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2017年新國辯決賽,復旦大學15:0擊敗武漢大學這場比賽?


謝郭記者邀,雖然請我來回答這個題目有點奇怪....

首先恭喜復旦大學奪得冠軍,復旦的五場比賽我都看了,從勝負角度贏得都很明顯。

如果要我歸納復旦奪冠的原因,恐怕並不是憑藉陣容最強或者個人能力最優,坦白說墨爾本和武大的陣容都強於復旦。復旦能夠獲勝,最主要的原因是他們每場都擁有比對方防守更嚴密的立論,基於這個耐揍的立論,他們可以放開手發動進攻,而不需要太擔心後院起火。而復旦的對手,坦白說在立論上都或多或少都被複旦抓住了一些不自洽或者難以論證的點。

初賽的兩場比賽,被排斥/被同化更可悲,復旦在定義上就掌握了主動權,兩個對手並沒有意識到或者意識到了沒有把握住這一點,導致後續的攻防持續被動。

複賽對北師珠,中國是否應該開徵遺產稅。這場復旦的隊員和我聊過一些稅收專業問題,可能因此我有些心理偏向,但總體我覺得復旦的框架是非常符合我作為一個稅務工作者的認知的。北師珠也是我去年法辯以來一直覺得很不錯的隊伍,一度把復旦打亂,但自由辯論最後一分鐘和結辯環節,郭航初穩住了陣腳拿下了比賽。北師珠這場的問題恐怕是因為準備時間不足,所以只打到了需求性,沒有在解決力和損益上做太多防守,比較遺憾。

半決賽對墨爾本的比賽,其實我很喜歡墨爾本的立論,非常有誠意。但另一方面,可能因為立場過於劣勢,所以墨爾本雖然立論有誠意,卻沒有辦法展開論證。而相對的,復旦在優勢立場之下主動開展實證進攻和邏輯進攻,最後取得了巨大的優勢。賽後看王詩宇微博,可能因為臨時準備的關係,他們沒有消化或者相信他們的立論,這真的非常可惜。

決賽的話,據說由於周帥在哲理辯把立論說完了,導致了武大必須從其他的路徑重新論證。這場比賽怎麼說呢,本科來自武大法學院的復旦三辯金歆發揮太好,把武大的立論逼到了絕路。最後的結辯比拼,郭航初雖然看起來有點累,但還是穩住了陣腳,完成了徹底的壓制。

今年9月的網路安全辯論賽,復旦在主場第一輪輸給了武大的本科生軍團。兩個月後他們在新國辯奪冠,並擊敗了更強的研究生軍團,這或許是一個勵志的故事吧。不過比起這個故事,大家更要銘記的還是,立論對於辯論賽來說才是最重要的。倒不是說復旦的論多深,但確實框架清晰、防守紮實,且便於進攻。

不過客觀地說,復旦的運氣真的很好,從淘汰賽開始復旦就是優勢立場。如果1/4是小優勢立場,半決賽和決賽真的是很大的優勢了。按照厲老師的說法,這是之前多年人品積累的結果。比如在新國辯前一周,復旦居然又在主場輸掉了世錦賽上海賽區的複賽....

按照某老人群的說法,這就是錦鯉的玄學。

當然今年復旦辯論隊的運勢不止如此,上個月底復旦的前教練.....

作為一個在武大隊內樹敵不少的武大鐵粉,我是很真心希望武大能獲得冠軍的。我很喜歡武大這套陣容,從14年的郴州到16年的山海、食安,玫老闆、張琪、聶凱,以及彭弼君、王浩然等太多隊員,一次次倒在奪冠前的一剎那,真的太遺憾了。好在今年武大先後拿了禁毒賽全國冠軍、老友賽冠軍、網路安全全國冠軍、青年進化論全國冠軍,聶凱也獲得了這次的全程最佳辯手,至少不會再有人質疑皇皇武大的皇者實力。

武大的五場比賽我都看了,初賽沒什麼好說的,這個題目並沒什麼值得深入探討的,武大兩場的優勢都很明顯。港大這場武大的強拆非常兇猛;法大這場其實我很喜歡法大隊員們那種嫩嫩的希望解釋清楚的誠懇,當然從攻防上看確實被壓制了。

複賽對中山的比賽,由於我完全不懂這個題目,所以聽得雲里霧裡。這場比賽可能因為信息量太大,所以雙方都打得很著急,中山對口徑和價值很堅持,不過武大經驗更豐富。

半決賽,哲人王之治VS法治,這是一個相當有趣的題目,武大也是這兩年第四次面對曾銘胤(這場前曾銘胤兩勝一負佔優)。這場比賽武大立了一個閉環立論,武大把討論前提縮歸到了社會變動的情況,然後把哲人王定義成了有能力突破法律框架,真正改變世界拯救萬民的人。對武大的前提和定義馬國能並沒有發動太有效的攻擊,曾銘胤到後期還有點打上頭了。坦白說武大的這個論是有循環論證的風險的,但作為一個劣勢立場的立論,確實很好操作。我認同江國興評委關於王安石那個例子不自洽的說法,不過這場比賽應該還是很明顯的武大獲勝,要是武大在自由辯論敢於接關於中國的問題就更好了。

決賽說過了,反正武大非常可惜。可見強如武大,如果要執行一個自己不熟悉、不相信的立論,也會發揮失常,為此惋惜。

除此以外,本屆新國辯還有以下比賽或者隊伍,我個人覺得是值得推薦的:

1、北師大、馬國能、愛丁堡那組所有的比賽,尤其是劉一楓的結辯,聽得我無比感動。愛丁堡徹底告別了單核時代,當然目前幾個高手的配合感覺還很差,需要磨合。

2、馬國能的複賽,看曾銘胤如何在大劣勢下靠個人能力場上突破己方框架,最終翻盤。雖然這場比賽我覺得政治該贏,但曾銘胤的後手能力實在是當世罕逢敵手。

3、馬來亞VS墨爾本的複賽,這屆比賽我看過的正賽中最精彩的一場,雙方的立論、攻防、實證、技巧都非常牛逼,打得也酣暢淋漓,不看絕對可惜。

至於有個別辯手推薦的台大VS馬大,恕我直言這場比賽雙方都沒發揮好,不太值得學習。當然,丁冠羽的結辯還是很值得看的,如果你有有聲版錄像的話。

由於初賽在兩個頻道同時直播,我只看了一半,所以沒看到的就沒法推薦了。世新VS政治等比賽聽說也很精彩,大家可以一看。

兩場哲理辯論推薦大家一看,不過不要帶著學習技巧的觀念去看了,多聽內容吧。

表演賽有事只看了開頭,預測詹青雲可能是最大看點。

就說這麼多吧~新國辯看了二十多場,加上世錦賽北京賽區、網辯賽區和校賽,我這一星期居然就看了三十多場比賽的直播,作為辯手可以說是非常爽了。

就是我下周的考試可能要完蛋了


「相信本身」與「相信的客體」是一個並不絕對的切割。證明某人是不是相信是什麼,是為了讓別人相信他相信,而在這個時候,相信本身也即成為了相信的客體,也就是說,如果希望如此討論,除了需要證明為何這樣做是更有價值或者有必要的之外,還需要做出一條路徑選擇:要麼證明「相信本身」作為客體時有什麼特別的原因使得他無法被證明,要麼證明所有的相信的客體都不可以被證明,而反方的選擇是兩項都做嘗試。

反方對相信的定義接近唯意志論,並不以理性作為基礎,這樣的選擇倒沒有問題,但是到底為什麼要把「相信本身」切割出來則沒有做特別的交代,導致了在後面的攻防中大部分時間都忽略了這個切割,因為沒有有力的手段把它做實,這也就是感覺一四辯和二三辯割裂的原因。

而反方對證明的定義則是採用邏各斯中心主義的道路,實質就是因果律的完全揭示,這個定義沒問題,但採用這個定義是有問題的,因為唯意志論和邏各斯中心主義是不可通約的,採用這樣兩個定義就好比是拿前朝的劍來斬本朝的官,肯定是要出問題,可惜正方在場上沒有看出這一點。

而在這個定義之下,自然而然的就會推導出休謨第一問題——「我們無從得知因果之間的關係,只能得知某些事物總是會連結在一起」;「從單稱陳述到全稱陳述的推論如何能得到證明」 ?而這正是反方選擇的論證方式。

確實,休謨第一問題自《純粹理性批判》起從未被徹底的解決,但可惜的是,這個問題已經被完全繞開。從高斯的極大似然估計開始,概率論體系的構建在為數學大廈添磚加瓦的同時,也為哲學開闢出另一條通途。自20世紀始,休謨第一問題已經淪為一個形而上學的問題而與日常生活無涉。它的價值僅在於對絕對知識的追求,而絕對知識在馬克思的時代就被揚棄了。

@Ninty-nine Young 兄談到反方可以打到奧卡姆剃刀與哥德爾不完備性定律,我以為這是一條死路。作為一個文科生,我對哥德爾不完備性定律到底是怎麼回事無法徹底說清,但是有兩點是必然的:第一,這個定律必然有其限定範圍,否則它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定律,而是一個悖論,因為所有的數學定律都需要被嚴格證明;第二,即使它沒有範圍限定,它仍然只能否定因果律的完全揭示,而不能否定日常生活中的證明。

而奧卡姆剃刀,只有在論證完成之後才能用得上。這場比賽,它握在正方三辯的手裡。

最後表達一下對北師珠的鏡頭的詛咒和憤恨,竟然把機智大人拍扁了,這是不可饒恕的罪惡。


勝敗乃兵家常事,藉由這個問題跟大家分享一下復旦這五場比賽的立論吧~

第一場:被同化比被排斥更可怕

謝謝主席,大家好。

被同化指的是與同化者保持一致,變得同質化,被排斥指的是是由差異產生的對立現象。

可怕,是一種負面評價,描述的是狀況糟糕,傷害嚴重。

面對「同化」、「排斥」、「可怕」這些內涵和外延都極為豐富的字眼,我們不要急於開展論點,應該先退一步,明確討論的平台。

首先,世間萬物往往是多面的,有其可怕的一面,也有不可怕乃至有益的一面。

被同化,被排斥亦是如此,它們和可怕往往不是綁定的,被同化很多時候只是遵守習俗,被排斥往往也不過是志不同不相為友。被同化與被排斥也有積極的一面,被同化的一致帶來了效率,比如語言的統一,被排斥的對立也催生了制衡,正如政黨的分歧。

