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馬風與哥特建築的區別與聯繫?


需要澄清的是,「羅馬風建築」(Romanesque architecture)和「羅馬建築」(Roman architecture)不應混淆。「羅馬建築」是「古羅馬建築」(Ancient Roman architecture)的簡稱,指古羅馬共和國及羅馬帝國時期(公元前五世紀-公元後四世紀,不包括東羅馬帝國時期)的建築;羅馬風建築則指中世紀早期(十世紀晚期至十二世紀)盛行於歐洲的建築風格。

哥特式則主要流行於十二世紀至十六世紀,與羅馬風存在著承襲的關係——當然,後來哥特式的發展更加燦爛輝煌,在建築史上的地位也更為顯赫。

羅馬風教堂的平面大多呈現為由巴西利卡發展而來的拉丁十字,東端常設半圓形後殿;哥特式教堂的平面布局在此基礎上變化不大,只是後殿有所擴大,橫廳相對較短。

比薩主教座堂(Pisa Cathedral)平面圖-羅馬風

沙特爾主教座堂(Chartres Cathedral)平面圖-哥特式

真正革命性的轉變是結構體系。羅馬風建築的外圍主要採用牆承重,因此牆體非常厚實,多為內部以碎石填充的雙層牆,牆面開窗很小;內部開放空間由連續的半圓拱支撐,屋頂則常見筒形拱。

帶肋的尖拱屋頂結構出現在從羅馬風向哥特式過渡的時期,但哥特式教堂的工匠將其發展為肋架券,並達到前所未有的精巧複雜,最終使之成為哥特式建築最具代表性的特徵之一。

由於肋架券可以精確地傳遞受力,哥特式教堂的主體承重結構體系實際上接近框架式,柱間的牆體幾乎僅僅起到圍護作用,因此可以最大限度地增加開窗面積。於是,在羅馬風教堂中已經出現的彩色玻璃在哥特式教堂中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運用,為教堂內部帶來更多採光和神秘氣氛。

此外,為追求直立高聳的視覺效果,哥特式教堂中常以帶有纖細線腳的束柱來取代粗壯的巨柱。

比薩主教座堂(Pisa Cathedral)外觀-羅馬風

比薩主教座堂(Pisa Cathedral)內部的半圓拱-羅馬風

聖塞文-梭爾-加爾坦佩教堂(Abbaye de Saint-Savin-sur-Gartempe)由筒狀拱支撐的屋頂-羅馬風

威爾士主教座堂(Wells Cathedral)內部的肋架券及尖拱-哥特式

典型的哥特式教堂內部-束柱、肋架券、大面積玻璃窗、三段式立面

用以承受側向推力的扶壁在羅馬風教堂中已經得到應用,但還是實心的,而且依附於側牆或隱藏在屋頂之下。在哥特式教堂中,扶壁被解放出來,變成凌空飛越的「飛扶壁」,其精巧繁複的形式也構成了哥特式教堂引人矚目的重要視覺特徵之一。

華盛頓國家座堂(Washington National Cathedral)的飛扶壁-哥特式

早期羅馬風教堂的鐘塔仍與建築主體獨立(例如比薩斜塔),但後來逐漸移至主入口兩側。哥特式教堂則把這一範式固定下來,並將鐘塔建造得更為高聳奪目。此外,西立面在哥特式教堂中更受重視,成為主要立面和裝飾的重點。為減輕正立面牆體的體量感,哥特式教堂的主入口多設計成層層推進的大門,並在兩側雕滿聖像。

南威爾士座堂(Southwell Cathedral)主入口兩側的鐘塔-羅馬風

巴黎聖母院(Notre Dame de Paris)主立面-哥特式

-----------為喜歡直接跳到最後的讀者準備的結論-------------

兩者之間的聯繫:

羅馬風是哥特式的鋪墊,哥特式是羅馬風的升華,兩者一脈相承。

主要區別:

1. 歷史時期 羅馬風早於哥特式,哥特式在羅馬風之後出現。

2. 承重結構 羅馬風是厚牆+墩柱+筒形拱+扶壁,哥特式是束柱+肋架券+飛扶壁。

3. 立面元素 羅馬風是大面積牆面+小窗+半圓拱券,哥特式是小面積牆面+高窗+尖拱。

4. 整體風格 羅馬風質樸敦實,哥特式精巧華麗。

--------------下面才是真正的最簡版結論----------------

如何一眼分辨羅馬風和哥特式:羅馬風-半圓拱;哥特式-尖拱。

歡迎指正,謝謝。


歷史背景:羅馬帝國時期,哥特人還只是個蠻族,生活在今天德國的區域,是日耳曼人的一個部落。「哥特」之所以是野蠻、怪異的代名詞,是因為掃平歐洲的哥特人,文明程度遠遠落後於羅馬的部落。正因為野蠻,他們驍勇善戰;而羅馬「得天下」之後,文明逐漸走向精細和享樂,也走向權力的明爭暗鬥和腐敗。當哥特人打來的時候,羅馬軍隊已經腳軟了。


