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歲孩子不認錯哭鬧,媽媽的解決方法是一邊鼓掌一邊說「你哭吧,你越哭我就越開心」,這種教育方法對嗎?
五歲辦的孩子做錯了事,媽媽講道理不聽,反而覺得生氣委屈哭鬧,媽媽這麼做後孩子馬上不哭了,這種教育方法好嗎?好或不好的理由在哪?求回答!!感謝!!
謝邀。這是在要挾、諷刺孩子,在孩子心裡種下疏離甚至是仇恨的種子。你不會這麼對朋友、伴侶的,你也不會允許別人這麼對你自己的。
1.首先表明一下我的態度:我不贊同這種教育方法!
我們如何判斷一個教育方法的好壞,可以用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的一句話來作為衡量標準。科胡特說過,父母對待孩子的態度是「沒有敵意的堅決」和「不含誘惑的深情」。很顯然,上面媽媽對待孩子的教育方法是有敵意的。雖然這種方法短時間可以讓孩子停止哭鬧,但是如果一直用這種教育方法,會壓抑孩子的情緒。長此以往,不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
2.孩子生氣委屈哭鬧就受不了,想要立馬解決這個問題。或許我們家長應該處理自身的情緒,去反思為什麼自己會忍受不了這種狀況?是不是在你的原生家庭裡面是不允許情緒表達的,尤其是不允許負面情緒的表達,在父母的眼裡表達負面情緒是懦弱的表現。長此以往,你不僅壓抑了你的情緒表達,更加內化了原生家庭中父母對情緒的壓抑,這也就導致了你無法忍受孩子的負面情緒表達。只是我們常常無法意識到這一點。甚至很多家長會說,我長大後一定不要像我的父母那樣對待自己的孩子,可是你的潛意識裡面卻是內化並延續了父母的這種教育方式。
自體心理學家科胡特說過:父母親是什麼樣的人格比他們在某一件事情上怎麼做要重要!Who they are is more important than what they do!
因此,面對孩子生氣委屈哭鬧,我們想到的是如何立馬解決這個問題,可是我們這個時候最應該做的是自我覺察。覺察自己的情緒,自己的反應,將潛意識意識化。在教育孩子之前,我們父母要不斷修鍊自己、完善自己的人格。
設想。等這孩子長大了,和父母鬧矛盾了,有天心情極為鬱悶,他會想:我死了吧,只有這樣你們就開心了!
我絲毫沒有詛咒任何人的意思,但是人生的很多禍根就是這樣不知不覺被埋下的。無知的父母,必然有可悲的孩子。
《優秀父母的6堂成長課》已經在live上線, 希望對有需要的父母有幫助。是的,覺得自身沒有問題的父母,是沒有這個需要的。當然是不對的。
一般來說,這種情況往往是平時家長自己不肯認錯導致的終極結果。
所以家長需要自己反省。
五歲孩子還鬧?過了點了啊。
反正我大兒子可以說沒有這個躺地下打滾的毛病,今天剛好5歲零一個月關於打不打的問題,我只想說,我打,但是什麼時候打呢? 一歲,對,就這個日子口上面,在具體一點就是剛會走,啥都霍霍,但是,也不是一霍霍就打,一般就是玩兒飲水機,燃氣灶,插線板,拔花,撈魚的時候,怎麼打呢,不哭不行,必須揍哭了,原因很簡單,你跟一個連話都不會說的孩子講尼瑪什麼大道理,燙著,電著,可能么? 兩歲多一點的時候,那會兒基本能說個一句半句的,但是,呵呵呵,講尼瑪什麼道理,能說話,也是學你說話,懂個屁道理,但是我那會也不打了,因為這會兒的孩子雖說理解不了意思,但是能聽的懂你不善的口氣,我這會兒開始就沒打過孩子,也不罵人,就是會突然提高音量,他就老實了。 三歲開始上幼兒園至現在,我也不打不罵,這個時間段,基本也就是孩子開始十萬個為什麼的時候,說穿了,就是這是啥,那是啥,開始問,為什麼,也就是基本因果關係開始建立,這樣的情況下打罵就基本沒有意義了,我開始回答他各種有一搭無一搭的問題,不懂不清楚就百度,就谷歌,在解釋因果關係的同時開始普及一下什麼該敢什麼不該干,講文明,懂禮貌,珍惜生命,保護女同學之類的。