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北京在建無樑樓蓋地下室垮塌?
北京地庫塌了!全市設計院都遭殃
北京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委員會(城鄉規劃)-關於開展地下室無樑樓蓋設計自查的通知
看了一下其他回答,我覺得需要補充一下。
好好想,覆土荷載屬於恆荷載,現場覆土已經把恆載吃完了,剩下的全吃活荷載,活荷載你們上多少?活荷載預留最大的地方是消防車道,一輛車一般也就20~30噸,水每立方1噸,土飽和容重2噸,咱別說消防車和卡車誰拉的多。單看這2倍於水的容重,土車超過消防車重量是輕而易舉。消防車好歹有散力架,卡車可沒有這東西。再說消防車道那是一條車道而已,需要覆土的面積是整個場地,誰敢保證拉土的卡車老老實實都走在你的車道上?別說拉土,就是這一堆土倒在地上集中堆起來再分開運,這臨時堆載也夠樓板喝一壺的。
我突然猜想破壞形態與承載能力突變有關,因為柱子的抗沖切與柱帽相比可是無限大的。或者瞬時大荷載與同樣的靜荷載的荷載效應好像也不一樣。又或者,因為上面有覆土,只顧著加大柱帽面積而沒有加大柱帽高度,結果一不小心柱帽邊的承載力比柱邊的還大,自己也沒注意。。不過這個錯誤也太低級了。============謝邀。其實出事之後幾天就聽說了,所有人都跟我說千萬別亂傳,然而現在居然引起這麼大動靜。。今天一大早就聽到總工在張羅著複核工作。題主問怎麼看。不知道從何說起。如果帶了太多節奏,帶了太多負能量,請大家海涵並去粗取精。我們都在業內,都希望越來越好。首先,這個事故絕對不只是一方的問題,但是目前官方發的文僅要求設計單位複核。這個事故是設計的鍋嗎?不是,無樑樓蓋現在應用比較廣泛,它背後有經驗、實驗、理論、規範、圖集的支持,如果說設計有問題那事情就太大了。設計院複核什麼?我看這個文更像一道設計行業免責聲明,設計無問題,你還有什麼可說的?不服?那等著我們改規範吧。
其次,據我所知,事故是在施工方室外場地覆土回填的時候發生的,施工方用大卡車搬運土方,而坍塌的區域本身已經完成了覆土,也就是說無樑樓蓋當時在承受著設計荷載的同時,還承受了其他重荷載(包括土方和車重,外加車動荷),重量絕對大大大大超出結構極限承載能力。事故不是不能避免,方法有好幾個,比如不要用大卡車運送,改成小車多次運輸。比如倒序回填,不要讓車壓倒已經有覆土的區域。比如地下層層支護一直到基礎。然而看樣子,施工方沒有用這些方案,為什麼?圖省事兒了吧呵呵。大車效率高,省時省力省錢,何樂而不為?我敢說,施工方僥倖心理和麻痹大意兩種心態兼而有之。再次,看來這就是施工方的鍋咯?未必如此。施工方中建是大型國企,他們不怕出事?怕,但是他們還是這樣做了。所以我就瞎說一句,去問問這個項目是不是在搶工期??大車拉土是短平快,但在我看來只要時間富裕,沒有人願意頂著蹲監獄的風險去偷這個懶,正規軍都認為這不划算,畢竟幹活的都是農民工,組織施工的施工員和技術總工又不用下地幹活。第四,我姑且認為,這個項目的工期十有八九已經嚴重不足。為什麼會時間如此倉促?去查查甲方當初定的項目各時間節點是否合理?如果當初是合理的,那時間到底浪費在了哪裡?從甲方內部決策環節開始,延伸到設計環節,施工環節,看似是相互獨立的,但身在業內的人都知道,這幾方牽一髮而動全身。每個出事的項目背後都有一堆理不清的家務事。背鍋的未必是始作俑者,最操蛋還不知道是誰呢。第五,一個字,錢。用無樑樓蓋體系也罷,為了提高施工效率也罷,工期過於緊張也罷,乃至於設計院出圖的快慢背後都關係到各方的經濟效益問題。我不是說追求利潤壓縮成本不對,但是到底有多少人會把「有得必有失」這句話放在心裡就很難說了。