或者不確定」顯然只能取「不確定」,但是如果 p 是不確定,那麼它的否定也必須是不確定了。

總體上來說,還是非經典邏輯比較好玩,經典邏輯無論如何還是太死板了。

至於非形式邏輯(Informal Logic),由於我非形式學得不太好,所以也不知道要怎麼說。其實非形式邏輯這門學科的設立本身就是一個坑。它並不是以學術研究為目的設立的,而是來源於若干年前的學生運動,學生們抗議說哲學系教的邏輯根本就沒有用,日常生活中哪有人用經典邏輯或者是模態邏輯來進行推理的?非形式邏輯產生的目的就是實用,而這種對於實用性的追求就使得它關注的問題限制在日常論證上。當然,說是日常其實也不完全是日常生活中,更多的是正式的(是不是和 informal 放在一起很有違和感)場合中的論證,比如說法庭辯論、政治辯論以及比較嚴肅的辯論賽。像是類比、修辭學、談判技巧、論辯術、會話理論、論證分類、謬誤分析、論證分析這些話題都是非形式邏輯所關心的。非形式邏輯和形式邏輯最大的區別就是,非形式邏輯使用日常語言來分析日常語言論證。而形式邏輯是用形式語言來分析日常語言中的論證。

作為結論,形式邏輯是否是科學是非常明確的。形式邏輯無論是為了刻畫什麼,採用的刻畫方式都是形式的,而刻畫的具體對象都是那個領域的框架,並不涉及具體的經驗知識,因此不是科學。

問題是非形式邏輯,當我們在說論證有這麼多種類,或者,謬誤有這麼多種類的時候,我們實際上並不能夠保證謬誤的分類是徹底的。誰能像有限單群分類(
Classification of finite simple groups )定理那樣給我一個有限單謬誤分類(Classification of finite simple fallacy)定理?顯然不可能吧。有誰能夠保證如果一個人的論證中出現了謬誤,這個謬誤必定能夠在原有的謬誤分類中找到,而不會是一個新的謬誤呢?顯然不行。同理,論證的種類是可以窮盡的么?如果是可以窮盡的那麼非形式邏輯那群人現在還在研究啥?甚至我們可以認為,論證是一個非常具有文化色彩的東西,人們可以用某種文化人類學的角度來研究不同文化中的論證方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非形式邏輯的研究並不是純粹先天的(a priori),因此,很有可能是某一種類別的科學。要注意的是,非形式邏輯本身也有兩種做法,另一種是研究合適以及不合適的論證,作為現代辯論的規範,這種規範性的研究本身和倫理學一樣,是以創立規範為目的而不是以列舉東西為目的。不過,就算正確的論證種類數是確定的,錯誤的東西(謬誤)的數量也是不確定的。雖然非形式邏輯中的大多數謬誤實際上都可以歸結為一個不相干(irrelevant),但是你用這樣簡單粗暴的做法讓那些研究謬誤分類的人情何以堪。

啊,我似乎漏掉了很重要的一個部分:傳統數理邏輯中四論:公理集合論、遞歸論、證明論、模型論顯然都是數學根系的研究內容,所以跟數學姓。

喵。


他們都不是自然科學,但裡面有和數學地位相當的,是不是科學取決於你的定義。

邏輯學內部的細分的鄙視鏈條:

數理邏輯>非經典邏輯(你們這些人文社科,一點確定性都沒有,公理想加就加。)

非經典邏輯>非形式邏輯(搞邏輯沒有形式系統一堆符號推過去推過來好意思么你)

邏輯史在論域外(什麼你說寫邏輯史論文也能畢業,是能畢業啊,但是答辯好無趣)。

入門的門檻和鄙視鏈相同,社會科學的定義我不清楚但隱約覺得你的問題在於邏輯、邏輯學對日常大眾是否有科學般的確定性(之所以這麼說是把科學哲學問題排除掉)。

確定性從左到右,實用性從右到左。

註:非形式邏輯起源於非形式謬誤,也就是我們日常論述時候一些常見的有迷惑性但錯誤的說理方式,比起其他毫無疑問離日常最近。雖然論文里的實用性你不能指望太多,但我認為非形式邏輯在我們審視具體文本的時候的確有幫助。

