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志》怎麼樣?

如果看過,說說評價吧


今年11月初到12月中旬之間,我總共看了不到10本書,這10本書里其中有一本未完結,但作品的字數已經能秒其他九本加起來十條街,這就是《英雄志》。

說實話,這可能是我讀過的最長的一本小說(我知道《從零開始》更長,壓根沒打算看),分了三口氣去讀,拖拖拉拉就用了一個多月。這其中要特別感謝孔老師的不停鞭策、鞭打、滴蠟,如果不是他,這本書我可能在第二卷《亂世文章》的時候就棄了。

說一下機緣吧。相信只要關注《今古傳奇》或大陸新武俠的讀者,應該都聽過「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這句老話,我當時輕蔑一笑,覺得作者是想紅想瘋了,這年頭都要革金庸的命,但真有本領的恐怕尚在襁褓中。 因為當時這種噱頭太多了,我對《英雄志》視而不見。

後來知交好友冒死進諫,我讀了鳳歌《崑崙》,這一讀不得了,導致我對新武俠完全改觀。《崑崙》以前號稱「後金庸時代扛鼎大作」,我抱著試試看的心態讀了幾個療程,覺得呦,這麼說完全可以。那麼由此得出,孫曉同樣敢向金庸叫囂,應該是有兩把刷子的。 可是到那時為止,還是未下定決心讀《英雄志》,畢竟字數實在太多了。一場看不到盡頭的閱讀旅程,不得不慎。

那之後,我拿了《杯雪》《天行健》《雁飛殘月天》這些口碑尚可的武俠小說來看,想找初識《崑崙》的快感。前兩本有得有失,雖未找到一心嚮往的大武俠感覺,卻收穫了諸多意外驚喜,值。但《雁飛》直接讓我失望了,過了很長一段時間未再嘗試武俠閱讀。

很多事情的發生是需要契機的。前段時間境遇低迷,連續一周無心聽課,於是不停刷知乎刷微博刷小說閱讀量,耽溺在虛幻世界裡不自拔。

然後《英雄志》這個字眼出現頻率多了起來,很多老書迷也在催野狗填坑,再加老孔到處安利,我想罷了,左右無事,就讀吧。

前四卷應該是用了三天看完的。《西涼風暴》開篇像極了《笑傲江湖》,滅門報仇、鏢銀被劫、門派之爭,傳統武俠里的常見橋段道具應有盡有,乏善可陳。 按我的閱讀習慣,讀史書十萬字需一天,讀純文學十萬字需兩個半小時,讀武俠言情十萬字僅需一小時多點。第一卷翻了兩節晚自習就看完了,不吹不捧,真的是資質平平。第二卷簡直了,遍地槽點,盧雲和顧倩兮唱戲般的戀愛,和台灣某公司出版的單機遊戲《月影傳說》情節如出一轍。盧雲動輒心底生出一股傲氣,不像鴻儒,倒似閨中怨婦。不談也罷。

真正令我一改輕覷之心轉而肅然起敬的,在第五卷《西出陽關》。我知道主流看法是說第七卷步入佳境,但就我自己而言,第五卷意義重大。 我讀武俠只有三次激動失眠,一是《天龍》阿朱死,一是《崑崙》梁蕭破宋城,最後就是《西出陽關》里盧雲公主撒淚作別。

當天晚上睡不著,起來發微博說:公主要被燒死時,遺言道「我好生喜歡那兒的月亮」,這種委婉的寫情手法高出第二卷不知凡幾。

孫曉的控制力也在這兒體現出來了。眾所周知,中國人有大團圓情結,王實甫《西廂記》寫到鶯鶯和張生分別為止,關漢卿不解風情,非要兩人團圓,結果《續西廂》被金聖嘆罵的狗血淋頭;曹雪芹要寫「落了一片茫茫大地真乾淨」,高鱷狗尾續貂,要賈府振興,歷來被後人詬病;楊過小龍女本來永不相見,考慮到讀者感受,才有了谷底相會,都是團圓情結鬧的。中國人愛看嘻嘻哈哈的團圓,不知藝術常有的悲劇性,作者立場常不堅定,思路被讀者綁架,搞出一場場鬧劇。

孫曉的筆觸很冷靜,他可以寫盧雲和銀川多麼悲,多麼可憐,甚至可以跳出幕後牽線人的身份,在文章里哼哼啊啊詠嘆幾句,但是他有不動的原則,就是盧雲銀川不會在一起,這是道以及人物應有的命運,連作者都無能力改變。小說本就不是作者肆意而為的,有些形象寫出來,必須讓它們按自己的性格走,才不會散架。

不知孫曉是不是神來之筆,第六卷又回到先前狀態,滿滿的樹下野狐《搜神記》既視感,山精海怪入夢來,很突兀。他想刻畫好伍定遠,但這兒寫死了。

第七卷開始高潮不斷,練筆時期已過,進入上等武俠行列。第七卷到少林大戰這期間,我有了本書最喜歡的人物——秦仲海。

觀海雲遠論功行賞,盧雲因逃犯身份領不到聖旨,秦仲海乾脆陪他一起打哈哈。後來又領兵去衙門替盧雲翻案,鼓勵盧雲考科舉。這是什麼?這是一個人僅為另一個人所做的事。無關蒼生,無關風月,就是單純兩人之間的事。 一個最意氣風發的人,在你最低谷的時候,並非施捨你錢財,而是願意脫下錦衣,陪你吃碗打滷麵,這才是足夠動人的故事。

《英雄志》里的武功不似金庸那樣涓涓細流,從平沙落雁式的根基開始練起,一步步終於習得九陰真經。也不似古龍那樣橫空出世,一劍西來天外飛仙,沒人知道主角師承何人。《英雄志》的主題是道(個人看法),終極武功是悟道。

伍定遠悟道,成一代真龍。秦仲海悟道,災星降臨大地紅。

以武犯禁,在秦仲海身上體現最足。楊肅觀是天,天生六道,六道之下,所有人都要遵守規矩。秦仲海天生反骨,他爬上神女峰前要弒天,後來他與天同高,他也是天。他是城外餓鬼的縮影,是走投無路的平民百姓,他的天下里,沒有世俗禮法,沒有明君佞臣,他也不管朝政不管皇帝姓王姓李,他就是混口飯吃而已,你逼的我沒了退路,那好,民不畏死,大不了魚死網破。這是我理解的以武犯禁,螻蟻尚且求生,真到了迫不得已時,「匹夫之怒,伏屍二人,血濺五步」。

秦仲海每次出場都帶來笑聲,彷彿樓下邋邋遢遢的便利店大叔,有不為人知的往事,歷盡滄桑反而顯得平靜和藹。孫曉也樂得用輕筆調寫他,甫一出場就罵爹罵娘,最後一卷他和阿秀一丁點戲份,也是喧賓奪主大放異彩。他就是太有魅力了,一個最實實在在的人物,不似盧雲學究氣,不似楊肅觀陰沉。

