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你與中國傳統手工藝品的故事吧?

題目來源

2017年鹿晗願望季第一周主題——

關注身邊的手工藝人、匠人;

傳遞溫暖,記錄美好;

為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盡一份力,遇見更好的自己。


傳統工藝品啊,不知道你們有沒有聽過木雕

說起來還是因為我書法老師我才接觸的木雕,他以前在木雕廠上班,閑暇之餘會幫人寫寫字老了也就練就了一手好字,所以我跟他學書法但是他的木雕工藝是很厲害的

我在他以前的老宅里學,在那裡有一些他以前自己雕刻的東西——彌勒佛,觀音,關羽,樓閣,筆筒……

他的人物雕的最精緻傳神

湊近了看用肉眼就能數清人物到底有多少根頭髮絲,他的觀音眉眼仁慈,關羽霸氣甚至握刀的手都像真的一樣,樓閣美輪美奐…

他閑來無事雕刻的筆筒也很好看,也會把自己的書法作品雕刻到木頭上可謂入木三分,很可惜的是他現在老了沒有那麼多的精力了所以已經封刀了(′ . .? . `)

其實像他一樣的老人不少,雕的東西都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不過因為木雕是一個枯燥無味又費力的過程一個大一點的木雕需要好幾個月甚至好幾年才能完成,一旦出錯整塊木頭就不能再用,很多老人因為年紀大力氣不夠已經不能雕了,年輕的又因為覺得太無聊所以不想學,所以已經很少人會木雕了(╥_╥)


鹿晗的各種季活動,有沒有意義,你試著來了解或者參與一次再吐槽也不遲。

我是不算太新的新粉,參加的最近一次活動就是運動季。

很圓滿收官。

貼張官方圖。

……………………

關於願望季,我想先科普一下他的由來。

這是因一個生活在戰爭中的伊拉克粉絲髮起的活動。

今年的願望季是從11.20號開始。

小時候在農村姥姥家生活過一段時間,記憶很深刻的就是走街串巷推著車子或者挑著擔子賣糖人的老伯伯,軟軟的糖塊,在他的手裡,被精心製作成各種形狀,賞心悅目,眼巴巴的看到流口水。

件件都是藝術品啊。

童年裡溫暖又甜蜜的回憶。

中國,遠不止你看到的,他有更博大,更深刻,更廣闊的美好等你去發現,去守護,去傳承。


茶具吧。其實主要是想說說茶。

我至今仍是不明白,為什麼人都愛喝咖啡而不是茶。

我記得我是去鼓浪嶼的時候第一次接觸茶道的,父親懂一點,教過我一些,當時是不耐的。

後來朋友開始寫小說的時候很愉快地和我分享起了寫到茶藝時的片段。

(文里的鹿晗跟現實沒什麼關係,朋友就是覺得這個名好聽所以用了,文裡面是個茶鋪老闆)

閑來汲取山水品香茗。我很喜歡這一句,恬淡自然的模樣。

突然就對茶有了不小的興趣。

其實茶和咖啡我都喝過,都苦,但我卻更鐘情於茶葉的苦。一點一滴舉手投足之間皆是山水風情。

哦呀呀呀這次送的杯子看起來很有氣質2333本鹹魚不懂陶瓷,白送的好想要啊嘴角胡亂上揚。

打算自己入一套差茶具。等我有錢了(閉嘴吧你)

心都會寧靜下來的。

這次願望季的主題我真喜歡啊。我惴惴不安地擔心著圈子裡的人早已被浮躁和奢侈所侵犯,忘了老祖宗的勤懇與衷心,所幸,總有人會堅守一方凈土。

我堅信。


有時候真的覺得好多東西傳承下來真的太難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地域特色和獨特的人群孕育了太多無法編成口訣傳承下來。去年看的《我在故宮修文物》至今為止,任何時候接觸到與歷史有關的東西,我都覺得特別的感嘆和珍惜。

但是這裡會有一種距離感在裡面。我真正接觸過的傳統工藝品大概是這些吧 (本文圖片均源於網路)

類似這種,還有一些不知名的玩具,百度也不知道什麼關鍵詞,sad.

