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如何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HOW TO READ A BOOK)

(提示:本文總字數約8000字,讀完大概需要20~40分鐘。)

第一部分 基本信息和閱讀計劃

1、基本信息(皆指中文版)

首先,核算總字數

每頁字數(max):行30字×列28=840字/頁

頁數376頁

因此總字數(max):315,840字

其次,選取閱讀速度

個人閱讀速度在400~600字/min,因為之前閱讀的時候感覺此書較困難,因此以400字/min來進行計劃。

2、閱讀計劃

此書當時拿到手時就開始閱讀,之後感覺比較艱深,有放棄的跡象,因此才制定了計劃,所以計劃時,我已經讀了87頁了,還剩(376-87)頁×840字/頁=242760字。

以400字/min計,讀完需要606.9min(即10h左右)。

當時還在寒假中,因此決定每天閱讀2h,讀5天,每天60頁左右

同時要注意保證2min/的速度。

插一句:有人會覺得這樣精細地核算和計劃會讓讀書少了很多樂趣,但我讀這本書不是為了樂趣,而是在讀了前87頁後,決定要學習其中的閱讀技術才讀的,因此對我個人而言,就這本書來說,「讀完才是最重要的」。因為「讀完」,本來就是第一遍該做的事。(我只是指值得至少讀完一遍的書,絕大部分書根本只用翻目錄。)

兼顧頁數數量和章節的連續性,我將88~376頁做了如下規劃:

第1/5天 第八章(16頁)、第九章(19頁)、第十章(12頁)、第十一章(13頁),總計60頁;

第2/5天 第十二章(16頁)、第十三章(9頁)、第十四章(10頁)、第十五章(17頁),總計52頁;

第3/5天 第十六章(18頁)、第十七章(12頁)、第十八章(21頁)、第十九章(9頁),總計60頁;

第4/5天 第二十章(22頁)、第二十一章(8頁)、附錄一(19頁),總計49頁;

第5/5天 附錄二(52頁),總計52頁。

因為是寒假,需要走親訪友,還有這本書確實較難,我設置了2天的緩衝時間。

小結:我也是搜索了一下才知道有很多人評價這本書「啰嗦」,我回頭看一下,我的前置工作也很「啰嗦」(笑)。不過,比起錯過這本書所浪費的時間和精力,這點麻煩還是值得的。最後是花了7天的時間讀完了。順便提一句,每看60頁,大概需要用40分鐘來抄寫看中的句子和段落。

第二部分 範式的準備

課堂上有提到「範式」這個詞,定義比較嚴謹,我借用時,一般就簡單地認為是一種類似「思維體系」的東西。像是「水」,理科生也許會想到「浮力」、「三大供能物質的分解」、「蒸騰作用」;文科生也許會想到「合理利用水資源、節約用水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江東縱火團」、「黃河之水天上來」。我理解的「範式」是這麼一個東西,這一點請和我達成共識。

你不能也不可能孤立地「閱讀」(read)一本書,更加不能也不可能孤立地「理解」(read)一本書。所以「範式」是有必要的。

但到底為什麼「範式」是有必要的呢?

有些人看也不看《如何閱讀一本書》就說它不值得,那麼我會覺得,他缺乏「成長的準備」。有些人只看一點點就評論它「啰嗦」、「不親和」,進而評論它不是一本好書,我會覺得他缺乏基本的邏輯修養。有些人囫圇吞棗,看到書中提到要「透視骨架」,於是照著目錄和一些書中自有的基本原則,做出了乾巴巴的思維導圖,於是信息而肯定地對人宣稱,看書是無用的,只需要這張思維導圖就夠了。對此,我持懷疑態度:「壓縮是個好玩意兒,但這杯擺在我面前的,到底是鮮榨果汁呢,還是濃縮果汁?」伯納·派頓曾在《身邊的邏輯學》中提過「過度概括是危險的」,我想他是對的。

綜上所述,就我個人粗淺的閱歷而言,讀這本書之前,需要的「範式」至少有如下幾個:

1、你需要做好「苦中作樂」的準備。雖然這本書的作者其實在儘力幽默(光是讀到他們「儘力幽默」的部分我就覺得很好笑了23333),但是還是很多人反映這本書枯燥、難讀、晦澀。不過如果你笑點低,平常連冷笑話也能讓你笑個不停,那你可以相信,你的書邊筆記一定充滿了「23333」「hhh」「笑哭」的字樣。

2、你需要把自己的「理性」拿出來,擦拭乾凈,隨時提醒自己:「這個作者說的不可能全對,但如果我不能分辨,那麼hold住雄辯的慾望,暫時接受,把省下精力集中在理解他在說些什麼上面,也許會比較有成效。」

3、該作者貌似並不信仰基督、也貌似對斯小林不太感冒,這上面會有稍許毒舌。這種時候只要微笑就好。那些與他的主要論點無關。

4、有些時候,你讀不懂也許不是因為「懶」或者「笨」,如果你確定你想讀但卻讀不進去的話……我想你該去好好睡一覺或者吃點巧克力。保持清醒的大腦很重要。你要意識到,讀此書,你的目的不應該是消遣,而是藉由寫好的講義來進行「自我教育」。「課堂即戰場」,我想你應該同意這個說法。

5、雖然書中也會提到,不過你提前注意到這一點會幫助你有效地前行。這本書很難,不過一旦上路,就不要回頭,你可以四下張望風景(劃取當中的一些雜談或者有意思的話兒),但不要停下來去採花來編花環(是的,我是在反對「一邊看一邊做筆記」的說法)。有效的做法是一口氣讀完預定的頁數(至少是一個章節),沉浸其中,弄清作者思想的「流」,任由風暴肆虐,等浪潮止歇,你再來清點它帶來了多少海底的財寶。