和別的小說不同,《英雄志》里的所有人物都在成長,觀海雲遠拋開不說,就連胡媚兒羅摩什都在成長。而成長最多的,四大主角里需要走的路最長的,我認為是盧雲。

十年,是一個很長的跨度,昔日青青今在否,什麼都變了。 觀海雲遠出場年齡都不小,盧雲在裡面顯得最像個孩子。他飽讀詩書,怯生生的來到這個世界,迎接他的是當頭一棒,含怨入獄。這就和我們相似,讀書二十年,出來後發現,世界為何和我們想像的不一樣。盧雲遇見了匪夷所思的人或事,顧倩兮銀川薩魔,這些人不會永久留在他身邊,他們教了盧雲一課後就功成身退。他一直成長,由酸秀才成為軍師成為放逐者,沒人見證過他的所有經歷,他一個人,內心堅守的道義始終不變。

單純不可貴,反覆打磨歷經滄桑後,眸子里還能亮出光,還能捧出真心,還有資格說「不帶一分罪孽回來了」的人,才值得敬佩。

同樣屢遭變故,伍定遠秦仲海楊肅觀初衷都變了,盧雲沒變,故而我喜歡後者,但我諒解前者。

盧雲與顧倩兮是什麼感情呢?我記得以前說過,顧是盧的遺憾而非後悔,再選一次的話,盧雲大概還是會選擇救阿秀投怒蒼。在盧雲的心裡,顧不會比正道蒼生重要,但一定比盧雲自己的生命更重要。世上值得以身相殉的東西很多,奈何只得一身臭皮囊,已殉蒼生難殉卿。如果有來世,盧雲不讀詩書不學武功,只做一玉樹臨風山水郎,或許才可能和顧倩兮有個完美結局。但反過來說,那也就不是盧雲了。所以這是道,是每個人的命運,孫曉儘力客觀公正。

《英雄志》內在里中後期較成功,跳出了金庸武俠範疇,討論的也不僅是為國為民大事件,它照顧個人的自我實現和小人物反抗精神。眾生皆苦。

《英雄志》有它不能抹殺的缺點,我以前把它歸結為文筆不好(比如口吻偶爾現代化,比如重複使用某些辭彙),現在更傾向吐槽它的敘述方式。

不清楚別的讀者怎麼樣,我閱讀過程中多次跳戲。剛適應一種講述風格,下一卷又變了。讀者需要不斷調整自己的閱讀習慣去適應作者,比如我不喜歡作者在作品中褒貶人物,你只需要去描述它的狀態,是好人是壞人讓讀者自己判斷,但孫曉喜用春秋筆法,我調整了好久才適應。

孫曉說苦啊,餓啊,大贏家,竊以為這些都該讓讀者自己感受,不該直說出來。但是我理解孫曉,他嘔心瀝血,他自己也入戲了。就像林語堂寫《京華煙雲》落淚時那種入戲,就像路遙在《平凡的世界》里替孫少平說話:親愛的讀者,原諒他吧。

作者不甘心做幕後牽引人,跳到前台。外界干擾突然出現,很突兀,不完美,但不完美又是另一種完美。看個人理解。

這是第一遍讀《英雄志》,我非常有把握的相信,第二次讀的時候,能原諒孫曉所有的不完美。

盧雲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朝廷怒蒼還需要一個結局,野狗加油吧。

我們都在等你的好消息


個人覺得,以下這篇是我讀過的最好的《英雄志》書評

http://www.douban.com/doubanapp/card/review/2069615/

收拾起山河大地一擔裝——英雄志斷想

朱九淵 2009-06-11 15:30:05

  文/朱九淵

  武俠小說大宗師

  一個作家,必有他獨特的風格。沒有風格的小說人,只能稱之為寫者,談不上作者。因為文字不經過作家的血液煉造、不染上作者之風骨,便如同幹將與莫邪之劍,少了那那捨身入爐的最後一縷淬血一般,難有精神。

  風格是作家的神。這個神,表現在遣詞鍊句,表現在語境對精氣神的融治,也表現為作家對這種文體的理解和思索,以及他要表達的、最重要的、掩藏在這之後的思想。大匠常能揮動大槌,看似得心應手地將語言陶鑄成一段段菁華和一段段斐然文采。粗心的讀者並不介意地讀下去,卻不知同樣兩段字數相同的文字,所融鑄的作者之心血,根本不可等量全觀。

  當一個寫者有意識地運用情境,試圖探索出自己風格之時,標誌這個寫者邁入了小說藝術的第一步。當他將這種風格固定下來,成為宇內獨此一種、運用最為洽熟的的表達方式時,他開始成為一名真正的作家。儘管,在他的後期,他的這種風格會人為地、不斷地進行變調、加工、圓潤、甚至是特異地為求變而求變。但作者在文字背後的那雙炯炯有神的眼睛,更值得我們去對視。

  有些讀者永遠不會明白,一個作家在自己的風格轉變上,需要花費多少精力、多少心血。而讀者只是淡淡地說,好像變得不好看了?沒情節了?通俗文學小說的巨匠們,無一例外地,為自己風格的產生,用盡了平生的氣力。

  不錯,情節沒了。或者說,讀者自以為「情節」的故事性沒了。但風格產生了。

  有了風格,何論情節,譬如皰丁之解牛。故事和情節,是小說家永遠的敵人。小說家一旦掌握風格,則故事和情節不過是幻想與材料而已,源源不絕。

  風格即人。風格即作家。

  作家一直在以自己的風格、精力、和蠻橫來干預著小說敘述的發展。

  在此以前,金庸有過這種痛苦;古龍也有過這種痛苦。他們都毅然地斬斷了模仿。從此走上不歸路。而孫曉,在英雄志這本書的前半部與後半部里,就已將這種痛苦一刀劃斷,從此一騎絕塵。

  孫曉的十七十八十九卷,標誌著一個武俠小說大宗師的誕生。

  十年滄海事,語罷暮天鍾

  英雄志里的大水瀑,是英雄的墳場,也是個煉獄所在。生者與死者,光明與沉淪,絕望與希冀,都在這裡匯聚一爐,噴然欲發。

  作為克里斯朵夫的盧雲,通過大水瀑的洗禮,獲得了重生。

  克里斯朵夫的雅葛利亞——瓊芳,彩雲追月,終於使得英雄重回人間,完成了這個升華最要緊的一步。

  有人說,從水瀑里出來的盧雲,已經萬事不關心,心已經死了。這是沒有理解儒生盧雲所達到的新境界。孫曉在壓抑了這麼多之後,始終不找不到放出盧雲重生的出路,在千思萬慮之下,他終於用新人瓊芳,牽引出十年滄海。

  曾經滄海難為水,瓊芳是新鮮的,但若我們以為這之後的盧雲一謂悲苦,一謂消磨意氣,便不會認識到他的知命。在一定程度上,盧雲的境界,絕不是流於虛無,他已經完成了自我的升華,否極泰來,達到了一種新的人生境界。這種境界,是儒家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千磨百轉之後,必然要探尋的知命境界。

  是的,盧雲已知天命。他已無憾。

  神秘主義

  英雄志中的某一段,例如「一代真龍海中生」等章節,「龍皇動世」的偈子,都表現了一種相當不同的趣味。我猜想作者在寫伍定遠此段時,是否一直在看仙俠玄幻小說?又或者給平淡的伍捕頭一個出路?否則以他平淡的資質,要面對卓凌昭、要成為觀海雲遠的四大主將之一,還真是堪憂。老實人有老實福。