童年,在我的印象中一直是藍天白雲、綠水青山。還有陪著我一起長大的一群小夥伴。

其中,我爺爺在我童年中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爸媽年輕時外出工作,基本上小時候除了和村裡的小夥伴呆在一起,就是爺爺了。他是一個不算太過於精緻精細的手藝人,技藝不高超,但絕對是村裡的一把手。

(圖源網路)

看上去不夠精緻漂亮,但是其實程序是很複雜的。

我問爺爺,這些東西是誰教的?

他說沒有人教,都是自己看會的,自己拆著拆著,捯飭捯飭就學得有模有樣了。

有一次他偷偷告訴我,那時候文革時期斗村裡的地主,他從人家地主那裡撿來了幾個框框,就開始自己研究,然後開始做竹編活。

純樸的生活里細細慢慢地過著,不和小夥伴們一起完,我便和爺爺上山砍竹子,扛著幾根大的青蔥的毛竹,我後面耷拉這草帽跟著他。小孩子上山裡面除了新奇就是到處亂跑,這裡摘點果子那裡搞點東西一上午就過去了。

回到家,爺爺先要把竹子http://baike.baidu.com/l/OIpv5Hzd?bk_share=copy

的每一節的分節給弄掉、刮乾淨。

然後將其用刀劈成均勻的長條。

長條又將其用竹刀劈成更加扁平的長條。

分配好一切之後,開始編織。

(這不是我爺爺,這是搜索看到了,工序是差不多這樣)

然後成品大概也就是上面看到的那樣。怎麼說,農村人家的第一生產力來自於農業,這個算是副業了。農閑時期爺爺就開始編竹簍竹籃各種篩子,到集市出售。

別的不說,編的確實好看。

這些和很多精美的竹編工藝品相比,更多的在於它的生活氣息。這些東西是我小時候接觸的很多的東西,即使是上學了、搬家了、走的遠了,只要再一次觸碰到就會再次想起我小時候的點點滴滴。

直到現在。其實看到了還會有這另外的一種矛盾在裡面。

我高三那年,爺爺上山砍竹子,摔倒了,傷到眼睛。上著課的我瞬間哭成了傻子。現如今,老人家最後一點樂趣都被剝奪了,眼睛看得不太清楚,腿腳也不太利索。

他不習慣城市生活,就喜歡在農村呆著,我們回家陪他,就是他最開心的時候了。

嚴格意義上來說,我的爺爺不算是個精益求精的手工藝者,但是憑藉著自己的能力做出這些東西,不就正是人們一直提倡的「實踐」嗎?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經濟能力的改善,很多這些東西在我的生活中並不常見,但我還是能夠記得小時候爺爺給做的很多小玩意。竹子編的鳥、他給我做的魚竿、還有和村裡小夥伴打架、氣哭了,因為我沒有寶劍23333 隔天爺爺就給我弄了特漂亮的。

如今只希望我親愛的爺爺身體健康,過的開心。他一定是世界上最可愛的人


今年願望季的主題是中國傳統文化,很喜歡這個主題,正能量。

說到傳統工藝,我馬上想到了剪紙,想到了姥姥。她是陝西人,打我記事起,一家人的鞋墊,過年時的窗花,都是姥姥剪的。媽媽從她那裡學到了些簡單的剪紙,可到了我這兒,只會剪小人兒。小時候很喜歡拿起剪刀「剪紙」,對,就是最直接那種剪紙,練習本,衛生紙,在我手上都想把它們剪成一條一條的,像床簾似的。

多年後再次拿起剪刀,我都不確定我還能不能剪出一個小人兒來,但是最後也成功的剪出了lhgg和lwjj。姥姥現在不在我身邊,等下次回去看她,想讓她再拿起剪刀,為我剪一副窗花。

還想說下戲劇。我奶奶特愛看戲。逢年過節村裡都會請唱戲班子來演出。記得小時候有一次,大晚上的奶奶拿著小板凳兒領著我走著去隔壁村裡看戲,好幾里地啊……還有時候家裡有車的會載著左鄰右舍喜歡看戲的人們一起去縣城裡看戲,老太太們往台下一坐就是兩三個小時,看得可認真了。每次回爺爺奶奶家,別指望看什麼電視劇綜藝節目,老兩口一直看中央戲曲頻道,看不過癮有時候還讓爸爸給買DVD看~

