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歲考上清北,和18歲考上清北,哪個更厲害?(請看完我正文後再回答)?

我的原問題為「16歲考上復旦,和18歲考上清北,哪個更厲害?」,但我發現好多人理解不了我的問題,我就只有把問題改的簡單一些!

我的問題本身不重要,我只是打個比方,我要討論的是年齡性價比,這個問題好像在中國一直被忽略。

陶哲軒9歲就被允許在大學選修課程,13歲得國際奧賽金牌。我所知的哈佛的4個華人正教授:尹希、蔡天西、庄小威、田曉菲也全部都是少年大學生。其中尹希12歲入大學,蔡天西和田曉菲13歲入大學,庄小威15歲考江蘇理科狀元。現在諾貝爾獎呼聲最高的張首晟也是少年大學生,15歲進的復旦。並且美國科學院院士只有8個華人,卻有2個是科大少年班畢業的。要知道科大少年班每年才招三四十人,比例卻佔了4分之一。並且科大少年班才創辦30年,時間如此短,卻貢獻出那麼多人才。時間和智力的比值不重要麼?

凡事看性價比,我個人認為,16歲能考到清北,應該是高於18歲考到清北。

我做過少年大學生研究,少年大學生成才率確實高於普通大學生。

中科大少年班讀研率高達91%,遠超清北,更不用說別的學校。

如果折算性價比,十三四歲能考上中科大少年班的人,應該是高於十八九歲考上清北的人的。畢竟年齡小了五歲之多。

於是我一直不推崇復讀,不論是高考復讀,還是考研復讀。復讀表面上是考上了更好的學校,其實多付出了一年甚至幾年的時間,而時間就是成本,一寸光陰一寸金。(請大家幫忙邀請一些較為專業的人來回答,謝謝。)


都不如十六歲高分考上清華。

比如說我。

但是沒什麼卵用。

你看我最後報了生物。


謝邀。

都不如22歲拿芝加哥大學數學教授厲害。


18歲考上清華北大,這叫按部就班,清華北大每年各3000人裡面,大部分應該都是差不多18歲。

反過來,想要16歲考上復旦,或者退一步,即使想要16歲參加高考,與其說是實力,不如說是機緣巧合

所以我覺得吧……這倆真沒啥可比性……

我在清華暑校的輔導員,9字班,但按年齡應該跟我是一屆的(那次暑校班上有同學比輔導員年紀還大);他不僅早一年讀了小學,而且小學只讀了五年,初中只讀了兩年(他自己的說法是「不讓我讀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讓他跳級的意思)。

和我同屆的某浙大同學,95年的,他是高二直升浙大,沒讀高三。

我小學同班同學,94年的,當初西交大少年班卡年齡,她正好卡進去,然後高中只要兩年就可以去西交大。(她也是傳奇人物,後來去了世界聯合書院,又去了普林斯頓的Bridge Year項目,反而比我晚一年讀大學,這些都是後話了)

還有一個小學隔壁班同學,在我們六年級的時候,跟著他爸去了德國(技術移民),還跟我們炫耀他要去接受「天才教育」了——他三年級和五年級各跳了一級。

對了,說到這個突然想到我也差點有這個機會:我在幼兒園讀完小班後,因為幼兒園擴招的緣故,直接跳過了中班讀了大班;然而本市的小學嚴格要求按照年齡招生,不滿7周歲不能讀小學,於是只能又讀了一年大班。

其實我現在也算「早」讀書了——我是本科畢業直接讀博,我們項目里的同學,大多都讀了兩年碩士,還有讀了本校博士結果資格考沒過又重新申請回來的,還有做了幾年研究工作回來讀博都已經30歲了的。但是沒人會因為這個覺得你「厲害」啊,要讓別人覺得你「厲害」,還是只能靠學業和科研上做出的成果嘛。

當初1字班特獎得主韓衍雋刷遍全網的時候,大家也都是拿「滿分成績單」說事兒,也沒見大家拿他是1994年7月出生的說事兒嘛。


Citadel現任ceo peng zhao,14歲北京八中少年班畢業進入北大數學系,18歲北大畢業進入伯克利,23歲伯克利統計博士畢業進入Citadel,工作10年時間升任ceo。

然而他(或他的手下)不會跑到知乎上提問諸如33歲Citadel ceo和33歲諾貝爾獎誰厲害。

學歷的進取,事業的晉陞,都可歸納為「人生高度」的提升。而一個人在提升高度,創造成就的同時,也往往能看到更廣闊的天地,和通向更遠方的道路。無論16歲進入復旦,還是18歲進入清北,更牛的同學,更牛的導師,更牛的講座和實驗室,都會讓人對未來充滿期待。

相反,往往那些配不上自己當前成就,而且看不到更上一層樓的空間的人,才會汲汲於這樣的問題,和別人比來比去。


該學長這種是很罕見的,請大家理性看待,謝謝。

我聽過我們學校一個傳說,當時有個學長智商非常高,但是家裡窮所以來了我們學校,他16歲高考,校長承諾他只要你考上復旦人大給你10萬,後來他真考上了復旦。但是他沒有去,因為另一所學校開給他新條件,去他們學校復讀一年,考上清華北大給他20萬,他復讀了一年結果成功考上清華,但他又沒去,被國外的某個大學看中了直接去讀預科。(聽說也是因為承諾給他每年幾萬美金)