  有很多不喜歡玄幻的孫曉讀者,認為這一大段過於玄奇,光怪陸離,令人難以置信。但顯然忽略了一個現實:武俠並不排斥浪漫主義。而孫曉的此段文字,嚴格來說,可以稱之為還珠樓主式的仙俠,而非玄幻。像我這樣非常痛恨玄幻小說的讀者,也根本沒有把此段文字當作玄幻來看。區別玄幻還是奇幻仙俠,看作者是否架空歷史背景,看作者是否引入歷史元素。孫曉的這一大段描寫,有很多傳統的因素在裡頭,而且這些因素不是花架子,有內在的邏輯,直接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即使不能說這一大段十分成功,也可以說是相當新穎而別緻的。

  孫曉第一次在武俠中,借鑒山海經的若干元素,比如神機洞的描寫,把這種仙俠改造得十分詭異,令人有說不出來的神秘感。此前的武俠作者,例如卧龍生輩,大都只引入一些具體的靈芝異草,便收筆不寫,更多意義上還是模仿還珠。金庸則乾脆把倪匡代寫的天龍八部里的玄奇一刪了之。可見在武俠作者心目中,還是有一個大標準的,這個標準,讓武俠作者畢竟不脫離於框架之外。金庸所有的小說,只有《書劍恩仇錄》有一個浪漫主義的結尾,還半遮半掩,生怕逾矩。當然,象徵本就在似與不似之間,也可以說,金庸的大蝴蝶,算是個異數吧。但如果沒有末尾的那首著名的短詞「浩浩愁,茫茫劫」,金庸的這個結尾可就不能達到圓滿之境了。武俠小說家,此時擅於使用詩詞、偈子、甚至口號的特點就顯現出來了,藉助於這些小語詞,把一條線索串起來,造成讀者的一種津津樂道,也算是很大程度上的成功。比如:金庸的「倚天不出,誰與爭鋒」,孫曉的「戊辰歲終,龍皇動世,天機猶真,神鬼自在」。

  誰識京華倦客?

  不僅是書名,每一個認真的武俠作者,都在思索用何種回目來統領自己的章節。當我們回頭看看現代武俠史,從還珠到金庸到古龍再到孫曉,他們獨特,他們孤獨,他們費盡心血,他們絞盡腦汁,所以他們的背影終古地留在我們的心上。

  我還是個孩子的時候,讀到天龍里的阿朱香消玉殞那一章,不禁痛哭流涕。「塞上牛羊空許約,燭鬢雲畔有舊盟」,這是怎樣的傷痛!這些吉光片羽的語詞,絕不造作,向我們傳達著人生南北、西園夢蝶的惆悵。

  英雄志有自己獨特的回目藝術。作為章回小說這種文體,經過古白話與新白話的不斷錘鍊,從曹雪芹先生到還珠樓主,新文學新小說面臨著一個困境,是全盤西化還是別立一家。新文學家們,選擇歐化,而武俠小說家們,卻有意識地接收了這個傳統。這個繼承後的發展,到金庸已日臻圓熟,已至大成。金庸的白話文寫作,樹立了新白話文的典範。而後來者古龍,必須正面直視這種境遇,以求得自己的坐標,所以在寫作上,他由金庸的模仿者,一變為形式革命家。為此引起武俠小說的劇烈衝突,震蕩俠壇五十年。一個創新者,是不可以和奠基者,把酒共盞的。而各自的看客們,也相互擁立,黨同伐異。他們並不知道,在武俠史上的星光璀璨的群星里,眾星辰正是由於各種特異的光芒而交相輝映。

  在這個背景之下,便是小小的回目,也可以看見一個作家的寫作狀態和所要表達的思想趣味。梁正規正矩,甚至故意保留一些說書人的過場詞,以表達自己的傳統之心。並且不無得意地稱金庸是「現代的洋才子」。弔詭的是,金庸之後出現古龍,金庸則一變為傳統的最大代表,而古龍繼承了他的「洋才子」的名聲。實際上,金庸在古典文化詩詞造詣上,所接受的教育也許不如陳文統先生正統,但天降英才,在通達圓融上,我個人認為遠遠超過了梁氏。天龍八部的詞體回目和倚天屠龍記的柏梁體古詩,就可以看見金庸的別具匠心。金庸寫武俠,回目寫得極富創見,比如天龍八部用詞體的形式,將蕭峰的的「雖萬千人吾往矣」的英雄氣概和段公子的「向來痴,從此醉」表達得淋漓盡致,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達到了完美的結合。

  沒有人可以成為金庸第二。他是獨一無二的。金庸之後的作者要發展,必須另闢新徑。或從形式,或從人性的維度,或從天下家國的思想內涵,這些金庸並未寫盡。一個武俠創作者,在斟選回目時,必然在思索用何種方式表達。是用駢體、詩詞體、現代小說標題形式,還是雜糅混合用詞達意?在梁氏來說,他不屑亦不為,僅在晚年做過新嘗試。更多平庸的小說家選擇用駢體,則出於一種偷懶的習慣——因為用四字對偶,七字比興,是很容易做到的,我們的詩詞寶庫,已經提供了取之不盡的來源。在金庸,他可以一本變一個花樣,本本創新,本本不使雷同,用高度的象徵和藝術指事來達到完美的結合。那麼其他大匠級的小說家,有見識的小說家,則避開此路,選擇雜糅混合用詞達意,來展現自己的武俠世界。

  孫曉,無疑是其中聰明和有創見的一個。看一部小說,只需要看他的回目用詞,就可以觀察作者的趣味、思想傾向。英雄志的二十卷標題,沒有走傳統的路線,選擇了更加自由參差的標題體,但在二十卷的大標題上,又用統一的四字句式,來向傳統致敬。比如「西出陽關,亂世文章,一代真龍,海上孤鴻,天之正道,王者之上」,都集中地表達了主題。讀來慷慨激越,有金聲肅殺之氣。深入到具體的各卷回目中,一開始就引人注意的是三個楔子。寫武俠者這樣大膽地使用楔子形式,是吃力不討好的。但孫曉用了,他用來統領全篇結構,展示小說的線索,並在整部小說背後埋伏著秦霸先這個主人公。英雄志里的主人公不止三個,其中一個死去的就是秦霸先,他陰風慘慘,時時在小說中不斷地提醒讀者,他一直會伴隨著你讀到這部小說的終章。有些章節的回目,已經成為「倚天不出,誰與爭鋒」這樣的口號式語言了。在讀者之間津津樂道,表明了一個作者寫作上的巨大成功。比如「天蒼蒼兮臨下土」、「崑崙劍出血汪洋」這樣的回目句子。

  但是這不是全部。英雄志里最令人回味的,倒恰恰是「章台柳」、「明月出天山」、「京華秋色」、「人生不相見」,「春風輕拂楊柳岸」、「回家」這樣平常無奇的句子和語詞。短短的句式里,濃縮著無限的人生天地,天下家國的蒼涼寄概,表達了孫曉這位大師高度的藝術把握力。

  一個有趣的母題

  私定終身後花園,落難公子中狀元,是中國戲曲和古白話小說的傳統套路形式之一。在三言二拍以及民間口耳相傳中,模式幾乎已被窮盡。曹雪芹借紅樓的的賈母之口,甚至大加挖苦了一番。可想而知,這種情節套路是吃力不討好的。絕大部分新小說作家,都在盡量避免墮入此套路。

  但相當奇怪的是,武俠小說儘管有傳統的尋寶、復仇、眾女倒追男等元素情節;狀元公子才女傾城的描寫倒幾乎從來沒有過。這不得不說是十分稀罕的事!大約武俠作者,從未考慮過將從下層百姓中考上來的士人,當為儒俠的描摹對象。在孫曉以前,反倒更加看重於世家望族,例如段譽,程家洛,張丹楓等。這是以前寫武俠人的重大遺漏。

