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哪個朝代的軍隊最強?


根本無法比較啊,按照習慣上古代的劃分是1840年之前算古代,之後算近代、現代和當代

我覺得最強的軍隊無疑是明軍了,不但禁軍三大營之一神機營是全火器裝備,就算在之前的常規戰爭中,火器也廣泛的應用到了明軍戰鬥中,明軍的建制是「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

從短的手銃到重炮一應俱全,甚至早都不用的戰車都被拉出來,與火器配合,類似於原始步兵車、小坦克,小裝甲車,名字都很屌,比如什麼先鋒霹靂車等等。(各類火器、戰車名字太多,詳見《明史.志六十八.兵四.火器》各種玄妙的武器,比如天順年間發明了一下發九發的手持小喀秋莎九龍筒、總督軍務翁萬達製造的,現在已經被渥太華公約禁止使用的「三出連珠、百出先鋒、鐵捧雷飛,俱便用。母子火獸、布地雷砲,止可夜劫營。」的這樣碉堡的地雷、御史張鐸進獻的十眼銅砲、四眼鐵槍等等,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不會造的武器)

在戰術上,朱元璋乾兒子沐英在評判過程中發明了類似於百年後織田信長的「三段擊」的戰術(「英選騎三萬馳救,置火炮勁弩為三行。」《明史.沐英傳》)和後來朱棣征漠北的「神機銃居前,馬隊居後」的戰術。

加上後來明軍又朝老外購買了「能洞裂石城,震數十里。天啟中,錫以大將軍號,遣官祀之。」的牛逼大炮,成立了史上第一支有建制的炮兵。(《明史.志六十八.兵四.火器》

在步兵上,明朝屬於比較積弱的了,但是前期十個月朱元璋就能把元朝打出北京,說明步兵也差不到哪去。而且後來的俞家軍, 戚家軍也相當威猛啊。

明朝之所以強大,騎兵是功不可沒的,按說元朝騎兵起家,瘦死的駱駝比馬大,但是不照樣被常遇春徐達藍玉等追著滿世界跑嗎?後期的關寧鐵騎也照樣把八旗軍打的沒脾氣(此處爭議較大,但終明朝之世,關寧錦防線未被攻破,南下統一也多為關寧錦名將,袁督師與毛總的恩怨情仇、與皇太極是否有密約這裡不談,深層不挖,只談表象)。

重點說一下海軍,之前的朝代最多是在江河裡面打一打的小水軍,明朝那真是歷史上唯一有海軍建制的古代(清朝後期算近代),而且也是唯一在出海作戰的軍隊,就算是現在咱的海軍也沒說出國去打個誰誰誰,咱明朝的太監就做到的,一下西洋,剿滅海盜陳祖義,這都不算本事。三下西洋,錫蘭山國王亞烈苦奈兒「負固不恭,謀害舟師」,鄭和在回城的時候,他五萬人準備襲擊,結果被鄭和兩千人擊敗,然後抓回北京審判,怎麼樣,是不是很像美國空軍抓格瑞那達總統,咱當年就是有這個實力。(《明成祖實錄》 卷77)四下西洋,把蘇門答臘國王蘇干剌抓住,送回北京殺了,現在美國也沒這麼霸氣吧,把別人國家元首拎回自己國家殺掉。從這以後,周邊那些小國再沒說敢跟明朝的海軍叫板的了。(《星槎勝覽.蘇門答剌國》)

大明海軍(那時候叫水師)跟荷蘭打料羅灣海戰(《靖海紀略》),跟日本打的露梁海戰(《宣祖實錄》)跟葡萄牙、日本走馬溪、九山大洋海戰,跟越南的富良江海戰、神投海之戰(《不容青史盡成灰——明清卷》)跟清朝的廈門海戰,就是苟延殘喘時期跟荷蘭的彭湖海戰,都沒打輸過,創造不敗戰績。

最後還要說一點,明軍還有強大的諜報機關給軍事行動做重要的支撐,錦衣衛在壬辰戰爭中,大量的收集日軍情報,包括在日本國內都有錦衣衛的情報機關的在活動,這也是前朝罕見的。(見《請計處倭酋疏》,但令人不解的是,他們竟然派了「貌頗魁梧,才亦倜儻」的人去做間諜。日本人當時超矮的,這樣的人去了不就被發現了?)

至於強大的明軍為什麼會敗給八旗軍,偶然的因素太多,萬曆三大征掏空明朝經濟,宦官專權,黨爭不斷,朝野疲敝,天災連綿,施政有誤,民不聊生,用人失察,妄自尊大,滿洲興起。關內戰爭很多都是老明軍打新明軍,南明眾政權內耗也把復國希望掩埋。

若是單說明軍精銳對陣滿洲八旗,後者幾乎是沒什麼機會的。(從當時皇太極寫給崇禎的書信來看,他們只是想搶點東西,並沒有想把明朝怎麼樣)

所以,明軍的建制有步兵(戚家軍等)、有騎兵(李成梁部)、有炮兵(如神機營),有特工(錦衣衛)、有工兵(從朱元璋開國一直到最後,工兵部隊在守城過程中發揮了巨大貢獻)、有特種部隊(如關寧鐵騎等),有不敗的海軍(屬於藍海海軍,現在我們的海軍還只能算黃海海軍),能夠依靠強大的軍事實力干涉別國內政,想打誰打誰,想滅誰滅誰,不聽話就換元首。當時是沒空軍,不然估計明朝也得弄個空軍出來。

最重要的是,明朝皇帝都相當尚武,上到朱元璋下到崇禎,沒有怕死的,明朝皇帝親征也是最多而且是最前線的,掄刀就上還有實際殺敵的(明武宗殺敵二人),史上也罕有。而且,由於中國地勢影響,北打南,順勢而下,南打北,唯一的統一,就是明軍創造的!

我認為比較軍力不能縱向比,秦朝軍隊再猛,也打不過北府兵,北府兵再厲害,見了秦王府的照樣得跪,秦王府的要是跟元軍打會哭,元軍見了藍玉也是夾緊馬肚子跑,明朝海軍再牛逼,我也不信他能打的過北洋水師。

所以橫向比較當時世界。

重點說下大家比較欣賞的秦軍,秦軍統一全國一個是商鞅變法讓秦軍的士氣增加,後勤保障充足,二是秦軍兵器上有一定優勢,三是依靠函谷關地勢,四是破六國聯盟,讓諸侯以豐腴之地賂秦。當時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後軍事實力也是相當強大的,但是趙國北有胡人侵擾,南有諸侯撩撥,西面還得跟秦國長期對立,又無關可守,國土一馬平川,試想當時如果秦趙換位,那麼趙國統一全國的幾率並不比秦國少。趙國在地形劣勢的情況下抵擋秦國多年,最後的潰敗也是內部原因。所以,秦軍統一全國,有很大外在因素的影響。過秦論和六國論都講到,六國潰敗不是兵不如人,而是其他因素。(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 ,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六國論》,「秦孝公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窺周室.」《過秦論》)秦朝行軍的獎罰制度,後朝各代也一直沿襲,例如明史滿桂傳里寫到:「軍令,獲敵首一,予一官,否則賚白金五十。桂屢得金,不受職」就是說,你獲得一個首級,要麼官升一級,要麼給白銀50兩,他每次都選錢,不選官職(因為此人相當窮...),就算在當時的戰國,趙國也有一套自己的軍事賞罰制度,分為:賞、軍功爵和官職升遷三種。當時戰國有一種說法,叫做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荀子·議兵》)同期戰國的精銳部隊還有趙武靈王的武陵鐵騎(該部隊北擊匈奴200里十餘年不敢犯境,但是當時匈奴在秦國佔了不少便宜,一度在孝公後期威脅到咸陽),機動性很差,但精度很牛逼的韓國擊剎營(「天下強弓勁弩,皆自韓出」《戰國策 韓策一》),雖然說魏武卒怕秦銳士(鐵鷹銳士人員最多時期也只有1600多人,編製不是很多,屬於特種部隊),但是吳起用5萬人戰勝秦軍50萬就是這支魏武卒!所以,秦軍的常備軍並非戰無不勝的,當時最強大步兵應該是這支魏武卒,但是大家可以去看一下當時的中國地圖,魏國是被幾個國家包著打的,但是秦國只用守一關。順帶說一下,。同時,當時世界上還有斯巴達三百勇士(實際上學名叫紅衣重裝步兵,編製有4000人),大流士部隊的不朽長生軍,還有神話中的那些希臘羅馬部隊,名字比較詭異,都是黃金騎士團啊,白銀方陣,青銅步兵啊、皇家衛隊(名字是我胡亂起的,但是大概就是類似的,有點像聖鬥士哈)戰鬥力也各有千秋。同等數量的秦軍遇到同等數量的羅馬第一軍團,未必打的過(完全是人肉坦克,出了眼睛,剩下都是鐵皮)。

漢軍戰鬥力初期也不行,後來武帝時期,漢軍強大的同時,世界上還有一支強大的羅馬軍團,羅馬軍團的戰鬥紀律和團隊作戰戰術以及防護上是優於漢軍的,漢軍的機動性和人數上是比羅馬厲害。而且羅馬的炮弩採用數學公式計算,在打擊精準上,是優於漢軍的床弩的。同上,漢軍在人數上可以把第一軍團啃死,但是同等數量的話,第一軍團皮太厚,倒是可以利用我們的機動性把他們累死,而且那些人一個人打仗一幫人服務,把他們抬搶的,拿甲的弄死,他們就跪了。

到了隋唐,征伐朝鮮,耗死了隋朝,累垮了唐朝,我覺得朝鮮,可以作為一個風向標,明朝時期,那幫人是跑到中國當流亡政府來了,但是當時跟隋唐打的可是昏天暗地,當然也是吃虧多,不過咱們便宜占的也不多。不然現在棒子拍韓劇,就敢胡謅唐太宗被淵蓋蘇文射瞎一隻眼睛,就不敢說萬曆帝李成桂打掉一隻耳朵。怛羅斯之戰,高仙芝也被阿拉伯軍隊打慘了(當然我們終於吃了一回人數上的虧),並導致了科技外流,但說唐軍在世界上最強大,我看也未必,吐蕃已經算是比較彪悍的了,但是我認為當時的阿拉伯軍隊因為有信仰支撐,應該在士氣上更加彪悍一些。