我今天還專門問了我們校群,這是個真事。

學長家裡是我們那裡一個很窮的村裡的,他父親半身癱瘓母親在外打工,還有兩個弟弟。家裡真的非常非常窮,衣服就那麼幾套,輪著穿。我們高中是我們那三流的學校,三留到什麼程度,最近幾年最好成績就考上幾個比如蘭大,四川農大,雲大,貴大這些,每年也就十個左右能上一本線。他來我們高中是因為我們校長剛從另一個好高中調過來,想搞出名堂來,於是宣布所有A級學生報直接免學雜費,住宿費,還每月給三百塊生活補助。這對他來說非常有誘惑力,他可以為家裡減少負擔,於是他就來了。高中里他非常用功,從來沒有跌下神壇(補充一句,他讀高一不到一個月就去讀高三了),所以高考的時候校長找到他說只要你發揮好考上復旦人大,就獎勵你10萬,也為家裡添一筆收入。他當時成績出來是我們市第七,有望進北大的分,但他還是填了復旦(反正校長說復旦人大就給10萬,只要拿到十萬就完成任務了)。後來另一所私立高中跑過來用20萬把他誘惑走,因為就算去讀復旦,在短期內能不能拿到20萬給家裡?答案是不能,所以他復讀去了。那個學校里情況我不清楚,只知道他考上了清華,也拿到了20萬。後來轉道去國外某學校就是那所挖他的學校傳出來的消息,這個也應該是真的,因為他們學校的紅榜擺在那。現在學長怎麼樣就不知道了,不過要落到擺花圈的地步還不至於。

像學長這種人是非常罕見的各位同學一定要理性對待不要盲目從眾,看到該回答一笑了之是最好的。PS我是一個普通人,但是可以點一下關注么 ^▽^


@企鵝鋰

我覺得你可以開一個live講自己是怎麼在15歲考上清華的了,看這個問題下面的狀況這種收割智商稅的live估計會爆款....

2333(逃


已刪


謝 @等一隻鷹 大V邀(fan)……

我的觀點是,在其他條件相同的情況下,16歲考上華五(A)相比18歲考上清北(B)略有優勢

何為「厲害」,我們可以分兩個方面來看:

1.「前瞻」,即考上某某學校這件事所反映出兩人在這一階段之前所具備的綜合能力的高低。

2.「後顧」,即這件事所反映出兩人在這一階段之後所擁有的發展前景期望的高低。

在前瞻意義下,我認為A與B並無高下之分。假設A通過一個較為密集的學習規劃相比同齡人提前兩年完成了從小學到高中的內容並考取復旦,他未必就不能通過一個較為寬鬆的學習規劃按部就班地完成同等的內容並考取清北。反之,B亦然。也就是說,A與B現階段的差異,更多地基於早期選擇的不同,而非能力的不同。

在後顧意義下,題主從性價比出發,認為A與B所考取的高校的差距的「性」不足以用多兩年的「價」來換取,理由是「一寸光陰一寸金」,進一步認為A可以用這多出來的時間來取得更高的成就,並用了許多具有早期超前教育背景的成功人士的案例來佐證這一點。

然而,正如其他幾位答主所說,隨著年齡的增長,恆定不變的時間差所佔生命總時間的比例越來越小,而這些時間對一個人的整體影響也越來越小。在我國平均壽命70-80歲的情況下,一個1/35到1/40的佔比看起來無足輕重。甚至可以說,即使在一生中有那麼幾年所做的事情沒有任何價值,也不會對一個人的成就產生很大的影響。

因此,我認為目前部分中學大學探索超前教育、某些個人提前參加高考等行為的實際意義並不是節省年齡。一些學生之所以有必要接受超前於同齡人的教育,深層的原因在於:在不同的年齡段,教育對於人的影響力不同。

什麼是教育的影響力?舉一個例子,孩子在人類社會中能自然地學會開口說話,而如果在成長階段很少接觸人類社會(如一些被動物收養的案例),可能成年後也將無法在教育中獲得語言能力。原因在於,低齡階段對於語言表達能力的塑造是至關重要的。

同理,當A提前兩年完成了從小學到高中的內容、提前了兩年開始了大學的教育時,我們不應該只看到這是一種「利用年齡性價比」的行為,還應該看到,在按部就班的教育對A來說比較輕鬆的情況下,提前接受教育雖然學習內容不變,但是在低年齡段同樣的內容對A的影響力更大,在可塑性更強的階段更好地開發了其潛力,做到了某種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在這樣的情況下所產生的優勢,未必能立刻反映到綜合能力上,更不一定能反映到與同屆學生在高等學校招生的競爭上。但是,這一優勢確實很有可能在今後的學術生涯中漸漸展現出來,因為超前幾年的教育開發出的潛力可能會使得他們在邏輯思維能力、領悟新事物能力等方面更強,從而具有更大的發展「加速度」。

我的觀點闡述完了,回頭看題主的觀點,其實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在中科大集訓時,曾經參觀過中科大的校史館和少年班的基地,歷史上中科大的少年班的成立與wg期間學術活動停滯、社會發展迫切地需要一批「少而精的基礎科學工作隊伍」有關係,在大家普遍地認為「社會失去了一些時間」的時候,強調「年齡性價比」是符合當時的特殊條件的。但隨著時代的變化,超前教育的目標也應該從社會性的人才需要轉向以人為本的更加全面的素質的培養,轉向充分結合學生特點的潛力的挖掘,這是一種進步。

利益相關:p大花園大一萌新,在高中跳過一級。


這個問題意義不大,沒有考慮未來函數的影響。

這個問題好比:平行宇宙中舉行了一場大學數學競賽,有人大一拿了一枚金牌,有人大二拿了兩枚金牌+1銀1銅。請問這兩個人誰更厲害?