6、「除了實際存在的東西,沒有任何東西能發生作用」。這句話具體到這裡,可以是這種意思「只靠計劃中的書單,是不可能看完一本書的」,再進一步,我只是想說,不管別人怎麼說,你總是要自己讀的。一邊讀不懂可以讀兩遍,但總要「讀」才行。如果你是個實用主義者,沒有價值的書不想讀,那麼我想你不需要讀這本書,儘管自己用單調的技術應付通俗的資訊吧,畢竟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適的。

7、最後要提醒一點的是,每頁的小邊碼指的是英文版頁碼,這個在索引部分被用到。

第三部分 我的讀書筆記

寫這一部分(包括前文),不是因為我的閱讀技巧有多好、有多完美,我並沒有資格為你提供所謂的標準。我展示出來,只是想為你踏出第一步鼓鼓勁兒,因為看到下面的筆記,你也許會想「這個也沒什麼了不起的嘛」。這個是真的,我的讀書筆記沒什麼深奧、有意義的,深奧而有意義的是你原本想讀的那本書。

如果你因為不滿意我的簡陋筆記和淺顯的認識而開始挑戰這本《如何閱讀一本書》,做下屬於你的精彩筆記,那我會很榮幸。因為這本書真的很好!

第三部分的目錄

(一)寫真——大致輪廓

(二)透視——框架

(三)聚焦——主要的論點

(四)玉響——主要內容之外、言外之意、笑點還有經典句子

(一)寫真——大致輪廓

本書目錄

序(4頁,以下略去「頁」)

第一篇 閱讀的層次

第一章 閱讀的活力與藝術(11)

第二章 閱讀的層次(4)

第三章 閱讀的第一個層次:基礎閱讀(8)

第四章 閱讀的第二個層次:檢視閱讀(12)

第五章 如何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10)

第二篇 閱讀的第三個層次

第六章 一本書的分類(14)

第七章 透視一本書(19)

第八章 與作者找出共同的詞義(16)

第九章 判斷作者的主旨(19)

第十章 公正的評判一本書(12)

第十一章 贊同或反對作者(13)

第十二章 輔助閱讀(16)

第三篇 閱讀不同讀物的方法

第十三章 如何閱讀實用型的書(10)

第十四章 如何閱讀想像文學(10)

第十五章 閱讀故事、戲劇與詩的一些建議(17)

第十六章 如何閱讀歷史書(18)

第十七章 如何閱讀科學與數學(12)

第十八章 如何閱讀哲學書(21)

第十九章 如何閱讀社會科學(9)

第四篇 閱讀的最終目標

第二十章 閱讀的第四個層次:主題閱讀(23)

第二十一章 閱讀與心智的成長(8)

附錄一 建議閱讀書目(8)

附錄二 四中層次閱讀的練習與檢測(19)

索引(52)

首先,這是一本實用型的書,其中會提到一些閱讀規則,也可能會闡述形成規則的原理,無論如何,我們所被教授的技巧,需要學習和練習。我們應該做好筆記,以便在日後的練習中照規則形式,視情況,我們可能還需要進行第二次或更多次的閱讀——就像熟讀科目一的教材一樣。

其次,簡單地回答四個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答:①閱讀一般分為四個層次;②閱讀一般要問四個主要問題;③閱讀具體書籍的個性化思路和規則;④鼓勵讀者向更高的閱讀層次邁進,做一個「自我要求的讀者」。

(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答:①按構架、詮釋、提煉、評論的四個主要步驟,逐一闡述了閱讀的第三個層次——分析閱讀的規則和方法;②通過舉例法,將社會科學、人文科學、自然科學三大類的書籍的具體方法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答:知識不足,暫緩評價。

(4)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

答:在快速閱讀之外,提出了「閱讀要有彈性」和「不是讀得多,而是要讀得好」的觀點,在閱讀速度和閱讀數量兩方面為我鬆了綁。

最後,(就我看)作者的寫作思路如下:

(1)對讀者提出要求:

①合作。要達成共識(coming to terms),需要雙方的合作。若說作者是一位投手,那麼讀者應該像棒球賽中的捕手。

②自我要求。明白「閱讀藝術」不是為獲得資訊,而是為了挑戰既有的理解力。

③付出行動。準備好為區分出不同的閱讀形態而努力。(序)

(2)提出並定義閱讀的四個層次:

①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理解語言,認字。

②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規定時間,略讀。

③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系統化、全盤化,通讀。

④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發散、關聯,比較。(第二章)

(3)對閱讀的前兩個基礎層次進行一般化的討論,肯定其基礎性的作用(理解文字,篩選信息),同時指出其局限之處,並鼓勵讀者挑戰更高層次的閱讀以適應「自我教育」的需要。(第三章~第五章)

(4)細緻地演繹分析閱讀的流程,從頭塑造讀者的閱讀方法,為主題閱讀做準備。(第二篇)

(5)示範分析閱讀在實用型書籍、想像文學(包括故事、戲劇和詩)、歷史書、科學與數學、哲學書和社會科學中的應用。(第三篇)

(6)給出主題閱讀的五個步驟,並用自己的作品《進步論:如何應用主題工具書》的寫作來具體分析。(第二十章)

(7)再次鼓勵讀者,以敦促讀者行動。(第二十一章)

(二)透視——框架

將內容進一步整合、壓縮,如下:

在我看來這足夠清晰且包含了主要內容,能夠喚起我的記憶,但是對沒有看過書的人來說,有任何意義嗎?這份透視,我就算沒讀過這本書,看看目錄再翻翻書也能做出來,但是就算知道了步驟的名稱,真的能夠立即上手嗎?

所以,不要聽信那些給出一張思維導圖,並宣稱用不著閱讀原文的人的鬼話。我甚至懷疑他們(並不是所有人)真的讀完了整本書嗎?

(三)聚焦——主要的論點

以下包括我認為有所啟發、值得玩味的問題,而答案,有些是書中給出的,有些是自己閱讀後的思考結果,僅僅是個人的一種整理,非標準答案。

Q1:什麼是主動的閱讀?

