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總監或運營經理是怎麼成長起來的?

其實包含 3 個問題:1、說說您是從什麼崗位轉運營的;2、每個階段的具體職責;3、需要積累的技能和素質;


我有幸在國內最好的互聯網創業公司做社區運營,也有幸在中國成長最快的移動端應用做社區產品經理和運營。在運營崗位前後大概六年間,期間用戶從幾萬到千萬級別。從第一家公司離開的時候是運營經理。

找工作期間收到了成長中創業公司運營總監的 offer ,也算是勉強達到了題目的要求吧。這個問題應該是問運營的職業成長,而不是運營到底做什麼吧。那我就偏重職業成長這部分說一下。有前同事們看見這個答案的話,見笑啦。

一 成長過程

1 一開始的時候誰都不是

只有一個大的運營的 title ,並且是實習生,團隊不到二十個人。這意味著只要不是產品設計和技術的工作,需要做什麼工作我就上。所以從內容編輯、內容精選、客服、 KOL 維護、舉報、追蹤 bug 、提建議、EDM、新媒體,什麼都會涉及到。早期的創業公司中,擁有的資源和想要的結果是極其不平衡的。對於運營來說,花的時間和精力越多,收穫就肯定越大。所以我從早到晚撲在工作上面,覺得什麼做的不好就花時間做,最瘋狂的一段時間裡早上七點到辦公室,晚上十點回來或者乾脆睡辦公室,七天不限地點地工作,假期也沒有回家。

這個期間工作的方向很明確,就是建立產品的核心價值觀並且傳達給核心用戶。在此基礎上,細分成幾個不同目的:

1. 提升網站內容量和內容質量

2. 提升核心用戶量和活躍

3. 保證網站安全存活

從這些方向本身不難看出,這背後夾雜著大量重複的、日常的辛苦活,以及一些激動人心的增長。具體來說,每天都在大量地、頻繁地接觸用戶、用戶產生的內容和用戶的反饋,所以產品的用戶層面大大小小各個細節都了如指掌,產品各個層面的各個問題給用戶帶來什麼體驗,造成什麼困擾也都一清二楚。因為時間還不夠長,接觸的東西又很多很雜,所以所有的事情放到眼前就是一盤碎片。對於自身的定位也很模糊和迷茫,並不清楚運營這件事情的定義究竟是什麼,能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有時候也會因為不成熟的工作態度和方式陷入困境;產品剛剛上線不久,四面八方和用戶都發出質疑的聲音;但好在公司的方向一直明晰並且正確,和自己的價值觀也很相符,所以從來沒有對工作存在絲毫懷疑和動搖,摸索和辛苦的過程也都覺得是幸福的。

2 變成了有話語權的人

第二階段產品的用戶規模迎來增長,隨之帶來的內容增長也讓運營的工作也開始翻倍。有了足夠的人力資源之後運營的職責開始分化為新媒體、內容運營、用戶運營三大方向,由不同的人開始並行。

有時候覺得運營就像潛水,選擇海里的一個點,跳下去,往下深入時回發現不同深度時有不同的景觀可看。去過不同的潛點,就知道這片海域的特性。去過不同的海洋,就看到大環境下截然不同的環境和特性。

隨著用戶湧入和增多,日常的工作量相對於複雜問題的工作量開始減少,許多更大更複雜的問題問題開始出現並且反覆出現。這逼迫我自己逐漸去尋找更為通用的解決辦法,包括事前、事中和事後的。因為在實際的運營工作中因為一次又一次解決不同廣度和深度的問題,所以越來越清楚在不同的條件下,達到我這個方向的運營想要的目的需要有什麼樣的資源和手段。後來針對典型和重點問題,我會不斷整理出工作流寫成文檔,放在公司文檔平台上。當有新的類似的狀況出現時,我發現上級和同事會著急,但仍會很尊重我的判斷和解決辦法;我也同樣著急,但是冷靜下來更快了,執行的時候也變得越來越有底氣。制定整個產品的運營方向時我所負責的部分我也有了很大的話語權,可以決定哪些是優先順序更高的事情,哪些是現階段並不著急的工作。

這時我才意識到自己並不是無足輕重的人了,而是了解了很多別人不了解的事情的人。這些事情並不機密,也不高端,而是必須要有一個又一個實例發生,然後強迫自己解決和領悟的。面對不同的問題,心裡帶著「一定有它的原因」的想法,去找到「為什麼會這樣」、「怎麼解決」、「以後如何避免」的答案。所謂的方法和經驗,也只是被這些實例訓練出來的本能。個人生活和工作區別就是,個人的經驗一旦產生就是為自己所用的,並不用顧慮到別人的想法;而工作中的經驗一定需要共享給所有人才能使所有人的利益最大化。放到運營的工作中,我覺得就是要去不斷抽象出運營相關的問題,讓整個團隊的人都更加理解運營做什麼,你負責的這個方向的運營做什麼,你在做什麼。

3 對一群人負責

挖掘過自己運營的方向之後,能做的事情便越來越多,花更多時間在基礎工作上是對自己和公司資源的雙重浪費。向公司申請到人力資源後,我開始變成 leader。之前不是沒有當過 leader,但是想到自己的言行正在時刻影響著一群人對他們自己、對運營、對公司的看法,我時刻感到緊張。同時心裡也有一個明確的目標:資源多了之後,這個運營崗位的工作質量只能更高,不能降低。

除了之前提到的問題的解決流程之外,我開始查缺補漏,看看有哪些信息是公司老人和新人之間的鴻溝,哪些細節會導致工作成效的差異,哪些事情是我覺得理所當然,而新人不能理解的。工作除了運營之外加入了更多團隊管理的成分,比如招聘、培訓、一對一面談。在新人上手之後,又面臨如何規劃成員的工作,如何讓工作標準化,如何建立指標,如何放權和監督,如何激勵團隊成員,如何引導他們配合得更好,績效評估怎麼做等種種問題。

有時候需要站得高一些,看到團隊整體的問題和長處;有時候也需要拿著放大鏡,找到不同工作環節的瓶頸,讓所有人的工作都感覺更順暢更愉快。以前是單槍匹馬解決突發的工作量和危機,現在要將整個工作流程復用到團隊中,同時需要保證效率。這個過程中遭遇了很多「沒經驗,不知道怎麼辦」的情況,到現在都很感激的是當時的 leader 總是很及時地回應我的求助,給了我很多有用的指導。從她身上我也學到,我不一定要和每一個下屬成為朋友,我應該教他們學會工作,精通業務,這才是對他們這段職業生涯負責任的態度以及作為一個管理者的產出。

運營工作到了這個層面時,更多的時候是會將自己抽象成管理者去看待自己的工作;在縱觀團隊的工作和產出時,才會具體從運營的方向去看還有哪些可以提升的空間,以及如何與整個公司的大方向結合,讓二者都得到提升。雖然總結了這些,但並不是在誇自己為優秀的管理者,反而我覺得自己做的很不夠,沒有達到自己設定的目標。

二 運營與運營人的特質

在和一些獵頭接觸過之後我才意識到,好的運營總監和運營經理並不多見,這和我當初招聘初級運營的人員感受是一樣的。運營的人才分布顯現出金字塔的形狀,有經驗的人從一年開始銳減,並且真功夫也都參差不齊。了解這點之後我十分感激前同事個個都這麼給力,讓我在一個優秀的工作環境里成長起來。後來給新公司的運營新人培訓,我做了 Keynote,總結了一下早期社區運營的一些特點,其中一頁也提到了運營工作的一些特質:

1. 總會有日常的工作,不要抱怨乏味,而是要讓基礎的工作也能產生巨大的價值。

不管是何種工作都會有枯燥的成分在裡面。如果每天糾結於自己的付出,只會讓路子越走越窄。如果現在經驗還不夠,能做的只有打雜的工作,那就認真打雜,要堅信即便是每天掃地也可以不斷優化掃地的工具和流程。達到同樣的效果如果能節約越來越多的時間,那就是在產生價值,而不是浪費時間。

2. 運營的工作經常變化,冷靜下來,目光始終放在產出上。

產品不管是在增長、下降還是停滯不前,運營都需要在產品發生下一步變化前促進進一步增長。很多事情可以預料,也有更多事情隨著產品、用戶越來越複雜不可預料。如果因為突發事件而驚慌失措,亂了陣腳,就是在本末倒置。面對問題——不管它看起來多嚇人,最首先要考慮的事情都是解決它,不是 panic。驚慌不會對事情的解決有任何作用,只是在浪費時間。Don"t panic.

3. 資源總是有限,著眼於解決和推動解決問題。

公司總是沒錢,上級總是內鬥,同事總是不配合……一千萬個理由都不能阻止你去行動。每個公司都有作為公司的毛病,這和到底是哪個公司無關。尤其在創業團隊中,運營內部的工具優化肯定不會是整個團隊里產品優先順序最高的問題;運營的人手面對增長永遠顯得不夠,運營的問題也不是單純靠增加人手就能解決的。如果總是懷揣著「這個東西改好了我們就能緩口氣」或者「人多了就好了的」的想法,就會淪陷為團隊中最被動的那個人。想像一下:拿一個棍子去促使青蛙不停往你想要的方向跳躍前進,誰是會更累的角色?青蛙不被戳的時候不會有任何感覺,拿著棍子的你卻因為它停滯不前而著急——而實際工作中,拿著棍子的人不是你,而是你的下屬、同事和上級。想到有他人的工作會因為你行動慢而停滯不前,你就應該感到羞愧。別等別人給你資源,自己去找。

三 小結

回顧了四年的運營時光,最大的感受是感激,因為從不同的人身上學到了特別多的東西。學到了很多關於運營的東西,學到了很多關於產品的東西,學到了很多關於「人」的東西,關於「工作」這個事情本身學到了更多。我覺得不管提問者的職業生涯如何發展,都應該把「學會工作」作為業務以外的核心,審視自己是不是真的會工作,是不是真的在創造價值;在此基礎上把運營的各種技巧和經驗加以鞏固和梳理出來。

四 題外話

互聯網公司內部職位之間也存在鄙視鏈,似乎運營是大家最喜歡吐槽的,覺得沒有技術含量,門檻低,沒前途。遇到這種質疑的聲音時,這麼幾個做法可以幫助你更加明確這些人說的話有沒有道理:

1. 去招聘網站查一查COO、運營總監的職責和待遇

2. 去問一問獵頭他們找到COO和運營總監的成本和成功的幾率,以及他們相比於工程師、產品、設計如何

3. 去問問運營的過來人如何看待自己的工作

4. 心裡明確一點:任何種類的工作,到手了做不好都值得鄙視。

5. 然後再明確一點: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到頂尖的程度卻仍然在嘲笑他人工作簡單的人,是在浪費時間,沒有在創造價值。這些人是大多數人。


很多內容通過周報和筆記回憶,或有缺漏。

————

2013年6月至9月

往屆生找工作,那時候互聯網正值最火爆的時候,自己卻屢屢碰壁,心想互聯網工作怎麼這麼難找啊。

2013年10月11日

終於入職,運營助理。

2013年10月下旬

公司產品是一個垂直領域的社區,入職後主要拉種子用戶,註冊各類馬甲。我的leader非運營出身,專業指導較有限。後續的一系列學習更主要靠自己摸索。

第一次使用思維導圖,利用導圖做策略。

2013年11月上旬

第一次做內容傳播,用Photoshop完成了信息可視化圖。

申請公司的公眾號。

2013年11月下旬

第一次參與公眾號的推廣項目,線下發了一周的傳單,守著人流較多的地方。那時候O2O還只有苗頭,自己已經是地推了,笑。活動最後並不理想,從現在角度看,都無法算是一次運營活動。

2013年12月

為了推廣社區網站,學習SEO知識,關鍵詞標題描述等。

公司方向調整,在原有社區外,啟動另一個新產品。

2014年1月

維護社區內容,內容有一點起色,也會有用戶來,但是無法留存。工作上不知所措。

研發同事爬取了不少內容填充社區,第一次知道爬蟲,第一次知道技術的手段能這麼用在運營上。

2014年2月

當初入職時認識的運營夥伴們,只剩下我和另外一位。自己會想,進步緩慢,又看不到方向,怎麼辦。

2014年3月

申請新產品的微信公眾號,之前的微信公眾號半放棄狀態。

2014年4月

比較空,學習HTML+CSS,結合SEO了解。那時的外鏈,是自己寫HTML提交到GitHub,算是自己第一次提交代碼。

社區部分生僻關鍵詞在百度中開始有排名,對業務沒有實際用處。

2014年4月下旬

新產品有種子用戶試用,收集反饋、建議、將需求優先順序排序。因為垂直領域,種子用戶傾向線下地推的拉動,應用商店的渠道運營一直沒機會嘗試。

2014年5月

提高種子用戶活躍度,方法就是打電話,每天和所有的新用戶溝通,維護表格。在很長的一段時間,我都知道絕大部分用戶的信息。即使在一年後,某次會議上提到用戶,我仍舊能說出其背景和資料。

又體驗了一把線下地推,真不適合當銷售。

2014年6月

下載用戶數據,嘗試分析。因為用戶稀少,沒什麼意義。最有效的信息反饋依舊是每天的電話維護。感謝當時leader對我分析行為的鼓勵。

將收集到的產品反饋建立FAQ。當時是在前端的指導下用jQuery寫(應該是他們懶),嵌套在APP內Web頁(後來我司前端嫌難看又重構了)。

涉及線下推廣的物料製作,易拉寶,宣傳單頁等。幾千份的宣傳單頁,搬運起來真的很累的。

2014年7月

開始用Axure策劃產品和運營的後台。描述需求,應用場景,安排優先順序。後來養成的另一個好習慣是策劃前和研發溝通一下,需求麻煩的話先請一杯咖啡再給需求…

用戶數上升,兼任客服值班,負責夜晚用戶的反饋,也為客服想了一個好聽的名字:)沿用至今。每天打新用戶電話沒有斷。

2014年8月

策劃官網第一版,後來再交由產品優化(當時很多工作,都是運營產品交替做,因為人手問題)。最早的幾次策劃,我都不會移情,從用戶的角度考慮。

制定新用戶使用流程的初版,包括歡迎提示語,功能引導。

製作產品的市場宣傳PPT。

2014年9月上旬

新產品正式投入大資源推廣,用戶數快速上升。那段時間是最忙時間之一,因為上升數超過了團隊預期,所以沒有足夠的人手回應用戶。我每天兼職客服回消息到夜晚一點,白天由其他同事頂上。忙到什麼程度呢?我需要在後台界面用瀏覽器Ctrl +左鍵打開十多個聊天窗口,快速回用戶們的問題或者進行操作,結束後再用shift選住所有聊天窗口全部關閉。這種操作速度最快,不會讓用戶久等。

之後理所當然擴招客服,制定客服管理手冊和流程,建立客服FAQ、溝通話術、培訓新員工,算正式接手客服團隊工作。

2014年9月下旬

市場部銷售團隊擴招,兼市場部數據分析和地推績效考核。主要交叉審核地推團隊的業績。事後我也比較過兩者在獲取用戶成本方面的優劣,差異挺大的。

最初的社區產品不再維護。

2014年10月

用戶數依舊上升,產品快速迭代,推出2.0,還是數不清的反饋、建議、Bug。和PM配合一起打磨產品。雖然工作節奏快了很多,倒不算運營正規軍,更像救火隊員。我們崗位沒有以用戶運營、內容運營、活動運營、產品運營的標準劃分,在很長一段時間,我也就是運營專員的Title。那幾個名詞我是到15年才知道。

改進客服後台,優化效率(比如快捷回復,比如信息聚合頁,比如信息備註)。第一次開團隊會議,演講,雖然只是客服團隊,自己還是很緊張,事後想來聲音有點抖。

我的直屬上司變換,原有上司休產假,運營由原產品負責人負責。

2014年11月

我依舊很清晰的記得,新上司給我發過一封郵件,說我不應該用鞭策的方式管理團隊,作為領導我的職責應該是帶領團隊,培訓團隊,服務團隊。感觸很深,她對我做到了,我對部門組員沒有做到。

負責產品的新內容板塊,反響較好。當時我認為內容=文章,是提高用戶的粘性,想來視野還是狹隘,在傳遞產品價值的方面沒有做好。

11月末,客服團隊的職責移交給其他同事,我負責除此以外的運營工作。我真正了解,做好自己,和做好團隊是兩回事,自己的能力和執行力再出色,也不一定能帶好團隊。

2014年12月

第一次參加產品創新培訓,了解頭腦風暴。

不再負責地推業績的審核。

產品第一次大型活動,數據創新高。我負責輔助運營,客服團隊忙前忙後,每天上廁所時間都沒有。如果依舊是我領導,不會這麼高效的調動出執行力。我放下情緒,配合運營工作的運轉。

2015年1月

負責更多運營事項,深刻了解運營有多少雜事,上到數據統計和分析,下到宣傳單頁、用戶禮品製作。什麼事情都能插一腳和操心,逐漸有向保姆和管家過渡的趨勢。過多的雜事雖會讓人成長,重複一段時間後,更會焦慮,這是運營的通病。

同樣,雜事要做好也需要心思。以贈送核心用戶的禮品舉例,除了產品質量和送到用戶手中外,有沒有附帶感謝卡片感謝用戶打感情牌,有沒有鼓勵用戶曬朋友圈造出一輪傳播,外包裝袋有沒有產品Logo,都是細節的運營。

2015年2月

第二次過年會,回顧這一年來,覺得自己好像學到了不少,又覺得自己什麼都沒有學到。

2015年3月

運營方向往活動傾斜,加強活動資源。運營力度加強了,焦慮沒有緩解。我一直希望我們

負責產品推送和簡訊群發,每次推送都戰戰兢兢仔仔細細。我的推送是有過差錯的,我被教育過,教育的原因不是因為出了差錯,而是認為錯誤只波及到了1000位用戶,不是大問題。用戶是有感知的,不是後台的數字,不因以1000而推諉。

線下實體物資的採購,學會討價還價,哪怕單價降低0.1元,總價也能便宜不少。事實還是證明,我銷售的技巧欠佳,怎麼樣去討價還價呢?對商家說私下給我返點,返點能變相壓低成本。另外變得略有摳門,還影響到往後的運營習慣,哈哈。

2015年4月

布置百度統計,掌握網站分析,也將分析應用到活動Web頁面。開始針對所有活動進行復盤,培訓運營部。

部分運營工作交割,這一次談話中我問領導:「是我工作沒有做好么?」,「不是,是職能需要精細化,你也應該有更負責專註的工作」。其實我想,如果我能力足夠,足夠勝任一個更大的團對,是否是另外一種結果。這是第二次,還是平靜的接受了。

第一次學習項目管理課程,了解甘特圖,了解項目管理的核心要素,也獲得管理學書籍推薦:《一分鐘經理人》。

2015年5月

接手微信公眾號運營,第一篇文章10W+,只是借了用戶基數的東風。

負責運營相關統計的數據報表工作(活躍、功能使用率等)。早期由Leader負責,現在移交到我,也意味著需要對這些數據進行負責。

擴大內容端,增加內容運營的工作。

學習爬蟲,用第三方工具解析Html爬取了兩萬條數據,清洗後導入到產品資料庫。

2015年6月

策劃用戶運營體系,完善活躍,留存,流失等數據概念(寫這功能的研發恨死我了,統計邏輯比較複雜),並移除第三方統計。這是我正式接觸用戶運營的概念,早期沒有系統化學習這塊,後知後覺。是的,產品在這時候才有明確的用戶運營概念。

負責後台功能和許可權的策劃。後台運營功能堆疊越來越多,主要負責梳理運營的框架部分。

期間有過一次面試,那時面試很少,我記得他是一位碩士生,工作年限和我一樣。我面得並不好,事後HR和我說,他私下覺得我並不怎麼樣,干幾個月就能超過我了。我笑笑,心裡是有結郁的,之後和Leader溝通,安慰說我並不差,只是經驗不夠。哪怕面試人再出色,如果不能融入到團隊,也沒用。有一句話我受用終生,你願不願意錄取一個人,首先看的是願不願意和他一起奮鬥和工作。如果不願意,就別招。

2015年7月

開始布置各類數據統計,完善匯總渠道數據,優化渠道。一是團隊的人手已經滿足支撐更多的事情,二是有更主動的數據意識去主導策劃。

2015年8月

通過渠道數據,對朋友圈的邀請入口優化,某一渠道註冊成功率由0.56%上升到4%。渠道存在一定時間了,我的直覺經驗告訴我,路徑太長轉化率不會好,可惜之前沒有數據驗證。這是第一次有明確數據結果的優化工作。

