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金庸小說里某些得道高僧殺人毫不忌憚?
比如金輪法王,鳩摩智,不是說他們已經殺了多少人,而是他們對殺人這件事情毫不忌憚,比如鳩摩智二話不說就要燒段譽。
私以為得道高僧這個稱呼應該拆開來說:得道與高僧。
鳩摩智一直到全書快結束之前,都可以算得上高僧,這裡的高,指的是武功和地位。
那他得道了么?其實有也沒有,在佛門中,武功全是小道,若以此為論,他確實可以稱得上得道高僧。
但佛門佛法修為才是大道,通常的理解,未證大道的不算得道,以鳩摩智末期之前的佛性修為,他根本就沒入道,只不過是有一口好辯才。
而進行到故事的末期,當他武功盡失大徹大悟之後,書中有記載最終他成了一代高僧,這時候他才算得道。
所以個人認為得道高僧,既然得道在前,那麼評判的標準應該先佛心,後武功地位,當然未得道前有江湖人士這麼稱呼,也可能是恭維客氣的說法,真正的得道與否,還在自身修為。這個問題好奇怪,在我看來題主提出的兩位仁兄雖然人品不佳,但是基本沒殺過人吧?
鳩摩智就不說了,人家可是大高手,大學者,平時和藹可親道貌岸然,武功之高少有敵手,小角色人家不屑於動手,大角色他由於沒有主角光環怎麼都殺不了,我回憶了半天也沒想起來鳩摩智真的動手殺過誰。
至於金輪法王,人家出來為自己的政權效力,那就不算出家人了,以及入世了。而且兩國交戰兵不厭詐,法王人品不咋地但是對敵人兇狠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驚人的是法王也沒怎麼殺過人,唯一明確記錄的是打死了兩隻鬼還有裘千仞。。。以及和一幫子高手扯碎了可憐的宋兵乙。但是我想宋兵乙在天有靈,第一個要罵的應該是把他當炮灰的楊過。
要說殺人不眨眼怎麼也輪不到這兩位仁兄,吃齋念佛的滅絕師太,滿身道姑打扮還成天想男人的李莫愁,不知什麼鬼的圓真大師,還有那個躲的不知人影的帶頭大哥大師殺的人不知道是多少倍。這些人都是喇嘛,金庸筆下有名的喇嘛有靈智上人(射鵰英雄傳)、金輪法王(神鵰俠侶)、血刀老祖(連城訣),其餘像《鹿鼎記》里圍攻阿九、打五台山的那堆貨名字我都記不住了。
原因很簡單,金庸是民國時人,他關於喇嘛的知識主要還是來自《清稗類鈔》,那上面的喇嘛可不咋樣。而且金庸本人也是大中華主義者,當時西方在某大和尚出逃之後,將那邊美化成一個佛國,西方又興起了藏教熱,這也讓金庸不能將他們寫的太好,否則那就是為某些言論背書。反不反某些運動,那是立場問題,但是支持不支持國家統一,這是人格問題,金庸大師在人格方面沒啥問題。
附:《清稗類鈔》上喇嘛資料選輯。關於西方對某地問題的看法,太敏感,就不發了,可以去讀讀沈衛榮先生所著的《尋找香格里拉》,上面寫的十分詳細。
喇嘛教
……
定例:凡祈禱雨雪,救護日月食,皆令演法唪經。而長年承應內廷者至數十百人之多,出則橫行街市,莫敢誰何,糜帑惑民,於義無取。蓋國初喇嘛效順最早,而其術盛行東土,又夙為蒙古諸部落所崇信,故優禮之,藉以羈縻外藩也。
喇嘛法器
喇嘛禮佛之梵宇,建築莊嚴,入門為禮拜室,其側,祭壇在焉。壇列法器甚伙,其至詭異者,一法鼓,以革或銅製成,置於架,或懸空中。二凈杯,以銅或銀制之,用以供清水。三梵鼓,制如法鼓而較小,以人之頭蓋骨為之。四人骨笛,以人腿骨制之。四菩提珠,亦稱佛珠,種類不一,有以古木製者,有以喜馬拉雅山之樹子制者,有以人頭骨制者,有以獸骨及香質制者。相傳諸佛菩薩各因所好而佩之。故瞻拜觀音,用貝殼所制之白珠,若為死者唪經懺悔,則必人頭蓋骨珠。此外又有缽杯及鮮花、食米、佛經、金鏡、鐃鈸、號角、法螺等種種,每月並以米粉、麥粉模造各種物品,供之佛前。
歡喜佛
歡喜佛,作人獸交媾狀,種類甚多,有男與雌獸交者,有女與雄獸交者。相傳出自蒙古。某喇嘛因佛教盛行,人多持獨身主義,而不欲結婚,於是人種日衰,一部落僅有數人,見而大悲,恐人類之滅絕也,遂幻其說,謂交媾本佛所有佛,製為各種雌雄交媾狀,名之曰歡喜佛,獨身之俗漸消。
後盛行於滿洲,而流弊所及,遂至淫風大甚,男女無別。大內交泰殿,即供奉歡喜佛之所也。
