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三征高麗有沒有是為了消滅關隴貴族的根基的可能?

覺得,隋煬帝三次征討高麗可能其實是故意敗,是「為敗而敗」,舉全國上百萬的大軍,其實大多數是北方鮮卑族,六鎮遺族,而南方士兵偏少。楊光曾長時間治理南方,根基在南方,也嚮往南方,而關隴貴族是隋的心腹之患,後來關隴貴族之首獨孤氏的侄子李淵成功上位也可以看出關隴貴族的影響之大,而隋煬帝的所謂三征高麗只是為了徹底消耗關隴貴族的軍隊,有沒有這個可能呢。只是隋煬帝確實太過自負,也估計錯誤,過於輕民導致他對叛亂的估計不足,而突厥的入侵也使他回天乏術,身邊小人無數也蒙蔽了他的雙眼,若是條件稍微好一點,他會成為漢武帝一樣的中興之君嗎?

畢竟三征高麗,歷史上得說法是耗盡了國力導致了隋朝的滅亡,但是也可以看到三征高麗確實大大消耗了關隴貴族的力量和影響力,李淵之所以能成功上位的一個原因就是李家在三征高麗的時候已經沒落,根本不能算是什麼大貴族,所以才逃過了隋煬帝的清洗。就像秦始皇一樣,寧可秦國滅也要大軍南下奠定南方疆域,是不是隋煬帝三征高麗也可以看做是一種為了滅胡的大清洗?雖然他失敗了,獨孤氏支持的李唐奪了他的天下。


題主能有這個認識理解歷史也算入門,沒有把歷史人物臉譜化,但還是過於線性思維了。 歷史人物處理國家大事都是多元思考的。

高句麗在當時已經成為當時區域性強國,地盤已經包括了朝鮮半島和中國東北,隋包括後來的唐太宗,唐高宗都堅持不懈的進行討伐,終於將高句麗瓦解,讓朝鮮半島成為了中國千年附庸。當時唐太宗討伐高句麗的國力還遠不如隋煬帝時期,隋討伐高句麗失敗至亡國殷鑒不遠,但是站在國家頂點的人,戰略眼光是一樣的。楊廣討伐高句麗是有戰略意義的舉措。 既然要討伐高句麗,就要柔和更多的政治意義, 削弱山東和關隴貴族加強皇權是一個附帶的目標。 楊廣比較成功的實現了削弱關隴和山東氏族的目標,可惜戰爭失敗了。 動搖了楊廣的統治基礎。 之所以去揚州是關隴貴族對首都的供應出現了問題,不得不去自己的根基之地。 而皇權與關隴及山東貴族的爭奪直到武則天時代才見了分曉,開元盛世才享受到了成果。

楊廣個人的才智是出眾的, 只是同時上馬了太多的工程,遷都,大運河(中國至今受溢), 征高麗。。。最後高速的列車失控了。


沒有。

某些人說隋煬帝征高句麗是為了打擊門閥貴族階層,實在是錯的嚴重。

【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應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唐朝才做到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而隋煬帝沒做到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也就沒法用來打擊門閥貴族階層。

隋煬帝打高句麗損失的,是國家與百姓的兵與民夫。而不是關隴貴族的私兵。

早在開皇初年,隋文帝就已經把府兵收歸國家與皇帝了。而且隋煬帝征高句麗,不僅用了國家與百姓的府兵,還從百姓里徵募更多的軍隊與民夫。

隋煬帝打高句麗,絕不是為了消耗關隴集團的實力。隋煬帝打高句麗,消耗、損害最大的是國家與百姓。

隋煬帝重用宇文化及、周護、韋匡伯、侯莫陳毅、豆盧寔等等貴族。

隋煬帝自己就是關隴貴族門閥出身,家裡的親戚也是各種貴族,母家、姑父家、姨夫家、姐夫家、女婿家、兒媳家,全是貴族……

楊義臣、宇文述在征遼中慘敗,卻沒有被楊廣嚴懲,而只是被免除官職或爵位,而且不久就恢復了官職與爵位,楊義臣甚至進位左光祿大夫。楊廣如此庇護,何談得罪、打擊貴族階層?

隋煬帝的猜忌導致楊玄感造反,仍然是貴族內鬥,不是貴族階層反對隋煬帝。還有那麼多貴族站在隋煬帝這邊呢。楊廣整治某些貴族,仍然是很多朝代都有過的貴族間內鬥,遠遠沒有到得罪、打擊貴族階層的程度,更不是打擊關隴集團這個整體這個階層。

如果這算是打擊關隴集團,那麼按這荒謬邏輯康熙除鰲拜就成了康熙打擊整個旗人集團了。可見那打擊消耗關隴集團的說法多麼荒謬。

貴族之間內鬥,某些人就不要意淫那是楊廣為了寒門打擊貴族階層了。

隋朝被隋煬帝折騰的大亂了,關隴集團的重要人物蘇威仍然忠心耿耿地勸隋煬帝返回京師「深根固本,為社稷之計」,但是隋煬帝卻不聽。

何況,關隴集團 這個概念,只是學術界部分人提出的,學術界仍然有部分人不認可這個概念。即使學術界里認可這個概念的部分人里,也有認為 關隴集團 在隋煬帝初年就解體的,還有認為 關隴集團 在隋文帝時期就解體了、退出歷史舞台了(例如歷史學家雷依群)。

隋煬帝征高句麗,損失最重的平民百姓,最先被逼的起義的也是平民百姓。

隋煬帝征高句麗不是為了打擊門閥階層。 隋煬帝這動搖國本徵高句麗,平民百姓受到最大的損害,然後,如果勝了,那麼貴族門閥通過戰功獲得更大的利益,如果敗了,則危及整個國家,隋煬帝雖然是暴君加昏君,但還不會腦殘到為了打擊門閥貴族階層而就去動搖國本徵高句麗。

--------------------------------------------------------------------------------------------------------------------------

隋煬帝征高句麗,既用北方士兵,也用南方士兵。

《資治通鑒》記載:

「先是,詔總征天下之兵,無問遠近,俱會於涿。」

「五月,敕河南、淮南、江南造戎車五萬乘送高陽,供載衣甲幔幕,令兵士自挽之,發河南、北民夫以供軍須。秋,七月,發江、淮以南民夫及船運黎陽及洛口諸倉米至涿郡,舳艫相次千餘里,載兵甲及攻取之具,往還在道常數十萬人,填咽於道,晝夜不絕,死者相枕,臭穢盈路,天下騷動。」

「四方兵皆集涿郡」

「詔征天下兵集涿郡。」

隋煬帝征高句麗,既用北方士兵,也用南方士兵。而南方士兵的損失、死亡率還很高,一征高句麗南方士兵「死亡太半,骸骨不歸」(太半,是三分之二,裴駰 集解引 韋昭 曰:「凡數三分有二為太半,一為少半。「);二征高句麗,徵兵於南方時,造成了逃亡與劉元進等人的起義,起義軍很快達到數萬人。