在有了留存等數據後,深入思考用戶運營的架構,嘗試體系化。介入更多運營環節,例如新用戶運營,未註冊成功的喚回,促活等。

學習SQL,第一次獲得資料庫許可權,開始查詢各類數據。

2015年9月

嘗試全面提高數據,利用SQL,對部分用戶進行簡訊推送(監控比較容易),也就是所謂的精細化運營,文案也藉助了營銷心理,轉化效果由15%提升到35%。

部門增加數據運營崗位。我第一次明確用數據驅動運營。

2015年10月

團隊擴大,負責用戶運營和產品運營,明確對活躍、留存粘性指標的負責。

精細化運營道路越走越深,制定運營策略。總體是通過SQL獲得用戶數據,不斷試錯、分析和收集反饋,以此搭建運營的模型。舉其中一個例子,有大型活動要營銷,為了達到最好的效果,提前挑選出兩小部分用戶採用不用的營銷文案進行AB推送,在1小時內迅速獲得點擊率的反饋,一般好文案數據會好10%~20%左右,然後用勝出的文案進行大推送以達到最優。後期這種思路,也深入到團隊中去。

策劃用戶畫像第一版,針對用戶數據進行收集和加工,當時打算走個性化之路。不過水平不夠,後期也廢棄了,這是大坑。

2015年11月

在精細化運營的基礎上,明確用戶分層,形成金字塔的結構(後來又修改了用戶分層)。推廣數據運營概念到全運營和產品部門。雖然我一直退休數據概念,但是要做到自上而下的數據意識是有難度,何況覆蓋市場、產品、運營的廣度。這是數據化思路的第一個難題。

在搭建完用戶運營的框架後,覺得自己組員需要更好的成長,一來框架可以避免他們像我當初那樣走彎路。二來為了培養出更出色的運營梯隊。於是逐漸放開他們的運營許可權,給予試錯的機會,但一定要主動執行,好運營是試錯大的。後續的工作,更多是團隊進行,個人化的參與已經越來越少了。

將團隊管理工作遷移到團隊協作軟體。

提出數據查詢平台的需求。

2015年12月

數據平台搭建完成,指導全部組員MySQL,做到了全員都會數據查詢。以後實際的工作中,他們能自己提數據做分析,能自己提數據做各類精細化運營的嘗試。這算是符合我當初數據驅動運營的期望了。

準備完善運營的數據框架,製作運營文檔和數據文檔。

這段時期上了積分系統,這也是大坑,但運營成本至少明朗了不少。了解運營成本(主要是積分、常規營銷、簡訊等可量化的)和商業知識。例如將思維角度更多的聚焦在人均成本、ARPU、CAC的概念上。

學習BI。

2016年1月

部署私有化BI,連接生產環境資料庫,運營數據報表開始自動化。至此組員可以從每天繁瑣的報表工作中抽身出來,更好的關注運營本職工作。

策劃用戶數據埋點。因為埋點數據需要用到Hadoop平台,所以也了解了Hive,HDFS,MapReduce等,僅限了解就夠了。

在用戶運營精細化後,內容也精細化了,目的是給用戶看其喜歡看的。後來也有幾次平台內容傳播到朋友圈UV 10W+,總體感覺還是不可控。

2016年2月

運營數據全自動化完成,拜拜Excel。開玩笑啦,分析還是會用到的,但電腦本地不怎麼放報表。一個額外的壞處是我們組員上下班不帶電腦,報表在伺服器上,工作項目在協作平台上…所以家裡有電腦就行了。

負責運營更多的工作,例如活動的節奏,推送資源,內容曝光和展示的協調。因為我有數據許可權,能根據各指標輕鬆分配。

公司的第三次年會,回顧這一年的成長,比14年學習到更多,也就是在這一年,才覺得自己接觸到運營,數據化運營。同時準備學習更高級的數據知識用以運營,數據挖掘之路。選擇這條路,一來是培養自己的複合型能力,二來我也看好數據化的趨勢。

2016年3月

了解ETL,編寫腳本,對用戶埋點數據清洗,HiveToMySQL。

學習R語言,練習各種簡單的建模。不知天高地厚地報名了數據挖掘競賽,當然最後是不出意外的做了分母。總結還是收穫到不少的,特徵工程,特徵選擇,Recall 和Precision 等。

了解更多的業務知識,了解CRM,RFM。

2016年4月

嘗試運營成本控制,在減弱運營資源的情況下,維持運營效果不變。這就要求團隊運營的更精準,運營的營銷、文案各方面也需要做到更好。效果有,但不盡滿意,所以準備建數據模型。

利用產品埋點數據,統計用戶行為軌跡和分析。例如我把經常看一個頁面的用戶定位成他對此很感興趣,那麼我就營銷他,分析的上限又高出一個level。

學習Python,要求研發給予資料庫寫入許可權。

2016年5月

團隊成長比我預想地快,也比當初的自己快,我越來越多地放手讓他們運營,引導他們自己去思考運營體系。比如快速策劃各種小活動提升數據,立即反饋效果調整。團隊可以承擔他們試錯,但是不要沒有執行力。

因為組員大部分都是實習生,那段時間是論文時期,所以運營的節奏稍有些打亂。欣慰的是,即使在學校,也能用電腦完成各類策劃、數據。

我引導數據運營組的組員接觸Python和R。

2016年6月

編寫Python腳本,線上環境部署,接手部分數據研發的工作,主要是數據ETL部分。

教導組員簡單的數據挖掘。

策劃更精細的用戶行為和業務維度,泛特徵化。

我授權變多,部門組員犯錯也經常出現,也有發郵件通報的地步。Leader向我問責的時候,我只說:是,下次會通過XX改善和規避,補救措施XX已經推行。沒有過多解釋,也不會甩鍋到下面,相信與承擔是一體兩面,事後請大家喝飲料就行。嚴厲常有,但不針對人,也是我Leader教會我的。

我們團隊沒有KPI,有指標,但不掛鉤獎懲,我雖然曾不止一次的想推行,最終都放棄了。我相信只要有優化推動的餘地,他們都會去追求的。

2016年7月

數據清洗腳本函數化,基本上用戶的所有行為和統計都能精確定位。除開需要伺服器後台寫入的數據,其他數據工作都可以不藉助研發。

教導組員建立簡單的運營響應模型。通過模型,可以將運營的消耗資源降低40%,簡單說就是預測用戶行為,只針對更容易轉化的用戶營銷。

教導組員學習爬蟲,主要是為了爬取微信公眾號的內容,每天都爬取三百多篇文章,提升工作效率。原本需要一個人專門收集的熱門文章,有了爬蟲,至少能減少半天的工作量。即使是編程,我還是有明確目的,就是提高效率不要浪費時間,我的組員都挺珍惜的,運營有很多雜事,每天找那麼複製黏貼內容累不累?盡量減少工作吧。

對組員的觀察中,以及自己的反思中,越來越發覺團隊有為分析而分析的傾向,說的透徹點就是分析不接地氣,要麼拉了一大堆數據,要麼忽略了背後的業務背景,最終導致執行力缺乏,很多分析就停留在文字了,沒有為業務服務,這是數據分析的大忌。後續一直在改善了。

2016年8月

策劃用戶畫像2.0,新畫像主要是完善以前的疏漏。數據也是通過線上完成。除了最初的框架,其餘都是組員寫腳本(其實Python寫這類難度不大,SQL封裝個讀寫就好)。

產品安裝第三方的AB Testing SDK。

2016年9月

用戶畫像上線。通過用戶畫像,可以個性化決定用戶應該看到什麼內容,決定權在運營控制中,能精確定位1000人的用戶群看到A內容,也能定位10000人的用戶群看B內容,運營更加靈活。舉個例子,以前我希望特定人群看一個Banner,需要研發開發,雖然開發時間不長,但也有伺服器發布流程,如果人群的計算邏輯複雜,就更麻煩。而現在可以運營自己確定人群,哪怕希望這個Banner只有CEO能看到,我們也行,我們也確實曾經在某次方案中考慮過這樣做,哈哈。

試水了用戶畫像 AB Testing,有效果,也用假設檢驗驗證。

整個九月,商務和市場類的工作多了起來,就是營銷、內容、包裝、PPT。

2016年10月11日

剛好入職三年,回顧。

————

題外話:

又補充了一些,寫下來算是對自己的交代,很多細節靠周報,很多也確實非常難忘。

看了這麼多,大家也都知道,我是偏數據和運營的複合型。文案、策劃、營銷雖然多有涉及,但不是特別出彩,用戶體驗又是虛的,所以記錄中淡化筆墨了,有空再另開。而對數據的接觸深入,也確實覺得,在未來十年它會越來越重要,我相信前景,就以此作為自己競爭力了。

可能大家覺得我有研發的傾向,我倒挺明確自己追求的是實在的術,是為了解決運營中的問題。同時也和研發們更好的溝通,偶爾和他們一起吐槽產品們,不要太愜意。

等17年10月再回顧一次吧。

取匿,贊捨不得…


2015年馬上要結束了,技術崗轉運營也快一年了。總得來說上半年苦苦摸索,下半年漸入佳境。總算把一個初創團隊的服務號從零做到將近20萬用戶,在app上線前積累了一批優質的啟動用戶。也積攢了一些經驗,稍微總結一下吧。

首先介紹一下背景,我們團隊的產品朝夕日曆是一個工具型產品,目前還處於打磨期,直接推App難度很大,所以採取微信先行積累用戶的策略。所以這裡我的介紹側重微信運營。

上半年開始運營公眾號,當時完全沒經驗,唯一能想到的運營方法就是發文章。

  • 所以我做第一項運營工作是內容運營。

我們是做時間管理工具的,這個領域的文章很難特別有吸引力,所以閱讀量一直上不去。做了三四個月,各種嘗試。轉發的文章沒效果就試著原創。花一周時間打造一篇圖文並茂的文章,要乾貨有乾貨,要星座有星座,要情懷有情懷。然並卵,並沒有比轉發的雞湯文效果要好。有一段時間調侃歷史的長段子比較火,我們也去模仿。天馬行空,從宮廷歷史扯到東西方文化,從皇家教育扯到習慣養成。閱讀量倒是有明顯提升,但是轉化很一般。所以現在去看我們公眾號的歷史推送,簡直是各種大雜燴。服務號一個月只能推送4次,所以進展很慢。推送文章顯示在首屏,雖然打開率比較高,但是也很容易掉粉,有時候漲的粉還沒掉的粉多。所以,這段時間的內容運營總體來說是失敗的。

關於這一部分,我得出的結論是:在公眾號紅利期已過的情況下,除非有很強的原創能力 + 很有特色的題材,否則不要試圖靠內容去從零開始做公眾號了。當然,我不是說內容沒價值,內容還是很有價值的,這點我後面會說。

  • 後來感覺這麼不是個辦法,所以轉變思路,要從外部引流。所以,我做的第二項運營工作是渠道運營。

這項工作沒有太多的技巧,就是廣撒網、多嘗試。當時App還沒上線,所以沒去做SEM優化、應用市場之類的工作。主要是各種社交平台,包括知乎、豆瓣小組、百度貼吧、一些知名博客、一些本領域的公眾大號。主要形式是發軟文、軟貼,也投過一些低成本廣告(幾百塊錢一個月這種)。後來發現知乎和博客是效果比較好的。公眾大號發文章見效比較快,但是性價比不高,一篇軟文動輒幾千,不是小團隊受得了的。但是在這個過程中,跟一些本領域的KOL和一些大號運營者建立了良好的關係,這在後來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關於這一部分,我的經驗是:1、渠道很重要,互聯網是一張大網,各個平台之間並不是界限分明,因為背後都是一個個用戶。所以眼光不要局限在一個平台,要全方位的挖掘和開拓,找到那些適合自己產品的渠道,並做好維護工作。2、好渠道還要正確地運用,才能有效果。發軟廣、軟貼也要走心,講人話、講真話。現在的用戶都不傻,是不是推廣都能看出來,如果你真誠地推薦產品,人家認可你,覺得你的推薦是有價值的,自然會買你的帳,甚至還會感謝你。如果你侮辱觀眾的智商,就不要怪別人打你臉。我也經常在知乎推廣產品,但是都是講明白這是推廣,而且從實際問題出發,認同的人自然會來。

  • 渠道雖好,但畢竟免費的見效慢,收費的不長久。為了較快地打開局面,我開始琢磨活動運營。

活動要契合產品,同時又要有趣味性和實用性。於是就有了21天早起打卡這個活動:【案例】從0起步到10萬活躍粉,我只做了一件事! - 運營極客站 - 知乎專欄

這個活動,一開始只是小範圍的嘗試。後來發現效果不錯,就單獨開發了一套打卡系統。由於界面比較清新,社交互動和傳播機制也設計也不錯,於是就滾雪球般地滾起來了。到現在,總共有二十多萬人參加了。一段時間竟然在朋友圈裡掀起了一股晨型人小風潮,也算是做了一項小小的公益事業。案例也被很多運營圈有影響力的平台報道了。這是一開始沒有預料到的。後來,我們又聯合商家嘗試性地做了一次面向大學生(這是我們前期主推的目標用戶)的營銷活動『中秋免費游』,效果也比較理想,也有專門的案例總結:【案例】席捲北京高校,6天凈增6萬用戶的活動是如何煉成的? - 運營極客站 - 知乎專欄

關於活動運營的細節,我在案例里總結得比較多,這裡就不多了。比較深刻的兩點體會是:1、初創產品或平台,在沒有太多資源的情況了,精心策劃的活動應該運營初期打開局面最佳的選擇了。2、做活動也要有產品思維,簡單的活動用心設計,也能做出不俗的效果。反過來,脫離產品、純粹以吸粉為目的的活動是不可取的。

  • 做活動其實緣起於社群。運營初期,我們就嘗試著運營各種社群,通過社群運營探索方向,21天早起活動就是從其中的早起社群發展起來的。隨著活動的開展,我們不斷強化社群運營。

我們先後建立了產品交流群、產品內測群、時間管理主題群、幾十個城市的早起團、基於早起的各種興趣社群等等。做社群的目的,一是讓用戶有一個交流互動的平台,提高用戶活躍度和黏性。另外也可以讓我們與用戶保持緊密的聯繫,觀察用戶的行為習慣,挖掘用戶需求,獲得用戶的反饋和建議。

關於社群運營,我的經驗是:1、社群應該是從運營工作一開始就著手做的一項工作,當你有幾百個用戶的時候,其實就可以做社群了。甚至產品還沒出來就做社群,這樣可以儘可能降低試錯成本,我們做活動就是採取這個策略。2、把人聚起來,只是社群的第一步。關鍵是要有持續支撐社群的價值輸出,這個支撐可以是活動,也可以是內容,也可以是利益。比如我們做早起團,每天都會設計一個有獎早起小活動,已經堅持了100多期了。我們也會經常設計話題供用戶交流互動。任何產品相關的更新或者福利,也都會第一時間在社群里通知大家。這樣大家才會覺得呆在這裡是有價值的。3、不僅要自己做社群,還要廣泛地去加入別人的社群,吸收成功的經驗,也可以尋求合作。

社群運營和用戶運營其實有一定的關聯性。我覺得社群可以看成是蓄積用戶的池子,但是有的情況下我們需要一對一地跟用戶進行溝通。比如,我們在App內測期間,為了保證初期的用戶都是精準用戶,能夠給產品團隊帶來最有價值的反饋和建議。我們把將近兩千個報名內測的用戶全部聊了一遍,最終篩選下來的合格用戶不到1/10,對於其中一小部分特別有價值的用戶,我們還會安排一對一的當面訪談,產品經理甚至CEO親自去拜訪。這裡說的有價值,並不是說對方是大人物,而是指對方是我們典型的重度用戶,具有代表性,而且能給我們提出有價值的意見。對於這樣的用戶,我們花上一定的精力去溝通和維護是很有意義的。

關於用戶運營,我沒有特意去總結,我覺得永遠堅持一點就對了:用戶是上帝。另外,儘可能多地跟用戶交流,這是運營的基本素質。我在做運營的過程中,個人微信號5000好友全部加滿,兩個客服號也加了小一萬好友,由一個實習生專門打理。這樣確實比較耗精力,也會一定程度干擾生活,但這是做運營應該付出的犧牲。

自從放棄內容運營後,我們有好幾個月沒有發過文章。但是當我們用戶達到一定規模後,尤其是日活用戶達到好幾萬人的時候,還不做內容就是一種浪費和不作為。所以,我們又重新撿起了內容運營

由於服務號有推送次數限制,所以我們只給打卡用戶推送文章。但是即便如此,頭條文章也能輕鬆達到幾千甚至上萬。其實閱讀量和增粉能力並不是我們對內容運營的期望。我們把內容當成給用戶輸出價值和產生互動的最好形式。我們一般每天推送一篇精選文章 + 一個互動話題,兩者是有關聯的,比如文章是《有哪些細微但是很有用的習慣》,那麼當天的互動話題就是『說說自己的習慣』,諸如此類。這樣,用戶來我們平台就不僅僅是打卡了,也不僅僅是早起了,還可以收穫精神食糧,還可以參加互動,還有機會獲得獎品,用戶得到的是多重收穫,黏性自然會大大提高。這就是內容運營的價值。

關於內容運營,我的總結是:1、內容運營很有價值,但是不要把內容運營當成增粉的手段,這樣會扭曲你的內容運營方向。很多號做大之後,由於生存和發展的壓力,內容其實已經偏離了運營者的初衷,變成了什麼容易吸引眼球就發什麼。當我們無需把閱讀量和吸粉量作為內容運營的KPI時,我們做內容可以很單純,我們不需要找噱頭,不需要掉節操,也不需要標題黨,我們只需要用心給用戶準備有價值的內容就行。2、內容的形式並不拘泥於文章,互動也可以是內容,用戶也可以產生內容。如果你把用戶產生的互動內容整理成文章,這篇文章必然會受到用戶的歡迎,他們也會願意去轉發。

做運營做到一定階段,我發現各種運營其實是相輔相成的,融會貫通就能夠達到1+1+1&>3的效果。比如下面這張圖,是我總結內容、活動、社群的關係。而這各種運營工作的核心都是用戶,基礎都是產品。

這就是我這一年來做運營的一些經驗,當然並不全面,比如產品運營沒有說,因為相對沒有太多技巧,主要是一些數據整理和分析工作(但是也很重要)。比如商務合作,也很重要,我們的幾次跨越式發展,都是靠合作實現的,但是這已經不僅僅是運營的工作,還涉及到公司戰略層面。這一點有機會我再單獨聊聊。

那麼,最後一個問題。運營,或者運營總監需要什麼樣的素質和能力呢。顯而易見的我就不多說了,比如溝通能力、策劃能力、分析能力、寫東西的能力等等。說兩點虛的,我覺得:

1、運營要有敢於嘗試、屢敗屢戰的素質。這一點跟創業的精神是一致的。因為跟技術和產品相比,運營是最沒有方法論的,需要不斷嘗試,十條路可能只有一兩條是通的。所以心理素質要好,撞牆了換個方向再撞,總有找著門的時候。

2、運營總監要有統籌全局的眼光和能力。運營工作很分散很瑣碎,只盯一點難以達到出眾的效果,多維度協同運營才能盤活全局。更進一步,不局限於運營工作,還要跟產品團隊有良好的協同,甚至懂點技術也是很有好處的。所以說,『不懂技術的產品不是好運營』嘛。

歡迎跟我交流討論,個人微信:chenju2018(如想深度交流,歡迎到「在行」上約我:陳炬- 朝夕日曆創始人運營總監)


先說下這幾年在運營領域取得的小小成績:
1. 畢業之後,幾年努力薪水漲了10倍
2. 運營能力初步成型後,和騰訊高級產品經理、騰訊技術總監合夥創業,擔任運營合伙人
3. 業餘時間寫了一個公眾號,40篇文章的情況下,已獲得關注6萬,是運營類個人公眾號TOP2
4. 在寫第4篇文章的時候,被出版社邀請簽約寫一本運營類的書籍

以上成績比起我的很多運營同行和前輩來說,根本不值得一提,只是我走過最開始的迷茫和痛苦,一點點努力,在初期走了很多彎路,浪費了很多時間,得到了一些很深刻的教訓,使得在後期一些事情上比較幸運地做對了一些選擇,所以今天和大家分享一下。不見得適用於每個人,但希望對大家會有一點幫助。

為什麼聊這個話題?

