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大陸沒有米其林餐廳?
要說老外吃不慣中國菜,但東京米其林那麼多!香港也有米其林3星中餐!台灣似乎也有米其林餐廳。為啥大陸餐廳這麼多,一家米其林餐廳都沒有?我想絕對不是因為食物、服務品質的問題吧!
其實台灣也沒有米其林餐廳。大中華地區米其林只出過紅色指南香港澳門篇。其實日本的米其林星數比法國還多……除了米其林自己的運作判斷(這個只能問米其林自己了……)其實我猜米其林應該還沒決定進行大陸的編寫,我倒是很驚訝他們沒有出台灣的,政治原因?(依舊是猜的)
個人認為日本人那種事情都要做到極致的風格正好很和米其林的評判標準,比如說壽司吧,看看三水哥的經典回答:http://www.zhihu.com/question/20341623
米其林餐廳評選也許會進入中國內地(北京或上海),但需要時間。原因在於我們的中餐行業的成熟度還不夠,很多餐廳的出品品牌也不能持續保持等等一系列的因素。
米其林木有出大陸城市的指引,所以大陸也就木有「米其林餐廳」了。
那米其林為什麼不出大陸城市的指引呢?
在我看來,是因為出不了,因為:- 大陸的好餐館太少;整個大陸加起來也許多,但具體到城市,任何一個大陸城市裡面能有米其林水準的餐館實在是太少了。
- 大陸好餐館的出品水準大都不夠穩定,出品的穩定是米其林標準之一,換句話說,還是符合米其林標準的好餐館少。
- 大陸餐館關門太快;江湖傳聞米其林其實曾經想做過北京,但他們收集了一年資料,然後發現可以上榜的餐館關了好多。
米其林還未開始在中國大陸地區展開過評星,所以中國大陸是沒有米其林餐廳的。值得一提的是北京赫赫有名的厲家菜其東京分店為米其林二星,所以我認為厲家菜北京店,如果單從食物的水準來看也是有米其林二星,甚至超過二星的水準的。
這個感覺最大的問題,還在於服務和口味的不穩定性太大。。你今天吃了,明天去吃,可能就是完全不一樣的體驗。規範性和一致性幾乎沒有。咱們可能平時吃不在乎,但是米其林的目的在於選出就餐體驗最好的餐廳,那關係可就大了至於口味。。很多人都沒吃過國外的美食,就腦補會被怎麼怎麼爆,這都是典型的中餐衛道士行徑。和太爺爺輩對電子設備的恐懼,爺爺輩對網路的恐懼,是一樣的。沒有道理,同時沒有意義。中餐如果希望可以趕上先進國家的餐飲水平,僅僅是好吃這一點是遠遠不夠的。需要在服務環境等細節不斷地精益求精,同時培訓的規範化,才有可能追上發達國家
因為三星在大陸疲於應對小米和蘋果,無法和米其林展開全面合作,故大陸暫時沒有米其林三星餐廳。
按照目前的趨勢,不久的將來或出現米其林小米餐廳。只是米其林作為一家企業的決定而已吧,跟很多品牌沒有進入中國市場一樣。大陸沒有米其林餐廳,但肯定有很多是能夠達到米其林星級水平的。
變化忒快了 今年給星明年關一半情何以堪
呵呵。首先日本料理味道太淡了,跟中餐差別很大(簡直是巨大)。而且日料中的味道很多是腦補出來的,就好比日本的茶道——形式感成為食物本身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一定的表演性質。其次,很多中餐的加工方法都不符合相對較嚴格的飲食衛生標準。別的不說,就「烤」和「炸」這兩道工序,中餐西餐的處理完全不同。相比較西餐大廚做飯恨不得搬來個五金店的習慣,中餐師傅更習慣用自己的手直接處理食材。另外補充一下:我覺得吧,說到吃,隨便拿一個菜系出來都可以秒法,不必把米其林太放在心上。
上海有過一家米其林三星,上海雅德,但是停業了
問題有點久了,但是看到了挺想回答。。 第一,我覺得和國情有關。 從解放到改革開放期間能吃飽就是好事了,好餐館因為沒人去吃大部分也就倒閉了。。改革開放後,人們慢慢都去了沿海城市,在哪裡的人更喜歡接受外來事物,所以國外的餐館相比國內餐館更容易普及。 第二,和食材有關。 以前的頂級食材,例如熊掌啊,魚翅啊,猴腦啊,(我也不懂,就是看的張國榮的滿漢全席。。。( ′▽`))現在都不能做了,而評米其林的相對比較認可魚子醬,鵝肝,黑松露等一些食材。 第三,和廚師有關。 中國廚師不學幾年刀工,掌握火候什麼的,有些菜就做不了,就像淮揚菜的文思豆腐,還有蔥燒海參。而外國廚師,比中國的入門要容易得多,他們的刀工普遍一般。。。但是他們的創造力和實踐能力比較強,很多菜品做出來精緻,新穎。。。 第四,和服務有關係。 我國第三產業剛剛發展,服務參差不齊。有的餐館飯好吃,服務差,食客沒有好心情,再好吃的飯沒有興緻也就一般化了。我感覺這也是個關鍵的原因。
第五,和環境有關。
和服務一樣,雖然是外因,但也關鍵。同樣一份好吃的菜,在路邊吃和在金碧輝煌的地方吃,感受也是不一樣。 以上都是我自己腦補的,有不同見解就留言,虛心接受吶。。。但是我還是覺得大中國的飯好吃2016年9月21日上午,《米其林指南上海 2017》正式發布,這是米其林2016年在全球發行第28本米其林指南,也是在中國大陸地區發行的第一本。