《隋書 列傳第三十五》:【

會帝復征遼東,徵兵吳會,士卒皆相謂曰 :「去年吾輩父兄從帝征者,當全盛之時,猶死亡太半,骸骨不歸;今天下已罷敝,是行也,吾屬其無遺類矣 。」於是多有亡散,郡縣捕之急】

劉元進起義,【三吳苦役者莫不響至,旬月眾至數萬】。

--------------------------------------------------------------------------------------------------------------------------

隋煬帝楊廣,不顧百姓承受能力、動搖國本去征高句麗,逼的百姓大規模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征高句麗不一定是錯的,但是像隋煬帝那樣不顧百姓承受能力、動搖國本去征高句麗,就錯的嚴重了。結果,高句麗還在、還俘獲大量隋人,隋朝卻大亂滅亡,並且大亂嚴重損害了華夏實力。

隋煬帝接手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卻造成大亂敗壞了豐厚遺產,造成嚴重大亂,留下極其嚴重的爛攤子與惡劣局勢,嚴重削弱華夏,華夏面臨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的危險。隋煬帝既罪在當代,又禍在千秋。多虧後來其他人阻止了其禍在千秋。

至於隋煬帝楊廣的那些功績,實際上大部分是其他朝代、其他人的功績被挪用給了楊廣(具體說明在之後的段落里),而其餘的也是靠揮霍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人力物力做事,結果造成大亂,嚴重損害了華夏的實力。

隋煬帝接手北周、隋朝文帝幾代人留下的豐厚遺產,但是隋煬帝楊廣造成嚴重大亂,敗壞了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人口戶口從約890萬戶銳減到約200萬戶,疆域大量丟失、嚴重分裂,內外眾多強敵,嚴重分裂內戰削弱了華夏,連吐谷渾都返回故地還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而dong突厥崛起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程度,把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楊廣留下的是爛攤子與惡劣局勢,華夏面臨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的危險,楊廣是既罪在當時,又罪在千秋。多虧李淵李世民等人擊敗眾多強敵,改變了惡劣局勢,阻止了「罪在千秋」。

說李唐坐享其成,就搞笑了。 北周、陳留給隋朝豐厚的遺產,而隋朝留下的是破壞嚴重、人口戶口銳減四分之三、內外眾多強敵的爛攤子。

隋朝後期,吐谷渾、突厥倒是坐享其成了。 華夏被嚴重削弱,吐谷渾返回故地並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防禦不了,而突厥崛起「戎狄熾強,古未有也」,把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隋朝留下的是要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亡天下的惡劣局勢,危害後世,不要因為後來李唐扭轉了這惡劣局勢就認為隋朝留下的爛攤子、惡劣局勢不曾存在過。

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玖等人的考證,《通典》所說後周靜帝末授隋禪有戶359.964萬戶,實際沒有算上北周吞併北齊的大量戶口,而加上北周吞併北齊的戶口,則有約690萬戶,而且,這個690萬戶還仍然未算上北周「留給」隋朝的大量隱漏瞞報戶口。隋朝吞併陳的戶口,通過大索貌閱等手段清查北周、陳的隱漏瞞報戶口,使戶口在開皇年間就達到870萬戶(《資治通鑒》:「隋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這絕大部分是北周、陳「留下」的戶口。 隋煬帝大業五年達到890萬戶,之後隋煬帝造成大亂,破壞嚴重,隋朝留下的人口戶口只有200餘萬戶。

至於某些人說」隋朝其實比唐朝強盛太多「,純粹胡扯,後面會說明。比較雙方的頂峰時期,唐朝的疆域、人口、經濟等方面遠超隋朝。

還有人信「終唐一朝,始終沒趕上隋朝」這謠言?

比較頂峰,唐朝的疆域、經濟、人口戶口等方面都遠超隋朝。

李淵起兵時,幾乎只有太原一地。但是,之後李淵李世民以及唐朝擊敗眾多強敵,自己擴張佔據了中原、南方等地,還自己擴張佔據了更大的外圍疆域。

實際上,北周留給隋朝的疆域與人口,遠多於隋朝留給唐朝的疆域與人口。而唐朝打敗眾多內外敵人,經過擴張,疆域面積超過隋朝,後來經過發展,人口、經濟等方面也超過了隋朝。

接下來看被某些人吹上天的隋煬帝楊廣的功績實際是怎麼回事

--------------------------------------------------------------------------------------------------------------------------

打突厥,楊廣戰績如何呢?沒有俘獲而返回。

《隋書》記載的楊廣「後數載,突厥寇邊,復為行軍元帥,出靈武,無虜而還」,無虜而還,沒有俘獲而返回。

隋朝曾經分化、整垮突厥的,是隋文帝、長孫晟、楊素,《隋書》評價長孫晟:「晟體資英武,兼包奇略,因機制變,懷彼戎夷。傾巢盡落,屈膝稽顙,塞垣絕鳴鏑之旅,渭橋有單于之拜」,評價楊素:「摧驍騎於龍庭,匈奴遠遁」……而楊廣的「無虜而還」太可憐了點吧。

不過畢竟比後來楊廣被突厥圍在雁門以及楊廣造成隋末大亂突厥再次崛起強盛好,

《隋書》:「八月,始畢率其種落入寇,圍帝於雁門。」

「隋末亂離,中國人歸之者無數,遂大強盛,勢陵中夏。迎蕭皇后,置於定襄。薛舉、竇建德、王世充、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之徒,雖僭尊號,皆北面稱臣,受其可汗之號。使者往來,相望於道也。」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上:「隋大業之亂,始畢可汗咄吉嗣立,華人多往依之,契丹、室韋、吐谷渾、高昌皆役屬,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悉臣尊之。控弦且百萬,戎狄熾強,古未有也。」

--------------------------------------------------------------------------------------------------------------------------

滅陳,後有一代雄主楊堅指揮,中有三軍諮稟皆取斷於高熲,前有賀若弼和韓擒虎等名將真正在前線作戰,楊廣幾乎是個掛名的。

滅陳,三軍諮稟,皆取斷於高熲《隋書》:「以熲為元帥長史,三軍諮稟,皆取斷於熲。」楊素給隋文帝進取陳之計《隋書》:「上方圖江表,先是,素數進取陳之計。」 《隋書》記載,隋文帝下詔肯定韓擒虎、賀若弼平定南方的功績,「此二公者,深謀大略,東南逋寇,朕本委之,靜地恤民,悉如朕意。九州不一,已數百年,以名臣之功,成太平之業,天下盛事,何用過此!聞以欣然,實深慶快。平定江表,二人之力也。」又下優詔於韓擒虎、賀若弼曰:「申國威於萬里,宣朝化於一隅,使東南之民俱出湯火,數百年寇旬日廓清,專是公之功也。高名塞於宇宙,盛業光於天壤,逖聽前古,罕聞其匹。班師凱入,誠知非遠,相思之甚,寸陰若歲。」《隋書》:「高祖爰應千齡,將一函夏。賀若弼慷慨,申必取之長策,韓擒奮發,賈餘勇以爭先,勢甚疾雷,鋒逾駭電。隋氏自此一戎,威加四海。稽諸天道,或時有廢興,考之人謀,實二臣之力。」