在畢業後最初4年里,我的薪水漲了超過10倍,從最開始一個苦哈哈一無是處的屌絲,在運營工作中慢慢成長,也有了相對比較理想的報酬。

剛畢業時的我懵懂無知,空有滿腔熱血想要做出一番成績,努力一段時間後能力沒有提升,開始陷入迷茫困惑,再到逐步摸索出門道,一路走來回看犯了不少錯誤,也在一些選擇上做對了些事,感慨良多。

之前組織線下沙龍,和一些小夥伴分享這些經歷和感受的時候,發現這部分共鳴最強烈,所以整理出來希望給還在職場苦逼奮鬥的運營同仁一些啟發。

我也曾是個屌絲

和很多人一樣,我並不是一開始就很進入了非常好的公司,也走了很多彎路。

大四有一次到上海參加一次企業家活動,認識了第一家公司的老闆,當時他是那場演講活動中最打動聽眾的企業家,而且還出了一本書。

我買了書回去之後認真拜讀被他的故事感動了,覺得他的事業格局不簡單,就主動死皮白咧地到公司找他,希望能到他公司工作,能夠近距離地與他接觸學到更多東西。

見到像我這麼勇敢直接、渴望動機這麼強的小夥子,就給了我一個機會。

當時老闆經常告訴我,年輕人剛入社會,更要看中的是成長,而不是物質回報;做事業,重要的是對社會的價值,而不是公司利潤。作為一個自詡境界比較高的人,這聽起來覺得好有道理的樣子(洗腦中……)。

但是萬萬沒想到,真的居然只給我相當低的工資,每個月1500,還持續了1年,囧……
(註:其實按照1500這個起點,後來薪資的增長應該是有二十多倍的,只是為了避免淪為標題黨,還是寫了個保守的十倍)

開始工作之後,就肯定不能找家裡要錢,當時真是過得很屌絲,都捨不得買被子,別人睡覺前脫衣服,我睡覺前把可以穿的衣服都穿上來保暖。

在這家公司,做的事情非常雜,從準備物料,整理名單,列印材料,還經常去搬箱子、拉線,過了半年之後工作稍微多了一點高級的了,但還是打雜的狀態,開始給老闆收集材料、準備PPT、剪輯音樂等,自己也經常加班,甚至主動加班攬了好多活做了好多事,我自己天真地以為我只要努力埋頭苦幹,就一定會有機會出人頭地的。

事實上,這是我最為後悔的一段工作經歷,因為我並沒有在任何能力上有較大的提升,和畢業的時候沒什麼變化,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我浪費了畢業後寶貴的一年半時間。

還好,這段經歷讓我收穫了3個重要的教訓:

當時老闆告訴我 :只要你足夠努力,未來你一定會了不起的,吃虧是福嘛!多做一定會有回報的!

然而,事實上並不是這樣,我的努力付出並沒有相對應地帶來薪水地提升。

原因在於,能力沒有本質上的提升,而只懂得攬苦活干,最終還是被當做一個勤奮的苦力。

老闆在書里寫的很多事情,在日常中他根本就做不到,只是一味給員工洗腦,讓員工拿低工資為他賣命,用傳統的方式管理團隊,而壓制員工的不同意見。

我還時常安慰自己,給自己一些希望,告訴自己未來有機會改變,卻在猶豫和等待中浪費了不少時間。

如果多啦A夢能夠帶我回到那段時間,我一定拿個棍子去把自己敲醒的。

有次沙龍分享時有位朋友說,儘管工作很無聊沒有提升,產品也不好感覺不到希望,卻因為當時老闆招他來的時候,大家說好會一起走到最後,所以沒打算辭職。

我送他一句話,」更重要的事情是,要對自己負責」。不要因為和老闆有所謂的感情或承諾,就放棄自己去重新選擇的機會,對自己的人生負責。

如果既沒有收入,產品又沒有前景,能力提升又很慢,還是趕緊跳槽吧。

一年半之後,當我離開那家公司之後,我發現自己的能力並沒有特別提升,甚至不知道自己下一份工作到底要做什麼。

之前簡單重複的打雜工作,並沒有給我積累什麼能力和經驗,面對新的工作,眼前也依然是一片迷茫。

在這家公司浪費了這麼多時間,這真是我活這麼多年來最後悔的一件事了。

不過還好,至少我已經走了出來,我回家休息調整了2個月時間 ,帶著這些教訓我去了北京開始了新的工作。

再談我下一段經歷之前,我想先分享幾個問題的思考:

為什麼會有高薪?

企業僱傭人才不是為了救濟難民,而是為了經營事業的發展,所以報酬會根據員工所創造的價值來確定。

決定高薪的有3個要素,核心競爭力、不可替代的程度,以及這個能力的被需求程度。

什麼叫核心競爭力呢?
核心競爭力最早由普拉哈拉德和加里·哈默爾兩位教授提出,是指個人相較於競爭對手而言所具備的競爭優勢與核心能力差異。

核心競爭力代表的不是一個能力,而是多方面能力的組合。

價值性: 能夠為企業創作價值的優勢或能力,才是核心競爭力。之前我收到個簡歷,上面寫著「英雄聯盟」打到了某個段位,這對於我需要招聘的運營崗位來說,就不具有價值,也無法構成核心競爭力;當然也許對於某些遊戲類運營或者主播來說,也許是有價值的。

(你知道我收到一份簡歷上主要實踐經歷寫著擔任過「寢室長」的同學,是一種什麼樣的感想嗎?)

對公司有價值的能力,並不一定代表就有優勢,因為這需要看不可替代的程度。比如「會使用Excel」就非常容易替代,所以在這方面並不能給你帶來多少優勢,但是能夠「使用Excel數據透視表進行數據分析」就是一個非常少人能夠掌握的能力了。不可替代的程度越高,這種核心競爭力就越有價值。

產品運營領域的核心競爭力是什麼呢?

在自己完全沒有核心競爭力的時候,勤奮努力加上積極承擔就可以成為你的核心競爭力。同時自己要有意識地給自己樹立方向,培養自己更強大的核心競爭力。

開始逐步形成核心競爭力的階段

帶著前一份工作的深刻教訓,我比較注意在第二份工作中有意識地關注自己能力的提升。

在剛到新公司時,需要參與一個營銷論壇的搭建和運營,因為才剛開始做,也只有兩個人,另外一位年長我幾歲的同事,是211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的,工作經歷也比我豐富,自然而然地就由他來主導負責,我輔助參與。

當時的我,對於做論壇運營興趣非常高,於是花了很多時間研究關於論壇運營的資料、經驗文章、站長訪談、插件工具,研究優秀論壇的規劃和運營。

2周後的一次老闆參與的討論會上,針對具體問題,我表達了一些我對這些問題的看法,能夠非常明顯地感受到我對論壇的理解,比另一位同事更在行。

又是,位置開始調轉,開始指定由我來主導負責論壇的整體工作,另一位同事輔助。

從我過去的數次晉陞經歷來看,這種機會的出現,每次都比自己預想地來得更快,尤其是在小公司,不信你去試試。

儘管職業初期走了很多彎路,浪費了不少時間,但這段時間的獨立負責一件事情的成長,還是給我帶來了巨大的提升和飛躍。

通過積極主動我開始了獨立負責了整個論壇的搭建和運營,從最開始板塊的設計,到種子用戶引入,內容運營,版主招募管理,策劃活動,邀請大牛,開發新功能等。

當我需要獨立負責一件事的時候,我就不僅需要從宏觀上考慮方方面面提升全局觀,也需要在面對具體問題的時候想辦法解決提升應對能力。

老闆在初期也一直沒有再招其他新人,恰好給我了比較充分的機會,去實踐嘗試了論壇運營的方方面面。

再加上論壇本身的內容定位,是關於營銷、市場和運營方面的,在這期間夯實了我一定的運營理論基礎和實踐經驗,包括活動文案的能力也主要是在這個時期提升的。

用好時間

幾年前,那時還是異地戀,時間比較充裕,我找了一個離辦公室最近的一個小區,在這個小區里找了一個六人間的床位,由於挨得近,5分鐘就可以到公司,我節省了大量每天上下班擠地鐵的時間。

早晨6點多起床就到公司,晚上十一點才從公司離開回到住處。

因為住的是多人間,為了避免排隊,我甚至把洗漱用品放到公司,眼睛一睜摸著天黑就到公司才開始刷牙,然後開始學習,那段時間裡,每天比同事整整多了四五個小時的時間學習,能力差距很快就拉開了。

青春很短的,大學畢業後能夠讓自己全情投入工作的時間真的不多的,如果你22歲大學畢業,24歲戀愛,27歲結婚,28歲生子,你能夠真正讓自己奮鬥的時間真的不多的。

作為一個已婚人士,我想告訴你,真的是不知道有多麼羨慕當初可以周末兩天都用來學習的日子了,更覺得大學裡每天都可以做自己想做事情的日子真是天堂。

通過這樣一份經歷,我開始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薪水也有小幅的增長,由於老闆思維傳統格局有限,在一段時間內我發現能力很難有所提高,於是我跳出來尋找新的機會。

釋放自己的時間

後來到了一家真格基金投資的創業公司,入職2個月我開始獨立負責組建公司轉型的1個新項目的上線,從最開始的項目策劃 、流程設計、用戶溝通、文案設計、合作談判,再到廣告投放、客戶管理,都是我一個人完全負責,又是完整地經歷了項目一次從零到一的過程,更珍貴的是,這次是一個盈利的項目,開始幫助公司扭虧為盈,其中有用戶的付費轉化和精準廣告投放,這個對我來說,是非常有價值的。

在這些方面的努力下,我的能力明顯迅速提升,也開始逐步帶團隊,剛開始不太懂得授權,弄得自己很累很辛苦。後來反思到,我需要讓跟著我做事的人變優秀起來,釋放我的時間,讓自己投入做更多有價值的事情。

尊重他們的想法,積極鼓勵他們的進步,讓他們也能夠早日承擔起一個相對獨立的工作。

由於項目的順利進展,我負責的項目佔了公司盈利的一半以上,再過一年之後,我開始負責整個公司的運營和管理,月薪也一路漲到了3萬多。

選擇比努力重要

從畢業以來,我一直都很努力,但不同階段完全不同的進步速度讓我明白:選擇比努力重要,選對方向選好公司,把握住機會真的很重要。

我把「Do the right thing,Not the easy one。」這句話做成手機封面,不斷提醒自己,要注意關注自己走在正確的道路上,避免用「感覺很努力」來欺騙自己。

結語

朋友圈裡經常會流傳如何與老闆談加薪的文章,這裡就不和大家討論了,因為在我看來,比起談加薪,更重要的在於獲得值得加薪的的能力。

也許我的經歷有些過程有一定偶然性,不可完全複製,希望這些教訓能讓成長中的小夥伴少走些彎路。

現在的我,也並不算是一個頂級運營,還有非常多需要成長進步的地方。

我也曾走過迷茫苦逼的日子,但我始終相信未來會變美好,從未放棄對未來的努力追求,我所知道的並不比別人多,起點也並不比別人好,也許只是相信的多了點,做的多了點,結果好了一點。現實中確實也是這樣,聽完會去行動的人永遠只是少數。

祝愛上運營!

如果對你有啟發,點個讚唄~


背景:11年下半年進入互聯網公司實習,12年畢業進入創新工場投資的項目做運營經理,13年下半年負責一個內部孵化項目並實現盈利,期間出版了第一本關於產品經理面試的書,14年11月到朋友創辦的公司負責運營,16年1月1號完成了一本26.5萬字運營書籍的初稿。

一、11年,大四,運營專員

先說一下第一份工作,姑且把它叫做社區運營。為什麼棄了BT兩家的OFFER來做社區運營,原因很簡單很單純,因為當時的Leader說這是一個內部創業項目,並且公司會憑藉這個項目上市,當時想法比較單純,心裡想著,萬一實現了,迎娶白富美出任CEO的路已經不遠了。所以義無反顧的拿了Offer。人生前20年從未出過湖北省的我,一個人拎著行李來到北京,找房子,然後入職。

當時對於運營了解非常少,但Leader派的任何活基本上手都非常快,所以入職之後不到六個月的時間已經做過活動策劃、推廣運營、內容運營、商務合作、市場投放、方案撰寫、數據分析等各種工作。

入職的第一周,搞定了一個流量過10萬的垂直社區,一分錢沒有花,獲得對方的一個為期兩周的首頁推廣資源;讓網站的流量第一次破記錄創造新高;

緊接著的第二周,負責跟公司的市場部對接地鐵及公交的投放方案,帶我的高級運營經理因事請假,所以整個推放方案的文案、創意這些基本工作以及設計及投放的執行工作都是由我來完成的。

因為這兩件事,Leader非常滿意,然後給我單獨加了KPI。正是因為有了KPI,讓我別白了數據相關的東西,GA的監測、活躍用戶的分享,另外還有一個最重要的東西就是投入產出比。

然後當時運營的架構基本是這樣的,Leader下面有運營總監,運營總監下面還有三個高級運營經理,再下面就是若干個實習生。而實習生基本以北京為主,請假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然後我就貌似很吃虧的替很多實習生做了很多事,就這樣活動策劃、推廣運營、內容運營、商務合作、市場投放、方案撰寫、數據分析,一個沒有落下。

這個基本是做運營專員的經歷。

運營專員大概需要的能力及感悟

1、信任。去任何地方工作,團隊成員的信任跟認可是非常重要的,有了這種信任,意味著有更多的人會幫你,也意味著Leader會更好的放權給你。試想一下,有多少實習生到實習結束,都沒有接觸到數據的後台?沒有數據後台的全部許可權,意味著你不知道產品發展的情況,用戶獲取成本、UV、PV、註冊轉化率;沒有這些數據做參考,你不會知道接下來提供什麼樣的建議領導會採納,也不會推測出領導再為什麼煩憂,那麼就沒有任何錶現機會。

2、期望值管理。在獲取信任的過程中,注意一下不要鋒芒太露,@肥肥貓 講過一個東西叫作「期望值管理」。如果我們進入了一個團隊之後,就大招盡出,會導致領導對你的期望值不斷升高,如果有一次你滿足不了對方的需求,負面評價就會隨之而起,最終被貼上了表現平平的標籤。好在第三周Leader就用一些數據方面的問題把我問啞口無言,讓我知道原來運營還有這麼多高深的知識,不至於飄飄然引起其他人的反感。

3、用起來順手舒心。領導只是普通人,在大公司工作過這麼多年,什麼陣勢都見識過,所以大領導無論怎麼洗腦,具體幹事的高級運營經理想要的永遠都是活少錢多,早點兒下班。而對於我這個實習生,則全無這個訴求,並不是我有多麼崇高的追求,只是為了生存罷了,而且一沒有女朋友,二在北京也幾乎沒有朋友,幾乎全部的時間都可以自行支配。所以高級經理的任何需求都能加能加點的去完成,比如負責推廣的高級運營經理要做SEM優化,需要拓詞,當時沒有找到拓詞的工具,硬是用最笨的辦法去通過百度搜索推薦的相關搜索詞去拓詞,搜索了幾千次,整理了幾萬個關鍵詞,排重之後弄到夜裡四點給領導發過去。

LeaderA周末要去組織一個用戶活動,沒事,你在家裡休息,我行我上……

LeaderB上班事情要跟女朋友聊天,沒事,任何事情你說一次,我照做,不行你改……

LeaderC要做EDM、SEM推廣,沒事,素材方案我來寫,詞我來拓,你就說弄完之後,還需要怎麼弄……

LeaderD說這個月還有10萬註冊用戶的壓力,沒事,你告訴可以嘗試哪些方法,我一一來試……

怎麼用起來舒心,這樣用就來就叫舒心

4、真正的理解需求。如果你理解順心跟舒心,那你再不妨理解一下,什麼是需求。難道用戶有需求,領導就沒有需求么,實習生用起來順心舒心不是他的需求么,上班看看知乎上面的貼子,比如看看「被男朋友發現我打過胎,怎麼辦?」這樣的八卦問題,不比做方案有意思的多,下班去跟女神約會不比給實習生講知識有意思的多?

如果領導的需求你沒法理解,用戶的需求又何談洞悉呢?

5、學習總結能力。用著舒心其實不夠,還得順心,順心的意思是,不要給Leader帶來麻煩,任何事情有熱情肯定是不夠的,還得能把事給搞定。領導說一次你能把事記住,且能舉一反三,完善細節,比如同樣是組織活動。

  • 用戶不知道活動地址怎麼辦,百度截圖再用PS處理一下。

  • 每次簽到一堆用戶在哪裡找自己的名字很麻煩,怎麼提高效率,簽到表裡面有什麼?名字跟手機號,怎麼節約時間,降低查找難度,能不能把手機號排個序。

  • 活動的時候大家熱情降低怎麼辦?講個段子自嘲一下,或者是發個禮物紅包行不行……

遇到這些問題都需要想辦法解決,完善細節,效率就起來了,所以之後有一次,我一個人在創新工場辦了一個線下300線上1800人的活動,沒找一個外援,都是在效率上面優化過來的……

要讓Leader用著順心的關鍵詞,就是學習能力,跟基礎的積累吧

  • 比如Excel,用不好的人才說他是電子表格,數據透視表會不會,重複數據排重會不會,各種函數會不會?

  • 產品比較忙,能不能用Axure畫一下運營後台的原型圖;

  • 設計排期比較滿,能不能用Ps改個字體,配個色;

  • 小需求別煩技術,簡單的數據,能不用Vlookup處理一下;

  • 領導要去演講,2個小時50張PPT能不能設計一下

工作其實是先做人,後做事。

再來說說具體的技能。

1、理解產品。哪怕是實習的過程,也要了解產品是什麼?產品解決什麼問題?只要回答了這兩個問題,無論你做哪個細分的方向,你都能做好。

2、溝通。為什麼把他放在第2位了,因為運營的任何工作都是涉及到溝通的,與領導,與產品,與技術,與設計。

  • 如何準確的描述自己的問題?

  • 什麼時候是封閉式的問題,什麼時候提開放式的問題?

  • 如果讓自己的溝通更有說服力,這些都是一門學問

3、文案。幾乎有一半的運營工作是從文案起步的,無論是微博還是微信的運營甚至是活動策劃,寫一手不差的文案是前提。

4、創意。剛畢業的時候,其實是想像力最豐富的時候,所以活動創意新玩法,這個也是一個基本功。

5、內容運營。如何有效率去提升內容運營的效率。

6、用戶運營。拉新,Leader的這個月的KPI還差10萬,怎麼完成?

留存,激活等

7、 推廣運營。這也是常見的一個崗位,跟誰談合作,怎麼談合作,考驗的是商務合作的功力。怎麼策劃熱點事件,引起病毒傳播,獲得海量流量。微博、微信、人人網、知乎、豆瓣、QQ群的推廣怎麼做?

流量的性價比如何,留存如何,考慮的是數據分析能力

這些都是一些具體的技能,任何人在具體崗位上學習一年半截基本都能有比較多的積累。

運營員或者初級運營經理的技能:先做人再做事,然後積累大量的運營相關的技能

二、12年,畢業、運營經理

畢業的時候,進入了創新工場投資的項目任運營經理。

雖說職位是運營經理,不過在最初的三個月類基本是沒有怎麼帶人的。

運營經理跟運營專員的區別是什麼的?

  • 運營專員,別人告訴你怎麼做,你超預期的完成就行。

  • 運營經理,運營總監告訴你目標,你超預期的完成就行。

最大的考驗,其實是目標的分解跟計劃的制定。

運營經理通常負責某一個具體領域的運營,或者是某個方向的運營。比如我當時在公司負責的是「產品、運營、創業、技術、設計等互聯網相關領域的運營。而有的公司的運營經理則只需要負責推廣運營或者是內容運營一個方面。

兩者的區別是在前者你廣,而後者則需對某一個東西比較精通。無論廣或者深,已經需要獨擋一面了。

當時的目標是完成一定的課程數量。這個職位相當於,互聯風相關領域的內容運營經理。

  • 從0到1的過程,當時是借用熟人的關係來分享課程。

  • 從1到10的過程,當時是借用更多的熟人、尋找更多的名師來分享課程。

當時,過於以目標為導向,卻忽略了一個問題,如何建立一種機制,尋找到一種增長引擎來完成這個目標,很可惜,當我意識到這個問題的時候,已經過去了一段時間。

  • 互聯網已經是一個非常大的領域;大而全意味著精力分散而內容沒有深度,小而美,專註在一個方向比如產品則意味著完成目標比較困難?

  • 做什麼樣的內容更適合?是面對入門級的課程,,幫助小白了解互聯網運營,還是進階課程,幫助運營大牛成為運營大神,還是兩者兼而有之?

  • 用戶分享的動機應該是什麼?是憑藉著熟人關注,還是創造一種激勵機制?

解決這三個問題,已經無法依靠於基本的運營技能了,而是要上升到運營邏輯上面來。

  • 運營專員所需要的技能是如何做內容運營,如何做用戶運營,如何做推廣運營;都是具體的方法

  • 而運營經理所需解決的都是為什麼要這樣做內容運營,為什麼要這麼做用戶運營,為什麼要這麼做推廣運營,需要脫離具體的辦法,回到問題本質,利用有效的邏輯去思考這個問題。

所以運營經理所需的技能已經不是具體的如何去做,而是透過現象看本質,了解為什麼這麼做,然後從眾多手段中選擇一個最有效的方法下來運營專員執行。

運營經理需要的第一個能力。擁抱變化。

1、行業變化:

近年來,每年都有一個領域進入風口,比如在線教育 ,O2O,互聯網金融;又比如互聯網從春天到寒冬,行業在變化的同時,你怎麼去適應這種變化?有的運營經理從在線教育一直追到了互聯網金融,不斷跨行。比如,比特幣火的時候,我們見證了比特幣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從700塊錢漲到7000塊錢,有的運營經理,開始痴迷炒幣。行業在變化,運營經理如何明確自己的選擇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2、產品變化:

產品的每一次改版,對運營經理都是巨大的挑戰,比如從以老師為中心到以用戶心中心,用戶人員如何順應這種變化;產品的每一個改版,對於運營人員的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適應?