所以當我們比較的誰更可怕時,要的不是面面俱到,而是專其一面,比較被同化與被排斥在可怕的那一面上,孰優孰劣。

但是比較可怕的那一面時,我們也不能用個例的傷害大小來代替被同化,被排斥可怕的比較。因為每個具體事件的可怕程度是由很多因素一起決定的,除了被同化、被排斥的因素外,還有事件的性質、敵我力量差異等等各種因素。甚至有些悲劇看似由被排斥或被同化引起,其背後卻有著兩者共同的作用。比如猶太人種族滅絕這件事很可怕,但其中既有猶太人被排斥的作用,也有德國人民被納粹反猶主義同化,積极參与的作用。所以直接拿出一個例子簡單粗暴地貼上標籤來代表被排斥或被同化,這樣的比較是沒有意義的。

因此我方提出就其可怕的一面,被同化、被排斥何者的屬性能使狀況更糟糕、更惡劣,何者就更可怕。

我方論證如下:

第一,被同化比被排斥更難以主動擺脫,甚至會助紂為虐,使得局面更加無解。

被排斥時人擺脫意願強烈,也易激起反抗。但人一旦被同化,進入了同質性的群體,為同樣的觀點和行為模式所包圍,只會加速群體內部的自我循環,喪失批判與抗爭的可能,也就難以主動擺脫。比如妻子被丈夫家暴固然可怕,但激起反抗至少有主動擺脫的可能,但倘若妻子被丈夫的思維同化,認為女人天生低人一等,應該遵從三從四德,喪失了擺脫的意願,甚至會教育她的女兒遵從女德。

第二,被同化越來越失去辨識度,被排斥卻依舊清晰可辯,使得它更加危險。

人很容易辨識出被排斥,在生理心理上也有預警機制。但被同化卻越來越難辨識,也更能偽裝來突破我們的預警機制。比如在政治上同化不再是灌輸式的說教,而是在電影開幕前讓鹿晗領著粉絲喊「勁往一處使,厲害了我的國」,在經濟上我們被同化在各種極具誘惑力的消費主義之下,各種教育機構通過製造中產階級焦慮的概念讓大家相信階級固化將要來臨,不把所有的錢投入到孩子教育中,家族就完蛋了,當大家越來越被同化在貌似溫馴的威權主義和消費主義之下,系統性的風險正不斷疊加。

綜上,被同化更可怕。

第二場:被排斥比被同化更可怕

被排斥比被同化更可怕

謝謝主席,大家好。 開宗明義,被排斥是指遭受排擠,冷落與打壓,被同化是指本不相同的二者逐漸變成相近或相同。

可怕是一種負面評價,形容狀態糟糕,事態嚴重。

我方認為何者與可怕的聯繫更緊密,更能導向狀態糟糕,事態嚴重,何者就更可怕。

我方將從兩個層面展開論證:

首先,被排斥比被同化更是可怕的根源。

那些看似可怕的被同化往往有兩種,一種是被迫的被同化,但這種同化之所以看似可怕,正是因為你不這麼做就會被周圍人排斥,正如逼婚一般,另一種是被同化的內容可怕。比如被伊斯蘭國同化看似是可怕的,但其實是因為這個被同化會導致世界遭受到更多的被排斥,諸如恐怖襲擊,而如果他們被人民解放軍同化了,非但不可怕,還很好,因為這讓世界免於互相排斥,所以可怕的根源是會不會造成更多的排斥與被排斥。但被排斥的可怕卻可以不依賴於被同化獨立導致,比如一個人突然發瘋揮刀向你砍來,這裡面沒有任何同化因素,單純只是排斥就很可怕。

其次,被排斥本身的加深比被同化更容易導向糟糕的狀況。

被同化是中性的,它描述的只是一種轉換,被同化程度加深與導向可怕不掛鉤,甚至有時被同化程度越深,越不可怕。比如被和平公正的價值同化,能讓人遠離傷害,大家都說普通話,交流就更加方便,支付上都開始使用移動支付,交易少了假鈔,多了誠信。

但是,被排斥的加深卻可以導向傷害和糟糕的狀況,被排斥常常以孤立和對抗的姿態出現,比如如果被一兩個人孤立和對抗,可能可怕程度很小,幾乎忽略不計,是因為人還可以尋找支持你的人,但如果被排斥的程度不斷加深,就會使得人越來越孤立無援,這對人而言是很可怕的,英國心理學實驗顯示與外界完全隔絕的環境中獨自生活五天就會開始精神奔潰,監獄也正是利用了孤立的可怕來懲罰罪犯,在社會層面,群體之間對抗和孤立的不斷加深會加劇社會的冷漠,撕裂,甚至爆發大範圍的崩潰與社會失序,就像蘇聯的斯大林派和托洛茨基派為了自己的政見保持對立,隨著兩派對立和程度的不斷加深,局勢越來越緊張,最終終於爆發形成了蘇聯大清洗運動,導致了百萬人的死亡。

因此,被排斥比被同化更可怕。

第三場:中國不應該徵收遺產稅

謝謝主席,大家好:

我方認為中國不應該徵收遺產稅,基於三大理由:制度環境不相匹配,預期利益難以實現,連鎖反應不堪承受:

首先,徵收遺產稅與制度環境不相匹配

稅收都可以起到調節社會財富的作用,所以即使要調節,用哪種稅調節也應該與國家的稅收體系相匹配,否則將從頭建立一套新的體系,成本難以想像。當今世界各國,稅收體系可以分為兩種,一種是針對人去納稅,以美國為代表;另一種是針對行為去納稅,以中國為代表。二者在各種稅收相關的制度設計、人員安排、權力保障等截然不同。在美國為代表的稅收體系下,其征管體系的核心在於對個人財產的全面掌握和實時監控,他們建立了嚴苛的個人財產申報體系、現金流量監督體系。每個人在獲得財產收入之後,都需要向稅務機關申報。如果被發現不申報和申報不實,就會處以重罰甚至重刑。為此,美國維持了龐大的稅務警察隊伍,並賦予超過一般警察的巨大權力。這才是與徵收遺產稅相匹配的制度環境。而在中國,征管體系的核心是基於現代會計制度,對流通領域和企業經營狀況的核查,主要的核查方式是針對企業的會計賬目和發票這樣的原始憑證,我國稅務機關無法知曉個人去世時的財產狀況。因此,遺產稅的方式是與我國稅收體系不匹配的,在中國應該結合稅收體系來設計合理的稅收方案。

其次,徵收遺產稅預期利益難以實現,成本高昂。

徵收遺產稅的目標本應是為了去縮小社會貧富差距,但富豪群體有諸如海外信託基金,設立離案公司,海外委託基金會等各種方法。這使得遺產稅真正的徵稅對象反而是一些中產階級和中小微企業主,美國獨立商業聯會06年數據顯示美國有70%的作為社會中產的農場主,家庭企業主因為高昂遺產稅無法將農場或企業傳給下一代。而與此同時,徵收遺產稅的成本又非常高昂,因為調查一個人一輩子的遍布海外的資產是非常困難,即使是稅收體制和遺產稅相匹配的美國,徵收遺產稅的成本也是其他稅種的14倍。甚至1998年美國遺產稅收了230億美元,成本卻高達480億美元,在稅收體制不匹配的中國成本只會更高。

最後,徵收遺產稅連鎖反應不堪承受:

遺產稅的徵收還會加劇人才和資本外流,影響中國經濟和投資能力。《世界投資報告》指出全球範圍內遺產稅的徵收與資本流動高度相關,2000年,塞普勒斯為了防止資金外逃取消了遺產稅,法國徵收遺產稅後,幾年內600名富豪逃離法國,造成170億歐元的資本外流。而這種現象在重視讓子女傳承財富的中國會更嚴重,貝恩《2017中國私人財富報告》就顯示70%的高凈值人群都很重視財富的代際傳承。

綜上所述,我方認為當今中國不應該收遺產稅。

第四場:國家沒義務減少離婚

謝謝主席大家好,

今天我們討論的辯題是國家沒有義務降低離婚,先明確今天討論的主體是國家,而不同的國家根據不同的國情,文化,發展程度,對離婚這件事的判斷各有不同,您方舉出在一些國家離婚造成犯罪問題,經濟問題,我方也舉得出其他國家離婚上升反而是社會進步,因為離婚率上升是不是社會進步就是個辯題。

所以今天討論的重點不應該聚焦在具體事件的策略問題,而應該是抽離具體事例的理論問題。什麼是理論?理論是對類問題的規律性機制的有效闡述,從而形成規律性認知。舉個例子,我說什麼話讓張經理滿意,這就是一個策略,它的目標就是在具體情境中討好張經理,這不是個理論,因為它沒有形成規律性認知,而如果我們處理的是如何在對話與溝通中讓上司都滿意,這就變成了下級和上級如何溝通的理論問題。

回到今天離婚是不是國家義務的問題,您方至少要論證兩個規律性認知:

一,離婚是壞的這個判斷是一個普范性認知,

二,把減少離婚上升為國家義務也是普范性認知

如果這兩個問題您方證成,則您方得證,反之我方成立:

而我方認為這兩者都不是規律性的普范性認知,理由如下:

首先,離婚是一個情境性事件,對它的判斷不具普范性認知,影響離婚的因素包括但不限於社會環境,主體性格,家庭格局等等因素,就像列夫托爾斯泰說的「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而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離婚率的增加也許是女權自由的釋放和國家平等的體現,就像沙烏地阿拉伯的離婚率從1987年的25%上升到2007年的75%。正是女權的抬頭,讓女人不再接受被當成生孩子的工具並與別人分享老公,完全可能是社會進步的體現,而從文化差異看,摩洛哥的文化下,離婚是一件值得開心的事,他們認為離婚的女人才更有價值。從國情差別而言,印度離婚率幾乎亞洲最低,每6小時就有一名婦女死於家暴,離婚的判斷沒有統一的認知,並不存在對離婚是壞的這個判斷的普范性認知。

其次,現代憲政制度的最基本目的就是限縮天然具有擴張性的公權力,因此憲政制度的基本原則就是若國家沒有明確的可成立的理由,就不能干涉私領域。而作為私領域極具代表性的婚姻,它的本質是複雜的,當事人才是最合理的判斷者,國家本就不適合做一個干預者。婚姻的信息是高度離散和複雜的,利益相關方才能夠最關切,也才能獲悉最有飽滿度的信息,而最佳的信息擁有者就是當事人,他們對婚姻的裁斷才具備最佳參考意義。國家在極其有限的信息下,不具備與當事人相當的關切,不適合成為私人關係的干預者,更不能上升到國家義務。