A1:書是「死」的,只是個載體,所以「主動」一詞,並不是在討論書與讀者之間的關係,更多的是討論作者和讀者之間的關係。作者是為了表達觀點而寫書的,他首先希望讀者能理解、其次還要能反駁或贊同,如果讀者僅僅是「看字」,連作者說了些什麼都不清楚,那麼就不是主動的閱讀。

一般好的主動閱讀,是邊讀邊提問,即分析閱讀;最好的主動閱讀,是帶著自己的問題去讀,即主題閱讀。主動的閱讀需要更高的閱讀技巧。

Q2:什麼是真正的閱讀?

A2:真正的閱讀,首先是自己而不是他人閱讀;其次是依靠理解力而不是工具(詞典、他人筆記、搜索引擎)去閱讀;然後,是讀為了更清楚地「理解」而不是「知道」去閱讀;最後是為了「提高」而不是「滿足」去閱讀。

「真正的閱讀是「懂得如何讓書本來教導我們」(p17)。

Q3:閱讀的層次?

A3:第一層次,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以「The cat is sitting on the hat.」為例。在這個層次,我們會知道這幾個字元的意思是「貓坐在帽子上」,但我們不關心這句話對背後的含義。再比如,我們會背「道之道非常道」,但是這個階段我們不知道該句的句讀如何。

第二層次,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這個層次強調在規定時間內抓住重點。我們都被英語老師這樣要求過:「只讀第一段和每段的開頭,然後讀題,再返回去尋找答案。」這種情況下是略讀;我們也被語文考官要求過:「總結全文大意/概括大致情節/……」,這種情況下也是略讀,只是兩者有一點微妙的側重點偏差罷了。

也許還有這樣的事——

期末,思想品德課的老師終於捨得給大家劃重點了,但是劃重點之前,這時我們才翻到目錄(我們會發現目錄比後面的內頁新多了),隨著他說「xx章到xx章,xx內容比較重要」,我們才模糊地意識到這本書的編排似乎也是進行過設計的,跟著設計思路,複習起來確實更有條不紊。

「如果我早點翻目錄就好了。」不僅在期末複習時,現在想起來曾經沒頭沒腦地開始讀《國富論》、《資本論》和《論法的精神》時所感受到的挫折,以及曾經買過的那些糟糕的書,我還是會這麼感嘆。

第三層次,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總體來說,當用檢視閱讀來篩選掉不值得細讀的書之後,在理論上的無限的時間裡,我們可以儘可能細緻地閱讀我們所選擇的好書。

值得注意的是,「細緻」不代表慢,並不是說足夠慢就足夠好,適當地加快視線移動有助於理解,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至於多快比較好,那是《快速閱讀》所討論的了)。對於「細緻」正確的理解應該是,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重點,腦子要不斷地釐清前後關係,必要時需要用書寫的方式來輔助。

比較接近的場景應該是看偵探小說或是做推理題,那種情況下,我們會好幾個小時或好幾天都思考其中的細節,用掉很多草稿之後,我們推理出來了,此時自信一笑,飄飄然地感覺自己是世上智商最高的人。這也不賴。

第四層次,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主題閱讀」這個中文名是翻譯得比較恰當的,但是乍一看卻難以聯繫上下文(也就是前後四五行)來理解,因為我想這是譯者被責難的原因之一。讓我們回到它的原名來分析一下。

「reading」沒有難度,唯一的問題就是「syntopical」。因為這是一個重要的詞,為了和作者達成共識,我們不得不百度一下。相關的單詞有「syntopic」(鄰接關係的[醫]),這似乎不能體現出「topic」的作用。再進一步分別調查可知「syn- 」,結果是「連接、相同、共同」,「topical」的意思是「局部的」。

我想此時你跟我一樣恍然大悟了,「連接相同的局部」,頗有些縱橫捭闔的意味呢。「通讀」、「發散閱讀」……這些別名我們也心領神會了。不過回過頭來看,譯者選定的主題閱讀,確實很精到,所以我不贊成「翻譯渣」的說法。

Q4:我們該讀快一點還是該讀慢一點?

A4:比較抖機靈的說法是「該快則快該慢則慢」(笑)。認真來講,我的回答是「快一點比較好。」

快一點會讓你有很大的優勢。

以公務員省考的《申論》為例,閱讀材料字數約7000字,設計的閱讀時間是40分鐘,那麼要求的閱讀速度大概是200字/min,這是一般人的普通閱讀速度。但我的閱讀速度在400~600字/min,即使以較慢的400字/min來閱讀,我也能節約十幾分鐘。

提到這個並沒有炫耀的意思,因為比我讀得快而好的人還有很多,況且只是讀得快並不代表就考得好,但是十幾分鐘的空餘在緊張的考場上不得不說是很大的優勢。在短暫的人生中同樣如此。

正如書中所說:「……大多數人應該有能力比他們現在讀的速度還更快一點。更何況有很多東西根本不知道我們花那麼多時間來讀。如果我們不能讀快一點,簡直就是在浪費時間。」(p36)。

我覺得這段話說得很對。至於怎麼提高速度?我還得說,去看《快速閱讀》。

Q5:我們被作者要求提高的「理解力」,到底是什麼東西?

A5:「理解力,是比回答書本內容一些簡單問題還要多一點的東西。」(p39)

Q6:我們該帶著哪些問題去閱讀?

A6:總結起來,有這四個問題。

(1)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talk about)?

(2)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3)這本書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這本書跟我有什麼關係?

Q7:分析閱讀有哪些規則?