蒙人崇信喇嘛教
蒙古黃教,發源西藏,主教為哲布尊丹巴,宗喀巴第三弟子呼圖克圖之第八代也。位在西藏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之次,統轄外蒙喇嘛,王公士庶,莫不俯首稱弟子,禮敬若神明焉。喇嘛不應差徭,不納稅,蒙民趨之如騖,往往有傾家運動,以得遣子弟充喇嘛為榮者。
惟作喇嘛,必告佐領,領有證書,始入寺,至佛前頂禮,聲鐘鼓以號眾,賜滿吉名。其父母有子死無後,報佐領,則其已為喇嘛之別子仍使還俗奉親,不之強。至謂蒙古崇黃教,家有三子,必使二子為喇嘛者,實讕言也。
蒙人如有患難,謂為佛譴,即延喇嘛誦經祈禱。王公札薩克所居,必有大廟,日必誦經,常住喇嘛必在三十以上。中人之家,亦必二三月誦小經一日,三年誦大經三日,所延喇嘛之多少,以貧富定之,自一二人至數十人不等。誦經日,必邀親友聚聽。
歲必赴廟禮拜,不遠千里而往,富者或往西藏,或往庫倫,春秋二季尤盛,踵趾相接於門,常人則守候門外,或守至月余,以被活佛手摩足蹴為至榮。活佛出,爭先羅拜,活佛之侍者以佛杖(長丈許,上刻龍頭,杖端縛綢數尺。)亂擊,中綢者吉,不中者謂為獲罪。如乘車,群恐龍杖不中,爭以哈達鋪地,被輪曳過,罪即可末減,遂捧而頂禮之。侍者荷筐而至,爭先布施,至微亦必以白金十兩。王公呈遞哈達,必附布施銀,有多至十餘萬者。喇嘛之待遇,亦以銀之多寡為差。
近邊一帶喇嘛,多置田產,所得布施之金銀,窖藏地中,秘不示人,亦間有放債於蒙古王公以收重利者。
婦女亦有轉生之說,亦呼為呼畢勒罕,年至五十,亦剃度如尼,習誦經咒一切,均與喇嘛無異,惟不居寺,不改裝。
蒙人之於男女呼畢勒罕,皆以活佛目之。是以男女呼畢勒罕如有所往,經過之處,沿途之叩首及獻物者,絡繹於途。惟叩首者必受呼畢勒罕親手摩頂,(蒙語謂之靄他司。)受者以無上之榮幸。往者,必以步行為誠,謂可邀神佛之默佑而獲福也。
呼畢勒罕及喇嘛均不許娶妻,女呼畢勒罕不嫁人,然未有不與喇嘛通姦者。蒙人常雲所奸之人,必厲鬼化身,非呼畢勒罕之力,不足以制之,不然,必為人害矣。且尋常婦女為所幸者,輒以紅綢飾室壁,自炫其榮。
關於西方對那邊的看法,就引《香格里拉》中最安全的一段……
相來講,金庸筆下的漢傳僧道,則是以好人佔主流,包括武當的叛徒張召重,放到現在就是打DT分子的鬥士,更不用提全真七子、武當七俠。《天龍》之中少林僧人雖有小問題,但不影響其大節;《倚天》之中,壞和尚也就一業餘和尚成昆。
你把問題換成「為什麼有些黨員貪污受賄毫不忌憚」就容易懂了。
佛經的約束力一點也不比黨章強,「出家人」跟「向善」本來也不是充要關係。
「得道高僧」這個稱謂的含金量其實跟「塞北明駝木大俠」半斤八兩。
因為佛里既有笑面彌勒佛,也有金剛怒目,中國古代更有以霹靂手段,顯菩薩心腸的說法
套用佛劍分說的詩號「殺生為互生,斬業非斬人。」
這兩個算得道高僧嗎?金庸早期寫的番僧沒一個好人。
就算真的是得道高僧洪七公道:「不錯。老叫化一生殺過二百三十一人,這二百三十一人個個都是惡徒,若非貪官污吏、土豪惡霸,就是大奸巨惡、負義薄倖之輩。我們丐幫查得清清楚楚,證據確實,一人查過,二人再查,決無冤枉,老叫化這才殺他。老叫化貪飲貪食,小事胡塗,可是生平從來沒錯殺過一個好人。裘千仞,你是第二百三十二人!」伏魔衛道嘛,佛法高了口才固然是好些,武功高了拳頭的口才也好喲看大家說的,很多都是番僧,我就說說中原正統少林寺吧。
我們看的武俠小說里,所謂得道高僧,其實沒幾個是看佛法修為的,基本上都在看武學修為。武功有高低,佛法自然也有高低。只看武功就稱為得道高僧,恐怕不妥。畢竟像掃地僧這樣以佛法促進武學而登峰造極的,可遇而不可求。
在不同的小說里,少林的高僧們武功都基本是江湖一流,但佛法卻大不相同。
《笑傲江湖》里的方證大師,武學已臻化境,胸懷也是難有人及,傳授令狐沖易筋經,手下留情不傷任我行,可見佛法亦無人可及,得道高僧當之無愧。他的師弟方生,被任盈盈殺了幾個弟子,卻不嗔不怒,亦可稱為得道高僧。
