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箭筒和無後坐力炮有什麼區別?


很多回答認為火箭筒(攜帶型火箭發射器)發射的火箭彈都是在離「膛」後繼續工作的,實際上是非常不準確的。因為大多數的現代攜帶型火箭在發射時,火箭推進劑在火箭還在發射筒內時就完全燃燒光了,已經很少再有離開發射筒後,火箭發動機繼續工作的情況。平時軍迷津津樂道的美國M72系列、SMAW,蘇聯/俄羅斯的RPG-18/26/27/29系列,瑞典AT4系列,中國的PF89系列等等等等都是如此,其火箭發動機工作時間只有零點幾秒。所以這一點不能成為區分無後坐力炮和火箭筒的區別。

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除了出於對火箭內彈道性能的設計考量以外,很重要的一點是為了保護射手免於火箭發動機尾焰造成的燒灼,降低射手的痛苦和危險。尤其是在反坦克火箭隨著發展口徑變得越來越大,發動機推力也越來越強的情況下。

還記得二戰德國Panzershreck上標誌性的防盾嗎?這麼單薄的一塊鐵皮可指望不上什麼防彈性能,在英文中被稱為「Blast Shield」,本質意義是為了阻擋離開發射筒後繼續工作的火箭發動機噴向射手的熱焰和暴風。因為Panzershreck發射的火箭就是在「膛」內「膛」外都長時間工作的典型。

然而馱著個這麼臃腫沉重的防盾,顯然不能滿足在班排級別由步兵攜行的需求。所以現代攜帶型反坦克武器在設計上為避免正面燒灼射手,主要有解決兩種方法:一種就是像上面所說的超短髮動機工作時間,在發射筒內就直接完成加速;另一種就是用少量推進劑先將彈頭拋至到安全距離,再啟動火箭發動機的「增程式」方法,比如RPG-7。

但是RPG-7在嚴格意義上卻並不能算做「火箭筒」,於是就這裡就引出技術上攜帶型火箭和無後坐力炮的一個關鍵區別:就是理論上火箭彈是不需要發射器具就可以自力飛行的。

比如大家熟知的107火箭炮的彈藥,在應急條件下可以直接架在地上簡易發射;或像BM-24這一類早期的多管火箭炮,沒有封閉的發射管,彈藥直接擺在比較簡陋的發射架上。火箭的推進劑在發動機燃燒室中膨脹後由噴口噴出做功,實際不需要額外發射具的輔助。現代火箭的發射筒其實只起到引導火箭彈射擊方向,收束尾流,以及對火箭彈發射前的保護,尤其是兼作彈藥包裝的一次性發射筒來說。現代一次性攜帶型火箭的發射筒大多由玻璃纖維等輕盈廉價的材料製成,所以可想而知是不承擔推進劑做功時的膛壓的。

然而無後坐力炮則不同,其結構脫胎於傳統火炮。因此傳統無後坐力炮彈藥並不自帶完整的燃燒室,其發射葯在炮膛內燃燒做功。就像把子彈扔到火堆里只會無規律的崩飛一樣,如果把一枚無後坐力炮炮彈直接放在平地上擊發的話,恐怕連蹦都蹦不起來,大概只會在原地亂扭幾下而已。

(德國LG40 75mm無後坐力炮發射原理的示意圖。由圖上可見發射葯做功時的膛壓是由炮膛承擔的,紙質的彈殼在發射時被燒成碎屑從炮尾噴出。PG-7火箭後面的硬紙筒發射葯管也是一個道理)

前面提到RPG-7的彈藥自帶火箭發動機,在彈體飛離射手大概25米左右距離時開始被點燃工作。原理上類似於火箭彈。然而在之前負責安全拋射彈體的發射葯是和彈藥的尾翼一起裝在硬紙殼尾管里的,也是像無後坐力炮發射葯一樣在RPG-7的發射筒內做功的。在地上光把PG-7火箭後面的這個硬紙筒引燃的話,恐怕會更像大炮仗而不是竄天猴。所以雖然聽起來比較奇怪,實際上RPG-7彈藥的原理更類似於「火箭增程無後坐力炮」。

