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為什麼能夠量產大將?

最近由於追電視劇《精忠岳飛》,想深入了解宋朝,於是想到了一個問題。

如果我說整個宋朝都是量產大將,我相信不太受人質疑吧。

但是我想知道,在大部分都是昏庸皇帝的宋朝,為什麼能夠產出這麼多名將?


個人認為脫離了當時的歷史環境談論任何史世都是耍流氓,而且前面有很多知友都談到了宋朝的皇帝,所以我也要先說一下當時的歷史情況.

要了解為什麼北宋會因為衰弱而變成南宋,首先要知道三冗問題,這是導致北宋基本國力日益衰退的根本原因,也是整個有宋一代永遠治癒不了的頑疾.

趙匡胤開國後,留下了三條遺訓.其中有很重要的一條就是"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皇帝厚待讀書人,連年開恩科,朝廷設立一大堆冗餘的職位用來恩養讀書人,士大夫們也大多敢於直言上書,只要不犯重罪,就不會被砍頭,最多辭官不做回家當富翁.天下的風氣因此而變得穩當,老百姓要想過得好都去讀書考科舉了,所以也就少了好勇鬥狠之徒.可以說趙匡胤這樣想是有一定道理的.

但是這樣一來,導致了士大夫階層勢力變得極為龐大,對皇權有很大的制衡,對於國家更是很大的負擔.因為當時為官者有非常非常高的俸祿,而且當時士大夫都以風骨為重,不看重做事務實,在蔡京之前,品性高潔的儒臣遍地都是,但是會做事,會管理的能吏卻是少之又少.這就是所謂的冗官.

北宋實行募兵制(職業軍人,與之前的朝代有很大的區別),招募來的統稱為禁軍,由國家統一編製.如果發生災害,流民也會編入軍隊,一則擴充兵士數量,二則也是可以讓社會安定.但是這樣一來就導致了禁軍的戰鬥力日漸低下,到了徽宗時期,遍地都是拉不開弓,提不動槍的禁軍.這就是所謂的冗兵.

並且因為禁軍是職業軍人,不提供生產力,要由國家出錢恤養,這就導致了惡性循環 - 士大夫越多,政府支出越多,土地兼并越厲害,富豪隱瞞上報,國家收入減少;再加上自然災害,流民增加,編入禁軍,導致政府開銷更多.長此以往,即使國家收入再高,也填不滿這個無底洞,就是所謂的冗費.

而即使皇帝再英明神武,要想對付三冗,也不可能下得了手.因為根本原因是士大夫這個利益集團勢力太大,要想讓國家富強,就要首先對他們動手.而這在北宋是不可能的事情,因為祖訓里不能殺士大夫.所以王安石變法沸沸揚揚,就算有宋神宗堅決推行那麼多年,最後也是身死法滅.

士大夫階層對於國家的控制不僅是在對皇權的制衡,對經濟命脈的把握,對政治的操持,更是對軍人的排擠.

趙匡胤自己是周朝的殿前都點檢(禁衛軍的最高長官),而後兵變成功,所以開國後他對掌握兵權的軍人有先天的堤防.趙匡胤設立了樞密院(國防部),軍隊的調遣和移防等事則須聽命於樞密院同時,還實行「更戍法」.禁軍的駐屯地點,每隔幾年更調一次,而將領卻不隨之更動,使得「兵無常帥,帥無常師」,防止軍隊為將領所私有.

雖然結束了武人專橫跋扈的局面,但是將兵之間離心離德,就幾乎發揮不出戰鬥力.而且武將上戰場之前需要由皇帝畫戰場陣圖,根據陣圖來打仗,而宋朝皇帝雖然在執政/藝術/經濟上的能力是不錯的,但是說到打仗,除了趙匡胤外就再沒一個能拿得出手的,這也導致了征戰時的戰力低下.