A7:分析閱讀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我總結為skim,有四個規則:

(1)依照書本的種類與主題做分類;

(2)用最簡短的句子說出整本書在談些什麼;

(3)列出全書的綱要與各個部分的綱要;

(4)找出作者在問/想要解決的問題。

第二個階段,我總結為read,也有四個規則:

(5)詮釋作者使用的關鍵字,與作者達成共識;

(6)從最重要的句子中抓出作者的重要主旨;

(7)找出作者的論述,重新構架論述的前因後果,以明白作者的主張;

(8)確定作者已解決/未解決/無法解決的問題。

第三個階段,我總結為talk,有三個規則:

(9)在發表評論(同意/不同意/暫緩評價)之前,一定要首先確認自己了解了整本書中的內容和思想;

(10)不要爭強好辯或盲目反對;

(11)將知識上的不同意見看做是大體上可以解決的問題,評價之前,自備乾貨。

Q8:如何閱讀故事/劇本/詩?

A8:「不論你覺得自己懂不懂,都要一口氣讀完,不要停。」(p189,p197,p199)

雖然是偷懶,我也是認真的2333。

Q9:在主題閱讀中,檢視閱讀所扮演的角色?

A9:「在做檢視閱讀之前,絕不要用分析閱讀來閱讀。檢視閱讀不會讓你明白有關主題的所有錯綜複雜的內容,或是作者所有的洞察力,但卻具有兩種基本的功能。第一,它會讓你對自己想要研究的主題有個清晰的概念,這樣接下來你針對某幾本書做分析閱讀時,會大有助益。第二,它會簡化你的書單到一個合理的程度。」(p271)

Q10:為什麼一本書會在重複的閱讀中呈現出新的東西?

A10:「一本書怎麼會跟你一起成長呢?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一本書只要寫完出版了,就不會改變了。只是你到這是才會開始明白,你最初閱讀這本書的時候,這本書的層次就遠超過你,現在你重讀時仍然超過你,未來很可能也一直超過你。因為這是一本真正的好書——我們可說是偉大的書——所以可以適應不同層次的需要。你先前讀過的時候感到心智上的成長,並不是虛假的。那本書的確提升了你。但是現在,就算你已經變得更有智慧也更有知識,這樣的書還是能提升你,而且直到你生命的盡頭。」(p295)

(四)玉響——主要內容之外、言外之意、笑點、好的句子錦集

1、如果每一位老師都必須要別人教導過,才能去教導別人,就不會有求知的開始了。(p14)

2、我們一定要比一個人人識字的國家更進一步。我們的國人應該變成一個個真正「有能力」地閱讀者,能夠真正認知「有能力」這個字眼中的涵義。達不到這樣的境界,我們就無法應付未來世界的需求。(p29)

3、頭一次面對一本難度的書的時候,從頭到尾先讀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來查詢或思索。(p34)

4、以《湯姆瓊斯》的情節為例,可以簡化為一個熟悉的公式:男孩遇到女孩,男孩失掉女孩,男孩又得到女孩。這真的是每一個羅曼史的情節。(p73)(笑傻我,還強調一下這是真的2333)

5、在18世紀,作者習慣列出詳細的書名,告訴讀者整本書在說些什麼。傑瑞米·科利爾(Jerrmy Collier),一位英國的牧師,用了這樣一個書名來攻擊王權復興時期的戲劇之猥褻——或許我們該說是色情——《英國喜劇的不道德與褻瀆之一瞥——從古典的觀點來探討》(此處應有書的英文全名,略)。比起今天許多人的習慣性反應,他的抨擊倒真的是學養甚佳。從這個書名你可以想像的出來,科利爾一定在書中引述了許多惡名昭彰的不道德的例子,而且從古人的爭論當中找出許多例子來支持他的觀點。(p73)(作者大大你好懂啊2333,而且牧師大大為了批判也是蠻拼的hhh)

6、我們可以期望一個好的作者儘可能穿過語言所無法避免形成的障礙,和我們接觸,但是我們不能期望只有他一個人來做這樣的工作。我們應該在半途就跟他相會。(p91)

7、每一個知識領域都有獨特的專門用語。(p95)……遺憾的是,許多領域都並未建立起完善的專門用語系統。(p96)(……笑死了)

8、或許你開始了解了,閱讀的一部分本質就是被困惑,而且知道自己被困惑。(p111)

9、不肯用分析閱讀的人,最容易犯玩弄文字的毛病。這些讀者從來就沒法超越文字本身。他們只能記憶與背誦所讀的東西而已。(p115)

10、每位作者都有被瞎批評的痛苦經驗。……你自己就可能記得這樣的例子:一個人在台上講話,台下的人一口氣最多兩口氣就冒出來:「我不知道你在說什麼,但我想你錯了。」

對於這樣的批評,根本不知從何答起。你唯一能做的是有禮貌地請他們重述你的論點,再說明他們對你的非難之處。如果他們做不到,或是不能用他們自己的話重述你的觀點,你就知道他們其實並不了解你在說什麼。這是你不理會他們的批評是絕對有道理的。他們的意見無關緊要,因為那些只是毫無理解的批評而已。只有當你發現某個人像你自己一般真的知道你在說些什麼的時候,你才需要為他的同意而歡喜,或者為他的反對而苦惱。(p128)(好犀利,笑)

11、大多數人會以贏得辯論為目標,卻沒想到要學習的是真理。(p130)

12、就像他反對一樣,他也要有同意的心理準備。(131)

13、一個讀得很廣泛,卻讀不精的人,與其值得讚美,不如值得同情。(p147)

14、任何實用性的書都不能解決該書所關心的實際問題。(p168)

15、沒有人可以沒有受到感動,卻認真採取實際評論或行動的。(p172)

……

呼,這樣有意思的句子後面還有很多,只是我打了六個小時的字了,實在很累,就不一一摘抄啦~如果你感興趣了,可以自己讀讀看哦!

也是因為這個原因,儘管我會檢查一遍,但還是難免疏漏,如果有發現錯別字,請海涵,通知我,我會改的。

不拒絕討論,但是不怎麼上知乎,回復可能會很慢。

總之,我就就著這篇讀書筆記,來向兩位作者辛勤而偉大的工作致敬吧!