滅陳並統一,真正的功績屬於楊堅、高熲、賀若弼、韓擒虎,甚至給隋朝留下豐厚實力的北周也有功勞。

而隋煬帝正是破壞了統一,留下嚴重分裂的局面。

看隋煬帝留下的是什麼,不是統一的「中國」,不是弱小的突厥。隋煬帝接手了外無強敵、內部人口眾多貯備雄厚的狀況良好的隋朝,留下的卻是破壞嚴重的爛攤子與惡劣局勢、極其強大「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突厥,突厥還曾一度把隋煬帝圍在雁門,隋煬帝至死沒報此仇,沒解決他造成的這些這些嚴重問題。

--------------------------------------------------------------------------------------------------------------------------

科舉,

科舉萌發於南北朝時期,科舉真正成型是在唐朝。

至於科舉的開創,史學界不乏否認隋煬帝開創科舉、或否認隋朝開創科舉的。

俞大綱對隋置進士科一條頗有疑義,同時反礹對以進士科設科年代作為科舉制礹度開始的時間。他說:「若謂察舉對策之法,已為完形之考礹試製礹度,則當上溯兩漢為權輿,若謂朝礹廷,開科待人,士子投牒自試,始可謂完形之考礹試製礹度,則當以唐為始,不可謂肇基於隋,確定於唐矣。」 明顯地傾向於唐代說,並首先提出士人「投牒自試」是科舉制礹度起源的主要標誌這一極有價值的見解。唐長孺提出了與俞大綱相似的看法,他認為唐代科舉制礹度的重要特點在於是否「准許懷牒自試」,而南北朝後期,已出現士人「懷牒自試」的個例,反映了當時科舉制礹度正在萌芽之中。進入80年代,有學者著文指出:要確定科舉制礹度起源於何時,首先要把握住它區別於其他選礹舉制礹度的特殊本質,也就是解決什麼是科舉的問題。

何忠禮在《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一文中提出,考察整個封礹建社礹會的科舉制礹度,基本上可以概括出這樣三個特點:「第一,士子應舉,原則上允許『投牒自進』,不必非得由公卿大臣或州郡長官特別推薦。這一點應是科舉制最主要的特點,也是與察舉制最根本的區別,第二,『一切以程文為去留』, 換言之,舉人及第或黜落必須通礹過嚴格的考校才能決定,第三,以進士科為主要取士科目,士人定期赴試。」並通礹過多方面的論證,認為上述特點中的「投牒自進」和考礹試黜落法雖然在南北朝後期已露礹出了端倪,但正式出現卻在唐代,隋代儘管廢除了九品中正制,實行的仍然是察舉制,至於史書所載隋代已有進士科的說法,也查無實據,因此,科舉制礹度正式形成的時間不是在隋代而是在唐代,至於將科舉制單純理解為分科取士之義,也不盡全面,因為分科取士僅僅是北宋熙寧變法以前之事,此後至元、明、清三代,科舉獨存進士科,就不存在分科取士的問題。

金錚在《科舉制礹度與中礹國文化》一書中重申了何忠禮關於科舉制礹度三個特點的看法,他列舉事實,重申:「科舉制礹度的正式產生是在唐代(而且在唐代尚有一個發展過程),而不是隋代。」也有人提出了漢代初創說。《歷礹史研究》1990年5期刊登了徐連達、樓勁的《漢唐科舉異同論》一文,他們依據漢、唐兩代的選礹舉都有分科取士和考礹試的情況,提出「漢代實為科舉的初創期,唐代則系其完成期」的主張,其具體理由是:「(一)在科目體礹系、組礹織步驟、考礹試環節三大要素上,漢代的察舉與唐代的科舉基本一致、故察舉、科舉、一也!皆朝礹廷統礹一部署下以按科舉士、考礹試進用為特徵的官僚選拔制礹度。(二) 與漢制相較,唐制以懷牒自投,舉、選相分、科舉與學校的緊密結合三端為重大的發展。但其在漢與明清科舉間承上啟下,從屬於按科舉士、 考礹試進用之制發展的總過程。(三)漢、唐科舉皆在不斷完善之中,科舉諸要素在漢代只是粗具,魏晉時期此制雖保持著發展的脈絡,卻在士人和軍人集礹團的雙重影響下處於低潮,故漢代實為科舉的初創期,唐代則系其完善期。」主張漢代初創說者,在國內似乎只是少數,但在國外學者中卻不乏其人,如Wolfrom Eberhard)在《傳統中礹國的社礹會階層流動》一文中,就有「從漢代下至1904年的科舉制」的說法。 另一方面,認為進士科創立於隋的學者,有認為是隋文帝時創的,有認為是隋煬帝時創的。對進士科創立於隋的時間岑仲勉《鑒隋唐紀比事質疑》、宮崎市定《九品官人法的研究》和吳宗國《唐代科舉制礹度研究》都主張在開皇七年。韓國磐《關於科舉制礹度創置的兩點小考》根據《舊唐書.房玄齡傳》載房玄齡「年十八,本州舉進士」的時間推算,認為「進士科必須是在開皇十五或十六年時已經出現」。《中礹國官制通史》的作者說,開皇三年到十八年隋政礹府頒布一系列舉人詔令,「這是隋代礹開科取士的開始」。而卓遵宏《唐代進士與政礹治》在全面比較諸說後,做結論謂:「衡諸眾說,應以開皇七年之說較可信。」 此外,何忠禮《科舉制起源辨析——兼論進士科首創於唐》否認隋代有進士和進士科之說,他的理由亦有二:一是遍考《隋書》和隋代文獻,雖然記載了開皇和大業中所舉的眾多科名,卻未見進士科之名,也未見進士科考礹試之實;二是在唐、五代文獻中所載隋進士有房玄齡、溫彥博、侯君素、孫伏伽、張損之、楊纂等6人,可是經過考證、除楊纂的進士身份,因文獻闕如,無從查考外,其餘5人不是查無實據,就是以時制比附古制,將隋代以秀才、明經科察舉為官,比附成進士科登第,唐代雖有進士科開創於隋的記載,但也有進士科開創於唐的記載,所以他認為隋代實行的仍是察舉制,進士科也起源於唐。

--------------------------------------------------------------------------------------------------------------------------

大運河,

首先,不要與元朝京杭大運河混淆;

