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溢價相對較高的華為手機業務利潤率為何不夠理想?

移動業務利潤未達內部目標 華為已身處裁員邊緣

華為終端公司董事長余承東在MWC上接受採訪時表示,去年,雖然營收超過預期,但華為移動業務卻沒能達到內部制定的盈利目標。

「我們依然保持盈利,但利潤率非常低。」余承東說道。據悉,移動業務佔到華為總營收的三分之一。


如果把海思的歷年研發成本再平攤一下,華為終端的利潤率會更低。但是……世間就怕但是,智能手機行業的高利潤率是個偽命題,除了iOS搭載著硬體高價銷售以外,還從來沒有哪家廠商在智能手機行業取得過超25%的凈利潤率,三星沒有過,曾經的王者HTC也沒有過。說穿了,智能手機行業和PC行業一樣也是在擠毛巾,區別只是毛巾里能擠出的水分是較少還是極少罷了。手機行業的黃金時代早在功能機時期就已黯然落幕,那是Moto和nokia的時代……當下的蘋果時代,人家是賣軟體的,三星華為們別再關公戰秦瓊式地跟人家比利潤率了,那是微軟谷歌和臉書的活兒。


簡單評論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討論一下高溢價的問題。

華為的手機溢價確實不低,但是我們也要搞清楚的是,華為手機的成本要比其他國產手機廠商的產品高一些,因為涉及到平攤海思的研發經費,其實用自家的SoC,成本比直接用高通要高出不少的,所以實際上售價減去成本價,中間的差價就不是特別的大,至少沒有我們想像的那麼大。

其次,討論一下中間渠道的問題。

據說,華為把這本就不是很大的中間差價的很大一部分佔比又給了渠道上,比OV給渠道上的還要多,所以最後真正落實到華為自己的利潤其實並不是很豐厚,比起OV的利潤更是沒法比,因此手機業務利潤不理想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後,關於華為裁員。

裁員的事情和利潤不理想有沒有直接的關係我不清楚,但是裁員的問題應該遠不止表面上看起來這麼簡單。

以上。


實際上並不低,國內廠商華為利潤最多。剩下OPPO vivo 和華為利潤差不多。小米魅族樂視360不賠錢就不錯了。

所以華為較高的溢價已經做到較高的利潤,只是和蘋果差太多,但同樣的,溢價也沒有蘋果高。(別跟我說什麼保時捷限量版)

其他回答都沒有說到核心點,華為其他部門一樣高研發高支出,但是利潤比終端高。因為華為無線部門做到了世界第一,而終端手機只做到第三,第一的蘋果還是個大bug 。

安卓手機利潤率都很低,所用的高分屏,大內存,大電池,快充這些東西的成本都比iPhone 所用的高很多。蘋果單款產品數千萬的銷量可以把硬體研發成本和軟體開發成本降到非常低的水平。

賣同樣價格的手機硬體成本比蘋果高很多,研發成本均和軟體開發成本攤下來也比蘋果高。所以利潤率就要比蘋果低很多。


以下均為我的推斷,對與不對,各位隨意看吧

1,元件品質高於其它互聯網廠家。前段時間我老媽的魅藍note5聽筒壞了,然後我拿去官方維修點修,修好之後發現,這原裝聽筒的音量很小,還不如以前的榮耀3c。

2,soc,soc行業本身就燒錢,為了追趕高通三星,那就要砸更多的錢下去。而麒麟主要也就供應手機,所以光靠手機來平攤研發費用,應該比較吃力。

3,附加值,雖然售價高,為了增加附加值它沒事搞點噱頭,什麼萊卡啊雙攝啊。

結尾,儘管華為表示利潤率不高,但是我還是相信,他的利潤率不比小米魅族低,但是遠低於ov。ov是高價低配,但是賺錢大家分。


第一次受邀,倍感榮幸,不過好像目的不單純。

沒能達到內部制定的盈利目標

這句話很重要,主要的盈利低是相對於盈利目標而言的。

利潤低也不是相對於友商而言的。

利潤=銷售額-成本(這個不用說什麼)

