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劇《坂上之雲》中有哪些失實之處?
補一個總體評論吧:
首先一定要記住,《坂上之雲》創作時間是1950年代,這個時代日本戰史學界還沒有廣泛關注日俄戰爭,主要目光都放在了研究二戰戰史上(因為距離近),所以民間能夠買到的書籍里,最有用的一本就是谷壽夫(就是那個南京屠殺戰犯)寫的《機密日露戰史》,而這本書最早用途是給陸軍大學校做教材(然而這本書的真實性還遭到日俄戰爭第4軍參謀長上原勇作痛斥),並不是史學材料。
所以從研究者的角度看,《坂上之雲》的史實脈絡與歷史相差不大,但歷史細節基本沒有一個是對的。
當然,這裡並不是要把司馬遼太郎拉出來批判一番,而是要提醒各位,歷史小說依然不是歷史,而是小說。我們大可以為小說里的壯烈豪情與人物命運所激動,但如果把小說當做歷史,恐怕也就脫離小說家的初衷了吧。
=========================正文開始===========================
旅順戰(1):真的是秋山真之提議「進攻203高地」?(EP10 旅順總攻擊)
1904年7月12日,圍繞旅順問題,日本陸海軍召開了聯席會議,這個會議確實存在,但問題不在於會議本身,而在於會議上秋山真之參謀的發言。
首先,會議上全都是中將、大將級軍官,東鄉平八郎參加過薩英戰爭(1863年)、大山岩參加過戊辰戰爭(1868年),全都是明治元勛,你個區區海軍中佐有什麼資格在這兒談戰術?還是談跟你完全沒有關係的陸軍戰術?
好吧,這是主角光環,禮儀也不是什麼吐槽重點(歷史上的秋山真之是出了名的沒禮貌)。重點在於他說的這句話:為了封鎖旅順港,不讓俄國艦隊出海,必須要佔領203高地。
但歷史記載中寫的很明確,1904年11月28號,秋山真之與陸海軍聯絡官岩村團次郎通信時,才首次提到:「既然總攻擊不成功,除了佔領203高地別無他法。」要知道這個時候,第3次總攻擊早就開始,乃木希典都已經開始進攻203高地,秋山真之這時候寫信,純屬馬後炮。
不過這還是不夠有說明性:他是11月才寫信,但這個想法難道不能是7月出現的?
這就涉及到一個認識問題:在1904年7月,沒什麼人知道203高地有什麼用。在第3軍解密文件里,203高地進入討論議程是1904年9月5日,提出者是第1師團參謀長星野金吾,這時候距離第一次旅順總攻擊(8月底)已經過去了好幾天。
這是戰後參謀本部編纂的《明治三十七八年海戰史》里的地圖,可以看到旅順港西北部至少有爾靈山(203高地、203米)、海鼠山(南山坡山、183米)兩座高地。在真實的歷史上,乃木希典第3軍在1904年9月攻佔了海鼠山,經過觀測,從上面可以看到旅順內外兩港的絕大部分地區,俄國各艦自然也是暴露在日軍面前,於是從10月1日開始,日軍連續7天轟炸俄軍艦艇,到10月7日,俄軍忍不住了,跑到了日軍射程的盲區之中避難。
佔領海鼠山之後,日軍才意識到:或許從陸地上,能夠將炮火直接引向港內的軍艦。於是乃木希典將報告遞交滿洲軍總司令部,滿洲軍再上交給大本營,進攻203高地才逐漸進入大本營的討論範圍。
更何況還要注意一點,雖然對於現代人而言,「要塞炮進攻軍艦佔優」是一個常識,但在1904年這個時間點,尚無陸戰炮大規模擊沉鐵甲艦的實例。所以直到1904年11月30日,參謀次長長岡外史給滿洲軍總參謀部的井口省吾寫信時仍然這麼說:
「即便無法擊沉敵艦,至少也要讓他們不能安全停泊,只要毀掉設施,不讓他們有能力修復艦船,旅順作為軍港也就失去了其價值。」
大致如此,《坂上之雲》的創作是基於主角光環,把1904年11月的事情生拉硬拽到1904年7月,時間一提前,人云亦云就變成了未卜先知,小說家真可怕。
旅順戰(2):乃木希典為什麼要堆人命?(EP 10 旅順總攻擊、EP11 203高地)
在劇中,長岡外史曾經擔心乃木希典只會堆人命,只能枉費性命。其實對於乃木希典在半年內創造了死傷6萬人的數字,個人感覺沒啥。對比10年後一戰時期的各種絞肉機、各種磨盤,動輒數十萬人死亡,能用6萬人傷亡、相當於損失3個師團戰鬥力的代價就換來一個旅順要塞,日本人付出的代價並不算太多。
很多人說一戰烈度與日俄戰爭無法比擬。但要注意,一戰最主要的塹壕戰在旅順戰役里就已經在使用了,前有鐵絲網與壕溝,後有巨炮與機槍,塹壕戰事實上已經形成,一戰與日俄戰爭唯一的不同僅在於各項武器的性能差異。更何況,日俄戰爭時期,日本人還沒有發明出一戰後期分散衝鋒戰術,只能靠傳統的集團衝鋒進攻火力點,說實話更容易造成傷亡。
好了,回到正題,為什麼乃木希典要堆人命?