共有18家中外餐廳成功摘得一星:艾利爵士、大董(環貿廣場)、大董海參店(越洋廣場)、鵝夫人(莘庄)、菲霓絲、福和慧、家全七福(嘉里中心)、金軒、老乾杯、老正興、利苑(國金中心)、利苑(環貿廣場)、迷上海、南麓 浙里、蘇浙總會、泰安門、新榮記(上海廣場)、雍頤庭。
4家中餐廳及3家西餐廳被授予二星餐廳榮譽:喬爾盧布松美食坊、喜粵 8號、ultra violet、逸龍閣、雍福會、Otto e Mezzo Bombana、御寶軒。
唐閣成為中國內地首家米其林三星中餐廳。
以前沒有是因為沒有來中國內地評分,目前暫時只有評分上海,以後會不斷增加,畢竟中國內地太大了。
以下觀點都為個人見解。
中國從歷史的延續上來看都是以農耕為主。然而直接吃糧食口感欠佳,因此,聰明勤勞的人民發明了石墨,把糧食磨成粉,然後做成形形色色、各式各樣的麵食和食品(如豆腐)。而國外大多數國家的歷史要不不是那麼悠久,要不就是畜牧業和農業並重,甚至是畜牧業來主導,因此,餐桌上的食物自然與中國有所不同,從而導致了飲食習慣上有所不同。
米其林餐廳強調用餐的環境和氛圍,對食物的色香味各個維度都有很高的要求。中國傳統的食物從外觀上來看當然很不錯,只是由於製作過程大多數需要將食物切成丁(這個在中國人的餐桌上佔了很大比重),再加上烹炒的過程,就會使得食物的外觀看起來並沒有那麼精緻。而反觀西方甚至日本的壽司,對於食物的處理很多時候是不會把食物切碎,而是直接整塊的提供給你,例如,米其林餐廳里的高檔魚肉,都是整塊整塊的切成非常規整的形狀,這樣十分便於食物裝盤效果。其實,我們現在真的是需要有一款特色的中國美食,做成漢堡,披薩之類風靡世界的食品,相信會有非常大的市場前景。很快就有了。5/17 最新消息,米其林中國宣布,預計將在今年下半年正式發行《米其林指南 上海 2017》。
口味只是一方面,文化禮儀更重要,中國太浮躁,老外大老遠跑來吃,要趕上旁邊一桌土豪在大呼小叫,還吃個屁呀。中餐也不講究分餐,上道菜大家拿筷子亂攪合,誰還吃得下
太逗了。舉個例子吧。米其林就好比一個民間武術社團,然後你覺得人家會好意思到少林寺跟你少林寺的武功比高下還是討論學術問題?中國都不屑,而外國人知道自己比不過,所以自己在自己歐洲搞了一個圈子搞美食,弄得也都是他們自己才吃的法國菜,義大利菜,西班牙菜,各種歐洲菜。人家國家才多少年歷史,隨便給你怎麼折騰,能比的過中國5000年料理文化,我們在周代的時候30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周禮中記載美食料理的史料了。中國在文化底蘊上,美食這種東西,真心沒有什麼和其他料理美食的可比性,更何況日本以前還是中國的(徐福)。料理都是基於中國料理文化的。所以說真的,中國美食真心和其他任何國家都沒有可比性,而且美食這種主觀的東西,也本身沒有什麼比較可言,蘿蔔青菜各有所愛。當然米其林不止比的美食,還有餐廳服務等等,中國也不是沒有高級餐廳,國賓館吧。
中國歷史5000年的料理底蘊,其他國家隨便你怎麼玩,怎麼發展料理,你能超越這5000年。中國的料理都不屑參加這些世界料理什麼比賽,還是米其林亂七八糟的。就好比中國武術的內涵。而且美食這東西本身就很主觀,歐洲是發達國家,所以國家影響力就會帶動美食料理的影響力。所以沒什麼好比的,你愛吃啥,吃啥唄。愛吃中國菜的人多還是法國菜的人多?都不屑比,沒什麼意義拿出來。
有呀,比如專門做點心和小吃的一星級餐廳「鼎泰豐」,一星級粵菜餐廳「利苑」
一方面我認為米其林是一種社會環境和社會文化的象徵,不止是一方的桌上的菜肴,更注重這個用餐的環境和文化氛圍。
民眾對生活品質方面的形態有關,近代的中國人很難學那種深層次的生活哲學。
連空氣都毫無舉措,飲食方面能夠注重多少。中西方的餐飲文化本來就不盡相同,就像西方人做飯會說某一樣東西多少克,而中國永遠都是鹽適量,味精少許什麼的,中國菜的美味大多數是依靠於某一位經驗老到的大廚的,而西方人卻是根據很多前人的經驗與理論製作出的。中國菜有點像是藝術品,再優秀的藝術家也無法保證其發揮的穩定性。所以,真正的中國菜是難以達到米其林的標準中「穩定的出品」這一條的。因此,在一個以中國菜為特色的地區,目前沒有米其林餐廳的,即使以後有,也一定是某些西化了的餐廳,而不會是純正的中國菜餐廳。
後來又查了一下,上海是有一家法國菜米其林三星餐廳的,叫雅德,但是好像已經停業了。推薦閱讀:
※評選米其林餐廳的「美食偵探」們的工作是怎樣的?
※買不到榴槤味唇膏,能自己做嗎?求方法。?
※去義大利旅遊什麼美食不能錯過?
※鍋包肉是東北菜么?
※進口牛排哪個牌子好?
TAG: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