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專業本科生應該做什麼來提高自己?

本人大二,一本四非高校臨床專業就讀。本學期課程不緊張,有較多空餘時間,感覺多花兩倍精力將分數從85+提高到95+意義不大(去年的考試都比較水)。

所以,我能做些什麼有益於將來的考研與工作呢?


謝邀。06年上大學,末流醫學院本科經歷,11年碩士研究生考入上海交大醫學院。作為一個本科畢業6年的過來人,說說自己大學空閑時間在幹啥。

本科時因為就讀的學校是國內毫無名氣的醫學院,所以就業前景非常渺茫。我們學校在三線城市的附屬醫院都不要本校本科畢業生。再加上大山東省內的醫學院超多,醫學生多如牛毛,畢業後就業壓力極其大。所以絕大多數學生都入學時就抱定考研的目標。

我跟你情況差不多,屬於沒有考試天賦的人,而且也不愛為了考高分刷題。平常上課一節不落,基本上每晚都上自習,複習和預習都非常紮實。但是考試前不看重點不做歷年真題,所以純靠刷課本和理解應付考試。我覺得閱卷老師看我的名詞解釋、簡答和論述一定是極其痛苦的。我總是能把要點都答到,但就是跟課本原文不一樣。所以每次考試也就是80-90之間,偶爾80-或90+。

那麼平常除了上課上自習之外,我從大三就開始泡圖書館。因為今後立志做外科醫生,所以用了一年多的時間,把外科各個亞專業的書籍大體翻了一遍。大體確定了自己未來希望做的方向——整形外科,神經外科,骨科和婦產科。

最後一年在實習的時候,因為亞專業書籍都翻看過,再加上平常看書是為了興趣而不是為了考試,所以知識點記得很紮實。帶教老師的提問一般都能回答上來。我學內外婦兒四大科的時候,總要回頭看相應的基礎課程,所以順帶把解剖生理生化病理病生和藥理都複習過了。所以從基礎到臨床,老師的提問總能至少回答個大差不離。帶教老師另眼相看,我問他們一些本專業的「潛規則」他們也會認真回答我。所以實習期間進一步把未來方向縮小範圍——整形外科,骨科。(實習的時候輪轉婦科期間感覺自己不適應,把這個排除了;感覺神經外科要老是看顯微鏡眼睛累,也給否了)

所以回答你的問題:我覺得本科期間你最好多看看各個亞專業的書籍,走馬觀花,挑自己喜歡的內容即可。為的是你早點確定自己究竟熱愛什麼,為自己未來造作打算。

成績固然重要,社會歷練也不能輕視,但是我覺得20歲前後最重要的是給自己定好方向。當然,前提是你希望未來做醫生而不是轉行做其他的。

一點愚見。

想了解更多關於考研的心得分享,可以關注我這兩個live:

https://www.zhihu.com/lives/893130602683994112

https://www.zhihu.com/lives/901758798794989568

第一個已經結束,得到了全五分好評。


1.學英語,學英語,學英語。

2.能進實驗室最好。大多學校的臨床學生沒有畢業設計要求,很難接受科研訓練的。在實驗室一方面能接受科研訓練,一方面提高自己英語水平(看文獻、聽會議、做組內的彙報),一方面也在和師兄師姐、老師、老闆互動中的體驗一下人際關係,想一想未來。如果能做出來一作SCI,這是最好的。

3.即使學有餘力,也不要浪費精力。對團委領導下的學生組織,悠著點。有空去健身,旅遊,看電影,聽音樂,吃好吃的。


臨床,坐標上海三甲。1.永遠不要停止學英語。早晨背單詞。

2.課前預習。其實課本上的內容並不多而且知識系統老舊,而給我們上課的臨床教授們其實都是附屬醫院的大牛,很多人講著講著就偏離了課本,但非常有意思也很有前瞻性。所以事先把課本上的東西預習一遍,否則會在老師天馬行空的時候茫然不知,然後就不聽課只看書,還賴人家教的不好。

