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一個人會不會同時會說英語、漢語、阿拉伯語、俄語、西班牙語、法語、義大利語、德語、日語、葡萄牙語、斯瓦西里語?


取決於什麼叫『會』。

在法國碰到過大神聲稱自己會幾十門語言,有人試探後,原來此人普通話僅勉強蹦字。不惡意揣測的話,他做學術研究,他所說的『會』是指『藉助辭典可以理解文獻』。這個標準,會幾百門我也可以信。

同樣是學者,另一些只鑽研少數幾門語言,深入到背後文化,並且真的實踐。他們所謂『會』,是以母語標準要求,甚至比母語使用者更精通。這種情況下,會兩三門已屬不易,並且要學一輩子。

學術以外的一些人,比如生活大爆炸里的 Howard,古墓麗影里的朱莉,碟中諜里的阿湯,新版美劇里的福爾摩斯,大家聽他們的中文就知道,他們的『會』是指基本了解,可以應急,丟在語言環境里死不掉。這種標準會十幾門語言很正常。

另一些人需要在多個語言環境下長期生活,比如留學生,成年移民等。他們會一門語言,是指可以在相應語言環境下正常生活,要求高點的是指融入當地社會。這種情況下會個近十門是可能的。

最後,就是多語環境下長大的,所謂『會』是指母語水平。這是達到最高級別外掛途徑,會個近十門是可能的。

總之,『會』的標準越高,多語的難度就越大。生活中常有人利用『會』的不同定義,要注意區分。


我本科是阿拉伯語專業,研究生學習了斯瓦希里語,一直在學英語。會一點的約魯巴語,阿姆哈拉語和日語......

出版過一本英語歷史研究的譯本還有一本阿拉伯語小說的譯本,目前在翻譯斯瓦希里文學史。

計劃明年學一下法語或者德語因為翻譯過程中總是碰到比較惱火。

真正意義上做人文科學研究的話,英語、法語、德語是必備的。阿拉伯語如果不做中東研究阿拉伯文學語言學什麼的就沒必要了。


學了語言之後,看到有人吹自己精通多少門外語這種話,我就在心裡罵傻逼。


把這些語言按照語言學分類:

俄語,烏克蘭語,白俄羅斯語

波蘭語,斯洛維尼亞語,捷克語

德語,荷蘭語,英語,北歐三國語(芬蘭不算)

波斯語

義大利語,法語,拉丁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

希臘語

印地語

阿拉伯語

西伯來語

這裡面屬於同一系的語言掌握得比非同一系語言快一至數倍,具體取決於其關聯度。 不同系之間的語言按照難度排大約需2至4年達到60%母語水平。


西法意葡都是拉丁語系,因此是比較接近的,所以來自這些國家的人,只要花一年半年的時間,都能掌握另外一門同語系的語言。舉個例子,加拿大的魁北克是英法雙語,許多來自拉美西語系國家的移民,往往都很快掌握法語。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當地的移民後代會說3種以上的語言就很常見(母語+英法),而在中學或者大學往往再選擇外語,則是第4種語言了。

一些語言愛好者,比如身邊的個別朋友,就有會說英法西意葡德日漢這幾種語言的。當然,各種語言熟練程度往往不同,同語系的語言通常是可以自由轉換。而且,語言的掌握是有級別的,能夠和當地人做日常交流,也就是communication level,這點是比較容易達到的。報紙書籍閱讀,則是辭彙量的問題。聽力理解往往是更困難的,因為需要很長時間的訓練。但語言掌握和IQ這些關係不大,和付出的時間精力關係很大。Polyglot甚至Hyperglot有幾種,一種是因為身處語言環境複雜早期習得,比如瑞士居民,一種是超人天分,比如Giuseppe Caspar Mezzofanti,更多的是通過後天學習訓練。從身邊的經驗來看,掌握一門語言到可以日常交流到讀書看報,往往一年的時間可以達到。對於語言學習而言,開始的學習曲線往往陡峭的,但其後就到達一個平台。其後如要突破這個平台,往往需要花費超過前期很多倍的功夫。大部分的語言學習往往到平台而止。


有可能的呀。

小時候就聽過親戚單位里有個「八國聯軍」(會八國語言)。

最近聽了一場講座,主講人是商務印書館的趙飛,主要講哥特語。主持人介紹他會50種語言!!!是的你沒有看錯!!!50種!!!在座小夥伴已嚇呆……

講座過程中,主講人旁徵博引,說起地中海歷史來如數家珍,舉起各種語言例子來得心應手,什麼挪威語啦、丹麥語啦、德語啦、冰島語啦、拉丁語啦、哥特語啦,聽到最後已經徹底醉了……(各國語言比較,細微處見語言變化歷史)

這麼高能的主講人簡直百年不遇,最後巴巴地去問他怎麼能掌握那麼多種語言的。他說:

  1. 語言學多了,自然能找出共性;
  2. 每多學一種語言,便多一份資產;
  3. 同一語族中的語言比較相近,容易掌握多種;

