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為什麼德國沒有攻入英國本土?

德國在歐洲戰場上以閃電戰擊敗了多個國家,包括軍事實力不俗的法國,為什麼對英國久攻不下,直到戰爭結束也沒有佔領英國本土?


因為隔著海。

雖然說這海不算太寬,但沒瘋沒傻誰也不會在不掌握制海權的情況下渡海攻擊世界第一海軍大國。

那年頭還不太流行飛機打軍艦,如果要靠飛機控制海峽阻止軍艦進入,必須保證己方有絕對的制空權。所以英德早期交鋒一直都是圍繞空戰。

其實德國人離摧毀英國空軍基地的目標已經很近了,但是英國這時陰險地放了個嘲諷,轟炸了柏林居民區。被激怒的德國人把空襲目標轉移到倫敦市區,徹底偏離了重點。給了英國空軍喘息的機會。由於拉鋸戰損失太大,已經開始影響到對俄作戰的準備了,所以德國空軍被調回。

其實也沒有久攻不下,因為總共就打了2個月而已。要是按照40年冬季的做法堅持下去,41年絕對能登陸英國(北大西洋氣候惡劣,只有夏秋能進行登陸作戰),但是這時候元首心思已經不在英國身上了。

希特勒一直隱約表達一種「跟英國還有的談」的意思,但是做的事情卻背道而馳。英國就是看到法國的下場才決定誓死抵抗的,就算德國人真的有個「最終條件」,那也絕對是英國無法承受的條件。別的不說,交出歐亞非的殖民地,北愛爾蘭回歸愛爾蘭(愛爾蘭總理是希特勒死後全地球唯一一位跑去弔唁的元首),這兩個條件是沒跑的,所以也沒必要扯什麼和談了。


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是兩個言而無信的國家簽訂的,蘇德都只想以這份條約換取準備全面戰爭的時間而已。德國在簽了這份條約之後立即橫掃西歐,擴充自身的工業規模和武器庫規模,蘇聯從39年開始也大規模擴充軍隊,大量換裝坦克,到41年夏季時蘇聯已經擁有兩萬輛坦克,這顯然不是一個熱愛和平的國家應該做的。

蘇德雙方做好充足的戰爭準備的時間基本上都在41年夏季,這期間掃平英國可以確保德國的後方絕對安全,德軍西線部隊可以全部投入東線,還能收編英國的軍港和艦隊。如果德國用大規模艦隊封鎖蘇聯僅有的幾個不凍港,那麼蘇聯就徹底成為孤島,被滅亡指日可待。德國雖然在短短几年組建了高素質的空軍和陸軍,卻偏偏唯獨海軍是三五年之內趕不上的;英國的無畏艦雖不如俾斯麥級先進,可架不住無畏艦數量多,德國海軍武器庫里哪怕多出十條無畏艦,德軍都可以封鎖海參崴了。

征服英國雖然很美好,但是德國不能把時間無限消耗在英國戰役上,更不能把兵力無止境投入進去,別忘了東邊還有個鄰居磨刀霍霍呢。當海獅計劃的第一步就遭遇了皇家空軍的頑強阻撓時,德國的耐心是相當有限的,海獅計劃本身也是個非常難調整的計劃,由於德國海軍不給力,所以在沒有絕對制空權的基礎上陸軍就無法渡海,當空戰進度緩慢的時候整個計劃都擱置了。德國之所以等不起,是因為東部的壓力越來越大,部分資料顯示蘇聯有個大雷雨計劃,跟巴巴羅薩如出一轍,也是計劃在41年夏季搶先動手,半年左右攻克柏林。目前沒有直接證據證明大雷雨計劃存在,也沒有證據證明希特勒知道蘇聯有個大雷雨計劃,不過雙方頻繁的間諜活動與反間諜活動均暴露出雙方的緊張與不安,以及主動進攻的意願。蘇聯之所以損失慘重,很大的一個原因是蘇聯西線部隊全是進攻配置,要塞師不滿編,大量要塞火炮被抽調給野戰部隊,那座傳奇般的布列斯特要塞就被抽調了相當於一個炮兵團的火力。在面對德國突襲時,正在做進攻準備蘇軍部隊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如果蘇軍不想入侵歐洲,何必要全改成進攻配置呢?