3、自己的變化:

從帶1個實習生,到帶10個人,如何學到相應的知識緩解剛成為領導的危機?如何從一個微博運營達人,到變化成為一個培訓微博運營達人的小能人?這些變化都是新的挑戰。

又比如工作內容的變化,比如內容運營經理

  • 產品早期,核心工作是拉用戶產生優質的內容,重在如何起步

  • 產品中期,核心工作是引導用戶生產內容,重在激勵機制

  • 產品穩定期,篩選優質的內容,重在審核

相對應的運營經理所需的能力

1、目標

變化不可怕,但是對於擁有一定經驗的運營經理來說,變意味著不順手,更改工作流程,意味著效率的下降,而且需要花更多的精力去尋找新的方法。

其次,所處的位置跟運營專員已經不一樣了,無論是對行業,產品,運營都是一定的見解的,已有的認知會跟現狀產生衝突,這就是為什麼運營經常跟產品撕逼的原因;

如果變動了工作意味著在一個領域淺嘗輒止,雖然工資有所提升,但是能力方面的沉澱卻不一定夠;

所以,作為一名運營經理,第一個需要明確的就是自己的目標:

  • 是轉產品還是持續做運營

  • 是精通某一個方向的運營,還是運營各種工作都想嘗試

  • 以後是想自己創業,還是找工資更高的工作即可

很多人做運營並不是心不甘情不願一心想轉產品的,另外心裡有一個大公司夢,或者是想在運營某一個方向做的非常精,這些想法都非常正常,但是一旦有,就要盯緊目標做事;沒有對錯,只有對自己更有利的選擇;

如果目標有了,所有的變化跟痛苦就不是問題了,你也會變的更為關注

運營經理的第一個技能是「明確自己的目標」,且有「願力」完成公司下發的目標;

具體做法,每個月初就開始做目標的分解;比如當月目標是10萬拉新用戶;那麼通過數據去分解,按照正常的標準,自然增長情況下,各個渠道獲取的用戶是多少,餘下還有多少,現有的資源有哪些,每個資源能帶來多少,這些資源的轉化效果有無提升,提升之後,可以完成多少目標;如果目標還差一部分,向直屬Leader去請教,跟同行吃飯卻請教;

  • 能不能開發一些運營類的產品去拉新,如用戶邀請?

  • 能不能增加一下註冊轉化率?

  • 能不能定向找一些垂直資源,比如QQ群?

  • 能不能找一些免費的微博微信大號?

  • 能不能自己做個自媒體通過自己的渠道去推廣?

總之,目標來了,先不要質疑完成再說;如果目標都完成不了,連一個合格的運營經理都算不上,而剛當上運營經理的人,一定不要陷入自High的狀態;所謂自High,就是自己做一些自己覺得很NB的活動,實則指標上面沒有任何變化;

2、改善目標完成的質量

總監給的是10萬用戶,這個目標不斷增長,完成起來得心應手;

那麼就要看一下目標完成的質量,還是10萬用戶,如果讓他這批用戶的留存率更高?

怎麼增加留存?

  • 吸引有需求的用戶:吸用用戶打開、點擊、註冊的各個環節,需要進行適度的篩選;

  • 生產用戶有需求且與產品定位相關的內容:「單手解胸罩」,「被男朋友發現我打過胎,怎麼辦?」等滿足用戶八卦七情六慾的內容故然也是用戶有需求,但這種需求我們的產品能不能承載?短暫流量的提升,但是長久很來怎麼跟貓撲、天涯、知乎、貼吧去競爭 ,用戶的需求多了,你是滿足什麼的就老實做什麼內容?

  • 讓用戶有存在感:參與感也好,存在感也好,都是讓用戶有被重視的感覺,尤其是曾經在網上叱詫風雲的核心用戶跟種子用戶,想法辦讓他們有點存在感,被關注,被點贊,被發私信,閱讀量,評論量等等,實在不行,建個微信群讓他們high也是ok的,當然前提是你做的不是社交產品;

  • 沉澱用戶關係鏈:無論是興趣、話題、已有的關係鏈的導入等等,最好是讓用戶知沉澱一定的關係鏈;

  • 增加用戶離開的成本;比如網盤產品用戶已經上傳了自己的資源,雲筆記用戶已經寫了很多筆記且無法導入到其它筆記產品當中,離開的成本已經很好了

  • 構建外部的激勵體系;

考慮到目標完成的質量,然後你又會思考一些新的問題,用戶的流失率怎麼定義了,相應的活躍度怎麼定義了,然後流失的用戶怎麼喚回了,喚回的手段又有哪些,各個手段喚回的效果如何,用戶的心動時刻是怎麼樣滴?

等等,不斷思考的過程,不斷提高目標完成質量的過程,你會對某個領域更為精通;

3、團隊管理

先說招聘,剛當運營經理的人,必定有很強的領導欲,這種領導欲表現在要招一個跟自己差不多的人,招來的人的要求要跟自己一樣,覺得自己是最NB的,來的人必須絕對服從。出發點已經不是團隊需要什麼樣的人,而是什麼人又優秀又聰明又對自己絕對服從,如果真有這樣的人,還會來你們公司跟關你幹麼?

@劉錘 當時教我的是,用慣了鈍刀,再用快刀會更順手。招人這事,跟公司的品牌,薪水各方面都有關係,能招到什麼樣的人都是隨緣,你不能按照招聘一個總監的標準去招一個專員,所以重要的是看潛質。

帶人之後,就已經不是之前單打獨鬥的狀態了,需要做一些新的東西:

  • 建立一個流程:招來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跟你一樣內驅力非常強,目標感非常明確,每天都會給你意外的驚喜,這樣的人,你只需要告訴他你需要什麼,不要談什麼流程;如果招來的人,不具備這樣的素質,最好能不斷的幫他梳理一個固定的工作流程,讓他快速的熟悉;

  • 用人之長:比較優秀的運營經理一開始很難做一個好的leader,原因再說,用自己的標準來看別人,你怎麼這麼sb這些不會那也不會,動輒就是我實習的是時候怎麼怎麼樣,然後忽略了新人的長處;

  • 合理的目標:把自己的KPI分適當的分給新人,感覺互聯網公司很人有純管理的崗位吧,哪怕是到了COO有的事情也得親歷親為吧,所以別試圖把所以的KPI給他們;

  • 適合的成長路徑:運營包含的內容這麼多,每個新人都有自己適合的成長路徑,試著規範一下;

  • 大家都是同齡人,成為朋友,不裝逼,估計一切都能好好的談一下吧!

4、懂產品

運營經理往上的職位都需要懂產品,不一定要會畫原型圖,不一定會做用戶訪談,但是產品的邏輯需要懂,發展方向需要懂,否則往上的晉陞通道基本被堵死了。運營是這樣,對於產品經理也是一樣,精通運營,往下的事都好辦。

運營做的事情就是一個詞,傳遞產品價值,用產品的價值組織內容,吸引用戶,才是正道,尤其是在起步階段。

5、認同產品

即然知道產品解決什麼問題,必然需要認同。有多運營經理玩知乎的時間遠高於玩自己產品的時間?相信大有人在……

評論裡面「善意的建議」說,工作幾年還是老老實實積累,切勿寫什麼心得,抱歉裝逼心太重確實做不到哇

沒有畢業的時候,我就開始跟別人講微博運營(10萬真粉的微博11年末也算是大號吧)

畢業的時候,我就開始跟人講產品運營

為什麼提到這個,因為我們產品的價值就是「系統的知識分享」

我非常認同,三人行必有我師,本著的原則也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但不閑扯

所以13的時候開始在平台上面講《BAT產品經理面試潛規則的課》,然後兩年的時候,進BAT谷歌的大概有100多人吧,接著在人郵同事的建議下,花了二個星期把這個寫成了一本書,你要知道,你的世界裡不只是知乎啊,不是人人都年薪過百萬的,還有大把剛畢業即失業的學生了……

6、產品及運營方式改進

為什麼要提認同產品了,認同產品才能深度體驗,深度體驗才能了解真正的需求,無論是運營還是產品,尤其是互聯網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行業了,而是跟不同行業有太多的融合,如果不是深度用戶,你TM談什麼「無限逼近」用戶的使用場景了;

其次,用戶大部分不是做互聯網的,不要用你的直觀感受到想非互聯網行業的用戶;只有深度體驗,才能提出有效的產品改進方式,跟運營的改進方式

7、深度的產品體驗總結出來的盈利模式

深度體驗產品,再往下,也許你的盈利模式會更清楚,這裡不展開講了。總之,一個人通過分享無限可能。出書,賣課,兼之分享,這想收入都是出乎你意料之外的;

8、總結梳理

你已然是一個領導,當你靠機制管理團隊的時候,如何尋找更多有效的辦法,依靠的是總結梳理,尤其是做運營的,無論是用戶運營,推廣運營,內容運營,每一塊都能讓別人信服,是非常需要總結梳理的;

9、優先順序區分

運營專員是被安排,運營經理是安排別人,所以時間安排,優先順序區分一定到位;

10、總結學習方法提煉工作方法論

這個算是互聯網人的基本素養吧

當然,除此之外,還有太多太多無法言明的東西,以及每件事情經歷了多少重複次的痛苦都是後話,畢竟只有自己做過才知道

以上的工作,經過兩年多的沉澱,尤其是你能提出產品及產品及運營方式改進同時還能總結出來一套行之有效的運營模式及盈利模式之後,就可以更上一層樓,做總監了。

三、總監,14年底

總監跟運營經理最大的區別,不是在目標上,運營經理,總監跟你一個目標;

做總監時,你給公司管理層一個目標;

所要求的能力

1、 對行業及產品本身需絕對了解

2、組建並培養出一個強大的團隊;

3、依據現狀制定整個公司的目標,並依靠強大的邏輯,為產品及市場分解目標,能讓整個公司突圍活動下去,然後獲得融資或者是盈利;

自認為不算是一個好的總監或者是COO,所以暫時就不寫了;

四、總結:

  • 運營專員:才氣很重要,各種有重要的創意玩出花來,各種微博上萬轉發、微信10萬+都是這個階段的HIGH點;

  • 運營經理:在任務執行層,責任心,執行力的價值,遠大於才氣。甚至需要放棄自己的才氣,把機會交給眾多的兄弟,才能實現任務的完成;

  • 運營總監:除上前面的能力,還需要心力,心力是什麼?梁寧說,就是無止無盡操心的能力。資源永遠有限,戰略常常在變,兄弟都是親的,永遠沒人滿意。讓自己為事業拼一把,往上才有更多可能。

=======================================================================

有時間繼續更新。

有興趣可以加個人微信(zyulaoshi 討論運營相關的話題)


我的理解運營總監是一個下棋的人,銷售、市場、物流、供應商、編輯、後台產品技術等等各公司不同業務而不同的部門和團隊都是棋子,運營的負責人要有大局觀、運籌帷幄、下好棋才是最根本的。而下好棋的標準則是公司的業務KPI的達成,什麼戰略、組織、推廣、包裝都是為了下贏這盤棋的輔助。

我感覺CEO更多是偏於管理,可以不懂業務,更不要外行指導內行,懂用人就可以,把企業文化和價值觀做好,業務相關的交給懂業務執行力強的COO來做,其他的CEO來負責,這樣地搭配其實如果拋開可能的人事鬥爭內耗的話,兩個人有默契會更能打勝仗!

當然早期很多公司一般CEO都兼著COO的工作,一個人也擔得起來,但公司大了高速發展的時候如果不分開,CEO分身乏術,業務是命根子自己放不下,但這些是由團隊的擴大來實現的,往往就會出現團隊和系統以及流程跟不上業務的發展的情況,這樣的例子最近見到很多!


按題主要求,介紹下個人經歷:

  • 大學創業一年,產品運營都做過,商業意識得以啟蒙,因發展方向問題退出項目;

  • 來帝都發展,在某創投平台做運營,期間接觸大量優質項目,尋找機會;

  • 去某創業公司,作為核心成員之一見證天使到A輪,30人到全國10多個分公司;

  • 皮癢,辭職,嘗試獨立發展,徐圖大計;

接下來,把我自己經歷的、看到的、聽到的說一下,供參考。

運營,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

一、運營專員

這個時候在你的腦海中,運營還是一堆雜七雜八的事。

我們需要:寫篇軟文、做個活動、調研下用戶、統計個數據報表、和產品哥哥對接個需求,乃至客服的活,那叫一個豐富啊。

總的來說,不管你做什麼崗位,此時的我們,更關注怎麼做好每一件具體的事

此時,你要重點學習下面內容:

1.建立基礎的運營思維

  • 以用戶為中心

  • 試錯與迭代

  • 運營五步法(目標、用戶、方案、分析、迭代)

  • 明白社區、新媒體、APP、網站、電商、社群等運營的不同之處

  • ......

總之,一個具體的事給到你,你知道先幹什麼、後幹什麼、不能幹什麼。遇事不會手忙腳亂,就合格了。

2.具備基礎的運營能力

  • 和用戶聊天能挖出有用的信息

  • 給你一堆數據,能分析出道道來

  • 會起標題,能寫文章,文案功夫到家

  • 上手過渠道推廣,設計過轉化路徑

  • 做活動,不再追求天馬行空,而是能讓用戶買賬

  • ......

總之,要能夠具備一些能力和經驗,崗位不同,側重點不同,需要不斷訓練。

二、運營經理/總監

如圖所示,此時的運營不再雜七雜八,而是一個清晰的系統。你的更多精力不能夠放到細節上,而是怎麼把整個運營系統給盤活。

一個典型的例子,當推廣特別給力的時候,你要去關注留存和活躍是不是跟進的到位,如果只是營銷推廣專員,是不會關注這些的。

你思考的重點不再是某一件事的成敗,而是整體:要完成什麼目標?需要什麼資源?在哪裡投入?由誰來做?什麼樣的激勵措施?

此外,你也會更多的花心思研究競品,參與階段策略的制定,協調與其他部門的關係,包括招到更牛X的人才。

此時的學習重點:

1.從一個做事的人,變成一個管事的人,剛開始的時候你會不習慣,總覺著這不放心、那不放心

2.作為一個team leader,你要更關注團隊成員,研究每個人的特長、性格,幫助他們成長

3.你要帶領團隊通過運營來建立公司的競爭優勢,並儘可能降低成本

三、運營合伙人/CEO

我現在是第二次創業,加上一直對商業知識頗感興趣,在這談一些更高層的東西拋磚引玉,僅供大家參考。

先說句題外話,為什麼會加在運營合伙人旁邊加一個CEO呢?因為2015年以後,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CEO是運營出身,所以作為運營人員,把CEO作為自己的職業目標,是應該有的理想。

回到正題,在鼓吹產品為王、運營為王的當下,很多互聯網人只關注產品和運營覺得把用戶伺候好了,商業上的成功順理成章

這種思考方式比較狹隘。如果你到了合伙人或者CEO的階段,你會發現,你的眼裡不能只有產品和運營。

否則,你永遠都不會明白商業上的各種規律:

  • 寶潔強生為何開始走下坡路?

  • 麥當勞為什麼能靠房地產賺錢?

  • 在線教育為什麼一直不能出現巨頭?

  • 名創優品為什麼能逆勢增長?

  • O2O為什麼會倒下一片?

  • 乃至趙本山為什麼比郭德綱要高明?

  • ......

要知道,最成功的公司,未必生產了最好的產品。ZARA,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只有在所有商業要素構成最佳組合的時候,才能獲得最大的成功。

此時,你要跳出產品和運營的小圈子,去思考更大的商業邏輯:方向、產業、時機、商業模式、人、錢...讓這些要素得到最佳組合。

總結
從專員到總監再到CEO,你的思考從做好一件事,到帶領一個部門,再到帶領整個公司。需要的知識儲備和能力水平也是越來越高的。

隨著打怪升級,相信你會越來越覺得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所以最大的成長莫過於學會做出更明智的選擇。如果,你有幸坐上一艘靠譜的船,遇到靠譜的船長、並且糧食充足、風向有利的話,請珍惜!

最後,介紹一下「南北說運營」新出的課程:《快速上手運營工作》,以實用的運營方法論與案例為主,幫助小白和初級運營系統提升能力,可以點擊下面的文字鏈接試聽,沒有需要的朋友可以忽視了:

鏈接:快速上手運營工作(方法+案例) - 網易雲課堂


畢業的時候就選的運營崗,因為自己知道自己更喜歡解決實際問題;

從運營專員開始熟悉業務的各個細分枝節,缺人的時候還干過三個月的輪班客服,4白天+1夜晚;

最開始的兩年做了2個項目,對產品建立了相對全面的理解,從上線開始到產品後期生命周期超過兩年,高頻度的活動策劃和數據分析訓練;

後兩年組建團隊做發行平台,迄今為止發行手游頁游接近三十款;

現在總結是,做運營,一要深,目的在於對自己負責的業務有足夠深入的了解,熟悉業務範圍內的所有細節,了解行業運行模塊,知道在什麼時間點做什麼事;二要廣,有足夠的項目經驗,經歷過足夠多的突髮狀況下的應急處理;三要善於總結,主動總結;

畢竟運營的主要工作是,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


這篇文章是受榜樣 @秦路 的啟發,通過我的工作日誌、隨筆、回憶,分享在這近三年的運營工作中我是如何成長的,也希望能對各位有所幫助,成為更好的自己!

——————正文——————

我一直以為我還年輕,還有大把的時間可以揮霍浪費,其實並沒有。

紀錄片《壽司之神》我看了很多遍,最喜歡小野二郎說,「我一直重複同樣的事情以求精進,我總是嚮往能夠有所進步,我會繼續向上,努力達到巔峰,但沒人知道巔峰在哪裡。」成片時,小野二郎已經86歲高齡,但仍然在追求技藝巔峰。所以,我時刻鞭策自己:放鬆,你就輸了。

[《壽司之神》29′52″]

接下來我將以工作經歷、精進之路、艱難抉擇、心靈雞湯四個方面,講述我入行做運營這幾年的心路歷程和感悟。

  • 工作經歷:按月回憶我做的事情
  • 精進之路:優秀是有規律可循的
  • 艱難抉擇:我面對過的艱難選擇
  • 心靈雞湯:幹了這碗正能量雞湯

[文章大綱]

一、工作經歷

即將寫的是我近三年來,每個月的重大工作事件梳理。所有記錄均整理自工作日誌、隨筆、筆記、回憶,有疏漏難免,但大致無誤。我知道自己的工作哪裡做的尚可,哪裡還不夠。

每當我回憶起那些被虛度的日子,就倍感自責,而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立足當下,督促自己做好每一件事,因為總有個聲音在耳邊說:「小兔崽子,你還差得遠了。」

0.SX時期(2013.06-2014.05)

1.HL時期(2014.07-2015.10)

  • 2014年07月

一張火車票南下,剛落地就發燒,在合租房裡住了3天。第4天背上包去南方人才市場找工作。被HL錄用,職位是網路推廣專員。學習職場基本禮儀,會議敲門,離位熄屏等。接觸品牌A推廣工作。

  • 2014年08月

學寫品牌軟文,了解競爭對手,熟悉官網後台上傳等操作。了解SEO「四處一詞」等基礎知識,接觸百度知道、文庫,發軟文到免費信息門戶及各大論壇社區。學習基礎PS。開始優化文章寫法,使用不同文風。晚間接手客服輪值。公司開發新品牌C。

  • 2014年09月

每天上班後登記前一天的各種工作記錄表,6條百度/360/搜狗問答,然後寫1篇500字軟文,800字博文,發25個左右的信息渠道,上傳1篇官網文章。因文員離職,暫時接手信息登記及分發工作。期間被負責人要求開一次分享例會,準備的主題是,如何提高客服成功率。公司新開發品牌B。接觸品牌A的搜狗競價。提前轉正。

  • 2014年10月

新建,編輯百科詞條。抄寫A品牌原賬戶分詞情況,關鍵詞重新歸類,分核心、相關、競品、品牌、高流量、地域、相關品種詞。學習填寫推廣數據表。全權負責新品牌B的競價投放。研究賬戶調整思路,熟悉所有數據演算法。獲當月「優秀員工」稱號。

  • 2014年11月

主管從樓下調到樓上,親自指導競價學習。當月上旬,主管讓我參加公司周例會。每日/周直接向領導做數據彙報。上各大論壇平台搜集自學競價資料,系統學習賬戶調整思路。不斷調價、否詞、加詞、寫標題、改創意、學樣式、數據分析。利用空餘時間編寫第一份內部教程,主題是「53教程詳解」。帶公司SEO新人。小組內試行每周「一問一答」學習方法。升職。

