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的核心技術有哪些?物聯網發展的主要難題是什麼?
我來總結下各位大神的回答吧:
1)核心技術包括: a) 感知:感測器技術(感測器精度等,可參考Auto-ID實驗室的技術成果); b) 傳輸:無線傳輸技術(低功耗、自適應、傳輸協議); c) 應用:數據處理(分散式、雲計算、數據挖掘)、上層業務解決方案、信息安全2)難題:技術的合理應用、沒有標準、缺乏市場的需求刺激
另:物聯網不是一個產業,更可以說是一種服務和應用。
物聯網這個領域涉及面太寬從底層的通信,到雲計算,再到大數據,最後應用,無一不是核心技術。如果要說一家物聯網公司在技術上的核心競爭力,我認為並不是在某一個細分領域,而是一種綜合能力。
眾所周知,物聯網開啟了「萬物互聯」的時代。既然是「萬物互聯」,那麼首要還是要解決「物」與「網」的連接問題,所以我認為「連接技術」決定了物聯網發展的走向。
為滿足物聯網設備的連接需求,LPWAN(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低功耗廣域網)應運而生。 LPWAN 專為低帶寬、低功耗、遠距離、大量連接的物聯網應用而設計。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工作於未授權頻譜的LoRa技術;另一類是工作於授權頻譜下的NB-IoT。
【授權頻段與非授權頻段】
(1)相比於NB-IoT,LoRa基於Sub-GHz的頻段使其更易以較低功耗遠距離通信,可以使用電池供電或者其他能量收集的方式供電;
(2)LoRa較低的數據速率也延長了電池壽命和增加了網路的容量;
(3)LoRa信號的波長較長決定了它的穿透力與避障能力;
(4)LoRa專用網關可以根據現場和客戶需求擴展出更多自定義功能,如廣告推送,多種網路接入等。
這些技術特點更適合低成本大規模的物聯網部署和企業特定專網裡工作。LoRa的易於建設和部署,得到越來越多國內公司的關注和跟進。例如國內的老牌數通廠商銳捷網路已開發和研究的多個基於LoRa的解決方案,包括物聯網智能抄表應用、物聯網智能停車應用、物聯網智能井蓋監控、物聯網智慧路燈監控等不同的業務場景。
LoRaWAN是由LoRa聯盟推出的一個低功耗廣域網規範。LoRaWAN瞄準了物聯網中的一些核心需求--雙向通訊。LoRaWAN網路架構是一個典型的星型拓撲結構,在這個網路架構中,LoRa網關是一個透明的中繼,連接前端終端設備和後端伺服器。然而眾多實際應用場景,網路拓撲結構多以網狀結構或多級中繼組網結構。該規範協議往往無法很好的同時解決通信速率,傳輸距離,實時性,低功耗,多級組網之間的衝突。
一旦解決了「物」與「網」的鏈接問題,又將成本控制在能接受的範圍內,相信「萬物互聯」時代才能真正的來臨。
回答看了一圈,大家所說的無非是些邊邊角角的小問題,物聯網發展的真正瓶頸居然沒人提,可能是時間過去太久了= =
所謂的RFID,WSN,WSAN都已經是過時的東西了,甚至於物聯網這個名詞,也已經過時了,現在叫做,人機物融合網路,聽著好裝逼
可以關注專欄,物聯網科研筆記,大家一起交流
------------------------------------------------------------------------------------------------------------------------------------------------物聯網面臨最大的共性問題包括設備以及數據的異構問題(heterogeneous),情景感知(context-aware),資源受限(resource-constrained)以及分散式(distributed)等等。
這些問題尚沒有很好地解決方案,目前學術界及工業界對物聯網的研究熱點,就是形成一個規範的,完善的物聯網中間件(IoT Middleware)框架體系。對於IoT Middleware當前主要有一下幾個研究方向,有想了解的可以google一下相應的paper:1) event-based2) service-oriented3) VM-based4) agent-based
5) tuple-spaces6) database-oriented另外,大規模實時數據流的情景感知計算也是物聯網中間件研究的熱點。情景感知又包括:context的獲取,context的建模,context的推理,context的分發,四個循環的生命周期。
context的獲取會涉及physical sensor, virtual sensor, logic sensor的數據獲取,會涉及bluetooh, zigbee, usb這種底層通訊協議,也會涉及http, sip這些高層的應用層協議,也可能會涉及mqtt, xmpp這類實時通訊協議。總之,對通信方面你需要相當了解。context的建模現在的話markup based,object based, ontology based的較多,確實語義的表達能力是很強,缺點是或多或少在推理能力或者推理速度有這樣那樣的問題。context推理的話,你需要考慮實時性等等,有監督無監督的都有,模糊邏輯或者單純的規則策略,最多的就是在ontology的模型基礎上直接進行推理。context分發則是向訂閱該context的不同對象分發context,然後這些對象又會重新對sensor產生影響,這樣就形成一個context生命周期的閉環。這主要涉及到的就是諸如服務發現及訂閱發布等方法。ps: 不要私信我各種硬體啊 設備啊 的問題,我是CS在讀系統博士,硬體方向的各種問題我並不了解。剛剛整理了麥肯錫8月份的文章,供參考:
The Internet of Things: Five critical questions
published by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Aug 2015
解釋一下,一共採訪了八個大牛:
Interviewed People
- Joe Ito, director, MIT Media Lab
- Dan Kaufman, deputy director, Google, Advanced Technology and Projects
- Mike Olson, Cofounder and CSO, Cloudier
- Jon Bruner, editor-at-large, O-Reilly Media