其次,在隋煬帝之前,從春秋到南北朝的很多王朝,已經修過大運河的很多部分,

隋朝大運河的很多河道是之前的很多王朝開鑿留下的河道,而元朝京杭大運河的大部分河道不是隋朝大運河的河道。

那些拿詩詞里一些誇張的描寫去吹運河的,就算了吧,詩詞里的誇張的描寫不能完全當真。

隋朝大運河分四部分,均用了之前王朝開鑿留下的運河:山陽瀆用了東漢邗溝(隋文帝用了吳國邗溝故道);江南運河用了吳國所開運河、秦丹徒運河等、漢朝以及六朝所開運河等;通濟渠用了陽渠故道、汴渠故道(此外還用了黃河天然河道);永濟渠用了屯氏古瀆、曹操等開的白溝等(此外還用了沁水清水等天然河道)。

隋煬帝楊廣靠著北周、陳、隋朝隋文帝留下的豐厚人力國力,靠著從春秋到南北朝眾多王朝開鑿留下的大量運河河道,修了大運河,結果還經常湮塞。唐、後周、宋要經常疏浚、整修大運河(疏浚,包括且不限於開挖、擴寬、挖深河道),才能令大運河可以使用。如果沒有及時疏浚、整修大運河,大運河的河道甚至會湮塞的幾乎與岸平齊,「幾與岸平……亦有作屋其上」。

根據曾長期研究古代地理與河道、專門研究過這一問題的岑仲勉的成果,不應過度推崇、過分高估隋煬帝修運河。在隋煬帝之前,許多王朝已經修過大運河的很多部分,在隋煬帝之後,唐朝宋朝等須時常疏浚,才能利用。(疏浚,包括且不限於開挖、擴寬、挖深河道。)

看歷史學家岑仲勉《隋唐史》的說明:

至於隋煬帝楊廣修運河的目的,

看歷史學家王仲犖《隋唐五代史》的說明:

而且別輕視唐朝、後周、宋朝等朝代疏浚整修的作用,若是沒有這些整修,大運河很多部分會堙塞成平地。

大運河需要非常頻繁的疏浚整治,

《舊唐書》列傳第七十三記載說「河、汴有初,不修則毀淀,故每年正月發近縣丁男,塞長茭,決沮淤……」

當宋金對立時,運河在淮河以北的水道,完全堙塞,車馬道路,或給人蓋房居住,有些地方甚至幾乎與岸平齊。

  樓鑰在宋孝宗乾道年間(1165—1174)出使金國的時候,在路上曾親眼看見淮河以北運河水道荒廢的情形。他的《北行日錄》卷上云:

   三日甲申,……宿宿州。自離泗州循汴而行,至此河益堙塞,幾與岸平。車馬皆由其中,亦有作屋其上。

--------------------------------------------------------------------------------------------------------------------------

把隋煬帝的「擴張」當歷史功績,問題就更大了。 看隋煬帝的擴張成果是否留給了下一任君主。

實際上,隋煬帝造成隋末大亂,開拓的疆土丟了,甚至他繼承的疆土也丟了一些,還造成中原王朝嚴重分裂、嚴重被削弱。

隋煬帝擊敗吐谷渾,設郡,耗費巨大,當時隋朝已經有大批百姓窮困。而且,隋煬帝設的那幾個郡,除了極短暫的控制最小的河源郡以外,其他幾個郡是否控制了還成問題。隋煬帝派伏順去管理餘眾,才到西平,就不能前進到達,不得不返回了,而附近設的幾個郡竟然沒反應。不久,吐谷渾返回故地,並且進攻隋朝河右,隋朝郡縣沒法防禦。

《資治通鑒》大業五年:自西京諸縣及西北諸郡,皆轉輸塞外,每歲鉅億萬計;經途險遠及遇寇鈔,人畜死亡不達者,郡縣皆征破其家。由是百姓失業,西方先困矣。

《隋書 列傳第四十八》:帝立順為主,送出玉門,令統餘眾,以其大寶王尼洛周為輔。至西平,其部下殺洛周,順不果入而還。大業末,天下大亂,伏允復其故地,屢寇河右,郡縣不能御焉。

隋煬帝導致隋末大亂,而契丹、突厥、吐谷渾、高昌再次與中原為敵。

漢朝就控制過甘肅、青海、新疆,漢朝曾在青海設置郡縣。

隋煬帝開拓這些地區,並非前無古人,隋對西域的控制也只是控制西域東部的一小部分。而且隋煬帝僅僅控幉制這些地區幾年,就丟失了。

唐朝對甘肅、青海、新疆等地的控制範圍與控制時間,都遠遠超過隋煬帝、隋朝。

隋煬帝控制西域的範圍小,而且控制時間極短,很快就丟失了西域。

隋煬帝開拓的疆土沒能留給下一任君主。

隋煬帝留下的突厥極其強大,曾把隋煬帝圍在雁門,後來隋煬帝脫險後至死也沒能報此仇。隋煬帝搞的天幉下幉大幉亂,外族不再服幉從。隋煬帝留下的突厥,是極其強大的突厥,「戎狄熾強,古未有也」,將東北、河西、隴右、甚至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還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

唐朝打敗突厥、生擒頡利可汗,然後打服薛延陀,北疆才比較安定,隋煬帝對此無功,反而有過。

隋煬帝三征高句麗,結果,高句麗還在,還俘獲了大量隋人,隋朝卻大亂滅亡,留下個破壞嚴重的爛攤子。

《隋書》:「大業七年,帝將討元之罪,車駕渡遼水,上營於遼東城,分道出師,各頓兵於其城下。高麗率兵出拒,戰多不利,於是皆嬰城固櫼守。帝令諸軍攻之,又敕諸將:「高麗若降者,即宜撫納,不得縱兵 。」城將陷,賊輒言請降,諸將奉旨不敢赴機,先令馳奏。比報至,賊守御亦備,隨出拒戰。如此者再三,帝不悟。由是食盡師老,轉輸不繼,諸軍多敗績,於是班師。是行也,唯於遼水西拔賊武厲邏,置遼東郡及通定鎮而還。九年,帝復親征之,乃敕諸軍以便宜從事。諸將分道攻城,賊勢日蹙。會楊玄感作亂,反書至,帝大懼,即日六軍並還。兵部侍郎斛斯政亡入高麗,高麗具知事實,悉銳來追,殿軍多敗。十年,又發天下兵,會盜賊蜂起,人多流櫼亡,所在阻絕,軍多失期。至遼水,高麗亦困弊,遣使乞降,囚送斛斯政以贖罪。帝許之,頓於懷遠鎮,受其降款。仍以俘囚軍實歸。至京師,以高麗使者親告於太廟,因拘留之。仍征元入朝,元竟不至。帝敕諸軍嚴裝,更圖後舉,會天下大亂,遂不克複行。」

隋煬帝數次征高句麗:

第一次征高句麗時,隋煬帝下達了錯誤命令,導致諸將奉旨不敢赴機,食盡師老,轉輸不繼,諸軍多敗績,隋朝大軍損失慘重。 來護兒之敗,隋軍精甲四萬損失慘重,士卒還者不過數千人;宇文述九軍之敗,30萬5千隋軍,只有2700人逃回,物資儲備兵器軍械巨以萬計,也丟失殆盡。這還沒算損失的民夫,以及之前數次大戰損失的隋軍。隋煬帝一征高句麗,隋軍慘敗而回,還因為過度殘暴的征斂導致王薄、豆子頏、竇建德等百姓農民起義蜂起,不可勝數,攻陷城邑……

《隋書》:「大業七年,帝將討元之罪,車駕渡遼水,上營於遼東城,分道出師,各頓兵於其城下。高麗率兵出拒,戰多不利,於是皆嬰城固櫼守。帝令諸軍攻之,又敕諸將:「高麗若降者,即宜撫納,不得縱兵 。」城將陷,賊輒言請降,諸將奉旨不敢赴機,先令馳奏。比報至,賊守御亦備,隨出拒戰。如此者再三,帝不悟。由是食盡師老,轉輸不繼,諸軍多敗績,於是班師。」

《資治通鑒》大業八年:伏兵發,護兒大敗,僅而獲免,士卒還者不過數千人。

《資治通鑒》大業八年:九軍渡遼,凡三十萬五千,及還至遼東城,唯二千七百人,資儲器械巨萬計,失亡盪盡。

隋煬帝二征高句麗時,後方楊玄感起事。隋煬帝密召諸將,密令撤軍。隋軍留下的軍資、器械、攻具積如丘山,營壘、帳幕、案堵不動,皆棄之而去。隋軍眾心洶懼,混亂的失去了部署劃分,諸道分散。高句麗守軍疑其有詐,不敢出擊,第二天才外出,向四面遠方偵查,仍然懷疑隋軍假冒撤軍。兩天後,高句麗出動數千士兵追擊,因為隋軍太多,所以不敢太靠近,經常距離八九十里,快到遼水的時候,知道御營都渡過了,才攻打後軍。隋朝後軍仍然有數萬人,高句麗跟隨抄擊,最後的羸弱數千人被高句麗殺掠。

隋煬帝迅速平定了楊玄感之亂。

隋煬帝三征高句麗時,隋朝國內已經大亂,高句麗王表面上遣使請降,囚禁並送回之前投奔高句麗斛斯政,但是高句麗仍然不放還俘獲的大量隋人。後來中原人到高句麗,還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隋煬帝下令征高句麗王入朝,高句麗王卻沒有來。隋煬帝下令將帥嚴裝,準備再次征討高句麗,但最後沒有成行。

隋煬帝對高句麗的數次戰爭,使隋朝大量軍隊與百姓喪生,損失了巨額物資,還擾亂了正常生產秩序、破壞了隋朝的經濟。過度殘暴征斂逼的百姓農業沒有活路,不得不紛紛起義。竇建德、瓦崗軍、杜伏威輔公祏等等大量百姓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隋煬帝楊廣徵高句麗,結果,隋朝大亂滅亡,分裂內戰嚴重削弱華夏,高句麗還在,還俘獲大量隋人不放還。後來中原人到高句麗,還看到大量當年被高句麗俘獲的隋人,「隋人望之而哭者,遍於郊野」。

楊廣徵高句麗,結果,對華夏的破壞遠大於對高句麗的破壞。對後世征高句麗反而有不利影響。

--------------------------------------------------------------------------------------------------------------------------

各種頻繁的徭役,青壯年勞動者離開了生產崗位,這是對生產力最嚴重的破壞。「耕稼失時,田疇多荒」,生產力遭到破壞。《隋書·食貨志》說:「天下死於役而家傷於財。..疆場之所傾敗,勞敝之所殂殞,雖復太半不歸,而每年興發,比屋良家之子,多赴於邊陲,分離哭泣之聲,連響於州縣。老弱耕稼,不足以救飢餒,婦工紡績,不足以贍資裝..宮觀鞠為茂草,鄉亭絕其煙火,人相啖食,十而四五。」不僅如此,更加「重以官吏貪殘,因緣侵漁」,以致「百姓困窮,財力具竭,安居則不勝凍餒,死期交急,剽掠則猶得延生,於是始相聚為群盜」。這就是說,在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的情況下,平民百姓為了不被凍餓而死,只有相聚起義了。

隋煬帝一征高句麗,就出現了王薄起義、瓦崗起義、孫安祖竇建德起義、張金稱起義、高士達起義、劉霸道起義等農民起義,

後來又有劉元進、杜伏威、輔公祏等人的農民起義,而隋煬帝不收拾他留下的爛攤子,卻跑到江都醉生夢死,

最終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使隋朝統治崩潰、名存實亡。

--------------------------------------------------------------------------------------------------------------------------

隋煬帝楊廣,不恤百姓是不用說的了,嫉妒文才殺薛道衡,拒聽忠言殺高熲、賀若弼,掩耳盜鈴殺宮女,連幫他繼位立下大功的張衡勸他幾句不要濫用民力也殺!再加猜忌逼反楊玄感,如此君王,誅殺賢臣,言者有罪,如再不稱昏君,真不知昏君其為何物了。

至於他那些「功業」,其實是個皇上只要不是個傻子都想去做的。楊廣運氣好,碰北周、陳、隋文帝留下那麼豐厚的遺產,他又是個最愛出風頭的,當然是當仁不讓地要去做啦。既然是皇帝要做,又不管百姓死活,那當然也就能做成啦。直到最後輕狂到眼高手低地來一句「高句麗若降,即宜撫納,不得縱兵」,從此一頭栽在高句麗手下。

--------------------------------------------------------------------------------------------------------------------------

至於拿唐太宗開先例瞎改歷史給隋煬帝洗地,則錯的嚴重。 漢武帝取孝景及己本紀覽之,於是大怒,削而投之。苻堅曾改史。 唐太宗並沒有開先例改歷史。 現在史學家仍然有人認為唐太宗是否改史仍需研究,不一定改史;而認為唐太宗改史的,也是認為改的是太原起兵李淵李建成李世民之間功勞分配問題以及玄武門之變,而不是擴大化的隨便說改其他的事。

至於隋煬帝,《隋書》里可是說了隋煬帝不少好話。 而隋煬帝造成的嚴重破壞,還用黑? 莫非把那些被隋煬帝逼的活不下去而大規模起義的百姓當不存在?

