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當今中國沒有給小費的風氣?
01-04
古代有「小賬」、西方有小費,為什麼現代中國卻沒有這個習慣。
我知道有一部分人有這個習慣,但是就個人觀察,這個習慣在社會上還是很少見的。
國外的、傳統的就一定好嗎?!
我認為杜絕小費是大陸為數不多的先進之處。
中國不給小費是因為服務員領工資。和尊重不尊重勞動者無關。
在小費習慣最流行的美國,老闆對於來打工的人只發很少的工資,甚至可以合法地低於法定最低工資,服務人員通過小費獲得大部分收入。如果服務者本身有工資,比如新澤西加油站的服務人員(少數的幾個不允許自助加油的州),或高技術含量的服務者(律師,醫生,驗光師)則不需要付小費。
通過小費支付工資類似於開放式的工作的平台,本質上減少了老闆請人的成本風險,活躍了勞動市場。
因為我們認為是老闆向我們提供的服務。老闆把工作分包給服務員。就像工程發給總包,不向分包商付款一樣。不滿意時,我們說:「叫你們老闆來。」就醬。
這也是文化差異和工資結構的差異的一種體現。小費是對服務質量的間接評價,對於服務員來說,薪水低,小費就像他們的提成一樣,所以很多服務員都會很賣力地服務,想要博取客人的歡心,最後收到高額的小費。美國人都懂這樣的工資結構形式,給小費也是每個人必須的「禮貌」。
而中國人深知國內服務員的工資結構中包含有服務員對顧客的各種服務費,大家普遍都認為無需再重複給小費。再加上國內服務員服務質量一般,國人更是不願意給小費。
其實中國也有給小費的「案例」。比如「滴滴打」和「快的打」軟體中,有是否給予司機小費這樣的選項提示,這自然對調動司機積極性,提高服務質量有很大的幫助了。為什麼中國人不用刀叉吃飯,為什麼中國人吃貓吃狗。文化風俗習慣不同,為什麼非要以洋人的為標準。
有團購小費的嗎?
文化吧從小就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我進店消費,消費的是你的產品與服務。消費的金額里,覺得包含了你的服務費用。即使你服務的再好,也覺得這是應該的,是作為一個服務業的義務和責任。而不是通過小費另外產生的邊際費用,反而是理所應當的邊際收益。
你服務不好,我就有話說咯,投訴你。
可是基於每個行業的薪酬結構組成的不一樣。也是要差別對待的。比如,客服類,我們的滿意度會作為他工資的一浮動部分,可是你卻沒多大感受···聽說國外給小費是因為老闆不發薪水,員工全靠收小費作為自己的工資,因此他們的服務態度非常好。而我們中國的服務行業大多數都是老闆發薪水或者靠自己銷售賺提成。不過幸虧中國沒有給小費的風俗,本來大家工資就不高,既要付錢給老闆又要付錢給員工,如果真有那麼一天,我恐怕都不敢隨意出門消費了,不做服務行業會窮死的!
作為顧客從沒遇到過好得想給錢的服務
這條絕對不同意啊。。海底撈沒吃過嗎。。
當然除了海底撈等極個別服務好到令人髮指的地方,確實好像沒有幾個服務好到想給錢的店家。小費並不是什麼好習慣,我憑什麼替他們的老闆支付工錢,在國外給,只是入鄉隨俗而已
跪著走路多好呀,為什麼要站著走?
早9幾年國家剛改革開放不久那時候有小費,現在沒有了。有可能遇見啥情況取消了
民國以及民國之前,都有小費的。後來嘛,飯店、商店的工作人員都是國家幹部了,就不收小費了。
為什麼中國要有給小費的風氣?這是個好風氣嗎?
在國內,作為顧客從沒遇到過好得想給錢的服務。包括海底撈,即使服務手段比較先進,我感覺好像被免費提供另一種產品。我需要闡明一下之前說好得想給錢的服務,我是指感到服務業者從內心湧出來的奉獻感和被照料感,那是很少很少的,甚至有可能是一種文化誤會(日本)。就像路邊藝人唱了一曲動人的歌,會自然想給錢的感覺,是領受者感恩的方式。至少從顧客的角度來說,目前實在感受不到給小費的必要性。
工資都不夠自己用了還去給小費啊?
推薦閱讀:
※誰在購買合生元的奶粉?為什麼?
※過大的壓力,會使得人在「蔬菜」和「薯片」中更容易選擇後者嗎?
※為什麼消費會和人們的身份認同結合在一起?
※完全相同的產品,標價高的會獲得更高評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