給設計院的兄弟們提個醒,一定要留心施工單位,他們沒那麼斯文,如果說設計院像小參謀,那施工方就是一群頂在一線的班長排長,真到了工期緊張的時候這群人是真會捨身炸碉堡的。。大概就在出事的前後,同樣是工期緊張,施工方給我提了一模一樣的方案,當時我就覺得很有問題。幾乎是我要斃掉這個方案的同時,總包也撤回了方案。我們的建設速度真的太快了,一個項目從定下時間節點的那一天起大家就開始玩傳炸彈的遊戲,施工方作為最後一個,能把炸彈扔進水池就ok,要是一緊張把炸彈掉在了地上,大家一起完蛋。很多人說是超載,當然,以往無樑樓蓋主要的破壞形式也是沖切破壞,這時軟體廠商也出來互相批判,說YJK未驗算沖切等等。但是,在這個項目中,設計覆土1.8m,回填到1.4m就突然塌了,主要原因還真不是超載,這也就是需要設計複核的原因。這裡引用北京某專家的個人意見:
這個車庫倒塌的根本原因是分散式基礎(獨立基礎+防水板)產生明顯的差異沉降(30mm以上),導致地庫上蓋變成了重載作用下的點式支撐張拉膜體系,而實際板邊約束條件不足以提供足夠張力,進而導致支座失效,多米樂骨牌式倒塌。其他諸如沖切、超載、混凝土質量等均解釋不了現場的破壞癥狀,不是倒塌的直接原因。
就是說,除了常見的沖切導致脆性破壞,我們自查出這些經常讓人忽視的點:
1、大小跨不平衡,由Vc=Mb/H,會產生柱剪切
2、活載不利布置,堆土不均勻
3、抗震等級低構造要求也低,因此柱抗剪也差
4、沉降差產生附加彎矩剪力、甚至空間作用
5、底板抗浮時,大小跨也會對柱產生附加彎矩
6、與外牆交接處的抗剪
7、體量小時,抗側能力差,受周邊影響。
8、空間作用
9、在合理荷載下(我單位通常是:恆載為覆土厚x20+活載為10),無樑樓蓋抗彎一般是構造配筋,厚度是由沖切控制,為了減少厚度(通常能減20%),增加暗梁抗剪,但鋼筋綁紮工作量大,無法保證質量
10、後澆帶為水平傳力,設置傳力桿
從技術層面,沒有說算不出來的結構,與地震、風、大型公建相比,小區或商業體的頂板荷載也是十分明確的,只是設計階段需要關注的點也很多,無樑樓蓋不是簡單的一塊板,傳統有限元計算摳一個平面輸個豎向荷載計算的確過於簡化,目前我們遇到過專家評審、圖紙審查等也沒有足夠的重視。當然這個技術節點上的忽視,也可能是業主壓用鋼量、壓荷載、壓抗震等級等原因造成的,這些事故希望能提起足夠的重視,畢竟最終也是業主來埋單。
除了技術層面,在找原因時,一句超載就能說明問題了嗎?為什麼會超?土方運輸不用錢?機械在地塊中業主沒看到?景觀和施工組織拿不到結構圖紙?土坡出了完成面2m多了沒人看到?由於目前設計費壓得很低,在施工圖審查過後,設計單位在圖紙上標註「覆土≤1.2m」這類字眼後,就把圖紙扔給下游(如業主、景觀設計等),也不作太多後續跟進,把責任推給負責看圖。然而在完成設計後,諸如鋼結構堆場布置、大型履帶吊塔吊、施工組織布置、後續景觀深化圖紙等一系列工作,是對主體結構有較大影響的。而業主設計部、工程部、以及施工單位的跟進程度也不容樂觀,由於各類信息還停留在圖紙上,也各忙各的,出了事,只能是一句話「沒看到這句話」。除了在合同列明每周例會以及對設計人員進行相應的補貼外,而簡單的方法其實就是多溝通,作為一個建設項目的整體,建一個微信群,監理每天隨手發幾張照片,很可能就可以避免這些事故。
原因僅從照片還看不出來,但我想無非是超載造成沖切破壞(話說回來柱子周邊的破壞形式看上去又不太像沖切……原因還是等建委通告吧)。
我不太明白現在好些項目地下室頂部非要用無樑樓蓋,本身頂板上面有覆土,有消防車,或者作為施工臨時堆料場地,都是較重的荷載,及時承載力滿足,裂縫漏水也是異常頭痛的事情。