  孫曉創造了盧雲這個典型,填補了這個空白。以盧云為象徵的從下層進取而上的士大夫一族,是中國古代真正的士人中堅群體。同時,我們也要看到,孫曉對這種模式進行了改造。一般來說,落難公子中狀元之後,便無往而不利,揚眉吐氣,但孫曉結構一變,否定之否定,盧雲非但沒有揚眉吐氣,反而因福得禍,在武俠小說史上,單說一「苦」字,恐怕再也沒有盧雲這樣的倒霉人物了。盧雲沉淪往複,這也是英雄志能夠吸引人的所在。如果沒有中狀元這個意氣揚揚的襯托,我們則看到的盧雲不免太黑暗,讀者和作者都於心不忍,因此在閱讀傾向上便產生審美疲勞。在小說的情節和張力上,需要一個緩衝,以便更好地將盧雲投入萬劫不復之地。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孫曉高高地將盧雲捧上雲端,是一種寫作上的需要,也是為了餓其體膚、空乏其身的需要,更是盧雲功名小得志,人生大不得志的相映襯,喜極生悲,讀者也就欲加痛苦,欲加引起思索。從寫作的角度來說,欲揚又挫,是寫作者無上的法寶。

  春風已度玉門關

  和親,是中國歷史的主題之一,他有著王昭君、文成公主等光耀千古的題材。令人納悶的是,看起來這些東西都被寫爛了,檢查武俠小說,我們才驚訝地發現,實際上並沒有多少人從正面描寫過這個情節。金庸的小說里有香香公主被乾隆逼婚,古龍的小說里,也僅僅只有個楚留香和個不明不白的沙漠公主曖昧了一回。

  歷史上的文學體式中,和親情節,僅在元明戲曲里,是炙手可熱的題材。甚至連後來的明清小說家們,也不屑一顧,我們在紅樓里,也只是淡淡地看到探春的一個「幾番風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園齊來拋閃」的淡淡背影。

  孫曉的和親與傳統的和親題材有兩個顯著的不同。

  第一個是正面、大規模地記述全過程。這在小說史上極為罕見。可以說,是孫曉歷史觀和寫作觀的筆力的展現。由銀川的和親,漸漸引出了大明王朝風雨飄搖的內患外憂。並且進一步別出新裁地將番邦武術引到漢民族的視野中。同時描寫了帖目兒滅里、薩魔等情態各異的形象。

  第二個是武俠小說史上獨一無二的公主形象:塑造了銀川公主這個光芒燦爛而又令人憐惜的形象。我們不妨將武俠小說中,出現過的幾位公主——把他們這些天皇貴裔進行比較。在比較之前,我們先要區分一下公主的概念,倚天中的趙敏算不算公主?蕭逸的無憂公主算不算公主?鹿鼎記的私生女建寧公主算不算公主?經過排比與遴選,很明顯,能夠和銀川公主相提並論的,無論是從身份上,還是從人性的出彩之處,恐怕只有《碧血劍》中的阿九可以和銀川相提並論。然而,阿九更像個女人,而非一個公主。從政治意義上說,銀川則表現得比阿九列更加堅忍決情,更具有一國公主之氣度。在政治面前,銀川可以決不猶豫地獻身,這是相當決然的。這種政治獻身並不是一個政治家的考慮。而是因為她天然是皇族的女兒。單純地為了政治目標,銀川仍然可以面不改色地嫁入番邦,進而母儀天下。從此意義上來說,英雄志里堅忍決絕的政治人物,男性數楊素觀,女性惟銀川馬首是瞻。她感激盧雲和賞識盧雲,但在政治面前,銀川會像盧雲尋求正道拋棄倩兮一樣,舍盧雲而就家國。如果銀川是男人,能夠翻雲覆雨,所使用的手段絕不會比楊素觀差。只不過,銀川恐怕會使用王道,楊素觀則是魔道,而盧雲則追求正道,秦仲海則是霸道,伍定遠則是一己之心的人道。銀川個性中,又有一種觀世音大慈大悲的普世性的情素,這也正是她如此令人著迷的原因,這就不能用政治觀點來分析銀川公主了。

  收拾起山河大地一擔裝

  童年時候,母親經常讓我上街等候一個挑面擔的老人從門前走過。他不止賣面,還賣餛飩。大冷的天,水骨嘟嘟地冒著,我便眨著眼睛,盯著老人熟練地從面擔一角取出麵糰,削麵下水,盛在碗里,熱烘烘地,笑眯眯地遞給我。那份記憶至今難忘。今天的都市裡的人,以及新一代的青年,再也沒有機會見過這樣的一批人群了,他們消失在歷史與時代的塵埃里,已漸漸被人淡忘。因為他們是小人物。

  小人物有小人物的活法,人生的昂藏淪落,便在萬丈紅塵里,隱埋著這許多風塵中的奇人。他們有些是堅持自己的信念和執著,放棄了曲學阿世,放棄了功名富貴,心中卻仍舊淡定,我自依然。

  上下今來古往,多少春花秋月,誰能數得清在歷史的風沙中,多少這樣的人物拮据一生?

  三尺龍泉壁上鳴,萬古俠客人間夢。

  他們並非沒有雄心,並非沒有壯氣蒿萊,然而大丈夫有所為有所不為,在俗世和信念相乎衝撞的過程里,終於選擇了金劍沉埋。

  「金劍已沉埋!壯氣蒿萊!」

  當我讀到《英雄志》里的盧雲,說出「求不到我心裡的道,我可以回去賣我的面,便算世人說我是孔門叛徒,我也不在乎。」不禁淚水模糊了眼睛。

  有人不懂盧雲,盧雲也不需要人理解。

  然而真正的英雄,總是光芒璀璨,他擁有無邊的力量,總在是默默和隱忍中,影響著身邊的人群,他如同一團光,一團熱,散布到陰暗的角落裡,使身邊的人群喧嘩與騷動。顧嗣源、胡媚兒、伍定遠、秦仲海、陸孤瞻、伍崇卿,瓊芳,一切的一切,無論是美好的心靈、飄逸的心靈,還是迷失凶暴的心靈,都默默地向著這份光芒,飛蛾撲火,在時代與命運里的咆哮聲里,翻覆沉淪。顧嗣源沒有盧雲,他不會慘死,甚至可以安度晚年,在鄉間成為中國傳統意義上的一個鄉紳;胡媚兒沒有盧雲,她不會痛哭失聲,這樣的人物也將不再可愛。從某種意義上說,趙姨娘對盧雲的詛咒和惡罵,是對盧雲最高的褒獎。

  一個放出光芒的人,他,盧雲,有無邊的愧疚,然而惟獨不會有後悔,他始終是那個盧鐵頭,堅心忍性,甚至對情人殘忍,然而情人不會怨咎,只有這樣的情人才配得起他盧雲,只因為他和她都是一種人,堅持自己的信念。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卻不可奪志。