利潤的高與低由成本與銷售額決定,達成利潤低不能因為每部手機的銷售利潤而決定。

總體銷量是決定性因素。

私認為余董說的利潤低只是沒有達到預期,這個原因應該也是由於 VIVO/OPPO 的銷量大增,擠壓了華為手機的一部分市場。

再就是有可能有一些授權的原因,授權價格加入了成本就意味著利潤的降低。

包括CPU的性能大漲,其中一定包括買來的一些技術什麼的。

還有保時捷的LOGO是用來提升品牌影響力的,但是這個LOGO的授權並不是賣幾個上萬的手機就能賺回來的。

可能是由於余董對技術方面不太了解,所以對一些技術方面的儲備沒有概念,只能歸於成本,很多買來的技術可不是只用一年就扔掉的,就像麒麟960的GPU。

以上是個人的愚見,歡迎探討。

個人來談一下品牌的價值。

私以為品牌是用於用戶對產品的區分,每一個生產消費品的機構或者廠商都有自己的品牌。

品牌代表的東西很多,有一些產品的特徵,每一個品牌都有自己的一些技術以及特色。

對於消費者來說,品牌決定自己的選擇(貼牌除外,在這裡不談貼牌),有些時候還有一些信仰或者文化,買什麼品牌的消費品,有些時候還能顯示出消費者的價值觀。

但是強調品牌溢價個人認為這不應該是消費者的追求,如果一個消費者因為品牌溢價而購買這個品牌,那麼這個商業社會將完全改變。對於一個消費者來說,品牌的價值在於產品,產品的好壞代表了這個品牌的價值。

好產品,不應該由價格來決定,當然,某些賣的便宜的東西,不能去妄斷它的價格。這個商業社會有太多的不合理了,作為消費者,最求的應該是好產品,而不應該是宣傳、價格等。

華為是一家偉大的公司,但由於股份的分散,分工的零散,各個部門都在做自己的事。

華為絕對有能力做出來好手機,但絕不是某些人嘴裡出來的,而是各個部門配合研發生產出來的。

在此對某些利益相關的人說一句,你們無論是 受雇於人 或者 蹭熱度 也好,希望你們每一句話能負的起做人的責任,能對得起稱你為「人」的人,並能承擔對言論的責任。


竟然會有人邀請我回答這個……我很吃驚 @Sisyphus

但是就強行回答一下好了……其實我很多都不知道,一不是相關行業,二沒有相關知識,三沒有查過資料……

但是作為用戶體驗來說還是可以說一下的,用過果6s,華為榮耀6,三星的蓋世幾來著忘了……三星是最早用的,不記得了……

果的一些人性化覺得還是有待提高……雖然流暢等系列的確很好,但是一個是用當年的手機,一個是價格畢竟高了許多,你不流暢說不過去把……而且果的電池……是真不經用……正常使用最少一天一充……兩充是很正常的事情……

華為14年買的榮耀6,因為6s被偷了……所以17年現在還在用……竟然還能馬馬虎虎用,稍微會卡頓什麼的,但是畢竟將近三年前的機子……

三星是不會再用的了……

牆裂推薦華為。


不談外部原因及手機行業原因,談談內部原因:

1.手機及移動產品並不是華為的主營業務,類似於中興通訊,但華為是世界第一大通信設備製造商,要養全球各體系各供應鏈的人力物力,所以終端收入能佔到1/3我覺得已經非常之高了

2.相對於其它安卓廠商,華為比較傳統,不類似於其它互聯網公司那麼「互聯網」,總是用最小的成本做最大的用處,在安卓機並不能拉開差距的時代馬上降維到銷售層主攻廣告宣傳,反觀華為只是抓住「愛國」牌一直打一直打,而這個「愛國福」成本較貴!

3.華為對自身目標不同於其它靠手機吃飯的廠商,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研發晶元、軟體等,要知道全國主流名校就業率最高的就是華為,相應的成本可想而知

最後說一句,某一時期的利潤不等於一家公司的價值,就像互聯網公司瘋狂燒錢都不能在國內上市卻估值天價一個道理,如果僅憑市場一個維度來分析一家公司那就太淺薄了


雖然溢價高,但是銷量的大頭還是在榮耀以及中低端部分的吧,所以利潤就不太高。mate系列,p系列,貌似單款銷量突破1000萬都不容易。


專業的分析我不會做,但作為曾經的華為供應商,說幾個看到的成本支出吧:

1.武漢未來科技城,有個大喇叭花的建築,去過的人都會印象深刻,華為海思在那朵花腳下搞了個實驗室,投資號稱數億美元,這些錢可是全部做研發哦,如果沒研究出東西來,那可是沉沒成本了,當時對這東西安全性進行過論證,裡面充滿危險氣體,可以把那朵喇叭花炸上天。總的來說,華為做研發是真的捨得花錢。

2.華為這幾年大興土木,自己建園區,我所知道的就有東莞松山湖基地(這個是專門給終端部門的)和武漢研究所,都建的非常高大上,不過,這些投入倒是變成了固定資產。

3.華為員工工資高,這是給到員工手裡的,但食堂、班車、圖書館、健身房這些生活保障都是看不見的成本,華為的人力資源喜歡搞活動,動不動包場搞運動會晚會,豐富員工業餘生活,還到高校做專場搞比賽,幾十萬幾百萬嘩啦啦的花,這些應該算成本吧,當然,比起以上兩項這些算低的。

綜山所述,研發+基建+人力資源建設,這三方面投入應該是其它廠商所不能比的,都是真金白銀啊,現在華為又增加了宣傳力度,成本當然就低不了

在華為,聽說過150個人的部門創造出過億美元利潤的神話,不過不是終端(手機)部門,而是做通信的


不清楚。

目測壓力大。

不如ov呢。


以下回答只對華為終端,因為終端的有些做法實在讓人看不下去。

這幾年重金投入研發SOC,同時大力推廣線下廣告代言,知名度現在是相當高,代價是利潤都花到代言和線下門店上了上了,和ov一樣,看似手機賣的挺貴,但是家業太大,那麼多門店房租水電人工都得從毛利里出,鋼鐵俠、黑寡婦、萊卡和保時捷,這四個代言得花不少錢,除了萊卡代言之外其它的是完全扯淡,就萊卡代言來講也有不少人也覺得萊卡只是貼牌,出了個濾鏡。

接下來說說我個人的一個感受,我爸單位辦集團大客戶,送手機,竟然還可以低價購買mate8和p8,如果不想花錢免費送暢想5,可見就算是贏得廣泛讚譽的熱門機型賣的實際上好像也不怎麼樣啊,如果賣的足夠好,用得著在這低價促銷?而且看似銷量爆表都到1.4億了,肯定是低端機型占多數,這裡就簡單批評下低端機各種在犄角旮旯的地方閹割東西了,如果是mate8和p8這樣的占多數何愁利潤少。

最後一點,之前爆出華為清理34歲以上員工的事情,這件事基本上也證實了,但是有評論或者文章為華為叫好,我雖然不是華為員工,但是任何一個心智正常的華為員工都不應該為公司叫好,被裁的不可能,沒被裁的現在心裡應該在犯嘀咕呢,因為以後裁的就是我,那些文章評論作為一個普通員工竟然為資方著想,這是多麼高尚的大無畏精神啊。這些評論不是水軍就是思維不太正常,所以我想說華為對網上的輿論掌控比我們想像的要強大的多,這種輿論的控制也是相當花錢的


高端銷量依舊太少一年會有個2000萬,國內成功的mate國外不行,國內品牌知名度不需要推廣,但是國內銷量沒有大漲,價格也不高,國外不同,國外銷量大漲,價格也高,華為這兩年國外知名度狂升,是靠天價推廣換來的,p系列上千萬的銷量,去年光p9一款手機國外的代言人我一隻手數不過來,是的你沒看錯就是這麼多。寡婦超人萊萬蓋爾加朵..、、、


謝邀。作為一個完全外行的人談談看法,不對之處請專業人士評論指出。

華為線下渠道一樣要分成利潤,宣傳也要錢。華為在擴張海外市場,這些都是要成本的。溢價是高,利潤是高,可是成本也高,平攤一下各類成本利潤率就下來了。而且華為的溢價高主要是高端機型溢價高,主要衝銷量的機型是中低端機型,而這些中低端機型往往是薄利多銷,高端機型的銷量是遠小於這些機型的。你可能會說ov這樣力度的宣傳也是要耗錢的,這兩家的產品一樣是高溢價,為什麼他們能有更高的利潤率?因為他們可以把只值700的機子賣到1500甚至2000,而華為值700的機子賣的價格還是700,並沒有太多的溢價。