排隊買東西之類的, 現在大兒子很好啊,我可以保證的說。從小至今,絕對沒有撒潑打滾,哭起來沒完沒了的,如果有什麼東西沒必要,我就直接告訴他不行,離開之後在告訴他為什麼不行。我對大兒子從小就是,我說不行就不行,你要吭哧,哭,我轉身就走,就著東西,以後都別想要,同樣,我答應你的一定做到,即使大兒子忘了,我也會提醒他,我答應過他什麼事,如果有事情讓我臨時不能完成自己的承諾,我會蹲下,直視他的眼睛,誠懇的道歉,絕不拿我說你爹說事兒,我一直告訴他,我錯了,就是我錯了,你批評我就得接受,你我是對等的。當然錯了,能彌補就得彌補。即使彌補,該道歉就也得道歉。 還是那句話,別在孩子聽不懂你那套理論的時候,講大道理,也別在當孩子聽得懂你的話的時候抬手就打,猴吃麻花滿擰的錯,一定要避免。好處。
讓孩子知道哭是沒用的。壞處。壓抑了孩子排泄負面情緒的渠道,哭其實是人類天生的壞情緒抒發的渠道的,短期看這個壞處沒關係,長期看,長期的情緒壓抑,是情緒崩潰和抑鬱的誘因。建議:
接受孩子的苦惱,在孩子抒發情緒的時候,給予孩子情緒的安慰,注意,不是事情的妥協,此處敲黑板。讓孩子知道保持情緒抒發渠道的暢通並知道你是愛她的。情緒抒發完畢,事情沒有改變,孩子自己會改變的。其實很多大人的問題,是無法面對孩子哭鬧的時候,內心像貓爪一樣的不適感,你適應了這個感覺,大人自己就不會難受。
從而有機會走進孩子的情緒世界,和孩子一起面對這個世界。且不說對不對,咱們來分析下邏輯關係,你說,你越哭,我越開心。然後孩子就不哭,那就是說,孩子是為了讓你不開心才不哭的嘍,你對這個結果很滿意。這樣不就是鼓勵孩子做讓你不開心的事嗎?呵呵。以後你不要後悔就好。
這樣做只能制止孩子的無理哭鬧,但是還需要媽媽的安撫,條理清晰的分析,告訴他為什麼哭鬧不起作用,不然直接這樣做的結果就是他長大以後也簡單粗暴的對待別人,而不是有理有據的闡述理由。別問我咋知道的,我就是這種長大了的孩子。。。
這是親媽嗎?
聽說過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嗎?蟹妖。不知道為什麼從孩子五歲才開始訓練知錯認錯。我認為這應該是從孩子兩三歲就開始訓練的。但既然現狀如此,那就當作之前從來沒有訓練過孩子知錯認錯的能力吧。
首先是對錯誤的處罰。犯了錯誤,就要接受相應的處罰,承擔起相應的責任。這個處罰可以是打手、打屁股、罰站。家長應該在心裡有一個標準的衡量,犯某錯,如何懲罰,基本要保持固定。例如弄洒水需要把水擦乾,並且打兩下手,那麼就要堅持一段時間,犯類似的錯誤或者是同等危害的錯誤都是同樣的懲罰。這樣時間長了,孩子就會知道他犯了什麼樣的錯誤,該接受什麼樣的懲罰或承擔何種責任,他就不會對承認錯誤產生莫名的恐懼,也就更容易承認自己錯了。
其次是對待孩子錯誤的態度。仍以洒水為例,在孩子認為灑果汁灑酸奶和洒水是同樣等級的。因此家長對於這以上幾種情況的情緒反應,也應該是類似的,懲罰也應該是相似的。不因為家長心情好而放棄對孩子的懲罰,也不因為家長心情差,而加重對孩子的懲罰。這也是鍛煉家長對自己的情緒控制能力。最後是對於逆反行為的處理。把逆反行為本身視作是一種錯誤。如大哭大鬧是如何懲罰,滿地打滾是如何懲罰,都要設置相對固定的懲罰標準。仍以洒水為例,洒水的懲罰是打兩下手,但洒水之後不認錯並滿地打滾的懲罰,可能是打四下屁股。把兩種懲罰分開執行,並且向孩子說明,為什麼要進行這樣的懲罰。並且要在孩子情緒緩和的時候,向孩子表達「爸媽很生氣,不希望他下次再犯」的想法。嘲諷和漠視也可以視作,家長處理孩子哭鬧的一種手段。只要是能有效控制孩子哭鬧的方法,都可以當做是好方法。當孩子通過哭鬧的方式,來向家長爭取自己的權利時,家長必須對這種做法給與打擊,否則隨著孩子的成長,家長和孩子之間的溝通,將會越來越差。當然,親子關係並不只是認錯和哭鬧這些問題,還有很多其他相關的方面,但是總的來說負擔起家長應有的責任和維護家長應有的權威都是必要的。瀉藥。打完巴掌記得給棗就行。任何讓對方感到挫敗、痛苦、無奈、無助的懲罰和立規矩都算是打巴掌。而事後講道理,告訴對方不是因為不愛你才這樣對你。就是給棗。立規矩建立威信和界限感和親密關係並不矛盾,可惜很多人只會打巴掌,不會給棗。