歸根結底,這是一個情報失誤的問題。
我們總認為日本人做什麼都很精密,什麼把日本人的地圖拿來就用的段子比比皆是,但在旅順戰役的地圖繪製中,考察卻出現了巨大問題。
在旅順戰役開始之前,據第3軍參謀井上幾太郎回憶:參謀本部配發的旅順地圖之中,像前文提到的海鼠山、203高地以及龍眼北方堡壘、水師營南方堡壘並沒有標記為「要塞」;至於防禦最為堅固的東雞冠山北堡壘、松樹山堡壘、二龍山堡壘構成的堡壘群,地圖上更是只標註為「臨時築城」。
臨時築城的標準不太好定義,但可以參照一下5月25日的南山戰役。當時,南山的標註就是臨時築城,而日本第2軍用陸軍普遍配有的7厘米口徑小炮來進攻,一點用都沒有,還是靠了海軍出動艦艇,用12-15厘米的艦炮來才徹底攻克。
換句話說,臨時築城大致能應對12-15厘米口徑的火炮,但旅順要塞從1901年開始翻修,俄國人認為東北部堡壘群至少能禁得住23厘米口徑火炮的攻擊(後來看的確如此,日軍9、12、15厘米三種類型的火炮基本不管用,28厘米榴彈炮效果拔群)。要知道,當時海軍艦艇的最大口徑也就是30.5厘米,陸戰炮普遍超不過15厘米,這絕對是永久築城。
將一座明顯的永久築城定義為臨時築城,日本人也是醉了。
但正是根據這一情報,乃木希典才制訂了集團衝鋒戰術,因為第3軍有15厘米炮,如果真的是南山那種臨時築城,炮兵壓制、步兵掃蕩是陸軍的標準打法。但問題在於,這是永久築城,那就要先把要塞轟塌才能衝鋒。
1904年7月30日,井上幾太郎在前線勘察的時候發現地圖與實際情況差別非常大,自己感嘆「強襲戰術可能會輸」,便連忙上報。但問題在於,8月11日旅順前哨戰結束,8月19日就開打了,戰術研討的時間非常緊張,這時候再有一個根本性的戰術變化,再對地圖有什麼質疑,重新調整戰術。先不說陸軍系統的冗長繁瑣,即便大本營同意戰術調整,那再運輸28厘米榴彈炮需要多久?前線士兵就在前線歇著?
