諮詢行業現在的發展是一種什麼狀態?現在的諮詢行業日常工作是什麼?

前兩天看到有公眾號說諮詢行業已經是夕陽產業了 心裡有點慌

但是MBB 或者Tier2的公司我覺得還是有很強實力的吧

我這裡說的諮詢指戰略諮詢 管理諮詢 人力諮詢和技術諮詢等部分的

加上對諮詢行業有點憧憬吧 請大家指教

以上


我不認為諮詢行業是夕陽行業,四大這麼激進的擴張諮詢部門不是沒有原因的。

但諮詢行業的客戶需求是在不停地發生變化的,從而諮詢公司的offering和服務模式也需要發生變化。能看到的明顯變化有:

- 客戶純粹的戰略諮詢需求明顯減少,更多的情況是我知道戰略,但不知道怎麼落地

- 客戶更多的尋求外界在非常具體的問題上的幫助,比如我怎麼提高生產效率?我的下一代領導者怎麼培養?我怎麼降低產品成本?

- 客戶越來越要求將結果量化,並且根據結果付費(至少部分)

- 客戶越來越清楚自己希望從諮詢項目中得到的不僅僅是一本書,而是員工行為的改變

相對應的,諮詢公司也逐漸捨棄了以前只關注戰略的做法,轉而建立職能團隊。比如麥肯錫現在戰略項目的比例極低,更多的是運營、組織、銷售等具體的項目。服務的時候也會下沉的很深,我有不少項目都是在客戶的工廠里,在生產線上泡著,跟客戶一線工人一起工作。不方便的地方是差旅很花時間,方便的地方是不用穿西裝革履的,就穿工廠的工作服,舒服。


我也不認為管理諮詢是夕陽行業。 特別在中國,它還將繼續快速增長。只是對於管理諮詢服務質量的要求會越來越高,同時幫助企業解決的問題與過去有所不同,如會涉及更多與互聯網、電商等相關的問題。

更多諮詢求職乾貨,可以看我的專欄和諮詢求職公眾號(搜索FasTrakCareer)


涉及到太多具體個人感想,匿了。

我想說,很多諮詢公司已經浮躁得成裝逼犯了,逼裝多了事情辦不了自然不受歡迎。而公司自己還不自知,還在裝逼作死。

舉兩個栗子:

朋友公司請了德勤做戰略報告,朋友說做得一塌糊塗,根本不對這個行業的,完全是浪費錢。朋友有15年經驗,後來被挖角開了另一家公司,混得風生水起。

國內知名的大公司,請了麥肯錫做戰略報告,也是灰溜溜收場。人家老闆可是從地攤做起的到今天的商業帝國,戰略眼光不知道高到哪裡去了。

為什麼會造成這個結果呢?是諮詢公司自己策略問題。只收頂級學校剛畢業的畢業生,拿人家學校的名字裝逼,然後用自己的一套給人家洗腦。但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甚至只有一兩年經驗的MBA到底懂多少?經過你MBB的培訓有多大進展?紙上得來終覺淺。還宣稱諮詢行業是什麼行業都懂一點,聰明到一兩個月就可以熟悉一個行業,太浮誇了。

很簡單,舉我熟悉的進出口業務做例子:許許多多報關的小技巧,對各種航線的熟悉度,沒好幾年經驗根本不知道。你知道從中東進來的一些東西其實繞去越南打個包會省很多很多錢嗎?你不知道具體怎樣操作沒關係,但起碼要知道其實有「非線性操作」的存在吧? 如果你自己都不知道其實很多其他做法,那設計的公司制度上怎樣安排員工發現這樣操作?設計流程的時候有沒有預留額外做這些事情的地方?光畫個大餅我怎麼驗證你是否可行?你大戰略怎麼下沉啊?別跟我說我們需求沒講。這些東西對我們來說就像呼吸一樣自然,所以想當然地認為你們「專家」會懂咯。最尷尬的一次會議,上面MBB的小朋友西裝革履地慷慨陳詞,下面部門老油條們在偷笑。最後還是請了專註某個行業幾十年的專家,一開口大家馬上服氣。

更噁心的是成制度性地浮躁和裝逼。好友怎麼說也有10年+工作經驗了,不敢說多牛,但有3個大企業,萬人到10萬人級別的,或是老闆親自邀請,或是S級高管邀請去他們企業。跟某國際著名諮詢公司的Partner級談過,很欣賞他,說雖然現在部門沒有預算請人,但覺得他不錯,叫HR經理找他。結果HR說因為他不是他們的TARGET SCHOOL,公司的某某政策不能招他。其實朋友去那家大學雖說不是頂級名牌,但也算稱霸一方。他去那裡是因為他家庭負擔重,窮,而那個學校給他全獎加補貼。

我看過HR給他的電郵,意思是:「我知道你很牛,我知道我們PARTNER也力薦你。如果不是那樣,以你學校的排名我現在根本不會跟你講話!你的簡歷不在TARGET SCHOOL系統一下子就把你篩掉了。我根本不會看到你的簡歷。除非你手眼通天找到最高級別給你特批,不然死規定就是死規定。你現在還是乖乖地等,過了政策的規定期我才能招你。」 他問我怎麼想,我說你這種只知道做好事情的跟他們不是一路人,還是不要去了。自己搞個公司算了。

因為公司的制度,他們拒絕了一個在行業內摸爬滾打了10年,做過N多大項目的人,然後我看他們招了一個名校的,念生物的博士,只有2年在公司工作的經驗。我很好奇他們怎麼培養那個生物博士做商務諮詢的,做出來的策略怎樣下沉?

