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你 1 mol 硫單質,你可以做什麼事?

硫單質作為一種比較常見的物質,可以參與很多化學反應:比如處理泄露的汞的時候,就要用到它(Hg + S = HgS)


將硫粉製成硫化氫 (H?S) ,然後和 HfO? 在500–1300 oC下反應製備 HfS?。

HfS? 是一種過渡金屬二硫屬化合物 (TMDs),這類層狀化合物可剝離(類似著名的 Geim 教授拿膠帶粘石墨烯的那種剝離)為寡層的二維納米材料。

(圖註:HfS? 的層狀結構,層間距 0.59 nm)

這類膜通常具有優良的電學性質,比如二硫化鉿膜有用作製備場效應晶體管的潛力。

1 : 2 型化合物 HfS?,雙倍效率,你值得擁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評論區好多人認為這個很暴力,其實 Geim 暴力剝離石墨烯是二維層狀納米材料最原始的製備方法,現在開發出的其他方法也很多了。

比如這個 HfS?,也可以通過液相剝離法製備:溶液中的摻雜離子嵌入晶體的層間,減弱層間作用力,使晶體的層與層之間解離,形成寡層的二硫化 鉿 膜。

還有一種方法是化學氣相沉積 (CVD) ,通過氣相中的化學反應製備目標結構。比如硫單質(這個更切題)和 HfCl? 在真空中加熱,蒸氣在基質上反應並沉積,也可以形成一層二硫化 鉿 膜。

——圖片及部分內容來源:Wikipedia (en), hafnium disulfide, 2017.6.16.


我正經科普一個吧,可以用來製備鋰硫電池

先簡單地講講鋰硫電池和普通鋰離子電池的不同:

如上四個放電示意圖,第一個是普通商業鋰離子電池(LiCoO2)。此例是以LiCoO2為正極,以石墨為負極:

充電時,Li+從LiCoO2中脫嵌,進入電解液並嵌入負極石墨材料的晶格中,同時正極的Co3+被氧化為Co4+,釋放出的電子從外電路進入負極;放電時,Li+從負極脫嵌,重新經過電解液嵌入正極,而Co4+被還原為Co3+,電子從外電路流向正極。

第四個是鋰硫電池的放電示意圖(第二和第三個示意圖是鋰空電池,與本答案無關,不講)。與傳統鋰離子電池不同的是,鋰硫電池是以單質硫為正極,以金屬鋰為負極:

放電時鋰負極表面的Li失去電子變為Li+,進入電解液,與正極的硫單質及電子反應生成Li2S;充電過程相反。

鋰硫電池相比於普通的鋰離子電池有哪些優勢咧? 首先是性能上的:

鋰硫電池的理論能量密度接近2600Wh/kg,相比之下,LiCoO2簡直渣渣。

同時其高達1672mAh/g的理論容量更是碾壓後者(LiCoO2隻有區區兩百不到)。

為什麼鋰硫電池的性能更好,用一句話簡單地講,相比於傳統正極材料(比如LiCoO2),單位質量的Li2S,儲鋰更多,所以電荷存儲能力更強,相應地,理論能量密度就更高。

另一個優勢是成本上的,硫單質在自然界儲量大,因此成本相應也就更低。

想想簡直賽艇有木有!彷彿即刻就能把傳統鋰離子電池給取代!然而現實很骨感,鋰硫電池要想真正走入商業應用,其實還有不少技術缺陷要克服:

首先是鋰負極的枝晶問題,生長出的樹枝狀鋰晶體甚至可能戳破隔膜,造成短路。

第二是硫單質的電導率極低,離子導電性也很差,會對電池的高倍率性能造成影響。

第三是體積膨脹問題,充放電過程中S和Li2S的密度差造成正極體積的劇烈變化,導致正極材料的脫落。

最後是廣為詬病的飛梭效應(shuttle effect):

S轉變為Li2S的過程中,會出現多種價態的多硫化物,比如Li2S8、Li2S6、Li2S4等,這些中間產物偏偏溶解性強,會在濃度梯度的作用下穿過隔膜,在正負極間往複穿梭擴散,造成鋰的損失,相當蛋疼。

目前鋰硫電池的相關論文,關注點基本都在上述幾個問題:

比如,鋰枝晶?那我表面改性。硫的導電性差?那好,我把它負載到高電導率的介孔碳材料中去,不僅改善了整體導電性,還能提高硫的負載率。體積膨脹?那我就製備一種膠質介孔碳。多硫化物擴散?那好,我合成一種基於負電荷排斥效應的隔膜,對多硫化物進行阻隔。如此種種。

雖然這些問題只是得到改善,還沒有被徹底解決,然而我相信鋰硫電池的前景還是相當樂觀滴!

Ref:

1. Bruce, P. G.; Freunberger, S. A.; Hardwick, L. J.; Tarascon, J. M., Li-O2 and Li-S batteries with high energy storage. Nature Materials, 2012, 11 (1), 19-29.

2. Urbonaite, S.; Poux, T.; Novák, P., Progress Towards Commercially Viable Li-S Battery Cells. Advanced Energy Materials, 2015, 5 (16) , 1500118.