(版權所有,轉載請註明出處)


你先看了《如何閱讀一本書》,就會明白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時候你就能更好的閱讀《如何閱讀一本書》。(好繞口卧槽)


1.我不建議不喜歡看書的人去看這本書。

2.由於寫書的年代以及教育文化等背景的不同,書中的小部分內容對我們來說並不很實用,比如如何閱讀史詩、哲學部分,對於這樣的內容可以先跳過。

3.如果你是抱的純功利的目的看這本書,你可以先看下目錄,直接挑你最想讀的篇章進行閱讀,比如第四章檢視閱讀、第二篇分析閱讀,雖然這樣對理解全書並不好,但至少你可以花最少的時間得到你最需要的內容。

4.如果這樣你依然看不下去,建議先把書合上,存著,看你真正喜歡的書,等你看的書多了,喜歡閱讀本身了,再回頭看這本書,你會發現這就是你大明湖畔的夏雨荷。

5.這本書主要講的是論說性書籍(以傳遞知識為目的的書籍)的閱讀方法,次要講其他類型書籍的閱讀方法,如果你平時看的都是文學作品、小說等,你要有心理準備,可能這本書一開始跟你並不在同一個頻率。

6.我是喜歡看書且看過很多書的人,這本書里有一句話,「一個讀得很廣泛,卻讀不精的人,與其值得讚美,不如值得同情」,看到時簡直淚奔。

7.一開始用書中的方法(分析閱讀)去看一本書是比較耗精力和時間的,但效果拔群。

8.一定要根據自己的習慣以及書籍類型的不同對閱讀規則加以改進。我會用書中的方法去看規範和電影- -

9.我希望有時間你可以用這本書中的方法回顧下這本書(對於不喜歡本書的不一定要第一時間進行)。

10.筆記很重要!筆記很重要!

11.看這本書的時候會不自覺回憶小學、中學語文老師講解課文的畫面(方式),而且似乎有幫助我理解這本書……


我在我的「我幫你讀」專欄上有一篇精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文章,包括重點、感想、筆記和摘錄,可以去看看。我幫你讀:「如何閱讀一本書」 - 我幫你讀 - 知乎專欄

內容摘錄如下。如果想看排版好的版本,讀起來舒服些,還請點開我的專欄去讀。

(本文為筆者原創,非商業用途轉載請在最顯眼處署名作者並給出鏈接,商業用途請聯繫筆者)

無論是在知乎,還是在豆瓣,只要稍微搜一搜和「閱讀」相關的關鍵詞,那「如何閱讀一本書」自會如影隨形地出現。對閱讀感興趣的各位如果還沒有讀過,也應該有道聽途說這本被譽為「讀書人的聖經」的著作。

我花了整整兩天時間讀完以後,發現本書雖然條理清晰,不過有不少部分過於冗長,文字平鋪直敘,如果不是對閱讀有很深感觸和愛好的人,難免會有地方不感興趣、讀不下去。我搜了搜,覺得網上的大多數書評以摘錄和綱要為主,但是讀了這些摘錄和綱要,也並不會很好地增進對這本書的理解,最多不過知道了這本書大概在講什麼,甚至都很難引起人們繼續去讀原作的興趣。所以我起了心思下功夫寫下這一篇文章。

如果是第一次來讀「我幫你讀」系列文章,那麼可以去看看「我幫你讀」系列目錄及序言。在本系列的下一篇中,我將會用馮友蘭的著作,為大家梳理出中國哲學的歷史脈絡,請感興趣的人來讀一讀:我幫你讀:「中國哲學簡史」。

另外,我在「我幫你讀」系列目錄及序言中也有提到,如果有哪部書籍讓你覺得會值得我來寫一篇如此文字的,請根據該鏈接中的規則推薦出來,我不會遺漏,所有提出的書目都會去認真考慮,望圖能夠海納百川。

本文寫下來,一個是給我自己做參考和複習之用,更重要的是,如果有一些沒有時間、精力或耐心通讀全文的人,想要更加詳細地了解本文的重點,結構和有趣之處,我希望本文能夠篩選出本書的冗餘和過時的部分,達到這樣的一種效果:如果你沒有時間讀完原作,在讀完了本文之後,你只需要去讀「如何閱讀一本書」的某些特定的你感興趣的章節去繼續深入,就能對閱讀你感興趣書籍的技巧達到相當程度的把握。

與其說這本書是一部實用性著作,不如說是一部規範性質的工具書。這部書花了很多的篇幅在很多我們應該早已經掌握的技巧上,作者的本意應該是想寫出一部可操作的讀書規範來,而不是想只是告訴讀者們該如何進行有效的閱讀。這對一般讀者而言,讓本文的實際可讀性變得只有更差,因為不是所有人都對所有閱讀方式的所有部分感興趣。文中還有相當的篇幅為不同類型的書來分門別類地指導,讀者們如果對某一個類型的書感興趣,可以單獨去查閱書中的相關章節,所以本書多少也有工具書的功能在內。

大家請記住,「如何閱讀一本書」成書於1940年,大幅再版於1972年,本書的作者們:莫提勒·J·艾德勒和查爾斯·范多倫是不可能預見到至少40餘年後我們的現代閱讀方式和素質的。本文缺乏了一些對現代人們很有用的閱讀技巧,比如說最明顯的:閱讀非紙質著作的技巧。請大家在學習本書教導的方法的過程中,不忘隨機應變,以找尋到最適合自己的,最符合現代閱讀習慣和需求的閱讀方式。

最後,如果本文有幫助到你,請盡情分享給你的朋友家人,如果可以的話,也請打賞支持!