  於是,我們在悲悲苦苦,紛紛怨怨里,你和我,繼續以悲天憫人之心,看著盧雲,收拾起山河大地一擔裝,走完他最後的旅程。

  我生之初尚無為

  回想接觸《英雄志》的過程,叫人不勝感嘆。

  當年,我曾經給廣州一家學術書店寫書評,無意中看到書架上京華出版社廣告,所謂「男人的武俠」、「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惟有英雄志」云云。我不禁冷笑一聲,心中尋思,總算捉住個不知天高地厚的,於是便取下幾冊帶回觀看。看了武俠這麼多年,眼光之挑剔雖然不至於達到不讀新人作品的地步,胃口也總是非常高的。

  現代的武俠作者,有大師、大匠、寫匠三等,其他寫者更是不計其數。能名傳後世者,在這個塔尖瞻然四顧的,也不過十數家而已。

  第一卷是寫伍定遠,起處平平,但文從字順,已經遠高於許多話都說不明白的作者了,但這樣的作品,在我的眼裡,也只是第二流文字罷了。我當年的女朋友問我:老凡,這人寫得怎麼樣?我答:一般般,還可以。有高庸的水平。

  第二卷是寫盧雲,看著看著,心裡暗驚,一個落難公子後花園,誰料皇榜中狀元的老俗套的故事,也敢拿來寫,這人不簡單。女朋友要上街購物,便不耐煩問:不是說不好看嗎?快丟了,隨我去也。我搖頭說:這人水平不錯,有蕭逸中期的水平。

  特別是讀到:「盧雲仰天長笑,決意憑著這副面擔,闖出自己的路。一時只覺天地之大,何處皆可為家。他仰望著天上浮雲,忽地心有所感,夏末秋至,盧雲挑著一副面擔,飄然北去。」讀到這個面擔,我便暗想這等人物,恐怕會是武俠文學史上一個嶄新的人物典型。作者竟然懂得用具體的面擔等物來象徵指事,實在非一般小說家所能達到。心中大樂,又忐忑不安,繼續讀。

  讀到第三卷完畢,伍定遠和盧雲會面逃難,我心中已知此作者心胸甚大,要有所創見,絕非一般作者能比,恐怕還會有新主人公不斷登場。不禁嘆曰:此人可以稱之為大匠矣。武俠文學史以來,除了金庸這人能夠在一本小說里集中地不斷地創造人物群像之外,這人是第二個。

  女朋友購物歸來,我已讀至西出陽關第五卷,女友問曰:怎麼還在看?不陪人家買東西?有這麼好看嗎?我抬起頭來,淚水漣漣,女朋友知我喜好,便道:操,這麼好看,你老人家都看哭了?我破啼為笑,狂歡舞蹈,抱著書親吻,在房間里大吼大跳,自以為看到了新武俠的曙光。列位看官,你道我為何如此高興?只因在武俠小說沉寂的這麼些年裡,我一直持不同意見,我以為武俠小說思想上的創新,遠比形式上的創新更為要緊,孫曉一出,無疑證明了我這個觀點,傳統武俠,遠沒有走上消亡之路。古龍之後的《英雄志》,在思想上所走的路,遠比古龍在形式上走的路,更加路遠迢迢。孫曉,是金庸古龍之後,武俠小說界不世出的天才人物。將孫曉與黃易比,與梁比,與小椴、鳳歌比,都是沒有看清孫曉的地位。當今之世,活著的武俠小說家,仍在創作中的小說家,惟孫曉為第三代盟主。武俠小說界,終於在金庸古龍沉寂之後,迎來了天命所歸。

  給我感覺特彆強烈的是,孫曉在後半部十六十七十八十九卷中,所用的悲天憫人的寫法。將人生人世蒼天大地的悲涼語,將天下,傾泄在一個小小的面擔上。

  在開首幾卷,孫曉仍然不能掌握自己的小說語言構造,有些地方相對欠妥,有些語言章法邏輯混亂,但回家等章節之後,大水瀑之後的盧雲,寫來字字血淚,具備高度的精神氣質和象徵主義,這些文字,放在金庸的任何一部小說,包括《天龍八部》里,也未惶多讓。大水瀑等情節,無疑是可以和神鵰里風陵夜話相媲美的武俠經典章節。

  盧雲這個光彩照人的形象,就是中國的約翰克里斯朵夫。

  孫曉真正的個人風格也在大水瀑中洗滌升華,一舉奠定了他在武俠文學史上的地位。在高斯的正十七邊形里,我看到,兩千年武俠小說文學史上,終於迎來了第一個儒俠形象。高斯數學和仁之技擊所開闢的儒家武道,卓然立世,並立於佛俠道俠之間,從此為武俠文學開闢出了一條光芒大路。

  儒俠與俠儒

  盧雲一出,兩千年中華武俠文學史上,從此誕生了第一位光彩照人的儒俠形象。

  在盧雲以前,中國人談俠談文,總以「儒俠」的稱呼,來稱呼那些文武全才的書生文士,他們衣香鬢影、醇酒風流、亦狂亦俠,論者將他們與「道俠」、「佛俠」並稱。讀者若有潛默,點頭頷然,其心卻有憾焉。何故?因武俠文學史有盧雲之前,這些稱呼都是名不符實的。譬如陳家洛、譬如張丹楓、譬如段譽。此輩最多可稱之為「俠儒」。

  儒俠者,以儒行俠,以俠濟世,儒即俠也,俠即儒也。而俠儒者,則僅得俠之皮毛,一切的行機動的,皆從己心而出,在儒的外表下,掩印的是文人的落拓不羈、患得患失。所以我們看段譽良善滑稽,點頭說他是好朋友,有趣多情;我們看陳家洛,耽於兒女私情,其心搖擺不定,行事陳腐迂訥,天真可氣;我們看張丹楓,狂氣可敬,於國於家的大處,卻又沒有固執的信念維繫,終成一野狐俠。俠儒之所以有許多令我們不堪處,只因俠和儒兩者分開,孤立並行。而儒俠則不然,儒與俠是二而一,一而二的統一體。

  我們中國人所寫的武俠小說里,其實從來就沒有正視過儒的概念,在俠義小說史上,岌岌大者,都是第一流的道家之俠、佛家之俠。例如無名老僧、例如黃裳、例如王重陽、例如張三丰。而事實上,中華文化史,始終以儒教中流,道佛輔之,儒與墨的本義,也是俠的濫觴。武俠小說的情形卻本末倒置,這是何種原因?

  只因現代人不理解儒的概念。以為儒是迂腐、儒是不堪、儒是書生意氣。大謬!

  緣起寂滅之學從南北朝時代以來,掃蕩我中華,便給中國人心中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影響,歷代大儒為挽救中華文化,挽救中國人本身的道統,奮起抵抗,自論衡始,迄至大唐韓愈、有宋大儒二程、張載、朱熹,排佛之聲不絕。何故?