我16歲上北大。。。然而現在是學渣。

應該沒有人看到,所以大半夜的來吐槽吐槽自己。

從小到大我都勉強算是是大家口中的"別人家的孩子"。4歲半上小學,一直是全班前三,後來初中開始上網打遊戲吧,什麼別的奇奇怪怪的事都做過,成績勉強可以接受,中考正常發揮考到了縣裡一所省級示範高中,高中開始碾壓周圍的學生,高二月考有時總分超年級第二幾十分,到了高三就從來沒有擔心過排名,但是與此同時,我依舊有著去上網打遊戲的習慣,下晚自習或者周末放半天假的時候,可以說放假的時間基本上是在網吧和籃球場度過的,捎帶著還早戀。

高考的時候考了全市第二(比第一低了1分),而且我的政治發揮嚴重失常,只考了60來分,到最後好歹還是來了北大,來了一個不溫不火的學院,學了不溫不火的專業。

每當和外人提起我,他們首先是讚歎哇北大生,其次便是我的年紀。

好了,商業自吹吹完了,現在帶你們看看殘酷的現實。

我的優點是,興趣廣泛,求知慾強,我的缺點是,求知慾太強,興趣太過於廣泛,然而時間精力畢竟有限(看看我的自我簡介你大概就會懂,後面也會有體現,不僅僅是社團活動什麼的)。而且我認為上大學年紀太小帶來的最明顯的影響是,太過於幼稚,思想和行為兩個層面的。

上了北大我的第一反應是,不再以成績為綱,可以做自己喜歡的事,發揚興趣愛好,建立完全人格。我愛打球,大一參加了籃球隊,羽毛球隊排球隊,各種隊,我也愛和人打交道,加了學生會,加了團委。這一年我的時間=吃喝拉撒睡+社團活動+lol ,然後高數光榮地60+,一門大類平台課也60+,一門4學分一門3學分,在北大的評價體系下,課程學分越多,對總績點的影響越大,大一結束,績點3.0。

那個時候,因為績點低,和獎學金無緣,望著周圍一片3.6,3.7,我開始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而且那時大三的師兄師姐剛保完研,我知曉了績點之於保研的重要性。反觀我付出了大量時間和精力的"興趣愛好"呢,我覺得用一事無成來形容也不會太過分。總之,大一結束,我只想對自己說:

好了,大二了,我確定了自己的短期目標,提高績點。算是半死不活地學了一年,因為大一完全沒學,所以只能算是勉強走上正軌,兩學期下來,大二的平均績居然有3.5,對上一年3.0的我來說,這就像今年的76人明年奪了冠一樣。

我很開心,很得瑟,覺得,我也算是學霸了,然後周圍冒出一堆3.7,3.8來。這一年我只留在了團委做部長,沒有實習,沒有科研

md,太困了,想睡了,先寫到這兒,明天起來再給前面補充細節,把後面的寫完。

一句話總結,曾經16歲上北大是我最驕傲的事,現在卻是我最後悔的事。

在一句話總結,人生沒有後悔葯

————————————————分割線————————————————————----

看了一下現在的評論,大家都抱著看小說的心態期待著後續,我想多是覺得後面有華麗的逆轉,我成功轉型為學霸,走上人生巔峰,迎娶白富美。如果是這樣的話,不好意思,可能會讓各位失望了。而且我目前才大四,說實話,沒有反轉的資本。

鑒於此,我覺得有必要在寫接下來的故事之前,交待一下我為什麼回答這個問題。

/*這個回答伊始,我就說過,主要是想來吐槽吐槽自己,吐槽什麼呢,眾望所期卻一事無成。

我用知乎也有很長一段時間了,有過回答的慾望不過都被我的「懶」和「怕麻煩」壓制下去了,划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只看了一眼標題,並沒有看問題下來的陳述,直接去看了熱門回答,不出所料,都是大神在傳授自己的人生經驗。我想,繁榮社會主義文化嘛,不能全是正能量,有雞湯有砒霜,才能叫做「繁榮」嘛。我把自己的故事寫出來,在滾燙的雞湯表面撒上一層細灰,各位吹開來飲,免得燙了嘴或是嗆著噎著。

昨天的回答是凌晨寫的,寫得很草率很混亂,有些細節並沒有突出來,我信奉一條準則:一個人所做過和經歷的事都不是沒有意義的,剛好評論里有問我是高中是怎麼學的,我就再補充以下高中的部分,順帶簡單回答下這個問題。*/

我前面說過,我四歲半上小學,常年全班前三,小時候大人們也常誇我「反應快」,所以其實我的智商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可能稍高於常人一丟丟。初中以「問題學生」地形象存在,所以我不想在贅言,就談高中。我中考成績還行,到了高中重點班按中考成績排學號,我在28,老師們也沒有過多注意。第一次月考,我考了年級第四,歷史老師誇了我一下,僅此而已,第二次月考考了年級第一,然後就成了老師眼裡的香餑餑,我也開始認真對待起學習這件事,因為這種快感比其他來得持久也來的直接。高一下學期,我開始穩坐年級第一的座位,因為是西南地區地小縣城,教育水平有限,競爭力著實不大,老師們格外看重我,我也不負期待,每次都能拿出讓他們滿意的成績。高二分文理科,那時我理科成績明顯好於文科,分科前的最後一次考試,理綜接近290,文綜240,那時的班主任帶著理科重點班,讓我讀理科,我又自視過高,有一股不知從何而來的傲氣,偏要逆勢而動,在報名表上塗塗改改,最後選了文科。我認為,我的十四年在學業上算是一帆風順波瀾不驚,而這次分科,就是我悲劇的開始。但當時我是沒有絲毫察覺,依舊穩坐第一,逍遙地看小說,上網,打球,遲到,上課睡覺。

