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普通人,如何和媒體或記者打交道?
假如自己是蘋果員工,某當事人的同學,災區群眾,公務員···
我是@蕭文彬@張迪 的師姐,他們說的是對的,如果你對媒體眼下和日後都沒所求、沒好感且覺得搭理媒體就是惹一身騷的話……但現實中人們接觸到媒體,往往存在利害關係,記者不會無緣無故找你,你找記者也不是為了打發時間。如果你是災區群眾,接受記者採訪,有機會讓自己獲得更多救災資源和物資。即使沒有被報道出來,不少記者自己都帶有食物和藥品,準備送給災區群眾。接受記者採訪時,記得和記者溝通後是匿名信源還是顯名。如果你是某領域的專業人士,尤其是不在體制內的自由職業者,在媒體亮相相當於給自己在潛在客戶面前攢信用,這時候就一定要求顯名,並且最好讓記者把涉及你的專業意見部分(不是全文)發回給你審閱,確保他們沒有理解錯誤,你自己也沒有口誤。有責任心的記者一般都不會反對這麼做。當然,與媒體打交道時,你應該考察媒體和記者的credit,考慮下自己的說話進入公眾場域後會帶來什麼影響。風險是什麼。如果你不確定,你應該明確要求匿名,並且最好協商好如何表達這個匿名(一個熟悉當事人的小學同學,一個當事人的同事,等等)
如果你是因為公務而接觸到媒體,不建議你拒絕採訪,可以推給其他人,以免造成你代表貴單位拒絕採訪的錯誤印象。
「我就是新聞系出來的,我信不過你們。」
我是 @蕭文彬@張迪 的同學, @陳萬如師姐答得很對。聽聞要用繩命捧紅貴院,慕名而來。。。另外特別想知道 @揚花瀟瀟 是哪位,可否方便告知?
@蕭文彬是我一個班的,他畢業後沒有做記者。而且他說的是對。@陳萬如 是我師姐,他畢業後做了記者,而且她說的也是對的。
作為一個積攢了多年槽點的媒體狗終於等到了這個問題!!!對此問題我的思索已然貫穿了我那並不漫長的職業生涯~~~
首先,前提我無比贊同樓上 @陳萬如 的觀點:現實中人們接觸到媒體,往往存在利害關係,記者不會無緣無故找你,你找記者也不是為了打發時間。那麼問題來了,你找媒體到底為了啥呢?在採訪過程中,我發現半數以上採訪對象存在三個問題,其中首當其衝的就是,不知道自己想要表達什麼。這種情況在熱線以及糾紛,尤其是各種苦大仇深的矛盾類新聞中尤為突出,不少採訪對象在哭訴一大通之後,沒有明確的訴求,很多糾紛、投訴等等問題,你之所以找媒體,是希望能警示對方、還是訴諸於輿論而達到要求其賠償、道歉,還是什麼什麼結果,光是一通情緒的發泄並沒有什麼意義。第二,不會用合適的語言來表達。此類問題與受教育程度有一定的關係,部分受教育程度較低的採訪對象,並不知道該怎樣去描述和回答記者的問題,覺得「XX就是XX,沒什麼好說的,就是這個樣子。」還有一部分受教育程度比較高的採訪對象,他們喜歡採用比較專業和抽象的方式去描述一個物件或者事情,然而所謂大眾傳媒的概念就是這個報道是要給大眾看的,所呈現出來的東西要盡量地形象化並易於被人理解。如果記者恰好對所採訪內容了解得比較深,那萬事OK,如果事件或事物記者也並不了解來龍去脈,那麼採訪很容易演變為以下的樣子:
採訪對象:blablablabla記者:所以說您的意思是不是blablablabla採訪對象:是/不是一句一提煉,一問一總結。如此重複若干遍。第三:沒有重點也沒有邏輯。很多採訪對象喜歡在描述事情時,先從背景開始交待,一大串背景講完以後,重點內容一筆帶過,而且如果此時採訪對象還兼有第一個問題——訴求不明,那麼基本上,講完之後,他自己也忘了重點是啥。邏輯方面也並不需要多嚴謹,但是,至少要做到,要麼按時間來,要麼按人頭來,要麼按事情輕重緩急來,要麼按訴求一二三四來,不要攪和在一起。這種情況常見於上訪群體對媒體的傾訴中:若干年前我家誰誰誰blablablabla,另外一個誰blablablabla,現在誰誰誰又blablabla,他當年是blablablabla,這不是我們幾個人的事,這是很多人都這樣,誰、誰和誰誰誰哪一年都blablablabla,最後雙方都歇菜了,一梳理,發現前頭出現的人跟現在要講的事對不上號,或者某個人說著說著,到最後沒了。解決好這三個問題,基本上應付媒體或記者就沒什麼了。———————————————分割線————————————————————————第二層面,涉及到相互之間的合作愉快問題。是的沒錯,採訪對象和媒體之間,就是合作關係。然而由於一些偏見的存在,很多時候合作並不是很愉快,甚至會引發矛盾。1.錄音/錄像問題
