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年的職業生涯,壓力很大,迷茫了,不知該怎麼樣繼續前行。
2006年畢業於通信工程專業,從畢業到現在從事過電話寬頻安裝工作的裝維員,做過聯通通信設備的調試工作,也做過一年的通信監理工作,有過短暫的創業經歷已失敗告終。然後轉行做銷售,後因有項目經理的工作機會繼而放棄了銷售的工作,但因公司項目近一年不會有新的項目,影響了工資收入。因為剛剛結婚各方面都需要錢,也是不太喜歡工程這種工作,大學同學從事傳媒行業,收入可觀,我有些嚮往,但是身邊的人勸說不太適合。因為對於這個行業來說 ,零資源 、離職後的我突然迷茫不知道該怎麼來選擇,背負的一個男人的養家的壓力。
轉一個@周筠 的一個答案 我是很相信也很喜歡這個答案.
周筠,虛晃一槍。
688 票,來自 Owen、王亮、風翯更多60後雖然就要洗了睡了,也貢獻點過來人的小小心得:)我的朋友講過一個故事:上個世紀90年代初,他從中山大學畢業,來到某晚報當實習記者。當時一起有十來位實習生,有一多半來自內地大學,少數來自中山大學。這十來位同學中,喜歡發表宏大言論,這也看不慣那也瞧不上,意氣風發揮斥方遒的,以內地同學居多。中大的同學比較謹慎(或與廣州較濃厚的商業氛圍有關,商業總是需要務實的,也需要開放的心態),願意先觀察,先服務,實習期間很少發表看法。最後,篩選掉的,主要是內地來的同學,晚報給的評語大都是:眼高手低。 正如華為經常告誡實習生和新員工的話:大建議,只鼓勵;小建議,大獎勵——
華為內部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曾經有一個新員工,到華為公司後,面對公司的經營策略問題,寫了一封「萬言書」給任正非。任正非的批複是: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議送醫院治療,如果沒病,建議辭退。
任正非在《華為的冬天》一文中對「大建議只鼓勵,小建議大獎勵」給出了明確解釋——
「大的經營決策要有階段的穩定性,一個有效的流程應長期穩定運行,不能因有一點問題就常去改動它,改動的成本會抵消改進的效益…,應在小改進的基礎上,不斷歸納,綜合分析…」。這個提法應該是受到了業界的普遍認同,目前幾乎所有公司都支持員工在本職工作層面進行創新,而不提倡普通員工就公司戰略方向提出評論或建議。員工對企業大的運營方向有想法可以,但需要等自己升遷到了相應的位置再發表自己的想法。
【職場菜鳥須知1】如果不能先學著適應環境,就不要妄想改變環境。如果不能首先從環境中獲取有利於自己成長的營養(這取決於你的心態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而是一來就只看到各種不如意,那麼這個地方你是很難呆下去的,同時也學不到東西。
關於如何在職場中保持積極的心態,我讀過的書中,有兩本是值得推薦的:
1.何飛鵬:從員工到總經理的成長筆記台灣經管書冠軍:自慢何飛鵬的書里有這樣一些主題:
4 奧妙藏在基本之中20工作不當在野黨36該低頭時就低頭41向上管理三訣竅2.彭明輝: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困境與抉擇
《生命是長期而持續的累積:彭明輝談困境與抉擇》(彭明輝)【摘要 書評 試讀】很多人都讀過彭明輝的這篇文章:彭明輝: 生命是一種長期而持續的累積過程
現在,同名的書出版了,我仔細讀了,作者寫得很體貼,在在都說中了困境中的年輕人的心境,因為作者也是這樣一路走來的。他尤其告訴我們:當你在一個問題很多的環境(比如國企或官僚氣息濃重的外企/民企,一般這樣的企業人數都不少)中時,你該如何自處,才能既不得罪頂頭上司,又不空耗自己的精力,還能找到成就感。真希望我20多歲的時候有這樣一本書。---------------------------