對比《坂上之雲》原著,其實電視劇經過了一定修正:比如小說里提到乃木希典第3軍從來不去現場勘查,只是在後面歇著;但電視劇卻多次演出乃木希典在前線督戰的場景。再比如這裡提到士兵衝鋒的作用,乃木希典提到這麼一件事:
的確,在情報出現根本性錯誤的情況下,乃木希典能做的,只有按照原來的計劃,力圖找到每一個火力點,先用士兵的性命為參謀本部的錯誤買單。
旅順戰(3):乃木希典真的只會堆人命?(EP 10 旅順總攻擊)
聊到乃木希典,現代人都會批評他只會對人命,不懂得新時代的武器裝備。但在8月7日-11日的大孤山、小孤山戰役中,乃木希典靈活運用當時最先進的德式兩階段炮兵戰術,直接端掉了旅順要塞前方的最後兩個堡壘。
而且《坂上之雲》電視劇與小說有一個類似特點:故意不去明說第一次總攻擊(8月底)與第二次總攻擊(10月底-11月初)之間的一場小型戰役:9月19日-22日爆發的9月戰役。
就在這場短短4天的戰役里,隱藏了乃木希典的新戰術。
========================隔了兩年來填坑============================
其實乃木希典所謂新戰術就是迫近作業,評論區有朋友提到「乃木Z」,意思是一樣的。
當然,所謂新戰術是相對於這場戰役先前的戰術而言。迫近作業最早在17世紀歐洲就已經出現在攻城戰里,但隨著18-19世紀火炮技術發展充分,舊式城池防禦已經不甚有效,暫且不需要過多採用迫近作業,直到20世紀人類開啟了塹壕戰,迫近作業才重新映入眼帘。
從1904年9月初開始,日軍沿著旅順東部的龍眼北方堡壘、東雞冠山北堡壘修建壕溝,用了差不多10天時間完成作業。9月19日第3軍繼續分為三部分進攻俄軍,其中第1師團進攻水師營、海鼠山,後備第1旅團進攻203高地,第9師團進攻龍眼北方堡壘,第11師團進攻東雞冠山北堡壘。打了僅僅一天,龍眼北方堡壘、海鼠山、203高地就被日軍攻克。
不過隨著俄軍反攻,日軍只得從203高地退卻,不過依舊保住了其他領地,尤其是海鼠山。如前所述,佔領這裡以後,日軍就可以直接轟炸旅順港口內部,逼得俄軍艦隊只能龜縮在一個非常局限的範圍之內。
旅順戰(4):兒玉源太郎在前線的實際表現(EP 11 203高地)
在坂上之雲里,兒玉源太郎抵達前線以後下了兩條命令:
1.「為了確保佔領203高地附近,迅速移動重炮隊到高崎山,繼而抵禦敵軍的往複攻擊,壓制椅子山的炮火」
2.「奪取203高地以後,集中28厘米榴彈炮,每隔15分鐘轟炸203高地一次,24小時不間斷」。
兩條命令一下,第3軍炮兵參謀佐藤鋼次郎就大加反對,因為一旦晝夜不停射擊,就很有可能會打到已經佔領203高地的友軍,隨後佐藤鋼次郎遭到兒玉源太郎含淚訓斥。
然而從日本發布的公刊戰史來看,這兩條命令的描述都是錯的。
首先說第一條,也就是將重炮隊(15厘米加農炮)從當時的火石嶺轉移到高崎山(老橛山,海拔164米)一事。公刊戰史記載並不是移到高崎山,而是移到西南側的太平溝。因為當時的狀態是,日本軍隊已經多次攻下203高地,只是由於俄軍反擊炮火猛烈被迫讓出,所以兒玉源太郎的第一反應並不是要繼續炮擊203高地,而是炮擊距離203高地最近的俄軍高地,也就是下圖裡的鷓鴉嘴要塞。
當然,這只是一個描述性錯誤,從小說來看並不妨礙兒玉源太郎「英明神武」形象,然而對於第2條命令,就不得不說《坂上之雲》、或者說《坂上之雲》的藍本《機密日露戰史》有點玩兒脫了。
根據第3軍攻城炮兵司令部成員奈良武次中佐回憶:203高地佔領之後不久,兒玉源太郎曾與擔任主攻的第7師團長大迫尚敏中將一起來到炮兵司令部開會,其中兒玉源太郎代替大迫尚敏提到「第7師團長說了,突擊時候28厘米榴彈炮彈經常會落在本方部隊附近,很多人讓彈片擊傷,炮兵能不能把射程拉長一些?」
奈良武次無奈表示:我也知道會擊傷友軍,但俄軍反撲猛啊,只能不停開炮轟炸。「雖然突擊隊多少會有所損傷,但一旦能突進敵軍陣營,戰線就能迅速推進,豈不是更好?」
聽到這個回答之後,兒玉源太郎、大迫尚敏兩人都不說話,表示默許。
從軍事體系運作角度看,炮兵一向是獨立於步兵運作,所以大迫尚敏(步兵師團長)找到兒玉源太郎(代替乃木希典)再找到炮兵,這個路徑是正確的,所以奈良武次這份記錄相對而言更加一手。這份記錄也傳遞出一個信息:24小時不間斷炮擊是第3軍炮兵司令部在總結失敗經驗之後自己開發的一項技能,與兒玉源太郎沒有什麼關係。
而且縱觀整個第三次總攻擊(包括203高地攻擊戰),戰前計劃是乃木第3軍司令部做的,臨戰調整(12月2日調整主攻方向從東側轉移到203高地)是第3軍司令部做的,現在24小時轟炸也是第3軍的點子,這麼說起來,兒玉源太郎似乎到前線不就沒有什麼實際用處了么?