樞密使(樞密院的最高長官)和參知政事(就是"宰執"中的執,相當於做事情的"丞相")平級,但是士大夫一向認為"武將不讀孔孟,不曉大義.",再加上樞密院一向是把持在文官手裡(樞密使基本上由文官來做),武將的社會地位就日漸低下.所以有宋以來很少有殺掉高階文官的,但是殺掉高階武將卻是很常見的事情(比如曲端,比如岳飛).

再然後說到宋朝的先天不足.五代十國時,後晉石敬瑭將燕雲十六州獻給了契丹.再加上從唐到宋初這些年來,党項人入華,然後西夏崛起,丟了河套地區.這兩個地方一失,宋朝就沒了天然的馬場,沒有了屬於自己的騎兵部隊,軍隊建設和武器研究製造也變成了不對稱建設.

唐時,唐軍橫掃塞外,靠的是輕騎兩翼包抄,重步中路推進的策略.但是宋朝沒有騎兵,就無法複製這套戰術,再加上五代十國的戰亂,大量工匠的流失和北宋後期國力的衰弱,前朝厲害軍器的製造變得困難.比如唐時的明光鎧和陌刀到了宋時幾乎就已不存(也是在貼吧中看到,這裡我沒有考據).儘管如此,宋朝靠著大家底還有超越所有朝代的生產能力和科技實力,依然不是能輕易撼動的.

不過沒有了騎兵,宋軍只好大力發展遠程打擊能力和重步兵的對抗能力.神臂弓,床子弩都是當時的制式裝備,到了南宋時,步兵的布人甲重達30公斤.宋軍在步兵和攻城力量上當時是全世界頂尖的(特別是西軍涇原軍中的弓弩手).但是沒有馬,只能守而不能攻,除了耗費舉國之力用堅壁清野的戰術,否則在平原上是很難打過騎兵的,必須要依靠雄關城防.而就算打贏了也追不上別人,所以宋史上有很多勝利的戰役,但是只能擊退,無法全殲,敵人很快就能恢復元氣.(這是我個人觀點,貼吧有牛逼的軍事愛好者有更精妙的剖析,可以參考).

一大部分兵不怎麼能打仗,將兵之間的凝聚力有限,將得看皇帝那牛頭不對馬嘴的陣圖,沒有騎兵,頂頭上司還是由文人來當,而且傷不了對方元氣,很容易與周邊國家進入拉鋸和相持階段,可以想像當時宋軍有多難了.

當時北宋對抗契丹和西夏,兩面受敵,趙光義兩次功遼去打燕雲十六州俱告失敗後,宋帝更是失了進取的銳氣.(當然這是老百姓的想法了,但是當權者要考慮的不僅僅是失地,還有打仗需要消耗的錢財,可能會引發的政治動亂和社會內亂等問題)

直到金國崛起之前,北宋,遼和西夏幾乎都是三足鼎立的趨勢,實際上在慶曆年後,北宋和遼是盟友關係(檀淵之盟),而西夏是對北宋稱臣的.所以在這樣的國內局勢和"國際形勢"下,整個北宋中期,華夏的局勢還是相對平穩的.而宋朝國內雖談不上歌舞昇平,但是老百姓還算是安居樂業.皇帝在打不出去的情況下,自然也就更加關注國內的發展,長此以往,後世的皇族子孫誰也提不起主動出擊的勇氣.

其實,我個人認為北宋還是出了不少好皇帝的,雖然他們少了一些血性,膽子也小了一些,簽訂了一些後世看來不平等的條約(但是每年朝貢的歲幣比起巨大的軍費開支根本就不算什麼),但是他們的執政能力在後世有很公允的評價.樓主說的昏庸皇帝,我覺得可能是看了電視劇後對徽宗的不爽從而就轉而變成鄙視整個北宋所有的皇帝了,呵呵.

其實想想就知道了,作為一個富裕安定的國家,是不會有人老想著打仗的,因為打仗政府就要花錢,就要死人,就要引起社會和主和派官員的不滿.而在那個農業還是主要生產方式的年代,北宋已經佔據了比較肥沃,適於耕種的土地,就算打下了塞北,河西走廊,能用來幹嘛?中國人自古就是耕種生產方式,而不是放牧的方式,要了草場就算能養馬,又有幾個南方人會願意過去?(這在現在看來是很過時的觀點,但是在當時我相信是絕大部分中國人的想法)所以只能說那一批皇帝沒有超越時代的戰略眼光,進取不足,守成尚可,但是說到個個都是昏庸,那絕對是有些武斷了.