  4. 學不同語言時,多比較異同,每比較一遍就是加深一遍印象,以致想忘都忘不了。


巴西籍華裔,出生在巴西,初中之前在巴西讀書,葡語那時候在年級里考試每次前五(全是巴西人的學校);

升初中後來中國,各種詩詞文言文也在普高里上了,知道現在大四即將畢業了,可以說我普通話比某些地方的中國人講得標準;

這期間英語學習從未間斷,參加過英語演講比賽,有幾個英語和母語差不多的基友,和「老外」講英語日常溝通和流利,看美劇無字幕也幾本理解;

大學期間選修西班牙語兩年,雖說學得還不紮實,但是有葡萄牙語母語打基礎,現在只要他們不飈語速我都聽得懂;

哦,忘了說我媽媽是上海人,她不太會說葡語,從小和她在巴西用上海話溝通。。

然而我學語言除了適應環境需要之外,最終還是感興趣。。當然,我還是非常認同天賦在一定程度上帶給我的積極性。。但是不能否認,環境或起碼授課老師要給我們「帶來」環境。。以上語言,出只有西語和英語是我在課堂上當外語學起來的,然而我在大學裡找的西語、英語老師全是外教。。環境很重要!如果你們上課或交流中遇到小trouble就開始講中文。。那sorry,還是放棄吧。

另外,我學了這些語言也沒覺得它們給我日常生活有什麼幫助。。如果(我說如果)抱著學了去裝B什麼的同學們。。恐怕要失望了,還是洗洗睡吧。


Daniel Tammet

我讀過他的自傳體小說&,很好看,在他眼裡數字和日期(由數字組成)都有形狀和顏色。他出生在星期三,而星期三在他眼中是藍色的,這就是書名的由來。他會英語西班牙語法語德語芬蘭語立陶宛語羅馬尼亞語冰島語威爾士語世界語。他保持著圓周率背誦的歐洲紀錄22514位,用了5小時9分鐘。他曾用一星期學會了冰島語並通過了測試等等。。

以下這個視頻有部分驗證:

Brain Man on 60 minutes

http://www.cbsnews.com/video/watch/?id=2406085n

wiki:

http://en.wikipedia.org/wiki/Daniel_Tammet

他的TED演講:

http://www.ted.com/talks/daniel_tammet_different_ways_of_knowing.html

他的語言學習博客:

http://optimnemblog.blogspot.com/


沒有什麼是不可能的——儘管這人肯定比較厲害。語言的話,跨語系學起來比較難,很多歐洲人出身就身懷三四項語言特技,他們自己國家就是多語種的。所以西班牙,法語,義大利,德語,葡萄牙語,都可以在同一個難度程度上掌握。但假設他不是本國人,學漢語阿拉伯語是蠻困難的,畢竟字母表什麼的都不同——這就要看你所說的「會說」到底是什麼樣的會說了,是流利呢?還是我們看多了日劇都能來兩句的那種呢?

像英國著名的歷史學家Eric Hobsbawm就會7種語言:5種流利,包括英文,德文,法文,西班牙文和義大利文,另外2種能讀,葡萄牙文和加泰羅尼亞文。沒啥是不可能的~


如果一個人同時會這麼多語言。。他可以自己開一個外國語大學?


我得義大利語老師,義大利大帥哥,他會的語言有:義大利語,法語,英語,中文(口語非常流利標準,理論水平高於一般的大學生吧,他在編纂一部漢語義大利語詞典),西班牙語(他大學的專業),拉丁文(他高中的專業)日語,希臘語,阿拉伯語(據他說是大學自學),葡萄牙語。

比起您的要求似乎很接近了,理由只有一個,喜歡。他是一個願意把自己鎖在屋子裡編詞典並深深以此為樂的人。他是在學習語言的時候用一種審美的眼光去打量他所學的語言的一個人。他是一個完美的老師


支持最頂上的那個回答。

不過好像沒有人從自身的角度來談談?那麼我就從自身的角度說說吧。

目前大一,中文(古漢語、中古漢語、現代漢語,加幾個地方的方言——純屬自我吹噓= = )和英文的水平不用說了,韓語介於【扔在韓國死不了】和【看韓劇無壓力】之間,德語剛開始學,差不多是【扔在德國死不了】和【有了字典就能活】的水平,老師說過A1不成問題。

【會】並沒有一個必然的標準。

如果拿【扔在XX死不了】這種最基礎的能夠滿足旅遊需求的標準看,大約學【會】一門語言需要50個左右的動詞、若干個介詞連詞冠詞X詞XX詞、300個左右的名詞(我主觀臆測的)以及現在時和過去時的基本語法(甚至不需要進行時或者將來時!比劃比劃或者加上時間狀語不就行了~)。按這個標準看,其實只需要幾個小時的學習和一定時間的記憶、練習就足夠了。比方說我學德語的時候,8個小時之後我就可以裝得像【會】德語的人一樣了oh yeah~~~