至於soc研發那個是屬於研發部門的事情,和手機生產銷售這一系列是分開來的,且單研發soc來說哪來的利潤,這不應該計入手機業務的成本。


目前排名第一的答主說,是SOC研發成本高。這句肯定不對,因為華為的業務部和研發是分開計算的,研發計算在研發經費中,並不計算在手機業務中。而且千元機這種東西,很多都是第三方設計,第三方生產然後貼牌,利潤不論多少但肯定不賠錢,所以華為中高端手機不僅僅是不賺錢,應該是負利潤,靠千元機貼錢。

分析一下有幾個原因。

發布自己的soc,不管是自己改的還是自己設計的想要盈利必須有個前提,那就是出貨量足夠大。一款soc出貨量大才能攤平代工廠家流水線成本,顯然麒麟做不到,那隨之而來的問題是soc雖然自己改的然後找人代工的,卻不比買別人的便宜多少。

其次,銷售量也沒有那麼樂觀。2016 的CES還拿出MATE8出來坐鎮主推,今年MATE9已經不是宣傳重點,重點成了榮耀系列。高端機定價太高,和三星蘋果有一拼了,但手機軟硬體都配不上這個價格,國外銷售也是慘淡的。這個不算是原因,應該算結果。

第三,華為依然沒有擺脫運營商,而且大量機型低價賣了,根本達不到宣傳的價格,甚至可能銷售額都造假了。國外第三方統計比較準確,中國並沒有太準確的數據,但運營商會提供大量華為機器給企業客戶這是慣例,這些機子賣運營商肯定是很便宜的,不然運營商去買別的廠家機子送了。

第四,本身管理有問題。太多錢給了不該給的人,給了廣告商,給了貼標授權,給了海軍,給了軟文,就是不給設計人員。MATE9倒退成三段式機身,上下塑料貼片都有人出來洗地說這樣信號好,那照這個理論,手機回到多少年前的樣子,出門舉天線就好了。

ps

有人質疑我一句數據都沒有,我是有的,另一個帖子里一堆呢,然後被車輪撕,我沒這個力氣了。我是某運營商里比較特殊工作,各個部門接觸廣,裡面的事情知道的比大家多的。

如果你還覺得我說的扯淡,看看樓下,有沒有人說運營商大客戶送榮耀,低價mate p,一個人說你們不信,兩個人說還不信?那我無能為力了。

說不相信的,華為靠的是網路設備賺錢,中國核心節點網路設備基本上都是華為的,運營商是否用華為幾乎可以決定華為的生死,華為寧願低價賣手機甚至送手機都行。不信這個的我沒辦法,我只能說這種數據保密。


謝邀

華為的高端手機比如2016年發布的保時捷,之前的mate s

還有p9plus的128g的版本,mate8的128g的版本,跟華為的其他手機比較價格都高一些,最高價款與最低價款差1000-2000元,除非高端用戶不然普通人不會選擇這樣版本的手機,想像一下,你是一個沒有喜愛品牌的人,審美正常的人,一邊是5k左右的iphone samsong,一邊是幾乎5k的華為,你會選擇哪個


謝邀……

反正我爸我媽我弟我表弟都用華為……

包括跟我媽一起跳廣場舞的老阿姨……

我媽終於可以拿著她的華為,鄙視一起跳廣場舞的,另一位用iphone5的阿姨了……

我用LG……


謝邀。安卓手機這部分,軟體就一個界面差別,硬體就靠那幾家供應商(三星還是主要供應商),能做的就是市場營銷,供應鏈管理之類,靠2B起家的華為並不擅長這個。至於海思,註定賠錢的。


一個正在成長,迅速擴張的企業不賺錢很正常,何況華為是後起之秀,參考京東。


謝邀,還是第一次正式回復問題,本人並不是手機行業人士,不過平時比較 關注手機技術和市場而已,發表個人看法。

華為手機利潤率不高,可能僅僅是對於自身來說的,大家都知道華為並不是單純的手機廠商,而是以通訊業務為主的大型企業,對於通訊業務來說,華為手機的利潤可能佔比非常小,但是對於手機市場來說,不進則退,必須花費極大的精力來開拓市場,以前華為在手機業務上小打小鬧,主要以運營商合作為主,現在更多的是渠道業務為主了。