暫且把元軍不算外來政權,他的確很強大,但是要知道在當時宋軍是幾乎沒有騎兵的(宋朝積弱的根本原因並非重文輕武,個人認為是要追溯到後晉割讓幽雲十六州後,中原朝代再無獲得戰用馬匹的途徑),冷兵器時代,騎兵就跟現在的空軍一樣,機動性極高,元軍打贏宋軍,是大人打小孩。況且,最重要的是,元朝是指哪打哪?他打著日本了么?我覺得軍事的強大在於,看誰不順眼滅誰,看誰不順眼,打不著就不是真正的強大,這點,明軍做到了,元軍沒有。

八旗的戰鬥力被吹大的,如果八旗真的那麼厲害,入關不必要吳三桂幫助才進得來。入關以後,明軍打明軍的情況是大於八旗打明軍的。

以上個人看法,拋磚引玉。


看薛翔兄的回答想評論,洋洋洒洒一大堆告訴我不能超過一千字,所以只能寫在這裡了。

從頭到尾讀完,略有拙見:

第一、三段擊只是戰術,想要用好了三段擊需要多兵種為火器部隊掩護,更需要地利,神機營能揚威軍功章絕對要分五軍和三千一半。單獨的火器部隊直到拿破崙時代也擋不住騎兵隊的衝擊,要麼繆拉也不會是二十六元帥里數得上的名將(雖說依舊腦殘范兒十足)。

第二、莫要抓住了信長的三段擊晚了很多年死命黑,且不說三段擊只是日本火槍創見的一種,還有真假難辨的早合,吊瓶等,單論火槍這種東西的製造發展,明朝到了日本安土桃山時代還是要規規矩矩叫一聲「師傅」的。日本島先天火藥製造資源有限,火槍真正應用起始於西方火繩槍傳進來之後的仿製,但是短短几十年之後在壬辰戰爭里讓明軍吃盡了苦頭,將校多要被火槍擊斃者,明軍對日軍火槍製造也讚賞有加。明朝真正嚇得日本人一愣一愣的還是真正的炮兵部隊。

第三、明朝騎兵打蒙古及其各種流變,也稱得上屢戰屢勝,可是邊患始終沒止息過,高潮就是搞出了個土木堡之變外帶北京保衛戰。相較於漢軍漠南,河西,漠北三戰之後為漢朝贏得的和平期來說,戰績太不夠看了。

第四、錦衣衛情報機關的對日活動只是戰時行為,接到報告之後的一個諜報部門應該做的反應而已,還是不要把這檔子事拿來說事。

第五、關寧鐵騎,到底有多少吹的成分?武器裝備,所謂三眼火銃,馬上開槍,嚇人還行,指望精準度那純屬睜著大眼說瞎話,又沒機械瞄準具,站著都打不利索,還是痛痛快快砸人使好。歸根到底關寧鐵騎還是一支傳統冷兵器部隊,通俗明史研究(某書在軍事領域的水平實在是有限)對此過分渲染了。論歷史戰績,萬曆年間薩爾滸大戰十餘萬明軍精銳盡皆覆滅,關寧鐵騎的祖師爺遼東軍也一樣在雞飛蛋打之列,幾年前,遼東軍可是在壬辰戰爭里耀武揚威來著呢。至於關寧鐵騎的戰績,可有野戰對滿族八旗的一場勝利?太多血一般的教訓告訴所有人,以步制騎,以城克軍不過是個美麗的權宜和謊言。說八旗軍打不過明軍的,不妨三思之後再說這句話:這支豆腐軍怎麼沒在薩爾滸的時候被玩死呢?怎麼乾的出來西壓蒙古東克高麗的壯舉呢?怎麼能做到迂迴北京打到城下痛痛快快走了一遭呢?

第五、萬曆三大征掏空了明朝家底這一說法,太有待商榷了。實際上,以萬曆援朝為例(這個時間長,光打就兩年,前後折騰七年,而寧夏之亂和播州之亂,一個七個月一個一年,所以不如挑個最硬可的咱看看),如果咱們去看看朝鮮人的史籍(實際負責把後勤補給物資從邊境運到軍隊手裡的只能是他們,而他們運力一直有限,後勤保障工作不錙銖必較好好算計著來往上送根本完不成,天兵天將回頭鬧脾氣他們可就復不了國,受損失的可是自己。從這個角度來看,他們的後勤補給數據怕是更靠譜一點),花了不到九百萬兩銀子。至於米則費幾十萬斛,咱按一百萬算,斛咱也按石算,根據萬曆朝粟米、粳米、糯米價格綜合考量,頂天了,一百五十萬兩不能再多了(物價論文一搜一大片),加在一起,上限,大大的上限,也就是一千萬兩出頭。而且,你養著那堆兵你平常也得發餉銀啊,這一千萬都包在裡面了。朝廷又不是不收稅賦了,哪來那麼大饑荒虧空?何況,萬曆十年,光太僕寺一處的存銀就四百多萬兩,太倉還有存銀,別的府庫還有存銀,太倉還有各種米糧,萬曆還排太監四處折騰斂財幾百萬兩,作私房錢用來應急,連帶著自己零花著玩大的。這大征是給自己張臉的活計,萬曆絕對不會往裡少搭內帑,這是純粹用來彌補赤字的錢啊,到了萬曆四十八年老頭子去世的時候抬手給邊鎮開支就是內帑一百六十萬兩。前面一千萬兩咱算的可是總支出,比較一下數據們,這得多兇殘的腦袋才能把三大征和明朝衰亡聯繫到一塊兒啊。其實也有道理,萬曆和文人官員們不對付,而歷史又是史官這群文人寫出來的,由不得萬曆不背黑鍋。

第六、首先,戰國初期通過李悝變法,公認的第一強國就是魏國,秦國當時被打的滿地找牙誰都知道。而後來有名的不如論則是商鞅變法之後,虎狼之秦開始咆哮的時候,不是一個時候,敢問從司馬錯時代開始,秦軍有過幾次大的被殲滅戰的經歷?至於秦國地理位置問題,確實中國階梯型地形優勢很大,不過別拿秦趙易地說事,不然一改變,秦就是趙,趙就是秦了,按照兄台的邏輯一樣能照黑不誤。趙國戰略環境險惡,確實不如秦國好,不過爾有北游牧,我有西野戎啊,你南邊環敵,我一開始可是和六國一塊兒打啊,誰也沒啥資本拍胸脯說你也就是命好。再者,不知兄台的武陵鐵騎和山陣沒聽說過;大戟士倒是聽說過,不過是東漢袁紹的精兵,還希望拿出史料來詳細說明一下。戰國戰爭模式到了秦昭王時代的戰爭,動輒數十萬的大動員,精銳小部隊的扭轉不了戰局。何況,冷兵器時代個人武力的發揮很容易被默契的軍陣配合搞死,參見抗倭戰爭中刀好人精的倭寇是怎麼被鴛鴦陣玩死的。最後,拿《過秦論》《六國論》這文學作品說事,得出六國內部矛盾是主要原因的話,怕是死在秦軍一次次殲滅戰里的六國男兒不會答應吧……

第七、重步兵是鐵皮怪物,中國古代也不缺鐵礦,又早用煤適合大規模冶煉,為嘛中國不來搞點呢?答案很簡單,這玩意在強弓硬弩面前,戰鬥力為五的渣渣,而弓弩又便宜又好使,我們中國人一直愛用它。看起來似乎很不可思議,歐洲重甲刀削劍砍都沒啥事,至於長槍玩命捅你不不上馬加上動能也沒啥戲,但是從戰例來看獨獨怕箭矢(這一點愚弟也百思不得其解,還望知友可以予以解答):阿提拉「上帝之鞭」的威名靠什麼打出來的?騎射把西羅馬虐的不成人形啊;蒙古騎兵的西征威震全世界,靠什麼?騎射生生把重步兵重騎兵等一乾重甲男射死的啊(騎士鎧甲能有馬匹幫忙,自然不會遜色於重步兵);百年戰爭里英國人的長弓手令人心驚膽戰靠什麼?阿金庫爾一戰射死了多少法國騎士啊……至於數學公式指導下的炮弩,中國一直以來古代科技就不走數學總結這條路,但是效果一直有目共睹,再說了,那數學公式絕對不是E等於mc平方這種毀滅性的玩意吧……所謂人數優勢,中國人就好大動員打大兵團作戰,習慣了,帝國就這心態,就這軍事思想罷了,說的偏激點,不服你也來啊。最後,高仙芝大哥那場仗敗得真窩囊,敗在被僕從國不禁打連帶捅刀子了,而且也不是真正的兩個帝國在交戰狀態下的碰撞,談不上什麼吃人數優勢的虧。

第八、元軍確實不是指哪裡打哪裡,海軍的短板導致了他們沒法完成大規模的渡海登陸的運送工作,更無法保證後續的供給海量戰馬所需的天文數字般的草料。日本沒能打上去,一方面是海軍不力,和元軍真正笑傲的資本陸軍一點關係也沒有,另外一方面,就是所謂神風(具體請自行百度,實在不想說自然因素)。其實,歐亞大陸足夠他們燒殺搶掠的了,也沒啥動力發展海軍。明軍就是指哪裡打哪裡了么?君忘土木堡之變乎,君忘薩爾滸之敗乎,君忘丁酉再亂的最後一攻乎?論戰力,蒙古人,那可是讓全世界顫抖得存在,不是明軍能忘其項背的……

第九、吳三桂幫助,前文已經論證過八旗軍戰力,這裡說一句或許有些過火的話,還請兄台海涵:要是六千萬兩銀子砸出來的遼東大軍有某書里一半的悍勇,哪有吳三桂青史留名衝冠一怒為紅顏的機會啊,一人一口唾沫都把白山黑水的野蠻部落們淹死了……


個人推崇--秦朝。

(古代的跨度很大,從神話時代炎黃戰蚩尤到清兵入關-這些都算作古代。所以,這裡只做橫向對比。不然,炎黃時期的神術要怎麼算戰鬥力?青銅器和緬鋼怎麼對比。。)

首先,大概說一下裝備-秦朝處在青銅器時代,冶鐵技術尚未達標,所以絕大多數武器都是由青銅鑄造。因為青銅的脆性,所以都只有短兵器,並且不適合劈砍,大都用於刺擊。(其中著名的越王劍也不過55.6cm。)秦劍比諸國用劍長大約30cm,在白刃戰中跟有可能刺殺對方。但這並不是秦軍的核心裝備。