所以不論是以當時的視角來看,還是現在我們開上帝視角來分析,蘇德必有一戰,而且雙方都會在1941年夏天挑起戰端,唯一的問題是誰先動手。英國戰役,三五個月之內能結束就結束,結束不了也必須停止進攻,東線戰備等不起。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再晚半個月,就可能是蘇聯大舉入侵了。


很簡單一個道理就是有個英吉利海峽在那裡擋著。

我們看英吉利雖然是一彎淺淺的海峽,德國在這邊,英國在那邊。但是渡海作戰從來都是最困難的,就算是諾曼底登陸成功了,但登陸作戰從來都是損失大得驚人的。德國的閃電戰是一個輕量級選手的機動性爆表的結果,但如果規定你必須和對手隔一米打對方,怕你機動性再強也得掛吧。

登陸戰按照美國的觀點就是雙方比物流,就是看雙方誰增援速度快,海岸線那麼長,集中突破某點是絕對可行,大不了多死點人,但之後呢?

從德佔法區到英國是最近的,可是你的登陸船敢出海嗎?HMS在那裡可是等著你來的喲,你就算一隻部隊上了岸,後面有屁用。


相比英國 希特勒更看重的是蘇聯 兩國意識形態的區別以及兩國又是鄰國的關係 讓蘇聯成為德國人最大的假想敵,而且兩國在侵佔波蘭的合作 讓德國人認識到蘇聯人的野心。另外,德國人在海空對英國人都不佔優勢 跨海作戰其實是相當不利的,因為補給線太長,無法通過陸路運輸,一旦被英國人切斷補給線 後果不堪設想。所以選擇進攻蘇聯 而 放棄英國是明智的選擇。


因為德國人是旱鴨子,游不到英國。


一直到二戰結束英國也沒丟過制空權。一個是隔著海,另一個是忙不過來


因為英國與歐陸之間有著天然屏障--英吉利海峽,而且英國海軍一直強於德國,因此德國的登陸作戰將會非常困難。事實上,德國曾經嘗試完全用空軍壓制英國,不斷施加壓力,迫使其投降。但是效果並不理想。最終放棄了計劃。


拿澡盆橫渡英吉利嗎?


跨過河進攻有渡河懲罰,跨海有登陸懲罰,而德軍沒有點消除懲罰那個升級獎勵


因為德軍運輸機太少,不能一波投放十萬級軍隊。德空軍爭得一定時段的制空權是可能的。

沒了英國,美國要介入歐洲會困難許多。這會給德國成長的時間。

蘇聯先動手,能否得到美國那麼多援助難說,但士氣會很不同。德陸軍的東線問題主要是工事不足,資源投入發展閃電戰,不足同時有工兵要塞化東線,畢竟蘇軍人命比德軍炮彈便宜不少。但蘇軍在城市不會有比德軍更大戰術優勢。

只是戰略上對德國來說,蘇軍一旦主動,就算敗,也能退回去以後東山再起,而德國要再東擴會更難,除非在防禦戰中消滅大部分蘇軍而同時保留己方大部分力量--這不符合直覺。同時英軍規模小,無力主動進入歐陸打擊德國主力。

不管英蘇,打下來都大大保障德國已經取得的勝利成果。德國是選擇了走一條較保守的道路。畢竟要一季拉出個數千上萬運輸機及其護航機,沒那麼多燃油也沒那生產力,何況無法機降,哪去訓練幾十萬傘兵?德國人還沒發展出坦克傘降技能。還有這幾十萬士兵的補給大部分都要空投。船的話德國人就忘掉算了。閃電戰兵種其實比較貴,難上規模。戰術上,坦克空運就比坦克自走更快也更貴,德國戰略上支持不起這種升級版閃電戰。


推薦閱讀:

為什麼二戰後歐洲都去殖民了,只有葡萄牙還保留著一堆殖民地?
諾門坎戰役當時日本是怎麼個慘狀?
二戰時期德國與日本為什麼不聯手攻擊蘇聯?
二戰時期德國對英國俘虜的待遇如何?
如果日本二戰後與德國類似南北分治,世界歷史會是什麼走向?

TAG:第二次世界大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