說了這麼多,無非就是想和樓主探討一下.我認為在北宋年間,軍隊戰鬥力真得很一般(雖然沒有大多數人想像的那麼差,但是和早旗的八旗兵以及唐兵比是真比不過的),但絕不只是由於皇帝一個人導致的,有很多是政治制度,軍事制度和地域環境決定的,而且在這方便,皇帝其實也改變不了什麼.並且我也不認為所有皇帝都很昏庸.如果有,那也是徽宗個人不適合當皇帝,再加上電視劇的劇情需要一個反面角色而已,否則怎能襯托出那些需要演繹的將軍們的偉大?

徽宗晚期,北宋基本是發展到了末期,從未有過的宰相專權也出現了(蔡京),宦官也可以去監軍了(童貫),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也爆發了(田虎,方臘,宋江等),強大的外敵也出現了(金國崛起),凡是一個朝代將要倒台的標誌,除了外戚專權以外,幾乎都湊齊了.而且這個皇帝寫得一手好字,畫得一筆好馬,是個極為成功的藝術家,可惜卻不是個好皇帝.

當金國滅掉遼國,佔領燕雲十六州,逼近北宋,進犯東京的時候,北宋基本就走到了末日.其實當時朝廷是有一大批主戰官員和將領的.其實戰事並不是簡單的比拼誰更能打而已,用現代的眼光來看,戰爭其實真的是國家大事 - 它牽扯到國家的地域特性,財政收入,兵力訓練,軍事制度建設,當權階級的態度,兵力補充能力,將軍的軍事思想等等很多因素.

所以,隨著歷史的發展,論到兵者大事,不僅需要將領本身擁有很強的能力,更需要整個國家的配合.這也就是為什麼說到春秋戰國,三國時期,牛人一大把,但是到了唐朝以後,感覺好像厲害的將領少了似的.那是因為在一個高度發展的政治制度和軍事制度之下,將領的個人魅力能發揮得就越少.而在一個一切都很混亂的年代,就會湧現出那種個人魅力極強的優秀人才.也就是所謂的亂世出英雄,盛世出文臣了.

至於樓主提的觀點,我持保留意見,我對整個宋朝是否量產大將也實在是不敢確定.但是既然聽樓主說是因為看了《精忠岳飛》,而且就我知道在南北宋交替的那個亂世里(亂世出英雄嘛~這是歷史常識),也就是靖康,建炎年間,名將和名臣還是有一些的.

首先我認為李綱是那個年代的代表人物.

李綱 - 主戰派的首腦,因為是文人,而且能力卓絕,岩崖高峻,在士大夫階層中有很高的威望.因為向徽宗提出解決內憂外患和堅決反對與女真聯合抗遼的事情而被一貶再貶.而後完顏宗望(完顏阿骨打二子,金軍右副元帥,完顏兀朮之前的金軍化身)逼近開封,李綱勸徽宗傳位於欽宗,然後被升為尚書右丞,親征行營使,及時完成開封的防禦部署,親自登城督戰,擊退金兵.

宗望見開封難打,轉而進行誘降,朝廷中大多官員悲觀怕死,想要開城投降.而李綱依然堅決反對求和,被欽宗罷官,因為開封軍民憤怒示威,李綱又被啟用.隨後宗望眼見無望攻下開封,而且宋廷願意割讓河北三鎮求和,金兵撤走.李綱因為遭到投降派的排擠,又再次被貶.

不久,金兵再次兩路攻宋,李綱再次被啟用,但是當他收到任命後,開封已被攻破,徽欽兩帝已被俘往燕京.隨後趙構白馬渡河,保全宗廟社稷,成立南宋小朝廷,為建炎天子.再次啟用李綱,任命為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右丞相).李綱不負眾望,竭盡思慮,為高宗籌劃重整朝綱,組織抗金.

