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類消費行為中,是由「少數的理性消費帶動多數的感性消費」,還是由「少數的感性消費帶動多數的理性消費」?為什麼?

不考慮消費人群,只考慮大多數情況下


感謝邀請:)看到奇奇是這問題的提問者,我想這問題不需要長篇大論掉書袋了。

請打開手邊的《從「為什麼」開始》一書,翻到116頁,「第7節 引爆點是如何引爆的」,其中提到的創新擴散定律很好地給出了解答:在人類消費行為中,是由少數的感性消費帶動多數的理性消費。

根據該定律的描述:

客戶人群的分布形成一條正態分布曲線(曲線類似A罩杯女生平躺時的乳房的縱向剖面圖,哦好吧括弧部分原著中沒有……),並且可以分為五類角色,創新者(佔比2.5%);早期接受者(13.5%);早期追隨者(34%);晚期追隨者(34%);滯後者(14%)。

這就論證了「在人類消費行為中,是由少數的消費帶動的理性消費。」,@陳園小美妞的觀點有待商榷。

同時根據定律集大成者傑弗里穆爾在《跨越鴻溝》一書中的描述:

創新者特別喜歡尋求新產品和新點子,任何基本的改進都能勾起他們的好奇心;成為第一個是他們人生中最重要的事。

早期接受者和創新者很像,因為他們也喜歡新想法或新科技帶來的好處。他們能率先認識到新想法的價值,願意接受一些不完美,因為他們能看到潛力。

這兩個群體很相像,因為他們都非常依賴直覺,也相信直覺。

這就論證了「在人類消費行為中,是由少數的感性消費帶動多數的理性消費。」

常說營銷如同談戀愛,就從戀愛的角度看。如果說感性消費是「情人眼裡出西施所以娶她」,那理性消費就是「屁股大生男孩所以娶她」;而人類的第一批男性始祖,是因為情人眼裡出西施還是因為屁股大生男孩而娶的人類第一個女性始祖呢?必然是前者,因為最初屁股大生男孩的所謂「理性消費」標準尚未被定義,也無法定義,創新者只能依賴感性自覺,相信感性直覺。

少數感性——&>多數理性的創新擴散定律,不僅僅適用於營銷,但確實適用於營銷。


100元翡翠項鏈和1000元的翡翠項鏈,雖然前者是符合翡翠本身價值+利潤的標價,但按照一般消費群體的「簡單"推斷:一分錢一分貨,100元的翡翠就是100元的質量;但如果標價到1000元,同時消費者也能承受,那麼同樣的」簡單「推斷,1000元的質量要跟好,再加上限量等等的心理暗示。

但能引起客戶的感性消費從而帶動更多人來購買,那其作用的因素就更多了。


我說的不一定對哈,我覺得,問題的說法都不太準確。

首先我先定義下自己對「感性消費」和「理性消費」的理解。「理性消費」就是消費者購買自己所需求,並對其有一定了解,至少面對多種選擇時會明確自己最關鍵所需。例如買電視,選擇屏幕大一點,還是小巧薄一點,取決於消費者需求,不能因為商家推薦或是價位問題臨時改變,也許買個大屏幕回去發覺當初裝修設計是希望有個超薄的呢。「感性消費」可能是消費者本身不需要或是沒有目的而臨時的消費,也可以稱之為「非理性消費」。人的消費行為中,多數是非理性的,按這個理解,我可能投「少數的理性消費帶動多數的感性消費」一票。

大體概括下原因:

1.商家從廣告、包裝、超市商場位置安排等等各種方式誘導消費者去購買,只要宣傳好了一部分人,自然而然會向同事親戚等宣傳,我想這也是為什麼會有「托」這一方法吧,同樣兩家賣水果的,大多數人更喜歡選擇排隊長的吧(也許這個例子不恰當)。少數真正需求者的滿意度以及商家的宣傳攻勢,便會拉動多數「感性消費」,電子產品就是最好的例子。

2.消費者本身的非理性,舉個《怪誕行為學》中例子:

那是三十多年前,我在東北林區工作。有一天,當地商店的經理來找我說:「咱們店裡的白糖賣不出去,眼看快到夏天了,再賣不出去就要變質。你是學經濟的,能不能給我想個辦法?」我知道,雖然當年物質短缺「要嘛沒嘛」,但林業局用木材換了不少白糖,當地人吃糖並不多,糖並不缺。我想了想,告訴他,你在商店門口貼個告示,寫上「本店新進白糖一批,每戶限購兩斤,憑本購買,欲購從速,過期不候」。告示貼上之後不久。白糖就賣完了,甚至還有人求他多批幾斤。

再上個有趣的TED視頻:如人類一般不理性的猴子經濟http://v.youku.com/v_show/id_XMjE5MTQ4NzY0.html

具體我也研究不是很透徹,只是看過了一些相關的書《怪誕行為學》《顧客為什麼會購買》《女人為什麼會購買》等等。其中大量的實例實驗可以說明這些原因。

有點文不對題,見諒...


我想這個問題的答案不僅脫離不了特定人群,而且脫離不了消費的產品所出現的市場和階段,甚至是產品的類型。

如果是產品剛剛出現的初始階段,尤其是較易體現獨特性,創新型的產品,比如新型科技電子產品,新型汽車,唱片電影等等,那麼我認為少數感性消費帶動多數理性消費是成立的,當然這隻限於願意嘗試此新產品的人群,因為他們用直覺來熱愛和支持創新。

如果是產品已經穩定,出現在一個同質化,有可替代性產品的市場,比如食品飲料,服裝箱包,那麼我認為面對大眾人群,是少數理性消費帶動多數感性消費,因為選擇成本多數較高,此時那些能夠分析清楚因為何種理由而購買何種產品的專家型用戶,往往成為了身邊人購買決策的意見來源。

最後,用iphone來舉例說明一下感性和理性相互轉換的過程:

1,喬幫主發布會,死忠粉絲,一見鍾情者瘋狂喜愛,宣傳並推薦(感性為主階段)

2,各大媒體報道,詳細評測分析,確實滿足了人們的需要,方便了大家的生活,於是,本來觀望的科技敏感者們和潮流人士在思考過後,紛紛購入iphone(理性為主階段)

3,當你身邊的專家,潮人等等一切你敬佩的人都有iphone之後(當然也有各種廣告的洗腦),你坐不住了,於是你跑到手機店,必須要一部iphone,不管店員怎麼苦口婆心的勸你,新出的android手機功能更強大,價格更便宜,你都不為所動,你就是一門心思要iphone,即使你除了電話和簡訊什麼都不用。(感性重新回來了)


考慮到通訊的便利「互相的影響更方便」,和信息量的巨大「個人理性選擇更難」,應該是後一種情況,少數感性消費帶動多數的理性消費。

而且趨勢越來越明顯


現在大概是xx效應

和今天看到的提問蠻像如何判斷我在購買時是理性消費? - 經濟


推薦閱讀:

經商做生意與良好的人脈關係有多大?
體育營銷案例技巧有哪些?互聯網+體育營銷怎麼策劃?
廣告公司,文化傳播公司,傳媒公司,公關公司、市場營銷公司有什麼異同?
在小區樓下開了一家水果店,怎樣策劃開業活動來吸引人氣?
中關村已經衰落到什麼程度了?

TAG:市場營銷 | 哲學 | 消費心理學 | 哲學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