積極的人總會比別人獲得更多的機會,當然,也可能會犯更多的錯。最大的問題可能出在只朝著一個方向使勁,因為努力和能力強就迷信「人定勝天」,忘記了紅花也需要綠葉扶,忘記了維護好整體生態的平衡。年輕人血氣方剛,哪裡肯忍一時之氣。這個時候,你的志向和格局,就會受到考驗。有大格局者,不在乎一時一次的得失。有長遠追求者,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舍就是得。
最近讀王鼎鈞的書和文章,他的這段敘述發人深思(王鼎鈞:作家必須有酬世之量,傳世之志):
「從上世紀60年代到70年代,台灣文學經歷了二十年的好時光,只要白紙印上黑字就能賣錢。王鼎鈞成了台灣很有影響的作家,他在各大報章上寫的雜文專欄,曾經是讀者追讀的名牌欄目。王鼎鈞回憶,小人物寫小文章,對小市民談論小事情,若是四平八穩,子曰詩云,難以引人注意;報紙對雜文的期許是爭取讀者,增加銷路,總得有幾句聳人聽聞的話作「賣點」,這幾句話無須和評論的事物相稱,借題發揮,或者為尖銳而尖銳,為辛辣而辛辣。「我的雜文專欄算是很出色的,獅子搏兔也全力以赴。我對人生的感悟、世相的觀照,都零零碎碎宣洩了,沒有時間蓄積、醞釀、發酵、蒸餾,大材小用。依小說家徐訏的說法,這是炒肉絲,用政論家楊照的話來說,這是製造日本筷子。久而久之,貪圖小成小就,避難就易,執簡棄繁,這個壞習慣我很久很久才革除。」王鼎鈞說,「我對報紙上的雜文專欄早已厭倦了,每天緊跟在新聞後面揀話題,思想越來越貧乏。我想起一個故事,有一個人在路邊撿到一張鈔票,從此他整天往地上看,二十年來,他撿到生鏽的鐵釘九千個,過期的獎券兩千張,紐扣一千五百個,一分錢的硬幣六百個,鉛筆頭五百個,玻璃瓶四百個……他的背也駝了,眼睛也近視了,我覺得我也快成為那個人了。」
....
我認為文章水平有三個層次,首先是「職業認可」,我在中廣公司、《中國時報》都算好手,第二是「社會認可」,台灣各報館各電台都願意用我的稿子,最後是「歷史認可」,作品晉入選本,名字進入文學史。我走過前面兩個階段,面臨第三個階段的誘惑,我決心不計成敗毀譽往前走。放棄是個遺憾,努力過、失敗了也是遺憾。這兩種遺憾有很大的分別,我既然從小立志做作家,只有選擇後一種遺憾,才可以對天地君親師有個交代。我已知道有酬世的文學,傳世的文學。酬世文章在手在口,傳世的文學在心在魂,作家必須有酬世之量,傳世之志。」王鼎鈞的「三個層次」論,也讓我想到了孫振耀關於職場的「三段論」——孫振耀把職場比作運動場,用初賽、複賽、決賽比喻職場人每個進階的階段,他是這樣講的——
「我有個有趣的觀察,外企公司多的是25-35歲的白領,40歲以上的員工很少,二三十歲的外企員工是意氣風發的,但外企公司40歲附近的經理人是很尷尬的。我見過的40歲附近的外企經理人大多在一直跳槽,最後大多跳到民企,比方說,唐駿。外企員工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是公司的成功,並非個人的成功,西門子的確比國美大,但並不代表西門子中國經理比國美的老闆強,甚至可以說差得很遠。而進外企的人往往並不能很早理解這一點,把自己的成功90%歸功於自己的能力,實際上,外企公司隨便換個中國區總經理並不會給業績帶來什麼了不起的影響。好了問題來了,當這些經理人40多歲了,他們的薪資要求變得很高,而他們的才能其實又不是那麼出眾,作為外企公司的老闆,你會怎麼選擇?有的是只要不高薪水的,要出位的精明強幹精力沖沛的年輕人,有的是,為什麼還要用你?