此時他幾乎是軍政兩把抓,不僅要幫趙構重整朝廷,處理政事,任用官員,安撫流民;還要整頓軍務,安排布防,提拔主戰武將.李綱是殫精竭慮,處理得僅僅有條.我相信沒人能比他做得更好了.但是因為他力勸趙構北征,收復失地,迎回二帝,而被趙構不容,又被王博彥,黃潛善等一幫無恥之徒排擠,最後被貶往海南,以後再也沒有被重用過.

在這裡,可以看出李綱是這個時代的忠臣典範,也是悲劇典範.從趙佶到趙恆到趙構,三人對李綱的態度可謂是如出一轍.都是敵人打上家門了趕緊加官重用;敵人一走,就一腳遠遠踹開.原因首先是因為李綱岩崖高峻,從不阿諛奉承,三個皇帝都不喜歡他.但是他能力太強,皇帝一邊都靠他幫忙,一邊還得提防他篡權(因為蔡京六賊的事情).再加上趙佶趙恆是真怕死,而趙構是真怕李綱打到北方把二人迎回,自己做不了皇帝,所以李綱在這三個昏聵皇帝的統治下,是永遠無法實現抱負的.趙構初掌權年間,還出了苗劉兵變這種在宋史從未發生過的事情,可見趙構那時是多麼不得人心.也可以理解李綱的悲哀了.

此外,宗澤,趙鼎也是類似的境遇,但是虞允文因為政治能力高絕的原因,處境就要好得多.但是到了虞允文時,國家周邊環境就變得很惡劣,遠不如靖康初年之時.由於潼關被破,長安失守,太原陷落,南宋在只保有蜀中的情況下,真得無力再打下長安平原了,原因還是那個——國力不足,而且沒馬.何況華北平原不在手裡,太原門戶也不在手裡,金軍只要渡過黃河就可以兩路南下,宋軍在沒有天險的情況下只能退守,想要全面反攻,從戰術角度上來說是幾乎不可能實現.

所以了解宋史的人都知道,張浚雖然總督關陝,經略能力不差,但是歷史評價不佳,就是因為斬了曲端,失了富平,丟了西安,是導致整個南宋無力北伐的直接原因.

說到武將,我沒看過這邊電視劇,但是很小就聽過說岳全傳,所以可以想像楊再興,牛皋,岳雲,張憲,王貴,傅選,傅慶這些人肯定是大書特書的,這裡也沒必要細說.中興四將里韓世忠,梁紅玉肯定也是少不了戲份.但張俊劉世光兩人其實就比較垃圾了.兩人因為投靠得早,所以是趙構的心腹,都是內戰內行,外戰外行,鎮壓農民起義還有些本事,但是打起張邦昌就一般了,對金人那更是連滾帶爬地跑,恨不得爹媽少生了兩條腿一樣.

那個年代,其實宋朝禁軍分為三大部分,兩線作戰,分別對應金人的東西兩線.東線因為禁軍腐化墮落早沒了戰鬥力,南方軍也不值得大書特書.而在靖康之難到中興四將崛起之前,其實一直是靠著宋軍的西軍在撐著.西軍因為一直要對抗西夏,所以戰鬥力很強,當年援救東京也都是西軍主力.副帥姚平仲更是去奔襲金軍大營,可以想像是多麼勇猛.

在建炎年間的大部分英勇將領其實都是西軍體系的.曲端(是我認為除了岳飛外,那個年代少有的能指揮10萬人以上作戰的帥才,可惜為人太過剛愎,最後富平一戰失敗後被張浚斬掉做替罪羊),李顯忠,劉錡,劉錫兩兄弟,吳玠,吳璘兩兄弟,姚端(張俊手下頭號大將,也是除了岳飛部外最強的騎兵部隊),這都可以說是海內名將了.其他像郭浩,關師古之流的只能說是守成有餘,進取不足.