很多人對錄音錄像十分顧忌。但是我想說的是,不要害怕錄音錄像,本質上,錄音錄像起到兩種作用,它既是一種表現方式(如電視畫面、廣播音頻),又是一種記錄形式,而記錄形式某種意義上對雙方都起到了保護作用,一方面,記者在回去寫稿時,如果有記不清的地方可以查錄音,避免出錯,另一方面,如果雙方對於發布的報道存有分歧,那麼原始的錄音錄像就是最好的證據。當然,如果你只是想匿名或馬賽克的話,直接提就好,大部分媒體記者會很樂意接受這個要求的。2.說話真實性問題請盡量保證自己說話內容的客觀真實。為什麼說盡量呢,因為有些誇大甚至錯誤,並非由於採訪對象故意而為,但沒把握的話,盡量不要說,或者說完加一句,「不確定,你們可以查一查。」3.發表前看稿問題電視新聞就不用說了,基本上受訪者沒有提前看到的可能。這種情況主要發生在紙媒和網媒。需要說明的是,記者在發表前,按規矩是不可以讓受訪者看稿的,但在涉及專業知識或有特殊情況時,記者會請受訪者對於關鍵信息進行訂正,這並不意味著,受訪者覺得對文字表達形式不滿意,就可以要求怎麼怎麼修改或刪減,對不起,這是編輯的事,糾纏是沒有用的。在這裡舉個栗子,天津發生爆炸之後,我曾去開發區採訪了某企業一位書記。對方接受採訪的前提就是發布之前要看稿。等稿子寫完之後,我揀關鍵信息點發給了這位書記,隨後她電話我,就其中的某一句話,聲稱自己並沒有說過這句話。然後我說,我有錄音。然後這位書記就爆點了:你怎麼能未經我們允許就錄音呢?由於我國尚未有新聞法,因此並沒有明確法律法規規定,什麼情況可以暗訪,什麼情況必須明訪。且對於那一次採訪,我錄音筆就擺在筆記本上,再說,在一般性的採訪時,雙方是平等的,沒有經過同意才能錄這一說。或許某些情況下(如事故等),受訪者會要求不做錄音錄像,出於理解,記者會尊重這個要求,但這種尊重是建立在風險的基礎上——萬一報道出來,有受訪者咬定這是不實報道,打官司要求賠償,記者哭都沒地方哭。在得知我有錄音之後,這位書記又改了口徑:我這是個玩笑話,怎麼能當真寫在報道里呢?
親們能理解我當時差點歇菜的心情么?這位書記居然是分管宣傳的。錄音筆一開,採訪就正式開始了,意味著你要對你說的每一句話負責。不確定這句話能不能說,那就不要說,哪來那麼多玩笑可開。再然後這位書記跟我說,反正你們這麼寫不好,我建議你們參考《XX報》的寫法。嗯,就不說讓一家媒體去「參考」另一家媒體的寫法,這麼個事兒對不對了,《XX報》是一篇200字的通訊,而我要寫的是一篇4000+的長報道。這位分管宣傳的書記,除了祝她事業一帆風順以外,簡直不知該如何作評價。————————————————再次分割——————————————————————最後,我想說的是,儘管現在媒體並不景氣,一線員工賺的也並不多,但真正讓人覺得難受是廣大人們開口閉口就是「妓者無恥」「媒體無良」,媒體懷著各種叵測的居心來誤導別人,事實上,正規的媒體犯不上故意跟你作對,惡意歪曲揣測抹黑你。你將各種矛盾歸結於媒體從中作梗,然而醫患矛盾、警民矛盾,blabla七七八八的矛盾,根源是在於媒體報道嗎?不可否認,的確在某些報道上,記者由於專業所限而會犯錯誤,這也就是在某些特定條口,如醫療、金融等,越來越多的媒體會傾向於聘請有一定專業知識的人來做記者,以減少錯誤的發生。但民生記者呢?今天4S店有貓膩了,明天樓下小餐館老闆用地溝油了、後天孩子被老師體罰出心理陰影了,你那麼愛在自己的專業里噴這新聞做的多麼不專業,都未必是業內權威,那記者可能在每一方面都是專家嗎?不能說每個記者每篇報道都無懈可擊,但每一個靠譜的記者出報道前一定會查資料、訪專家,發布前謹慎再謹慎,檢查再檢查。你說記者都心壞了,敲詐勒索收封口費。除卻被定案的,這些可曾發生在你身上?別拿隔壁村二大爺那遠在礦上的兒子說事,雙眼緊盯著媒體是不是傳謠,自己道聽途說就有理了?事實上,就從我實習到自己工作,跟過師傅十來位,共事同僚二十幾,拿過車馬費的一隻手都能數過來,在他們的教育下,本寶寶連這個心帶這個膽都沒有,我說這個行業還是有自律的,你信嗎?這個行業是存在有問題,加上如今自媒體的發展,更是良莠不齊,但在某些情況下,媒體也是弱勢,大部分的媒體人,是正正經經想做點事的。