(西方最受歡迎的輕型無後坐力炮——瑞典卡爾·古斯塔夫上堅固沉重的鋼製炮管,比常見的現代一次性火箭筒的玻璃纖維筒的強度和抗燒灼性高得多。炮膛內還刻了協助彈藥旋轉穩定的膛線。)

因為無後坐力炮發射時發射葯的部分推力直接作用於筒身,身體直接緊貼發射筒的射手的射擊體驗不是特別的舒適,甚至對身體還有損害。一些從裝備82無的部隊退役下來的老兵都表示,82無射擊時的震動使得對緊貼發射筒的右耳非常難受。瑞典軍隊對於射擊卡爾·古斯塔夫的安全要求也是在非戰時條件下,每人每天不得射擊超過6次。澳大利亞士兵更是將其的諧音戲稱為「Carl Gutsache(卡爾·胃腸痛)」。相比之下,雖然攜帶型火箭筒在射擊時造成的雜訊和暴風同樣並非一種享受,但是在合理迴避尾焰傷害的情況下,一般射手對火箭筒的射擊體驗抱怨倒不算太多。

(在連續射擊卡爾·古斯塔夫後被震的口鼻流血的瑞典士兵。順便一說,卡爾·古斯塔夫是除了近程反坦克導彈以外射程最遠的攜帶型反坦克武器之一,原因就是得益於其大量採用的火箭增程彈藥,可以達到700-1000米以上。所以同樣說明不討論推進裝置的工作方式而單純用工作時間來分辨這兩類武器是不清楚的。)


看來還是要在這個答案里明確一下火箭筒和無後坐力炮的區別:

火箭筒發射火箭彈,火箭彈依靠自帶的火箭發動機進行自力飛行。

無後坐力炮發射炮彈,炮彈依靠發射葯在炮膛內燃燒做功來推動戰鬥部。

就這麼簡單。

說個題外話。

國內之所以經常混淆「火箭筒」和「無後坐力炮」,是因為國內所謂「火箭筒」往往名不副實:

解放軍在定型武器時,凡是編製給步兵的反坦克筒子,不論發射原理,都稱為「火箭筒」。所以,中國仿製的RPG-2和RPG-7雖然都是無後坐力炮,卻都被定型為「火箭筒」。

從下圖可以看到,PG-2破甲彈(即56式火箭彈)根本沒有火箭發動機,發射葯筒里是黑火藥:

PG-7破甲彈(即69式火箭彈)雖然有火箭發動機,但那個用來增加射程的火箭發動機是在戰鬥部飛出一定距離後才啟動的,發射時也是靠螺接在尾部的發射葯筒,改用硝化甘油雙基發射葯:

某些155mm榴彈炮、120mm迫擊炮也能打火箭增程彈,但它們顯然不是火箭炮,打火箭增程彈的無後坐力炮也是同理。例如國產PW78式82mm無後坐力炮也發射火箭增程彈,但它是編製給炮兵的,所以解放軍就按照發射原理將它定型為「無後坐力炮」,而不是「火箭筒」或者「火箭炮」。

所以,我反對匿名用戶將打火箭增程彈的無後坐力炮歸類為「火箭筒」:

火箭筒和其他火炮的根本區別在於發射原理。匿名用戶說是「火箭彈後面再放上一點發射葯」,然而事實是「炮彈前面再加上一個火箭發動機」。何況RPG-7配用的OG-7破片彈沒有火箭發動機:

如果按照匿名用戶的說法,那麼RPG-7在發射PG-7破甲彈時是「火箭筒」,而在發射OG-7破片彈時就又變成無後坐力炮了?

諷刺的是,SPG-9的原理和RPG-7是完全相同的,僅僅因為個頭比較大,就沒人叫它「火箭筒」了:

呃,說不定匿名用戶等人真的會叫它「重型火箭筒」呢……SPG-9的73mm火箭增程彈還可以用於BMP-1步兵戰車和BMD-1傘兵戰車的主炮,難道2A28也是火箭炮嗎?

