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法國中尉的女人》的最突出的電影成就進行評價?

具體闡述


這是一部以女性主義為題材的電影,電影分了戲劇和現實兩條主線,相互穿插著演繹女性的自我解放這個主題。

從電影的結構形式上看,《法國中尉的女人》一片中帶有一定的形式主義的痕迹,導演人為地將兩段不同時間和空間的感情故事拼湊在一起,導演通過時空的切換主動地介入到敘事之中,使得導演本身在故事中有較強的存在感,對於情節設計非但不隱藏反而大肆宣揚,作為其個性的重要體現。在《法國中尉的女人》這部影片中,兩段不同時空的情感發展有著人為設計的相似性:兩段感情都具有不可公開性,女主角都曾經擅自離開在Exeter的酒店以逃避男主角,男女主角都有各自的另一半但仍然愛上彼此等等方面。電影全篇一共有23處變換時空的剪切,而且越到電影的後半部分,這種切換就變得越頻繁,與情節的發展相聯繫,通過愈加頻繁的切換來變現人物關係之間的緊張感,以烘托高潮劇情。本片的導演卡雷爾?賴茲是英國「自由電影」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以打破傳統電影創作方式,拒絕記錄式電影拍攝方法為主旨的電影運動,所以在《法國中尉的女人》一片中,可以看到作為曾經以紀錄片拍攝為主的導演卡雷爾?賴茲在電影拍攝方式創新上的努力。電影的編劇哈羅德?品特早年受到荒誕派戲劇代表人物塞繆爾?貝克特的影響,在戲劇創作上也有著向傳統挑戰的色彩。哈羅德?品特和卡雷爾?賴茲的合作使《法國中尉的女人》這部電影的帶有不一樣的新型結構形式。這種形式結構和彼得?休伊特的《雙面情人》有相似之處,但也不盡相同,兩部電影都是分兩條線敘述故事,都是一樣的男女主角,都是通過快速的畫面切換來實現故事的連接。不同的是,在卡雷爾的《法國中尉的女人》中是兩個不同的年代環境,更加突出了時間因素在電影中的作用,表現了作者的「在不同的時代不同的身份的不同人,也會重複一樣的命運」的思考,通過兩個故事之間時間的間隔,來表達其主題的永恆性。

從電影內容上看,這是一部以女性主義為題材的電影。電影中的戲劇世界描寫的是維多利亞時期的英國小鎮,男主角Charles Smithson是化石研究者和女主角Sarah Woodruff是小鎮里受人詬病的「Poor Tragedy」。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是一個科學、文化、藝術和工業都繁榮發展的時代,同時也是男女平等和種族平等等進步觀念的形成時期。而《法》很好的利用了這個故事大環境,傳遞了一種女性自我解放的觀念。在《法》中的戲劇內部分,從Charles第一次拜訪Ernestina Freeman家的片段,和Charles以及Mrs. Poultney和Sarah Woodruff一起拜訪Freeman』s時的片段中可以看到當時英國上層階級中的對禮儀修養,道德品質的重視,他們對男女侍僕之間的對話都視為不正當行為。更為主要的內容是女主Sarah Woodruff的悲慘命運,因為收留戰爭中受傷的法國中尉並與其產生感情最終被中尉拋棄的不幸遭遇,她收到了來自英國社會的不公平待遇,在片中的Sarah Woodruff以極低的社會地位生活在社會上,在他人的區別待遇中生活以至讓自己開始變得病態。電影借醫生的口說出了Sarah Woodruff的病態:「Her torture had become her delight.」用Sarah Woodruff自己的話說就是「It is the shame that keeps me alive, my knowing that I am truly not like other women.」」Sometimes I pity them, I have freedom they can not understand.」當一個人不再將苦難當做苦難,要麼已經超然世外,要麼早已不堪重負。而我認為Sarah Woodruff屬於後者,在被全社會冷面相對之後,她也無可避免的用「我不想」來替代「我不能」,反正對於其他人而言,結果沒有什麼不一樣,這種自我安慰已經到達到一種病態的階段,變成了自我放棄,一種自我否決。Sarah Woodruff的一潭靜水被charles打破,兩人之間的愛情讓Sarah Woodruff有了想要追求生活的念頭。當這種念頭髮展成實踐,她故意觸及Mrs. Poultney的底線從而獲取離開Lyme的機會,她在茅草房裡放縱自己的感情,她接受Charles給她的安排。這時的她是被Charles拯救的,她是倚靠著Charles站立的。在Exeter旅館裡的Sarah,他的整個世界被Charles佔據,這時的她依舊是病態的,殘疾的。解放Sarah的最終還是她自己,當Charles最終與Ernestina坦白並解除婚約回到Exeter的旅館時,Sarah已經不在了,這才是Sarah真正的解放,來自她自己的自我解放。三年後的她回顧當時:「There was madness in me at that time」.」I forced myself on you, knowing that you had other obligations. It was unworthy!」是她的理智最終讓她獨立站立,靠自己找到生活,靠自己找到自由。電影中男主角最初對這份自由的不理解和憤怒很好的表達了當時社會男性話語權的主導地位,但最終他依舊選擇了原諒,選擇了尊重,也是導演對「女性主義」的美好期望的一種表達。