而西軍中的大家族,(想起魯智深的"老種經略相公府"嗎?),(余太君的娘家),(太多演義和話本了),更是有很多很多豪傑,但是因為那個動亂的年代整個朝廷一片求和,樞密院不出黑牌,將軍是沒有權利調兵的,所以即使有了名將,朝廷也不願意去打,即使被迫打了,也很少打贏.所以在後人看來,他們好像都沒什麼歷史參與感一樣.

至於南宋中後期,我也不太了解了,這裡也不敢隨意亂說,等牛逼的知友回答.

總體來說,我覺得無論哪個年代,都有牛逼的人物.宋朝雖然有些窩囊,但不像很多人想像中那樣是個廢物的朝代,宋朝也有自己的名將和英雄,但因為文官階層的怯戰,再加上最後是被外族所滅(雖然現在官方的觀點認為那是內戰,因為現在我們56個民族都是一個家-_-),皇帝又一向偏於軟弱,所在後世的評價中宋朝的統治者形象一向不佳,這也是可以理解的.

但這又反襯出了一部分人的英偉,出於民間老百姓們的需要,就是將一部分人神話(比如岳飛,楊再興等),將一部分人弱化了(比如李綱,虞允文),將一部分人無視了(比如種家將,劉氏兄弟,武氏兄弟等).而只有參考史書,才能一窺當時的真實情景.

岳飛只不過是因為其高絕的統帥能力和近乎白痴的政治思維(他被殺我認為有三個根本原因,一是始終要迎回二帝,在趙構看來和李綱一樣不可信任.二是他作為武人胡亂干政,惹惱了所有的文官階層,自己的兵被稱為岳家軍而不是禁軍,太像一個開國的軍閥,對於趙構來說太過危險.三是他總是建議趙構立儲,但是趙構在逃離鎮江時因為驚嚇過度而陽痿,從此失去生育能力,這在趙構看來就是必死的罪狀了)而作為了那些名將的表率而已.

我個人認為這段歷史是很悲傷的,如果不是因為外族的入侵,我覺得以宋朝高度的生產力可能會讓中國提前進入資本主義的早期萌芽階段.而就話本,演義的精彩程度來說,兩國對戰還真得不如三國鼎立來得精彩,何況還是一段最終輸掉的故事...


每個朝代都量產名將,只是你不知道罷了,宋朝這些貨色,根本排不上號

ps:」在大部分都是昏庸皇帝的宋朝「這種話不要亂說

史書和真實的歷史可能相差這麼遠

丨←--------------------------→丨

史學家認知的歷史和真實的歷史可能相差這麼遠

丨←-------------------------------------------------------------→丨

電視劇和真實的歷史相差

丨←--------超出了知乎答案編輯長度的限制--------→丨

@賀詞 感謝提供了答題方法


宋代皇帝 沒幾個昏庸的, 只是除了宋太祖沒有特別有才能和魅力的, 你別被教科書上的歷史誤導。

名將多, 正如上面有人說的,打仗多了, 而宋朝的制度能夠 獎勵提拔那些 打仗好的, 名將也就多了。


我說,能把縱橫歐亞的蒙元扛了那麼久,你們還調侃什麼沒名將有昏君之類的,不科學不厚道啊


這個問題本身就有問題,不嚴謹。

應該換一個問法:南宋為什麼能夠量產大將?

眾所周知,北宋產名相,南宋產名將。

北宋的名相有:劉摯、王安石,寇準、韓琦、司馬光、趙普、李沆、陳恕、富弼、呂端、文彥博、呂蒙正、曾公亮、畢士安、曹利用、李昉、王曾、韓瑜……

南宋的名將有:岳飛,韓世忠,張浚,劉光世中興四將。吳玠鎮守四川。死前渡河渡河的抗金書生宗澤。逐狄戎曲端……


量產別逗了?笑的我肚子疼!宋代民將說起來有哪些?開國時期有一波,潘美啊,劉知遠(別和我提楊家將)。建國後東征西討,然而卻不如秦漢,唐明的將軍們著名。為何?這群傢伙沒能跟著趙大繼續建功立業,卻被趙二報銷了,撲街!sigh

而後是多年的邊患,雖然軍二代們表現還行,但喪權辱國的條約算了不提了。而一些庸才統兵全軍覆沒也是夠了

接著小規模起義不斷然而沒什麼用,但是儂志高讓士大夫嚇到了,好在狄青橫空出世!可惜被文臣們黑出翔抑鬱而終!!