上大學的時候看了《霸王別姬》,後來看了《百鳥朝鳳》,感觸頗深。那時候的人們學一門兒手藝,真心不容易,一輩子的事業,也是一輩子的信仰。沒錯,應該是信仰。

這些傳統手藝最開始其實是人們指著它掙錢養家糊口的,但科技發達的現在,掙錢養家的方式千萬種,誰會選這種幾年磨一劍的傳統手藝呢。

而#鹿晗願望季#的主題,帶我們關注身邊的傳統文化傳統工藝,也是鹿晗借自己的影響力去引領年輕人,帶我們學習長知識,總之很正能量了。

最後附上一個以前發的朋友圈,好像是看王佩瑜 瑜老闆的一個節目之後正好在網上看到這個,就轉到朋友圈了。

希望大家多多參與鹿晗願望季哦!


想說說鋦瓷。作為瓷器修復的先人,鋦瓷過去是作為一項手藝存在的。尤其在老北京,鋦瓷師傅們走街串巷,遇到有人家需要修復瓷器了就停下來做活,與木工、磨刀人類似。

如圖,這可能就是一般鋦瓷師傅幫人家修復的瓷器。以前的人不像我們現在,有碗打碎了就扔掉,家長們大多會小心地把碎瓷片之類的收好,然後等待鋦瓷師傅的到來。

鋦瓷用的工具很有一番講究,是像小型弓箭一樣的東西,用的是物理中彈性勢能的原理(這裡我可能記錯……特別提示一下)。

上圖瓷器上那些小小的紐扣一樣的東西就是工具中的另一樣,鋦瓷的時候要把他們很細緻地訂到瓷器里去來把瓷器「縫合」,還不能導致訂的地方破碎,很考驗功力。同時鋦瓷還要兼顧美觀,被修補的瓷器如何看著不難看甚至產生另一種美,這也是鋦瓷是同樣需要注重的。靠下面的圖為台灣瓷器修復大師XX所做(對不起,我不記得名字了),這已經算是超出生活的藝術品了,一般來說鋦瓷師傅對美的考慮就像是靠上的圖那樣,把訂瓷器的訂書針(這個也是有專門名字的,我也忘了…… )設計成一朵花的樣子。這樣鋦出來的瓷器是真的要恢復成和原來一樣的用途,盛水那也是必須的。

原先鋦瓷行業有個傳統,就是鋦瓷師傅鋦完瓷器後一定要向這家討碗水喝,其實就是盛在瓷器里(還是碗的多)看看水漏不漏啦。

如圖:有些真的能把縫隙最小化到看不見吶

說了這麼多,其實鋦瓷並不是過去常常發生在我生活里的事情,我也是從別的書上看來,感觸挺多。鋦瓷也是快要消失的行業啊……

順便推薦一本雜誌《我們愛科學》,雖然是少兒讀物,但真的能拓寬生活的視野發現很多其他的東西……對我來說。

那麼就這樣了,謝謝這次願望季主題讓我寫了這麼多……最後最重要一點,希望面對這麼多的手工藝,我們能有更好且兩全的解決辦法。雖然不知道那究竟能不能達到……我衷心希望。


謝邀~然本人並非心靈手巧者,或與手工藝有何淵源,簡單介紹下家鄉的兩項傳統工藝吧,大家感興趣可以再深入了解。

1.天津泥人張。前面有夥伴提到過,我再補充些。泥塑技藝古已有之,據傳廣受認可的藝術性高峰一是在元代劉氏,二便是清道光年間的張氏。張氏作品在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曾獲金獎,算是收穫了國際級的認可;且自建國以來,在國家扶持和家族傳人的共同努力下,該項技藝不曾沒落斷檔,而是一路傳承發揚光大,如今到天津來的旅者想挑選紀念品時,首選必是古文化街上的泥人張。建國後,其歷代家族傳人長期任教於國內美術權威學府,為泥塑技藝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貢獻,如今傳到第六代,已有了泥人張工作室、泥人張展覽館和專賣店(是古文化街上最顯眼的大型店面),電梯間里也時常可看到其本代傳人拍攝的公益廣告(本想隨手拍給大家看看,可這兩天人在外地,拍不到了)。