而且現在所謂的優化設計,我認為是針對較為複雜的項目,存在優化的空間和可能性。而對於普通住宅項目差不多就行了,別沒事找事給自己添亂,有些甲方純粹是為了向領導邀功,xjb扣含鋼量,看著都煩。
瀉藥。
先上圖,說明「力學」是不分國界的, 國外也有同樣的事。
所以沒有一種結構形式是完美的,重點是用什麼樣的方法避免損害。
做過很多地下車庫的設計,但是上部都是採用梁板結構,只有下部採用無梁式筏板。
上部沒有採用無樑樓蓋的原因,主要是造價相對較高,柱帽厚度給設備專業節省的空間也沒有足夠吸引力(可能是因為我們設備的對無樑樓蓋的布置經驗少)。
像@王二小 所說,無樑樓蓋的最大缺點,就是板柱節點的抗沖切薄弱。
但是北京這個,觸目驚心的是填土區基本上全部坍塌了,除了抗沖切,所以我們還要思考一下無樑樓蓋的冗餘問題。
而且從照片(只找到兩張)來看,這個樓板可能是無柱帽設計,但是照片中沒有見到抗剪筋,錨栓或者暗梁,我相信設計人員應該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
而且,加強板柱節點處的抗剪對板柱結構延性和強度的增加是毋庸置疑的。
下面圖片是對設置不同抗剪錨栓的四個試件測試。引用自韓國漢陽大學的「A Study of Flat Plate Slab by Young Sang Cho, Cheol J. Seo and Eun S. Kang (CTBUH 2004 Seoul Conference)", 感興趣的童鞋可以自己搜索閱讀。
試件1-4詳圖:
試件4詳圖:
載入後裂縫分布:
荷載位移關係:
作為設計人員容易忽視的問題其實是施工期間荷載的控制,因為規範沒有特彆強調這部分。除了覆土荷載,上部物體及車道荷載,如 @沒吃飽睡不著 所說,這種大型車庫施工期間會有材料堆載,運輸車輛,以及回填土時候的不利分布。
所以在做地下車庫設計時,要說明施工回填車輛載重及路線要求,填土順序,上部道路施工的要求,材料堆載位置以及重量限定要求,水位高的地方還有說明降水停止要求。
從行政管理上來說,先不管「全市自查」是不是過度反應,有反應總比沒反應要好。
但是再開展轟轟烈烈的自查之前,「相關部門」是不是應該公開調查過程和結果,查明不管是設計還是施工中存在的問題和紕漏,更彰顯行政的先進性與開放性,對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也有更大範圍的保護作用。直接一紙通知下來,比較容易讓人產生聯想,以為要庇護某些利益關係人員和單位。
有人已經答得很正確了,超載。
--------------------------------------------補充常見施工荷載免得很多設計人員不了解,罵我半桶水。設計院施工荷載取5-10,消防車活荷載是20,施工運土車大概是30,鋼筋車可以達到40-60,最猛的是綠化車吊車,單側固定端在吊裝時可以達到幾十噸。施工荷載是避免不了的,並不是甲方和施工隊蠢,而是以前梁繫結構富餘大,所以大家都默認了5-10的施工荷載。--------------------------------------------超載誰的錯,施工的錯?這次專家肯定要把鍋推給施工了,畢竟審圖畫圖的都是兄弟啊!作為甲方總工,總有不少設計和廠家向我推薦無樑樓蓋,本人原則,除了人防地下室,其餘地下室頂板一律不用無樑樓蓋。
梁系由於有翼緣效應,可以極大的抵抗超載。板系只要超載必裂必倒。不考慮施工荷載的設計不是好設計,現在無樑樓蓋設計規範對施工荷載考慮有嚴重問題,推廣的專家死不承認,因為一承認成本就遠遠超過有梁體系了,赤裸裸打臉了。成本低的代價是降低了安全標準,這算不算一個笑話。引用自己的之前的一篇文章說下站在設計管理角度的看法:
坍塌的無樑樓蓋還能搶救過來不?