老司機說:不是每個部門都一條心看著企業發展就好的。他們的訴求各不一樣。在項目裡面方方面面撕逼的人在涉及到自身利益的時候,是找一個老江湖幫他們擺平各方面利益,還是聽一個外來的外行博士的一堆數字?可悲是是諮詢業居然說自己為了一個數字撕逼很高端?幼稚得根本對人性一無所知。

裝逼不可怕。裝逼的目的是得到客戶的信任,然後好好做出項目。可怕的是裝逼成癮了把自己都騙了,不在乎項目的結果只一味追求裝逼。這樣客戶最終會發現你除了裝逼併沒有實質能力,自然走下坡路。

我大膽給諮詢業做個策略諮詢:一定要請有行業經驗的,實實在在做事的人。與其把錢花在怎麼把辦公室弄得高大上,市場搞得花里花俏,不如踏踏實實地花在自身架構上,花在培養有眼界的HR上,沉下心來給客戶真正帶來價值。這才是長久之計。


說說個人的切身感受,首先說一下,本人主要做中小微企業管理諮詢(年2億以下,300人以下,私營企業為主),方向是企業基礎管理(組織結構,作業流程,崗位設計,績效管理,薪酬管理,人際互動)。

不大同意上面回答的說法。個人以為,諮詢行業整體來說,還是再走下坡路的。原因有三個:

1,人才數量的增加。

感覺國內管理諮詢這個行當,比較火實在1995年到2005年這10年。這十年很多有支付能力的企業,未必能夠能夠找到響應的人才解決自己的問題。這個年代,企業管理這個專業的求學者,要不還沒有畢業,要不畢業了還沒有什麼經驗。所以,如果一個企業真的要專業人士來解決問題,找到太難了。

而到了2005年以後,畢業的一大堆,畢業工作幾年的也是一大堆,企業向解決這些問題,也可以通過各種招聘網站,搜羅到大量的可用人才。所以企業,擁有了僱傭專業人員解決自己問題的可能,導致管理諮詢行業的市場機會越來越少。

2,互聯網技術的衝擊

以前來說,解決企業管理問題時,沒有什麼好的辦法可以進行進行流程的固化和活化,用一大堆表格?開玩笑,裡面的運算,分析,匯總,傳遞可能導致更多的成本上升。

現在來說,一套專業的ERP,或者量身定做的ERP可以解決太多問題了。反正大家電腦都會用,手機平板也很普及。這個時候,企業需要的是一個好的軟體項目經理(沒準就是管理諮詢行當跳出去的),而非一個管理顧問。

3,那些不靠譜的管理諮詢公司

管理諮詢公司,還是要做出有效的解決方案,代理企業真實的效率提升的。比如,銷售業績要高,成本要低等等。就我個人來說,也很少有企業,要求明確的數據性目標,企業主們都明白,他們購買的是治療過程,而非治療結果,一個諮詢項目的成果如何,與企業的自身情況也有很大關係。

但是,有好多管理諮詢公司,實際就是講成功學的培訓公司,就是講心態的雞湯公司,就是做看起來煞有介事對實際毫無作用的戰略規劃的,,,,,太多的管理諮詢公司,不具備拿出真實方案的能力。甚至,看起來數據豐富,花團錦簇的方案,沒有任何的實際價值。這種公司鬧得行業烏煙瘴氣,老闆們一看那些諮詢師西裝革履的著裝,抑揚頓挫的言談,就感覺不可信任。所以,越來越多的人不信任管理諮詢公司,傾向於自己解決問題,或者招聘人才解決問題。

三條來說,管理諮詢行業,還是在走下坡路的。。。

日常工作方面,可以說一下,其實繞不開那些很基本的工作內容:

1,調查:設計調查模型,問卷,訪談。--結果是一大堆表格數據

2,診斷:拿目標企業的實際情況,對應管理模型,超出問題,估計影響--結果是一個管理診斷報告。

3,方案:基本就是這個過程,把解決方案做出來,這裡的解決方案,不是那種大而泛之的,而是一個個具體工作的作業流程,績效考核的具體指標,薪酬的擋位和通道等等。然後,和客戶企業的關鍵人員溝通,敲定。再然後就是關聯很多內容,形成一大本,幾十萬字的解決方案。

4,宣導:簡單來說,就是讓目標企業的相關崗位和人員,學會新的管理模式。這裡面,各種會,各種備忘錄,各種會,各種備忘錄。。。。。。(重複)

5,結案:一般有一個結案報告,然後,給出實施備忘錄。。。。

6,售後:定期過去,拿之前做方案留下的關鍵節點對比企業改革進度,有問題,開會,做備忘,沒問題,開會,做下一步備忘。

所以,主要工作內容可以理解兩個點:

開會,寫東西。


我們公司這種搞綜合諮詢,可研報告,戰略規劃,水利設計,工程造價,招投標,監理,這算技術諮詢嗎?前兩項挺虛的說實話。


中小型公司還是很需要諮詢的幫助,建立完善的各種機制


推薦閱讀:

諮詢公司憑什麼做諮詢?
諮詢行業的數據分析師能轉去互聯網行業嗎?需要做哪些準備?
德碩ABeam在ERP行業口碑如何,它和德勤還有關係嗎?
做公益諮詢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諮詢 | 諮詢行業 | 諮詢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