當然這樣的學習是很粗淺的,其實你並沒有學會多少。下面我介紹下系統的語言學習。拿韓語為例,我們學母音輔音的發音就用了一個半月的時間(一位中教、兩位外教、小班化教學、韓國留學生輔助),一個語法會分別有中教和外教各教一遍,小外教兩個小時的課基本只講兩個語法(聽聽力、模仿課文的情景對話、語法講解、PPT、舉例、舉錯誤的例子、對話練習、課堂表演——每一個語法都要這麼過一遍!!!)......和社會上的培訓機構一個暑假的韓語速成相比,無疑我們說得「更像韓語」,當然付出的時間精力也是人家不好比的。這還是比較簡單的韓語這種語言。也許這也是【會】的標準不同所導致的。

(⊙o⊙)哦我是不是有點跑題了。。。綜上所述,我認為一個人是有可能學會你所說的那些語言的,當然熟練程度上會有所差異。

同一個語族的語言學起來會更輕鬆,本來就是親戚長得也差不多嘛~~~


99%是扯。多為以訛傳訛或者是誇大其詞。

語言這東西,越學越覺得自己會的少,越學越覺得自己很渺小。

語言是工具,適可而止,恰到好處。

不要鑽了牛角尖。

曾經我也夢想過學會很多種語言,但實際證明了,把一門語言學好是需要一輩子的。

說什麼一年能讀書看報的,讓他學俄語去,一年後給他一張俄羅斯的《Российская газета》讓他看,連蒙帶猜能把意思給看個一小半就已經是大神級別的人物了。以我之見,樓上各位空想家居多。

2015年更新

我更正一下: 親身經歷證明,一門語言,一年高強度學習是可以達到看報的程度的,但往後的路就像是百米已經跑進了10秒的運動員,每一毫秒都舉步維艱。


好像曾經有個大師叫季羨林。


世界能人太多了,是有這樣的人,至少二戰有位反間諜專家奧萊斯特平托就基本精通除了東歐以外的所有歐洲語言,至於漢語俄語阿拉伯語估計是他沒學,他自傳里寫道

」第三條是語言方面的才能。即使再高明的反間諜人員,如果事事藉助翻譯,那他勢必處在不利的地位。他無法把一個瑞典商人同一個德國商人或是一個冒充瑞典人又講一口流利的瑞典話的挪威人區分開來;在檢查懷疑對象的物品時,由於不懂書信、文件或報紙是什麼文字而束手無策。我並非炫耀,也無意炫耀,我精通荷蘭語、佛拉芒語①、英語、法語、德語和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丹麥語、瑞典語、挪威語、羅馬尼亞語和斯瓦希利語②也很好。「

可見他是非常精通這些語言的。


語言天賦是確實有的,但要知道學第一門外語是最困難的,越往後學越容易,觸類旁通。歐洲各語言相似之處又很多,尤其是拉丁語之下各語種。(可以數學中各分支相比,學的越多,遇見一個新的分支也能很快上手。名之mathematical maturity。)

但提起錢鍾書、陳寅恪之輩,崇敬之外不免有幾分懷疑。可惜當年不流行錄音,這些大家也不大願意錄(中國人重視文字)。據說八十年代錢先生去義大利參加會議,用義大利語演講,聽者皆拜服。

提外話:今人可在網上聽到羅素的錄音,而國人的很少見。多是京劇名伶的唱段。


上外英院男神朱磊老師,精通漢語,英語,法語,德語,俄語,阿拉伯語,波斯語,韓語,泰語,拉丁語,希臘語,土耳其語,他研究比較語言學。對於中國人,這真的很不容易,掌握這麼多不同語系的語言。


英語專八 雅思7.5

法語Dalf C1

日語一級

這三門語言都在工作中使用過(不是簡單的打招呼,而是聽專業的公司會議並記筆記,互譯,給客戶打電話),而且可以閱讀這三門語言的原版文學作品。

然而從來不敢說自己精通任何一門。按照現在一些略懂皮毛就說自己精通的人的標準來講,那我可以說精通十門以上。

最後由衷向踏實低調的季羨林大師和偶像商博良致敬。

p.s. 那些動輒自稱精通數十種語言的人應該去把線型文字A和契丹文給破解了,在各種公共場合搞營銷實在屈才。


還是有可能。

其中西班牙語、葡萄牙語,基本沒啥區別。

法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羅馬尼亞語都屬與印歐語系之羅曼語族,英語、德語屬於

印歐語系之日耳曼語族。語族內在用詞、拼寫、語法上有不少共通的地方。


一個人學習語言啊,當然要靠自我奮鬥,還要考慮到歷史的進程


推薦閱讀:

世界上語法最嚴謹的自然語言是什麼?
有什麼意思是日本語一個詞就能表達清楚的,但是用英文表達卻很難?
日語裡面「紫」和「村崎」讀音為什麼是一樣的?
如何用英語寫出具有東北味兒的文字?

TAG:語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