實際情況里,兒玉源太郎的象徵意義也確實比實際意義要重要。他來了,就象徵著整個滿洲軍司令部對這件事很關注。事實上圍繞著是不是打203高地的問題,滿洲軍總司令大山岩與兒玉源太郎一開始都秉承著不打203高地、而是打東側堡壘的方針,但參謀總長山縣有朋必須要確定旅順港內不再存有俄軍艦隊才能放心,這就形成了路線對抗,也正因如此,山縣有朋在11月就下了死命令:12月14日之前無論如何必須攻擊203高地。
所以兒玉源太郎到達前線,更多可以看作一種政治運動,本身在軍事層面並無絕對必要——而且更重要的是,即便是12月6日拿下203高地、炮擊全部俄軍戰艦,旅順要塞依然沒有陷落,直到1905年1月2日日軍佔領了東側堡壘的望台炮台(東雞冠山),俄軍才宣布開城投降。所以說203高地拿下與旅順要塞拿下也沒有因果關係。
對馬戰:七段擊究竟派上用場沒有?(EP 13 日本海海戰)
提到七段擊,這可算是秋山真之最大創見了。這個戰法歷史上確實存在,只不過從作用來看,並沒有那麼搶眼,甚至可以說是沒什麼用。
首先看一下七段擊的全部戰術,以D日為決戰日。
第一段:D-1夜:以驅逐艦、水雷艇出海夜襲;
第二段:D晝:主力艦以T字戰法進攻俄軍主力艦;
第三段、第四段:D夜:小型艦夜襲;
第五段、第六段:D+1晝:追擊;
第七段:在海參崴海域埋設水雷。
其中針對第二段T字戰法,秋山真之的意見是在俄國艦隊北上(T字縱位)過程中,聯合艦隊從西向東搶佔T字橫位,然後一直壓著俄軍旗艦打。不過問題在於,日俄戰爭之前還打過黃海海戰、蔚山沖海戰兩場,兩次日本艦隊都試圖以T字戰法搶佔橫位,然而最終都讓俄軍順利逃出了戰場。
嚴格來說,T字戰法作為風帆戰艦時代的產物,事實上其成立條件是木質戰艦在火炮攻擊下容易進水沉沒;但到了鐵甲艦時代,裝甲就讓火炮更不容易擊沉戰艦,事實上對馬海戰之前的兩場鐵甲艦海戰里,利薩海戰(1866年)里奧匈帝國海軍就是從T字縱位上直接擊穿了義大利海軍的陣型、分割取勝;後來甲午大東溝海戰(1894年)里清軍想要複製奧匈海軍經驗,結果因為艦船速度問題反而遭到日軍分割包圍。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鐵甲艦時代,即便獲勝一方,也不見得能擊沉多少艘對方艦艇。大東溝海戰里清軍只損失了5條艦艇,而且只有「致遠」、「經遠「對北洋水師戰鬥力帶來嚴重打擊,其餘艦艇雖然傷亡慘重,但都順利回到了母港——這一點在日俄戰爭里也有所發現。
總之,在鐵甲艦時代,T字戰術並不一定有什麼好效果,反而由於鐵甲艦轉向速度快,一旦形成T字反而有助於對手拜託糾纏。所以東鄉平八郎在臨戰之前事實上對七段擊做了一個非常重要的修改,那就是把第二段「由西向東」的進攻方向改為「由東向西」,然後實行「敵前大回頭」,用艦艇轉向來壓著俄軍北上路線,讓他們只能跟著聯合艦隊的方向走,進入同航戰。