注二:默認看過羅師兄答案,知道幾個名詞的大意。

注三:邏輯學以普遍、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規則為理想,而模式和現象之間有道坎兒,你要用你某套模式去框具體的現象中間有重點的被你把握了有次要的被你忽略了,這個叫理論負載,是填補這道坎兒使用工具的代價,一切的確定性實用性之別因它而起。

悲傷的段子:有人想請某非形式邏輯學家做雜誌編委,大牛:「他都不是做邏輯的。」


科學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科學包括各個學科,既包括數學也包括邏輯學。

狹義的科學也有不同的狹義之分。最狹義的科學僅僅指自然科學,稍微廣義一點可以納入社會科學,再廣義也許能納入人文學科和形式學科(也就是邏輯學和數學)。

在今天,這純粹是一個名稱叫法的問題。如果你想具體了解數學或者邏輯學這種形式學科與其他學科的區別和聯繫,可以另外問一個問題。

補:問題好坑啊,居然問的是邏輯而不是邏輯學,為什麼問題補充裡面卻以數學而不是數來做比較呢……


@羅心澄答得很認真。可能是文理科的差異,可能是在知乎文字表達比較隨意含義不清,作為理科生有必要對某些概念加以澄清甚至糾正。

————————

「邏輯」是一個很坑的概念,坑的原因在於,邏輯的最初目的是一種規範,也即,論證和思維的規範:你必須要如此這般思考問題,如果你不這樣思考,最後思考的結果就可能是錯的,人們不應該認同不合邏輯的論證過程,也不應該認同不合邏輯的解釋。

————

此段太過霸道。任何一門嚴謹學問都不會如此絕對,科學更是如此,對自己的邊界向來很重視。包括推理,一門邏輯不能從A推導出B,並不表明一個人不應該從A作出B這一判斷,(數理)邏輯學從未規定人·必須·如何思考。他會研究怎樣的推理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得到的結論具體什麼程度的可靠度,但在沒研究清楚的領域,在自己不適用的場合,不會去說你應該怎樣。所有科學學科都是如此,作為學問(非宗教)的人文學科也應如此。

試比較

1、A導出非B,你由A及B是不對的

2、A導不出B,你由A及B是不對的

3、A、B之間的關係不明,由A及B是不對的

3種情形下,由A及B均可說「不合邏輯」但三者之間的區別也是明顯的。即使是1,也有應用的邏輯系統是否適合的問題。邏輯再不等同於邏輯學,也不能「正確的推理符合邏輯,符合邏輯的推理是正確的推理」如此遁環定義。可能正是基於此定義才將邏輯與道德聯繫起來。

——————

刻意用「邏輯」而非「理性」一段

——————

此段看得彎彎繞。先說我對邏輯的看法。 所謂邏輯,簡言之,是·如何·從一組前提·推導·出結論的一種「理性」的方法。邏輯學則是研究如何推導的學問,或者說是研究前提與結論的關係的學科。與此相關,如何表達前提/結論這些論斷也是其研究範圍。既然人們的邏輯往往用自然語言表達,而表達論斷也是其研究範圍,所以

————————

這些系統本身有兩個目的,一個是作為對於自然語言中推理的描述,另一個則是給出在對應語境下的推理規範

——————————

但我不認同目的和規範兩個用詞。

關於邏輯的正確性。純數學並不關心也管不了日常話語中的正確性。它只關心邏輯系統的各種特性,比如非單調性。甲系統A能推導出B,乙系統不能,並不說明甲優於乙,或者甲比乙更正確或更不正確。邏輯系統雖來源於日常或各領域的推理,人們亦試圖將邏輯系統應用於實踐,但邏輯系統本身獨立於應用領域,即topic neutral。正因如此關於推理的邏輯學和具體的topic才能互不干擾。1、邏輯系統的研究2、某topic應該應用什麼樣的邏輯系統?3、在此邏輯系統中如何描述topic中的具體問題?三者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繫。2、3與topic相關,當可解決你的疑問。與此類似,數學理論獨立於具體問題而數學建模又將二者聯繫起來。是否邏輯正確,邏輯系統與具體問題結合起來才有意義。