神宗王安石表達,一拍即合,自然一雪前恥不能沒有武將,可是卻找不到啊,找不到!王韶開邊鞦韆里,卻鮮有人知!最後征討西夏就是敗在了沒有武將,你知道有多憋屈嗎?!之後神宗和荊公也黯然神傷,不久於人世。

文臣們彈冠相慶,童貫也可以當元帥了,於是北宋亡。

到了南宋,即使有岳飛,韓世忠,辛棄疾,然並卵!依舊是受打壓猜忌。終於南宋亡。

對比漢高祖劉邦,唐太祖太宗,朱元璋,麾下猛將如雲,哪個都彪炳千秋,而後有衛霍,薛仁貴,郭子儀,等宋真不夠看。

看看清朝吧,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袁世凱,漢人擎天柱啊,為毛?因為滿清八旗不堪用啊,迫不得已起用曾李平亂而已。即使,曾李權傾朝野,也是戰戰兢兢,怕功高震主


時勢造英雄


拿電視劇當歷史,真的是圖樣。

宋朝的武將水平,是排不上號的,楚漢、三國、隋唐都完爆之;轟轟烈烈的水滸,其實影響沒那麼大。

宋與金元能抗衡那麼久,其實是國力支撐,非武將出眾。高宗不允岳飛北伐,其實也是國力考量,知乎上有知友答得很好了。宋朝皇帝並不昏庸,綜合執政水平在中國的極權時代算是不錯的了,積貧積弱乃是誤讀。


宋朝不是傳說中中國古代經濟最繁榮、文化科技成果最華麗的朝代么!宋朝的皇帝怎麼會大部分都昏庸……而且,還有「最會做皇帝」的仁宗皇帝在……


宋朝是北宋缺將,南宋缺相,其實最缺的還是好皇帝,皇帝實在太差勁。


南宋孟珙,常被人忽略


因為作為一個弱勢政權,極需要靠英雄故事來安慰提振人心、穩固其統治。於是乎,報捷文書及官史便成了最好的宣傳媒介,即所謂紙上勝利,筆下神將是也~~

國勢越衰,如此「精兵猛將」越是輩出~比如不少人認為只剩半邊的南宋名將遠勝北宋,令人發噱


一直在打,沒停過,沒名將怎麼打,書生都拎刀砍人了


首先說,大將歷朝都有,有良將的朝代可分三種:一開國初打天下練出來的像漢初的韓信,二皇帝窮兵黷武在開疆擴土中練出來的,三是政府不行被逼出來的就像你所說的岳飛一樣,那麼多人面對國家都不作為,而仍然有那麼多人去拋頭顱灑熱血,都是被逼的。

其次,和平是軍人的墳墓,所謂的老兵不死,而天天歌舞昇平,在好 的搶也會銹,一般某朝廷天下太平的話就不會顯現出過多的大將來。

最後,縱觀歷史,就拿我們中國歷史來說,除開夏商二代,歷史上的動亂年代要稍多於和平年代的。所以一切就那麼一目了然了吧。不知兄台滿意否


首先,宋朝基本上沒有什麼名將!

第二,宋朝皇帝也沒有那麼昏庸!

第三,宋朝是個崇文抑武的朝代!

宋朝很多時候都是花錢買太平,靖康恥是個bug而已!


推薦閱讀:

黃河改道對歷代中原漢人政權有何影響?
使用年號之前,古人如何指稱當前的年份?
馬鐙到底對騎兵影響有多大?
孫中山,魯迅等等為什麼都是東渡日本?
陳勝吳廣起義為什麼一面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一面又用迷信手段造輿論?

TAG:歷史 | 宋朝 | 歷史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