本書重點

(這個部分是總結概括性部分,是我認為本文中讀者們最應該學到的部分,還是一個簡單的文理框架。篇幅限制,自然不能大書特書,只能就其主幹。對某一方面感興趣想要了解更多的人,可以先去查看我下面的閱讀筆記,還不滿足的話,請去閱讀對應的原文。)

「如何閱讀一本書」一書有著很強的針對性目的:幫助讀者了解應該如何主動地以增強理解力為目的地讀書。

本書中在其二十一個章節中,幾乎每一個章節都反覆提到「主動」閱讀的重要性。如果你對本文的任何部分都不感興趣,或者讀完了以後兩三天就忘記了所有本書所講的內容,那麼我也仍然希望,任何一名讀者都可以在今後閱讀的時候把「主動」二字銘刻在心。本文的所有規則規範,都是建立在這二字之上。讀書的過程不再應該是被動地接受信息,而應該好像是哥倫布剛踏上美洲大陸一樣,書中的或隱或顯的財富都要讀者去主動地探索搜尋。閱讀越主動,效果就會越好。

讀書的目的可以簡單劃分為為了獲得資訊,或者增加理解力。如果以為了獲得資訊為目的去閱讀,比如讀書讀報讀一些簡單的小說,並不需要太多深刻的閱讀能力和技巧,所以並不在該書中詳細談論。而為了增加理解力的書籍的作者,是本來某方面水平就比讀者高出一截,所以讀者需要反覆精細地閱讀才能夠讀好。

讀者面對一部作品,要先自己在心裡提出四個要回答的問題。這四個問題貫穿了所有類型的閱讀始末,無論讀什麼樣的書籍,都應該問這些問題(或者這些問題的變種):

1. 整體來說,這本書到底在談些什麼?

2. 作者細部說了什麼,怎麼說的?

3. 這本書內容真實嗎?說得有道理嗎?是全部有道理,還是部分有道理?

4. 這本書跟你有什麼關係?這究竟有什麼意義?

本文提出了閱讀的四個層次:基礎、檢視、分析、主題。其中檢視閱讀應該可以回答上面的問題1和2。分析閱讀應該可以回答上面的所有問題。每後一個層次都是建立在前面所有層次的基礎之上。其中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最為繁複重要,而本文花了最大的篇幅在如何分析閱讀之上。前三個層次:基礎、檢視、分析,層層深入地教會該如何閱讀一本書,而主題閱讀是指導關於一個主題閱讀相關的多部著作。

基礎閱讀指的是閱讀的準備階段,這個階段人們可以識字斷句,從字面上看明白每一句話都在說些什麼。我們在中小學就基本上度過了這個階段,不過對於一些文字詰屈聱牙,段落冗長拗口的書籍,我們仍然要回過頭來進行這個階段的閱讀。

檢視閱讀指的是簡單瀏覽書籍並掌握其大意。通過閱讀書頁、序言、目錄和快速瀏覽全文,達到在一定的時間內了解本文在講什麼的目的。檢視閱讀用途最廣泛的,就是在根據情況挑選所需要的書籍或書籍章節的時候了。檢視閱讀完成,我們就應該明白這本書,或這本書的哪些章節是我們想要閱讀的。第四個閱讀層次:主題閱讀的第一步就是利用檢視閱讀甄選出需要研讀的書籍和部分,由此也可見這個層次的普遍性和重要性。

分析閱讀是本文著墨最重的部分,作者總結出共三個階段十五條規則,涵蓋了仔細分析閱讀一本書的所有重要概念,以及閱讀完成後的評論和批判的一般規則和特別標準。作者提倡由點到面的分析方式,從關鍵字到句式段落到整體架構,來找出作者的主旨、要解決的問題以及解決辦法。讀者不妨列出一個大綱來,並且嘗試用自己的話來敘述作者的觀點,以此來確定自己對該作品的了解程度。

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的是作者提供的評論作品觀點的規則。評論者必須要在確實了解了作品的情況下,理性地有理有據地進行評論。如果要負面批評一部作品,要確定批評的內容要建立在:作者的知識不足,知識錯誤、不合邏輯或分析和理由不完整的基礎之上。如果我們能按照這些標準來評判一部作品,無疑能夠讓網路環境耳目一新,少去很多紛雜困擾。

分析閱讀之後,作者還簡要地談起了多種書籍的不同閱讀方法,包括:字典、百科全書、想像文學、故事、戲劇、詩、歷史書、傳記、當前事件、文摘、科學、數學、哲學以及社會科學。每一部分的篇幅都不很長,包含了該種類書籍的定義、規範,閱讀規則和閱讀的難易點判斷等等。

為了給大家一個用時參考,我們不妨就以「如何閱讀一本書」為例。如果進行檢視閱讀的話,大概耗時,根據詳細程度的不同應該在15分鐘-2小時,也就是說如果我不求理解,只求速度地讀完,應該是用不到兩個小時的。而這次完整的分析閱讀,花費了我大概15-20小時。大家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來用時的區別。想當然,這十倍的用時差距讓我可以很深入地理解原文,並舒服地寫下此篇文章。

主題閱讀是本書最後的壓軸。事實上,如果我們要寫一篇引經據典的論文,我們要用到的事實上就是主題閱讀了。再有了一個想要研習的主題以後,我們可以通過圖書館目錄、專家建議、書目索引、主題工具書等等工具來確定下一個我們可能要接觸的書目清單,然後利用檢視閱讀掃蕩過去,判斷出書籍及其章節的有用無用。在和作者達成用詞用句的共識之後,理清楚問題和議題的界限,並展開分析討論。

在主題閱讀中,分析討論環節——這個我們看來是所有步驟中的重中之重,僅僅被放在了五個步驟的最後一步。作者讓這一部分偏安一隅,應該是想要強調:達成共識、理清問題和界定議題的重要性。作者認為,我們主題閱讀的目的不是確定下來我們應該支持哪個主旨或主張,而是應該讓議題的答案立足於順序清楚的討論本身,也就是說,把雙方的理論根據不同議題一個一個有序地陳列出來。我們在實際情況中,進行主題閱讀很可能是為了研究出一個確定的答案,一個有確切偏向的結論。這種情況下,在進行完成主題閱讀以後,我們還需要結合我們自己的判斷,來確定我們到底要站在哪邊。