  佛法傳入中國,其學本不足論對與錯否,甚至有一二益處,只是放眼於世,全國之人頂禮膜拜,則中華自身之學便絕矣。歷代大儒的排佛之議,絕非意氣用事,實不得已然。非此,則周公孔子之學,已滅亡矣。

  佛氏以空為性,非天命之性;老氏以虛為道,非率性之道。所以宋人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儒的浩大蓬勃之處,也是一切宗教務虛之學所不能相提並論的。儒的正義,就是務實修行之學;濟蒼生、扶天下於危傾。盧雲的「正道」,受到無數撮耳小輩的嘲笑,這是因為他們不懂信仰,不懂崇高,一切以庸俗的功利主義為衡量目標。以為聖賢,以為天地間的一切,都與我同高、與我同小。近世中國人中批儒者,均是不通儒者,特別是年青一代,受到文革的思想毒害更加嚴重。滿以為自己的這種無知,是先進。只要一談儒家,便滿口毀語,這是現代中國大陸青年的無知和悲哀。

  天下之信念,必由一社會所系,一社會必以一信念系之。一信念,必由一二仁人所系。我們看盧雲的正道,就是此種信念,不管成與敗,得與失,愛與痛。

  英雄志,愛與痛的邊緣。


前後風格差異很大。前半部基本是傳統武俠,情節跌宕,但隱約可見對十四天書的效仿和學習,好看但不出所料;後半部風格立轉,作者野心爆棚,轉為現代派寫法,幾乎一章換一個方法,從簡單的武俠故事要上升到政治學實踐和制度建設的探討的層面,無奈心有餘而力不足,瀕臨爛尾……總體來說,值得一看。

內個,我不好說對每個人都是越到後面越好看,這麼講吧。前面像傳統武俠,能給你帶來看武俠小說時應有的快感,後面有些地方已經是現代派小說,能給你閱讀嚴肅文學的快感,兩部分都各有優劣,憑讀者自取吧。


廢話不多說!書中的四個主角每個人前後都有兩個身份,而且兩個身份都是矛盾的。先說秦仲海,朝廷命官,軍爺和義軍,大盜。楊肅觀,人格太複雜,朝廷命官和大掌柜,一個是皇帝的功臣,一個是皇帝的噩夢。伍定遠,天山傳人,朝廷命官。盧雲,集合了前五大宗師的一切,方子敬的夢想,劍神的絕技,寧不凡的仁劍,天絕的慈悲,估計也讀過秦霸先的道家心法,但也因為他背負了這麼多,反而沒了方子敬的洒脫,劍神的孤傲,寧不凡的忍耐,天絕的雄心。剩下的倒像個隱士。他們四個人從頭到尾並不是一個樣子,一直在變,由於我看書比較慢,整整看了七八年吧,七八年間也看了四五遍。高中時候,我喜歡看第二卷,大學時喜歡第八卷,畢業的時候喜歡第四卷,現在最喜歡的是第十七十八卷。英雄志是一部非常宏大的小說,是一部集滿了各種矛盾的小說,我們只有理清了這些矛盾,才能真正抓住這部小說的主線,雖然這些矛盾到現在一直沒有給出答案,或許孫曉也不知道答案,所以在矛盾幾乎白熱化的十年後,小說戛然而止。

我曾經給我的朋友推薦過這本書,但他們只看了一個開頭就不再讀下去了。這本書的文筆和敘事方法是他的硬傷。但這本書有個很好的地方就是他的內容,很飽滿,很深刻。他將一切矛盾和謎題一步步攤開,但並沒有給出答案,但每個人看完這本書又都有一個自己的答案。

幾年前,我總在關注他的結局。現在,我知道這本書不會有結局,因為他是一個選擇題,卻沒有一個絕對正確的答案。即使有一個結局,孫曉恐怕也只會給出一個問題。

僅僅是個人的理解,整本書似乎在討論一個個人的命運在時代的命運面前的選擇和遭遇。

面對自己喜愛的女人,秦仲海和盧雲是無奈的,但也是幸福的,畢竟她們還愛著自己。

伍定遠和楊肅觀算是得償所願,但最終還是孤獨的。大時代的車輪將個人的情感攪得稀碎,殘忍剝奪了每個人的幸福。是仁義道德倫理的錯,還是七情六慾的錯。

朋友之間的關係,全文主要敘述了盧雲與其他三人的關係,其他的倒沒有那麼複雜。開始,盧雲便以伍定遠救命恩人的身份出現,接著便以高人一等的見識被秦仲海引為知己,後來又因為顧倩兮的關係和楊肅觀成了情敵。總的來說關係都還過得去。接著全書通過出陽關,金榜題名,將盧雲和秦仲海的關係逐步加深。此間,其他幾人之間的關係,因為艷婷,復仇,等等原因漸行漸遠。盧雲和秦鍾海關係的劇變發生在兩件事中。一個是盧雲捨命救秦仲海出大牢,二是秦仲海殺子救怒倉與盧雲決裂。

十年後,秦仲海看到盧雲不敢相認,心中有愧,給自己的兒子說他對不起盧雲。盧雲與楊肅觀一見面就大打出手,以至於楊肅觀忌憚盧雲,而又想利用盧雲。伍定遠,聽到盧雲回來的消息默然不語。

四人之間關係的變化,是本書的一大亮點,四人命運的不同,性格不同,也決定四人之間關係變化的無奈。

面對這個亂世,面對一群餓鬼,面對王一通,四人也作出了不同的選擇。

王一通,秦仲海給了一把刀,讓他自己去搶,但也害了他。

楊肅觀,告訴他什麼是尺規,什麼是王法,按照製作好的規定去做。

伍定遠,法大於情,然而卻不捨棄情感,從側面幫助了王一通。如果王一通剛開始遇到伍定遠的話,或許就沒有這一難了。

盧雲,孫曉沒有寫。但一定會用一種方式拯救王一通。

面對餓鬼,他們的選擇,我們也會知道的。

秦仲海給你一條路,讓你們自己去走,去做,那就是去京城。

楊肅觀,按照法規,全部殺光。

伍定遠,不讓他們進京城,但也不想殺他們,他總是猶豫不決。因為他是個普通人,和我們一樣。

盧雲,你會拯救他們的,因為你是天地間唯一的聖光。

說了這麼多,還有一條主線沒說。

開篇羊皮卷,四字真言。指向吾皇猶在神機洞中。結尾八王世子,選太子。主線就是誰當皇帝的問題。

主要的故事是正統復辟。前十五卷就就講這事了。但這是一個偽主線,真實的便是在這樣的大事件中四人的愛恨情仇。但偽主線一定要為真主線服務。

整個復辟,使得四人的身份,角色都發生了重大改變,使他們幾個人都找到了自己的使命。

秦仲海,義軍首領。

楊肅觀,朝廷實際掌控者。

伍定遠,王朝皇帝守護者。

盧雲,謎一樣的男人。(後來加入了反楊大聯盟)

這樣局勢比較平衡了。

但是餓鬼的出現打破了局勢,使得朝廷面臨巨大的威脅。

首先得搞明白,餓鬼是什麼,為什麼出現,出現的意義是什麼。

餓鬼是災民,是這個天下的子民,也是這個天下的蝗蟲。

出現,是因為這是個亂世,天地不仁。

意義便在於,他將正與反,善與惡,人性與尺規,法與情的矛盾推向了頂點。

其他幾人都作出了選擇,只有盧雲還在觀望,或者很多人把希望放在了他的身上。

他的選擇,將是這本書終結點,

但如果想把這麼大的矛盾靠個人的能力承擔下來,結果只有一個,就是用生命承擔下來。

本書很多伏筆,很多謎題。明天我會把謎題和伏筆都寫出來,供大家研究!

————————————————

耽誤了幾天,把謎題和伏筆寫一下!

楊家身世之謎

這幾乎是全書目前最大的謎題,我們都有各自的猜測,孫曉也多多少少有所交代,但沒完全表述清楚之前,依舊是最大的謎題。

其中涉及到,

於夫人是江南女子來北方依親,怎麼就依到楊家村去了,還稀里糊塗的和楊遠(楊刑光)結了婚。

楊肅觀為什麼和銀川帶來的那幅畫像中的人如此相像,他的皇室血緣來與哪裡?