如果唐朝官方寫的《隋書》黑了楊廣的話,那麼民間野史里的楊廣應該比《隋書》里的楊廣好。但是實際卻正相反。 民間野史里的楊廣,比唐朝官方寫的《隋書》里的楊廣,更垃圾。

何況,《隋書》作為信史中的地位和準確度是歷史學界公認認可的。

--------------------------------------------------------------------------------------------------------------------------

北周、陳留給隋朝的是豐厚的遺產,而隋朝留下的卻是破壞嚴重的爛攤子。當時李唐從太原起兵那麼小的地盤開始,擴張統一,並且擴張出遠超隋朝的疆域。

北周「留給」隋朝約690萬戶以及約690萬戶以外的大量隱漏瞞報戶口(根據根據學者岑仲勉、楊志玖等人的考證),隋朝吞併陳的戶口,通過大索貌閱等手段清查北周、陳的隱漏瞞報戶口,使開皇年間就達870萬戶(《資治通鑒》:「隋開皇中,戶八百七十萬」),隋朝鼎盛時期達890萬戶,但是,隋煬帝造成隋末嚴重的大亂,隋朝留下200餘萬戶(按《通典》記載杜正倫奏),以及內外眾多強敵、分裂嚴重、破壞空前嚴重的爛攤子。

但是唐朝經過發展,人口、經濟等方面都超過隋朝。

隋朝人口戶口最多時是在大業五年左右,有890萬餘戶、4600多萬人。

唐朝人口最多時,是在天寶年間。

《舊唐書》記載唐朝天寶十三年961萬餘戶、5200多萬人,《資治通鑒》記載唐朝天寶十三年906萬餘戶、5200多萬人,

《舊唐書》本紀第九:「(天寶)十三載……戶九百六十一萬九千二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

《資治通鑒》「天寶十三年甲午……戶九百六萬九千一百五十四,口五千二百八十八萬四百八十八。」

《通典》記載唐朝天寶年間的戶數人口數時提到當時有嚴重的瞞報少報現象,認為當時至少有1300萬-1400萬戶。

《通典》記載唐朝天寶年間「大唐百三十餘年中,雖時起兵戎,都不至減耗,而浮浪日眾,版圖不收。若比量漢時,實合有加數,約計天下人戶少猶可有千三四百萬矣。」

而《中國人口史》等相關書籍現代學者們考證出的唐朝天寶十三年的實際戶數與人口數,比《舊唐書》《資治通鑒》記載的唐朝天寶十三年的戶數與人口數,還要多很多。例如,凍國棟《中國人口史》說唐朝天寶十三年有約1430萬到1540萬戶,約7475萬到8050萬人。

李淵起兵時,幾乎只有太原一地。但是,之後李淵李世民以及唐朝擊敗眾多強敵,自己擴張佔據了中原、南方等地,還自己擴張佔據了更大的外圍疆域。

實際上,北周留給隋朝的疆域與人口,遠多於隋朝留下的疆域與人口。而唐朝打敗眾多內外敵人,經過擴張,疆域面積超過隋朝,後來經過發展,人口、經濟也超過了隋朝。

--------------------------------------------------------------------------------------------------------------------------

隋煬帝逼的百姓沒活路紛紛起義。隋煬帝造成天下大亂人口戶口銳減四分之三以上。請問,隋煬粉們哪個願意自己全家全族死四分之三以上去滿足隋煬帝的為所欲為?

看君主接手的是什麼,留下的是什麼。

如果一個君主接手的是大亂的爛攤子,那他留下一個爛攤子,別人也難以苛責他。但是楊廣接手的是前人留下的外無強敵、內部人口眾多貯備雄厚的狀況良好的隋朝,卻被隋煬帝折騰的民不聊生,天下大亂「臣觀自古以來,未有如隋室喪亂之甚」,「古來雖復時遭喪亂,未有如隋日者」,被隋文帝分化整垮的突厥在隋煬帝時期再次崛起,並且極其強大達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程度,還曾一度把隋煬帝圍在雁門,隋煬帝至死沒報此仇。

隋煬帝接手北周、隋朝文帝幾代人留下的豐厚遺產,但是隋煬帝楊廣造成嚴重大亂,敗壞了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人口戶口銳減到約200萬戶,疆域大量丟失、嚴重分裂,內外眾多強敵,嚴重分裂內戰削弱了華夏,連吐谷渾都返回故地還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而dong突厥崛起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程度,把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楊廣留下的是爛攤子與惡劣局勢,華夏面臨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的危險,楊廣是既罪在當時,又罪在千秋。多虧李淵李世民等人擊敗眾多強敵,改變了惡劣局勢,阻止了其「罪在千秋」。


不會,

1,因為三征高麗失敗的負面效應遠大於關隴貴族的威脅。

2,楊廣是個要面子的人,他不會用「失敗」的名聲去換利益。

3,楊忠本身就出自關隴集團,隋朝的建立和他們離不開關係,諸姓之間互為姻親,根基早遷往長安和東都了,如東都的李渾,李敏等,威脅更大。

3,消耗關隴和鮮卑的實力可以是一舉多得的一部分,不可能是主要原因,因為彼時國內叛亂還有,在哪兒不能消耗,突厥那麼大威脅,不值得消耗嗎。

4,三征的失敗運氣成分很多,楊廣應該沒有這麼神的料事能力。

5,南方士兵偏少是因為把南方士兵運到東北的成本太高。

6,李淵的成功跟獨孤氏關係真不大,獨孤氏一直看不起李淵,李淵在東都養馬的時候小日子過得那叫一個憋屈。人家女兒都嫁給楊堅當皇后了,還會理李淵這個臭屌絲?

7,李淵由一個管馬的成長為一方諸侯是充滿了機遇和個人奮鬥的,不能反映出關隴貴族的影響。

8,不要太看得起突厥,長孫晟一個人就能折騰的突厥分裂為東西兩部,蘇定方剿滅西突厥,李靖剿滅東突厥也沒讓大唐舉全國之力。何況大隋的全國之力是強於唐初的全國之力的。

9,楊廣不可能成長為中興之君,因為他最大的毛病就是心眼小,容不了人,尤其容不了有才的人。簡直就是當上一國之君的項羽。除了個人武力比項羽差,脾氣一點沒差。

10,身邊小人無數,說實話,基本上都是他親手選的。自以為有來護兒和張須陀這些武將在就能保江山平安,太幼稚了。

11,好大喜功的評價很公正。


謝邀。

明確地表示:不可能。

對外戰爭的主目的絕不會是「為敗而敗」,原因很簡單,對手是敵國,不可能冒險。在個別戰役上也許會有政治目的的調兵遣將,但決不會有這樣的自殘戰略。

其次,隋麗戰爭對隋造成了可怕的影響,可以說是導致亡國的一大原因。題主難道是以為隋煬帝玩自殘玩呲了嗎?

再次,任何統治者打擊尾大不掉的下屬,都會扶持替代者,隋煬帝扶持的是瓦崗寨嗎?