另外一條重要主線是現實中的生活,現實生活中的男女主角Mike和Anna是各自擁有家庭的男女演員,他熱愛彼此,難捨難分。電影中表現現實生活中的場景中,主要描寫的還是兩人討論劇本,校對台詞,主要以電影中的電影為中心生活,現實生活中的高潮部分我認為是Mike家的那次午宴,將矛盾衝突集中在同一時空,兩人在個人情感和社會倫理之間搖擺折磨。最終Anna與Mike的結局和Sarah與Charles的結局似乎不同,Anna最終選擇離開,決定離開情人,決定回歸家庭,但是表面相異的結局實質上卻有著相似之處:任何情節都是為主題服務,男女主角戲裡戲外的選擇都是為了主題的表達而存在的,卡雷爾想要表達女性主義題材,想要主張女性的自我解放,但是這種自由,這種解放是有約束框架的,不是絕對的,任何事物都一樣,存在都是有前提的。這種戲裡戲外不同的結尾社會在很好的為主題表達服務的同時也造成了一種電影情節多樣化的效果。


印象特別深刻,老師拉片時候說的一句話。

「導演特別有野心,在第一組鏡頭裡,第二個(跟)鏡頭就完成了時空的轉換。」 (大意)

也就是從這兒起,覺得自己算是「入門」了,多少「懂」點電影了,「懂」了點畫面語言和鏡頭語言了…

至今沒看過類似手法的電影,當然,我閱片量太少…


1、

《法國中尉的女人》這部電影這部電影讓人印象深刻的地方很多,不管是劇作結構、劇作主題、或者是視聽語言的處理。以及最重要的女主角薩拉。

這一女性角色寄託了作者對愛情的看法以及對自由的思考。

2、

影片改編自英國作家約翰福爾斯的代表作《法國中尉的女人》,原作是現代文學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作品。小說講述的是維多利亞時代,富家子弟查爾斯愛上下層社會女子薩拉的故事。

這個故事本身並沒有什麼新意,但是故事採用的敘事結構非常的新穎。原作的小說結局是開放式的,小說結局一共有三個。

而影片在改編原作時,對原作的劇作結構和形式做了大膽的改編,將原來故事中的三個開放式結局變成了一個封閉式結局,然後添加了一條現代的故事軸。這條故事軸雖然是現代的,但是導演抓住了原作的內核,也就是對於愛情和自由的思考。所以仍能體現原作的主題。

在此基礎上發展的兩條主題線各自有著自己的愛情主題,過去時空的愛情主題是兩個靈魂相愛的人最終在一起,現在的愛情主題則是兩個不重視感情,只是肉體關係的人感受到感情的痛苦,沒有在一起。