從上面這個例子,其實可以看到我們的工作軌跡,二三十歲的時候,生活的壓力還比較小,身體還比較好,上面的父母身體還好,下面又沒有孩子,不用還房貸,也沒有孩子要上大學,當個外企小白領還是很光鮮的,掙得不多也夠花了。但是人終歸要結婚生子,終歸會老,到了40歲,父母老了,要看病要吃藥,要有人看護,自己要還房貸,要過基本體面的生活,要養小孩……那個時候需要掙多少錢才夠花才重要。所以,看待工作,眼光要放遠一點,一時的誰高誰低並不能說明什麼。
從這個角度上來說,我不太贊成過於關注第一份工作的薪水,更沒有必要攀比第一份工作的薪水,這在剛剛出校園的學生中間是很常見的。正常人大概要工作35年,這好比是一場馬拉松比賽,和真正的馬拉松比賽不同的是,這次比賽沒有職業選手,每個人都只有一次機會。要知道,有很多人甚至堅持不到終點,大多數人最後是走到終點的,只有少數人是跑過終點的,因此在剛開始的時候,去搶領先的位置並沒有太大的意義。剛進社會的時候如果進500強公司,大概能拿到 3k-6k/月的工資,有些特別技術的人才可能可以到8k/月,可問題是,5年以後拿多少?估計5k-10k了不起了。起點雖然高,但增幅有限,而且,後面的年輕人追趕的壓力越來越大。
我前兩天問我的一個銷售,你會的這些東西一個新人2年就都學會了,但新人所要求的薪水卻只是你的一半,到時候,你怎麼辦?
職業生涯就像一場體育比賽,有初賽、複賽、決賽。初賽的時候大家都剛剛進社會,大多數都是實力一般的人,這時候努力一點認真一點很快就能讓人脫穎而出,於是有的人二十多歲做了經理,有的人遲些也終於贏得了初賽,三十多歲成了經理。然後是複賽,能參加複賽的都是贏得初賽的,每個人都有些能耐,在聰明才智上都不成問題,這個時候再想要勝出就不那麼容易了,單靠一點點努力和認真還不夠,要有很強的堅忍精神,要懂得靠團隊的力量,要懂得收服人心,要有長遠的眼光……
看上去贏得複賽並不容易,但,還不是那麼難。因為這個世界的規律就是給人一點成功的同時讓人驕傲自滿,剛剛贏得初賽的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贏得的僅僅是初賽,有了一點小小的成績大多數人都會驕傲自滿起來,認為自己已經懂得了全部,不需要再努力再學習了,他們會認為之所以不能再進一步已經不是自己的原因了。雖然他們仍然不好對付,但是他們沒有耐性,沒有容人的度量,更沒有清晰長遠的目光。就像一隻憤怒的鬥牛,雖然猛烈,最終是會敗的,而贏得複賽的人則象鬥牛士一樣,不急不躁,跟隨著自己的節拍,慢慢耗盡對手的耐心和體力。贏得了複賽以後,大約已經是一位很了不起的職業經理人了,當上了中小公司的總經理,大公司的副總經理,主管著每年幾千萬乃至幾億的生意。
最終的決賽來了,說實話我自己都還沒有贏得決賽,因此對於決賽的決勝因素也只能憑自己的猜測而已,這個時候的輸贏或許就像武俠小說里寫得那樣,大家都是高手,只能等待對方犯錯了,要想輕易擊敗對手是不可能的,除了使上渾身解數,還需要一點運氣和時間。世界的規律依然發揮著作用,贏得複賽的人已經不只是驕傲自滿了,他們往往剛愎自用,聽不進去別人的話,有些人的脾氣變得暴躁,心情變得浮躁,身體變得糟糕,他們最大的敵人就是他們自己,在決賽中要做的只是不被自己擊敗,等著別人被自己擊敗。這和體育比賽是一樣的,最後高手之間的比賽,就看誰失誤少誰就贏得了決賽。 」
【職場菜鳥須知2】 要想成為職場高手,得多存點職場高手(如孫振耀、高建華、林正剛)的經典文章反覆閱讀,經常檢驗自己處於職場的哪個階段:贏得初賽沒?複賽有指望脫穎而出么?決賽你有資格晉級嗎?你是不是滿足於小成,捨不得將自己歸零,結果未來之路越走越窄?