秦軍的核心裝備是-弩機。步兵用的是弩機,騎兵(沒有馬鐙)一手握韁繩一手也是弩機,戰車上的士兵也同樣(對戰車猜測過多,故此處不細說,只寫猜測之一)。弩機製造時所有弩機部件都是同樣規格,在戰場上可以隨時替換。或者將兩把損壞的弩機拆解然後合成一個完整的弩機(古代變形金剛合體^_^)。

另外還有一種武器是長達7米的長矛,具體作用未知,猜測可能和希臘的馬其頓方陣用處一樣,不過出土較少,所以排除在核心裝備之外。

就當是而言,弓箭,弩機都屬於先進武器,而士兵的防具只有皮甲,對弓弩的抵抗力較低。

以上是對裝備的分析。

其次,對兵種而言:先說騎兵。當時沒有馬鐙,所以沒有重騎兵衝鋒,騎兵大都處於輔助偵查的地位。即使當時最強的匈奴騎兵,也只是在高速衝鋒時拉弓射箭,這種情況下準頭可想而知。而秦軍的弩機最遠可達300m(大弩,最大距離900m,此處為有效距離)士兵的手弩也有150m(最大距離300m,此處為有效距離)。優劣可想而知,所以騎兵對戰可以排除。

戰車這一兵種知之不詳。而且猜測頗多,故此不表。不過從其被後來的重騎兵替代來看,不打可能作為一個部隊的核心。

所以,核心部隊應為步兵。步兵的裝備有:刺擊用的秦劍和核心裝備弩機。

加上當時秦朝強勁的軍工生產制度。

在兵器裝備這一塊已經甩開諸侯國一段距離了。後來的朝代貌似也沒有這樣科技方面凌駕了吧。像解放軍和美國打,完全就沒有什麼科技優勢而言。。

下面對比一下制度

秦國自商鞅變法之後,在全國範圍內確立了獎勵耕戰「賞不遺匹夫,刑不避大夫,使天下之利系處於一孔」的基本國策。對於百姓而言上陣打仗基本跟下地幹活沒區別,得敵首級還能立軍工受爵祿。

秦朝採用的是法家的政策,「依法治國」

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爵位一級、田宅一處和僕人數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

這是多麼有誘惑力的規定,只要你仗打的好就可以加官進爵。有爵位就有土地,一定的房子,在軍中你的伙食也比別人好。這樣一來,你的生活就和戰爭掛鉤了,如果你不惜死,那麼你打仗肯定比種田來得快很多。而且,這種軍功爵位是可以世襲的(父親戰死,人頭數會記給兒子),你一個人勇猛,可以提高一家人的生活水平。怎麼想都是個不錯的事。

以至於後來秦人聽說要打仗,就頓足赤膊、急不可待,根本就無所謂生死……

「夫戰,勇氣也。」

這樣的軍事制度產生這樣高昂的士氣。如果你知道你的對手是一群不怕死的人,並且還都是殺人狂。恨不得你長兩個頭給他砍。你不會害怕么?

你看別人是一群死士,在戰場上衝殺。別人看你是一堆能動的貨幣,先到先得。如此差距近身了還不跟割麥子似的。

這樣的制度,在同期沒有軍隊可以比。後世也再也沒有出現過。所以秦軍的軍事制度也要勝過當時諸侯國不少。

綜上,士氣+裝備=橫掃六合的強秦大軍。

這樣的軍隊在後來就再也沒有出現過了。

所以,我認為秦朝的軍隊是最強大的。


在中國的古代王朝里,唐朝、漢朝是最強的那個等級的。

唐朝控制西域不止幾十年。唐朝控制超過120年。公元790年左右,唐朝才失去西域。

說到對外擴張,秦朝遠不如漢、唐。 秦朝沒有西域、漠北,是否控制過漠南也很可疑,在對外圍疆域的控制範圍與控制時間方面,秦朝遠不如漢、唐。 而秦朝那麼短的壽命(注意是統一的秦朝,而不是秦國的壽命),其對中原與南方的控制時間也遠短於漢、唐。

漢朝沒有控制漠北,而唐朝控制漠北數十年,唐朝還控制漠南,唐朝後期還通過三受降城體系控制部分漠南。但是,在對遼東、朝鮮半島的控制時間方面,漢朝長於唐朝。

另外,唐朝的都護府控制西域超過120年,而漢朝的都護府控制西域約90年,至於之後的西域長史府時期,缺乏控制力,控制力遠不如都護府時期,不應算作漢朝控制西域的時間。實際漢朝最後也失去了西域。(西域軍師後部王阿羅多殺傷漢朝吏士,之後還與漢朝立的卑君爭國,頗收其國人,結果漢朝竟然廢了自己立的卑君,反而承認阿多羅……)

漢朝末期,胡人已經滲透進入關中、中原了,並且在關中、中原大發展。不知這算不算某些人說的損失內地的疆土。

到了曹魏,那是曹魏強大,才能保住部分地盤,無法歸功於漢朝。 如果按照某些人的追溯把這功勞給漢朝的話,那麼也要把五胡亂華這比功勞大的多的破壞也歸因於漢朝了。就像王夫之《讀通鑒論》那樣,把五胡亂華的歸因於漢朝,「自相殺,則自相敝矣……故垂百年,三國兵息,而五胡之禍起……」

東晉五胡、南北朝時期,連中原、南方這漢人中心疆域都沒能統一,就不要捨本逐末的去想西域的事了。即使控制西域,原因也是那些割據政權的強大,而不是漢朝的原因。

西晉也談不上對四夷佔優勢,五胡亂華里的鮮卑人可不是內附部落,而匈奴人起兵是明確的反晉的。一幫胡人打的晉連中原這漢人中心疆域都丟了。

要說留下爛攤子,隋朝大亂,給唐朝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隋煬帝楊廣造成嚴重大亂,敗壞了北周、隋朝文帝留下的豐厚遺產,人口戶口銳減到約200萬戶,疆域大量丟失、內外眾多強敵,嚴重分裂內戰削弱了華夏,連吐谷渾都返回故地還攻打隋朝河右,隋朝郡縣卻防禦不了,而dong突厥崛起到「戎狄熾強,古未有也」的程度,把隋朝中原的部分地區納入勢力範圍,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楊廣留下的是爛攤子與惡劣局勢,華夏面臨突厥吐谷渾等N胡亂華的危險……這種惡劣形勢下,李淵李世民唐朝竟然迅速擊敗眾多強敵,統一,又打敗突厥、新崛起強盛的薛延陀、西域諸國、松外諸蠻等等敵人,佔據漠南、漠北、西域等地,擴張佔據龐大的疆域。這個時期唐軍有強大的戰鬥力,是原因之一。

李淵起兵時只有太原一地,李淵地盤小而且軍隊少,為了防止突厥與劉武周等人攻打,才暫時結好突厥,但是之後建立唐朝之後不久,就與突厥開戰,一面防禦突厥,一面攻滅其他割據勢力,其中包括消滅了一批歸附於突厥的割據勢力,不僅平定亂世、統一,還削弱了突厥的力量,打擊了突厥可汗的威望。

歷史學家王永興《唐代前期軍事史略論稿》指出,唐初李淵李世民等人的數年苦戰,不僅統一,而且抵禦突厥,粉碎了突厥可汗想效法拓跋道武帝入主中原的企圖,從而保衛了華夏文明,還消滅了突厥支持的多個割據勢力,削弱了突厥可汗的力量。

隋末大亂,隋朝不僅失去了河西、隴右,連中原、南方的大部分地區也失控了。

李淵太原起兵時,地盤極小,只有太原一地,之後李淵李世民唐朝打敗眾多內外敵人,才擴張佔據了中原、河西、隴右、南方、漠南、漠北、西域等地。後來唐朝喪失的地盤,本來就是唐朝擴張佔據的外圍疆域,而外圍疆域河套與部分漠南、以及漢人的中心疆域中原與南方,唐朝沒有喪失。

唐朝沒有損失內地的疆土。唐朝後期還控制中原與南方,另外還通過三受降城體系控制著河套以及部分漠南地區。

雲貴當時還是少數民族地區,唐朝擴張佔據了一部分。 唐朝末期,越南(安南)還是唐朝的一部分。宋朝沒能佔據越南,才使中國失去越南。

而唐朝沒給宋朝留下爛攤子。契丹和党項都不是唐朝坐大的。唐朝後期,張仲武、劉濟、李載義還擊敗奚與契丹。 唐朝後面是五代的後梁、後唐,而不是宋朝。

五代時期,李存勖以河東一隅之地,一面與後梁對抗,另一面還打敗契丹雄主耶律阿保機率領的契丹主力,王晏球還打的契丹卑辭厚禮。

而宋朝接手強大的後周(後周幾乎統一中原),又基本統一漢地的大部分,地盤、人口等方面遠朝李存勖,但是對契丹在戰績……

而党項真正坐大是在宋代,党項在五代連靈州都拿不下。党項李繼捧把夏綏銀靜宥五州之地獻給宋朝,但是宋朝處理党項李繼捧李繼遷時出了錯誤,之後又多次犯嚴重錯誤。李繼遷逃入地斤澤時才十幾個人,最後卻折騰的宋朝把夏綏銀靜宥五州之地給了李繼遷,又把靈州丟給了李繼遷,導致党項李繼遷真正坐大,其後人建立西夏。宋朝的被動是宋朝自己造成的。

五代時的李存勖、王晏球那麼點地方還打敗契丹。後來後晉石敬瑭才把幽雲地區給了契丹,但是這是宋朝的借口么?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也沒有幽雲地區。後周留給宋朝的實力還比劉邦、李淵、朱元璋起兵時強,這是「給宋留下的」,宋朝接手了比較強大的後周,而其他割據勢力還不眾弱結盟共抗一強,讓宋有機會逐個擊破。在前人留下的這麼有利於基本統一的局勢下,宋還用了快20年第二帝才搞定,創業都創成這樣,真是呵呵了。 宋朝自己沒能占幽雲,正是宋朝自己擴張不力的結果。

看到某些人在回答里推卸責任,把宋朝自己表現不夠好、擴張不力的責任推給唐朝。

宋朝國防形勢上的爛攤子、沒有幽雲地區、沒有產馬地等等(何況宋朝有戰馬產地與輸入通道靈武,但是宋朝自己丟了靈武,但不過宋朝河東路和永興軍路仍然有產馬地),正是宋朝自己表現不夠好、擴張不力造成的結果。

漢、唐、明靠自己擴張佔據幽雲等戰略要地,為什麼宋自己占不了還有臉要求繼承?