楊肅觀是誰的兒子。

如果說楊肅觀因為楊遠出門的時候自己還小記不得樣子,但於夫人總是知道的,為什麼沒有揭穿他?

個人感覺,於夫人是來楊家村找朱陽的。

勇劍之謎

勇劍如何方能領悟出來,需要捨棄什麼,還是擁有什麼?

書中常說儒家子弟有一種骨氣,叫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雖千萬人,俱往矣!

或許就是懷有這種以天下蒼生為己念的人才能使出來吧!

楊肅觀的目的是什麼

他建立客棧,儼然成了一代權臣。

然而他的夢想是建立一個有秩序的天下,但他的行事風格又談不上是光明正大,

他到底是個好人還是壞人,是個反派還是正派。

銀川回來要做什麼

銀川是景泰的女兒,天下是正統的天下。

銀川回來的目的,說是解開皇室詛咒,平息餓鬼之難。

但她做事情的方式,卻讓我們不懂。

但可以肯定的是,他想讓怒倉和朝廷和解,而那個詛咒,那個秘密可以做到這一點。

楊紹奇的目的是什麼

有人說他想救父親朱陽。我感覺楊肅觀是知道楊紹奇的身份的,為什麼沒有幹掉他,兄弟情誼,還是不覺得有什麼威脅,一切在掌控之中,養肥了再干。

英雄志里的女人們的結局

她們的人生似乎都是悲劇,結局不知會怎麼樣?

英雄志里四大主角的結局

我覺得,盧雲會死!

伍定遠位極人臣,

楊肅觀出家,

秦仲海隱居。

其實所有的謎題,也只有一個謎題,

天災始於人禍,這些陰謀,利益之爭,

促使的人性變化究竟結局如何?

孫曉說過,他之所以結不了局,是因為後期這些人物都在書中活了過來,不受自己控制。

最難得,人生若只如初見,不忘本心。

看完整本書,我們感覺,最幸福其實是盧雲,因為他一直做自己。

秦仲海,身不由己,楊肅觀,鏡中之花,伍定遠,隨波逐流。

——————————

一本書,當他探究人性時,便會真實!


這書最大的缺點是孫曉拖期,現在看來很有太監的趨勢。

很現實主義的武俠小說,開場就是小人物,有可能會讓人覺得入戲很慢,但是劇情設置非常好,三四卷過後就欲罷不能了。

另外孫曉另一部小說隆慶天下同樣是太監並好看,不過要等這兩本書完結估計只能「家祭無忘告乃翁」了


小說是不能寫得太長的,戰爭與和平不過四本書而已。你要有一個多大的主題才能撐滿如此巨大的篇幅啊。所以網路上那麼長的小說大多是通篇廢話,孫曉不想寫廢話,卻又要寫那麼長,當然是自找苦吃。


這書我也看了,並且比較期待結尾,孫曉在新浪微博上說今年會結尾,不知是否又會食言。

總體而言,是值得一看的書,但遠沒好多人所吹噓的那樣,有的人甚至說金庸都沒法跟其比,真是太誇張了。後期的思想性還是不錯的,但文筆太差。金庸是100分的話,他頂多60分,前半部甚至不及格。思想性倒是可以達到90分。

還有人說前面幾章不好看,看到四五章、七八章就好了,我是一直看到十七章,才找到感覺。期間好幾次都想扔了,心想寫了些神馬玩意兒啊,武俠不武俠,玄幻不玄幻的——作為一個正統武俠迷,看到那些半仙啊、神機洞啊什麼的,實在無法接受。也就是缺少合理性解釋。

後面部分有點意思了,是指其思想性有突破。但對人物的刻畫,世事的描繪,差得太遠,文筆跳脫得很。

總而言之,與作者、與主人公之間總有隔閡,常有跳出書外的感覺。

這書在成書後,應該大修,才會成為經典。

比如鳳歌的《崑崙》,據說實體書再版時,把「中條五寶」全部刪除了,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決定。


孫曉寫了15年,我從5年前開始看,至今每年看一遍。從來沒有一本書能夠讓我從頭到尾看過三遍以上的,很值得一讀。

今年7月份安徽電視台簽下了英雄志,將把英雄志搬上熒屏,編劇為新水滸的編劇溫豪傑,2012年6月份開機,預計2013年上映。全劇分上下三部,共120集。

結局雖然現在還沒有發布,但是據孫曉所言,年底應該能出來。


忍不住干一句,我都追了十年了……現在大學都要畢業了==


好吧,我來點評一下,這是一本被嚼爛的書,值得反覆咀嚼,畢竟是跨越了10多年,隨著作者的成長,全書的情感、歷史滄桑感也隨之漬漾開來。難能可貴的是,1、全書處處藏著玄機,雖然跨越15年,百萬字卷,但是看似贅言中,卻處處吐露玄機,往往讀到後面會恍然大悟,可是又驚覺前面早已藏有伏筆,並不突兀,可不是忸怩為之,比如伍定遠、楊肅觀的立誓對後文影響等等,也無怪結局未出,卻引來讀者萬種推測 2、全書隨著孫曉的成長變化、經歷世事,文風也不同,所表現的意境也不同,很多人認為雜糅、亂糟糟,其實這才是一幅世事無常的恢弘作品,有別於古龍的簡白,金庸的細膩,孫曉開創了武俠的精品 3、全書立意高遠。我拿我曾經體悟的一點,這點曾分享給我的很多企業家、行政官員朋友,為什麼要拿出盧雲、楊肅觀、秦仲海御人御民的對比呢?楊肅觀和秦仲海為當世梟雄,他們一個作賤王世通,一個拿餓鬼當擋箭牌,但是卻都位極人臣,因為他們懂權術;盧云為天地立心,為生民請命,他的志在於愛每個人,但是卻受百姓不齒、嘲笑,困極潦倒,為何?這便是上升到一定境界了。所以如何將仁愛和御人之術結合,很有意義。 總之,不同人看,肯定感悟不同,在雜亂的修仙、玄幻、搞笑武俠、穿越的不正宗武俠小說之流中,仿若千年神木之餘蚍蜉,值得貴君一看!!!