宗教背景:羅馬信奉的是羅馬諸神,哥特人是基督教(雖然內部也有很多不同的派別)。所以戰爭不僅是軍事上的衝突,更是宗教異端的佔領。


建築:有了上面的鋪墊,下面的建築風格就好理解了。羅馬風格的建築,渾厚而有力,有著古羅馬開敞、明朗、自信的氣度。羅馬毀滅以後,西方文明陷入千年的中世紀。哥特人入侵後,用他們的巨手,滿不在乎地在地面上粗粗地掃掃,把希臘羅馬文明掃近海里,墜入冰冷的深淵。待到千年以後,他們從地面上撿起希臘羅馬文明的碎片,卻再也拼湊不出一個完整的原型。他們仿造羅馬宏偉的神殿,雖然渾厚有力,但那些窗洞睜著小小的眼睛,再也沒有了大氣的風度。哥特人的建築無法回到羅馬時代,他們的復古是失敗的,那個眾神的時代,已經隨著羅馬諸神遠去。因此,人們把羅馬之後出現的、來上去仿造羅馬但又是那麼「非羅馬」的東西,都惱怒地叫做「哥特的」。

感想:復古不是唯一的出路。那個輝煌的時代退隱之後,不要再試圖把它拖出來,它屬於過去。人完全可以在今日的創造中重生。哥特人沒有想到,誕生於中世紀,一點也「不羅馬」的哥特式的教堂,逐漸顯示它的光彩,重建了西方文明失落了的信心。


之前略讀了一些書,記不太清楚了,但是大概回憶一下吧。最初很喜歡哥特建築,因為覺得極為華麗彪悍,後來去了義大利又在圖書館泡了一周突然更傾向羅馬建築。

原因如下:

1,兩種風格產生時間不通。羅馬建築起初是對希臘建築風格的一種延續,19世紀被法國研究學者定義為,11-12世紀已羅馬人藝術為代表的藝術風格。而後期其藝術中心不在羅馬而是Florenz。哥特建築最初於13世紀興起於巴黎,而後向北傳至大不列顛和日耳曼,並形成各自的風格大約14-15世紀。

2 談風格。羅馬先。羅馬式建築不同於希臘建築的最大特點,也是羅馬建築的最大特點就是拱頂。這向技術在當時是很了不起的成就。當時設計Vantica主教堂的是不是貝尼尼?這個設計是當時最大最奢侈的建築之一吧。後來因為經費問題沒有修完。拱頂的建築增高了高度,這對宗教的影響是十分大的。教堂是一個城鎮的最高點。羅馬式教堂的鐘樓是獨立建築的,哥特式是與教堂一體。另外Basilica的內部空間得到規整,從入口到中庭再到兩側的capelle形成一個十字。我個人推測,因為地理因素,羅馬一半的basilica都是以各種理石為裝飾材料,十分豪華。詳情參見 聖母百花大教堂 Florenz,聖彼得大教堂 Vandican,比薩大教堂Pisa。

然後我們說說哥特。哥特教堂為何首先興起在法國呢?首先當時除了南部義大利,法國德國等等都叫北方國家,也就是史論家總說北方的藝術北方的復興。風格的走向都是從羅馬到巴黎再到慕尼黑維也納等等。

當時法國也有一個主教,說我有錢你們給我設計一個教堂,要求就一個,高!然後工程師們拿著義大利教堂的圖紙開始研究,最後終於找到一個方法——飛拱。我不是特別清楚是不是應該這麼翻譯,因為內部和外部都有類似的建築法式。內部是十字構造,外部是以橋狀鏈接中堂和側廳。ok,這種十字交叉頂讓建築物不再受空間限制,想多高就多高(事實證明被轟炸的可能性也很大)牆體變的輕盈,建築由柱子支撐,而牆上就可以開鑿小窗。哥特建築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彩色玻璃的運用,教堂的採光得到了改善,內部也沒有更多繁瑣裝飾,因為那些拱就很繁瑣了!鐘樓置於正面,內部保留羅馬十字空間設計。地下室存放遺體什麼的。詳情參見巴黎聖母院。

之後一百年到了德國人和英國人手裡的哥特變了樣子,叫Hochgothik,德文直譯高哥特。為何叫高哥特,可參閱英國國會大廈,科隆大教堂,Regensburg的St,peter Dom。他們都有尖尖頂AA。