這裡兩條故事線所展現的愛情觀念是不同的。

在現在時空的故事線中,薩拉仍然是存在的,通過與安娜的對比中存在,並且在影片結尾安娜照鏡子時,安娜通過鏡子看到了薩拉,也就是自己的靈魂,最終她決定離開邁克。可以說導演除了在過去時空中運用多種手法去塑造薩拉,在現在的時空中仍從側面去塑造薩拉,這樣不但使兩個主題交織對比,同時又因為交織對比產生了第三個影片主題,也就是深層的主題,讓我們去思索在生活中,在愛情中如何去處理兩性關係。

3、

而女主角薩拉,在電影語言的運用下也顯得越發動人了。

電影不同於其他的藝術有一點就在於他的語言,視聽的語言,這也是電影的魅力。而電影《法國中尉的女人》對電影語言的運用很優秀,尤其是運用電影語言對女主角進行塑造。

這部電影可以從景物、光影、色彩及音樂上來解析女主角。

從景物上來看,在影片的開頭有一段薩拉走上高高海堤,向海堤盡頭遼闊的大海走去的鏡頭,這裡第一次出現了海這個景物,之後薩拉要搬家時被問及有何要求時,薩拉的回答是「能看到海嗎?」,這裡「海」是作為一個語言符號從薩拉口中說出。

而後查爾斯第一次遇到薩拉,薩拉正站在浪濤洶湧的海邊長堤上,查爾斯走向薩拉,薩拉回頭,查爾斯便被薩拉迷住了,那時薩拉身後是遼闊的神秘的大海。在電影最後,影片中出現了湖,薩拉和查爾斯在湖中泛舟。

由此可以看出從影片開始到結束女主角薩拉由先前與海的關係到最後轉換到與湖的關係。

可以說查爾斯第一次遇到薩拉時,那片海便是薩拉的魅力,大海波濤洶湧,海霧蒙蒙,薩拉堅定地站在岸邊,回首的那一刻便體現了不同於世俗的美,神秘,美麗,遙遠,脫俗。而最後結尾的時候薩拉已與查爾斯在一起,他找到了自己靈魂的另一半,由此變得安靜祥和。

這裡的海和湖的魅力可以說就是薩拉魅力的體現,同時也形象地表現了薩拉內心的轉變。

從光影上來看,薩拉每次出場,影片的照明明顯會減弱,並且這樣的低照明方案與薩拉每次出場的環境密切相關,薩拉經常在陰天,雨天出現。

並且也通過與同一時空的查爾斯的未婚妻和現在時空的安娜出場時的明亮的燈光形成對比,體現了薩拉與她們不同,體現了薩拉的神秘的形象。

而從電影的色彩上來說,薩拉是被黑色所包裹的,黑色的衣服,黑色的帽子,黑色的鞋,這與安娜的彩色和查爾斯的未婚妻的粉色不同,黑色神秘,壓抑正如同薩拉的內心。

最後要說音樂,薩拉每次出鏡都會有一段音樂,聽起來憂鬱神秘而迷人,比如在電影開頭那段當安娜裝扮成薩拉的樣子在片場慢慢走向海堤時,那段音樂就會漸漸響起,片場周圍的吵雜聲漸漸消失。

這裡是薩拉要出場了,通過音樂不但說明薩拉的出現,同時也體現了薩拉內在的靈魂。

以上是我看完電影《法國中尉的女人》,關於其出色地方的一些思考。


《法國中尉的女人》是英國八十年代時期不可多得的文藝片,作者採用「套層」的敘事方式,穿插講述了十九世紀和二十世紀這兩個年代不同的愛情方式以及不同的愛情觀,用「戲中戲」的敘事方式,分別以一條主「從愛開始」的線索和一條主「從性開始」的線索,給觀眾以強烈的戲劇衝突和起承轉合完整的愛情故事。「套層」:套層結構是電影處理時空的一種結構方式,俗稱「片中片」,也就是在一部電影中又套用或者引出其他電影的一種處理方式。