漢朝後期就有很多異族內遷了,五胡亂華、南北朝等更是異族內遷。以宋朝的表現,既是沒有沙陀人、党項人、契丹人,也會有其他異族代替他們做那些事。

秦末大亂、隋末大亂留下的爛攤子,漢朝、唐朝怎麼不怨秦朝、隋朝? 劉邦、李淵起兵時,地盤很小,哪有什麼幽雲等戰略要地? 漢朝、唐朝打敗眾多內外強敵才佔據幽雲等戰略要地。 而宋朝自己擴張不力,沒能佔據幽雲等戰略要地。

劉邦、李淵當年起兵的時候,兵少、地盤小,有眾多內外敵人。秦末隋末大亂破壞嚴重,人口戶口驟減(例如《通典》載杜正倫奏,隋末大亂導致唐初武德年間僅200餘萬戶),匈奴、突厥再次壯大(例如突厥在隋末再次強大起來「控弦百餘萬,北狄之盛,未之有也」),還有強大的割據勢力(例如竇建德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王世充等倔起虎視,歸附於突厥,與唐朝為敵)。

漢朝、唐朝打敗眾多內外敵人,擴張出較大的疆域、改善了國防形勢。而宋朝疆域較小、國防形勢較差,正是宋朝自己擴張不力的結果。

漢唐的產馬地是他們自己擴張佔據的,不是靠繼承前朝的。

而宋初有靈武,靈武既是戰馬產地又是輸入戰馬的重要通道,既有馬種又有馬場,但是宋朝自己犯錯誤丟失了靈武。

宋朝初期,党項並沒有真正坐大。宋朝曾控制過党項五州之地,但是宋朝自己丟了五州之地,又丟了靈武,導致党項真正坐大。

從防禦和對全國的控制力角度來說,明朝邊事並不比唐朝穩定。

歷史學家張國綱《唐代藩鎮研究》指出,唐朝後半段的大部分時期里,40到50個藩鎮絕大部分不割據,只有河朔等極個別藩鎮割據,但也施行唐朝的政策法令,「須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軍情」,而且割據藩鎮也曾解除割據。即使河朔藩鎮處於割據狀態時也沒被外敵佔據。

而在對疆域的控制範圍與時間上,唐朝超過明朝。 唐朝控制西域超過120年,明朝幾乎沒控制過西域,最多是短暫控制西域東部。 唐朝控制漠北數十年,明朝沒控制過漠北。

唐朝唐太宗時期唐高宗前期控制漠南50年,後來從唐中宗第二次登基時張仁願建立三受降城體系開始,唐朝再次開始控制河套與部分漠南地區,唐朝後期仍然控制著河套與部分漠南地區。

而明朝對漠南地區以及河套的控制要短的多。明成祖雖然五征漠北,最後卻沒能推進國境線,反而將北平行都司改名大寧都司,移治保定府,東勝左右衛也分別遷到了今河北的盧龍和遵化。開平衛和興和所成了孤懸的據點,永樂二十年(公元1422年),興和所被蒙古阿魯台襲陷,遷治宣府(今河北宣化縣)。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開平衛也移治獨石堡(今河北赤城縣北獨石口)。至此,明朝不僅失去內蒙,而且在今北京、河北、山西境內的明朝北界已經退到了以後的長城一線。河套地區本來是明朝的轄地,但在東勝衛後撤後失去了支援,而蒙古卻不斷入侵,到天順(公元1457—1464年)後就完全成了蒙古的勢力範圍。嘉靖時曾一度想收復河套,但沒有成功。

看匈奴人勸衛律的,以及突厥人暾郁谷說的,

《漢書》卷九十四上匈奴傳第六十四上:於是衛律為單于謀:「穿井築城,治樓以藏谷,與秦人守之。漢兵至,無奈我何。」即穿井數百,伐材數千。或曰胡人不能守城,是遺漢糧也,衛律於是止。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四十四上:暾欲谷曰:「……若築城而居,改變舊俗,一朝失利,必將為唐所並」。

漢唐時期,匈奴、突厥都不敢在靠近中原的地方築城,即使在漢朝後期、唐朝後期,鮮卑、回鶻也沒敢在靠近中原的地方築城。 而在明朝,蒙古卻敢佔據河套與漠南,即使在蒙古分裂成多個部時,其中一個部竟然也能在河套靠近中原的地方築城。

中國固有領土不是唐朝失去的,而是宋朝失去的。另外,唐朝之前,雲貴就是少數民族的地方,唐朝擴張佔據了雲貴,後來又丟失了。後來唐朝失去一些外圍疆域,但是唐朝還控制著外圍疆域河套與部分漠南,還控制著漢人核心疆域中原與南方。而且無論唐朝失去的疆域還是唐朝控制的疆域,都是從太原起兵開始、從只有太原開始,李淵李世民唐朝打敗眾多眾多敵人擴張佔據的。

唐朝後期還控制著越南(安南)。漢唐的疆域都是自己擴張佔據的。因為宋朝沒能控制越南,才導致中國失去越南。 如果把這說成根源在唐末的藩鎮,那麼任何後世失去的疆域都能說成根源在於漢朝,在於漢末的割據軍閥了。

播州楊氏這種」藩鎮「,仍然是華夏王朝的一部分,根本就不是失地。

漢朝後期、唐朝後期也有對外失敗,但是之後,漢朝、唐朝又能取得對外大勝,足以報仇雪恥。而明朝對後金,明朝是接連慘敗,沒有足以報仇雪恥的大勝。甚至有在明軍數倍數十倍於後金軍的情況下也被後金軍打的慘敗的事,與漢唐正相反。漢朝、唐朝後期的對外作戰,反而有多次以少勝多的勝利。

漢朝、唐朝最後都亡於內訌,沒有把中原與南方這漢人的核心疆域丟給外敵。而明朝最後聯合了闖營、西營,卻仍然被當時的外敵清朝(後金)打敗,把中原與南方這漢人的核心疆域丟給當時的外敵清朝。

漢朝後期,羌亂給漢朝造成的破壞遠超過當年強盛時的匈奴,但是漢朝段熲仍然平定了羌亂。

唐朝後期經歷一些對外失敗之後,唐朝後期李晟、韋皋、史敬奉等多次重創吐蕃軍,九世紀中期,唐朝廷重占秦、原、安樂、維、扶、河、渭等州,張議潮占河西、隴右,歸附於唐朝,不久之後,吐蕃王國內外交困先滅亡了;

安史之亂時回鶻(回紇)停止稱臣於唐朝,改認唐朝為兄,在助唐平叛時趁機劫掠了洛陽。後來,從唐德宗開始,回鶻再次開始稱臣於唐朝。九世紀中期,黠戛斯擊破回鶻,黠戛斯入貢於唐朝;部分回鶻西遷,大量回鶻南遷。南遷的回鶻與唐朝發生衝突,唐朝張仲武、劉沔、石雄等數次擊破回鶻,殺獲十幾萬回鶻人,還俘獲大批回鶻侯王貴族;

唐朝與南詔戰爭的最後階段,唐朝宋威、高駢等數次大破南詔軍,南詔「屢覆眾,國耗虛」,唐朝高駢的數次大勝使南詔失去再戰的勇氣(「南詔氣奪」),南詔不敢再與唐朝交戰,南詔驃信送子入朝為質。

南詔曾依靠黎、雅間的劉王、郝王、楊王淺蠻部族與唐朝作戰,唐朝西川節度使王建嚴厲對待這些部族,南詔與這些部族不敢侵盜。後來這些部族首領泄露軍機,被王建殺死。 最後南詔滅亡比唐朝滅亡還早了數年。

================================================================

靈武這產馬地,宋朝控制過,但是宋朝自己丟了這產馬地。

甘肅天水甘肅隴西甘肅會寧甘肅皋蘭甘肅固原陝西鳳翔陝西邠縣甘肅涇川甘肅慶陽這些傳統的西北養馬地,北宋都統治過,但是宋朝自己丟了這些產馬地。

即使這樣,宋朝仍然有河東路和永興軍路等養馬地,

《宋史》兵制馬政還記載 「河東嵐、石之間,山荒甚多,汾河之側,草地亦廣,其間水草最宜牧養……河東一路,水草甚佳,地勢高寒,必宜馬性。又京西唐、汝之間,荒地亦廣。請下河東、京西轉運司遣官審度,若可興置監牧,則河北諸監,尋可廢罷。」

甚至江浙也有可以養馬的地方。宋朝之前的五代時期,江浙還有養馬的地方,杭州近郊還有馬場,「馬蕃息至盛,號為馬海」。五代時江浙割據者在杭州近郊設馬場,《夢梁錄》記載:「昔吳越錢王牧馬於錢塘門外東西馬塍,其馬蕃息至盛,號為馬海,今(南宋)餘杭,臨安,於潛三邑,猶有牧馬遺迹也。」 南宋就在臨安(今杭州)、饒州(今江西省鄱陽縣)設置馬監。

即使這樣,宋朝還有河東路和永興軍路等戰馬產地,仍然有馬種與馬場。說馬匹的問題,不如先看看宋朝把馬政的搞的多麼差。

而且,宋朝官方控制的馬曾超過20萬匹,而朱元璋馬匹還不到5萬匹的時候,就北伐驅逐蒙元、收復幽雲等地……

宋朝這表現,應該從宋朝自身找原因。

================================================================

唐朝後期張仲武、劉濟、李載義等還擊敗奚、契丹(後世的契丹實際包括奚與契丹),甚至唐朝滅亡前的劉仁恭也曾令契丹畏懼。

《舊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李載義……契丹寇邊,以兵擊走之,仍虜其名王」「張仲武……威加北狄」。

《新唐書》列傳第一百三十七:「(劉)濟……奚數侵邊,濟擊走之,窮追千餘里,至青都山,斬首二萬級。其後又掠檀、薊北鄙,濟率軍會室韋,破之」 「張仲武……大中初,又破奚北部及山奚,俘獲雜畜不貲。」

《資治通鑒》:「盧龍節度使劉仁恭習知契丹情偽,常選將練兵,乘秋深入,逾摘星嶺擊之,契丹畏之。每霜降,仁恭輒遣人焚塞下野草,契丹馬多飢死,常以良馬賂仁恭買牧地。契丹王邪律阿保機遣其妻兄述律阿缽將萬騎寇渝關,仁恭遣其子守光戍平州,守光偽與之和,設幄犒饗於城外,酒酣,伏兵執之以入。虜眾大哭,契丹以重賂請於仁恭,然後歸之。」

================================================================

根據《中國養馬史》、《明史》記載,1390年,明朝清點全國軍隊,只有馬45080匹,這還是在驅逐蒙古、基本統一之後,才有這些馬。

某些人以為朱元璋在南方起兵時能有多少馬?