3.在上課的時候注意關注一下講課老師的資歷,附屬醫院和文章,便於自己在本科期間在學校的資助下選擇一個老師進實驗室打打下手。了解一些實驗室常識,能發文章就最好了。最好要選擇文章多,聊起科研講不完,對自己的科研成果無比驕傲的老師。

4.和學長學姐搞好關係。我說的這些並不是指學生工作的幹部,而是成績好個人能力強且謙虛謹慎人品不錯的人。其實這一點其實在自己的同學中也適用。醫學院和其他學院不同,學生工作並不佔優勢而且並不重要,你從他們身上學不到什麼東西。而如果你和真正聰明有成就的人在一起時,你會找到很好的資源和條件,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這一點非常非常重要。

5.不要指望實習的時候可以給老闆留下好印象。很多人保研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心儀的科室或者老闆,去實習的時候往往就拼了命打工。實際上只要你做到該做的,把自己真正的事情做到好就可以了。比如彙報病史收病人查體等等。這些是當醫生的基本功,反而會給老闆留下一個踏實孩子的好印象。不是你乾的事情不要攬,也不要刻意去加班,加班代表你幹活沒效率。

6.實習的時候在外科,不管你是男是女將來選不選外科,能上的手術盡量上,能學的東西盡量學。外科醫生和內科醫生完全不同,內科醫生主要靠用藥,想學習只需要一台電腦或者一張嘴一副耳朵可以學一輩子。外科醫生的成長需要機會,不上手永遠是紙上談兵。哪怕你將來不會選外科更要去了,過了這村沒這店,讀研學內科後就更碰不到了。

總之,學醫是個需要機會且需要自己創造機會的過程,人和人都差不多的,死記硬背是初級,養成良好的邏輯思維是根本。

待更


謝邀。學英語。


不請自來。

本科畢業之後,想當然隨大流繼續碩士,學習耳鼻喉專業,但是並沒有感到多少熱情,反而被科研弄得頭大不已。此過程中接觸較多聽力學領域的專家和知識,感到這條道路頗為適合自己,於是走上Doctor of Audiology這個方向。學習兩年有餘,覺得當初的選擇非常明智。

從我的經驗看,書本學習和臨床感受差別很大。看起來很美的專業自己未必喜歡。我認為應該多尋找實踐觀察的機會,無論是科研還是臨床。我曾經非常反感科研,但現在並不覺得是負擔,很大原因也是由於對自己專業的熱情吧。

希望能給到你一點點幫助。


轉行趁早,拖到最後沒人要你

不轉行就閉嘴好好學,到最後知識水平不行還是沒人要你


做課題,我和你情況一樣,學校一本非重點,成績平平均分八十多,但是我們學校12級臨床系考到武漢大學和鄭州大學的兩位師兄在本科期間每個人至少做了兩項課題,發表論文了,所以複試占很大優勢,然後就是英語四六級,計算機三四級,成績不要太差,對,進實驗室,多接觸科研。


該上課的時候好好上課。該玩的時候好好玩。

大四開始好好準備考研,規培看不到希望。好好學英語。


考研未必是你的最終目標,要看你本身的學校。

現在大部分稍好的學校保研概率很大,考研也不是學醫的唯一要求,只是一個小小的門檻。

如果本身學校保研概率較好,可以保持保研成績,同時多去各個科室實習,看看自己究竟適合什麼科室,有助於未來選擇。

如果本身學校頂級,唯一考慮就是學英語,看看能不能準備USMLE,為自己未來努力奮鬥幾年,最不濟保研考研也是很簡單的。

如果本身學校要考外校研究生,那隻能是提早聯繫實習,找到未來考研專業,努力讀書了,或者轉行家庭醫生,或者徹底轉行吧。


英語,英語,英語


認真學專業課和英語。

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轉專業,去學口腔醫學,然後考執業醫師資格證,自己開門診。沒毛病。


大二想學醫就好好學習準備保研。想轉行就要趁早。


推薦閱讀:

學醫不從醫,可惜嗎?
不同疾病間存在好的制衡嗎?
為什麼男人割JJ至少會長壽15年?
醫學生需要什麼醫學知識以外的技能?
女生適合學外科嗎?

TAG:學習 | 職業規劃 | 醫學 | 臨床醫學 | 醫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