土木吧一篇「北京地庫塌了!全市設計院都遭殃」刷了屏,無樑樓蓋地下室發生坍塌,讓所有同行都菊花一緊。
自己也是,因為正好有一個工程因為各種客觀原因即將採用無樑樓蓋,於是趕緊復盤了一下。
空心樓蓋PK實心無樑樓蓋
看了大夥群裡頭的討論,垮塌的工程是實心無樑樓蓋(有柱帽),而手上工程是因為機械車庫凈高要求,須採用空心無樑樓蓋,避免柱帽突出。
根據自己殘存的一點結構概念,對於空心樓蓋的印象是非常不錯的:
通過工藝將結構材料配置到了最需要的地方,提高了結構效率;
同時,空心置換率可以做到30~40%,甚至更多,明顯減輕了結構自重;
本身有設置暗梁,延性更好,從結構的角度看,真的非常巧妙。
初步的比較也印證了成本優勢:
9米X9米跨度的空心樓蓋,每個平方會比普通梁板貴50元,涉及三層地下室的範圍,每層建築面積約6000平方,樓蓋本身造價增加合計90萬元;
地下室埋深每少一米,帶來的成本節約是287元每個平方(基底面積),其中節約項包含了土方開挖、支護結構、抗浮錨桿、地下室擋牆及防水、隔斷牆、防火卷閘、電梯井、樓梯、內部豎向構件,部分不易測算的項目未計入;
三層地下室合計節約層高1.35米(800結構高變為350),合計節約成本232萬,除去增加部分,凈節約成本在142萬以上。
另外,根據收集的部分資料表明,在跨度越大,荷載越大的地方,空心樓蓋的優勢會更為突出。
比如,覆土1米5且考慮消防車荷載的車庫頂板,結構本身會比普通梁板節約每個平方70塊左右,加上層高的綜合效益,每個平方的成本節約接近200塊。
一方面是成本節約的誘惑,一方面是技術安全的警醒,作為地產的設計管理人,深思熟慮後認為:
成本和安全,一個都不能少,通通到碗里來。
成本節約不是你想要就能要
要在地下室頂板應用空心樓蓋有明確限制:
抗規第6.1.14條第1款規定,地下室頂板作為上部結構的嵌固部位時,地下室在地上結構相關範圍的頂板應採用現澆梁板結構,相關範圍以外的地下室頂板宜採用現澆梁板結構;
高規3.6.3條也明確寫了,作為上部結構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樓層的頂樓蓋應採用梁板結構。
要在頂板運用,必須把嵌固端降下來。
同時,原本覺得在人防區域使用能特別發揮空心樓蓋的優勢,人防地下室規範4.10.8也有提及,但實際上也是對困難估計不足:
地方人防總工堅持不認可,普及了一堆衝擊波理論的事情,讓人一臉懵逼,最後拋出了一個帶柱帽的實心無樑樓蓋方案出來,柱帽高度預計850。
結構要刷點業績,真心不容易。
空心樓蓋,到底怎麼了,大家怎麼看呢?
下面把截止發言日為止的大家的投票發出來:
評論里說設計應該考慮大型卡車拉土的荷載,看在你打那麼多字的份上回復一下:
1 施工使用大型機械是必然要考慮預留荷載,這是施工單位應該具備的素質。2 施工上可想的辦法很多,有厚覆土的情況,行車走在沒覆土的部位..施工期間利用承壓能力強的結構柱頂架設臨時路徑..可想的辦法很多,不能蠻幹。3 結構設計沒有做不到,只有代價,這個代價誰來買單。原答案
事情出來後,很受業內關注,甚至合作過的知名建築師也問我,無樑樓蓋技術是否可靠。無樑樓蓋是傳統技術,正常設計,正常施工的情況下是安全可靠的。單就北京市來說,出問題的是單體個案,以千計的工程是在實踐中經受住了驗證的。當然,出了問題要分析原因,引以為戒。從媒體披露的照片看,樓蓋沖切破壞面是豎直面,這與典型的45度沖切破壞面有明顯區別。大膽猜測可能原因:1,施工養護問題,混凝土養護不到位,出現大量干縮裂縫,載入後,沿著已有裂縫破壞。2,設計原因,板厚和柱帽厚度不足,或配筋不足,載入後,抗彎能力不夠,先產生豎向裂縫,後沿縫剪切破壞。3,人為原因,抽鋼筋,超過設計荷載。可能是單一原因,也可能是複合原因。需要認真求證。希望調查專家和相關部門能早日給出調查結果,公平合理的處置。力學角度解釋下。