而宋朝官方掌握的馬匹曾超過20萬匹。

某些人提到《文獻通考》,那麼看《文獻通考》的記載,「太宗太平興國四年,詔市吏民馬十七萬匹,以備征討。是歲,平太原,觀兵於幽州,得汾、晉、燕、薊之馬四萬二千餘匹,國馬增多……」,先是17萬匹馬,然後又得4.2萬餘匹馬,這比朱元璋統一全國才有的45080匹馬可多太多了。 但是朱元璋驅逐蒙元,藍玉等人深入草原打擊蒙古,而宋朝有更多的馬,卻連幽雲等地都沒能佔據。

宋朝戰馬曾經很多,

《文獻通考》兵考四:「今天下甲卒數十萬眾,戰馬數十萬匹……」

宋太宗之後,《文獻通考》:「其孳生之所,即大名、洺、衛、相州凡七監,多擇善馬為種,牝牡為群,歲遣判官一人巡行點印,二歲巳上者歲約八千餘匹,凡京城諸州飼馬兵校一萬六千三十八人,坊監及諸軍馬二十餘萬匹……

宋朝曾有戰馬數十萬匹, 後來宋朝坊監及諸軍馬曾超過20萬匹了,比朱元璋統一全國時的45080匹馬多數倍,但是仍然沒能占幽雲。

漢代那樣北伐?漢代、唐代北伐都曾深入草原獲勝,朱元璋45080匹馬也仍然有藍玉北伐深入草原獲勝,而宋朝有超過20萬匹馬,卻連幽雲等地都沒法佔據,就別奢望什麼像漢代那樣北伐了。

後來宋朝自己把馬政搞砸了。


我反對支持元(我感覺這是偽朝,不過這裡就不談論這個問題了)清的觀點——因為這兩個朝代都是殖民者建立的朝代,有嚴格的貴族+附庸軍制度,占人口絕大多數的漢族人不被賦予被武裝與動員的資格——假如進行跨朝代大戰的話,這兩個朝代會在人力資源上占極大的劣勢——而如果依賴湘軍淮軍等漢軍進行作戰,它們的貴族壓迫體制必然搖搖欲墜終將走向滅亡。比較一下軍隊人數/人口總量,你會發現這種朝代動員能力極差,持久作戰能力完全不如漢人的朝代。

而秦漢的時代沒有馬鐙,騎兵作戰能力比起後面別的朝代來實在堪憂。唐朝?那是幾十年盛世數百年叛亂的體制,打是能打,能打的都叛亂了...我都不知道該拿啥作為唐軍的模板...我比較贊同明朝的觀點,樓上說的不少,我想就不用補充太多了。


這種問題,題主的意思應該是在不同的歷史橫斷面上,哪個軍隊體現出的戰鬥力最強。像有的知友回答說清末新軍……這個,無力吐槽,近代熱兵器打古代冷兵器,怎麼可能不贏。

不同的歷史橫斷面上比較的話,我最欣賞的還是秦軍。

首先從戰鬥精神上來說,無可匹敵。每一刻首級都是能換官換地換錢換老婆的,看敵人的頭顱都跟看到黃金似的,能不死拼嗎?戰場逃跑全家甚至全村都要受到嚴厲懲處的,能不向前沖嗎?

再次從武器裝備上來說,秦軍的武器裝備都是標準化配置。比如任意一張秦弩的零部件都是可以互換的,戰場上的耗損就極易補充。還有就是在武器裝備的打造上,極具科技含量。比如秦軍的箭簇是三棱三角錐體,且每個面均有弧度,與現今子彈形狀接近,其優點是彈道穩定,穿透力強。

等等。

這樣的軍隊橫掃六合,當在情理之中!


竟然沒人提三國時期。。。其實三國時期國人上古的尚武之風尚存,加上連年征戰,就變得極為善戰。。以前我就好奇過各種大一統時期頭疼的游牧問題在為什麼這種千里無雞鳴的白骨露於野的凋敝時代居然沒怎麼出現?。。知道我知道了以下戰績。。。

1內黃之戰(勝)

太祖遂擊匈奴於夫羅於內黃,大破之。

2匡亭之戰(勝)

匈奴於扶羅等佐術,與曹操戰於匡亭,大敗。

3獷平之戰(勝)

故安趙犢、霍奴等殺幽州刺史及涿郡太守,三郡烏桓攻鮮於輔於獷平。秋,八月,操討犢等,斬之;乃渡潞水救獷平,烏桓走出塞。

4平陽之戰(勝)

其後匈奴單于作亂平陽,繇帥諸軍圍之,未拔;而袁尚所置河東太守郭援到河東,眾甚盛。諸將議欲釋之去,繇曰:「袁氏方強,援之來,關中陰與之通,所以未悉叛者,顧吾威名故耳。若棄而去,示之以弱,所在之民,誰非寇讎?縱吾欲歸,其得至乎!此為未戰先自敗也。且援剛愎好勝,必易吾軍,若渡汾為營,及其未濟擊之,可大克也。」張既說馬騰會擊援,騰遣子超將精兵逆之。援至,果輕渡汾,眾止之,不從。濟水未半,擊,大破之,斬援,降單幹。

5滅烏桓(勝)

三郡烏丸承天下亂,破幽州,略有漢民合十餘萬戶。袁紹皆立其酋豪為單于,以家人子為己女,妻焉。遼西單于蹋頓尤強,為紹所厚,故尚兄弟歸之,數入塞為害。公將征之,鑿渠,自呼沲入泒水,名平虐渠。又從泃河口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 十二年春二月,公自淳于還鄴。丁酉,令曰:「吾起義兵誅禍亂,於今十九年,所征必克,豈吾功哉?乃賢士大夫之力也。天下雖未悉定,吾當要與賢士大夫共定之;而專饗其勞,吾何以安焉!其促定功行封。」於是大封功臣二十餘人,皆為列侯,其餘各以次受封,及復死事之孤,輕重各有差。 將北征三郡烏丸,諸將皆曰:「袁尚,亡虜耳,夷狄貪而無親,豈能為尚用?今深入征之,劉備必說劉表以襲許。萬一為變,事不可悔。「惟郭嘉策表必不能任備,勸公行。夏五月,至無終。秋七月,大水,傍海道不通。田疇請為鄉導,公從之。引軍出盧龍塞,塞外道絕不通,乃塹山堙谷五百餘里,經白檀,歷平岡,涉鮮卑庭,東指柳城。未至二百里,虜乃知之。尚、熙與蹋頓、遼西單于樓班、右北平單于能臣抵之等將數萬騎逆軍。八月,登白狼山,卒與虜遇,眾甚盛。公車重在後,被甲者少,左右皆懼。公登高,望虜陳不整。乃縱兵擊之,使張遼為先鋒,虜眾大崩,斬蹋頓及名王已下,胡、漢降者二十餘萬口。遼東單于速仆丸及遼西、北平諸豪,棄其種人。

6興國之戰(勝)

進圍興國。氐王千萬奔馬超,餘眾悉降。轉擊高平、屠各,皆破之。

阿貴為夏侯淵所攻滅《魏略》

7平隴右(勝)

淵別遣張郃等平河關,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諸羌盡降。

太祖每引見羌、胡,以淵畏之。

8武都之戰(勝)

魏公曹操自將擊張魯,將自武都入氐,氐人塞道,遣張郃、朱靈等攻破之。

9河池之戰(勝)

公自陳倉出散關至河池,氐王竇茂眾萬餘人恃險不服,攻屠之。

10代郡之戰(勝)

彰北征,入涿郡界,叛胡數千騎卒至。時兵馬未集,唯有步卒千人,騎數百匹。用田豫計,固守要隙,虜乃退散。彰追之,身自搏戰,射胡騎,應弦而倒者前後相屬。戰過半日,彰鎧中數箭,意氣益厲,乘勝逐北。至於桑乾,去代二百餘里,長史諸將皆以為新涉遠,士馬疲頓,又受節度,不得過代,不可深進違令輕敵。彰曰:「率師而行,唯利所在,何節度乎?

胡走未遠,追之必破。從令縱敵,非良將也。」遂上馬,令軍中:「後出者斬。」一日一夜與虜相及,擊,大破之,斬首獲生以千數。

後代郡烏桓反,比能復助為寇害,太祖以鄢陵侯彰為驍騎將軍,北征,大破之。比能走出塞。

11北方大戰(勝)

文帝初,北狄強盛,侵擾邊塞,乃使豫持節護烏丸校尉,牽招、解俊並護鮮卑。 自高柳以東,濊貊以西,鮮卑數十部,比能、彌加、素利割地統御,各有分界;乃共要誓,皆不得以馬與中國市。 豫以戎狄為一,非中國之利,乃先構離之,使自為讎敵,互相攻伐。素利違盟,出馬千匹與官,為比能所攻,求救於豫。 豫恐遂相兼并,為害滋深,宜救善討惡,示信眾狄。單將銳卒,深入虜庭,胡人眾多,鈔軍前後,斷截歸路。 豫乃進軍,去虜十餘里結屯營,多聚牛馬糞然之,從他道引去。胡見煙火不絕,以為尚在,去,行數十里乃知之。 追豫到馬城,圍之十重,豫密嚴,使司馬建旌旗,鳴鼓吹,將步騎從南門出,胡人皆屬目往赴之。 豫將精銳自北門出,鼓噪而起,兩頭俱發,出虜不意,虜眾散亂,皆棄弓馬步走,追討二十餘里,殭屍蔽地。

12武威之戰(勝)