《倚天屠龍記》卻大不相同,這當然有金庸想襯托武當的意思。張三丰百歲高齡上少林求取九陽真經,卻連山門都進不去;空聞、空智身為四大神僧,卻爭強鬥狠,猜忌多疑;就連早已退隱的三渡,武功雖然幾乎無敵,卻仍三十年不忘陽頂天傷目之仇,殺崑崙掌門夫婦等武林高手也是毫不留情。四大神僧(空見除外)、三渡這些人,武功稱得上高僧了,得道二字,卻是難當。
要更好的看待這個問題,《天龍八部》就是個很好的例子。玄慈方丈為了所謂少林名譽,不主動承認帶頭大哥身份,害得多人家破人亡,雖然最終死去令人敬佩,但仍有失得道高僧身份;玄苦瀕危之際,不願師兄弟為自己報仇,在佛法上的修為已經足夠高深;玄澄武功號稱「少林兩百年第一」,可稱高僧,卻戾氣太重,最終武功全失,反而潛心佛學,終於得道。
因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要稱為得道高僧,關鍵不是武功多高,而是佛法多精。像掃地僧、方證大師這樣以佛法為本,武功為輔,才是真正的得道高僧。只要佛法高深,即使像後期玄澄一樣不會武功,也稱得上得道高僧。
相反,像三渡、前期鳩摩智、死之前的玄慈,最多不過是武功很高的大和尚罷了。佛法,只不過是須有其表,就和所謂儒生們一樣,滿口仁義道德、阿彌陀佛,卻不過是他們顯示地位、控制他人的幌子罷了。因為答主舉例的這幾個都不算得道高僧或者當時還未得道。舉例的話天龍里的鳩摩智,一開始的時候性格傲慢,心思縝密而且報復心還極強,除了一身和尚打扮和滿口佛經之外,完全沒有一點和尚的樣子,這個時候你會承認他是得道高僧嗎?不會啊,這完全就是個江湖中人啊。再說說射鵰里的金輪法王,個人感覺這個老和尚雖然作惡多端,但是從救郭襄,拒學九陰真經,最後以一挑群雄可以看出,他還是一個有個人節操的高手的,然而還是並沒有看出他哪裡有得道的樣子。你要說真正的得道高僧,比如受了謝遜十三拳的空見,三渡,天龍里和喬峰比試的五位高僧,掃地僧,主持玄慈等,他們是不會這麼做的
血刀老祖表示強烈不服
當然我知道題主是指那些名聲很好很大,實際上毫不心慈手軟的"高僧們"。實際上 金庸小說里有不少 不得道的得道高僧,偽君子的君子劍 威風掃地的一窩蜂高手。從寫小說角度 人物有反差矛盾 更多樣 更立體 給人印象更深。讀起來也讓讀者有快感,呵呵 這些大人物暗地裡不過如此嘛。
當然也有諷刺意味,諷刺著名不符實的各色人,金庸是辦報紙的,針砭時弊的意味總是有的。但是高僧殺人現象也不只屬於假高僧,玄慈方丈是相信自己在為國為民抗擊契丹,結果誤殺喬幫主之母,也符合整個天龍八部個人命運被更大的矛盾裹挾的主題。
方證生擒不得後喚一聲阿彌陀佛把日月神教殺手打飛弄死。這次殺人很別緻,既克制,符合身份。也是給方證露個相,給讀者提個醒,笑傲江湖裡老大們都是政治人物。五台山清涼寺帝師老和尚不僅不殺,還不逃,甚至求死,在常人代表韋小寶看來不是佛性,而是迂腐。他也許是超脫的得道高僧了,但是世俗紛爭自有其遊戲規則。那麼金庸小說中有沒有不殺人的得道高僧呢?有 空見 掃地僧,但是他們拒絕了矛盾的人物形象雖然給人印象深,卻符號化了。符合化的人物性價比高,可以在極少的篇幅內樹立形象,完成任務。但是小說中不能讓符號化人物占太大篇幅,也不能大量充斥著符號化人物。
那麼回到題目,金庸小說多種多樣的高僧殺人現象除了諷刺,還有各種各樣的任務。也避免了小說人物形象符號化 平面化。
還有 這時候請別忘記滅絕師太好么?名為高僧,看似得道,飛揚跋扈,尚欠修。
兇悍嗜殺,其實邪道,原形畢露,尤可鄙。真高者,向來不以殺為能,而是和顏勸善,定慧戒殺,撫得平江湖濁浪,除得掉人心惡魔。這個問題,華山論劍的洪七公可以回答。
推薦閱讀:
※《九陽真經》作者是誰?是否可以考據出來?
※金庸筆下的喇嘛為什麼都是反派,不是高原凈土洗滌靈魂嗎?
※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人為什麼經常仰天大笑?
※金庸作品裡哪個一對多場面描寫得最酣暢淋漓?
※黃蓉看上郭靖,我能夠理解,可是趙敏怎麼會看上張無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