——————

關於精神病和邏輯錯誤

——————

如果承認接受上面的觀點,則是否合邏輯或是否有邏輯則是看前提和結論間是否有協調一致清晰的推理關係。吃飯、睡覺是單獨一個行為,無所謂關係自然也無所謂邏輯。但,我吃了飯就犯困一定要睡一覺,則是有邏輯的。相反我昨天看了世界盃所以今天美國下雨了則沒有什麼邏輯。精神病人若有自己協調一致的推理模式,則儘管他的世界很荒誕,也是有邏輯的。用精神病人的方式與之交流,儘管荒誕,也是合邏輯的,也是合理性的。用模態邏輯語言,醫生拋出論斷A,使病人接受『可能A』甚至『確信A』使病人的信念發生改變導出B,醫生達到目的。邏輯系統也是可以解釋的。相似的,也有邏輯系統研究用用真話說謊,看似由真命題導出偽命題不合邏輯,但換個角度其實還是合邏輯的。

什麼是邏輯錯誤?在日常話題中常有

1、沒有邏輯 ->思路混亂

2、邏輯系統應用錯誤 ->思路奇特,人生觀詭異

3、推理過程出錯 ->問題複雜度超過能力

4、前提描述、結論解釋還原出錯->偷換概念

關於坑,不知是指研究內容深廣還是坑爹?關於道德,實在不知想表達什麼?已經寫太長了,就不妄加猜測胡言亂語了。關於哲學和非形式迨輯部分,實在力不從心了,就此打住。


邏輯不是邏輯學

數學是思維科學

邏輯則是與思維相關的,起源於哲學,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種思維模式,邏輯學則是研究和完善這種思維模式的。所以,邏輯是社會科學。因為是建立在人對世界的理解之上的。

狹義的科學是研究自然科學的。

所以他們都不算在科學裡面


1,首先要定義什麼是科學,可以直接百度。然後再定義什麼是邏輯,也可以百度。但我要表達的是我個人的觀點:邏輯不是科學,邏輯是一種方式,它不得出結果,而科學是結果,是已經驗證了的結果


你可以不合符「理性」,這沒人能夠笑話你。

但你不合符「邏輯」,人人都能夠笑話你。


任何事情都可以用邏輯來總結,邏輯學是研究邏輯的關係的正確科學


邏輯是方法論。屬於科學的一類。不是所有乾貨就是所有乾貨的全部,還有證明的過程和方法。

舉個栗子:

」有飯吃+人需要吃飯=人吃飯「

1、有飯吃(物理),人需要吃飯(生理,心理),以及人吃飯(行為)都是科學。

2、科學的概念大而全,應當包括主要內容和與主要內容的相關的內容。

3、證明過程,方法,或表達方式,就是邏輯。邏輯將各個科學分支串聯一起,組成整個科學體系。

沒有邏輯,就會出現,人們發現某個人不吃飯,但就是找不出原因。是沒有飯吃,還是人不需要吃飯?


「邏輯學是研究純粹理念的科學,所謂純粹理念就是思維的最抽象的要素所形成的理念。」——黑格爾


邏輯是如何產生於大腦中?是從非邏輯中產生,而且這個非邏輯領域一定是非常寬廣。

「將相似與相同同等對待」,這種傾向佔據絕對優勢,這種傾向奠定了邏輯的基礎。

正因如此,事物的變化必然遭受長期的忽視,以便產生一種對於邏輯的必不可少的物質概念。(然而沒有什麼實際的東西能與這一套概念相符。)


萬物之本既為邏輯,邏輯即是因果,完整客觀本質的認識並控制它。。。這就是科學,不用太多的廢話。。


科學理論必須是可被證偽,並且仍未被證偽的。

但是邏輯不能被證偽,因為證明或反對邏輯還得使用邏輯。(這句話是自指的)

所以,邏輯不是科學。

下面這句話是對的。

上面這句話是錯的。


邏輯不是科學,因為邏輯沒有可證偽性。


推薦閱讀:

有沒有什麼介紹了各種密碼的書推薦?
1/2的所有正整數冪之和是「可計算的」嗎?
有哪些看起來很難證明起來卻很簡單的問題?
這個世界真的沒有什麼是永垂不朽的么?
學習形式語言有什麼用?

TAG:邏輯 | 科學哲學 | 科學 | 邏輯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