綜上,我方認為國家沒有義務減少離婚。

第五場:相信需要證明

謝謝主席大家好,今天我方立場為相信需要證明,開宗明義,所謂相信,就是認為是正確的,根據不同的程度劃分可分為迷信,輕信,確信,篤信等,證明是一個去偽存真的動作,是尋找建構認知依據的過程,具體可分為證實和證偽。需要明確的是,證明的方法是多元的,證明的標準也因人而異,但不妨礙這是證明的一種方式,只是會得出不同程度的相信。

我方認為相信包括相信的產生和維持,否則就是從信到不信的逆轉。而它的產生的維持皆需要證明

第一, 從產生相信的角度,你需要證明這個事物對你而言出現認知依據的自洽,才有可能讓你對這個事物的認知產生依附,形成相信。

人不會無緣無故相信一件事情,任何人相信一件事都一定有他證明的過程,就好像我相信和我方二辯會白頭偕老,肯定是有一個證明的過程,可以是我們曾經走過風風雨雨證明了他愛我,所以我篤信我們會白頭偕老,也可能是他在教堂發誓無論生老病死貧窮富貴都會不離不棄,所以我確信,也可能是我去算命算命的用生成八字證明我們是天生一對,所以我輕信。但不管是什麼程度的相信,我都要先經過一個動作叫證明。而根據證實程度的大小來決定我對該認知的依附,從而產生相信,因此相信需要證明。

第二, 從維持相信的角度看。你需要證明這件事在目前來說是不能被證偽的,才有可能繼續維持你對這個認知的依附,繼續相信,因此維持相信需要證明。

對於產生相信這個認知而言,需要通過證實某些觀點或事物來成立,但如果相信不被扭轉則需要信念的維持,而這就是迎接所有懷疑的挑戰。因為一旦被證偽,起初建構你認知的依附就會被推翻,你也就不再相信了,舉個例子,我相信鬼壓床是因為我睡覺時真的感覺有鬼在壓我,形成了我的相信,但我請了一幫道士做法,依舊天天被鬼壓床,經人介紹去了醫院,醫生告訴我其實只是患上睡眠癱瘓症,然後跟我講好之前葯不能停,我按時吃藥後,病好了,這時這個認知依附完全被推翻了,所以我不相信了,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人不相信鬼壓床一說。因此維持相信依然要靠證明。

綜上,相信有相信之發生,也有相信之維持,而發生與維持皆需要證明,相信需要證明。


偏題回答,看了比賽感覺實質名歸,大勝也沒有爭議。羨慕復旦這樣的隊伍,還能吸引很多優秀的研究生辯手。相反我們學校打造的黃金一代因為畢業分崩離析,去辯論強校的繼續征戰,只是身邊站著的已經不是當年的戰友,所以最6的一次兵分三路進軍新國辯。去了辯論弱校可能就是偶爾出出評委,離開了賽場。所以看著正哥和初初獲得冠軍,群里一片歡呼雀躍,感覺像自己隊伍拿了冠軍。

希望北師大和復旦繼續加油,黃金一代們早日完成三大賽的大滿貫(世界盃拿了一個亞軍),也希望大工自己的隊伍再次崛起(然後留在本校讀研吧),最後吐槽一下大工團委學生會的某些人,不要因為一兩個錯誤的決定和錯誤的人就毀了曾經帶來榮耀的隊伍。


復旦的一位辯手本科是武大的,都散了吧


千言萬語彙成四個字:恭喜復旦!

#以後就可以和別人吹牛說我是被世界冠軍(其中的三位學長姐)評過比賽的人啦!#


決賽的四個人不熟……這次復旦的隊伍里兩位女生都是我在高中時同在學校辯論隊的隊友和學妹 據我的觀察來說,她們無論是天賦還是努力上來說,我覺得都是名至實歸吧。恭喜他們問鼎世界之巔。


首先祝賀復旦大學獲得了2017年國際華語辯論邀請賽冠軍,表示今天的朋友圈都快炸了233.

作為一個經常和復旦校隊的部分隊員接觸的人,表示這一次新國辯最終復旦獲得決賽個人並不太意外。

參加新國辯的六人中,僅我所知辯齡超過四年的就至少兩個(全是本科生),這兩位中學階段全部帶隊獲得過地區最高水平辯論賽的冠軍。

並且復旦本身的辯論文化在近幾年也是在不斷復興與崛起,每一年的新辯、系際賽等等,同時還有承辦網路安全辯論賽、世錦賽等等,對於校園的辯論文化是一個非常好的宣傳,同時也是實力的體現。

如果要說究竟什麼地方讓我覺得有點驚訝,就是周帥在之前哲理辯的時候幾乎將武大的立論思路全部講出來,這確實對於武大來說重新的論證壓力會大不少,雖然說每個隊伍都是一天的準備時間,在時間上比較公平,但是放棄自己原本的立論之後重新進行立論,也確實是一件非常令人痛苦的事情。