武威三種胡復叛。武威太守毋丘興告急於金城太守、護羌校尉扶風蘇則,則將救之,郡人皆以為賊勢方盛,宜須大軍。時將軍郝昭、魏平先屯金城,受詔不得西度。則乃見郡中大吏及昭等謀曰:「今賊雖盛,然皆新合,或有脅從,未必同心。因釁擊之,善惡必離,離而歸我,我增而彼損矣。既獲益眾之實,且有倍氣之勢,率以進討,破之必矣。若待大軍,曠日彌久,善人無歸,必合於惡,善惡就合,勢難卒離。雖有詔命,違而合權,專之可也。」昭等從之,乃發兵救武威,降其三種胡。

13河西之戰(勝)

十一月辛未,鎮西將軍曹真命諸將及州郡兵討破叛胡治元多、封賞等,斬首五萬餘級,獲生口十萬,羊一百一十一萬口,牛八萬,河西遂平。

14斬骨進(勝)

烏丸王骨進桀黠不恭,豫因出塞案行,單將麾下百餘騎入進部。進逆拜,遂使左右斬進,

顯其罪惡以令眾。眾皆怖懾不敢動,便以進弟代進。自是胡人破膽,威震沙漠。

15破瑣奴之戰(勝)

比能復擊素利,豫帥輕騎徑進掎其後。比能使別小帥瑣奴拒豫,豫進討,破走之,由是懷貳。

16安定之戰(勝)

安定羌大帥辟蹏反,討破降之。每羌、胡來降,淮輒先使人推向其親理,男女多少,年歲長幼;及見,一二知其款曲,訊問周至,咸稱神明。

17雲中之戰(勝)

是以招自出,率將歸泥等討比能於雲中故郡,大破之。招通河西鮮卑附頭等十餘萬家,繕治陘北故上館城,置屯戍以鎮內外,夷虜大小,莫不歸心,諸叛亡雖親戚不敢藏匿,咸悉收送。

18并州之戰(勝)

并州刺史梁習討軻比能,大破之。

19馬城之圍(平)

豫遣譯夏舍詣比能女婿郁築鞬部舍為鞬所殺。其秋,豫將西部鮮卑蒲頭、泄歸泥出塞討郁築鞬,大破之。 還至馬城,比能以三萬騎圍豫於馬城

太和二年,護烏丸校尉田豫出塞,為軻比能所圍於故馬邑城,移招求救。招即整勒兵馬,欲赴救豫。并州以常憲禁招, 招以為節將見圍,不可拘於吏議,自表輒行。又並馳布羽檄,稱陳形勢,雲當西北掩取虜家,然後東行,會誅虜身。檄到,豫軍踴躍。 又遺一通於虜蹊要,虜即恐怖,種類離散。 軍到故平城,便皆潰走。

20塞北之戰(勝)

比能復大合騎來,到故平州塞北。招潛行撲討,大斬首級。

21樓煩之戰(敗)

并州刺史畢軌遣將軍董尚、蘇弼,比能遣子將騎與尚等會戰於樓煩,臨陣害尚、弼。

22征鮮卑(勝)

明帝遣驍騎將軍秦朗將中軍討之,軻比能乃走漠北,泄歸泥將其部眾來降。

冬十月,步度根部落大人戴胡阿狼泥等詣并州降,朗引軍還。

23平鮮卑(勝)

是歲,幽州刺史王雄使勇士韓龍刺殺鮮卑軻比能。自是種落離散,互相侵伐,強者遠遁,弱者請服,邊陲遂安。

24討羌氐(勝)

郭淮遂討羌迷當等,按撫柔氐三千餘落,拔徙以實關中。遷左將軍。

破隴西名羌唐蹏於枹罕,加建威將軍。

25平諸羌(勝)

隴西、南安、金城、西平諸羌餓何、燒弋、伐同、蛾遮塞等相結叛亂,攻圍城邑,南招蜀兵,涼州名胡治無戴復叛應之。討蜀護軍夏侯霸督諸軍屯為翅。淮軍始到狄道,議者僉謂宜先討定枹罕,內平惡羌,外折賊謀。淮策維必來攻霸,遂入沨中,轉南迎霸。維果攻為翅,會淮軍至,維遁退。進討叛羌,斬餓何、燒弋,降服者萬餘落。九年,遮塞等屯河關、白土故城,據河拒軍。淮見形上流,密於下渡兵據白土城,擊,大破之。治無戴圍武威,家屬留在西海。淮進軍趨西海,欲掩取其累重,會無戴折還,與戰於龍夷之北,破走之。26伐東濊(勝)

正始六年,樂浪太守劉茂、帶方太守弓遵以領東濊屬句麗,興師伐之,不耐侯等舉邑降。

27一征高句麗(勝)

正始中,儉以高句驪數侵叛,督諸軍步騎萬人出玄菟,從諸道討之。句驪王宮將步騎二萬人,進軍沸流水上,大戰梁口,宮連破走。儉遂束馬縣車,以登丸都,屠句驪所都,斬獲首虜以千數。句驪沛者名得來,數諫宮,宮不從其言。得來嘆曰:「立見此地將生蓬蒿。」遂不食而死,舉國賢之。儉令諸軍不壞其墓,不伐其樹,得其妻子,皆放遣之。宮單將妻子逃竄。儉引軍還。

28二征高句麗(勝)

六年,復征之,宮遂奔買溝。儉遣玄菟太守王頎追之,過沃沮千有餘里,至肅慎氏南界,刻石紀功,刊丸都之山,銘不耐之城。諸所誅納八千餘口,論功受賞,侯者百餘人。穿山溉灌,民賴其利。

29滅東濊(勝)

時太守弓遵、樂浪太守劉茂興兵伐之,遵戰死,二郡遂滅韓。

總結:曹魏與外族共29戰。27勝1平1敗

這麼強的戰鬥力就沒人覺得很恐怖嗎。。。。

如果縱向比實際上戰術和軍事技術都是不斷上升的,所以縱向上戰鬥力無疑是清代,橫向的話軍事巔峰個人認為應當是明初或者唐初,而從明代西方古斯塔夫時代開始軍事近代化後,中國軍隊作為古代軍隊就完全沒有抗衡性了,我記得清末美國記者說過,即使是最二流的歐洲軍隊,中國軍隊也不能抵抗十分鐘,1840到前1949的一百年。。。中國軍隊對外戰績簡直連難看都說不上,同樣是防守旅順,清軍面對的半近代化的日軍以50比1的比例丟了遠東第一要塞。。日俄戰爭時毛子這種當時的歐洲魚腩部隊都能在啃掉日軍兩萬人的情況下只損失3千多,可以說清末到我黨建國前,中國根本不具備一支可以支撐國家的軍隊。

其實今天也算的話,我倒是十分看好PLA


漢武衛青征匈軍和元初蒙古鐵騎可以說達到了冷兵器時代農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戰鬥力的頂峰,在當時都可以說是世界最強軍。

秦軍也強,一是戰國百戰練兵、二是理念相對同期他國先進。


秦朝。 秦朝有獨特的獎勵(封賞和殺敵數正相關),撫恤和懲罰制度,士兵上戰場,只有拚命一條路。 秦兵一般不戴盔,還有的不穿甲赤膊上陣。在冷兵器時代,光如此氣勢就占絕對上風。


要看以什麼樣的標準來定義這個「強」了,從戰鬥力上講,肯定是越往後越強,畢竟技術更加先進。從戰果上來講,元朝軍隊應該是當之無愧的No.1。


大家不要忽視兩宋的軍事實力哦,雖然普遍都說是弱宋,但一個農業國家抵擋四面游牧民族輪番進攻300多年,可見軍事力量也非一般啦。


自己以前的文章看了網上有一個很有意思的帖子,是比較秦,漢,唐,蒙古,明和清這些各個朝代鼎盛時期的軍隊戰鬥力,分別採用的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時期的秦軍,漢武帝攻滅匈奴時期的漢軍,唐太宗滅東突厥時期的唐軍,蒙古成吉思汗時期對金取得野狐嶺大捷時期的蒙古軍隊,朱元璋時期藍玉取得捕魚兒海大勝時期的明軍,清朝皇太極時期的清軍,這應該算是各個朝代最鼎盛時期,戰鬥力最強的軍隊了,對比他們的戰鬥力,有點「關公戰秦瓊」的味道,所以大家眾說紛紜,基本上得不出一個大家都認可的結論,由於本人很喜歡這些東西,一個朝代軍隊的戰鬥力大約是可以知道這個朝代的強盛程度的,所以忍不住一時技癢,也想寫一下自己的看法,這個問題本來就沒有確切的答案,只算是個人的一點想法。

說起來很難說,既然是對比,總要有一個依據,這些朝代的軍隊在歷史上根本不可能相遇的,好在發現一個勉強可以作為依據的東西,就是這些朝代不是游牧民族,例如蒙古,就是曾經和游牧民族有過重大戰爭的朝代,例如秦,漢,唐,明,清,所以可以比較這些軍隊和當時的草原游牧民族的勝負來簡單判斷一下,同時我們也可以比較一下各個朝代時期當時的游牧民族的戰鬥力,秦漢之匈奴,唐之突厥,明之北元,清之蒙古各部,從而或許能得出一個比較合理的結果。

說起秦軍來,秦軍或許給大家的印象就是四個字「虎狼之師」,曾經看過一套關於秦崛起的書(不是大秦帝國),其中有一冊的名字就叫:秦虎狼,並天下。在戰國策中有一段描寫秦軍作戰的段落:他們身穿薄薄的黑衣黑甲,胳膊底下夾著敵人的人頭,奮力的追殺敵人。有一點奇怪的是為何要著重強調黑衣黑甲是「薄」呢,後來有人解釋說盔甲薄就輕便,便於追殺敵人,因為秦軍是按照敵方的人頭來計算戰功的,史料上記載秦軍士兵曾經因為搶敵人的頭顱而發生內鬥的,同時據說秦軍殺的興起的時候還會赤裸著上身去殺敵,從這些史料當中可以看出秦軍超強的戰鬥力了,我個人是很偏向秦國的,也曾經和很多人帖子上爭論秦軍戰鬥力多麼之強,但是比較比較,就要理性一點,拿出證據來,不能憑著我自己的個人感情了,秦軍曾經在統一六國之後對匈奴發動過大估摸的戰爭,結果自然是大勝,將軍蒙恬將兵30萬奪取了河套地區,秦軍在此修建長城,事實上講秦軍戰敗匈奴是十分輕鬆的,後來漢軍戰敗匈奴那是慘勝,這樣是都能說明秦軍比漢軍強大呢?不可以,因為秦軍當時的匈奴很弱小,首領頭曼單于有的只是那麼一塊小地方,東邊有強大的東胡,西邊有大月氏,都是比匈奴強悍的敵人,不僅僅秦軍戰敗匈奴,戰國時期的燕將秦開,趙將李牧都曾經大敗匈奴,卻匈奴上千里,秦軍的典型代表是步兵方陣,但是我們知道騎兵對於步兵來講是佔有很大優勢的,秦軍大敗匈奴主要靠的不是他們的步兵方陣,而是秦弩,這種遠程的武器使得秦軍大敗匈奴,由於缺少騎兵,所以秦軍機動能力一直不強,不能深入大漠追擊,只能修築長城來防止匈奴騷擾,事實上匈奴那時候還是很乖的,惹不起強大的秦軍,知道秦軍也不能深入大漠作戰,雙方都是相安無事的。所以我們說秦軍的強大是遠超當時的匈奴的,但是我們必須要註明的是當時的匈奴很弱小。