最後,關隴集團也沒有很大損失啊,依舊掌握著的軍政資源。


你居然把 貓太祖 的 獨家本領 套在 隋煬帝身上。。。

隋煬帝 要有那兩把刷子 哪至於那麼慘的下場


古往今來的皇帝好像沒有哪個干過這種自損一萬殺敵八百的蠢事。所以其實可以不用分析這麼多,沒有可能。

-------------------------------------------------------

樓主的另一個問題是,楊廣會不會成為中興之君。

不會。要想中興,至少要有中衰。

他接了「開皇盛世」的班,應該更加進取,造一個太平盛世出來,至不濟也做個守成之君,怎麼會淪落到做中興之君這麼慘。


關隴集團是北周宇文泰讓各大家族相互通婚搞出來的產物,目的是削弱當時各民族相互不容合的亂世。也就是這樣的一次「民族問題改革」,讓秦漢之後幾百年的亂世又一次統一了。而且,隋煬帝和李淵也是關隴集團成員。包括到唐太宗的時候,搞了一個凌煙閣二十四功臣,很多都是關隴集團背景。

關隴集團影響有多大,就是自隋唐之後,中華都是以宋元明清一個統一形象出現的。民族矛盾木有,要有也是幾個主要大族和漢族的戰爭。

至於說通過戰爭來消耗大的集團和個別貴族,這個想法實在不符合政治,在那之前,韓信是怎麼死的?在那之後,朱元璋是怎麼殺的?


從遼、金、清先後崛起看,東北異族的威脅是很大的。如果不是隋唐三帝連續興兵征伐高句麗,可能東北異族的崛起時間會更早。楊廣的戰略目標沒有問題。關隴集團是其統治基礎,他更沒有故意消耗其實力的意思,但楊廣長期駐蹕東都,更遠下江都,絕對是對關隴集團的力量重視不夠,這也導致關隴集團對其離心離德,才給了李淵乘虛而入的機會。


孩子,有哪個皇帝會為了這種消除關隆貴族的事,去遠征高麗,以至於亡國。武則天搞垮了關隴貴族,也沒見她大肆發兵。而且,你一發兵,打勝了還好,打敗了有亡國之險。隋煬帝自己是個聰明人,天下什麼情況他也知道,只是自持聰敏,不聽人勸,諂害忠良,驕奢淫逸,大興土木,又四處征伐,才至於亡國的。

其次,隋朝的軍隊本身就不能打仗,隋文帝就是篡北周的位得的天下,唯一值得稱道的戰爭也就是滅了奄奄一息僅有江東之地的陳國。

還有,這個王朝本身就不值得稱道,要不是北魏和北周兩百年的改革進取,是不會有隋朝的盛世的。隋文帝本人雖然勤於政事,但也刻薄,小氣。篡了北周的位,還盡誅宇文氏,國家倉庫是富的流油,百姓卻窮酸。經常看到隋末哪個土匪開個官倉,就能養活一城人幾個月或是好幾年。

隋煬帝驕奢也是有原因的啊,那麼富的國家,當然認為錢用不完,燒點錢修修渠,打打仗,功成名就一番。只是,國力易損,還沒等他反應過來,國家就亡了。唐明宗天寶年間和隋亡之前的很像,處於盛世的皇帝往往不能居安思危,意識到衰敗和滅亡的來臨,而任意妄為,像漢武帝晚年能改的皇帝確實很少,秦始皇也是驕奢殘暴和大肆征伐才亡國的。