那麼在蘇聯/俄羅斯有沒有這種問題呢?沒有。

因為蘇聯/俄羅斯把編製給步兵的反坦克筒子統一稱為「反坦克榴彈發射器」:

凡是可以單人手持發射的步兵反坦克筒子,無論是RPG-7等無後坐力炮,還是RPG-18等火箭筒,都叫「手持式反坦克榴彈發射器」(ручной противотанковый гранатомёт,拉丁字母縮寫RPG);

SPG-82、SPG-9這種無法手持發射的步兵反坦克筒子,就叫「腳架式反坦克榴彈發射器」(станковый противотанковый гранатомёт,拉丁字母縮寫SPG);

至於B-10和B-11,因為被編製為炮兵武器而非步兵武器,就叫「無後坐力炮」(безоткатное орудие)。

PS:吐槽一記谷歌翻譯。

實際上,上面那個是「榴彈發射器」(grenade launcher),下面那個才是「榴彈」(grenade)。

和「反坦克」放在一起的時候,倒是給我自動修正成「反坦克榴彈發射器」了……


這個,說來話長了。。。。。。

無後坐力炮,顧名思義就是沒有後坐力的炮,注意是炮,除了無後坐力以外它的原理和其他的火炮沒有本質區別。普通的火炮平衡後坐力的方法有很多,炮口的制退器,炮身和炮架間的反后座裝置,炮架上的駐鋤,迫擊炮的底鈑等等,無后座炮依靠的是發射葯產生的燃氣

把兩門火炮炮尾相對,同時開火,後坐力就被抵消了,同樣的,打通炮管,在炮彈和發射葯後面再放一顆同等質量的假炮彈,也可以產生抵消后座的效果(當然,真這麼乾的話,打完一仗後方估計就被自己轟平了)。後來,人們採用火藥燃氣代替假炮彈,在炮彈中多加幾份發射葯,發射葯燃燒時,一份負責將彈丸射出炮口,其他部分用來平衡力,這就是現代的無後坐力炮。

%%%%%%%%%%%%%%%%%%%%%%%%%%%%%%%%%%%%%%%%%%%%%%

火箭筒呢?我估計很多人都犯迷糊,因為大部分火箭筒都名不副實。

顧名思義,火箭筒發射的是火箭彈,而火箭彈可以理解為小火箭。此火箭非春節放的竄天猴,也不是英國人18世紀搞出來的康格里夫火箭,現代意義上的火箭必須擁有火箭發動機——讓火箭區別於其他彈藥的根本所在。不管是航天火箭、炮兵的遠程火箭炮、直升機的火箭,還是喜聞樂見的J10射火箭,都必須具有火箭發動機,火箭筒也不例外。

但是說歸說,研究火箭筒的人就喜歡標新立異。早期的火箭筒確實很像直接從火箭炮上拆下來的一個筒,然而火箭一點火,自己的菊花就要遭殃了,畢竟後背比不上鋼鐵耐熱啊。於是有人就打算用別的什麼方法幫火箭彈冷靜地走完出膛後的那一段距離。(無後坐力炮:現在還沒想起我么?)

好吧,就是你了無後坐力炮!於是一些人想到了在火箭彈後面再放上一點放射葯,先用無後坐力炮的原理把火箭搞出去,等飛遠了再點火,於是乎火箭筒走上了一個新階段(前幾天有人說這種玩意不算火箭筒,因為沒有全程點火,我無言以對。。。又有人說RPG是grenade,不是rocket,我想問問長征2號是不是應該叫火箭推進式飛船啊?)

%%%%%%%%%%%%%%%%%%%%%%%%%%%%%%%%%%%%%%%%%%%%%%

但是我們都忘記了一個叫鐵拳的貨,他沒有火箭發動機,但是群眾的力量是偉大的,於是他被一些人「公認」為火箭筒,本來也沒關係,畢竟它太老了,已經不屬於這個時代了。但是有一個傢伙偏偏不學好,非要這個老傢伙——對,AT4就是你,於是乎我又無言以對了,我從未見過如此一個披著無後坐力炮外皮卻自稱火箭筒的傢伙。。。