來說說漢軍,這是一個時代的驕傲,也是我們漢民族成型的時期,我對秦有一種很深的情節,總是覺得如果秦不是二世而亡的話,或許我們應該叫「秦族」而不是漢族,不過,漢軍也不是吃素的,也很給力,先說說當時的匈奴,由於秦漢交替,匈奴換了單于了,頭曼單于被自己的大兒子冒頓單于殺害,原因是頭曼聽信寵妃讒言,要傳位給小兒子,把冒頓送給大月氏做質子,同時發兵打大月氏,想要害死冒頓,但是冒頓憑著驚人的本領搶了一匹千里馬,逃了出來,頭曼覺得這個兒子是個人才,叫他帶兵,後來被冒頓給射死了,這裡有個「鳴鏑」的典故,文字有限就不講了,大家自己去看冒頓的傳記,這絕對是一個帶領匈奴走向強盛的傳奇人物,為何要大篇幅講一個匈奴單于,因為正是在他的帶領下,匈奴東邊打敗了東胡,西邊迫使大月氏西遷,統一了現在的蒙古高原,當時的匈奴控弦之士達40W,被劉邦圍在白登幾十天,後來還是陳平出了計謀,賄賂冒頓的閼氏,才使劉邦成功逃了出來,當時的匈奴是在強盛到了頂峰,而當時的漢朝可謂衰弱到了頂峰,竟然湊不齊四匹顏色一樣的馬來拉車,而匈奴騎著一樣顏色的馬的騎士就有10W之重,沒辦法,從劉邦開始到漢景帝都只能採取和親的政策,通俗的將就是送女人過去,雖然漢軍後來把匈奴打得大敗,但是我覺得這是個很大的污點,漢朝的前幾十年都是靠著每年幾個女子過去才避免被匈奴打擊的,而明朝雖然或許不如漢朝取得的功勛大,但是從來都沒有和親和納貢的政策,所以後人總結明朝是「不和親,不納貢,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所以我用一個字形容明朝為「剛」剛者,寧折不彎,「剛明」名副其實,好了,扯遠了,由於國力強盛,匈奴的冒頓單于還曾調戲過呂后,說我死了閼氏,你死了丈夫,我們結合一下,漢朝無可奈何,呂后只能說自己年老色衰,不能服侍大王了,又派了幾個美女過去。武帝之後,漢軍加緊了對騎兵的訓練和擴大,漢騎兵開始變得強大起來,在漠南之戰中,衛青和霍去病收復了河套,殺死了匈奴幾萬人,獲得了幾十萬的牲畜,打得當時的伊稚斜單于逃到漠北,在後來深入草原的漠北決戰中,衛青部同匈奴最精銳的單于王庭軍大戰一日,一舉擊潰了單于部,而霍去病在匈奴的祭祖聖地---狼居胥山用5W騎兵殺了匈奴7W人,一舉擊潰了左賢王部,追擊了匈奴2000里才回來,事實上霍去病部是比衛青部精銳的,因為漢武帝偏心霍去病,讓霍去病先挑的軍隊,所以衛青的壓力很大,那不是最精銳的騎兵對抗匈奴單于王庭的最精銳騎兵,這可以看出來漢軍的騎兵實力已經超過了匈奴,這些勝利算是慘勝,漢軍也損失了馬匹十幾萬匹。秦軍和漢軍比較,都是打敗了匈奴,但是明顯漢軍匈奴太過強大,從步兵上講秦軍戰友絕對優勢,騎兵上講漢軍佔有優勢,兩隻軍隊都紀律嚴明,秦軍更嗜血,更好戰,但是漢軍是騎兵,同時漢軍的鐵兵器會強於秦軍的青銅兵器,所以個人覺得秦軍可能稍弱於漢軍,秦軍只是輸在了時代上面,越是後來的時代兵器越精良。

再論唐軍,唐朝是一個強盛的朝代,和漢朝一樣,秦軍出名的是騎兵,唐太宗就很喜歡用輕騎兵來做攻擊部隊,所以唐軍大力發展輕騎兵,開始的時候東突厥的頡利可汗曾經依據到了長安渭水橋上,唐太宗被迫與之結盟,戲劇性的是在僅僅三個月後,李績和李靖就端了頡利可汗的老窩,俘虜了他,同時殺了他幾萬人,搶了十幾萬的牲畜,算是徹底剿滅了東突厥,有一點注意的是,李績和李靖是在東突厥沒有防備的情況下突襲的,並且在路上設下陷阱,打敗了東突厥,並不是像漢軍那樣和匈奴面對面的對抗中取得勝利的,不過唐朝騎兵的裝備很好,唐刀和精緻的盔甲遠遠超過漢軍,同時唐軍有一種很讓人可怕的軍種—陌刀手,陌刀長近兩米,重幾十斤,是騎兵殺手,同時在後來的西域大戰中,唐軍四萬人竟然抵擋住了西域方面十幾萬人的進攻,戰鬥力可見一斑,唐軍由於是輕騎兵居多,機動性大大增強,最重要的是由於有了馬鐙這個超級核武器,唐軍戰鬥力應該是遠超漢軍了,但是雖然有了馬鐙,東突厥實力必然比不上漢朝時期的匈奴,所以說漢軍很不容易,唐軍取得的成績沒有漢軍大,但是有了馬鐙,唐軍應該超過漢軍了,也是由於時代的原因吧。

繼續論述蒙古軍隊,很多人都支持蒙古軍隊應該是戰鬥力最強大的騎兵了,但是我覺得不一定,蒙古軍隊確實厲害,橫掃歐亞大陸這個不必說了,我們分析一下它在野狐嶺之戰和金軍的表現,不到二十萬的騎兵,擊潰了金朝35W大軍,或許我們認為蒙古軍隊很厲害,但是事實上是金軍裡面的將領沒有正確執行「聚者眾」這一戰略,被蒙古軍隊分割了,同時增援的金軍胡沙虎部逃跑了,才使得蒙古軍隊大勝,蒙古軍隊最強悍的還是機動性,馬鐙的出現大大的加強了騎兵的戰鬥力,蒙古軍隊出色的機動性和遠程攻擊能力(弓箭)是敵人的噩夢,在橫掃歐洲的戰役中,蒙古軍隊憑著機動性幾乎毫無損傷的全殲了歐洲這最精銳的重甲騎士團,歐洲的敵人從來沒想過房源幾十里都可以當做戰場的這種打法,我們對比一下唐軍和蒙古軍隊,都是由很強的機動性,蒙古軍隊的遠程打擊能力—弓箭應該強於唐軍,但是唐軍的近戰能力---唐刀和陌刀手是騎兵的剋星,同時唐軍戰備精良,鎧甲防禦力不錯,或許能抵擋住蒙古軍的遠程打擊,所以我個人覺得唐軍應該強於蒙古軍隊,蒙古軍隊由於有了馬鐙,應該強於漢軍。

到了明軍,明朝的戰鬥力是持續時間最長的了,到了中期依然可以打敗日本人,藍玉捕魚兒海時期的明軍大約是最強了,捕魚兒海戰役,明軍深入大漠,殺了元軍幾萬人,俘虜了元宗室幾百人,牲畜幾十萬,基本上打幹了元朝的老底,雖然也是偷襲的,但是有資料證明前期朱元璋給徐達的命令中要引出元軍進行決戰,這證明明軍騎兵的野戰能力是不比元軍差的,在野戰中,實力的較量上面,明軍大約可以和元軍持平,我們在此有個疑問?那時候的元軍能搶過開始的蒙古軍么?顯然不行,在元末的時候,蒙古軍隊的精銳「阿速軍」見到明軍就望風而逃的,雖然後面蒙古軍隊的戰鬥力直線上升,但是多年的富華生活使得他們少了祖先的那種戰鬥意志和精神,所以明朝面對的不是當年的蒙古軍隊了,頂多算是衰弱版本,或許我們說明朝武器先進,有大炮,但是火器那時候起不了決定作用,所以說到了明中期,發生了土木堡之變,皇帝被俘虜,三大營精銳盡失,無可奈何。明軍應該次於蒙古軍隊,也比不上漢軍的戰鬥意志。

清軍,清軍個人覺得還算是強大的,清軍是在入關之前就平定了蒙古諸部的,在16世紀,那是一支最強盛的騎兵,在清康熙時期,平定了葛爾丹部,在和蒙古諸部的戰鬥中,清軍基本上是無往不勝的,對明軍的戰鬥中,清軍從來是以少勝多的,在薩爾滸之戰中,以少量兵力大敗明軍20幾萬,這裡面有很大的原因是清軍是騎兵,但是明軍那時候還是很有戰鬥力的,綜上所述,清軍是強過明軍的。

唐軍》蒙古軍隊》漢軍》秦軍》=清軍》明軍,這大概是我個人的結論吧,漢軍和秦軍由於時代很早,吃了虧,但是在我心裡,還是很欣賞秦漢時代的,那就是戰國策裡面的一句話「凡有血氣,必有爭心」,寫了這麼多,純屬個人愛好,或許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雖然這些軍隊都是冷兵器時代的巔峰了,但是早就過時了,所以喜歡只是喜歡而已。


不同時代的縱向比較的話有些不公平,當然如果全部是冷兵器的話,估計戰鬥力最強的還是秦朝。有些觀點摘自吳曉波的《浩蕩兩千年》

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秦朝是當時最大的軍事主義國家,所採取的重農戰略及國有專營體製為財政提供了充沛的保障。,獨有的軍爵制度更是刺激了軍事上的野心和兇悍。