(這裡有篇所謂職業_劉蘇 是網上流傳較廣的文章,被很多公司的HR推崇,其核心觀點就是:
&>&>&>&>人都有惰性,也都願意用那些用起來順手的人。當你具備了被人信任的基礎,並且在日常的工作中逐漸表現出你的踏實、聰明和細緻的時候,越來越多的工作機會就會提供到你面前。原因很簡單,用一句話就能交代清楚並且能被你順利完成的工作,誰願意說三句話甚至半小時交待一個怎麼都不明白的人呢?溝通也是一種成本,溝通的時間越少,內耗越少,這是作為管理者最清楚的一件事。
當你有比別人更多的工作機會去接觸那些你沒有接觸過的工作的時候,你就有了比別人多的學習機會,人人都喜歡聰明勤奮的學生,作為管理者,大概更是如此。
&>&>&>&>一個新手,大多數新手,在22歲~26歲這四年里,是看不出太大的差距的。但是這四年的經歷,為以後的職業生涯的發展奠定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很多人不在乎年輕時走彎路,很多人覺得日常的工作人人都能做好沒什麼了不起。然而就是這些簡單的工作,循序漸進的、隱約的,成為今後發展的分水嶺。
漫不經心的對待基層工作的最大的損失,就是將看似簡單的事務性處理方式,分界成為長遠發展的能力問題。
&>&>&>&>聰明的人,總是不認為自己的能力有問題。時間長了,他會抱怨自己運氣不好,抱怨那些看起來資質普通的人,總能比自己更能走狗屎運。抱怨她容貌比自己好,或者他更會討領導歡心。等等等等。慢慢的,影響心態。所謂的懷才不遇,有時是這種情況。
--------------------
記得在華中科技大學聽美國一位大學副校長(女)的講座,講完後有位年輕人問她:對一個年輕人來說,你最想給予的忠告是什麼?這位女士回答:最重要的是要選准你的人生導師。
讀過一篇大二學生閱讀《喬布斯傳》的書評,他寫道:喬布斯是那種從不錯過生命中的貴人的人,他總是緊緊拉住那些貴人的手。
這其實說的就是一個人選擇的眼光。可是,你怎麼知道眼前的人是不是你生命中的貴人呢?
在我看來,一個對自己了解得非常少,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的人,也就無從知道什麼樣的人是自己需要的貴人,逢貴人而兩眼一抹黑地擦肩而過,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職場菜鳥須知3】知己才能知彼。對自己缺乏了解的人,有貴人(或機會)也抓不牢。
想要做到了解自己、發現自己,離不開這兩樣:文學,心理學。其實文學裡必定包含心理學,優秀的文學讀物中每個人物都有細膩的心理活動。所以,想要了解自己,最好是從文學入手。而初入社會的年輕人,若能閱讀一些很好的個人傳記性的文學著作,對比傳記作者的成長經歷來觀照自己,多能受到不錯的啟發。我有一些私家推薦,各位見仁見智:
1.上學記 (豆瓣)2.昨天的雲 (豆瓣)3.怒目少年 (豆瓣)
4.背水一戰 (豆瓣)5.約翰·克利斯朵夫(共四冊) (豆瓣)紅杉資本創始人邁克莫瑞茨平時愛讀小說、詩歌和戲劇等文學作品,因為這些作品都是虛構的。他的話很妙,他說:在他看來,生活就是由非虛構和虛構組成的。不讀虛構作品的人,缺乏對世界的想像力,因為他只有眼前這一個現實的世界。文學,其實是讓我們知道,除了我們自己的生活(和世界),還有很多種不一樣的生活(和世界),它能大大拓寬我們對世界的想像力,讓我們了解到生活原本就有多種可能性。一個人若在年輕時就能認識到這個世界不是只有自己眼前這點狹隘的生活,而是有多種可能性,他對生活的選擇和想像就不會那麼狹窄。
閱讀心理學著作,也是幫助人發現自己的很好途徑。暗時間 (豆瓣)的作者劉未鵬 | Mind Hacks有兩篇文章就此做了很好的闡述:
1.為什麼人人都該學點心理學2.關於「改變」的閱讀劉未鵬還給出了這樣幾個豆列:
『只讀經典』正念(Mindfulness)的科學與藝術『只讀經典』判斷與決策『只讀經典』思考的技術與藝術(原「學會思考」)
『只讀經典』思維改變生活(原「心理學改變生活」)我還推薦一本適合年輕人閱讀的好書:
現在,發現你的優勢 (豆瓣)這本書講解的是一套識別個人優勢並將其發揮為才幹的方案,最終目的是將才幹變為優秀的工作表現。這套方案的核心是網上進行的優勢識別器(Strengths Finder)測試,裡面有34個主導「主題」及其成千上萬的組合。讀者通過這些測試和這本書的講解,來了解如何最有效地將自己的優勢和才幹轉化為個人和事業的成功。再就是被我長期誤以為是成功學著作、其實是一本極好的心智成長輔導書的經典著作: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豆瓣)這本書里關於「雙贏思維」的細緻闡述,尤其對在學校里因很缺乏好的團隊合作,因而缺乏雙贏思維訓練的職場菜鳥很有幫助。懂得雙贏,會讓你在職場中不僅能贏得朋友,還能化干戈為玉帛,並讓你因為總能妥善處理好衝突和矛盾,進而深信「方法總比問題多」。出門一步,便是江湖。最後,再貼一個王鼎鈞親身經歷的故事,祝福各位在江湖中行走自如。
王鼎鈞:欲生存,先了解
世洪
著名美籍華裔作家王鼎鈞先生,在非常年輕時就進入職場。不過,由於當時年紀小,涉世未深,他對所經歷的一切都懵懂無知。直到有一天,上司給他上了一課,才在剎那間啟發了他的心智,讓他迅速成長起來。
「上課」的經過是這樣的:上司先派王鼎鈞跟一位來訪的客人交談。客人走後,王鼎鈞就去報告談話的大意。
上司漫不經心地聽著彙報,突然向王鼎鈞提了一連串問題,把王鼎鈞搞得措手不及。
上司問:「依你的看法,這位客人的知識水準如何?」王鼎鈞啞然,他完全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上司又問:「他的人格修養呢?」王鼎鈞搖頭。「他的經濟狀況呢?」王鼎鈞繼續搖頭。「他是一個有自信心的人嗎?」王鼎鈞還是搖頭。
從來沒有想過與客人交談還要考慮這些問題,王鼎鈞甚至感到有些委屈。
不過,上司沒有罷休,連珠炮似的問題從他嘴裡又蹦了出來,「他為什麼要來見我?他的目的何在?我是說,除了他已經說明的來意之外,還有沒有保留?他臨走時有沒有露出失望的神色?」同樣的,這些問題,王鼎鈞自然也不知道。
看到王鼎鈞非常窘迫的樣子,上司把語速放慢下來,和顏悅色地對他說:「這些問題,你都必須知道。你要趕快由無知變為有知。因為你是一個人,在社會上和各種各樣的人發生聯繫,必須設法了解你的同類,才能了解怎樣生活。」
覺察出王鼎鈞表情上露出為難的神色,上司嚴肅地對他說:「難道你將來想做隱士嗎?那你得了解山中的草木鳥獸。與了解同類相比,了解異類更難。」
王鼎鈞沒有說話,但內心已悄悄認同了上司的教誨。
經過職場第一課後,王鼎鈞開始有意識地跟上司學習,看他如何觀察別人,如何與別人交談和交往。不久,他就有了很大的進步,成為公司辦事高效的人,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而且,上司教給他的對人和物的觀察能力,還為他以後的寫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意林》2013.3期
------------------------------------------------------------------------------------------------------------------------------------------------
我目前在做的:1.目標,設立自己四十歲要達成的目標2.耐心,知道達成我的目標是一個長期項目.專註3.準備,準備著機會出現時,我需要的所有技能.逆推要達成目標我需要什麼,多元化思維,雙規分析4.建立我的檢查清單:有目標不能只是有目標,需要每月,每季,每年復盤和反省呀.這個時候檢查清單就有作用了.5.相信,找到一個簡單的,基本的道理,非常嚴格地按照這個道理去行事------------------------------------------------------------------------------------------------------------------------------------------------今天在車上聽《冬吳相對論》—137.破除自尊的枷鎖 我是相信也很認可他們這期的觀點:為什麼不應該總是消極的抱怨世界的不公平?人為什麼喜歡抱怨?抱怨和管理有何不同?為什麼說抱怨是一種惰性?過分關注公平是一種心理疾病么?為什麼說非議會損毀自我的心智?為什麼說一個人20歲不恃才傲物必無用,30歲還恃才傲物准無用?過分自尊的人為什麼往往會抱怨世界的不公平?為什麼人們會用所謂的自尊來自我欺騙和自我麻痹?經常產生抱怨的人為什麼往往是失敗的人?