- Renee DiResta, vice president of business development, Haven
- Cory Doctorow, author and blogger at craphound.com
- Tim O』Reilly, founder and CEO, O』Reilly Media
- Mark Hatch, cofounder and CEO, TechShop
一共提了有代表性的五個問題,其一是應用。主要答案集中在感測、醫療、樓宇、物流等:
Q1: What do you regard as the most interesting use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 JI: sensors / sense microbial awareness
- DK: healthcare / personal monitoring
- MO: medicine / better disease control
- JB: lighting in building / energy saving
- RD: logistics / waste management
- CD: printers, videoconferencing overhead projectors / better interconnectivity
第二個問題,風險。90%在談安全和隱私,尤其設計個人和車用。
Q2: What』s the biggest risk associated with the Internet of Things?
- TO: security / airplane, cars software
- JB: security / cars, door lock etc.
- MH: data privacy / data ownership
- MO: security / private information
- CD: security / economic business harms
- RD: privacy security
- DK: security / personal devices
- JI: security
第三個問題,驅動點。協同操作、低功耗、網速等。
Q3: What one factor would most accelerate the benefit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 TO: Interoperability / of personal devices
- JB: easy operation / easy to dev hardware
- MO: sensors / spread of networking
- DK: energy / power these devices up better energy density
- MH: large teams working out of major corporation more efforts
第四個問題,政策。各位從行業標準、法律等角度談。
Q4: What』s one policy change that would accelerate the benefits of the Internet of Things?
- JI: open standards interoperability non-IP-encumbered technology
- JB: clarifying rules on drones
- RD: FCC itself
- MH: bandwidth / Qualcomm FCC
- MO: data-privacy
- DK: information protection / share in a safe and secure way
- CD: Digital Copyright Act
- TO: privacy act / healthcare
最後一個問題,建議。生態圈、創新模式、人才等。
Q5: What』s the one piece advice for a business leader interested in the Internet of Things?
- RD: identify differentiators / plugging into the ecosystem
- MO: consider business opportunity and technology
- JI: engagé start-ups and nontraditional innovators in the space
- MH: 10% RD for reinvesting internally / lean start-ups
- DK: question what the fundamental problem in business first
- CD: don』t bet and being the platform owner
- JB: Think freely / smart people
- TO: get hands dirty
我認為,物聯網的核心技術還是在雲端。不在上面同學所說的硬體方面。
簡單來說,雲計算就是實現物聯網的技術核心。自2006年8月9日,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Schmidt)在世界搜索引擎大會(SES San Jose 2006)上首次提出「雲計算」(Cloud Computing)的概念後,這一理念迅速在全球升溫:一些人把它奉為圭臬,認為它是未來的趨勢,搞技術時句句離不開雲端;而另一些人則覺得雲計算了無新意,只不過是另一個不實的誇大宣傳,販賣概念的手段而已。
但在我看來,其實這兩種人都妥妥的沒有真正理解雲計算的概念,其實雲端僅僅只是一種工具,我們在對於雲計算的認識上,不應該將重點放在雲端是什麼的問題上,而是應該更多的了解在這樣一個半未知的市場中,到底是誰要用雲端,雲端又可以為他們解決什麼樣的問題。
詳細說來,雲計算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大的概念,如果你度娘一下「雲計算」就會發現,上到IBM、阿里,下到普通的郵件系統,全都或多或少的涉及到了雲計算的內容。那麼在如此魚龍混雜的前提背景下,到底什麼才是能夠準確定義物聯網雲服務中的「雲」呢?