夏惟桐教練提到復旦的此次算是一種玄學的守恆,仔細想想似乎也是,除了夏惟桐教練說的主場輸了世錦賽複賽之外,我在此再給復旦補上一刀~在世錦賽的同一天,上海市大學生三十二校賽復旦也輸給了海洋大學……

anyway,對於此次比賽復旦的勝利內心也是充滿了激動與歡喜,再次表達發自內心的祝賀~


復旦的奪冠,於個人而言只是在考研選擇上復旦加分而已

哈哈哈哈哈哈哈,裝個逼,考研復旦啦~


2017新國辯決賽 復旦大學VS武漢大學 相信需不需要證明

昨晚熬夜看了各位大佬的比賽

國辯的精彩在辯手交鋒,也在評委點評

比賽值得多看多思考,就像好的電影值得三刷四刷,好書值得一讀再讀

所以以下只是普通觀眾視角看了第一遍後的一點看法 多包涵

----------------分割線--------------

傳播學上有個概念叫信息,從熱力學角度講,信息可被定義為熵的消失,就是消除一切不確信的東

西,言外之意你得到信息就會消除不確信,就會相信。

但事實並非如此,得到信息不等於會相信信息,

所以有人說,謠言止於智者,謠言止於公開,謠言止於法律,最近看的一篇論文,裡面講

謠言止於相信

你知道不等於你相信,那麼你相信需不需要證明?

首先兩方達成共識,這個是全稱判斷,就是正方的需要是全部需要,反方的不需要是全部不需要

然後正方提出相信可以證明,反方說不可以,因為感覺的東西不可證

正方辯手告訴你,可以的。「舉個例子,我愛我女朋友,可以通過我的行為來證明」,愛是一種感

覺對不對,相信也是一種感覺,那麼,既然愛可以通過我的行為來證明,相信為什麼不可以呢?

接著反方辯手攻擊,即使你可以證明,但你證明不到百分之百,所以根本不需要

這一點正方同意,因為百分之百的證明不存在,所謂證明就是建立在假設之上去驗證,理念會不斷

受到質疑,被推翻,證明本身就是不斷糾正偏差不斷接近真理,且在不斷更新的過程,沒有百分之

百的絕對,但我可以通過不斷努力去證明,比如科學家可以證明量子力學,相對論,引力波。即使

是科學定理,也不是百分之百的絕對。反方不能因為」沒有百分百的證明「就推導出」根本不能證

明「,因為按這個邏輯,所有東西都不能證明,因為世界上沒有百分之百的東西。

那麼,正方的點都守住了,至少沒被破掉。

反方想表達的含義,相信不需要證明,因為相信你證明不了。

原因在於相信和證明是根本對立的,你相信就不需要證明,你證明了就不再相信。

比如你相信引力波存在,你可以去證明

一旦得到證明就不再相信,你不會說你相信引力波,因為它已經得證了。

這個點我不是在反方那裡聽懂的,而是在少爺點評還有羅淼學長表達的「腦洞」中聽懂的

而少爺說,這個點不是在場上聽懂的而是從周帥那裡聽懂的

好,再看正方辯手第二個點,相信需要證明,而且是自證,心證,抵禦所有反證的過程,

舉個例子,如果我「相信」我比馬爸爸厲害,而「我的相信」不需要證明,不需要向我,向別人,

向所有反對的聲音證明,那麼這不叫相信,可能就叫一個「荒誕」的想法或者白日夢之類的。

所以正方認為相信一定是需要證明的,無論是你心中有這個想法,不斷用別的想法去印證它

(反方講的傳播學上」強化「效應,我覺得也是這個意思)

還是通過實際手段去證明,或者把這個過程表現給別人看,都是證明的過程。

而反方認為,這個過程不叫證明,叫從相信到相信。

可以參考少爺點評時候,舉的基督教徒相信上帝存在和伊斯蘭教等例子

就是從宗教,從信仰,從人的想法去切入,

比如說教徒會自省,會寫懺悔錄,然後去不斷改正,認識到自己的原罪去贖罪,這個過程是接近上

帝的過程,是證明上帝存在的過程。哪怕你劣跡斑斑,也有賢者時刻,哪怕全世界都不相信

我還是有所堅持,這個過程才是真正的相信,它不需要證明,而且你,證明不了。

那麼到這裡,討論更上一層,正方說證明的了,反方說證明不了

接下來戰局的轉換,我覺得在於金歆學長(正3)的陳詞

法律怎麼證明一個人故意殺人?第一他殺了人,自己承認。第二,他是故意的。怎麼證明故意,就

是用事實用證據去證明他動心起念那一刻的想法和動機。

這一點既然法律都可以證明,那麼為什麼相信不可以證明

反方回應時說,法律不應該是法官相信,去證明法官的「相信」

但我覺得更好的一個回法,是少爺點評時候提供的那個思路。

因為法律運行有社會成本和經濟考慮,法庭不可能給你100年去判決,辯論也只給你1小時而不是

10000小時去陳述,道理是一樣的,就是社會運行背後是有成本的,法律往後推還不是法學家和社

會統治者的「相信」,這個相信你用怎樣框架的法律都證明不了,

你可以說法律公正,客觀,獨立

你可以用法律證明它判決有效,是眾望所歸的結果

但你證明不出來制定法律的人是相信還是不相信,僅此而已。

哈?法律都被制定出來了,制定者自己還會不相信嗎

個么法學家不相信法律,科學家不相信科學家,人類學家不相信人類嘍,可能嗎?