原文中的一段: 吳伯凡:有一個網友給我來信說,你不能老講這些心法,說什麼願力,自己在那兒單方面的去樂觀、去想像,你應該是面對現實的,從這種浪漫主義回到現實主義。我當時就有一個感觸當一個人尋求公平的時候,他心裡頭一定是遭遇了很多的不公平,他一定是看到了很多不公平的現象,所以呢他就會產生這樣的感嘆和這樣的要求。我想澄清一下,我們講的這種願力啊,我們講的這種心法啊,它不是阿Q式的那種精神勝利法,不是讓你去無視周圍的那些不如意的地方,甚至是讓你很痛苦的地方,然後自己在心裡頭給自己來放鬆啊,來減壓啊,不是這樣的。我們所講的這種願力,我們講的這種心法,它即使表面上看來是一種好像不作為,但它也是一種積極地不作為。梁冬:尤其是對那些負面的環境還要有積極地作用,這才是你正向一個價值,旁邊都很正向,你正向有什麼價值呢?我也曾有著類似的困惑,不單對職業,對我的整個人生都充滿疑問。我從近30歲的時候開始規劃整理,從房間、到職業、到人生,現在是一名自由講師,所授課程就包含人生整理和如何成為自由職業者,在近100場的培訓中遇到很多和你一樣迷茫的學員,希望她們的故事和我自身的感悟可以對你有所幫助。
故事一:
一學員畢業後八年,四年上班,四年待業,原因是找不到自己想做的事。即使隨便選份工作,也不開心,不如先待家裡思考一段時間。她至今依然迷茫,在尋找方向。相信很多人的狀態也和陌陌類似。故事二:
最近看到藝術家康怡,用她的創意畫作打開了一片職業新天地。康怡用咖啡畫周杰倫,用襪子畫張藝謀,用筷子畫成龍。(而且康怡很符合時代趨勢哦,既有顏值,也有才華,才貌雙全)看到這些作品,我立馬回想起小學時美術老師讓全班同學嘗試用身邊的物品拼接成一幅畫。我當時找到的素材令老師、同學都十分驚艷。爸爸養的一隻小鳥死去後一直沒扔,我就用鳥的翅膀做成了孤江蓑笠翁的斗篷,羽毛做了湖水等等。曾經製作過拼貼畫的人很容易就能理解創作時的快感。我也相信,這位藝術家從小也一定有相關經歷,才為她成年後逐步奠定了職業上的特色。故事三:
我是一名自由職業者。最近意識到,如果說我們的今天是一副畫作,你過去的經歷則是一份草稿。爸爸從小帶我爬山從不屑讓我走大路,而是領我去遊客不敢走的小路,在小路上可以欣賞到還沒被人為規划過的自然景色。我被潛移默化影響著,如今長大後開始生生走出一條少有人走的路。選擇了把看似安全的工作辭掉, 成了個體戶。小路並不擁擠,沒有大路熱鬧,但走著有趣。
以上故事不知讓你對如何找到職業方向有了些思路呢?再送給大家我最近一些感想:
1、內求優於外求
成年人把職業規劃似乎想的過於複雜,通常花很大力氣外求。比如做很多測試題,血型,9型人格,算命等。要不要試試看向內求呢?找出小時候的照片,跟童年時的自己展開對話,來一場虛擬會議,尋求那個答案吧。小時候,家裡一直特別亂,實在忍不了了,長大後經過親身實踐,將整理經驗展示給大家,就成了生活整理課。人生經歷過多年的迷茫,通過梳理,就開出了人生整理課。
2、不爭是最大的爭從小,我在競爭意識上就顯得極其薄弱。長大後欣喜的發現,人並不需要去拚命爭什麼以獲得生存資源。當所有人都爭著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再肥的肉也沒什麼油水可撈了,這時候的爭是愚蠢的。相反,在誰也看不上眼的縫隙領域每天折騰一點,雖然很慢,很不容易,但你競爭對手少,而且慢慢他們也都退出了,這樣十幾年二十年下來,你成功的機會幾乎是百分之百。不為了現在什麼賺錢幹什麼,不如選擇能持續做一輩子的事情。因為興趣和信念,能支撐你一直走下去。
3、不要趕一個什麼東西出來,趕出來的東西沒意思