我選擇以服務的角度為大家解讀,一般情況下,雲計算分為三級,這與乙太網有七層的概念相似。雲計算分為IaaS(基礎設施服務)、PaaS(平台服務)和SaaS(軟體服務)三級。
那麼這種基於IaaS之上的PaaS到底可以為上層做服務的SaaS提供什麼樣的平台工具呢?為了解答這個問題,我們首先要明白物聯網雲平台所能提供的功能是什麼,與其他平台相比,它的優勢又是什麼:
一 承載在專業的IaaS之上,為用戶提供可靠的傳輸、存儲和便捷的擴展性,而且用戶數據採用集群備份,丟失的概率低於0.1%;
二 為上層做SaaS的客戶提供API介面,用戶只需綁定ID和key,即可完成設備與雲存儲的鏈接和Web Service端與應用之間的數據處理;
三 保證上傳數據的時間按照應用調整,也可以按照應用的場景調整通信的協議引擎,比如Https、Socket、MQTT、CoAP等;(在以後的文章中,小編會專門介紹物聯網的協議引擎)
四 在保證數據的展現上,提供圖形化和可視化的介面,用戶可自由定義;
五 保證Dashboard的後台管理,做到可管、可控。要知道企業最擔心的就是設備出去了,突然出了問題卻還不知道設備在哪裡,需要解決怎樣的設備問題。這會造成額外的運營成本,同時也失去了物聯網提高效率的意義。
我前段時間就核心技術寫過一篇文章,以此作答吧:
須正視的中國物聯網基礎技術短板(請參考第二章第一節)
◆什麼是物聯網
1.物聯網定義:利用局部網路或互聯網等通信技術把感測器、控制器、機器、人員和物等通過新的方式聯在一起,形成人與物、物與物相聯,實現信息化、遠程管理控制和智能化的網路。
2.三項關鍵技術與領域
關鍵技術:感測器技術、RFID標籤、嵌入式系統技術
領域:公共事務管理(節能環保、交通管理等)、公眾社會服務(醫療健康、家居建築、金融保險等)、經濟發展建設(能源電力、物流零售等)
3.應用(兩種基本模式)
對象的智能標籤:例如智能卡上的金額餘額,二維碼中所包含的網址和名稱等。
對象的智能控制:例如根據光線的強弱調整路燈的亮度,根據車輛的流量自動調整紅綠燈間隔等。
物聯網的遠景,IBM的」智慧地球「是很形象的比喻。未來微型智能晶元將嵌入數以萬億級的終端設備,通過傳輸網路協議實現異構網路互聯,同時基於海量數據的實時分析處理,以實現上層應用服務。核心技術:1. 感測器技術:RFID遠不是重點,可以關注Auto-ID實驗室的技術成果2. 無線傳輸技術:低功耗的自適應網路,zigbee/802.13協議3. 海量數據分析處理技術:分散式存儲,數據挖掘,海量數據實時處理,真得靠雲計算。4. 上層業務解決方案:5. 安全技術,這個不證自明
感測器、RFID、NFC、zigbee、雲計算。。。感知、傳輸、應用三層級的核心技術。。
難題是:沒有標準,技術過剩但沒有市場的需求刺激。。。國內在混戰。。。敢稱物聯網公司的,都不是物聯網公司。。。最後還是思科、亞馬遜、谷歌這些老而不死的巨頭領銜發展。。最後說句:物聯網不是一個產業,更可以說是一種服務和應用。。。現在很多產品,都給自己貼一個IoT標籤,純屬騙ZF經費的。
真正實打實在搞物聯網的企業,能夠從市場,技術,效益三者平衡的角度搞出一些成績的,少之又少。
舉個例子,市面上那些大公司的所謂的物聯網平台,根本沒有實際市場價值。
這些說難聽點,就是一幫技術人員,看了一些國外的文檔,比如找個MQTT協議,部門內年底績效用的,「看吧,這是我們部門做出來的產品」,自己定了一些介面,其實根本沒什麼卵用。什麼阿里的物聯網平台,微軟的物聯網平台,都是這樣,這也是大公司的通病。
還有些自己找個DTU拖傳,DTU算什麼IoT設備,下個定義:
IoT設備必定是具有一定邏輯計算,自我控制的聯網的採集設備。像DTU這種,基本上產品出來就告別了目前市場份額最重要的工業IoT領域了,因為到上層伺服器做,無法保證可靠性。比如你在國內,如何用DTU保證遠在印度的光伏機器人清掃。
物聯網的核心技術在於以下幾點:
硬體:
1.能否解決一個範圍內,採集設備信號干擾問題。很多國外吹的技術,我就不一一點名了,什麼能代替wifi啦,代替4G啦,都是吹牛,如果放到一個小區域,信號干擾,信號穿透乾淨水泥能力,比如射頻通訊時頻率干擾問題,總不能樹一個老長的天線吧。
2.能否解決或者規避運營商的限制問題。比如設備需要心跳吧,如果走移動運營商,比如4G,2G,很不幸,ping這些頻率是有限制的,而且設備多了以後,運營商自己會踢人,然後你設備就離線了,毫無可靠性。
3.能否解決移動通訊時的流量問題,遠距離傳輸,4G和2G是唯一的選擇。比較一下,就是2G覆蓋範圍更廣,4G更快,但這些都無法避免一個關鍵性的問題,就是IoT設備如何減少流量,不然你產品賣得越多,虧得越多,流量費將是天文數字,尤其是移動的物聯網卡,流量費會嚇死你,所以如何壓縮通訊數據,降低通訊頻率,這些都是各家絕活。
4.更新問題。很多IoT設備都是在內網,任何產品如果不能提供可靠地,定期的更新,那麼就沒有前景,利用VPN進行IoT設備組網,進行遠程更新IoT設備上的軟體,那麼如何組網,競爭性搶佔埠,這些規則和處理,也是一個技術關鍵點。
5.IoT設備制板子,貼片,質檢,自動化測試。簡單來說,就是如何在絕對保證產品質量的前提下,打造出可靠地流水線生成流程,這是工程領域的。
6.可靠的電子元器件供應商,可靠的帖板子的產商。這些都需要找關係,需要熟門熟路,大海在那裡,自己找吧。
軟體:
1.IoT設備的數據採集必然涉及到頻繁存儲資料庫的問題,那麼分散式內存資料庫是必然的選擇。如何搭建分散式內存資料庫,這個是傳統的互聯網問題,比如現在新出來的ignite,或者是輕量級的H2,又或者是redis這些等等。
2.分散式內存資料庫集群與傳統關係型資料庫集群。如何搭配,既能保證數據從內存轉存到磁碟中的效率,以及歷史數據的壓縮,解壓縮,查詢,IoT的歷史數據,小型系統,一個表,一天上億那是很簡單的,子表,獨立表空間,這些怎麼做,是各家的後台開發的核心技術。
3.web展示系統如何滿足各式各樣,各類行業,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人員的使用,還要滿足他們的需求。阿里的IoT平台只是一個純屬技術人員用來對接IoT設備的,沒什麼用,微軟也是。
4.組態圖,拓撲圖web的展示,這是需要厲害的前端。工業領域你的系統沒有組態,沒有拓撲,對不起,你就是不專業。
運維:
1.打造一支技術性商務銷售人員團隊
2.打造一支技術性安裝人員團隊
3.打造一支大牛雲集的辦公室技術支持團隊
說了這麼多,最後提一點,物聯網最厲害的技術是什麼?
就是牛逼的銷售,沒有之一。
PS:本人小小全棧研發,如有冒犯,概不負責。
物聯網最核心的技術:1、射頻識別技術2、信息傳輸技術3、數據處理技術4、技術應用技術技術應用技術包括:智能系統技術、中間件技術、嵌入技術、集成技術
物聯網為什麼發展起來,因為需要大量的硬體製造投入,這些是VC不喜歡的。現在互聯網應用毛利潤那麼高,誰還投資硬體產品?物聯網相關的所有技術都已準備就緒,就缺類似蘋果,谷歌這樣的企業來點把火,拉動需求。
所謂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簡稱IOT)
個人其中文名字其實有一定誤導性。給人一種物聯網是互聯網的升級版的感覺!其英文名:Internet of Things,意思就很明確了,它並不是互聯網(Internet )的升級版,而是互聯網(Internet )的子集。現在還有個詞叫:萬物互聯(Internet of Everythings,簡稱IOE)大抵是覺得物聯網無法表現出那種宏大的氣氛吧。既然的互聯網的子集,其實核心問題還是網路,依然在雲端。
Internet of Things正在發生著,而Things,或者Everythings,包含的內容太多。
我們已經讓電腦和手機聯網了,電腦聯網,目的就是聯網,我們實現了遠距離的多媒體互動!