  • 2014年12月

梳理競價操作流程,賬戶細緻分類,琢磨創意、標題的A/B測試,詳細了解不同時段、地域的排名展示規律。小組培訓,分享操作思路及學習方法,編寫「官網文章上傳詳解」、「軟文教程詳解」兩份教程。

  • 2015年01月

熟練使用競價數據分析,開發長尾詞,應用四象限分詞法,學習閃投、櫥窗等高級樣式物料,著重學習Excel數據分析,賬戶推倒重來,對關鍵詞進行再分組。策劃品牌故事軟文投放及編寫。主持部門會議。準備公司年會,學習Audition進行音頻剪輯。編寫「信息分發詳解」教程和「SEM手冊」。

  • 2015年02月

熟悉競價賬戶操作外的其他網站設置,如修改官網的離線寶溝通聯繫人,客服系統更換,代碼部署等。過年回家。系統梳理學過的SEO+SEM知識。新增市場部信息反饋記錄表。

  • 2015年03月

學習基本的HTML代碼,F12前端調試。重新規劃品牌B的SEO站,和我同時期進入公司的好友辭職,因故對主管甩臉色。主管帶著參加面試,新招SEO同事兩名。著重跟進移動競價投放,分離PC/移動投放數據。

  • 2015年04月

原部門負責人(負責人≠主管)請病假一個月。培訓新同事,一位SEO,一位SEM。面談並勸退一名員工。SEO的PC新站修改上線,規劃品牌B移動站和品牌C的PC站,修改上線。整理部門所有記錄表格並優化。漲工資。獲當月「優秀員工」稱號。

  • 2015年05月

因公司業務變動,調整B、C兩個品牌賬戶。新調來一位SEM同事,著重培養2位SEM賬戶調整技巧。新站上線,測試離線寶、留言、移動端、代碼部署、客服接入等。獲當月「優秀員工」稱號。

  • 2015年06月

負責人離職,接受所有對外工作。學習部門KPI,調整53、商橋樣式。優化主要數據分析表,跨表引用,減少人工操作。新增關鍵詞分析表。公司主體變更,轉移伺服器,修改網站重新備案。製作SEO培訓PPT。漲工資。

  • 2015年07月

主管因故調動。學習除競價外的其他付費產品,如百度網盟、華表、起跑線、品專等。系統梳理所有SEM知識,製作SEM培訓PPT。新增賬戶漏斗分析表。

  • 2015年08月

學習原有Excel表格設計思路、函數使用、透視表功能,優化其他數據表。設計SEM面試題,更新「SEM手冊」。規劃更新品牌B移動站。精簡競價賬戶關鍵詞,調整投放。

  • 2015年09月

因個人發展原因,月初整理好工作業績,申請離職,工作交接。重點培訓SEM,所學分六節課培訓完畢。月底和部門同事開最後一次會議,離職。

[HL工作筆記]

2.XJ時期(2015.10-2016.12)

  • 2015年10月

待業在家,整理一年多的工作文件,開始投遞簡歷。在兩家公司間糾結,最終選擇XJ。

  • 2015年11月

入職SEM主管,從零開始。用CHM製作網站規劃&原型,備案。整理統計代碼安裝,規劃網站上線詞包,製作競價開戶預算和百度品牌產品方案,在網站製作途中準備偽原創文章,製作SEO方案以及項目上線甘特圖。

  • 2015年12月

業務網站更新至2.0版本,修正TDK,製作3.0線稿。出微信優化方案,製作SEO綜合報表、競價鏈接加密轉置表。編寫部分網站開發文檔,接手推廣經理工作,職位變更。負責外網自媒體開發,製作媒體投放方案&預算PPT。製作周總結表和小組規範。提前轉正。

  • 2016年01月

編寫推广部人員架構及招聘需求,協同出每日內容話題外網推廣。著手上線百科詞條,開通廣點通、DSP,推進友鏈交換,更換網站客服軟體為商橋並編寫使用指南。

  • 2016年02月

日常推廣持續推進。啟用DSP,熟悉操作後台,提交素材需求,開始品牌曝光。設計製作並推行日/周/月結模板至全部門。年會。回家過年。

  • 2016年03月

考核面試者安排入職。提出部門樂捐制度。製作用戶畫像分析。協助新媒體H5製作和活動設計,出活動配合推廣方案。開通企業百科、外網自媒體投放平台。收尾公司外包項目。確定月培訓計劃。

  • 2016年04月

棄用業務網站,品牌網站更新2.0。編寫TDK及開發注意事項。部門培訓公司業務、制定運營部部門章程。捨棄舊微信訂閱號,開啟品牌和行業兩個新微信號規劃調研,編寫1W6字品牌運營方案。

  • 2016年05月

官方新微信號建設上線,交接包含方案、申請、文章模板、操作流程等文件給新媒體小組。編寫「標題的秘密」。制定熱點圖設計跟進流程。組織推進知乎、雪球話題推廣。為新開發的品牌APP做上線前準備。接手數據分析師的周運營報告製作。漲工資。

  • 2016年06月

重新設計周運營報告。制定運營部KPI方案。整理推廣季度總結及復盤。更新微信頭尾圖設計、自動回復等,修改新媒體公眾號運營方案。

  • 2016年07月

新媒體主管因病離職,交接新開發炒股APP工作。整理編寫炒股APP優化上架信息。整理運營部財務流水,制定半年復盤和計劃。啟動EDM、SMS。PC移動APP埋點,設置事件轉化路徑。出SEO自學方法同步SEO專員。部門培訓如何高效搜索。更新SEO綜合報表。製作官網M站首頁原型參考。

  • 2016年08月

停投DSP。設計Excel網站鏈接地圖,定稿「SEO手冊v2」。死鏈、外鏈、Robots.txt等問題全部修正。編寫運營數據分析培訓文章。製作炒股APP視頻宣傳片分鏡,設計炒股APP貨幣體系參考。對APP進行預熱推廣。行業微信號開始接廣告營收。

  • 2016年09月

編寫SEO術語大全培訓。整理季度復盤和計劃。設計產品推薦EDM模板,提交官網後台數據分析改進需求。梳理運營部項目文件並歸檔。

  • 2016年10月

更新多個EDM模板。編寫APP品牌推廣執行方案。整理微信投稿。更新APP上架資料,申請首發。更新科技媒體資料,整理A+輪商業計劃書,申請對接投融資。

  • 2016年11月

重心轉移,跟進活動/路演推廣。參加企業諮詢。

[XJ工作筆記]

二、精進之路

如果要說我自認為比同齡朋友優秀一點點的地方,我認為是「勤思」。有些事情(第四部分細說),越早明白並付諸行動,越能讓你快人一步。精進,絕不嫌早。我依照自己的經歷總結的精進之路,大致可分為這四個步驟:「上手→優化→輸出→交流」。

[精進之路]

1、路徑

知乎@王哲曾說:「能很早找到人生的目標與方向,並堅定不移地為之奮鬥的人,是真正的天才,這種天才,要比高考考700分,還要稀缺10000倍。」我對此深以為然。

我當初因為沒方向,投遞了三份簡歷,一份是CAD繪圖員、一份是機器人測試員、一份是網路推廣專員。三個方向我都有興趣,但最終被網路推廣選擇,才開始在職業道路上慢慢尋找目標和方向。

我能給所有同學分享的親身經驗是:

  • 如果你有方向:

如果你有方向,那麼太好了,我想你應該已經深思熟慮過,選擇了一份自己喜歡的工作。接下來,你只需要找到這個行業里的優秀公司,想盡辦法鑽進去實習。在實習之前,把你為了朝這個方向做出的努力全部總結成文本,遞給面試官,你就已經贏在了起跑線。

  • 如果你沒方向:

沒方向也不要氣餒,迷茫中的同學千千萬,你可以先花三天的時間好好想清楚自己到底想做什麼?喜歡做什麼?有了很多錢之後還會做什麼?如果實在想不清楚,那就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扎進企業的洪流中鍛煉。在做好自己手頭事情的同時,求助上級/領導,觀察各個崗位的工作內容。先做起來,才能把事情做好,把路走通。

1)上手

進入職場工作後,肯定會有很長一段時間的不適應,因為學校和社會是截然不同的環境。雖然沒有天堂到地獄這麼誇張,但是以我的經歷,三個月到一年左右,大多會經歷這樣三個時期。

  • 懷疑期

如果沒有經驗也沒有名校和各種推薦加持,那麼初入企業大多是實習打雜。我曾在進入HL的兩個月時間內,每天面對寫文章、編輯文章、發外鏈的循環。早上一睜眼,我就已經知道我這一周會做什麼,那種感覺就好像是前途渺茫,不見天日。我會開始高頻率的懷疑自己,責問自己,拿著2000塊/月的工資在這裡幹什麼?每天上下班做這些重複的事情有用嗎?懷疑久了真的會讓一個人信心全失,但是還好我走出來了。我沒有因為每個月拿著比洗碗工還低的工資就玩忽職守。我想通了一件事,那就是「如果你在拿著低薪賺不到錢的情況下,還放棄了企業給你學習的機會,你永遠是什麼都不會的水貨!」

這個感悟,分享給所有處在「懷疑期」的朋友。學習,不是為了別人。

  • 迷茫期

適應了工作,度過了「懷疑期」,每天按部就班的生活。我又陷入了另一個境地,即「我不知道我還能做些什麼」的「迷茫期」。

「喬哈里視窗」提出每個人的知識面都有四個維度,一是「我知道自己知道」;二是「我知道自己不知道」;三是「我不知道自己知道」;四是「我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我也曾在培訓時強調過這件事,很多時候,管理者並不是害怕不能教會同事某些技能,而是不知道同事有哪些思維局限。最明顯的例子是用Excel做數據分析時使用透視表分析。很多不知道透視表的同事用函數洋洋洒洒幾個小時,其實用透視表可能只要分分鐘。這就是思維局限帶來的降維打擊。

在「迷茫期」的朋友,最要緊的是認清自身思維和工作的局限,熟悉產品平台本身的使用細則;多模仿身邊優秀的同事、領導;讀更多書;關注前沿的技術手段和方法。

  • 跳脫期

當你大致掌握了崗位的工作事項,就不該再以被動的「學習者」身份自居。去觀察其他崗位和部門有哪些工作是和你的本職工作最貼近,最有用的部分,想方設法自學求教,把這部分技能學到手,減少今後可能會出現「求爺爺告奶奶」的支援情況。所謂「跳脫期」,即為你不再只關注手頭的工作,而是從原先的執行層思維,轉變為管理者思維。找到小組或部門間的邊界,打破它。從而過渡到「優化」階段。

2)優化

「上手」階段更注重身體力行,而「優化」階段則是強調「思考」的重要性。我一直以為不斷的思考應該是常態,但很多朋友卻一直埋頭苦幹,忘記了抬頭看路。

有不少朋友添加我後常常會問到我一個問題,那就是「作為新人,我該做什麼?」

針對這個問題,我有四點建議分享。

  • 學會正確地問問題

新人上手工作肯定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哪怕是自學也會一知半解,不要覺得上級工作忙,就把所有問題藏起來硬啃。如果解決這個問題能馬上提高你的工作效率,我想上級巴不得你趕快問,早點兒解決,大家都輕鬆。主動提問的難點不在「主動」,而在於大多提問者根本不知道怎樣提問題,正確提問的步驟如下:

  1. 提出帶有具體描述的問題
  2. 說明我為了嘗試解答該問題做出了哪些努力
  3. 我的想法思路和可供選擇

舉例問:

A)上級你好,打擾你了。最近我有個工作上的問題一直困擾我,是關於「如何區分免費付費流量的方法」,你什麼時候有空我來找你。(正式提問前,給上級消息,說明你想問的問題方向,看他什麼時候有空,也讓他心裡有底,準備一下)

B)我在分析網站來源的時候,不知道怎麼區分DSP付費廣告流量和自然流量。我在網上查,看見有人說用「URL標記」,但是為什麼我用「?」標記沒用呢?(正式提問時,說明你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已經自己查過並且具體實施了某方法,不是伸手黨)

舉例答:

ab)用追蹤鏈接區分免費付費流量是一種方法,我看見你用大寫「?」標記的操作了。但是標記的「?」需要英文小寫才能生效,大寫會變成真實鏈接,導致404。(先回答你為什麼無效,癥結在哪,同時你要記下上級說話時你不懂的名詞,如「追蹤鏈接」)

舉例問:

C)哦,原來是這樣啊!老大你真是幫了我大忙,謝謝。另外我還想了解一下,除了使用追蹤鏈接來區分,還有什麼方法呢?(適當的誇讚,然後拋出你想到的關聯問題)

舉例答:

c)最基本的方法兩種,第一找自己的問題,第二找對方的問題。剛才說的追蹤鏈接就是在我們自己上架素材時做的工作,另一種就是問DSP客服,有沒有現成的追蹤代碼生成器,直接嵌入後台,不需要人工操作的。(上級提出關鍵詞「基本方法」,一般來說,基本方法就是通用的思路,記下這個思路,以後遇到問題,自己也可以用來分析)

保證提出的問題清晰且具體,盡量讓上級做選擇題而非問答題。切忌問如「運營怎麼做比較好、網站推廣有哪些渠道」之類大而寬的開放問題,幾萬個字也不一定分析的完。總之,適當問一些能體現你思考能力的好問題,得到上級的回答後,舉一反三,偷學上級的解題思路。這樣對方能獲得解題的成就感,你也有所得,何樂不為呢?

  • 超預期完成工作

通常情況,上級下達任務後,心裡會做一個評估(基準線),完成到什麼程度他會覺得你完成的合格,什麼程度才是優秀。想要「超預期」完成上級布置的工作,你必須先知道基準線是什麼。

有兩個解題方法,第一種就是查,去網上查或者翻之前外發的類似文檔,看文檔的內容、格式以及寫法思路,然後按照自己的理解模仿一份,這是行業的基準線。第二種是直接問,上級布置任務後,主動問領導希望你們完成到什麼程度,大概分幾個步驟,然後按照領導的描述去思考。在做的過程中思考他為什麼要給你安排這個任務?當你完成了這個任務之後,下一步他可能會給你安排什麼任務?

然後按照自己的猜測提前準備,這樣當你向上級交付任務,上級驗收後,再給你下派任務時,你和其他人的差距就出來了。

如果新任務和你的猜測不一樣,那麼去想想為什麼會不一樣,摸清楚上級的思路,利於你開展工作。如果任務和你猜測的一樣,而你又有準備,馬上能說出觀點或看法來,相信我,上級肯定會對你刮目相看。

  • 總結+復盤=迅速提高

要說我在工作中有哪些「私人成長秘籍」,我想應該就是「總結+復盤」。在每個項目收尾或是階段性流程結束後,我都會整理好所有項目文件並通過數據來分析「投入產出比(ROI)」,找出做這件事時有哪些優質渠道、哪些可以捨棄的渠道。然後形成書面記錄,哪怕領導不看,自己也留底保存。

我知道很多人對「工作日誌」有意見,挑些常規的工作記錄,特殊事項和完成時間就全部敷衍了事。你當然可以敷衍別人,但是別敷衍自己,誠實的記錄每一天自己完成了哪些工作,未解決哪些問題,遇到的特殊情況,學到了什麼。堅持每天花10分鐘思考記錄,幾個月後等你回頭復盤的時候,會親眼看見自己的成長。

  • 人都是逼出來的

人都是逼出來的(嚴肅臉),這話一點兒也不假。自制力高的人,能自己逼自己一把,自制力差的,就只能祈禱進入一個狼性的環境,被別人被環境被KPI逼著跑。

a. 被別人逼

關於被別人逼這件事,我太有經驗了。最早在HL的時候,因為負責人請病假一月,整個部門的日常工作和專業工作只有我來主導,我本來想慢慢地接手,但是別人根本不給你「慢慢」的機會。教你一遍後只能硬著頭皮上,遇到不懂的你再也不能喊XX來幫我看下,XX這是什麼情況,只有靠自己。經歷過這些痛苦的階段後你會發現,原來自己離開了誰都不會死,遇見不懂的去問,去查,方法總比困難多。

b. 被自己逼

我到現在仍然不相信有多少人真的能靠意志力自己逼自己,所謂釜底抽薪,說得好聽。哪怕是我在微信進行早起計划到現在,仍然要靠鬧鐘,靠罰錢來逼自己。人生來懶惰,生活就是在和自己的劣根性作鬥爭。不要太相信自己,有本事就把想法就公之於眾,讓大眾來監督。時間長了,成就感和習慣會推著你走的。

3)輸出

在「上手」和「優化」兩個階段,自己會積累大量的操作經驗和思考成果。不要讓這些寶貴的知識腐爛在腦子裡,趁熱用筆記錄下來,形成文字。

[原創文章數量]

(1)動筆前——融合

我沒事就會想一些亂七八糟的事情,可能是工作可能是生活,也可能是遇見某事心有所感。我會把我想到的有價值的線索記錄在手機便簽里,當做素材留用。

我們在生活中接觸了太多碎片知識,這些知識如果不經過融合、提煉就會變成「信息爆炸」。所以我在動筆前,都會把我從前收集到的想法和觀點篩選一次,看看哪些內容適合我要寫的這篇文章。在思考文章骨架的時候,就相當於把所有碎片知識做了一次融合加工,把碎片知識變成系統知識。

(2)動筆時——先寫

想寫的東西都在腦海里過了一遍,等到真正動筆時,你又會遇到諸如「在哪兒寫、用什麼寫、長短文、公開還是不公開、被人罵怎麼辦」等等一系列很雞毛的問題。我從前把每個問題都認真思考過,而現在之所以說他們雞毛,那是因為,這些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先寫。

a. 在哪寫

動筆之前不要因為「在哪兒寫能讓我出名」這個問題糾結十天半個月,找到自己熟悉的平台寫就好。比如熟悉知乎的,就寫專欄;熟悉簡書、豆瓣、微博的就寫日誌;熟悉微信公眾號的開個人號也可以。如果初衷只是記錄自己的想法,就不要過於糾結排版美觀標點符號,基本分段簡潔明了即可。

b. 外發嗎

我有時候會寫點兒傷春悲秋的的短文,也會寫本來想外發,結果到一半思路斷了的殘稿。這些不外發的文章,我會選擇在為知筆記存起來,當作「大素材」,等到哪天思路又回來了再補充完善。所有不外發的文章我都寫得隨意,甚至不需要大綱,就記流水賬,想到哪裡寫哪裡。別聽人說寫文章一定要分一二三四,對初學者來說,得先讓他寫起來。

(3)動筆後——消化

日漸豐富的筆記和文章庫會給我帶來巨大的成就感,但這不是最後一步。所有文章成稿後,你需要定期回頭檢視自己寫過的東西。一來認清現在的自己和當時的自己有哪些變化和差距;二來你需要再消化,即把自己曾經寫過類似的觀點集合在一起,變成一篇完整心路歷程,最終形成的文章就是你對某件事的原則和價值觀。

我喜歡看自己從前寫的文字,不論有多幼稚可笑。成熟的過程就是不斷否定從前的自己,這些文字帶來的紀念價值遠比你想像的要大。

[發布文章截圖]

4)交流

小時候我爸常說,是騾子是馬拉出來遛遛。當你走上精進之路,就回不了頭。不要害怕被罵,也不要抵觸交流,寧願被大神虐死,也不做井底之蛙。和優秀的人同行,你才會知道,原來人真的會發光。

(1)遷移

開會的時候,我提到過一個問題,就是「當你從這裡離開,你現在學的東西有多少是能帶走的?」這個問題體現的就是知識的可遷移性。你不會永遠只和一個專業圈子裡的人交流,所以和其他人的愛好、話題,不會永遠在一個頻道。

那麼你要去想,你現在從事的工作中,哪些思考方式是「通用」的。以我入行的「SEM」為例,我帶走了兩項重要能力。

a. 邏輯思維

因為在建立賬戶關鍵詞分組中,詞性相同的關鍵詞更容易飄紅,同時帶來更高質量度。所以我在分詞的時候,會按照所有關鍵詞的詞性歸類劃分,其他人一眼就能看出我做賬戶的邏輯是怎樣。這個能力影響了我的方方面面,寫作時,我會梳理大綱;看新聞時,我會先想出現問題的源頭等等。

b. 數據量化

在通過數據分析不同渠道投放廣告的效果時,要進行數據量化。比如渠道A投入10,收穫20;渠道B投入20,收穫25。有了數據量化,就不會得出「B收益25>A收益20,加大B渠道的投放」這樣片面的結果。延伸到生活中,我會為具體行為打分,比如識人時,會為每個人的行為舉止打分,談吐禮貌+1、衣著乾淨+1、公共場合不大聲喧嘩+1等等,最終計算出這個人在我心中的得分情況。用更加理性,數據化的思維看待世界,會有不同的樂趣。

(2)質變

量變引起質變,所謂的「質變」、「頓悟」全部來自於大量的積累。這些積累不僅來自於人和人之間的溝通,還有人和物之間的交流。不斷的交流碰撞,讓你的知識圓面越來越大,看事情的維度越來越高,進而看見更大的世界。

a. 和物交流

成長初期,我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模仿」。如饑似渴的在項目文件夾中看其他同事製作過的方案、文檔,這些文檔代表了作者在某一方面的結晶。不僅能從文檔中學到硬知識,還包括如何排版、稱呼、命名等軟技能。到了成長中期,本部門或其他部門你能「偷學」的東西已經不多的時候。去讀書,和書交流,書中內容不僅凝聚了作者當前所學,且邏輯更加嚴謹。遇到一本對的書,真的會手舞足蹈。

b. 和人溝通

文件和書都是死的,真正要向你傳達的是人的理念和思考。所以直接和大神溝通,會讓你事半功倍,而且效率更高,有問題,當場就可能解答。省去了大部分鑽牛角尖,走死胡同的時間。那怎麼才能和大神建立聯繫呢?

a)付費購買

最常見的的就是在行、得到、分答類知識平台,通過向大神付費提問,獲得1V1的溝通機會,但是弊端明顯,平台奠定了是「知識和利益」間的公事公辦,你無法深究大神生活等其他角度的側面影響。

b)作品吸引

憑藉自己的優秀作品,投稿或上傳到各大垂直平台。如果確實是好作品,那麼你不僅能收穫一些粉絲,或許還會吸引幾位有共鳴的大神呢?

c)主動勾搭

不管是付費購買還是靠作品吸引,你總是要主動邁出一步,要麼主動付費、要麼主動出作品。和大神交換聯繫方式後,一定要多曝光!去大神文章下面點贊評論,說幾句誇獎的話,或者打賞幾塊錢聊表心意,都是讓你從一堆人中脫穎而出的好方法。

主動出擊,遠比你坐等有用。

三、艱難抉擇

在《殺鵪鶉的少女》中有這樣一段話,「當你老了,回顧一生,就會發覺:什麼時候出國讀書、什麼時候決定做第一份職業、何時選定了對象而戀愛、什麼時候結婚,其實都是命運的巨變。只是當時站在三岔路口,還以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我想聊的,是我作為一個過來人,對我曾做出好的、壞的決定的體悟。

  • 家鄉VS外地

是留在家鄉宜昌這座三線城市,還是去北上廣深。我媽在我做決定前告訴我說,你姨父就在省會幹得不錯,賺了不少錢,不如就去跟著他,離家也近。我猶豫了,如果有一份現成的工作擺在我面前,那麼我為什麼還要離家一千多公里談人生理想呢?