別拿什麼無冕之王、新聞理想來噁心人了,如果說真有什麼「新聞理想」的話,對自己的每一篇稿子、每一條片子負責,這就是堅守理想了。一種職業而已,有其自身必須堅守的一些職業準則,也有其不得不屈從的現實環境。借用很久以前看過的一句話結尾:我們沒那麼牛逼,我們跟其他所有的行業一樣苦逼。願世上各行各業都少些誤解。(深夜手打,有點犯困,如有錯誤,還請指正,多謝多謝。)哦,我不姓福,最開心是中國人,最遺憾祖國還未統一,最在乎你,我會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以上。我是 @蕭文彬@陳萬如@張迪@李玖多@花漵 的學妹,我表示貴院乙烷。同時回答題主,只要對記者說「你們這是自尋死路!」就可以了。
看到這個問題才想起來,哦,原來普通人覺得接受記者採訪很困擾……
但是,記者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找上你,也真的不是懷著最大的惡意企圖從你口裡套出一些猛料,更不會一門心思想著如何歪曲你……這對他們沒有半毛錢好處……
能不能彼此坦誠,溫柔相待,讓世界更美好……如意,怎麼打交道,說些漂亮的實話,可以嗎。我是蕭文彬,張迪的師兄,我是陳萬如的同學。然而我只是慕名而來。慕名而來。。。
@蕭文彬@張迪 是我學長, @陳萬如 是我學姐,他們說的都是對的。
其實可以嘗試去看一些新聞學、傳播學的基本理論書籍,熟悉一些類似「擬態環境」、「刻板印象」的觀點理論,就可以輕而易舉地掀開媒體在你面前遮住的簾……當年做過深度調查記者,經常接觸公務員,發現這個工作和媒體接觸可謂步步驚心。
我有時候都可憐他們。
面對媒體,你不能不管他們;但你也不能熱情的搭理他們。要處在一個管與不管,不搭理還搭理之間,這個度很難把握。
我遇見的最牛的一個人,是河北某廳某主任,詳細不說。
那次去調查的也是負面新聞。
這個主任回答了很多,把我們哄的很開心,然後我們聊了很久,就屁顛屁顛兒的就走了。出門之後,發現他回答的內容,跟TM我們想要的一點關係沒有,但那時候並不這麼覺得,而且還覺得這人,真TM厚道。
災區群眾的話,就要把自己有多苦,多窮,告訴記者,同時寄予期望:這世界好人多。反正媒體也會把你的苦難放大N倍描述給外界的。
當事人的同學,如果是好事,就拍馬屁;如果是壞事,就說不了解,平時接觸不多,沒發現什麼不正常。
蘋果員工,誇公司、誇領導、誇技術、吹牛逼畫餅。
哈哈,我跟記者打過一次交道。家裡修洗衣機遇見無良商家,微博曝光,然後電視台記者找到我要採訪我,本意是為了提醒大家不要像我一樣隨便上網找維修點。我猶豫了,說服老公以後讓記者來我家採訪,晚上挺晚的,記者也蠻辛苦。記者給我的印象蠻好的,很耐心地聽完我的講述,我配合地在鏡頭前面客觀地陳述了一遍,很順利,記者說等播出。不過後來一直沒播出,不知什麼原因。記者說,他最怕的一件事就是被採訪群眾把他們當槍使,威脅侵權方說不解決就找記者曝光,記者去了,侵權方妥協了,被採訪群眾就不接受採訪了。
小師妹慕名前來報到。貴院能這樣火遍朋友圈也是沒誰了= =
我不是貴院的,只在貴院打過醬油,只是慕名而來
慕名而來在本院聚會貼下留名
慕名而來在本院聚會貼下留名…我是打醬油的圍觀群眾…學長學弟學姐以及同班同學們說的都是對的…
樓上各位學長學姐學弟學妹,我為你們而折服,特在此新聞院報道帖合影留念。
按照對方回去肯定會亂寫一通來做準備。
@蕭文彬@李玖多@川葉 是我學長, @陳萬如@花漵 是我學姐 @令狐小狼 是我同學 雖然我認為他們說的是對的但是,我想補充一下作為一個還在做記者的人,請大家溫柔相待,不願意回答的時候就禮貌拒絕就好,不要露出鄙夷的眼神。以及我是來湊熱鬧的233333
@蕭文彬@張迪 是我同學, @陳萬如 是我學姐, @李玖多 是我學長, @令狐小狼 是我學弟
我只是來建個樓,但必須要承認,他們說的都是對的。
補充一下,作為一個新聞院出身並且現在從事傳播相關工作的普通人,還挺經常和媒體和記者打交道的,工作中接觸,秉持一個觀念,就是,大家都是在完成各自的KPI,交流起來就有的放矢多了。推薦閱讀:
※郜艷敏事件是媒體不負責任嗎?或者說從中可以看出媒體人怎樣的心態?
※新聞聯播的主持人是怎麼選拔的?他們的薪資怎麼樣?除了晚上的新聞,白天他們做什麼呢?
※金融和法律從業者,在《財經》和《新世紀周刊》這兩者中,會選擇哪一本作為常看雜誌?
※《軍情觀察室》的主持人董嘉耀在作報道時的語速為什麼要這麼快?
※面對危及生命的新聞現場,新聞記者應該堅持報道還是先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