「套層結構」通過「時間漩渦」最直接的體現是《盜夢空間》和《雲圖》。

《盜夢》利用套層結構鑽進了個人潛意識的精神境界;《雲圖》利用套層展現你、我、他眾生態在這個世界上的周而復始的命運軌跡。「戲中戲」:戲中戲是當故事發展時敘述另一個故事的一種文學技巧或巧喻。電影改編自英國作家約翰·福爾斯的同名小說,導演卡雷爾·賴茲在改編的過程中大體上還原了之前作品的精髓,也就是說,導演最大程度上表達了原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核,電影用十分貼切的維多利亞時代語言、對話、文體再現了這一時代的風貌。

因此,導演與觀眾是站在同等的位置上思考,而不是用以一種「全知的角度」單純的講故事。

約翰·福爾斯:是六十年代英國作家逐漸擺脫傳統的束縛最突出的一例。有的評論家稱他為"後現代主義作家",後現代主義的一個特點在《法國中尉的女人》中有明確的表現:它明確地告訴讀者,小說純屬虛構,只是一種文字遊戲或幻象,邀請讀者步入這個虛構世界。

卡雷爾·賴茲:戰後英國最重要的電影製作者之一,《法》被認為是將英國自由電影運動推向高潮的代表作。

「全知的角度」:全知視角即敘述者處於全知全能的地位,作品中的人物、故事、場景等無不處於其主宰之下,調度之中,敘述者凌駕於整個故事之上,洞悉一切,隨時對人物的思想及行為做出解釋和評價。

從電影的本體來講:影片的每一幀畫面都是優美自然的呈現;演員表演到位;人物的關係若即若離;台詞對白深刻富有哲理,很清晰的再現了維多利亞時代英國人的生活,例如台詞「要死,可以,要我愛你,不可能。」體現著女主人公對自由的嚮往。另一台詞,醫生說:「憂鬱症分為三種,一種是生來便處於憂鬱之中,一種是時而憂鬱,第三種是不知為何憂鬱。他是第三種。」這種通過側面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形象的方式,準確而考究;關於整部影片的主題也是最後才表現出來,結局是開放式的,沒有交代兩人最終的宿命,但表達了女主人公一直在勇於追求自我、愛情、自由的主題。維多利亞時代:被認為是英國工業革命和大英帝國的峰端。

從演員造型來講,兩位女主角的服裝設計很考究,薩拉穿著的衣服大多時候是深色系的,她出場時所設定的場景同樣是在大風浪的海邊或陰森的樹林,而蒂娜卻是華美、質地優良的裙裝。這種視覺上所呈現的對比使觀眾產生了強烈的反差。從影片的結構來講,共出現了麥克和察爾斯 / 安拉和薩拉四個角色,角色不同,致使最終結局的必然差異,以此來揭露現代生活光鮮亮麗的人們精神上的空虛。

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思想和封建的教條扭曲著人的形象和心理,此時的薩拉選擇了反抗,她和察爾斯的愛情故事表達著她們對愛情自由的嚮往,對資本家的抗爭,這種勇敢的行為在今天精神空虛的觀世也是值得標榜的;而自由和平的現代,安娜卻沒能擺脫現實的桎梏。在兩種鮮明的反差的時代下,人物的命運也有了不同。從電影的結構,架構整個影片最核心的地方來看,套層手法在展現兩個交叉時空的故事時,找准參照物,以主時空的重要事件為基礎來開展,一個平淡的故事就會因此變得精彩