最後,我們沒有必要對所有書籍都運用以上這些手段方法。對於一些普通的讀物,我們只需要一覽而過即可。可能只有萬分之一的書籍,才值得我們反覆去閱讀,我們會需要用到分析閱讀的能力去肢解重組文字的含義。而當我們有個想法在腦袋裡,或者想要就一個主題寫文章的時候,我們就需要用到主題閱讀了。

讀書筆記

因為讀書筆記較長,所以我單獨又開了一篇文章專門貼上我的讀書筆記。讀書筆記是我隨手而為,並不是完全按照書本的順序,而是我後來整理的結構。前半部分可以說是本書的主要內容:四個閱讀層次;後半部分可以算是所有其他內容,包括如何評論、如何閱讀某一類書籍等等。請大家在新窗口打開鏈接,這樣也好和本文有所照應。「如何閱讀一本書」讀書筆記

句段摘錄

所有摘錄都是本書中我認為最值得一讀的言語,雖然單獨的摘錄並不能體現作者的完整思想架構,不過卻對了解本文的文風和深刻的內涵大有裨益。因為摘錄沒有原創性,而且所佔篇幅同樣較長,我貼在了單獨的一片文章里:「如何閱讀一本書」句段摘錄 。想要真正了解這本書內涵、風格和思想底氣的,請不要放過這一篇摘錄。

結語

現在的很多人,特別是年輕一代,不僅不會去主動閱讀,更有把讀書之人附上「無用」「書呆」「不合群」的標籤敬而遠之的,實乃黑白不分之大謬。秀才遇到兵,歷史上不乏有高階級知識精英被普通人群體打壓的情況,遠至秦皇焚書坑儒,近至幾十年前的十年浩劫,無不讓人扼腕反思。如果人們依附的社會之大流清濁不分,那該社會的精神面貌就永遠不會昂揚,求知慾望就永遠不會得到合理地彰顯。

「如何閱讀一本書」並不能夠幫助人們打開新的道路窗口。它不是一本有趣的書,不能幫助人們培養起閱讀的愛好,不過卻能幫助我們讀書之人理清閱讀的思路,找到適合我們的閱讀方式。僅此一條理由,以閱讀本身的重要性,就足以讓本書繼續流傳於世了。

如果本文有幫助到你,請盡情分享,並關注微信公眾號:靈鈞。



是因為覺得書本太啰嗦,翻譯太爛讀不下去嘛?

建議先去找它的思維導圖來看看,其實全書的中心內容不多,看思維導圖就可以基本了解它說了什麼了。然後是用它的方法來看書(找經典書籍來看),看書的過程中覺得哪些操作點不明白,再回去翻《如何閱讀這本書》,最好是英文原版。


艾德勒寫的《如何閱讀一本書》被譽為「讀書人的聖經」,讀了這本書以後,才發現自己之前的書都白讀了。

按照艾德勒的意思,並不是第一本書都值得精讀。但值得精讀的書,一定要精細加工,直到完全內化為自己大腦中的知識。

《如何閱讀一本書》意在撥開迷霧,直達核心之「道」。

艾德勒把閱讀分為四個層次:

1、基礎閱讀。2、檢視閱讀。3、分析閱讀。4、主題閱讀。

基礎閱讀就是最基礎的閱讀技巧,能看得懂一句話的意思,就說明這個人有閱讀基礎了。

檢視閱讀是在很短時間內抓住一本書的重點,又稱略讀或預讀。通過檢視閱讀,可以確定一本書是否值得進一步閱讀。而我們在讀一本書的時候,基本是抓來就讀的,不看目錄,也不翻大概,要知道很多書是不值得一字一句地讀的。

分析閱讀是一種全盤的閱讀、完整的閱讀。當你通過檢視閱讀發現這本書有精讀的必要時,分析閱讀就是精讀的方法。

主題閱讀是境界最高的閱讀技巧,同一個領域對應N本研究這個領域的書,通過歸納對比,棄其糟粕,取其精華,直到掌握這個領域的全部精髓。

附《如何閱讀一本書》思維導圖(想要PDF高清版的同學可以加我微信:9600970)

http://9600970.com/book/2017-09-05/1502.html


這本書其實有很多的廢話。

外國的書,翻譯的不好,而且舉的很多例子其實在國內並不適用。這本書重要的東西不多,但是這些不多的東西對你的幫助卻非常大。

你可以將重點摘出,列個提綱或者自己列個思維導圖。這樣讀下來,時間也快,而且如果以後忘記某些方法直接翻筆記也來的快一點


看兩遍


最近又翻看了一次,自己重新整理了讀書筆記,把所有章節打散,按閱讀的層次重新總結,做成了圖片。

文末拿我做的一次閱讀實驗舉例,詳細說明了如何運用閱讀的四個層次,快速搜集信息,建立自己的素材庫。

本答案不是書摘或目錄抄寫,希望能幫大家更快了解這本書。

1、閱讀的層次

從整體來說,閱讀的層次一共有四個:基礎閱讀檢視閱讀分析閱讀主題閱讀。它們逐層深入,但並不是每一次閱讀都需要達到這四個層次。

閱讀有兩類,速讀精讀

速讀有很多種:有的人可以一目十行,有的人選擇性地跳讀正文,有的人通過書名目錄就能知道整本書的大致內容。這些方法的本質,都是檢視閱讀。

而要完全理解一本書,甚至綜合比較多本書籍之間的共性與差別,就涉及到精讀層次:分析閱讀與主題閱讀。

速讀與精讀的靈活運用,可以幫助我們更快地搜集有效信息。

2、檢視閱讀 | 速讀秘籍

檢視閱讀分為系統化略讀和粗淺的閱讀,是以獲取資訊為目的的閱讀。步驟可以總結為8個字:先定主旨,再讀全文。

許多人剛拿到一本書,就從第一頁開始,逐字逐句往下讀。這種方法不僅費時費力,還容易讓人半途棄書,束之高閣。

在讀正文之前,我們最先應該判斷的是,這本書大概說了什麼,是不是符合我們的需要在系統化略讀中,這個判斷可以從6個方面進行(見下圖),這也是迅速獲取主旨信息的最快方法。