去年秋天,我把10萬字的書稿交到出版社,原以為會迅速出版印刷,為自己新增作者身份。事與願違,至今依然在走漫長的流程,遙遙無期,催問過幾次,如今也不聞不問不往心裡去了。
仔細想想,確實積累也還不夠,機緣到了,該實現的自然會實現,就不再因為這件事影響心態。本來也沒想當職業作家,不如後期慢慢把書稿發布在公微、博客上分享出來吧。職業路上,也許我們應該像練太極、練氣功那樣柔和、堅強而又從容。
希望以上分享能夠為還在迷茫中的人提供一點點啟發,也預祝早日在職業之路上找到你的最愛。2006年畢業,也就三十歲左右嘛,離死還有很久時間。
98年左右下崗了那麼多人,「只不過是重新再來」嘛。
看開點兒,選擇你喜歡的事情,繼續前行。鮮花和麵包,你會有的。一個很關鍵性的問題,就是你現在最在乎的就是你的收入,也就是錢的多少,其實真的可以放一下,如果一直在想錢的問題,那你永遠不知道自己到底要做哪一行,只要看到收入比你高的同學或者朋友,那麼你就會有改行的想法,這是非常不現實的。
青春時光用5-10年的時間提升出價值更高的經驗,那然後呢?然後需要再提升一個層次,就是把經驗轉化成資本。 當你擁有了每天都在自動升值的經驗,而經驗又只存在於你的頭腦里,你就具備了做大事的前提了。這時候,你會發現很多錢會自動找到你。一些資源願意被你使用,一些貴人願意找到你,以便未來獲得更多的收益。而只有你才能幫助這些錢升值,於是你就可以用經驗換回資本的支持,也讓你未來收穫更多資本。 當你走完從經驗到資本的過程後,你會發現你也會像我一樣可以隨意地做這五件事了:讀書、鍛煉、投資、旅遊、慈善。說得通俗點,你完成了從一個一窮二白的窮學生到資本家的蛻變。更多關於職業生涯發展的問題,可以加入交流群,詳細聊,260077128
我覺得這個問題不需要扯那麼多有的沒的。1、如果你要繼續干通信,你以前做過工程,做過監理,以後你可以選擇做設計和優化。別以為設計和優化有多麼難,以你之前的工作經驗,分分鐘就能進一個做設計或者做優化的單位。是的,現在的通信行業門檻就是這麼低。那麼進去了之後呢,就拿設計單位來說,主要的工作就是勘察設計,如果你聰明,腦袋好用,又用心,半個月學到的東西就足夠你用了。是的,門檻就是這麼低。所以通信行業現在就是這麼爛。那麼進去了之後呢?工作內容?大部分時間你還是得到處跑,風吹日晒什麼的就不說了,時不時還得出差去支援一下別的地市的項目,工作內容來來回回就是那些東西,但你不能一輩子只做一個勘察設計人員或者現場測試人員。等你混到項目經理的時候,你的噩夢就來了。我接觸的大部分通信行業的項目經理,都活的跟狗似的,我就是其中一狗。收入?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2、如果你不想繼續干通信。那就趁早革自己的命。改行。不是信口開河站著說話不腰疼,你我都知道通信行業有多爛,並且你還不喜歡。
傳媒行業?傳媒也分很多種的啊,有撈錢的那種,還有比板磚還慘的,不知道你要具體從事什麼,如果對路,有人好好帶的話,還是不錯的
4年的職業生涯,一直從事與生產統計、助理相關的工作,現在想向上發展,卻有些力不從心,不知道該向哪個方向走?本人對數據報表類的工作很感興趣,很迷茫,不知道該向哪個方向走?
哎、、、
推薦閱讀:
※未來定居三亞還是北京?
※對你的職業生涯影響最大的人是誰?他/她是如何影響你的?
※品牌推廣合作、公關媒介、互動媒體營銷、電子郵件營銷、搜索引擎營銷、戰略 BD、活動策劃里哪個最有前途?做大眾市場與細分市場有何區別?
※對於環境工程專業大量轉行的現象怎麼看?
※有在華為工作的男友或老公是怎樣一種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