同樣的問題,我在SX時也和一位同學聊過。他很不理解我一心想往大城市跑的念頭,他說你家人都在宜昌,會幫你安排工作,房子也買了,安心在家裡娶老婆生孩子不好嗎?我當時是這樣回答他的,我說家裡的房子是父母買的,我多半會慢慢習慣活在父母的庇護之下,這不是我想要的。他氣急說,那TM有區別嗎?你爸媽的不也是你的?

最後決定去廣州,並非認為外地就比家鄉更好,結局沒人知道,但是我還想試一試。總有些東西是你執著於相信,並且會為之一直努力的。哪怕失敗,好歹我也是來小蠻腰裝過逼的人。最壞的結果,我承受得了。

  • 對口VS轉業

據一份14年的大學生就業對口報告顯示,未來工作與本專業相關的佔56.47%。也就是有近一半同學今後從事的工作和本專業毫不相關。我大學工科,當初面試投遞的CAD繪圖和機器人測試崗位,多少都和專業相關。萬萬沒想到,被網路推廣選中了。

當然,能找到和專業對口,且自己喜歡的工作是最好的。如果不能,像我一樣入了非對口專業的行,那麼你要做的就是盡全力把手頭的工作做好。很多人覺得是「感興趣才能把事做好」,但我更傾向於相信是「把事情做好,產生成就感,才可能有興趣」。別把興趣當做你沒把工作做好的借口。

  • 低薪VS高薪

以明面薪資來選擇公司,是非常狹隘的事。因為「低薪」不一定低,「高薪」也未必高。明面的低薪,你要加上隱形福利,比如交通、高溫、餐食補貼,有完善的晉陞通道等;明面的高薪你要注意會不會出現時薪低和晉陞空間小的陷阱。

舉個例子。A和B兩家公司,一家月薪5000,一家月薪6000,不要看著6000高就去了。先找HR問清楚幾個基礎問題,加班情況多不多?有什麼其他補貼?稅前還是稅後薪資?五險一金?弄清楚各方面的情況,綜合比對打分,最終選出一家心儀的公司。

  • 興趣VS賺錢

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在人不斷進步的過程中,對自身需求的滿足是越來越高的,從最初的溫飽到歸屬感,再到社會影響力以及遵從內心。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對於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還是能賺錢的工作。我給不了多高明的建議,但是我還是想說說我的觀點。

因為錢物或環境,我也曾做過違心的決定,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不管這件事我多認真對待,但是我心裡清楚這不是我想要的,我最多只能做到100分,而做不到120分。

我非常羨慕那些少年時就擁有清晰夢想並為之努力的人。因為我相信,堅持不懈地做你喜歡且能讓你興奮的事,一條道走到黑,最後肯定會有回報。

四、心靈雞湯

對生物界來說,挫折是常態,順利才是意外。每時每刻我都可能被懷疑、迷茫、失望等痛苦的情緒折磨,沒幾副良藥,怎麼生存?管它是正能量還是毒雞湯,你可以全部嗤之以鼻,我先干為敬。

  • 職場感言

1)不要忽視隱性力量

講個我最喜歡的故事。小王、小張、小李三個人要乘電梯去樓頂,小王在電梯里跑步;小張在電梯踱步;小李則站著不動。當他們到達樓頂的時,有人問他們是怎麼上來的。小王說:「我跑著上來的。」小張說:「我散步上來的。」小李說:「我站著上來的。」他們三個都覺得是靠自己的努力到達樓頂,他們都相信事在人為,因為他們不知道背後是什麼力量(電梯/平台/貴人/時勢)在幫助他們。

2)「公平」並不公平

如圖示。

[圖片來自網路]

3)現在即未來

我們見到的太陽,是8分鐘之前的太陽,面前的人也是3納米秒以前的人,我們所見的都是過去。所有企業都明白這個道理,市場瞬息萬變,只著眼當前,未來的戰場就失去了先機。對個人而言也是同理,我們現在擁有的一切都是過去帶來的勢能。你能有一份很棒的實習工作,是因為你在校期間履歷漂亮;你能從一家小公司跳槽到一家更好的大公司,是因為你在小公司里做出了成績。你做的任何一個決定,都要想清楚,它是在幫你積攢影響,還是在讓你透支能量。

4)別人不是你的「救世主」

我有過許多愛好,自學了不少事,放棄了更多事。每當我自學走到死胡同的時候,都會仰天長嘆:「如果能有人在旁邊指導我該多好啊。」所以後來我也付費參與了幾次在線課程,但大多學到一半就扔了。我開始慢慢能理解小時候做不出數學題,我媽嘮叨的那句「你既然學過,那這道題為什麼會做不出來?」是的,如果你足夠努力,沒什麼難題是你解決不了的,至少大多事情確實如此。所以,不要把「救世主」的頭銜裝在別人身上,「救世主」為什麼不能是你自己。

  • 對新人說

其實要對新人說的話已經在「精進之路」說的差不多了。要強調的是,技能只要你願意花時間總能學會,品行卻不是你說改變就能馬上改變的。新人做學問,你可以什麼都不懂,但是一定要端正你的態度。能力不行,人品也不夠,就別怪誰誰誰對你冷眼相待,出了社會,沒人是你媽。

  • 對管理說

同為管理,不知道你看到這裡會不會多少有些觸動或共鳴,有沒有在文字中看見曾經的自己。我想,有些苦難、負能量的話,不說你也都明白。越往高處走,同行者必然越少,你絕非孤膽英雄,但能理解你的人卻是寥寥。能承受多少掌聲,必然要經受多少詆毀。不要總是覺得自己被拋棄,或許是他們掉隊了。

  • 對行業說

入行沒幾年的小毛頭而已,寫「對行業說」?容我先自嘲,自嘲完了我來說幾句。

1)崗位

最開始做SEM的時候,還不知道運營的概念,好像不知不覺中運營就佔據了招聘類目的半壁江山。不誇張的說,我對嚴格的運營界定沒什麼概念。我覺得不管在任何一家公司,崗位頭銜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所有人都認可企業願景並為之奮鬥,然後把好的東西推銷出去讓人受益就對了。人人都是CEO。

2)場景

近年,營銷場景的變化,讓我感慨頗深。從原來的排名競價到DSP,再到現在的原生廣告和信息流,越來越多的營銷事件和廣告投放。但我們是不是忘了一件事?那就是「很多時候,營銷人員會忽略營銷情境,因為他們出現在新媒體上的目的是營銷,卻忘記了消費者不是為了購物才上新媒體網站的。」(《新媒體營銷聖經》原話)我想,更有溫度的貼近用戶、更多為用戶著想的營銷才是好的場景,好的方向。

3)趨勢

從早先的門戶入口到數字營銷再到社交營銷;PC到移動到APP再到新媒體;PGC到UGC。如同微信提倡「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越來越多人被看見能發聲。不再迷信權威的同時,也會面臨不法分子的滋生。可能是我太年輕,不知道哪兒來的自信,但我就是堅信辦實事的人,是金子總會發光,而我們希冀的一切終將來臨。

  • 對自己說

我曾被「年齡問題」困擾過,總有人覺得90後扶不上牆。一開始我真擔心資歷淺,不夠格,但是後來我發現,工作就是「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我面試過83年應聘內容主管的人,也面試過91年應聘運營總監的人。不論年齡,面對比你優秀的人,多虛心學習強大自己,用能力證明一切就是最好的打臉。

我想每個人的精進之路,都是不斷的被虐、自虐、跳出舒適圈。看著那些優秀的人比你更努力,你還有什麼借口虛度光陰?

所以最後我要對自己說的話是:「小子,你可要爭氣啊。」

**本文於2016年12月3日晚22:00首發於微信「鳥哥筆記」

**怎麼總結你的 2016 年? - 塗俊傑的回答 - 知乎
為了回答這個問題,我準備了一年,推薦閱讀


互聯網行業里,不論技術、UI、產品、商務、運營等做到高段位所需要的大局觀、全方位能力我想都是越來越趨同的。就像有人DOTA是專職打Gank的,但是高段位的專職Ganker你讓他打輔助和Carry肯定也比業餘選手好得多,這個別的職能同理,基本都要做到各個方向心中有數。下面主要說一點運營比較獨特的地方。運營是怎麼成長的?

關鍵詞1:細節

這個細節是真"細節",細到我的文案用「萬人瘋搶」好,還是」10000人瘋搶「好;是「萬」子大寫變紅,還是「瘋」字大寫變藍好;細到這條微博文案要19:00發還是21:00發;細到活動頁面按鈕有多大,這些細節雖然每一個都算不上一定都要摳,但是如果真的用心做好每個細節,最終的結果可能會大有不同。

關鍵詞2:非績效主義

做好運營,的確是需要老闆一定的寬容度和耐心的,但這個耐心和寬容度肯定不是允許多大的團隊吭哧吭哧做一年兩年啥效果都沒有。關鍵詞1中提到的,你說文案用「萬」和用「10000」究竟能提高多少轉化率?你多花點時間和少花點時間在用戶身上究竟能有多大用?對用戶語氣隨和還是官方究竟有什麼區別?短期看不到什麼區別,但是誰都知道長期堅持會有質的變化。誰都知道大眾點評的評價NB,但這也是一條一條寫出來的。

如果你的老闆沒有耐心,那麼放寬心,因為這很正常,做好一些重點活動多想一些創新辦法的同時試著做好這些;如果你的老闆對這個很有耐心,那麼有計劃有方法的做好每個細節,可以有理有據的反駁老闆為了短期效益和數據而吸血損傷產品的行為。

關鍵詞3:你是敏感的小嬌花

做運營要保持神經病般的敏感,馬上世界盃了你不做點啥嗎?誒文章離婚是不是能借題發揮一下?瑪德這個數據下降了1%,趕緊分析一下;嗯……「小蘋果」「老司機」「我今天沒吃藥感覺自己萌萌噠」「盾冬」「金坷垃」「TFBOYS」「NTR」,這些詞知道60%以下,可能你已經不理解現在的年輕人了……

在這些都經歷過後,可能你負責的是活動方向、可能是用戶方向、可能是數據方向、可能是推廣方向、可能是內容方向,相信你已經成長起來了,什麼經理總監,無非是Title之間的區別,核心還是鍛煉自己的你能力吧騷年。


補充回答題主問題,我是從程序員轉到運營的,做程序也有幾款產品上線,需要積累的技能就是:運營是和人打交道的——而人,是最難以捉摸的

7月3日更 最近私信很多 恰巧工作也很多導致沒更新知乎,很多人要微信我就寫出來

lucky666an 有問題直接問沒回答就是在工作

——————————————————————————————————————

看了很多很多大神的回答,有一個我感觸很深,就是 那個一年半工資1500最關鍵是沒有學到東西的

其他的雞湯我就不喝了,飽了。

再多籠統的概括也沒用,什麼堅持努力這種話——怎麼堅持?如何努力?大道理可能一個學生懂得比我更多。

我第一份運營的薪水是:2000 ;在北京交房租1000,也就是說地鐵卡200話費100後我只有700。無奈還吸煙只好抽五塊錢一包的哈德門,我也不知道那段日子怎麼過來的,我只知道窮的樓下賣炒餅都認識我了,六塊錢炒餅後來有一天他加個雞蛋(加了雞蛋就8塊了)我說我沒要雞蛋,她說阿姨知道,這個雞蛋阿姨請你吃,我眼淚出來了,但是沒哭出來,憋回去了。到現在我也會偶爾吃一頓炒餅那個阿姨仍然記得不放圓白菜,有點跑題了咱們開始主題。

先知道運營總監優秀的運營專員和普通的運營專員的區別吧

普通運營專員知道讓你向北走你雖然走的歪歪扭扭但是還是走到了

優秀的運營專員知道兩點兩點之間線段最短他向北走走的是直線

而運營總監——就是那個告訴你往北走的人。

我細緻一點說:什麼是運營?(運營那些事 - 知乎專欄https://zhuanlan.zhihu.com/p/25159323?refer=yynxs 這個是我之前寫的自己的小記錄貼有興趣可以看看)

運營是一個節奏的把控者

其實運營,是一個很籠統的概念,正是因為不過於明確才導致什麼雜活都可以用運營代替又什麼活都沒辦法有效明確的證明這就是運營,像程序猿,不管你是敲JAVA還是PHP職業的明確性都很明顯,然而運營:讓運營影印幾份資料下午開會用,用戶反饋不好看看怎麼回事,甚至一個運營朋友和我說他的工作就是每天下午給老闆買一杯咖啡,並沒有什麼明確任務,別笑這是真的。

知乎上各種運營大咖我多多少少都看過他們的回答,每個人回答的風格不盡相同。也可能是旗下產品的不同導致的。我們公司有一位之前百度的十年經驗的運營官,也是我的啟蒙老師。他來到這裡一開始我很期待,想看看大咖是如何運營產品的,結果上班只看到了他看看網頁,看看直播,玩會遊戲。我的第一反應是這個人是不是偽造的簡歷,但是入職一定會要上家公司的離職證明尤其是越大的公司越不好作假。後來接觸的熟了我發現了一個問題,他對於產品的理解似乎總是提前一步,他說可以和主播談合作今年是直播年,他說這個手游有意思能火很久,他說這個遊戲肯定要大更新了,不到兩個月一一印證了。到後來越來越熟,他看了我每日的工作彙報,發布多少文章,審核了多少活動,推送了什麼。他說:「一個運營,永遠不是你幹了多少活,你每天工作時間塞的有多滿,而是你對這個事的把控度,你這個活動是拉新活動還是活躍活動?你預計能達到什麼效果,如果實際情況不符那是為什麼?你是一個把控者而不是我究竟幹了多少活」——當時的我終於接觸到了運營的冰山一角。

你所做的一切都只是為了更深層接觸到運營的核心,而不是運營就是在打雜,可悲的是很多公司真的把運營定義成打雜的了甚至掛著運營的名字干其他職位的事,因為小安之前是個程序猿,勉強也有三款產品上線,以前面試一家公司的時候突然他們公司技術經理過來了吧啦吧啦問我很多代碼問題,我雖然有疑惑但是還是把我知道的說出來了,後來HR問我,如果進公司每天幫技術敲敲代碼可以嗎?招運營來敲代碼,既工資低又干著高工資的活——老哥,穩。

並不是說打雜不好,相反打雜是可以學到一些東西的

但是你要知道你的打雜是為了更好的理解運營而不是運營就是打雜的。

什麼是節奏?

說白了什麼時候該幹什麼事。

你是一個遊戲運營,公測了拋開數據你要幹嘛?留住玩家,此時留存活動什麼簽到七天送屠龍刀,率先達到60級送貂蟬!

你是一個雜談社區運營,七夕了趕緊推出的七夕晒圖虐狗(只是舉個例子)刺激玩家活躍

你是一個醫療運營,莆田系醫院被黑你要幹嘛,幸災樂禍?趕緊去官網首頁宣傳外加地推(只是個例子別較真)說你們醫院如何如何區別於莆田系。

什麼時候幹什麼事,但是你提前就看出來該幹什麼你就已經是一個好的節奏者了。

必經之路,失敗,只能去一次次的去試。

你不是天才,就是天才也有失敗的時候,人人都成功那還招運營幹嘛?你記住運營是老闆花錢買你的腦子,不是買你的勞動力。俗話說耳聽為虛,眼見為實。不知道這個方法可不可行其實最好的辦法是去嘗試(當然一看就知道不行的就不用撞南牆了比如贊助宇航局把廣告打入太空,我估計外星人不一定認識漢字),所以當你猶豫不決的時候嘗試其實是最好的辦法,成功了,皆大歡喜。不成功,吸取經驗增長閱歷。

嘗試自己獨立完成一個小項目

運營確實很雜所以不求你全部精通你至少要熟悉,每個雜活你都要有底。

凡事往壞處想

對的,這個活動或者項目出來後你第一時間想的不是成功了我就功成名就升職加薪迎娶白富美走向人生巔峰。而是萬一失敗怎麼辦?萬一在推廣失敗怎麼辦?如何補救?萬一用戶反饋不好如何力推PlanB? 凡事準備好如果失敗如何補救比想萬一成功如何功成名就要好得多。

以上為自己從小小運營到小運營的經驗之談,如有異議,歡迎指正。


我一見到這種問題就興奮!讓我來扯蛋兩句!回顧下自己懵懂歲月。

===========================偉大的分割===========================

我現在在深圳某智能穿戴公司任職,入行2年多,目前運營經理,陸續也有行業發來職位邀請,算是勉強符合題注要求吧,掛一漏萬,見笑。

1、說說您是從什麼崗位轉運營的;

從大學畢業後,就進入房地產行業,從事管理類工作。當時對工作和未來很迷茫,就索性直接選擇,誰給的錢多就去誰家,畢業的時候房地產還是如火如荼的,所以陰差陽錯的進入房地產行業,從事的管理方向工作。

真正開始接觸互聯網是2014年下半年,智能穿戴類硬體逐漸火熱,國內很多家公司開始做智能穿戴,自己收到公司生日禮物也是一個智能手環(當時很有名的一家,現在已經倒閉了),然後對智能硬體和互聯網喜好一發不可收拾。

14年下半年開始,就開始自學網路建站,在線營銷等相關知識,搗鼓了一個月,在bluehost買個空間和域名,用模板搭建了一個醜陋的網站(但當時不覺得),開始分享自己對各家智能手環的看法和態度。

就這貨,還是北美版的

早在14年初,自己搞的個人微信公眾號一直沒投入精力,後來14年底,開始逐漸熱起來,就順手搞來一個智能手環的公眾號(當時大言不慚,說業內最權威的手環平台,現在都沒臉看了),然後就開始在微信上正式接觸運營相關東西(因為有數據展示)

公眾號人數當時每天有十幾個關注,把自己開心的不要不要的(雖然現在看,真是少到絕望),達到幾百人的時候,恰好快過年了,微店在央視的廣告感覺不錯,就順手把公眾號引流到微店,開始倒賣手環的生意。

就是因為要倒賣手環,就又接觸阿里巴巴相關平台,在線比價詢價等等,低價進然後從微店銷售,大概賺了小几千,剛好可以貼補域名和伺服器的費用。

因為業餘要倒賣手環,就必須要了解各家產品,行業動態和方向,了解的多了之後,就真的控制不住自己了,年輕的心就按捺不住了,於是,從地產行業辭職,來深圳南山區了。

去深圳之後,給自己一個月時間,跑遍全深圳面試了自己認為未來可能很火的幾個行業,物聯網、車聯網、新媒體營銷、VR、智能穿戴等等,也嘗試了服裝、化妝品等互聯網+的行業,最終還是選擇了一家初創型的智能手環公司(因為之前做過他家手環產品評測,感覺還不錯)。