因為關注我的回答的可能有不少高中生,期待從我這兒得到一些學習經驗,前面提到我業餘時間基本泡在網吧和籃球場,所以平時在教室的時間就顯得格外重要。我在教室地時間一般只有四件事:做題思考,看小說,睡覺,聊天。對後輩師弟師妹來說,我覺得聊天不可取,其他三件事都是極好的。我的書櫃里沒有教材,教材都被我堆到了桌面上,我選座位一般都靠著牆,右手靠牆,左手靠著高聳的教材,這就是我的小天地,書櫃裡面是什麼呢,全是小說和雜誌,《萌芽》、郭敬明系列、韓寒系列、匪我思存系列,不一而足。

在教室主要還是刷題和思考,一旦覺得狀態不好,就趴著睡一會,或者拿出小說看,老師們對我還算放心,對這些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尤其是政治老師,對我的寵愛比起我媽來有過之而無不及,當時查完高考成績,我第一覺得對不起的就是他。

前面說了兩件事:分科和學習。這是一直影響著我後來故事發展的兩個因素。分科限制了我的專業,而且我並不喜歡人文社科,而且可以說是毫無興趣(但我並不敢保證我會對理工科產生多大的興趣);而高中「一覽眾山小」的狀態導致我這三年心智並沒有多大的發展,且我本身就比周遭同學小上一兩歲,集寵愛於一身我的極其幼稚,不成熟,但我並不自知,像大家庭里的少爺一般,肆意妄為。我說過「一個人所做的和經歷的事都不是沒有意義的」,進而延伸出第二條準則「一切問題都源自自己,怨不得別人」,我從不怨別人,只怨自己。

問題裡面提到了復旦,我也想說一說。到高三之前,我都沒有認真思考過高考的問題,直到高三的時候,偶然在《課堂內外》看待了復旦的介紹,「日月光華,旦復旦兮」,一句話就讓我愛了這所學校,所以在填志願之前我一直都以復旦為目標。在我和北大招生組老師見過面後,復旦招生組有聯繫過我,電話那頭是一位很年輕的男老師,說如果報了復旦,我可以去人文社科實驗班,我說「我可能會去北大」,他還是很溫柔,「那恭喜你啊,不過我們還是很歡迎你報考復旦」,我說「嗯,謝謝」。然後就是一段沉寂,最後他說「那再見吧」,「……嗯」。我一直很想見見那位老師,想必是很儒雅斯文謙和。

我把復旦填在了第二志願,然後來了北大。

高中的部分大概就告一段落了。就先更到這兒吧,下午會出去自習,之前說想看後續的朋友這一部分的更新可能讓你們失望了,但是我確實覺得這一部分很有必要說一說,如果還是有興趣的話可以等下一波更新吧。相對於贊和評論來說,我覺得這些文字本身對我的意義更大,我從沒有認真的審視過自己走過的路,也不知道將來該怎麼走。就像我曾經在微博上寫過的:「我馬上20了,還不知道自己能做什麼,想做什麼,喜歡做什麼」。

哈哈哈哈哈幹嘛t突然這麼嚴肅,哈哈哈這不是我的風格啊。

分割線———————————————————

又到凌晨了,再來更新一波吧。

看了下,評論里有很多說我是天賦型選手,甚至出現「天才」這樣的字眼。對此我真的要澄清一下,前面我說過,我的智商應該是正常範圍,最多比常人高一丟丟,很小的一丟丟,我高考沒有滿分,沒有理化生信競賽,沒有保送,只有刷題和總結。我可能在正常水平裡面比其他人更專心,更善於總結思考,而且記憶力要好一點,這個我是承認的,我覺得要說我的優勢,可能就是稍好一點的邏輯思維能力和記憶力。而且從我60來分的高數也可看出我可憐的智商水平,更別說「天才」了。

在北大,智商天賦甩我幾條街的應該有不少,他們是學霸,是真正的天才。因為貴乎有很多清北大神,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我真的不敢造次。

前面說到了大二結束,目前我大三結束,開學大四。想說一下最近一次可以稱為挫折的事件,它讓我對我的大學生活有了重新的認識,我覺得它可能對各位在校生也有一定的借鑒意義,所以放在了這兒。

大三結束了就應該開始找實習了,我們專業實習大多會通過老師聯繫的途徑去領域內的國企央企,但我對體制內的工作狀態有一種天生的厭惡,所以我決定自己去互聯網公司找找。

在整理簡歷時,第一次完整審視了自己這三年的生活,寫出來的簡歷,怎麼說呢,看起來很唬人,但是細扣一下,每一條都是破綻百出。不過最後還是硬著頭皮投了出去。

兩天後收到了面試通知。我原本對「北大」這個名頭在業界的影響力是很有期待的,周圍的同學也是,在我去面試前,我的室友甚至說「對方會不會看你是北大的,直接就讓你上班了」,我沒他想的這麼誇張,但終究是有些想法的。