手機聯網,目的就是更快捷聯網,隨時隨地都能拿出來聯網!但是這些發展的最終結果看,網路發達了,電腦製造和手機製造並沒能得到長期繁榮來,未來的物聯網,輝煌依然不再屬於製造業。而是以互聯網為基礎的服務業。
現在,手錶/眼鏡也開始聯網了。
手錶/眼鏡這種可穿戴設備聯網,目的似乎是健康,似乎是手機的補充或者替代。另外還有一些常用的物品,比如電視/燈泡/行李箱。為什麼手機接下來是可穿戴設備的聯網呢,因為隨身帶著,只需要一件即可完成使用者幾乎全天候的聯網。我們夢想中的物聯網大概了任何事物都能用來連接。隨手拿起一件物品,或者走過一塊地,或者目光落在某處,相應的物品即可識別我們的存在,並提供所需的服務。這意味著你身邊的一切都得加感測器和基帶。這將需要協議統一和全體廠商的參與。那還在遙遠的未來。核心技術就不說了,上面大家都回答到了。說說難點所在,那就是「中間件」即數據處理交換中間站點,因為這是萬物互聯的基礎,就像一個人的心臟命喉那樣重要,也是為什麼歐美等國家都在全力打造這個,控制這個那麼就能控制世界,並不是一項兩項技術的問題。
對物聯網硬體感興趣的同學歡迎關注新上線專欄,了解微電子領域如何推進物聯網建設揭開MEMS(微機械系統)的面紗 - 微納機電系統(MEMS/NEMS) - 知乎專欄一下貼出部分涉及物聯網硬體的內容,歡迎公共交流--------------------------------------------------------------------作者:阿hong鏈接:揭開MEMS(微機械系統)的面紗 - 微納機電系統(MEMS/NEMS) - 知乎專欄來源:知乎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可穿戴/植入式領域/物聯網
圖10. 用戶與物聯網
可穿戴/植入式MEMS屬於物聯網IoT重要一部分,主要功能是通過一種更便攜、快速、友好的方式(目前大部分精度達不到大型外置儀器的水平)直接向用戶提供信息。可穿戴/應該說是最受用戶關注,最感興趣的話題了。大部分用戶對汽車、印表機內的MEMS無感,這些器件與用戶中間經過了數層中介。但是可穿戴/直接與用戶接觸,提升消費者科技感,更受年輕用戶喜愛,例子可見Fitbit等健身手環。該領域最重要的主要有三大塊:消費、健康及工業,我們在此主要討論更受關注的前兩者。消費領域的產品包含之前提到的健身手環,還有智能手錶等。健康領域,即醫療領域,主要包括診斷,治療,監測和護理。比如助聽、指標檢測(如血壓、血糖水平),體態監測。MEMS幾乎可以實現人體所有感官功能,包括視覺、聽覺、味覺、嗅覺(如Honeywell電子鼻)、觸覺等,各類健康指標可通過結合MEMS與生物化學進行監測。MEMS的採樣精度,速度,適用性都可以達到較高水平,同時由於其體積優勢可直接植入人體,是醫療輔助設備中關鍵的組成部分。
傳統大型醫療器械優勢明顯,精度高,但價格昂貴,普及難度較大,且一般一台設備只完成單一功能。相比之下,某些醫療目標可以通過MEMS技術,利用其體積小的優勢,深入接觸測量目標,在達到一定的精度下,降低成本,完成多重功能的整合。以近期我所參與的一些項目為例,通過MEMS感測器對體內某些指標進行測量,同時MEMS執行器(actuator)可直接作用於器官或病變組織進行更直接的治療,同時系統可以通過MEMS能量收集器進行供電,多組單元可以通過MEMS通信器進行信息傳輸。個人認為,MEMS醫療前景廣闊,不過離成熟運用還有不短的距離,尤其考慮到技術難度,可靠性,人體安全等。
圖11. MEMS實現人體感官功能
可穿戴設備中最著名,流行的便數蘋果手錶了,其實蘋果手錶和蘋果手錶結構已經非常相似了,處理器、存儲單元、通信單元、(MEMS)感測器單元等,因此對此不在贅敘。