在通讀正文時,對於不理解的部分,不要停頓思考太久。對全文有了整體認識,會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跳讀的部分。

速讀並不是越快越好。只求進度不求理解,會使讀者下意識反覆閱讀同一章節。為了提取有效信息,我們需要根據自己的理解能力,採用「快速閱讀,慢速理解」的閱讀方式。

掌握檢視閱讀技巧,可以應對絕大部分閱讀任務。

3、分析閱讀 | 精讀研究

經過分析閱讀,我們才能是真正全面地理解一本書。雖然大部分作品,並不需要下這麼大功夫。

在這一層次,讀者需要分階段解決3個問題

1、這本書說了什麼?

2、作者是怎麼說的?

3、作者說得有道理么?

階段三,對文章觀點做出公正評判,是最容易忽視的一個環節。觀點不同於知識,每個作者可以表達自己的見解,但觀點是否符合邏輯,分析是否完整,是需要讀者自己鑒別的,不能全盤接受。

用思考的態度來閱讀,去偽存真,是我們抵擋信息洪流的盾牌。

4、主題閱讀 | 辯證理解

比分析閱讀還高一階的,就是主題閱讀。

這是對書單中的全部書籍進行整體閱讀。在對比不同觀點後,總結出讀者自己的認識。

論文的撰寫過程,就是主題閱讀的一個典型應用,綜合了前面提到的所有閱讀技巧。

前兩個層次讀得越熟練程度,就會在越短的時間內找到更精確地參考材料。

主題閱讀是最費時費力的主動閱讀,收穫也是最多的。

5、閱讀筆記 | 乾貨收割

筆記,是收割乾貨的最佳保存方式。

針對不同的閱讀階段,應該採取不同的筆記策略,才能更快地記錄有效信息。

舉例說一下如果應用。

我曾經做過一次閱讀實驗,在3個小時內讀完200篇文章,並做好筆記,建立自己的寫作素材庫。

這次爆文實驗的目的很簡單:用最短時間建立專屬爆文素材庫。

篩選文章的方法十分簡單粗暴:發布48小時內,微信閱讀量超過100000。數量:200篇。

為了迅速收集到符合條件的文章,我在關注的公眾號中,抽查3篇近期發表的文章,只要閱讀量都達標,那這個公眾號的頭條文章質量,基本可以保證是100000+的水平。

至此,任務簡化為:找15-20個公眾號,每個號看十篇

既然實驗的目的,只是提取專屬素材,那就沒必要每句話都細緻地分析。況且也不是每一篇都能激發我自己的寫作靈感。

為了方便閱讀和同步採集素材,所有文章,我都是在電腦上看完的。半屏網頁,半屏Word,節省了大量時間。

其實,一篇爆文,不到10秒鐘,就能看完第一遍了。

爆文最核心的部分,就是重點標出的觀點金句。其他的所有內容,都是為引出這句話做鋪墊。

只看標題,就引起讀者共鳴,只看金句,就促使讀者轉發,是每篇爆文的自我修養。

如果金句打動到我,我會再回頭看第二遍。

第二遍,用豎式閱讀

目光只停留在屏幕左側,看每段開頭的或結尾的部分。迅速採集自己有靈感的段落,建立素材庫。對於想寫的選題,我會直接加粗標註出來。

高考作文閱卷,每篇的平均時間,只有40秒。在極速閱讀時,不能讓你目光停留的文字,都不是適合你的寫作素材。

不得不說,有些爆文,確實值得細讀,引發了很多感慨和思考。這些文章,我會直接收藏鏈接,在完成200篇閱讀實驗之後,再拿出來分析第三遍

至此,我用3個小時,看完了200篇微信爆文,搜集了6500字素材,羅列了19個選題,收藏了14篇精讀文章。

在這個閱讀實驗中,這4個層次的閱讀,都涉及到了。

一個公眾號就當做一本書,我先利用抽選的文章,判斷分類,再通過金句篩選出符合我寫作興趣的素材文章(檢視閱讀)。

豎式閱讀是我在爆文實驗的第二遍閱讀,用極快的速度審視文章結構,記錄下需要進一步分析學習第三遍的文章(檢視閱讀+分析閱讀)。

到這一步,已經完成了我們建立素材庫的需要。我又繼續把同類型文章放在一起比較,分析出了一些自己的觀點,這就是主題閱讀了。

最後送上完整的讀書筆記。

文章首發公眾號:一隻咕咕貓。

感謝閱讀。


是本好書 最後做題階段很爽


說實話,題主這個問題比較無聊。


這個提問非常好,給贊!因為我在讀完這本書之後想寫書評,第一個冒出來的題目就是這個。

關於如何閱讀,書中提到:閱讀實用類書籍,最重要的是在於行動。

因此,知行合一,邊學習邊實踐是本書閱讀的關鍵。


推薦閱讀:

kindle上面怎麼推送啊?
如何看待叔本華有關書不要讀那麼多的觀點?
一提到多讀書,人們便會推薦文學社科類書籍,為何從未見人推薦過數理類學術著作(非科普)?
《聖經》里有哪些發人深省的句子?
值得我們讀一百遍的書?

TAG:閱讀 | 學習 | 如何閱讀一本書莫提默·J·艾德勒&查爾斯·范多倫著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