去了之後才發現,他的思維可能停留在80年代,而我比他稍好,可能已經進步到90年代了。

面試官絲毫沒有因為我來自北大而表現出多餘的情緒,後來我想,這也是正常的,今時早已不同往日。二面的面試官是一位40歲左右的女性,我申請實習的部門的總負責人,自帶氣場,全程不苟言笑,問了很多關於簡歷上寫的獎項,社會活動的問題,還談到部門的發展,業界的發展,問我的想法。我儘力克制住自己的緊張,把想法一一羅列出來,看得出來她挺滿意,不停的在紙上寫,我瞄了幾眼,記得都是我的回答里的關鍵詞,她一邊聽著不時點點頭,我本以為這場面試應該已經穩了,然而事情並沒有這麼簡單。

最後一部分我算是慘敗,她問我有沒有自己創造過內容,任意方面的。我愣住了,耍嘴皮子我很在行,但是問我真正做過什麼實質性有意義有影響有價值的內容的話,我只能說沒有。她說,下午別的部門剛剛面試完一個學生,學校不如北大,但是在校期間很有自己的想法,做自己的公眾號,微博干,頭條號,自己做視頻,寫內容,風生水起也樂在其中,而我呢,她們要找的是能幹活的人,而不是打嘴炮,叉腰旁觀的人…… 聽完這些,我像一隻泄了氣的皮球,沒多說話,也知道多說無益,我沒有作品,也不能在這一瞬間證明我有做出好作品的能力。

面試的最後她說:「你的邏輯能力和思維能力都很強,真的很強,但是這些都沒用,我見過很多像你一樣聰明的學生,大學渾渾噩噩的度過,最後把學歷頂在額頭上去找工作。我還挺喜歡你,所以給你提這個建議,趁著你剛大三畢業,接下來的一年,多做做實事,鍛煉能力。我會把你放在我的備選裡面,等你有好作品的時候再來找我,我會很歡迎的。」我沒怎麼回答,簡單地回了一個"嗯",道了謝扭頭就走了,來的時候從大廳過來三分鐘的路程,出去的時候只用了幾十秒。

我從大學的象牙塔走出來與社會第一次接觸就被狠狠的甩了一記耳光。

故事大概就是這樣,就發生在一個月前,這場面試歷時很短,也就一個多小時,但我可能要記一輩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概是最後一條分割線

嗯……明天周一了,要上班,本打算睡了,看到了「哈哈哈」同學的評論,莫名地笑了出來,決定再來更新一下。今天之所以不更,是因為我沒有想到任何值得更新的內容,我盡量避免把這個回答寫成流水賬似的記錄,而是放進一些我覺得有價值的東西,不說對各位有幫助,對我個人而言是一種總結也足矣。

我只能說一說我現在的狀態,我現在找到了實習,就在學校裡面,在一位教授帶領的工作團隊里做事,主要是碼字偶爾幫忙處理一下日常的雜事,朝八晚五,經常加班,任務還算繁重,不過我也樂在其中。團隊的師兄師姐大多是本校畢業,工作能力出色且很好相處。 工作日我白天上班,下班去健身或者打球,晚上學學日語、寫點小代碼、記記單詞或者看看電影。周末大部分時間宅在寢室看動漫和看專業書,極少出學校逛。總的來說,我很滿意現在的狀態,各方面興趣都有兼顧,專業課也沒有落下,只是平均著力,感覺各方都進展緩慢,但我莫名地有一種「我等得起」的感覺,所以也就暫且安心了。

我打算讀研,爭取通過保研。大三一年我可以說是全身心撲在專業課上,績點有了3.7+,總績點也勉強是達到了通過保研初篩的最低要求,但是能不能進面試,我不確定。大三這一年我捨棄了很多,社團活動只留下了一項,因為有我最捨不得的人在,其餘時間基本都花在了碼論文和看書上,最大的收穫就是現在可以一天敲出1w+的論文拿到90+,不知道以後可不可以寫進簡歷的「特長」一欄充數。

前面說了,我很滿意現在的狀態,但終究我覺得是有些辜負前面那位好心的面試官的期待的,怎麼說呢,可能我實在不是一個踏實的人,這一點很難改過來,我也有些放棄了。

因為家庭和成長環境的原因,我從來都很在意別人的看法,說白了就是渴望得到別人的認可、稱讚甚至說依靠,我對自己價值的認識來自與別人的社會交往和他人的反饋,所以大家的評論我很在意,也基本都看完了。躺下之前,在「哈哈哈」同學的評論上面,我看到了有一位同學說我假,以這種口吻說話。我姑且回應一下吧,畢竟我是很在意別人評價的人。這裡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每一個故事都是真的,如果肉麻一點的說,「有感而發」。我很少有朋友,更沒有幾個好朋友,我很少和人提起這些事和這些感慨,在他們看來,我是個「小太陽」般的人,從來不生氣,樂於助人,開朗熱情,也好欺負。這三年通過自己的切身體會和觀察我得出兩個結論:經常沒心沒肺開懷大笑的人寫哭起來是沒有人會信的,而往往這個時候他們傷的最深;做嚴肅深沉的無能力者比做沒心沒肺超能力者更吃香。第二條可能會有爭議。我在這兒寫,因為你們都不認識我,但是可能會有一些認同和反饋,就這麼簡單。

看評論有同學好奇早戀……咳咳這個關注點是有點歪的過頭了。最後的那段回應算是我現在最想說的話之一,前面也簡單介紹了目前我的生活,沒有逆轉,沒有人生巔峰,沒有白富美,很平淡,很乏味,不過也很真實,期待目睹大神的同學們可能會有點失望。