謝邀
不能說對錯,但我不贊同這種做法。
我不知道媽媽這樣做有沒有什麼依據,但我覺得這樣做可能會疏遠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係。
畢竟孩子哭是因為他知道你在乎他。你如果說不在乎,或多或少都會讓孩子開始慢慢疏遠你,變得不再信任父母。
謝邀
這是我的童年陰影,至今記得父親嘲諷的語氣和嘴臉。還不如打一頓,好好哭一場。其實我反對一切單純的讓孩子不哭的手段。哭本來就是情緒宣洩的重要渠道,特別是對於說話表達還不利索的孩子來說,有時候看他是為了A事哭,但其實同時在發泄之前B事的情緒,有時候他自己都搞不清楚。不讓哭就是不讓孩子表達情緒,要憋著。結果最輕的就是以後孩子長大不再和你說心裡話,親子間漸行漸遠。孩子哭的時候最簡單的方法就是靜靜地陪著,不要說話,孩子要抱的時候再抱。高級一點的方法是等孩子平靜下來的時候共情,更高級的方法是慢慢誘導孩子把感受說出來,整理自己的情緒。讓孩子口頭認錯其實沒啥用,就算真的強迫他認錯了,但實際上他並沒有真的認識到錯誤,或者心懷怨恨。做錯事情應該有相應的後果,承擔錯誤帶來的他可承擔的責任,這樣他才會感受到為什麼錯。比如亂扔東西就要他收拾,弄髒了東西讓他洗一類的。先說答案,都不好!兩種方法都是非常錯誤的,會對孩子的將來產生長遠的負面影響。
這是孩子教育中最常見的一個問題了。通過這個問題可以折射出孩子教育中的諸多問題。
首先問問自己,如果別人用這樣的方式對待你,你會怎麼想?我相信,你自己都不喜歡的,孩子同樣不會喜歡。這就是同理心,站在對方的立場去考慮問題。
了解背後真相往往比處理問題重要得多。孩子犯錯,背後一定有孩子自己充分理由。了解到這些真實的原因和動機,然後再針對性的處理才是上上策。但是,很可以,我們很多家長往往就倒在了這裡,或者一輩子都不曾了解過孩子的真正訴求。
記住!孩子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得到正確的處理。孩子犯錯的時候,往往是教育孩子的最佳時機。因此大人首先要淡定,不要因為礙於顏面或者是其他什麼外部原因不理智的對待孩子。
正確的做法是
1,反應式傾聽,穩定孩子的情緒。2,提出問題,和孩子分析和討論,必要時嚴肅指出孩子的錯誤。3,核心價值觀的鞏固,建立或者完善規則。通常,在第二步的時候,孩子都可以自己承認錯誤或者是解決問題。真的,非常的有效,有時你都不敢相信這麼小的孩子會有這樣的能力。
我是孩子3歲半左右進去第一個叛逆期的時候學習實踐上述方法的,效果出奇的好。
具體內容請參考《如何說孩子才會聽,如何聽孩子才會講》。必讀!必讀!必讀!完全顛覆你所知道的傳統教育方法!初為父母的首選入門讀物。不慣著,是對的。話錯了。你這樣哭鬧,影響別人,也達不到目的,但媽媽可以陪你發泄自己的情緒,等你情緒發泄好了,我們來講道理。
無理的哭鬧,最好的辦法是置之不理。
這種教育方式很明顯是錯誤的,你就相當於給了孩子一個錯誤的認知,讓孩子也學潛移默化的學的了此方法對待別人!孩子做錯了事要按照事情的真相給予相應的懲罰或者是勸說,例如打破了一個碗,這種錯誤只要教導一下就可以了,如果說他逃課了,我們也不要劈頭蓋臉的罵,而是沉穩下來問他逃課的原因,給予他寬容,當然這些做完之後要有相應的懲罰,比如帶他去學校像老師認錯,這份檢討都是可行的,不同的問題不同的對待
好變態的教育方式。換個角度,幾十年之後,老母親因為一些事情傷心落淚,而這些事情在孩子的眼裡覺得無足輕重,甚至覺得老母親是無理取鬧。孩子如果一邊拍手一邊笑。這位母親能接受這樣的場景嗎?
媽媽這種做法真的不好!