可以做很多好玩的實驗,這裡介紹幾個操作比較簡單的。

第一,可以製備出硫的晶體。

操作步驟如下:

1. 取一個錐形瓶,加入硫粉10克。

2. 隨後加入甲苯100毫升。

3. 在95攝氏度下加熱錐形瓶,使得硫粉完全溶於甲苯之中。

4. 之後關掉加熱,當溫度降至55攝氏度左右時瓶內開始有硫晶體析出,其形態為針狀,並且隨著溫度的下降晶體會越來越多。

第二,可以研究鐵與硫的反應。

操作步驟如下:

1.取一個燒杯,加入鐵粉和硫粉。

2. 將鐵粉和硫粉混勻後,倒在瓷板上。

3. 用噴燈加熱一根玻璃棒。

4. 將紅熱的玻璃棒插入粉末之中,立即引發劇烈反應(形如火山噴發),反應生成黑色的硫化亞鐵。

第三, 可以通過加熱硫單質,得到硫的各種同素異形體。

18世紀後半葉,德國化學家米切利希和法國化學家泊美等人發現硫具有不同的晶形,於是提出硫的同素異形體(即元素相同但結構形態不同)概念。當硫是固態時,通常有兩種同素異形體:斜方硫(rhombic sulfur)和單斜硫(monoclinic sulfur)。天然的硫都是斜方硫,加熱至95.6度會轉變成單斜硫。如果持續加熱,119度時單斜硫會熔化成淡黃色、易於流動的液體(此液體稍加冷卻可以析出單斜硫晶體)。至160度時,液態硫的顏色會變深,黏度會增加10萬倍以上,而190度時黏度會達到最大。若把190度時的融熔態硫倒入冷水中冷卻,會產生硫的第三種同素異形體——彈性硫(elastic sulfur),它不溶於任何溶劑,靜置後可以緩慢地轉變為穩定的斜方硫。若不進行此操作,而是一直持續加熱至444.6度的話,液態硫會沸騰,生成橙黃色的蒸氣。下圖是硫單質在不同溫度下的變化示意圖。

從室溫升高到444.6度過程中硫單質形態及顏色的變化過程:

若將190度左右的液態硫倒入冷水,會形成粘稠且有彈性的「彈性硫」。

參考資料:

1.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byqVFcLsBE

2.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A5H6DVe5FAI

3.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Sp6E-P7m_V4

4.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cBE5L-wfh8

5.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7%A1%AB


硫的化學是豐富多彩的。

取0.5mol 硫單質熔融,通氯氣直接氯化,可得到S2Cl2,是一種有毒且有惡臭的金黃色液體,其中硫的化合價是+1。在FeCl3催化下進一步氯化,每個分子去除一個S,得到SCl2,是生產芥子氣的前體。

取另外0.25 mol 硫單質與Na反應,得到Na2S。在鹼性條件下與剩下0.25 mol S共熱,每個分子獲得一個S,可以製備Na2S2,其中硫的化合價是-1。 S_2^{2-} 也可以與Hg反應生成沉澱。

正一價硫S與負一價硫S可以發生歸中反應,生成零價的硫單質。在這個過程中, Delta S 幾乎沒有變化,說明反應的這個效率是很高的。


1mol的硫單質......單質,所以說是純潔物了,那麼你有1mol的純凈物!這才是最珍貴的啊,純凈物啊!可以賣掉,應該很值錢的。然後你就有一大把錢了,再去買一大把分析純的硫單質,嗯,接著,你可以吧其他回答里的事情都干一遍了.......


把硫放進試管里,加熱熔融,此時液體硫的顏色會經歷黃、橙、棕、黑的顏色變化,到黑色以後停留一小段時間,立即倒進水裡,就可以獲得捏起來和皮筋一樣的彈性硫,但是玩幾分鐘就變硬了。


看了高票答案我還想讚美一下理科生也有人文情懷,tm往下翻我只想說:

我怎麼問不出這種問題?


請再給我3mol的碳單質和2mol的硝酸鉀。



倒進門外江里。


這是我見過的隱藏得最深的蘑法問題


光晶體就有六相,相相晶格結構不一樣,單單觀察它們已經很神奇了,沒人知道這是為什麼,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相,沒人知道相變的原因,沒人能預測未知物質會有多少相,一切都是由實驗測得的………


看來未來的量子計算機也不能預測S原子的未來。


作為剛剛高考完的人,我可以很負責任地說,1mol硫可以用來出很多題,很多。


我會拿知乎牌小勺吃掉,順便回答一發吃一小勺硫是一種怎麼樣的體驗


保存下來,當有人生命垂危的時候用一點。


我可以查出阿佛加德羅常數的精確值


mol後只能寫化學字母不能漢字


製作國際摩爾原件保存於某某博物館中


再給我1mol硼好么?

S+B=SB

我怎麼就想不出這種極好的方式呢?所以我只能寫出上面這種方程式了。


推薦閱讀:

無限不循環小數中包含任何一組數列嗎?
對於科學已經證明的事情又被科學一次次推翻,能不能說明科學的認知方式本身就不科學?
波普爾把理論分成「科學」和「非科學」,這裡的「非科學」跟方舟子頻頻打假時說的「偽科學」概念有什麼異同?
為什麼基礎理論研究(物理、天文)需要巨額投資?
能否盡量通俗地解釋什麼叫做熵?

TAG:自然科學 | 化學 | 科學 | 化學實驗 | 無機化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