看利潤,先分析成本吧,華為的手機成本主要有:研發成本,材料成本,銷售成本。對於國內一眾廠商來說,毫無疑問華為的研發成本要遙遙領先,主要是晶元成本過高,麒麟現在只有華為自身在用,就算年銷量過億(其實裡面使用麒麟晶元的可能只有半數),麒麟CPU大約每年用量在幾千萬,相比較高通的銷量簡直不值一提,但研發成本兩者相差無幾,高通通過銷量分攤的成本要遠小於麒麟,所有國內使用高通晶元的價格應該是比華為使用麒麟要低很多的。

材料成本不用說了,我絕對OV手機使用的材料不會比華為差,至少一個級別的,其他廠家就不評價了,銷售成本這塊其實OV是要高於華為的,但OV手機同級別的售價要高於華為。華為和OV代表了兩種不同的企業模式,從長遠來看,自研晶元代價很高但不受制於人,拿來主義簡單成本低廉,中國手機市場很大,這兩種模式會很長久的存在。

還有一點,蘋果手機在全世界掠取了絕大部分的利潤,無論三星還是華為都趕不上,更何況現在的華為品牌溢價還遠比不上蘋果三星,作為一個追趕者,華為還是有一定的優勢的,一是華為擁有大量的通訊專利,二是華為有中國這個巨大無比的市場,戰略上有縱深,但目前網上有一種統一口徑說華為海軍,至少我是不相信的,一個中國品牌的崛起,要面臨比國外更嚴峻的考驗,當年的家電市場就是這麼走過來的,想當年日本的家電在國內的影響里不比現在的蘋果差,但現在好像沒有人說買個電視機一定要買索尼松下的吧,現在手機市場包括乘用車市場正在經歷同樣的考驗。

扯太遠差點收不回來了,華為還有一個優勢在於國際市場,雖然美國市場因為其他原因沒辦法進入,但在歐洲的銷量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說不定華為會走一條從國際進入國內的路線用來提高品牌溢價,當華為在國際上能與蘋果三星真正的平起平坐的時候,恐怕國人才會真正的認可華為。


很榮幸能夠收到邀請,我也就淺淺地發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吧。首先,涉及到一個手機製造上的成本問題,華為的品牌溢價這裡面也是國內數一數二,這也是華為一直努力的結果,可是華為的手機製造成本也是相對較高的,從而兩者拉鋸扯皮就造成了利潤不高的局面。其次,手機廠商想要賺錢,想要利潤豐厚,那麼就必須放棄以硬體為主的方式,因為硬體實力的高低在今天這一個整體水平都比較高的環境下,消費者並不容易感知到,從而一個手機廠商對於系統,軟體層面的優化就顯得尤為重要,眾所周知蘋果的利潤高,原因之一就在於蘋果對於系統軟體調優,生態建設有著極強的把控能力,世界兩大品牌蘋果和三星,論銷量蘋果不及三星,可要談到利潤,三星可就力不從心了,這兩個廠商在銷量和利潤上面的嚴重不對等其實也就在側面反映出了硬體反響和軟體系統導向為主的巨大差異。此時反觀我國的華為,其實也是國產手機發現的一個縮影。三星在安卓領域裡面稱王稱霸,主要靠的是背後強大的三星集團和三星對於手機產業鏈的控制,從而三星在手機製造的過程中有很強的垂直整合能力。而國產手機目前就陷入了這樣的困境之中,對於產業鏈沒有三星一樣的控制能力,出貨量受到大廠的制約,對於系統又完全沒有話語權,從而在各個方面都很難有回報。華為近幾年的核心競爭力不斷加強,不管是系統優化,還是硬體把控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最主要的是華為長時間以來對於核心技術,晶元性能的不斷研究,從而追趕三星,高通。而這些研發費用都是非常高昂的。所以也就在這幾個方面造成了題目中的這種怪象。以上僅是個人愚見。


推薦閱讀:

一加?
智能手機時代之前 有哪些好玩的手機遊戲?
手機放在床頭睡覺,輻射有多大?有數據?
Nexus 5 是最經典的一款 Android 手機嗎?

TAG:手機 | 華為 | 溢價 | 利潤率 | 華為手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