先從媽媽這種行為對孩子產生的影響分析。
這已經屬於攻擊性行為範疇了,媽媽說的這句話,嚴重的傷害了孩子,並且用拍手的方式表現出自己的態度。這又何嘗不是二次傷害。
這時候孩子受到的壓力,來源於自己最需要的社會支持,母親,對自己不僅冷漠,而且攻擊性和惡意的態度。這讓我十分懷疑這個孩子和母親的日常的依戀關係,是不是像「正常」的家庭一樣?
這裡說的「正常」是指父母最起碼對孩子有應該有的尊重和愛護。
「你哭吧,你越哭我就越開心」,這句話,在五歲的孩子心中,潛在的含義是,「你要哭,我才會很開心?」還是在威脅他,「你敢哭,你不哭我就不會這麼做來刺激你了!」
對於五歲的孩子來說,會讓他感到很困惑。
一方面,他通過媽媽的表情能看出來媽媽對他的行為的態度;另一方面,媽媽的話他到底要怎麼理解?
五歲的孩子,儘管有了同理心,但是對於抽象的語言理解能力還沒有發展的很好。
孩子就會不知道該採取何種方式對媽媽的態度進行反應。媽媽在發怒中,會不會對孩子的無措採取更加過激的行為??
如果媽媽用了更加過激的行為,孩子才能停止哭泣的話,那這樣強化過程,會讓媽媽的行為越來越「不正常」。
那麼如果孩子不認錯哭鬧的話,家長該採取什麼樣的教育方式?
其實五歲還沒有成熟的懲罰方式,已經稍晚了。
孩子犯了何種錯誤,要採取何種方式讓他明白他犯錯的性質,要如何讓他記得下次不要再犯?
這些在孩子2歲左右就該進行訓練了。
2歲,已經有了自我意識,已經明白一些指令,已經明白了對錯是有區別的。
對於孩子,什麼是對、什麼是錯,界限並沒有那麼清晰。
首先,任何危害安全的行為,都是錯誤,都要被禁止!
比如他劃火柴,拿刀具!只要犯了這種錯誤,需要立刻進行制止並採取嚴肅措施。
其次,道德上的錯誤,比如說謊、偷竊、缺乏尊重,只要發現,需要立刻被嚴厲禁止!
剩下的錯誤,都不算需要立刻進入懲罰程序的錯誤,需要對孩子進行口頭制止和警告。
懲罰措施如何進行?
口頭警告
寶寶初次犯錯誤,先進行口頭警告一次,如果他沒有停止行為,可以進行下一步;
懲罰
在家庭中固定一個懲罰角,警告不管用的孩子,應立刻拉進懲罰角進行隔離。
隔離時間以3分鐘開始為宜,期間孩子不能走出懲罰角,走出以後重新計時。
注意:這期間不能和孩子有任何眼神接觸,或者任何心軟的表現
解釋
3分鐘隔離後,跟孩子解釋為什麼要懲罰他,他哪裡做錯了,下次應該如何做。
道歉
讓孩子對自己的行為表示抱歉,並正式道歉。
表達愛意
釋放孩子,並對孩子表示愛意。
用獎懲制度代替只有懲罰。
獎勵好的行為,懲罰不好的行為。
但是獎勵,最好是保持精神或者行為上的獎勵,不要給予物質獎勵,這樣會讓孩子尋求好行為的內部動機,變為尋求獎勵的外部動機。
積極忽視
這個辦法是針對這樣一些狀況
比如:
寶寶在商場看上了某些玩具,但是你沒有給買,他就躺地上打滾,這時候你要怎麼辦?
積極忽視,不要理他。他哭夠了自然會拍拍屁股上的土起來,因為他知道哭鬧沒用。
再比如:
如果寶寶在家裡有攻擊性行為,比如打人。為了防止他出去打別的小朋友,你要怎麼辦?
他打人的時候,忽視他,不要對他的行為有任何反應。他會覺得打人的後果並沒預期那麼有趣,並不會得到愉悅感。他下次就不會打了。
用簡單的行為主義原理,對孩子的行為進行調整,操作簡單,效果迅速,真是居家帶娃必備良方呀。
乾媽育兒 因為在乎 所以用心
更多育兒問題,戳這裡:乾媽育兒
http://weixin.qq.com/q/02w-GflKvy8aP10000003H (二維碼自動識別)
你覺得幸災樂禍是個是么詞?電視劇里以別人的痛苦為樂的變態面目還不夠猙獰嗎?這樣教不出堅強的孩子,他不懂愛不懂包容不懂原諒,只會在別人犯錯之後冷漠的說一句:活該,一切都是你自作自受!
推薦閱讀:
※和父母斷絕關係 從疑問到自救?
※父母情商低是怎樣的一種體驗?
※父母離婚真的不自私嗎?
※我父親去世三年了,媽媽有想找繼父的想法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