二,秦朝的兵工廠在當時七國中是規模最大的和技術水平最高的。在發掘兵馬俑的時候發現了4萬多支三棱箭,其製造水平之高讓人詫異。他們及其規整,箭頭底邊寬度評價誤差只有正負0.83毫米,金屬配比基本相同,所以現在看來秦朝執著於兵器的統一標準,肯定已經是當時最優秀的兵器。

三,秦朝的軍隊機會一直在打仗,作戰的經驗及其的豐富。從秦朝商鞅變法開始到完成統一大業,前後141年,共發動戰爭108次,最終統一六國,建立了中華大地上的第一個集權國家。


這個問題鋪得太大了,軍事的實力要綜合每個王朝對外征伐戰績、對內控制力、對領土佔有力等諸多方面進行比較,眾口難調不會有答案, 所以回答只代表個人觀點。

—————————————————

說到對外擴張,漢人王朝里唐、明兩朝都不如秦、漢。

秦、漢擴張成功,而且所佔領土長期保有。

秦朝最大的貢獻是控制了嶺南,包括越南。

漢朝是拿到了河西走廊,還有控制了西域;這個控制力一直持續到突厥興起,也就是直到北朝後期,就算亂世都有割據政權控制西域,當然也不是連續的,有間斷,但不久即能恢復。

也就是說北朝也控制了西域很久,當然控制不如漢朝強,連十六國中的一些政權都是經營西域的,比如前涼,前秦,後涼,西涼。

對西域的經營一直到北魏內亂為止,後來就不行了。

漢朝開創的對河西走廊和西域的控制,一直影響到現在。

漢朝在東南的擴張也影響重大。

秦朝雖然得到了嶺南,但秦亡之後又獨立為南越國了,漢朝再度收復。

還有福建,漢初為閩越國,東甌國,貴州廣西一帶有夜郎國等,都不是中國。

漢朝瓦解後軍閥混戰,分成三個國家後,這三個國家依然能大敗各自的蠻夷對手,可見漢朝的尚武之風多盛。

西晉稱不上對外擴張,只是整合了三國的領土,即相當於沒有完整西域的東漢領土,而且西晉對內控制力極差,迅速天下大亂,被五胡亂華。不過,能統一便是實力強,西晉對四夷是佔優勢的,後來最先作亂的匈奴人和羯人都是內附部落,乘內亂而起,並非境外攻入。

北朝整體上強於南朝,但因為北朝也沒能統一全國,戰鬥力沒法說有多強。南朝宋在建國前後極強,但沒能持續下去。

隋朝對外擴張力算可以,可對內控制的穩定度很差,建國沒多久就天下大亂。

唐朝的擴張相當成功,初唐對外戰績輝煌,滅國無數,氣勢如虹,但都未能長期保有成果,而且還不斷損失內地的疆土。

當然唐朝損失也不算很多,可不管怎麼說都給宋朝留下了一個爛攤子。

宋代的劣勢局面很大程度上是唐朝造成的,契丹和党項都是唐朝坐大的。

所以宋朝稱不上對外擴張,唯一一次比較成功的是徽宗朝收回了部分青海和部分西域,但因靖康之變全國瓦解,擴張的成果丟失了。

宋朝對內的控制力還算不錯,國祚頗長,但由於接近一半時間都處於半壁江山的狀態,所以很難誇獎。

非漢人所建的元朝,對外擴張無疑是歷代最強,當然這些戰績應該算蒙古帝國的成就,而不是元朝,只算元朝的話,沒拿下日本,還連續敗給越南陳朝。元朝對內控制力也很差,對擴張領土的佔有力不強,很快就天下大亂,不算很成功。

從防禦和對全國的控制力角度來說,明朝邊事比唐朝穩定,儘管武力上強不強不好說。

明朝雖然沒有太成功的擴張,但內地基本上守到滅亡之日。

至於明朝的對外擴張,奴爾干不能算,很快就失去了控制,河西走廊明朝止步於哈密、瓜洲,沒能像唐朝那樣很長的延伸出去,唐朝的西域前後也控制了幾十年,明朝對西域的控制不如唐朝。明朝的海上是寫下了光輝的一筆。

明朝的好處,是把宋朝失去的中國固有領土,都收了回來。

其實這些地盤也不是宋朝失去的,而是唐朝失去的,唐朝還失去了雲貴,雲南是唐玄宗失的,全盛之時還失去那麼多土地,可見唐朝真有些外強中乾。還有越南其實也是唐朝失去的,雖然從歷史上看是五代時獨立,但根源在於唐末的藩鎮。

唐朝有一藩鎮一直存在到明朝,播州楊氏。萬曆三大征有一征是播州楊應龍,就是楊氏之末主。這個家族從唐末開始統治一直延續到萬曆間。

乾符三年,楊端(原籍山西太原府陽曲縣)率軍擊敗佔據播州的南詔,遂主州事,治府白錦堡(今遵義城南十公里),唐廷下詔授楊端為播州侯。楊氏與隨楊端一起入播的令狐、成、趙、猶、婁、梁、韋、謝八姓子弟開始定居播州,並開啟了歷29代725年的播州楊氏漢領土司時代。

非漢人所建的統一王朝清朝對外擴張比較成功, 佔領了許多原本和中國無關的領土,而且長期保有,對內控制力也不算差,清帝退位時尚有比當下中國更大的版圖。但清朝有著近代戰爭的恥辱史,讓清朝失色不少。

非要排的話大概如此:

秦朝,兩漢,唐朝,清朝——第一檔

西晉,隋朝,元朝,明朝——第二檔

曹魏,北魏,北周,後周,遼朝,北宋,金朝——第三檔

東晉,劉宋,南齊,南梁,北齊,後唐,後晉,後漢,南宋——第四檔

南陳,後梁——第五檔


古代最強軍?本丞相當推大秦帝國~這隻偉大的軍隊!

1論科技。在沒有物理科學的時候,工匠造出流線型剪頭,和現代彈頭處理氣阻的方式一樣,三菱又保證箭矢的穿透阻擊最小。劍:秦軍的青銅劍突破了,青銅劍只能短的缺點,外形收腰設計~~每一種青銅的成分基本一樣,流水線似的~~手工啊?,都是最優比例

2管理。秦軍的法律,讓秦軍聞戰喜,在他們眼裡,六國的軍隊不是人,是吃得,喝的,榮譽,~世襲爵位~~~每一件武器,可以追查到工匠和工匠的領導3論規模,人數上,差不多時代歐洲最多才五萬,秦軍和趙國長平戰~~就是幾十萬啊。兵種:馬其頓~~~~~~

這樓了,估計沒人看,不說了

樓上沒有秦軍???本丞相鄙視你們,


1840年以前,個人提名三國時代的曹魏作為最強力量。

首先,看人口變更。東漢到西晉是一個百年亂世。從公元184年到280年晉滅吳,打了接近100年仗。史書記載,人口減員從東漢末的8000萬下降到西晉初的1400萬。就算有部分人口隱匿,減員率也遠超50%。凡是能存活下來的,那都不是一般人。何況能存活下來的兵將?後世宋元,明清之鼎革也沒有如此高的減員率。

其次,看對手。曹魏的對手,前期是各路軍閥;中期包括外族;後期就是面對蜀漢和吳國;從頭打到尾。三國的路數就是玩謀略+玩正兵。玩謀略的代表就是曹操(曹魏),周瑜(孫吳);玩正兵的代表就是諸葛(蜀漢),司馬懿(魏晉),羊祜(晉)。三國時期的戰爭,既有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奇兵(官渡,赤壁,夷陵,劉備入川,鄧艾滅蜀);也有堂堂正兵(諸葛北伐,羊祜對峙,王叡滅吳)。在奇謀,軍事技術上,軍政結合上都達到古代的一個頂峰。曹魏自己一大堆牛人,自己的對手也是一大堆牛人;牛人跟牛人對打,才會出現一大堆的經典戰役。對比一下後世,那個什麼鬼李自成,居然能在滿清觀望的情況下跟關寧軍死磕,給滿清預備隊收割,穿越到三國也就是個黃巾匪首的水平。吳三桂首鼠兩端,倉促謀反,竟然也能打下大半個中國;滿清其實也強不到哪裡去;而是當時的中國太弱了。

三國一大堆牛人進武廟,不是偶然。

再看三國對抗蠻族,基本上是揮一揮手袖。曹魏,蜀漢和孫吳分別平定了匈奴,鮮卑,烏丸,南蠻,山越等蠻族。而且都是在相對短的時間內結束戰鬥。後世的大一統王朝還不能達到這樣的高度。北方就不說了,唐征南詔,宋征大理都慘遭敗績。這就更稱托出三國的牛叉。有人統計過,曹魏對外族勝率超過97%。遠勝絕大多數大一統王朝。

最後看歷史評價。

曹操——「曹操用兵,彷彿孫吳」

諸葛亮——「諸葛大名垂宇宙」

劉備——「百折不撓,終不為下者」

關羽——「威震華夏」

三國在前期短短几十年間,貢獻了一堆人給武廟。其中還不包括一大堆進不了武廟的人物。曹操,司馬懿兩代核心就是這其中的佼佼者;你說厲不厲害?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英軍指揮官回憶說遇見了一支著裝怪異的中國軍隊,英軍被打得大敗。晉書中記載淝水之戰時晉軍遇見了一支穿紅杉、拿著能噴火的鐵棍的部隊,晉軍把他們打敗了。如果晉軍真的是穿越了,那晉軍就是世界上唯一一支正面戰場打爆紅杉軍的冷兵器部隊了


剛看完封神英雄榜


明朝初年軍隊很猛,雖然沒有完全滅掉元朝,畢竟是能把蒙古人打的滿街串的,永樂時期的明軍三大營,戰術體系十分先進戰鬥力又很彪悍


本朝


推薦閱讀:

為什麼有不少人喜歡看歷史呢?歷史能給我們帶來什麼?
哪些著名將領畢業於黃埔軍校?
一寸山河一寸血裡面的歷史幾分真假?
格奈和沙恩被29節的「納爾遜」追的滿地跑的時候,為啥沒覺發現自己認錯船了??
同樣曾是發達國家的殖民地,為何非洲和澳洲發展的差距如此大?

TAG:歷史 | 軍事 | 中國古代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