第一沒有純粹的沖切破壞,都是彎、沖(剪)組合。第二重視不平衡彎矩的不利影響。對柱墩這種高度、配筋均有限的構件,不平衡彎矩帶來的裂縫擴展(截面削弱)是非常不利的。
沒有橫向鋼筋代表裂縫發展很快,小的截面高度代表剛度本來不大,削弱後不值得一提,結果就是連鎖式坍塌。(地下室頂板覆土荷載是個怪胎,任性的不利布置完爆所有活荷載)
結論:力學模型看著完美但脆弱,擋不住現實中的瞎幾把搞。謝邀。
如果地庫上方的荷載有正確計算,無樑樓蓋的結構有正確設計,我想不到為什麼會垮塌。要麼是地庫上面承載了超出預設功用的荷載(換句話說更改了地庫上方地面的使用用途);要麼是下面的結構沒有正確設計。
無樑樓蓋的薄弱環節就是柱和柱帽的沖切部位,包括那個地方的樓板鋼筋有應力集中現象,分析軟體算也是算不清楚的。我設計無樑樓蓋的時候會用sap和yjk這兩個軟體對比複核,同時參考經驗演算法板帶概念。有限元軟體計算是很精確的,但是是不是實際上就是一定是這個受力模式呢?所以有必要參考板帶結果,形成一條條的柱上板帶和跨中板帶區。這樣通過這兩種方法,配筋取包絡,人為對鋼筋進行放大。
我個人是建議地下一層車庫用無樑樓蓋,地下室頂板做嵌固端時不許用無梁體系,不做嵌固端時可以考慮用有梁體系加腋大板,這個體系的成本也是比較低的。
應該是設計問題,請仔細讀一.2條及第三條
作為一個從不冒泡的施工方 我也說幾句吧 事故發生絕不是一方的問題 但乾的施工我只能談談個人認為施工的問題 1.前期施工 現在現場施工的主要勞動力是民工手動操作(這裡沒有歧視的意思)這就造就設計人員為什麼要這樣設計而實際操作人根本不明白 可能有人會說施工方的現場管理員不會告訴他們?第一、鋼筋綁紮 現場的施工員能否做到力學分析還是兩說 就算能 他也不會這麼做 他只會按照圖集施工 一個按照圖集施工的管理員固然沒錯 然而問題就出在現場施工員和勞務技術員不可能24小時盯著一個工人幹活 有人會說那不還有監理嗎?干施工的兄弟們都知道監理只會在最關鍵的時刻——驗收時候出現 監理不是神 量變質的時候誰都無從下手 然後小問題整改一下 皆大歡喜 驗收通過澆築混凝土。第二混凝土澆築、現在要求是大體積混凝土必須用商品混凝土 但問題出來了 進入現場的混凝土是否是嚴格按照配合比進行?各項數據都合格?混凝土運輸的過程中是否攪拌?運輸的距離又是多遠?進入現場後為了方便澆築工人是否加水?如果是泵送那泵管末端與所澆築樓層落差是多少是否會產生離析?澆築時工人振搗能否按照要求的次數振搗?這一切都是未知,這恰恰都是影響混凝土設計強度的關鍵因素。我曾經就經歷過 一個工地使商混 商混票據所注全部正確 但主體到六層時檢測出二層混凝土強度嚴重不合格 這次質量事故後續影響很大這裡就不啰嗦了 我想說的就是現場管理員只能從色澤 塌落度 到場時間去簡單的判定一個至關重要材料是否合格 這是否太兒戲如果不這樣判定是否還有辦法?第三混凝土養護、正規來講混凝土養護是在終凝前,現場通常的做法是在第二天工人睡醒後養護 混凝土養護通常有7d、14d然而現場呢?實際能養護幾天?混凝土前期養護對強度增長至關重要 但只能呵呵 所以這次的垮塌如果設計滿足要求 那混凝土強度是否是一個問題?2.覆土 我經歷的一個工程是一個地下車庫 上面是公園 曾經就因為覆土荷載 施工、監理、設計、甲方反覆論證 此工程呢?是否也一樣 這引申一個問題 對施工方來說 其他幾方都是大爺要供著 施工方與其他幾方真的好協調溝通嗎?