羅馬人很鄙視他們這種建築風格,說他們瞎胡鬧,作死。而這倆詞義大利語就是Gothik,於是本來的諷刺嘲諷就變成了這種建築的風格。

文藝復興後這種建築風格又差不多回來一些,比如慕尼黑的Fraukirche。保留了南方藝術的整體感。

以上是讀了一些書總結的,好多詞不知道怎麼翻譯就用了原名,貌似這樣也比較好查閱。暑假泡在regensburg的圖書館裡,即使我的德文還不錯但是好多專業名詞都是一點一點查的。這些文獻都有年頭,分析的很透徹,因為看了這些還自告奮勇的給一些朋友當導遊解說,所以才還能記住這些。好多東西跟之前在國內學的不一樣,雖然我之前是學油畫的。

如果以後有時間真想把這些翻譯過來然後spread the word。 lol


這兩種建築風格都起源於歐洲中世紀,所呈現出來的建築感覺與當時的宗教勢力狀況密不可分。簡單來說,羅馬式(Romanesque style)給人的感覺較為沉重、嚴峻,外形上類似於堡壘要塞。而哥特式風格則給人較為精緻、瑰麗、宏偉的感覺。

詳細說,就要結合當時的歷史事件。

1. 羅馬式風格--宗教戰爭時期

11世紀發生了兩件大事,諾曼底王朝的建立和十字軍東征。諾曼底人登錄英國後帶來了一種新的建築風格,在英國稱為諾曼底風格(Norman style),在歐洲大陸稱為羅馬式風格(Romanesque style)。此時的歐洲大陸上,宗教勢力已經非常強盛,宗教之間的矛盾升級到舉國之力發動戰爭。11世紀末的十字軍東征起源於伊斯蘭教擴張的壓力,教皇們以奪回聖城耶路撒冷的名義,發動剷除異教徒的宗教戰爭,這場戰爭持續了近200年,直到13世紀末才終於以十字軍的失敗而告終。受戰爭的影響,沉重、嚴峻風格的羅馬式建築,正好能夠反映出教會的鬥爭精神,因此而得到廣泛採用。

特點:

① 整體上呈現堡壘要塞的感覺--表達出戰鬥教會的信念

義大利的聖維托雷阿勒修道院

②大部分教堂採用肋架拱頂

這是在羅馬式建筑後期出現的一種拱頂類型,在柱子之間搭起一些交叉的「拱」或者「肋」,然後再用較輕的材料把其間的三角空隙填滿。這樣建築就可以建的更高,更有氣勢。可以看到此時的建築已經逐漸有哥特式建築的影子。

布斯徹維爾(Boscherville)的聖喬治修道院教堂

③ 塔樓的建立

這是羅馬式建築的重要特色,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樣式。

王家瓜達露佩聖母修道院

2. 哥特式建築--宗教鼎盛時期

在羅馬式建築風格上發展起來。之前我們提到的十字軍東征,雖然導致西歐各國人民損失慘重,幾十萬十字軍死亡,但同時帶動了東西方貿易,讓教廷和封建主獲得大量財富。這個時期的基督教可以說達到了權利和財富的頂峰,教堂已經不僅僅是他們佈道的場所,更是彰顯權利的象徵。因此建築朝著越來越精緻、瑰麗、宏偉的方向發展。

特點:

1. 在羅馬式風格基礎上發展而來,越來越高、尖

a)延續羅馬式建筑後期的尖肋拱頂設計,拱頂的高度和跨度不再受限制,可以建得又大又高;

b)用來分擔不斷增高的主牆壓力的飛扶壁設計

②大量花窗玻璃

a)增加側廊窗戶的面積,整個教堂採用大面積排窗增加採光,既是裝飾也承擔了承重的功能。彩色的玻璃拼組成一幅幅五顏六色的宗教故事,起到了向不識字的民眾宣傳教義的作用。花窗玻璃以紅、藍二色為主,藍色象徵天國,紅色象徵基督的鮮血。

b)窗欞的構造工藝十分精巧繁複。細長的窗戶被稱為「柳葉窗」,圓形的則被稱為「玫瑰窗」。

法國聖禮拜堂


推薦閱讀:

建築的「高級感」從何而來?
建築設計領域也有所謂的「流行風向」嗎?
為什麼2月6日台灣高雄6.7級地震會倒這麼多大樓?
為什麼沒有佔地面積大的高樓建築?
如何從美學角度評價賴特的流水別墅(fallingwater)?

TAG:建築 | 建築史 | 歐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