2、自己運營每個階段的具體職責

剛進入公司,只有我一個人做運營,什麼都不是。

第一階段:新媒體運營
大概一兩個月

微博微信發發段子,認證下賬號,轉發下內容,搞搞小活動。

這些可能是你每天必須要做的事情。

這個時候,你所要拼的就是努力+勤奮,其它都是扯淡。

所以白天是正常工作,晚上就是瘋狂惡補。

當時還好面試時和交流中,認識了一些大咖,晚上就是各種新媒體運營交流分享,當時新媒體運營正是火熱一篇,各家新媒體公司估值嚇死人。群里到處都是轉行來探索的人,成長很快。

第二階段:社群運營 2-3個月

一般情況下,當你做新媒體運營到一定程度,你一定會有一個跨不過的坎(如果沒有,可能還沒到那個程度)。當你選題選材非常用心,篇篇排版精緻,次次挑選最佳時間發送,但數據遲遲沒有明顯提升的時候,再不質疑自己就是腦子有問題了。

然後自己就很痛苦,無意中尋找到社群運營這樣一種解脫。

當初自己設想,讓社群自己裂變,比如第一個群20人,下一個由這20人當群主,再拉20人,10次之後就是20的10次方,打個1也是天文數字。

想法很好,但現實太殘酷。

第三個階段:文案策劃 2個月

這個階段,不是僅僅做個產品文案,而是把之前新媒體運營和社群運營都要兼顧,再做產品文案。

有新產品時,我通常先把不同競品和對應官網看一遍,每個競品的評論看20頁,然後媒體評價看20篇,去用戶群和論壇看最近一個月吐槽等等,最後才僅僅寫個功能提綱,在細分和構思配圖,交給美工實現。

一篇文案,基本要死掉一堆腦細胞。

中文的做完之後,又是英文的文案,方法和上面一致,區別是看的是英文版的。

好處是真正的了解競品和行業發展以及用戶需求,而且不僅僅局限國內,這是我做之前沒有想到過的收穫。

第四個階段:渠道運營 2-3個月

嘗試了N多種運營方式後,渠道運營的效果明顯凸顯,就開始把重點精力投入到渠道中去。

開拓媒體關係,尋找合作平台,BD談判,付費流量免費流量置換等等。

有不少坑,踩過才知道。

這個時候個人實在是做不過來(因為所有的工作是往下兼容的,不可能你做了文案就不做新媒體運營了),所以就又招了新人,開始雙人作戰。

超過2人的團隊才是團隊,之前我以為這就是運營的管理,直到後來團隊加到5個人,我才知道運營的管理是什麼,這是後話了。

第五個階段:運營工作分攤 1個月

如何把現有工作分給新人,並讓他快速上手,這個階段你需要好好考慮這個問題。

不然,招了新人,和沒招沒有區別。

這個階段不細說了,可能只有我有這個經歷。

第六個階段:運營團隊建設 3個月

當公司逐漸發展,對應的運營和市場發展的需求,一兩個人無法滿足,越來越吃力的時候,就要開始團隊作戰了。

針對公司的個性發展,運營團隊拆解為用戶運營、文案和新媒體運營、渠道運營部分,之前嘗試過專人做活動運營,發現很難找到這樣的人才,所以就擱置了。

3、需要積累的技能和素質

就像我之前提到過的,運營的門檻很淺,但道行很深,需要的是極強的學習能力。這也是高級運營和初級運營本質的區別。

所謂的各種運營技巧,各種活動運營玩法,各種文案和事件營銷,背後還是依靠強大的學習能力,不然都是曇花一現。

既然提到這裡了,我也分享點個人心得吧

1.買個kindle買了以後就知道這玩意到底投入產出比多大

2.如何運營入門?

看下入門的書吧:參與感,產品型社群,引爆社群,增長黑客,一個電商人的自白等,快速幫你了解到底啥是運營,有哪些東東

隨便截個圖,大概每周更新一本

3.如何進階?

付費的運營課程和講座是必備的,主動結交運營圈子的牛人也是必須的

高級運營和普通運營有哪些區別? - 知乎用戶的回答

4.發展前途?

我只能這樣說,靠譜牛逼的運營人才太少了。牛逼的運營人才要麼自己創業去了,要麼拿著股份做著自己的事業,純打工的不多。

自己在日常工作中,經常會梳理運營心得和讀書筆記,

感興趣的朋友,點贊關注後私信或評論留下郵箱,我單獨發你一份。

但由於是個人心得筆記,請不要上傳至互聯網。

想到去年一整年,幾乎每天都在惡補運營基礎內容,經常一回過神已經凌晨一兩點。周末到處深圳找牛人交流,參加一些行業沙龍,很是感慨。

有人說深圳很像矽谷,我感覺確實,因為很多牛人願意周末出來和你分享他的想法和見解,甚至願意和你一起討論,這也可能是深圳為什麼能快速成長的原因吧。

後附超哥其它問題和回答(手動版智能推薦功能開啟)

你自己或見別人在運營工作中犯過哪些錯誤?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感謝大家信任,這麼多人在關注運營入門啊。

留下郵箱和私信我的童鞋,我已經將個人筆記心得至各位郵箱了,由於是個人經歷而且初期比較幼稚,請不要傳播至互聯網。

感謝。

====================================================================

家裡網路剛剛修好,7月第一次用電腦上知乎。截止到7.5晚上23點,點贊關注評論留下郵箱的都發過去啦,注意查收。

====================================================================

截止到7.19晚上23點,點贊關注評論留下郵箱的都發過去啦,注意查收。

====================================================================

截止到17年1月8號22點,點贊關注評論留下郵箱的都發過去啦,注意查收。

沒收到的,查查你的廣告郵件箱吧,很有可能的。

有人回復說郵件收不到,可能是當作垃圾郵件了。

附一個人微信號:3270557767,如果實在收不到,可以來微信,我私信發給你。

好結交朋友,但請備註姓名和運營產品,好吐槽各家小白運營能力,不喜勿加。

還是希望別上傳互聯網上,個人經歷有點不好意思。

白天上班沒時間真心忙,只能晚上回來才能發,對此很抱歉。


我是從運營經理轉成運營總監的,再早是產品經理,再早是編輯。我理解的運營總監就是老闆告訴你戰略,剩下的全是你的問題。


還在運營深深的探索中,希望儘快成長吧,還是還想把運營做好。


做運營最久。

其實有位仁兄說對了,就是CEO的一部分工作。記住,是一部分,不是全部。

說白了,你替Ta背數據指標罷了。你要想盡辦法利用公司一切資源,包括壓榨你的CEO,把網站必須做到的指標做出來,不管推廣、產品、商務、技術神馬,你最好都要調得起來用得起來玩得起來,OK,這就是運營。

任何時候任何階段任何工作都為各種數據指標負責。


必須做過多年用戶研究、用戶挖掘和用戶行為分析。熟悉行業和市場。

擅長策劃並有實際成功經驗,做過內容推廣。同意陳天罡先生所說,

大部分都是從編輯、數據分析、活動推廣、專題推廣、項目經理做起來的。

我個人就是從向編輯寫稿(當寫手),再到當雜誌、網站編輯、用戶挖掘、到做項目策劃和實施走過來的。目前還在思考什麼是好的「運營」


我是從部門主管轉到運營總監崗位,屬於硬生生轉型的。

當時公司新開了一個獨立事業部,轉型互聯網,作為公司唯一的總監,雖然是做傳統行業、產品出身,運營總監就只能落在我頭上了。

說實話,剛開始做運營的時候,連一點基礎也沒有,只能四處求學、邊做邊學。

2012年,一開始做運營策劃,構建運營體系,基本上是老闆說一點思路,自己學習領悟一點,寫了一個PPT出來,現在回頭看看那個運營體系,基本上不能用,過於務虛,無法落地,對市場形勢產生了極大的誤判,而且對關鍵的早期獲取用戶的模式基本沒考慮。

2013年,那時候產品還沒出來,對硬體產品開發的難度也預估不足,導致產品11月底才發布。沒有產品,也不知道怎麼願意推廣,整年基本上就做了1件事,微博運營,倒是把自己弄成了自媒體。13年底照貓畫虎,找了100個種子用戶,開了一個新品發布會,然而產品發出去後,沒什麼聲響,上線率極低。接著做了一次眾籌,也以慘敗收場。

2014年,電商一直做不起來,市場上同類產品蜂擁而來,勢頭都很猛。14年拼盡全力做了一次眾籌,算是小成,出了幾千套。接著眾籌的熱度,在電商上下了一番功夫,總算電商逐步做起來了。

2015年,公司沒什麼新品,只能寄託於電商。勉強用一個配件上了一次眾籌,出了一些貨。電商倒是逐步上正規,有了個小爆款

2016年,公司再推新品,但新品新功能不多,眾籌又熱度下降,更勉強上了眾籌,失敗告終。反思零售市場是否無機會,嘗試了企業市場,未果

-------------------分割線-------------------------------

常規的運營總監都是從基礎崗位逐步升級,自下而上構建能力樹。而我是從運營總監開始做起,自上而下構建能力樹,也就是說,在我還沒有學會活動怎麼搞,文案怎麼寫,如何做推廣的時候,就要思考如何構建運營體系。基於自己構建的運營體系,在有限的資源里尋找可用的人、流量、用戶,大部分時間裡,都是自己親力親為,邊學邊做。

這樣做的好處是,從一開始,我就不斷磨練自己的全局思維,從一開始就學會了對結果負責,學會了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無數次的失敗中,探索可能的成功的路線),學會了不斷的復盤,不斷的思考新的路線。

四年來一直在反思,一直在復盤,對自我的反思,對行業的思考,無形中磨練了自己看大畫面的能力。

只有身在其位,才能真正明白崗位所需要做的事情,才能真正鍛煉崗位所需要的能力。

因此,建議對有志於往上發展的童鞋,當你有運營總監的崗位機會時,不要猶豫,別在意薪水,抓住這樣的機會,即便失敗了,也是寶貴的經驗。一直在底層或中層的崗位,是無法鍛煉中總監所需的能力的。


之前三節課聯合創始人黃有璨寫過一篇文章描述他是如何在8年內從小白成長為一名COO的(見下文),相信他八年運營生涯中經歷的一些事多多少少會帶給正在運營行業中的你一些啟發或感受。

黃有璨:從小白到COO的8年運營生涯,我都經歷了什麼?

我曾經是一名傳統行業的銷售,也是一名最高學歷僅為初中的屌絲。從2008年開始,我進入互聯網行業做運營至今,近幾年,因為我自己操盤做過一些還不錯的項目和運營案例,加上平常也比較喜歡分享,在運營圈子裡也慢慢有了點兒知名度。由此,很多運營新人會跑來向我問一些問題。

這當中,我被人問到過最多的問題之一,是這樣的——

「老黃老黃,我現在還是一個小白,還啥啥也不懂,但我想要成為一個像您這樣看上去還比較牛逼的運營,我該怎麼做?」

這個問題,總是會讓我不自覺地回想起我從2008年前後進入互聯網行業開始工作至今的整個職業生涯8年前,我從傳統行業選擇轉崗進入互聯網行業,兩眼一抹黑地往火坑裡一跳,成為了一名運營。當時,不要說是「運營」,我對整個互聯網行業也基本沒多大概念。

從那時開始,我花了3年時間讓自己在互聯網行業里可以擁有了點兒一技之長,算是基本在行業里站穩了腳跟。但即便到了這個時候,我其實還搞不懂到底什麼才是「運營」。

到了2012年,我第一次創業,跟幾個朋友一起創辦了當時國內首家O2O技能交易平台(可簡單視作是一個「一對多」版的在行),在團隊內我先是成了運營總監,後來又成為了這個項目的COO。因為身份的轉變,我開始思考更多此前不曾思考過的問題,也開始面對更多的困難。直到這時,我才算慢慢開始對於「什麼是運營」這個問題有了點兒感覺。

此後幾年裡,我又陸續成為了幾個團隊的運營總監、COO助理以及運營合伙人,後來又跟朋友們一起發起了三節課(http://www.sanjieke.com)。在我經歷過的公司中,有小公司也有大公司,做的產品類型都不太一樣。隨著經歷過的項目、看過的產品越來越多,才差不多慢慢對「運營」開始得心應手起來。然而,在以上這整個過程的起點,也就是08年前後,我與現在這些經常跑來問我「運營是什麼」、「運營該怎麼做」的小朋友們是一樣困惑的。關於運營,我當時完全不知其所以然。且在我剛剛開始從事運營工作的頭2、3年時間裡,我也同樣只是一個干著一堆雜事的跑腿打雜工,還是完全不知道「如何才能把運營做好」?

換句話講,其實每一個運營新人現在正在經歷著的困惑和迷茫,我都曾經歷過。所以我想與你一起來簡要回顧一下我的運營生涯。我覺得,我的經歷應該還算有些代表性。藉由我這8年來在各個階段所經歷過的事情和發生過的變化,希望也能給你一些啟發。

關於我與運營的緣分,可以分成3個階段來講。

第一個階段基本是2008年以前。這個階段的我,還沒有進入互聯網行業開始工作,只是單純的對於這個行業好奇+感興趣而已,但卻也在不知不覺中已經做過了一些跟運營有關的事情。

第二個階段,是從2008年以後一直到2012年初。這個階段,我正式進入互聯網行業成為了一名運營,從對「運營」完全沒有任何概念到慢慢成為了一個有了點兒安身立命之本,基礎技能還算紮實的運營。

而第三個階段,則從2012年我第一次創業開始一直持續至今。這個階段的我,進入了一個高速成長期,也開始能夠站到更高的層面上去審視「運營」這件事,基本上在這個階段中,我身上每一年都會發生巨大飛躍式的蛻變。

接下來,我會分別告訴你,在這三個階段中,我都經歷了些什麼,以及這當中我的一些思考。

一、我的前互聯網時代(1999-2008)

回顧我在2008年前後進入互聯網行業工作的經歷,既有偶然,也有必然。偶然的是,當時我確實稀里糊塗,既搞不懂互聯網是個啥,更講不清楚什麼是「運營」,甚至連自己到底是因為什麼面試過的都不知道。而必然的則是,我雖然講不清楚什麼是「運營」,但其實早已做過了很多與運營密切相關的事情,先天已經具備了一些運營的「基因」。

站在現在回過頭去看,我在進入互聯網行業之前的,至少有幾件事是至關重要的——

1、混過社區,玩過QQ群,泡過聊天室,我會花費大量的時間泡在網上。且我在漫長的泡網經歷中漸漸磨練出來一項技能——任意丟給我一個陌生的線上環境,無論是QQ群、論壇、還是聊天室、網遊公會,只要我願意,我可以在2天內讓自己成為這個環境中存在感很強的一個主要角色,甚至是中心人物。所以,我擁有還不錯的網感和線上存在感。這兩點,在後來看起來,是一個優秀運營身上必不可少的特質。

2、我自己管過一個500人規模,基於興趣的QQ群,並通過自己的組織讓那個群持續活躍了2年之久,且大家在其中都玩兒得很開心。以至於,後來這個群里的人來到北京,都指名道姓的說要來見一下老黃。所以,我也擁有在線上比較強的組織號召能力,且已經可以把一個線上組織維繫打理得比較好。最重要的是,我本身也很享受那種在線上帶著一群人一起玩得不亦樂乎的感覺。

3、我愛寫作。中間雖然經歷過一些斷斷續續,但我一直都還保留著寫作的習慣,這讓我對內容還算敏感,且有時偶爾也能寫出來點兒富有打動力的東西。雖然當時並不覺得這是件多麼了不得的事情,但事後看起來,對於「內容」的敏感和執著,其實貫穿了我的運營生涯始終。

所以,雖然看起來在2008年以前我確實不具備任何實際的互聯網工作經驗,但我卻並不是全無積累,且我也真的很享受我在互聯網世界中的那種存在感。

倒推過來,如果現在你也是一個想要轉行進入互聯網行業的新人,不妨可以先問問自己:你到底喜歡它多少,又有過哪些相關的積累和儲備?以及,你可能需要回答清楚,你到底是因為互聯網的什麼而想要進入這個行業工作?是因為聽別人說這個行當掙得多?還是因為真的喜歡甚至熱愛互聯網世界裡的某些東西?在這個問題下,我認為你最好能給自己一個清晰答案。

插句題外話,從我自身的經歷和接觸過的朋友們來看,無論是產品還是運營,我身邊大多數最後在互聯網行業里混得還算不錯的人,絕大多數都是那種對於互聯網有著某些與生俱來的熱愛的人,且他們在線上世界裡,往往都可以輕易找到一種如魚得水的感覺。

二、我的第一份互聯網工作(2008-2011)

2008年後,我正式進入互聯網行業工作,成為了一名運營。在轉行之前的3年,我的工作是在一家儀器行業的日企做銷售,客戶主要是科研機構、高校實驗室、環保局等等各類單位。在這3年銷售經驗中,我又讓自己磨練出了一項新技能:我開始能夠在面對一個陌生客戶時,通過我的所言所行獲取到對方的信任,俗稱「搞定人」。(但我不屬於那種路子很野,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銷售。)

而我進入互聯網的契機,恰恰與這項技能有直接關係。

我供職的第一家互聯網公司是一個叫做http://About.com的網站,這家公司雖然在國內名不見經傳,但在當時,它還一度是美國國內訪問量排名前15的網站。其業務模式是發現並邀請各類生活領域的達人(例如,收集玩具的,喜好美食的,熱愛到處旅行的,等等)來撰寫專欄,並支付報酬+與之分成。當時,它的中文站點——阿邦網剛剛成立時間不長,正好是需要批量拓展這些專欄作家們的時候。因為我能夠「搞定人」的能力,加上還不錯的線上存在感以及對互聯網世界還算熟悉(這是我後來進去以後才知道的),我成為了這家公司的一名運營——負責拓展各類專欄作家並做好這群人的管理和用戶關係維繫。

所以,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啟示:如果你想要轉行或入行成為一名運營,你至少需要擁有一項可以帶來具體產出的技能——無論是活動執行、文案撰寫還是「搞定人」。如果你還只是一名新人,幾乎沒有人會因為你說你多麼熱愛互聯網,或者是對於「用戶運營」、「內容運營」等等你自己其實都還一知半解的概念夸夸其談就會要你。

在進入這家公司後,有一段時間,我的主要工作內容就是各種打電話、各種線上(包括QQ群、論壇、博客、微博等)找人勾搭聊天,然後就一通介紹忽悠,告訴他們我是哪個網站的,是做什麼的,想要找他們來寫專欄,能提供給他們什麼回報等等,直到最後可以跟他們把合同簽回來。就這部分內容而言,聽起來我乾的事與銷售並沒有什麼太大區別。

但,真正有區別的地方在於:現在我可能不僅僅要考慮要把合同簽下來,我還需要考慮後續如何去管理這群達人們,並最大限度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願意持續穩定的生產出優質內容來。比如要與他們保持良好的私人關係,比如要樹立一些標杆榜樣級的達人並邀請他們來給其他達人分享,再比如積極拓展各種可以給達人的福利(比如上電視節目)並反過來要求他們必須達到XX條件才能得到福利……等等。

所以,雖然當時我也還一直被「運營是什麼」,「運營是不是就是打雜」這樣的問題所困擾,但潛意識裡,我似乎已經有了一點點感覺:如果銷售、推廣這樣的職能更加關注的是單點上的產出,那麼「運營」似乎更加關注的可能不是單點,而是有關於一系列單點的串聯和組合。另外一點很深的感受則是:在一個新的行業內獲得一項紮實的新技能,很可能需要你滿足兩個條件——

1、你此前已經擁有了某項具體相關的技能,且對之還算熟悉。

2、你需要把自己置身於需要用到該項新技能的真實實踐環境中,去大量進行實踐練習,唯有這個過程才能讓你把此前那項「相關的技能」轉化成為一項全新的新技能。

好比,我此前擁有的相關技能是銷售,但正是因為我有一個新的實踐環境可以去大量實踐和練習,我才慢慢紮實的掌握了「核心用戶的拓展和運營」這項新的技能。也好比,我此前雖然喜歡內容,對內容還算有點感覺,也經常自己能寫點兒還不錯的文章,但當真的要開始把這項技能應用到互聯網公司內的具體工作場景下,比如為新上線的產品去寫些文案,或者去寫一些運營規則、用戶指導這類的東西,感受和側重點也會是非常不一樣的。也正是在我投入了大量時間加以練習後,我才慢慢讓「文案」、「運營文檔撰寫與制定」這些事情成為了我身上的一些新技能。

所以,新進入到一個行業後,第一要緊的事情就是,你一定要儘快建立起來幾項自己在這個行業內的核心技能。它們可以成為你在這個行業中成長和發展的基石,甚至是將來你在行業內的安身立命之本。對我運營生涯的頭2年來說,這個基石當時就是「核心用戶的拓展、運營和維繫」。有了它,才有了我此後運營生涯里的各種可能。