這一應該是最後一波更新了,非常感謝大家。

----------分割線-------------

我在上周五參加了保研的面試

剛剛收到對方學院教務老師的電話,過了,讓我確認一下

也算是有驚無險,有書讀了,加上大四這一年,還要在園子里待三年

保研的時候我的成績排名也不是很好

面試的表現倒是自我感覺良好,在場做面試秘書的師兄也說我表現不錯

接完電話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激動

前段時間和學院一位教授聊完之後想想,可能以後會選擇學術這條路,繼續讀下去

可能已經沒有人看這個回答了

不過如果還有人有興趣的話我可以更一些別的細節

畢竟一下子輕鬆了下來,也有了很多空閑的時間,重新捋一捋之前的日子,再考慮考慮未來的路


超前完成里程碑最大的好處在於提升自信,並且讓你的下一個里程碑從容不迫。

我高中班級目前學術上最有前途的一個同學是93年出生,09年高考,也就是16歲高考,最後考上了中央財經大學。

大四的時候,申請準備不足。他還gap了一年,才申請到新加坡的碩士,然後讀了三年,發了一篇博弈論領域的a刊,今年秋天終於要到普林斯頓讀金融數學的博士。

如果把他和我看成一屆的,他的博士學位比我晚拿兩年。但其實他拿到的年齡跟我是一樣的(我92年1月出生,農曆屬羊)

我和他保持著低頻率的交流,能始終感覺到他身上的那份因為超前就學帶來的從容不迫和自信心。

央財比復旦還要低一兩個檔次。

如果你沒有對清北的執念,其實真的早點完成里程碑是更重要的。清北也就那麼回事。


都很厲害啊,為啥非要比別人更厲害?

曾經我也很在意年齡這件事,最早接觸知乎還是因為聽說學校有個新生在這個網站有兩萬粉絲,是中國最年輕的一注。當時我有點不屑,覺得沒有資料庫就說最年輕未免太託大了吧。我以後在知乎掛個美國最年輕PE,反正不需要資料庫嘛。兩年前我真的以最快的速度拿到了PE,卻沒了那份心,因為我開始轉CS了,一起找工作的用94,95結尾的ID,一起修課的同學叫我老司機。很多年前我在那裡Show自己年輕的時候,聽到年齡歧視覺得跟自己無關的時候,又怎麼想得到有今天呢?

其實早高考未必就意味著你比別人聰明,16,7歲也許胸部還沒發育完,但是腦子都差不多,早高考無非就兩種原因,一,上學早+五年制,二,低年級的時候有貴人發現或者家長有門路跳級,多少歲高考基本不是你能左右的。也許年輕的時候你覺得耽誤一年就世界末日了,其實從整個人生的樹來看,很少有人一步不錯,一步不耽誤,走錯了,回溯一下,沒什麼大不了,現在看上去很順的,比如七八年前的我,誰知道將來會不會回溯呢?

上星期跟同項目的一個墨西哥女生一起參加了一個女碼農的活動,她26歲才開始讀本科,EE專業,碩士轉成CS,修了很多難課,順利拿下Morgan Stanley的實習。類似的例子並不鮮見,每當有人糾結大齡轉專業的問題時,我都會笑笑,嗯,好好鍛煉,活久一點。

至於要不要復讀,如果只是為了光環,算了,如果真的覺得那是非如此不可的人生,去吧。


這個有什麼好比的,

厲害的是81才進棺材的,

不是61進棺材的。


為什麼題主會邀我?這讓我覺得很莫名其妙。

看題主改問題以及在評論里爭論這個咄咄逼人的架勢,大概不承認年齡小上大學厲害他就跟你急的感覺。那我只好滿足一下題主了,年齡小上大學確實厲害。

然而,我的確承認你年齡小就上了名校是厲害(這我想幾乎所有人都承認),甚至很羨慕嫉妒,但你非要比別人說你比絕大多數上清華北大的同學,或者說其他任何一個群體更厲害,這實在是想說也沒辦法說出口的話。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且不同人有不同的命運:有的人是幸運兒,很小就得到機遇和培養;有的人命運多磨一直得不到機會或者走了很多彎路;而有的人年少有為,有的人努力了大半輩子才突然開竅;有的人有拼勁不斷挑戰自我並取得成功,有的人也許選擇穩妥的道路一步一個腳印厚積薄發。畢加索20歲左右就成名了,塞尚一直努力到四十多歲才獲得認可,但他們都是偉大的畫家。科比和詹姆斯都高中畢業就選秀進了NBA,而喬丹一直打了三年大學聯賽才加入NBA,但喬丹並沒有因為晚開始三年後歷史地位不如科比詹姆斯。

所以在認可並羨慕嫉妒題主的同時,我想提個小小的建議:最好不要把自己的自信建立在強於什麼什麼人的基礎上。自信是好的,你的能力大家也都是認可的,你的前途是光明的。但請不要否認,每一個暫時走在你後面的人也有機會取得很大的成就、擁有他們輝煌的人生。


我覺得16歲的厲害。

考的分數夠清北還是華五,除了智力以外,更取決於你的臨場發揮,還有你的偏科程度,以及你的省份民族等等。

但是,十幾歲的年紀,頭腦隨著年齡真的成長很大,比如我14歲的時候學那種高數上冊級別的積分,怎麼都學不明白,17歲的時候翻翻書就懂了。比別人早兩年考上,那是真的厲害。

更何況,兩年可以多讀一個碩士了,人生多兩年,就多一次轉行(比如從生物跳CS)的機會。


謝邀,高考後很多這樣的問題,一併回答一些我的看法。

我覺得成熟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去計算人的價值。

我們這代人讀書留下一個壞毛病,就是沒事總愛比較。

從成績,到外表,到收入,到愛人。

沒有一個可以逃離被拿來比較的命運。

稍微好點的就貼在衣服上面,抑或當成帽子戴在頭上。

稍微差些的則掖在衣服裡面,在褲頭內縫一個暗兜裝去,生怕被別人看到。

於是我們便活得很累了。

不僅要比較表面的勳章,還要暗中掂量自己懷裡的東西,再腹誹對方隱藏了些什麼。

哎,都比過我了,又能怎樣呢?

