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筆下少林寺對元清統治者態度為何不一致?

看金庸的小說產生一個疑惑,為什麼《倚天屠龍記》里少林寺對元兵的態度是「寧死不降,逼急了就殺」,而到了《鹿鼎記》里對順治的態度則變成了「少林寺十八羅漢保護老皇爺」並接受朝廷封賞了呢?


倚天里的少林哪裡是寧死不降,是人家元兵出發的時候就打出光頭就殺的口號,欲降無門,只好以死相拼而已。少林是一個大門派,是一個白道門派,是一個世俗門派。這決定了他們在任何時候,儘管可能有一定原則,也要力所能及的抱朝廷大腿。倘若少林真是旗幟鮮明的跟元朝死磕,哪可能直到元末才招來元兵,早就滅門了。聯想到倚天之初,少林抱蒙古大腿那會,郭靖尚在襄陽,大宋還有半壁江山呢。所以鹿鼎里既然朝廷抬舉,想用少林,自然儘力配合。到了書劍,是朝廷不能容武林,拿少林開刀。天鏡也才殺進皇宮。這和倚天少林是一個道理。但凡朝廷給少林留一條路,少林總是會乖巧的。


個人覺得,金庸先生不僅僅是武俠作家,也是報人、商人,所以這個問題要結合創作年份、意識轉化和經濟背景來探討。

《倚天屠龍記》寫作於1961年,同一時間,金庸還有《鴛鴦刀》、《白馬嘯西風》在寫作,雖然都不是長篇,但結合當時的明報經營狀況來看,並不像後期那樣紅火(明報是1962年大逃亡時期開始轉型的)。明報定位是一份側重武俠小說、煽情新聞和馬經的「小市民報章」,武俠小說仍然是《明報》賴經生存的根基,金庸在構思、寫作過程中,必須要考慮到大眾的欣賞口味,而「驅逐韃虜,恢復中華」這一主題是符合大多數讀者價值觀的。這一時期,無論是商業考慮,或者金庸本人的價值觀,以及《倚天屠龍記》的故事走向,應該是對侵入者,也就是代表著韃虜的元兵持一個抗擊的態度。

而《鹿鼎記》是金庸創作的最後一部武俠作品,大約時間是1969-1972年,這個時期,明報在香港報業的地位已經不同了,經過文革的系列風波,金庸已經在政治立場上成為自由知識分子,同時又有學術性質的《明報月刊》,娛樂天王《明報周刊》作為支撐。金庸在經濟環境上、目標讀者上都和《明報》初期大為不同,他的創作更想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

即便是站在武俠小說,文學創作的意圖上,金庸也要對自己的作品重新思考。而且,《鹿鼎記》並不是一部抗擊侵略的小說,而是一部金庸否定自己從前的、無武無俠的政治寓言,需要一個穩定的政局作為背景展開故事,而不是把「反清復明」作為主題。所以,出現 「少林寺十八羅漢保護老皇爺」並接受朝廷封賞並不奇怪。


這個問題可以引申一下,但凡頭頂的青天有留一條活路給你走,你都不會拚命


就連一個人,過了幾十年,都會發生極大變化,更何況是一個門派,過了幾百年,怎麼可能保持不變。

當然,從作者,寫作角度去看,也說的通

金庸自己,在明清立場上,是偏向清的,看《碧血劍》《鹿鼎記》應該可以感覺到這點,也因此有很多明粉都噴金庸,這是後話,不提了。

但對於蒙古,金庸在書中基本是批判性的,這點看了射鵰三部曲的,都懂。

少林是第一大派,金庸自己又學佛,所大部分情況下,少林在金書里都算是正面形象。

綜合這幾點,就不難看出原因了


再杠下去少林寺就沒了


四個字概括:劇情需要


實際上這兩部武俠小說成書年代都不一樣,同樣的金庸的心態自然也有所不同,所造成小說里描述的觀點會有不同,鹿鼎記可以說諷刺了金庸以前寫的小說


少林寺只是個寺名。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


推薦閱讀:

你看好 2017 版《射鵰英雄傳》嗎?
有哪些武俠小說值得推薦?
孫曉的《英雄志》出結局了沒有?
為什麼每個武俠門派都要有一個禁地?
唐家三少的作品與金庸的作品的差距在哪裡?

TAG:武俠小說 | 金庸 | 倚天屠龍記書籍 | 鹿鼎記書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