另外,我運營生涯的一個小轉折點,出現在大約是在2009年底的時候,當時我作為項目負責人整體負責了一場大規模線下活動(參與人數數百人)從策划到落地的全過程。

這是我運營生涯里,第一次獨立負責一個涉及到N多部門共同參與的複雜項目的推動和落地。並且,它最大的挑戰在於:我需要調動超過跨越5個部門的數十個人跟我一起來做好整個活動的從籌備到落地的全過程,而他們當中的每一個人在這個活動之外其實都有著自己的本職工作,且很多人的職級Title都比我要高。最終,歷時一個多月,活動很成功。

在這次項目的推進過程中,我得到了幾個關鍵收穫——

1、我收穫了極強的自信心,也找到了那種強烈的「你一定要對產出負責」的感覺。這兩者後來都始終在我的職業生涯中伴隨著我成長,從這個項目起,我開始有了這樣的信心:只要我認可且接到手裡的事,不管面對的人是明星大腕還是級別高我好幾個台階的老大,老子都一定能想方設法搞出來點不錯的產出。

2、除了自己一個人單打獨鬥,我對於如何組織和調動好一個團隊面向一個相同的目標去共同努力有了更加實際的體驗和感受。換句話講,「團隊的組織和管理」以及「複雜項目的推進和管理」成為了我的兩項新技能。

3、在整個項目的推進中,我得以接觸到很多此前我的本職工作中接觸不到的工作內容和信息。比如說,我要跟PR部門一起去討論面向媒體的傳播策略,這個過程中我就得以對於PR的具體工作有了更多具體的了解,這其實成為了我的另一種學習成長助推力。

上述幾點中的第3點,又尤為重要。

此後我回想起來的感覺是:對於一個運營從業者而言,我認為,當你已經有了一兩項足以安身立命的核心技能之後,為了去帶動自己成長,最好的辦法很可能就是去參與或負責一些複雜項目的推進落地。恰恰是在這些項目推進的過程中,你可以慢慢接觸了解到諸多有價值的信息,並慢慢能夠幫助你找到那種「連點成線」的感覺。

以我為例,我最早掌握的運營核心技能是「核心用戶的拓展和運營」,且除此以外關於互聯網仍然還是一無所知,但正是在此後幾年內獨立負責幾個複雜型項目的過程中,我慢慢接觸並知曉了推廣怎麼做、如何與其他品牌和公司去洽談商務合作、事件傳播如何設計和落地、產品架構是什麼、研發的工作方法和流程、如何從內容出發做好品牌的PR……等等一系列事情。人人都知道,一個優秀的運營,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各種信息、技能是非常多且瑣碎的,但若沒有這些參與和負責獨立項目的機會讓你去與你那些更加專業的同事、夥伴們一起討論和碰撞,你幾乎找不到任何機會可以讓自己一點點把這些東西全部吃透。

所以,如果你已經是一個擁有了自己一技之長的運營,但卻不知道如何更好成長,我想我能給到你最好的建議就是:盡一切可能在公司內部去為自己爭取或創造這種「可以去獨立負責一些項目的機會」。此外,這一次獨自負責項目的經驗,也讓我對那句話有了更為強烈的認同感——運營,往往就是通過做好一系列事情,營造出來了一個最終大家喜笑顏開,光芒耀眼的成果。

從2008年一直到2011年前後的3年時間裡,就是依靠著這些事,我從一個剛剛入行,對未來還一片迷茫的運營,慢慢成為了一個有自己一技之長、執行力和推動力還算出色,並開始慢慢能夠接觸到更多運營工作分支的運營。

三、我的運營生涯轉折(2012-至今)

如前面提到的,到了2012年,我差不多已經是一個執行力還比較出色,自己可以獨立Hold住一小攤事的運營了。起碼到了這個時候,去到任何一家互聯網公司,把核心用戶運營的事兒丟給我,我覺得我差不多都是能Hold住的。但這時的我的狀態,充其量也就是一家公司內還不錯的一顆螺絲釘而已,比起一個啥也不懂的小白,可能好得有限。

就在這種背景下,2012年,我迎來了自己運營生涯中的一個更大的關鍵轉折點——在這一年,我第一次全情投入的參與了一次創業。以此為契機,我為自己開啟了一段長達4年,一直延續至今的飛速成長。不誇張的講,我這幾年內的成長和變化,可以算得上是幾何遞增和爆炸式的。用一個朋友的話來說,這幾年裡,每隔一段時間見我,他都會覺得我身上發生了一些不同的變化,那感覺,像是我在速度飛快的自生長著。比如說——

在2012年年初,我可能還只是一個執行層的運營。

2012年年底,我已經可以獨自帶著團隊完成一些看起來很牛逼的運營項目和事件。

到了2013年年底,朋友們再跟我聊天時,發現我所關注的東西已經漸漸開始不再是「執行」和「手段」,而開始更多是「策略」、「行業動態格局」還有「戰術」。

再往後,2014年底的時候,我已經可以把「產品」和「運營」看作是一件事來對待了,聊起來各種產品架構產品機制產品方案的時候,已經毫無障礙,並且也開始能夠搞定一些更牛逼的項目和產出,比如一個項目搞定幾十萬用戶。於是,朋友們總會好奇:到底我身上發生了些什麼?

我想我可以從3方面給出些回答。

1. 關於環境對我的牽引

我想要分享的第一點,也是尤其重要的一點,就是——

「一個人的進步和提升往往是受到環境牽引的,你在合適的時候被放到一個合適的環境或事件中去,自然會獲得巨大的提升和進步。」

這個邏輯就像跑馬拉松,你孤身一人去跑和身處在一群長期訓練的跑步愛好者中間跟著他們跑,所獲得的成績和結果多半會是迥然相異的。假如你身處一個競爭激烈的大部隊中,而身邊又比比皆是各種能力強悍的高手,你自然會更容易受到他們影響和驅動,從而得到更好的成績。

對我而言,從2012-2016年的這4年時間裡,正是如此。客觀講,這四年時間裡我的飛速成長,與其說是我自己多麼努力和NB,那些可以不斷驅動和激勵著我持續變化和成長的環境無疑更加具有決定性意義。例如,2012年第一次創業做第九課堂時,因為身處一個壓力巨大、資源稀缺、還經常各種沒人願意搭理你的環境,反而激發出了我自己內在的很多潛力,比如,我們當時就曾經純粹因為不敢花錢,也沒有資源,被逼著不得不去絞盡腦汁地琢磨怎麼可以不花錢還能去做出一些不錯的成果出來,最後居然真的生生就只是依靠一些不太需要花錢的創意和策劃在早期搞來了近萬用戶。

再比如,在我們真的需要考慮賺錢並為此而發愁的時候,我也不得不為之往返奔忙使出渾身解數,最後也還就真的找到了一條略顯曲折的道路創造了幾十萬的收入。而所有的這一切,放在做9課之前,我從沒想過我自己也是能做到的。

我有一個兄弟,曾經說過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

「一個人要想快速成長,不外乎兩種方式,一是承受壓力,二是背負風險,並能夠試著在高風險在大壓力的情況下去試著解決問題產出成果,除此之外無他。」

說點題外的,坦白說,對我而言,第九課堂那段經歷是極度苦逼,也是留下了很多遺憾的。但它也同時是我自身發生蛻變的一個核心轉折點,因為了這一段經歷,我才會有之後的很多可能性。為此我發自內心的感謝它。

圍繞著上面提到的這個邏輯,我把我在這幾年裡的一些主要履歷與重大成長分享給你,它也許可以讓你看到我更加清晰的成長軌跡——

  • 2012年 - 2013年底,我擔任第九課堂COO

在此期間,因為身在一個創業團隊啥都得管,我開始接觸並了解了推廣營銷,並開始能夠以每用戶不到2毛錢的成本來完成一些推廣項目。

因為在第九課堂與我的合伙人,文案大神小馬宋共事,受其熏陶和影響,我的文案和寫作水平又提升了一個台階,基本已經接近現在的水準。

我在第九課堂完整經歷了一個產品的從0到1,我們完全從0起步,把這個網站做到了5W付費用戶,年銷售額400多萬,這個經歷是異常寶貴的。

我在第九課堂第一次自己牽頭推動了一個商業項目的落地,最終單這一個項目就為公司帶來了幾十萬的收入。

因為創業,也因為背上了一個COO的Title,我不得不開始跳出「執行」的層面,被迫要開始去考慮更多戰略戰術的問題,甚至行業、產業和商業層面的問題——雖然當時我確實對這些東西一無所知。

又因為我在9課做出來的一些產出,以及我COO的Title,我也開始在小圈子裡有了點兒名氣,同時也開始能夠結識到更多各行各業的高手們。通過與他們交流和廝混,我的思維、眼界等各方面都提高了不止一個層次。

  • 2014年,我在新浪微米任COO助理

在此期間,我進入到了一個大公司的體系內,開始能夠去感受一家大公司內部的決策流程和工作機制,與普通中小公司之間會有何差異。 因為我的角色,需要參與到大量公司中高層的會議當中,我開始了解到,一些成熟的大公司高管和職業經理人都是如何工作和如何決策的。又因為我要協助我的老闆同時管理產品、運營和UED三個團隊,我開始對於產品本身,對於產品與運營間的關係,包括對於在同時存在N多條產品線時,運營團隊到底該如何開展工作等等一系列問題都有了更深的思考和感受。同時,我也經歷了一些重大項目的落地,體會了一下在一家不缺資源不缺流量的大公司內部,依靠一些項目和資源的對接迅速能夠搞定幾十萬用戶是一種什麼樣的感覺。

  • 2014年下半年 - 2015年初,多個創業團隊

此間我以顧問的身份先後參與了幾款產品的運營體系建設和規劃,其中有做社交的,有做工具的,也有做在線學習系統的。由此,我對於不同產品的運營側重點和運營體系建設有了更深的理解,尤其是當我發現一些自己之前熟悉和屢試不爽的方法套用到另一款產品上居然難以奏效的時候。

  • 2015年初,發起三節課,同時以合伙人身份加入周伯通招聘負責運營

從2015年初起,我開始通過三節課定期對外講授運營方面的課程,講課成為了我對於自己不斷進行梳理總結的最好方法。從那時到現在,我每個月至少會講2次課,藉由與更多人的交流以及三節課同學們的反饋,整個課程內容一直在不斷迭代和調整,這個過程對我成為了一個不斷思考和完善自身方法論的過程。

同時,在周伯通招聘大半年的工作時間內,因為必須要與競爭對手正面交鋒,我先後負責了多個活動的執行落地,它們每一個在線上都獲得了少則幾十萬多則近千萬的傳播曝光。這些活動中,幾乎都一個都需要去搞定一些高勢能的資源並通過線上的傳播進行引爆(例如要拉到某行業大佬參與站台等等),藉由負責這些活動的經歷,我對於如何能夠做出來一些「空手套白狼」式的運營案例也有了更實際的感受。

  • 2015年底,我們全職投入三節課,開啟又一段創業經歷

相比起之前在9課時單憑一腔熱情就投入創業中的茫然狀態,這次創業是一次目標方向都更加明確,我們幾位合伙人也都更加成熟的一次創業。這一次,我最大的收穫有兩點:一是如何更加清晰的操盤和規劃一款新產品的成長;二則是關於如何從0開始組建和管理一個優秀的團隊。

不誇張的講,三節課現在的團隊氛圍是我職業生涯迄今為止經歷過的最好的團隊,所有人都既優秀,又有熱情,大家平常都非常忙碌,也時常加班,但大家也都很樂在其中,我們往往覺得,我們的工作狀態其實很多時候都更像是「找點兒真正有意思的事來玩兒」的狀態。我很享受這樣的狀態,也為能夠參與創建這樣一個團隊而驕傲。

2. 關於與「高手」們的相識相交

我想要分享的第二點,是關於與「高手」們的關係。

我在這幾年內的另一個重要成長助推力,就是我結識了一大群各領域內的高手們。俗話說:與聰明的人在一起能讓你變得更聰明。在我身上,這個感受也是很明顯的。這幾年來,我一直在不斷向身邊的各類高手們學習,從思考邏輯到決策方式,從具體手段到行業格局,從商業策略到工作習慣。不得不說,我身邊這些各行各業的高手們給予我的幫助和影響是十分巨大的。

然而,通過結識高手和向高手學習能讓自己獲得巨大成長,這貌似是一個人人皆知,也差不多人人都想去做的事。它真正的難點,在於「如何才能讓自己認識高手」,以及「如何才能讓高手樂於接受自己的討教,願意跟自己交流」。

這裡請記住——

  1. 高手的時間都是稀缺的,請盡量讓對方與你之間的相處也變得有價值。
  2. 一個好的交談,往往是兩個頭腦在同時思考和交換信息的過程。在一次好的交談中,圍繞著讓問題得到解決,兩個大腦所付出的努力應該是無限趨近於對等的。

關於第2點,我隨意舉個例子。假設你是一個運營高手,這時候有人向你提出了兩個問題——

A: 運營應該怎麼做?

B: 我們是一個面向大學生遊戲愛好者的社區,目前已經有10萬用戶,為了進一步提升社區活躍度,我們想做一個用戶激勵體系,現在這個激勵體系我們已經考慮了ABC三方面,不知道在這個基礎上是否還有遺漏?

請思考,作為一個時間緊張的高手,上面兩個問題,你會更喜歡回答哪一個?

我猜答案不言而喻。

所以,高手們總是喜歡跟那些有能力為他們提供某些價值的人在一起玩耍,且也總是更喜歡一種「價值交換」式的交談,而不是「單一價值給予式」的交談。

想要結識高手,就先試著把你與高手們之間的交流互動變成是一種「價值交換」式的。

譬如,我與前新東方副總裁陳向東,與果殼網CEO姬十三,與羅輯思維CEO脫不花,與《從0開始做運營》的作者張亮等人的相識相交,基本都是源自於我關於在線教育、運營和學習有了一些思考後,主動把一些我的思考分享給他們,並尋求一些具體問題上的探討,由此才有了後續很多碰撞交流,甚至大家成為朋友的機會。

3. 關於給自己搭建一個良性的成長循環

我還可以分享的一點則是:就個人的成長方面,除了依賴環境驅動,我也總是會試著找到空間,把各種對自己有價值的事情試著串聯在一起,為自己構建起一個良性循環。

例如:

  • 我會把我自己放入到一個充滿挑戰的環境中(比如選擇投身創業),這個環境本身會帶給我很多待解決的問題;
  • 當我面臨那些我自己存有疑惑和不確定的問題時,我會千方百計找到一些有相關經驗的高手去進行交流討教
  • 當我在討教中得到一些新的思路或新的啟發時,我會把它們記錄下來,並儘可能轉化為自己的理解和語言;
  • 我最終會把得到的啟發付諸實踐,通過實踐進行檢驗,並持續去調整和優化解決方案;
  • 當實踐有所成就和產出時,我往往會把自己在整個過程中得到的啟發和收穫寫出來,這些寫出來的文章我會分享給很多朋友們,同時也會分享給那些我討教過的高手們。一方面,寫作過程中我往往也會得到很多新的啟發,最終可以讓我把很多東西融會貫通;另一方面,這個過程中也往往會讓我認識更多的高手,以及會與那些之前我討教過的高手間建立起更深入的關係;
  • 當我的實踐進展到一定程度,有了一些產出之後,此時新的問題往往又會出現,把我帶入一個新的循環中。

你最終會發現,當你可以在自己身上構建起這樣的循環時,「成長」對你而言,就已經成為了一個再自然不過,無需刻意為之的事。

一件事,當它成為某種自然,而又同時可以持續創造增益,便是一種神奇。而如果這種神奇是由你來創造的,你會感到很爽。

四、總結

以我來說,如果要回顧一下我在這8年職業生涯中的成長和蛻變,背後的關鍵邏輯可能是這樣的——

  • 當你還不足以立足一個行業或領域,你應該先找到支點讓自己可以立足下來
  • 當你已經可以實現了初步立足,你應該想方設法讓自己在某一件事上能夠超過80%的人,這樣這件事將會成為你將來行走江湖的安身立命之本。
  • 當你已經可以穩穩立足於一個領域或一個崗位上,你需要通過主動參與各類項目或是把自己投入到一個更加具有挑戰的環境中,讓環境來帶動你的成長,也讓自己可以慢慢看清「運營」的全貌,知曉其各個環節的操作邏輯。
  • 當你對所負責的領域已經比較熟悉,開始可以獨立對運營指標負責,成為了一個高級運營經理或是運營總監之後,你可能會面臨兩種選擇:一是橫向去了解多種不同類型的產品運營邏輯;二則是縱嚮往深了走,比如還是在同一個行業或領域內,去負責用戶體量更大,業務線和更加複雜的產品——這兩條路上,我選的是一。
  • 如果上面這些你已經都經歷過了,則你更加需要提升的,可能已經是一些脫離了一線執行的東西了,比如對於行業和商業的理解,比如你的團隊管理能力等等,這些東西,一方面可能需要你有相應環境可以去實踐和思考,另一方面也要為自己去創造機會去接觸到更多的高手們,與之交流討教。
  • 再剩下的,則全看機緣和運氣。

上面,差不多就是我這8年職業生涯的主要經歷和我自身的一些思考。一個人的職業生涯中會經歷的事情很多,會對自己產生影響的事情也很多,我已經儘力試著把那些我認為是最重要的事情呈現給你了,它們或許瑣碎啰嗦,但應該還算誠懇。

我也相信,一個過來人的經歷,就好像一面鏡子,你對照著這些經歷來審視自己,或許更容易看清很多東西。

假如你是一個運營,在你職業生涯的前幾年,沒有人告訴你方向在哪裡,只能自己干大量瑣碎執行工作,不知道該怎麼去學習和成長的時候,運營對你來說,可能是苦逼煩悶的。

然而,如果你作為一名運營,已經有了可以安身立命的一技之長,開始可以慢慢解除到運營的方方面面,從漸漸把它們串聯起來形成一個整體的時候,運營又會成為一件神奇有趣的事。

文章最後,我有一句常掛在嘴邊,足以成為我其中一個信仰的話,在此想要分享給你——

什麼曾經拯救過你,

你最好就試著用它來拯救這個世界。

圍繞著這個邏輯,正是因為我曾經經歷過一個運營小白和新人在職業生涯初期曾經面臨過的所有無助和迷茫,曾經也因為完全搞不懂什麼是運營以及運營到底該怎麼做而感到焦慮,也曾經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職業生涯未來在哪裡,我才會有動力,在自己走出了這一系列困境後把這一路上所有的經歷與思考寫下來,分享出來,講給更多從事運營的朋友們聽。

其實,無論是創辦「三節課」,還是決定要寫《運營之光》這本書,多少也都與這個邏輯有關。

我想講的,差不多就是這些了。希望,啰嗦了這麼多,多少還是可以讓你對於自己當下所處的位置和方向有所思考。也希望有更多運營從業者們可以跳出「苦逼煩悶」的怪圈,發現運營的有趣之處,讓自己成為一名性感、牛逼的運營。(完)


能力和職位是兩條線,能力都是事磨出來的,職位是老闆給的。

能力上講,越往上越需要觸類旁通。你一個運營總監不懂產品,不懂營銷,你怎麼跟其他部門溝通?怎麼跟老闆溝通?

所以,做的事越多,越用心,對運營理解越深。順便也會從跟其他部門的合作中理解產品和營銷。能力也就成長了。

職位來講,功利些講,就是遇到賞識你的人。

一種是你做的事給老闆了超大驚喜,一種是你做的事被突變的行業推到了高位,兩種可歸為一種。

還有一種是比較普遍的,那就是跟你志同道合的人對你的推薦和提拔。

但首先是你能力不要太差。所以,先別想那麼多,多做事,練好基本工最關鍵。

兩年後,我的想法改變了:

道理是簡單的,做起來卻很難。其實事情做多了,只要每件事都足夠用心,都學會總結,順其自然就是總監了。

薪酬職位都是運氣和實力成分的,運氣是天意,不可控,可控的只有能力。

共勉~


按照我認知的情況來說,「運營」是產品經理通道內兩種分工的一種(「產品策劃」和「產品運營」)。其基本能力模型是有很多共同之處的,但側重點有不同,產品運營更多會聚焦在用戶群和業務收入上,產品策劃會聚焦在設計和創新上。不過進入P3之後,這之間的差異和邊界就越來越模糊了,資深的產品策劃也需要關注產品的持續運營。


推薦閱讀:

互聯網到底是靠什麼獲得利潤的?點擊量、流量、廣告?
互聯網廣告產業中的點擊率是如何轉化為商業價值的?
剛入職了一家公司,無休止的加班,工作壓力大,想辭職?
有哪些酷站,或者是好玩的網站?
對比陌陌和歡聚時代第四季度財報,有哪些值得關注的信息?

TAG:互聯網 | 互聯網產品 | 產品運營 | 網站運營 | 運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