你的收入比我高一倍,房子比我大一倍,或者老婆比我多一倍,厲害點的,身高也可以是我的兩倍。

但這都並不影響我能和你享受同樣幸福的人生。

人哪有什麼高低優劣,其實啊,不就是幾段不同的人生而已嗎?

我知道並且承認在這些方面不及你,或許也的確會因為這些不及而有些不如意。

但是人生際遇啊,又是誰能說的清楚的東西?

去做想做的東西,做得好與差,只要認真去做了,也沒什麼可以為外人所品頭論足的吧。

所謂人類啊,不是自身就能稱為完整的存在。一個人從過去開始不斷跌倒爬起積累的經驗,一生的重逢與別離,觸及靈魂的文學、藝術作品,從小耳濡目染接觸的教育。等等所有這些東西加起來,才能構成一個完整的人。

你看,人是這麼複雜的生物啊。

只從某一兩個角度就想評價甚至斷定人之間「價值」的高低,是否有點不得當呢?

承認自己是可以不如別人的,這是很難的事。在那之上,認識到人之間本無高低之分,最為艱難


我覺得,都厲害。畢竟我是什麼都考不上的人。


在筆者做過的近千例職業諮詢中,這樣的同學我遇到過很多。其中不乏清北復交、哥大劍橋LSE的學霸。「這樣的同學」到底是哪樣的同學?

  • 成績很好。
  • 沒有職業理想,沒有自己真正喜歡的學科、方向。對自己目前學習的專業,談不上喜歡,也不算討厭,已經走上這條路了,學唄。
  • 只想成功。讀排名最高的學校,賺更多的錢。似乎也並不是真的很享受成功,而是更害怕「失敗」,一直是「別人家的孩子」,不想失去這個標籤。

無意求全責備某個個人,首罪當推中國教育。百年樹人,中國的教育,其意不在樹人,而在毀人——把個體人格摧毀,讓每個個體支離破碎,沒法形成自洽的內在自我,無法構建自我認同,認同只能來自他人、來自體制、來自威權。讓你找不到:我是誰、我喜歡什麼、完整的我在哪裡、我與他人的邊界在哪裡、我如何不依賴他人而自我認同、細分細分再細分之後我的獨特性何在。

所以在題主的問題(其實知乎還有很多類似的問題,今天拿題主的問題借題發揮了,抱歉!)里,我們看不到對某個學科的興趣偏愛、對某個專業的追求,只有學校排名、只有成功。這些世人看重的,便也是他看重的。對了還有年齡:成功要趁早?至於自己是否真心喜歡,是否真正適合自己,學起來是否會甘之如飴,那都是其次的。

破而後立,筆者的態度和觀點,也自在其中了。

有所啟發?不吝點贊,手有餘香!(點左下角的上箭頭)

————————————————

提供:職業諮詢、職業規劃、職業教練

收費友善,有意者請加微信:willwang021


謝邀。

第一個問題,讀研率遠高北清?

單單我們北大物院,本科就業率只有百分之五,到底誰讀研率高?

第二個問題,年齡小讀大學真的好?

教育是有其階段性的,你在這個年齡就應該接受適合你的智力,情商水平的課程。提前教育我認為不過是拔苗助長。如果大學真的適合13歲的孩子讀,為什麼國家非要我們接受十二年的初等教育呢?如果真的本科生教育可以在17歲完成,那國家為什麼要規定大概在22歲左右完成?

我並不是說所有人,我只能說我所知道的一些少年同學其情商和談吐還確實太過幼稚,我也覺得這是個較為普遍的情況。

第三個問題,年齡小考上大學真的厲害?

我認為16歲考上北清的同學雖然確實有實力因素,更多是因為機遇,比如中科大少年班其實有很多同學壓根就不知道,再或者少年班的選拔機制也並非完全合理,所以並不能說考上少年班的就比沒考上和沒考的厲害。再比如某些同學通過一些高中的少年班這種教育方式在很小的年紀參加高考,那其他很多同學其實根本沒有這個機會,你憑什麼評判他們的水平高低呢?

綜上,我對題主的看法持完全否定態度。


不專業,僅作為一個大學生,談談看法。瀏覽了一下答案,如果我沒有猜錯,大多數人經過論證,表示並沒有什麼太大區別,甚至以為前者學生容易出問題,以為後者更正常,我連論據都不想找,只想說他們

一派胡言。

用腳趾頭都能夠想出來的答案,大概率來講,當然是16歲比18歲考上清華北大更好,無它,年齡的優勢,早慧的優勢。不管有沒有家庭的有意識培養,學校的專門培訓,只說他們早慧,是完全沒有問題的。任你費心費力找,想要證明別人的智商比你高不了多少,那也只是安慰自己,改變不了事實。反過來,後者經過有意識的培養,專業的培養,能不能做到提前兩年考入大學呢?我以為是可以的。讓普通人,復讀十年,也許一輩子,也考不上清華北大,考研也許可以,本科幾乎不行。就像當初的科考,多少人直到白頭,拿不下一個舉人,別人不夠努力嗎?當然不會是,人與人之間的差距,不能唯心,必須相信是存在的。當然答主,以為自己也考不上。不能因為自己考不上,就酸別人。也許話語中沒有直言,但心裡的偏見是遮蓋不住的。