其作品主題原本以四大名著等傳統著作為主,兼有市井眾生相,栩栩如生,生動有趣;經過歷代發展,如今主題更加豐富。下面上圖:

2.楊柳青木板年畫。鑒於城市裡已少有人過年時在門上、牆上貼各種喜慶年畫,私以為這一項符號意義已大過實際意義,且天津在舉辦各項重大事項時,吉祥物、會徽之類的總喜歡使用這類符號,最近的參見夏天舉辦的第十三屆全運會。

本人當時剛好借調到組委會工作,故對封面上的「大娃娃」實在印象深刻。

而傳統的該是這樣的

最常見的怕是這樣的

近五年火遍大街小巷的「夢娃」是否也取材於這一傳統形象?我沒去考證。

以上,一知半解,拋磚引玉。歡迎專業人士再做補充,大家直接問度娘應該也能查到更多內容。


蹭熱點推銷!(不過我不賣的,應該是推廣)

自己家鄉的特產——古勞茶。

小時候還問過家裡人為什麼這種茶和其他茶不一樣。結果我爸跟我說他問過茶師傅,製作工藝不同emmmmmmmm說了等於沒說……

在和家裡人聊天的時候,還被普及過東古醬油、青茶、還有豆豉都是著名的家鄉特產。乍一聽東古醬油家裡經常用……青茶越來越難買了,最可惜的是豆豉,已經失傳了。


皮影戲,又稱「影子戲」或「燈影戲」,是一種以獸皮或紙板做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民間戲劇。表演時,藝人們在白色幕布後面,一邊操縱影人,一邊用當地流行的曲調講述故事,同時配以打擊樂器和弦樂,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其流行範圍極為廣泛,並因各地所演的聲腔不同而形成多種多樣的皮影戲。


篆刻吧

父親十幾歲開始自學書法,其後又學篆刻,至今二十年。

小時候就喜歡趴在桌旁,看他用那一把把大小不一的刻刀,刻出深淺不一的痕迹,普通的石頭最後搖身一變,就成了一枚枚精美的印章。

遺憾我沒有那樣的耐心和毅力...

連書法也沒堅持到現在,實屬慚愧。

但是還是希望大家有對篆刻有興趣的,可以自己去買把刻刀嘗試一下,說不定就有驚世駭俗的作品出現了哈哈,畢竟也算是傳承了一下中國的傳統藝術嘛!我小時候就經常刻廢了我爸的半成品kkk

翻遍了我的相冊,驚奇的發現我竟然沒留下一張我爸的字還有印章的照片 T T

寒假回家拍了照片再補圖吧!


說起傳統手工藝,中國結應該是大眾比較熟知應用也比較廣泛的吧。不過一般世面上出現的大多是比較單一的顏色和結體,盤長結。

自小就比較喜歡手工藝,第一次在網上看到下圖中的結就被迷住了,好啦下面要放圖啦,晒晒近期作品,多圖預警。

這個結叫桃花結,入坑中國結就是因為被這個結迷住了。是由冰花結和團錦結組合而成。

復翼冰花結組合做的車掛,比較喜慶的紅色。

這個結名喚四葉草 是不是有點像呢?是我比較喜歡的寶藍色,看上去大氣有質感。

這個暫且稱之為三寶抓耳掛飾吧,因為我也不知叫什麼,根據結體這樣叫的。

上個全圖哈哈,除了第一個套色的桃花結,其他全部都是由一根長長的中國結線編製而成,越是學習,摸索,越是覺得其中妙不可言。一根繩能組合出千變萬化的各種結體和形態。


推薦閱讀:

如何以「______的人都得死」為開頭寫一個故事?
有沒有一句歌詞,一句台詞,或者一句話,一句詩,一段文字,讓你感動或者莫名心痛,獃滯良久。?
你認為中國最「江湖」的一座城市是哪個?
《紀念碑谷》系列的背景故事是什麼?
如何看待生活中的人際關係?

TAG:故事 | 手工藝 | 傳統文化 | 鹿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