圖12. 蘋果手表示意圖*http://www.i-micronews.com/component/hikashop/product/sensors-for-wearable-electronics-mobile-healthcare.html
最核心的的應該還是RFID和高精度的感測器,中國現在還生產不了高頻的RFID和高精度的感測器,都靠進口,中低端的還可以,軟體的服務現在也跟不上。當前的難題應該還是感測器部分吧。
物聯網的核心將會是數據以及元數據的標準制定。底層技術,基礎類數據應用,中間件的應用等。國外的標準和技術將會被一票否決,因為達不到安全級別,國內的龍頭將會是直接受益者。另外,現在很多公司都在做一些噱頭來想要提高自己的知名度等等,我只是想說,這都是硬實力的時代了,不要把智能,智慧掛在嘴邊,沒用的。不要問我為什麼知道這麼多,因為標準已經在制定和試點中。
利益相關:阿里雲 IoT 事業部 PD
首先物聯網是一個產業鏈條非常長的一個行業。
本質上他從晶元、電路、感測器器到廣域網、區域網到App、雲計算到大數據再到人工智慧都有涉及。
船長在雲棲大會上對物聯網行業有一個概括:
把物理世界 抽象 到數字世界
通過數字世界 重新認識 物理世界物理世界的數字化將 變革 人類活動
與硬體、端岌岌相關的只是抽象這第一層,第二層講的是對數據進行處理和分析,第三層講的是「化學反應」,講的是人工智慧……
我畫了一個很醜的圖:
圖裡面有一座冰山,冰山上面是用戶能得見的——端,端體現出來的是交互。
交互是什麼?手動控制、語音控制、手勢控制甚至機器學習,這些技術是將人從如何控制物,帶到物如何響應人的過程。
端是什麼?按鈕、App、智能音箱、牆面大屏、邊緣計算伺服器、感測器、燈……這些原本沒有關係的東西,通過雲,連了起來。
連接,所有的端要通過各種各樣的廣域網、區域網技術要連上雲。有些設備要低功耗,一顆電池用10年;有些設備要速度快,隨時能查看攝像頭;有些設備部得廣,分布在城市各個角落;有些設備部得密,一棟別墅上百個感測器……每種需求都有不同的技術和解決方案對應。
雲平台,伺服器、資料庫……如何能做到能服務1個客戶,1萬個客戶,1億個客戶?如何能服務100億設備?每個設備每秒發一次請求如何響應100億qps?每次請求1位元組,如何處理每秒10G的數據,每天864TB的數據?
數據,每天864TB的數據要抽取、轉換、載入,以提供給各行各業的人進行監控、分析。進一步要提供給人工智慧進行學習,整個計算量要呈指數級翻倍。
上面講的總結起來叫做 —— 技術多得我學不會難題
還有設備多得我聯不通難題 —— 某米是一家、某數字公司是一家、某門鎖是一家、某吸塵器又是一家……你要麼上個全家桶,要麼就別想聯通。要是上了全家桶,發現別人有個什麼好功能也只能眼饞。
再有就是供應商多得我看不懂難題 —— 中國擁有豐富的硬體供應商,但是好貨難尋。尤其是作為一個小公司,你有沒有人脈、有沒有資源,有人說第一次去華強北肯定是要交學費的……
所以……
來阿里雲 Link物聯網市場一站式解決你所有問題……
不!用!交!學!費!"
物聯網發展到成熟肯定是軟體的事了,無外乎雲計算,大數據了。現階段最主要的就是組網,統一協議,至於硬體層的東西早就已經成熟的差不多了,反正目前為止推出來的那些產品沒有什麼大的技術創新,都差不多是成熟的技術。在下愚見,不喜勿噴
物聯網是一種改造現有世界的垂直應用, 如果能有系統的思維, 整合現有資源, 依靠感測器、移動網路以及雲計算, 應有所作為!
推薦閱讀:
TAG:互聯網 | 物聯網 | 項目經理 | 物聯網產品 | IT項目經理 | 物聯網前景 | 移動物聯網 | 物聯網創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