所以有人在等我的答案么?不好意思,我的答案是火箭筒和無後坐力炮的區別是——名字,隨你怎麼劃分,反正永遠都有幾個另類的傢伙在那挖個坑等著你。


簡單的分辨方法:不用炮管,直接點燃發射葯。彈頭能飛出去的是火箭彈,飛不出去只能在原地燃燒的是無坐力炮


就是看彈藥是否可以不依靠發射器發射,火箭沒有發射器也可以獨立的點火發射(107就是典型),無後坐力炮離開發射器,彈藥就無法發射了。


主要的分別就在於推進劑是在炮管/發射器內就燃燒完畢,還是出了發射器在空中還繼續燃燒。

所以從定義上講,鐵拳其實是無後坐力炮……它的發射葯在那跟館子里就燒完了。

至於RPG7……這貨是先用一段發射藥用無後坐力炮原理把火箭彈拋射出去,然後火箭發動機在空中再點火推進一段——這也使得這貨的側風影響十分奇葩。

最後某答案的「火箭發動機全程工作」就是扯淡的……火箭炮其實和彈道導彈差不多,火箭發動機只負責初始一段彈道的加速,後面大半截彈道都是慣性飛行的。


有一個最簡單的判斷標準:放地上點著了能飛出去的是火箭彈,光冒煙飛不出去的是無坐力炮彈


打出去還冒煙的是火箭筒,不冒煙的是無後坐力炮


有專門炮室,火藥在炮室燃燒膨脹做工推動彈丸,依靠膛線穩定彈道,並有向後噴口抵消後坐力的是無後坐力炮,其他隨意。


火箭筒,發射的是自身具備自我產生動力的彈藥的武器系統,無後炮沒有自我動力系統的彈藥武器系統


黑市價錢比較有意義嗎


發射葯約束部不同。或者說,一個是炸出去的,一個是噴出去的。


彈藥自身是否有推進力是個標準吧?自己的感覺,如果錯了歡迎指正


有火箭發動機的是 火箭筒 靠發射葯推進的是無坐力炮


火箭筒(1-2人)無炮(2-4人)…這要區分在什麼樣的作戰中,建議關注中東局勢。任何武器的性能區別只有在真正的戰爭中才得以體現


火箭筒出管了還有動力推進,初速慢精度差,射程近。

無座力炮用藥包一次發射,精度高射程遠。


靠彈藥自身的火箭發動機推進的,是火箭彈,靠發射藥包打出去的,是無後坐力炮彈,一般情況下。rpg-7是這兩者結合,先用無後坐力炮打出去,火箭發動機在工作。無後坐力炮有膛線的多一些,但是也有滑膛的。二戰德軍的鐵拳和戰後蘇聯仿製和改進後的rpg-2,是標準的小型無後坐力炮,而不是火箭筒。

再用個簡單的比喻,竄天猴就像是火箭彈,二踢腳就像是無後坐力炮(如果底下沒有東西塞著)


火箭的彈體是有燃燒部的,發射出去後仍然可以靠自帶的燃料燃燒加速飛行。而無後坐力炮發射的是炮彈,飛出炮膛後加速就結束了,炮彈沒有自帶的燃燒部


原理不同


火箭筒是土名兒,正兒八經的大名叫「火箭助推榴彈」,就是說相當於帶炮筒的火箭炮一樣,彈藥後面有個助推段,前面是戰鬥部,二者通常是分離的,用時組裝。發射時助推段點火推動戰鬥部向前飛行。

無後坐力炮是的彈藥通常是一體的,反正我這麼些年沒見過分裝式的彈藥,發射前把炮彈從炮管尾部裝填進去,合上炮閂,扣扳機,撞針擊發彈殼底火,引燃內部火藥,推動彈頭飛出炮管,不過現在很少還有需要退殼的炮了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中國維和步兵的單兵裝備?
真實的槍戰和電視里的有多大區別?
為什麼海軍有裝幾十門大炮的巡洋艦,有可以起降飛機的航空母艦,而陸軍沒有類似的戰車?
俾斯麥和胡德,到底孰優孰劣?
中國很多先進的武器是不是很少有裝備部隊?

TAG:軍事 | 軍事裝備 | 軍事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