你還別說,還真有可能,這就是 懷疑精神,自我懷疑

也是反方結辯最後的價值提升。如果我帶著相信的態度而不是懷疑的態度去做科學,我出現失誤的

時候不接受事實只接受我的「相信」。科學家做實驗失敗100次還是說沒關係我相信我是對的,法

學家制定的法律不符合社會發展,但我還是相信。

這種用態度先入為主,用經驗去證明感覺,不受外界干擾是不對的

這一點的論證卻間接證明了正方的觀點,既然相信沒法保證不出現失誤,那麼我就要不斷證明,去

減少誤差,消除對立,到達和諧,所以相信需要證明,且不斷證明。

不然光相信卻不證明啊,那只是科學家的「執拗」,或者說"這不是抬扛嗎?「

所以從金歆學長發言到反方最後結辯,整個過程,正方守得很好,反方進攻力度不足

那麼到這裡,正方兩點得證,反方兩點被破

最後再看一點,就是價值提升的部分,在反3和正4這裡有所體現。

反方核心價值是很好的,但是出現有點晚,前面因為汪精衛等例子節奏有點散。

我單純覺得這種高技術高質量高水準大賽,各位大佬在能夠熟練駕各種技巧知後恰恰可以不用技巧

才是價值提升能夠打動人的地方,拘泥於技巧就有點可惜了

你看陳銘學長和肖磊學長那場比賽,人倫道德和新聞價值何者更重要,

最後打動人不是後者」穩重「的總結,而是前者」拔高「的價值

對方辯友告訴我們,新聞價值中間,公平、客觀和正義都不是新聞價值,我不知道在對方辯友

的定義中到底什麼才是新聞價值?我作為一個新聞系的學生,讀了六年的新聞。所有的新聞老師都告訴我,今天新聞有兩大價值,左肩傳遞真實,右肩記載歷史。今天新聞工作者就是我們這個社會看到真實的那雙眼睛,人倫道德是我們內心中評價你所看到善惡與否的內心評判的標準。

您告訴我,讓我們的眼睛都帶著泛道德主義的有色眼鏡去看這個真實的世界,我們這個世界所看到的真實又是怎麼樣的真實呢?今天的新聞就是明天的歷史,如果連我們今天的新聞工作者都不能夠秉筆直書的話,我們的後代,又怎麼知道今天歷史天空是什麼顏色呢?

或是93國辯,人性本善還是人性本惡,蔣昌建老師的結辯

在物質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的同時,而人類的精神家園可謂是花果飄零。在這個時候,我們要警惕,人性本惡這個基本的命題。可喜的是,在東方的大地上,我們說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已經從一陽來複開始走向了新的春天。我們也相信,通過傳統文化的精華,必將使人類從無節制的慾望中合理地扼制並加以引導,從他律走向自律,從執法走向立法。人類才可能挽狂瀾於既倒,扶大廈於將傾。「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而我卻要用它來尋找光明!」謝謝各位!

舉這個例子是想說,我們關注國辯,崇拜各大高校的各大強隊,各大辯手,

最終想看的,是他們的核心價值而不是通過比賽堆積的技巧,當然技巧很重要,但是技巧大家都有

高手對決甚至不必拔刀而是鞠躬後的平等探討。

辯論對我這種普通觀眾的意義在於,找到一個」中間地帶「 既不會過高我聽不懂也不會過低我覺

得啰嗦,就是我剛好能接受,而且被提供了新的思考維度,這是最舒服的狀態。

對辯手的意義是,不存在輸贏,最終會消除對立達到統一。

回到這場的價值升華,

反方辯手認為,一個什麼都需要證明的社會很糟糕,那樣的社會太累了。

換言之,我相信我心中有佛祖,我不需要證明,我做慈善就是為了幫助別人,哪怕所有人都說我是

假的是炒作的,我相信這一點就好。(站在反方立場思考我會更傾向於這樣一種價值倡導:是的,相信可以被證明,但我們認為不需要被證明會更好,因為那樣的相信才是真正的「相信」而不是費心思證明得來的「相信」)

而郭航初學長結辯時說,我不覺得一個需要證明的社會很糟糕,我恰恰覺得不需要證明的社會更無

法想像,人類歷史演進,人類文明的發展,就是相互了解,不斷證明去交流的過程。你說今天所

有人都不相信慈善,那是因為有太多人破壞規則,把這個東西弄壞了。

比如,中國慈善還沒從」郭美美「的陣痛中恢復,」塔西托陷阱「確實是存在的

所以今天的慈善組織不是說我相信我在做慈善就好了,你不相信就算了。而是我要把程序更公開,

更透明,把證明的過程做得更好,就會有更多人相信,從而消除誤會,把社會往前推。

從價值層面看,郭航初學長的價值提升是更成功的

(羅淼學長點評時說科學的例子舉得不恰當,我聽懂了,也好好想了想,說明強如大佬不過還是可以更好!)

最終結果,15:0 最佳給了金歆學長

是這樣。

最後講點辯論外的事情,辯題往後推一步,你會發現,大家講的其實是一個東西。

那為什麼會有立場,有正反方呢?