根據日本各艦在對馬海戰里的中彈情況可以看出,每經歷一次同航戰,俄軍攻擊能力就會驟然下降,從第1次同航戰前半期的58發下降到後半期的23發。但在T字包圍作戰的過程中,俄軍艦隊並沒有受到太大損失,以至於在第2次同航戰的時候依然可以命中日軍23發炮彈。應該說,俄軍的戰鬥力是在同航戰里一點點削弱下去,而不是T字戰法。
除去七段擊第二段被東鄉平八郎改掉之外,第一段的驅逐艦水雷艇由於「波浪高」而未能提前發起攻擊作廢,至於後面的夜襲,也因為5月27日下午海戰過於成功而沒有什麼收穫。
當然,《坂上之雲》還是有些真東西,比如,秋山真之確實是去受降了,因為他英語好。
還有長得帥。
不吹不黑,確實帥。
==============================================================
歡迎關注俺的專欄:寫寫日本史的蕭西之水 - 知乎專欄
還有微信公眾號:xiaoxizhishui
失實之處:1.近年日本國內的史學界指出,最終奪取旅順主要還是乃木軍的功勞。兒玉源太郎的貢獻非常有限。而且旅順艦隊實際上沒有那麼經打,黃海海戰中沙俄旅順艦隊損失不小。2.編劇既想反映旅順大屠殺的現狀,又想暗示旅順大屠殺之所以在日本國內不為人所知的原因。於是安排正岡子規等日本記者採訪團一行人在旅順採訪途中遇到日本士兵向中國民眾搶掠物資、看到旅順市民見到日本人躲之唯恐不及、以及被日本士兵要挾不得如實報道日軍暴行等情節,但是大概是日本「民主化」太久,對新聞管控沒有概念,編劇沒有意識到,一般這種官方採訪團的採訪活動,其行經路線、採訪對象都已經被預先安排好了,一切不和諧因素恐怕早已被排除在外,很難有上述的情節發生。3.正岡子規起初工作的那家報紙「日本」,編輯方針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4.羅曼諾夫王朝皇室和其他貴族極度崇尚西歐文化,視俄語為粗俗劣等語言,宮中大小行事極力使用法語。末代皇后亞歷山德拉出自德國皇室、對俄語的歧視登峰造極,畢生不講一句俄語,————幸好沙皇本人講得一口流利的德文和英文,否則夫妻倆真要無法溝通了。結果《坂》劇跟某部在國內火了一把的俄國宮廷言情劇一樣,是俄語做絕對主打!5.廣瀨武夫在俄國任武官期間確實是朋友遍地,廣瀨武夫的女友阿里阿茨娜和基友鮑里斯也確實真實存在。但是廣瀨武夫和鮑里斯從未針對阿里阿茨娜展開任何情敵競爭,電視劇也沒有講到日俄開戰前雙方已經談婚論嫁、阿里阿茨娜直到離俄赴美(十月革命前不久)依然孑然一身、以及廣瀨武夫因浸染俄國文化而被軍部貶斥——別人步步高升、廣瀨武夫卻止步於水雷長———的事實。
@暴風精銳Ris估計是剛開始周邊應該還有一些,後來可能慢慢都沒了,無論如何好古的頭髮都不會太多了........