好的地方樓上說的多,我只說差的:

1.情節設置能力太差,利用巧合實在過多,我看了不到三分之一,就有一二十次主角一行與另外一夥兒對情節發展有關鍵作用的人物相遇,各種「吃面時候恰好XXX走進店中」、「躲在廟裡避雨恰好XXX路過」,頻率之大簡直像柯南恰好遇到命案,這種安排實在低級,靠巧合推動情節發展一次兩次可以,這麼多只能說明孫曉能力有限,讀起來也厭煩

2.出現過數次「外傳」形式的章節——主線劇情發展的好好的,忽然就跳到另一個之前完全沒詳細描寫過的人物身上,開始寫他的成長故事或者某個片段,而且文字風格敘述風格和之前相差甚大,比如突然寫到天下第一寧不凡小時候學武的故事,比如寫薩摩殺進皇宮,還比如華山論劍之後算命的那一章節(這是明顯的伏筆,尤其廣寒宮那塊,我猜楊肅觀後期應該會黑化,不過還沒印證),太突兀,這應該也是孫曉能力問題

3.人物心理描寫飄忽不定——比如卓凌昭在前200頁中完全是一個臉譜化的形象,神機洞之前卻突然被注入血肉變成了「活人」,開始從他內部寫心理活動,他的師弟金凌霜也是,之前也是臉譜,突然變成了一個頗有道德約束,對掌門不完全認同的人,更詭異的是,之後再度泯然眾人,這樣寫讓人讀著不太舒服,如果沒有能力把所有人變「活」,那不妨就只把幾個主角寫活,只在對待幾個主要人物時從內部去描寫,對其他人都從外部去描寫

4.臉譜化嚴重——從小角色到主角都有這毛病,比如娟兒和錢凌異,完全被寫死,前者突出「嬌憨」,嬌憨到流鼻涕泡,後者突出粗俗卑鄙,被極端化成了一個沒皮沒臉的二百五(靈真這種也是活二百五);至於主要人物里,旁的不說,只說伍定遠,獲得一身神功神力之後,竟然沒半點想做一分功業的想法?沒實施過沒有勇氣可以有,但是書里寫的是一點念頭都沒有,挺長一段時間以後還要劉敬提點幾句才知道有這種可能,這已經不是「小人物心態」或者「胸無大志」,而是不現實

反而是書中一些不那麼非常重要的角色寫的有些意思,主要人物中的秦仲海算是一號,外粗里細,次要人物中青衣秀士算是一號,薛奴兒也稍有些意思

總之,孫曉大的宏觀的篇章布局挺好,小的微觀的文筆用意也還可以,中間的情節安排、衝突設置現出了不成熟之處,但作為網路小說(媒介),武俠小說(類型),又是這種幾百萬字的大長篇,能寫成這樣已經很不易,我看可以和《蠻荒記》相提並論(我總共卻也沒看過幾部網路小說),《蠻荒記》比《英雄志》簡單一些,卻也成熟一些,至於金庸,沒法比,主要是能力差得多,不過能讀出些「金庸味兒」


一個作家一生寫了一本書(隆慶算是前傳),用心血完成,實現了完全不同意義的武俠世界。

在我心中,他超越了金庸,更超越了古龍。


只盼大結局,等了一年又一年。等書出完了,得重溫一遍。


等了10年結局了....似乎是個人閱讀史上重讀次數最多的小說...這本小說讓人的推薦進入一個兩難的境地,推薦給朋友吧,最後我被罵的很慘,因為朋友和我一樣要等結局...然後抓狂...不推薦吧...真心好看啊...


這個問題看到的時候有個幻覺。

我第一次去我媳婦家的時候,我岳母問我到底喜歡我媳婦什麼啊?我當時目瞪口呆,完全不知該如何開口,想了許久,憋出了一句話,不知道,就是喜歡。

我想,有人問我英雄志怎麼樣的時候,我其實也沒法很好的回答這個問題吧。


我看電子小說,很少有想買實體書的衝動,第一套是金庸全集,第二套便是這英雄志!


一本書重要的除了主題,就是風格,或熱血或悲壯或剛硬或冷冽,但這本書不知道什麼風格,好象什麼風格都有點,但又什麼風格都不是,就好比一個大雜燴。另外幾乎沒有主題,如果寫四主角就好好寫四主角,別加上一堆不相關的人物情節,全書二十多章其實前面十幾章就可以結尾了,後面的根本多餘。這書不應該叫英雄志,應該叫英雄淚,或者悲情英雄傳,書中唯一讓人有點印象的是楊肅觀這個亦正亦邪的人物,比較符合現實的人性,而那些怒蒼好漢反而只留下極少的印象,彷彿跑龍套一般,本來秦仲海前面寫得很生動,結果後面一下虎頭蛇尾,除此之外盧雲這樣的人物寫得最失敗,這樣的人如果在亂世一天也活不下雲。


轉載:

看過的武俠奇幻玄幻科幻不知有多少了,第一次讓我有破口大罵的衝動的就是孫曉碼出的「網路第一武俠小說」《英雄志》中男一號。

    《英雄志》一書情重於律,廟堂之上被寫得滿目江湖氣,但是一個「義」字,總也是有的。格局甚大卻找不到一個討喜的(男)人物,也是我看了這麼多網文的頭一遭了。

    對比其他三個男主角,盧雲實在是《英雄志》里第一大天才,無太大奇遇,無顯赫家底,二十七八才開始自行練武,居然練出獨門內功,第一次應試名落孫山,第二次居然高中狀元,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天才,實在是《英雄志》里第一大廢物,和《風姿》里天心意識無比低下的李老二實在是大大有一比,足以榮登網文名廢十六甲。

往好聽了說盧雲是個腐儒,不好聽就只能說是個沒下面的爛兔子。

    胸懷天下者多矣,情、義、名、利,人生在世,總繞不開這四樣東西,盧雲既然憫懷天下,情要放,義要放,名要放,唯天下之利不能放,然而就是這麼一個傻逼,讀了如此多的聖賢書,狀元之才卻不知魚與熊掌之權衡,欲救銀川公主是為情,和番不成則蠻子必將與中原不利,將中原百姓之利放於何處?欲救秦仲海是為義,卻不知將顧家小姐之情放於何處?聞聖旨無賞而不接,徒然神傷是為名,卻令秦仲海不敬於皇帝,將兄弟之義放於何處?兩手一拍得證正道洒然歸隱,將岳父一家之情放於何處——況且,真的得了正道么?得個屁!做事時而只顧眼前,時而瞻前顧後,一身兵法不能決斷,滿身是寶不能擔負天下,胸懷對天下之愛又如何?須知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人貴有自知之明,盧雲不過有治一方知州之才,無懷天下大義將相之才,人活到頭,居然一事無為,讀聖賢書行黃老事,負愛人,負兄弟,負天下人!

    會講道理又如何?我現下可說我知道四大皆空方能成佛,我就能成佛么?

    既然入世又要出世,出世者得證大道,那麼牽掛舊愛是為何?徘徊故居是為何?胸掛故主是為何?想做的事情幾乎沒有做到過,出世出世,不過是無可奈何!

就是他媽的這麼一個廢物,有顧家小姐相傾一生,有銀川公主珠淚橫陳,有瓊華為之掛礙,盧雲他何德何能?就憑一顆慈悲心么?有心有力,卻誤人無數,這麼一個人,值得誰去愛?

    《英雄志》塑造得最成功的人物是盧雲,《英雄志》里最引人的人物是盧雲,《英雄志》里最失敗的人也是盧雲,我不是沒看過黑暗系小說,頂天不過是一個憋郁,看完《英雄志》卻是想破口大罵,就你他媽這麼一個大廢柴,受到被天下人攻的東西,真是他媽的早死早超生!


久聞大名,幾年前看了一下,開始還挺吸引人,但總覺得盧雲這個人物的描寫和作者希望在他身上體現的東西很不對我胃口。

後來武功等等進一步玄化,和一開始比較現實主義的風格格格不入,就感覺挺沒意思,加上劇情拖沓,於是看不下去了。


英雄志那種悲涼正是最吸引人的


推薦閱讀:

怎麼評價鬼吹燈之牧野詭事?
如何看待惡魔法則這本書?
如何評價徐公子勝治的作品?
如何理解「每當你想要批評別人時,你要記住,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並不是個個都有過你擁有的那些優越條件」?
如何評價笛安的小說?

TAG:小說 | 閱讀 | 英雄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