淺析隋唐征高麗的原因

摘要:隋唐兩朝在處理對高麗的關係是都採取了征伐的策略,對高麗的戰爭從開皇十八年(598年)到唐王朝總章元年(668年),持續了整整七十年,曠日持久的東征高麗戰爭,以中原王朝的勝利而結束。中國的歷史上,很少出現中原王朝主動征伐藩國的戰爭,但這次的征伐卻持續了兩個朝代,還被認為是隋朝滅亡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對於這場戰爭得原因分析具有重大的意義。關於這場戰爭的原因,筆者認為可以從國際關係、政治利益、經濟利益、國家安全等方面來考慮,是各種因素互相作用的結果,應以綜合的眼光來看待。
關鍵詞:高麗 隋朝 唐朝 戰爭原因
關於戰爭原因的研究,有很多的學派。現實主義者將戰爭的原因歸結於權力,認為利益依靠權力界定,安全需要權力保障。自由主義者認為是非民主國家引發了戰爭,再進一步延伸,即是權威主義或者說是極權主義本身導致了戰爭。但大多數情況下,國家之家的戰爭主要是國家利益的衝突引起的,站在中國古代王朝的角度來看,戰爭的原因很可能也與國家尊嚴有關,因為在中國古代,歷代王朝對於周邊小國的優待和寬容,往往是在小國承認中原王朝的絕對權威性的基礎之上的。下面從以上角度對隋唐征高麗的原因進行分析。
一 高麗簡介
隋唐時期,高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於朝鮮半島。實力較強的高麗,佔有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的廣大地區。從其語言、風俗習慣來看,三國均屬於藏貂系統。藏貂人與中原人的交往,大概始於西周初期,周武王滅殷以後,箕子率領宗室、族人進入朝鮮半島,教當地的土著居民田桑禮教,建立朝鮮國,並接受西周武王授給他的封爵,成為西周王朝遠處東北地區的藩臣。
在南北朝相互對峙的近三百年間,高麗獲得了較大發展。隋朝時期,高麗版圖擴展至「東西二千里,南北千餘里。」閻在東北各少數民族政權中處於顯著的優勢地位。隋場帝東征失敗後,「軍資、器械、攻具,積如丘山,營壘帳幕,按堵不動,皆棄之而去。」隋軍給高麗留下了大量的軍用物資,為高麗勢力的進一步擴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唐朝初年,高麗已成為「東西三千一百里,南北二千里」的大國,其勢力發展達到頂峰,終為唐朝政府所不容。
二 隋唐征高麗的原因分析
(一)領土爭端
高麗利用中原王朝南北對峙長達三百年的有利時機,逐步佔據了遼東沃野,為高麗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在這一歷史時期,中原政權忙於內亂無暇東顧,只是靠外交的手段來安撫屬國,封高麗首領「遼東郡公」、「高麗王」之類的官職爵位,高麗則積極朝貢,相互表現出友好態勢。但是,這只不過是雙方施展的緩兵之計,領土問題不解決,戰爭就難以避免。
關於遼東土地的主權問題,隋唐君臣態度是一致的:遼東之地本是中國舊有疆土,東征高麗是為了恢復中國的一統江山。同時,也是為了讓周邊各少數民族知道,必須向中原王朝稱臣納貢,行藩臣之禮,否則就要受到嚴懲。在中原內亂的時候暫時放任,但到了隋朝建立,中原重歸同一的時候,這個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了。領土主權是一個國家重要的權利,統治者絕不會輕易地將領土拱手送人,也不會在自己站上風的時候還放任鄰國做大,於是,征高麗的問題就順理成章的開始了。
(二)爭奪各少數名族的絕對權威
隋唐時期,生活在東北地區的契丹、鞋蠍、奚、警等少數民族,與中原王朝以及與高麗的關係並不穩定,他們往往唯強是從。在中原王朝忙於內亂的時期,高麗迅速發展,於是這些少數民族對外關係的不斷變化,給中原王朝和高麗之間的矛盾,又注入了爭奪對東北地區各民族支配權的因素。
征伐高麗不僅可以宣揚中原王朝的國威,而且可以起到殺雞儆猴的作用,在削弱高麗的同時,使本來偏向於高麗的少數民族政權改變態度,甘心向中原王朝稱臣。這是中國古代中原王朝在大一統時期都希望的達到的目的。
(三)爭奪戰略要地
高麗所在的遼東地區是歷代統治者都重視的地區。首先,遼東地區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遼東之地,位於遼東大平原的南部,氣候條件和冀北相近。遼東地區河流縱橫,地勢平緩,土地肥美,草木豐茂。」夏季炎熱,雨量充沛,適宜各種農作物的種植和畜牧業的養殖。遼東地區南臨渤海,是漁鹽業發達的有利條件。「鹽鐵之饒,原矚之廣」,為遼東地區的工商業發展提供了廣闊前景。冶鐵業的發展,又為農具和兵器的製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五代以後,立足於此的遼、金以及後來的滿清,之所以能與中原王朝分庭抗禮或入主中原,無不依賴於這裡豐富的自然資源。其次,遼東之地是牽制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和中原王朝向北方草原各族用兵的軍事要地之一。從秦漢開始,到中國封建王朝通知的結束,中原王朝無一不是通過對遼東地區的加強防衛來保證中原王朝的安全,遼東的地形複雜,資源有豐富,在此可以輕鬆的組建軍隊對抗游牧民族的南下,從春潮戰國就開始修建的長城,一直到明清時期還是中原王朝的重要防線。因此可見,掌握遼東之地的控制權,也就是掌握了對游牧民族的戰爭主動權。再次,加強與東北各族的直接聯繫,控制東北局勢,以確保中原地區的安全。擁有了遼東地區,中原王朝對於北方的少數民族就有了直接的接觸,在一個信息閉塞的時代,對周邊小國的掌控如果還隔著一個敵對的國家,其危險性可想而知,直接與北方個少數民族有接觸,可以直接把大國的權威滲透到其他國家,起到震懾作用,大大有利於國家的安全和邊境的穩定。
(四)大國的尊嚴
中原王朝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歷史上,絕大多數時間都是中華文明的代表,以大國的形象自居,而卻能一直保持著對周邊小國的傾倒性優勢。但是中原王朝卻很少使用暴力去征服周邊小國,這是因為儒家思想中中庸和平的王道觀念對歷代統治者的影響。但是對周邊小國的友好是建立在其王道思想之上的,也就是需要周邊的小國承認中原王朝的絕對權威,向中原王朝稱臣,如果不是這樣,中原王朝的寬容也會到此為止。
高麗在中原政權比較虛弱的時候迅速成長,野心暴露。首先是趁亂佔據遼東地區,在中原王朝暫時默認的情況下,高麗更加不把中原王朝放在眼裡。開皇十八年二月,高麗聯合鞋蠍進攻隋朝的邊境遼西地區,雖然很快被營州總管韋沖率兵擊退,卻激怒了「欲征之久矣」的隋文帝。六月,隋文帝以漢王楊諒和上柱國王世積並為行軍元帥,以叢相高順為漢王長史,周羅喉為水軍總管,率領水陸大軍三十萬討伐高麗。這是征伐高麗的開始,由此可見,高麗向中原王朝挑釁是戰爭的導火索。孫武子說過「主不可怨而興師。」隋文帝出兵遼東,顯然是因為高麗進犯遼西,敢於欺凌大國所致。
(五)皇帝的個人因素
出征高麗,懲罰對朝廷不敬的小國,顯示自己的才能是隋唐皇帝決心征伐高麗的有一個因素,這裡以隋煬帝為例。經過文帝多年的勵精圖治,隋朝生產發展,戶口增長,經濟繁榮,武力強大。煬帝恃其強盛,好大喜功,不可一世,脅迫高麗王入朝,不遂,於是發全國兵征高麗。大業七年(611),「詔總征天下兵,無問遠近,俱會於涿」,煬帝傾全國之兵以圖小夷,可見其有炫耀武力以威嚇高麗之意。若其惶懼而降,最好,否則,就消滅它。隋煬帝此舉為許多學者所詬病,認為這是隋煬帝的一個污點,還導致了隋朝的滅亡,但是從客觀上來看,一個實現了大一統的中原王朝,是絕不能容忍屬國不敬和挑釁的,對高麗的征伐是必然的。而且戰爭成敗的原因很複雜,一味地將過錯歸結於皇帝身上是不恰當的,隋煬帝的文治武功和對高麗事件上的積極影響是不可否認的。
綜上所述,隋唐時期對高麗的征伐具有多重原因,主要包括政治利益,經濟利益,領土主權,大國尊嚴以及國家安全等方面,戰爭的主要原因在於國家之間的利益衝突,而不在於統治者的個人意志。
參考文獻:
【1】喬鳳岐,《隋唐兩朝東征高麗研究》
【2】姜明勝,《隋唐與高麗戰爭原因及影響探析》
【3】李文才,《隋煬帝三征高麗的背景》
【4】劉洲,《國際關係史中對戰爭原因解釋的研究》


首先,請題主百度一下,區分一下,高麗和高句麗。

然後,再幫忙把提問下的答案隊伍列隊整齊一下。

一會兒兩百年前一會兒兩百年後地來回反覆穿越,同時半島上兩個不相干的民族政權交叉替身,老夫頭疼啊。


隋唐兩朝幾代人連續的征討高句麗,最直接的原因還是:高句麗是個刺頭,不服管。

甭管是口頭還是心頭,高句麗都不肯低頭,直接影響了天朝上國的威嚴,坐視不理可能嚴重動搖中央政權的威信。這才是對高句麗動武的最直接因素。

雖然對外戰爭是轉嫁內部矛盾的有利方式,但是那是建立在戰勝的基礎上的,而一旦戰敗將萬劫不復的。隋煬帝能夠三次大敗才覆亡,只能說他爹給的底子厚,足夠給他敗。

隋煬帝志大才疏、好大喜功,這是古今一致的評價。簡單說他就是作死,不管是三征高句麗還是南巡不歸,都是作死。他自己都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摸著脖子等人來砍,簡直是自作孽不可活。

不過,話說回來,征討高句麗這個決定本身是沒有錯誤的。錯誤的是隋煬帝的具體措施。日後唐朝也征討了高句麗,也頓兵城下,但唐朝就知道聯合新羅,佔領百濟,開闢第二戰線,保持壓力迫使高句麗內亂,然後趁亂攻取。


推薦閱讀:

所謂「三吳兩浙」中的「三」和「兩」各有什麼由來嗎?
中國古代的軍事實力究竟如何?和歐洲有可比性嗎?
如果知識就是力量,為什麼中國知識分子在歷史上的絕大多數時間都被動於權力?
現在中國主流媒體對日本的評價是客觀的嗎?
平庸過場——古代秦軍的真實水準?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中國古代歷史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