貓鼠遊戲》《愛情是狗娘》等影片都採用了兩個交叉時空的故事,而其中每一個基點或主時空的選擇,都因其而產生重大的意義。

《貓鼠遊戲》: 斯蒂文·斯皮爾伯格執導,講述了FBI探員卡爾與罪犯弗蘭克的較量(弗蘭克飾演者是小李)。

《愛情是狗娘》:一個三段體的故事,被稱為墨西哥版的《低俗小說》,時空交錯,多線發展。

最後回歸到電影的本體。首先色彩。過去,是冷色到暖色的轉變,影片通過第一個長鏡頭的轉場回到過去的時空,那時的色調是深藍偏暗的色調。

隨著電影的發展,當了年後察爾斯找薩拉的時候,色調由冷色轉為暖色,察爾斯泛舟於淺藍色的河上,陽光、樹林以及薩拉的房間,她的穿著打扮都變成了暖色調。而與之相反,在現代時空,是從亮色到暗色的轉變。現代時空的第一個場景,兩個人在白色的床上,安娜穿著白色的衣服,而到結局時,兩人不歡而散,場景被定在了晚上,色調變成了冷色。

然後構圖,過去的每一個場景導演都採用了非常保守的構圖形式,每一個場景都遵循黃金分割比例,給人一種美感,這時的攝影風格選擇與時代是相同的;而現代時空的構圖,有兩個人同時出現再鏡頭到逐漸分開,攝影手法變得生活化,構圖隨意映射了導演對時代的印象。其次,在一些元素上進行了薩拉和蒂娜的對比。例如:聲音。薩拉從低沉的語調到舒緩;蒂娜一開篇就明快的聲音。第二,人物塑造。薩拉在一開始並沒有交待其長相容貌,一直身穿黑色長裙;而蒂娜的衣服一直是亮色調的,粉色、白色等。

第三,台詞。現代時空通常是日常化的對白,而過去時空里,薩拉第一句話是:「那能看到海嗎?」這時在繪畫的她沒有考慮其他因素,只是問問題,以此顯示她的性格。蒂娜出場時說:「我該穿那件衣服?」從與僕人的對話中體現出世俗化的性格無主見。其中求婚的台詞也是戲劇化、舞台化的。第四,鏡頭。

蒂娜出現的鏡頭大都在室內,而薩拉大都在室外,體現了她嚮往精神世界的自由。開篇的長鏡頭安娜從開機後徑直走向河堤變成薩拉,實現時空的轉換。而回現代時又用了「電話鈴聲」這個特殊的聲音轉場到了現在。從導演卡雷爾·賴茲和約翰·福爾斯共同的表達主旨上還有「對女性人權」精神分析的植入:第一次薩拉出場時畫畫,

第二次她回到家時,對著鏡子中的自己畫畫,畫中的人非常恐怖;

還有醫生對他病情的分析;在思維的意識中,他把自己想像或法國中尉的女人,而事實並非如此,她的受虐傾向把自己想像成一個下賤的人,這一切都是薩拉無意識的行為。

在查爾斯決定去解除婚約的一天里,她突然離開,或許她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只是一種自我救贖的方式,追求正能量,釋放自由,從而映射出人權問題,女權問題。

由此可參見歐洲人的情感狀態,深愛的本質是悲憫,除彼此的欣賞,陪伴,始終有一種獨立 矜持 文明 及各自承擔。或許,愛就是克制,剋制而有節的情感才能長遠,並且有深意,這需要對彼此的性格質地產生真正的理解與愛慕。

真愛即自由,就像伯格曼在一封情書里寫道的,現在我只有一個要求,就是好好的活著,勇於獻出生命,接受生命,感受生命之美,敬勇氣,敬自由,吾愛。

創建於 2017-01-16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


貼個影評。

網易娛樂頻道--法國中尉的女人:小說和電影


推薦閱讀:

《真相至上》這部電影,以新聞人的角度來看是種什麼感覺,會有何感想?
《歡樂頌》里曲筱綃為什麼能追到趙醫生?
哪些電影是被演員所成就的?
如何評價電影《布達佩斯之戀》?
影片《禁閉島》中即使揭開了疑點,但整部影片究竟想要告訴觀眾什麼?

TAG:電影 | 影視評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