中間的艱辛各有體會吧 料想是否溝通也是導致這次垮塌的一個因素對於有施工單位兄弟說 土方是外包的 但土方始終是和咱施工單位簽的合同 我承認他們難管理 但這不是不管理由著他們來的理由 出了問題第一背鍋的就是咱 去哪也說不贏 所以說個人認為施工方的問題就集中在管理和協調上另:對於有朋友說就像傳手雷 我不否認 悠著點施工方 我也不否認 但施工方不至於最後亂扔 首先這不是ZZ工程 不用考慮向左走向右走的問題 其次施工方也只會和各方在同一個碗里玩遊戲 最後理論工期對施工方來說真的是軍令狀嗎?事故發生絕不是一方的問題,但責任必須歸於一方。願未來我們能攜手前進 共建一個強大的未來。
我們原來地下室頂板都是用梁板體系,最近在甲方壓力和同行的競爭中被迫開始採用無樑樓蓋。說無樑樓蓋省鋼筋其實是以犧牲可靠度為代價的。有梁樓蓋沒有沖切問題,梁考慮樓板翼緣作用,會有一定有利因素,所以有梁樓蓋適當超載問題不大。無樑樓蓋則不然。當時首次接觸某牛逼公司在杭州的項目,甲方一定要求將地下室頂板的有梁樓蓋改為無樑樓蓋,還出動在天津總部的總工,本人承受了項目負責人,老闆,甲方的多重壓力。後來升級了,甲方要求用無粘結預應力無樑樓蓋,Word天!本來300(350)厚的混凝土實心板被無粘結預應力鋼筋穿成蜂窩煤,還能用原來的厚度進行抗沖切驗算?真是無知者無畏!
如果沒記錯,一類二類人防重點城市,地下室是要按人防標準做的啊,你的核六級呢?_(:з」∠)_無梁樓板,地下室還真敢用,一般不都是整體澆築的么,好吧,我見識少,說不全要做人防也未必吧,但是,你地上建築用還好,地下室真的很懸啊,,,小體量,或者你能布成約翰遜制蠟公司那麼密的空間還差不多,,,
上海 江浙 地下室頂板不允許用無樑樓蓋。
謝邀沒看到柱頂部的板鋼筋 會不會是鋼筋綁紮的錯誤 綁紮鋼筋的時候 在柱頂人為斷掉了或者連接方式沒做好也有可能是設計問題 設計時未設置柱頂鋼筋 或者設置鋼筋過少 因為無樑樓蓋柱頂有很多很多鋼筋僅供參考 僅由沒看到柱頂鋼筋出發的思路
無樑樓蓋也用了很多年了。
但是出了事故,全市複查設計的事情還是覺得怪怪的。
難道真的是設計計算不足?
好像以前也見到過一個河南的工地也是無樑樓蓋垮塌的。
從照片上看,沖切角小於45度。
反正,我覺得做設計的還是稍微保守點吧,
真為了甲方省那點錢,不值當的。
不過要是施工和甲方自己作死,,設計的再保守也救不了他們。
前幾天還有甲方打算在地庫上開一個50噸的大卡用來運輸土方的,我已經明確告訴他們不行了,不知道他們會不會偷偷的干。唉。。。
謝邀!看到的是沖剪破壞,並且沖剪面並不是理想的45度角,更像是60度以上的沖角,可能原因是剪面算小了;並且可看到柱有向一邊傾斜,也有可能是地面板發生整體側移失穩,而同時節點區強柱弱板,失穩導致柱邊無梁板開裂,沖剪面積減小到極限,最後整體沖剪破壞!
垮塌是超載的問題,但設計真的就符合實際的荷載嗎?質量事故施工方跑不了,但追溯的話審圖和設計全要查!
歐美很流行的結構形式,政府反應過激,而且處理方式效果有限。目前國內軟體pkpm,yjk計算均不理想,軟體的問題誰監管?審查質量如何監管?
感覺吧,樓蓋不僅沒有梁,可能樓板下面柱也沒有,加上樓板鋼筋不足,超載導致彎矩過大,抗彎能力不足導致的事故
推薦閱讀:
※為什麼板不需要進行抗剪承載能力驗算?
※如何用木條製作出可以承重的橋樑結構?
※超筋梁的承載能力如何計算?
※木結構建築和鋼筋混凝土建築相比抗震效果一定更差嗎?
※普通鋼筋可以用於預應力混凝土中的預應力鋼筋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