辯論,就是把不同立場呈現出來的過程

你相信這個立場,需要論點論據論證去證明

你相信這個立場,不需要因為別人的看法或者結果的輸贏去證明

辯手一定相信這個立場嗎,不一定,因為持方是抽籤決定的。

但辯手一定要維護這個立場,所以辯論會有輸贏

但我們的討論不會,這是我覺得最有趣的地方

你說求而不得更可悲,我說得而復失更可悲,是我一直得不到可悲還是你得到再失去更可悲呢,最

終原因是一樣的,就像相信需不需要證明一樣,往後推一步,你會發現,大家討論的根基在於,

這個世界是不完美的,人也是不完美的,百分之一百的事情是不存在的,所以較勁是沒意思的哈哈

面對世界不完美,我們通常會看到兩種價值觀

一種是積極接近完美,雖然我知道我輩子都達不到啦,但我可以積極努力做得更好對不對,從20%

到60%再到90%,是不是會讓世界變得更好一點呢

另一種是消極地遠離完美,既然我一輩子都達不到,那我做99%和1%都是一樣的,沒差別,我與世

無爭保持自身道德高尚,這個世界會不會也會更好一些呢

前一種是現實主義者,積極去嘗試去改變

另一種是理想主義者,看到世界不完美就閉眼而活

前一種宏大,後一種微妙

前一種積極,後一種是另一個層面的積極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人類的大腦有無數荒誕也有無數現實

你相信上帝在你心中,我相信我在上帝心中

你說日光之下無新事,我說舉頭三尺有神明

究竟哪種價值觀對這個世界更好呢

是積極改變世界,還是不被世界所改變

這是這道辯題帶給我們最大的價值

可供每個人思考

謝謝所有辯手教練評委和幕後工作人員。

祝國辯越來越好

祝所有隊伍越來越好


勝者坦然獲得勝利,未勝者也坦然吞下失利。

聶凱學長在晚宴說的話在我的辯論生涯中永難忘懷。


闊別24年了…


如果武大在二辯三辯的時候能和一辯四辯說同樣的事情

那這個論其實我是有點喜歡的(


今天仔細看完了整場比賽的視頻,包括後面五位評審的點評,作為一個離開辯論賽場五年以來只是默默關注辯論而再未參加過辯論的社會人士談談自己的看法,可能看法格局在一些大神看來比較low,為了不丟人,還是匿了吧。

單從本場比賽雙方表現來看,武大輸的絕對不冤,而且是no zuo no die,整場比賽復旦幾乎是碾壓武大,這些不再多說,我只說說自己對於這個辯題的理解。

也許是我離開辯論時間長了的原因,看了這場比賽和其他幾場比賽,個人覺得如今辯論賽「炫技」的意味有點濃…對於這個辯題來說,我個人覺得這個辯題雙方的交鋒不應該在「需要」上嗎?但是雙方似乎過於糾結辯題中「相信」和「證明」這兩個詞語,比如到底怎樣才算「證明」上面。特別是武大,把太多的時間耗在了論述「相信作為一個主觀的東西是無法得到絕對證明」這個思路上,類似於「也許你能證明你愛我這件事,但是你不能證明你相信你愛我…」,但是,從邏輯上講,「無法」就代表「不需要」嗎?

以我粗淺的認識,個人覺得這個辯題雙方應該把關注點聚焦在「需要」上面,各自展開闡述,打一場價值辯論而非炫技的辯論。


首先,我要實話實說,這個題是一個複雜的哲學問題,絕對不是這場比賽這麼短的時間裡說得清的。主辦方只給雙方一天時間準備,就註定了雙方辯這個題時候的思考深度、論證嚴謹度、學理性將大大降低,淪為一個日常生活氣息濃重的題目。那這樣,把它放決賽的意義何在呢?

其次,我希望想觀賽學習的辯手別只盯著所謂辯論技術層面復旦強在哪裡,多挖掘挖掘他們說的內容,看看題目背後到底牽扯到哪些重大的認識論問題。這方面,現有答案里, @音聆法國 大佬給出的提示很好。我想如果這個題目總是盤桓在雙方的一場比賽上離不開,是有點浪費的。

最後,復旦贏得毫無爭議,無論以什麼判准評。但是復旦的論從學理上講完全有反駁的餘地,希望大家除了關注比賽結果,也能關注一些別的東西,畢竟辯論賽是一種教育手段,我們想從中收穫的不止是表達技巧,還有知識和深入思考的方法。


剛看完直播的吃瓜群眾表示……不如前幾年的好看……

復旦場上打的蠻好的……

武大這邊,聽完聶凱學長的質詢覺得他們準備先切分「相信」本身和「相信的內容」,然後盯著每一個實際問題的邏輯最後一路打到奧卡姆剃刀和戈德爾第二不完備性定理,剝絲抽繭之後所有的邏輯最後都會演變成不需要也不能夠證明的相信本身,就像數學裡的公理體系一樣。然後再給一波現實意義的價值,「相信不需要證明」應該是默認的且對社會更有價值的。

然而後來越聽越覺得不對勁……最開始那個重要的切割忘記了開始聊什麼汪精衛怎麼證明自己愛國……還有什麼法律上的證明到底算不算證明……而且……個人覺得,武大跳進價值里跳的太早了,前面那個邏輯的部分本身就挺繞的,而且在復旦的干擾下也沒講清楚,直接開始講我們對社會更好blahblah其實是有點刺耳的……

辯論菜雞一個……一點淺見而已……理解錯誤或者妄自揣測請多多包涵哈……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林森浩被執行死刑後有人認為黃洋父親做得過了?
作為一個復旦大學醫學院臨床五年的新生,未來的大學規劃應該是怎樣的?
為什麼沒有台灣復旦大學?
如何看待復旦大學的航空航天入選雙一流?
陸銘和陳釗這兩位復旦大學的經濟學家是好朋友嗎?他們在求學、研究和生活中有哪些不同尋常的共同經歷?

TAG:武漢大學 | 復旦大學 | 辯論 | 華語辯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