然後講講,被廣泛爭議討論的少年班的學生由於不能適應大學生活,而最終退學,甚至過得比普通人還不如,有人懷疑這是拔苗助長了。不符合教育的一般規律。對此我只能呵呵了。「一般規律」是給一般人設置的,不是為這些人設置的。我相信世界上有過對這些人的研究,但是畢竟數量少,要想真正得到完美的符合的培養規律,當下是不可能的。但是我們可以推導,由於他們學習好,他們的學習能力一定很高,別跟我扯什麼智商情商,別人智商高過你,情商高過你的概率也是很大的,是大於0.5的,因為他的高智商,他思考的深度與廣度都要超過你,高分低能是存在的,而且由於中國的人口基數大,高分低能的絕對人數還是很龐大的,但是,相對人數一定是低概率的。誰要是因為別人成績好,自己成績不好,就以為別人會高分低能,而暗自竊喜,甚至是產生優越感與鄙視鏈,這是沒有認清現實,這是反智。

類比到少年班的問題。我也看過《少年班》這部電影,並且重視少年們因為不能適應生活交往,而最終失敗。不管是中科大還是西南交大,他描繪的現實殘酷,傾向明顯。但是,免不掉誘導與誇大的嫌疑。當一個問題出現的時候,我們不應該全盤否定之前的工作,而是應當修正,正視問題,做好改良與彌補,這才是對待這些少年的正確方法。但是問題不能掩蓋成就,只要你動一動自己的雙手,隨便一搜,就比如中科大少年班它的成材率遠遠高於平均水平,這是毋庸置疑的。失敗的案例也有,我們學校就有,前幾個月還成為了熱點,各位不少人應該都看見過,然而,成功的概率對失敗的案例的壓倒性優勢,是不言自明的。瘋狂的找個例只能說明你傻,看不清楚現實。這與那些為了讀書無用論找論點的表象各異,本質相同,都是對於異於常人的精英的否定,是不肯承認自己技不如人,甚至方方面面不如人,是不肯認輸的歇斯底里。

題主把年齡差距設定成了兩歲,意思很明顯,我覺得還可以再增加一下,可以年齡差距增大到四五歲。因為年齡差距相差兩歲的,相對來說太多了好吧,在我們學校,十六歲上大學的你可以想找多少找多少,根本構不成被媒體引導的那種差異。我們學校比不上清北,但是在中國也可以吊打大部分985,211,當然現在改成了雙一流,但是意思一樣。在某些專業,清北也得對我校自愧不如。差個兩歲的,最終混成大佬的,簡直不要太多。而他們的先發優勢,也是羨煞旁人的好吧。至於再差多一點,讓十歲左右的孩子來上大學,那確實應該仔細思量但只要多費點心思,培養出來一批人才也是必定的。

現在才討論一下題主的本意。十六歲去中科大,去復旦,與復讀兩年去清華北大,誰最高性價比?我以為前者性價比更高。原因是,兩者的差距實在是不值得兩年的復讀。這些學校,在相同的專業設置方面,差距有,但並不那麼大。且說就算你一心嚮往清華北大,上了本科之後,再往那邊考研,容易得多,還不耽誤青春。如果有人說兩年的青春不值錢,那麼我再次呵呵一下,兩年的差距太大了,且不說個人,單看國家,回顧兩年前,到今天可謂是日新月異。而自己短暫一生,比之於國家,尺度小的可憐,兩年對於一個人人生軌跡的改變,大了去了。尤其是青少年時期,光陰更加寶貴。即便你要去問問七八十歲的老人,他們貪生,想要多活幾年,多享受兩年的願望,強烈得不要不要的。至於參加工作的人,要一天的休假還難上加難,你要給他豐富的兩年時間,保不齊他向你磕頭感謝。

但是呢,如果學校的差異很明顯,普通一本與清華北大,或者專科與普通一本,也有可能是專業不喜歡,那麼復讀,轉專業,這個是可以商量的,是能夠理解的。它能夠體現一個人的價值觀。究其原因是因為未來是不可預判的,你不會知道自己輟學工作,或者上更好的大學,哪種更加有利於自己的未來發展。對於兩者的期望值,也是算不出來的。這個時候,只能夠依照自己的價值觀,做出自己喜歡的選擇,復讀還是投入社會的懷抱。暫時的直接節省時間和長期的可能會有大回報的復讀,選擇哪個,只能夠遵照自己的內心。這個抉擇是艱難的,不管最終選擇如何,都需要強大的勇氣。而且,很可能你的決定是錯誤的,但是就像一張彩票,沒有開之前誰知道會不會中獎呢?這就是薛定諤的選擇,是海森堡測不準原理。何去何從,自己承擔一切。


推薦閱讀:

如何選擇一個正確的博士生導師?
當一名對外漢語的研究生要具備哪些素質?
如何和信仰不同的家人相處?
對你來說受益匪淺的一本書是?
如果「以牙還牙」不是最好的辦法,那麼孩子在面對言語、肢體欺凌的時候,更好的辦法是什麼?

TAG:教育 | 清華大學 | 高考 | 北京大學 | 北大清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