司馬遼太郎的原著《坂上之雲》中根據明石元二郎遺稿《落花流水》描寫了明石在日內瓦與列寧會見的場景。(這個段子據我所知流傳也非常廣) 當時明石對列寧說,大日本帝國基於公義,願意提供巨額資金(日俄戰爭爆發前夕,山縣有朋從參謀本部的特殊費撥款過100萬日元給明石),援助列寧領導的社會民主工黨,在俄國國內發起革命。列寧起初拒絕,明石說「羅曼諾夫的沙皇是斯拉夫人,您是韃靼族的卡爾梅克部落人。少數民族藉助友邦的力量,推翻暴君,怎能算是叛國」,最後說服了列寧。 但是日本歷史研究者今井公雄,秦郁彥,稻葉千晴等人的研究認為列寧並未與明石見面,也並未接受明石的資助。西原和海的研究則表明列寧乾脆拒絕會見明石。事實上,明石在俄國境內的活動大都因為沙俄反間諜機關Okhrannoeotdelenie的監視而失敗了。明石本人也由於Okhrannoeotdelenie的追殺在1904下半年從聖彼得堡逃亡赫爾辛基,再逃往斯德哥爾摩。 但是,實事求是的講,「明石工作」可算得上是日俄戰爭期間日本情報部門最成功的特務活動。目前可以確認的是,明石資助過俄國的無政府主義者,克里米亞和俄屬中亞的穆斯林反叛者,支援過波蘭的芬蘭的獨立運動。另外根據《落花流水》的記述,他還資助俄國社會革命黨人暗殺了內務大臣維亞切斯拉夫·馮·普列維,收買加邦牧師製造了「流血星期日事件」,策動了「波將金」號戰列艦起義。日本陸軍參謀次長長岡外史後來說:「明石一人等於陸軍十個師團」;德皇威廉二世也說:「明石元二郎一人,其成果超越日本滿州二十萬大軍「。
昨天晚上和朋友聊天,他談起幾年前的大和劇《坂上之雲》。我的記憶瞬間被喚醒了。哇:秋山兄弟! 哥哥好古指揮騎兵打敗了哥薩克。弟弟真之乘艦大破俄羅斯太平洋艦對。「今日天氣晴朗但浪高」! 太帥了!於是我們談到了旅順的攻城戰。我記得司馬遼太郎好像是貶乃木捧兒玉的。似乎203高地,真之他們海軍的建議沒有被愚蠢的乃木所接受,所以日軍數萬忠魂留在了旅順的戰場。而書中說,兒玉參謀長一到前線就在幾天之內拿下了半年不克的堅城。哇!腹黑。典型的暗示讀者:乃木是蠢才。我之後稍稍地查了查資料。原來乃木還是忠於職守的。日軍本來沒有攻要塞的經驗。乃木能很快地適應,採用坑道作業,用炸藥爆炸俄軍的堡壘,是當時世界上最佳的戰法。所以司馬大師說的是不對的。乃木出征是抬著三口棺材的,有必死的決心與兩個兒子戰死沙場。結果真的死了兩兒子,足見乃木的忠勇。日本經此一戰,徹底邁入世界的強國之列。乃木功不可沒。
日清戰爭前侵略朝鮮的理由倒是很好「防止大國佔領朝鮮」「朝鮮應該由日本開化」日清戰爭的細節宗澤亞先生的《日清戰爭》是考據的比較詳細的,日本有預謀的佔領朝鮮,劇中反而變成清國人拒絕退兵。這就是日本人對自己歷史的認識
看到了擊沉高升號,覺得這部劇基本上就是這樣了,用英國商船搭載士兵是事實,也無非是李鴻章的外交手段罷了。但是不明白為什麼到《坂上之雲》里到最後就變成清國將領在脅迫英國船長了。所以這部劇就是日本醜化對方,美化自己的,包括八國聯軍侵華時寫到歐洲軍隊軍紀敗壞,殺人搶劫,最後清國老百姓竟然去尋求日本士兵的保護,所說的是「日本士兵,請保護我們把,我們都是亞洲人」我直接蛋疼了好嗎,因為這完全是黑白顛倒了。因為歐洲是有人權觀念的,拿破崙成了歐洲人的噩夢,兩次俘獲都不殺之,只是流放而已。因為歐洲人不殺俘。日本雖然宣揚脫亞入歐,但是只要看看日本人佔領南京之後的所作所為,就知道他們還是東亞的老一套野蠻思想。 難道編劇還是二戰的那一套借口吧「我們日本人是來把亞洲人民從歐洲人手中解放出來的」 呵呵嗯,查了秋山老婆的照片,並沒有那麼傾國傾城,反而長的蠻丑。。。。。。
推薦閱讀:
※日本江戶時代比較先進的科技文化娛樂有哪些?
※為何日本歷史上沒有宦官?
※為什麼韓國和日本的面鈔值這麼大?
※下圖中的「鞋子」叫什麼?
※桃太郎在歷史中的真實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