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日本動畫電影《聲之形》與《嫁給大山的女人》在大眾口碑間的兩極分化?
《聲之形》與《嫁給大山的女人》之間是否存在根本上的不同?
邀我來的盆友感謝你的邀請,感覺你就是拉我來黑《聲》的,依然感謝,不勝榮幸。
題目里這倆玩意沒啥關係的,先說《聲》。《聲之型》的問題不在三觀,而在作者的手法不行,作者的活好,強姦是能強姦出真愛的,活不好,日久生情都讓你覺得彆扭。《聲》是後者,不只欺凌一項,中後期大量的人物變化和關係變化都處理的不好,顯得生硬突兀。
然後是《聲》的口碑,原因很多,主要一點,低齡化的觀眾又有過強的表現欲和被認同欲,不裝逼的說就是小屁孩沒看過啥片子,為了跟潮流看看,就天天神作神作的,這兩年年年四大名著,過完年人氣就滅了,說難聽點沒見過啥世面還想裝作多有品味的樣子。這個在現在很多作品裡都有出現,包括現在的《re:0》《釜山行》,不是不好,而是吹過了。畢竟對有些人來說,他們自己喜歡+大眾認同=神作。
至於欺凌問題,題目里的圖片還是老樣子,「我一個朋友……」,人心隔肚皮。聖母們移步你經歷過哪些校園欺凌事件? - 家庭 這類話題自己去看,看當事人的想法,別你媽個逼的總你朋友怎麼地。
《大山》口碑沒有兩極分化,爛,是大家都認同的。它就是一篇嘔吐物禮讚,除了吐出這坨嘔吐物的人,和寫這篇禮讚的人,沒人不覺得噁心,我也不想多說。
以上。聲之形里的女主角不是原諒了男主,而是一開始就覺得自己給別人添麻煩了,覺得自己會帶來不幸,她討厭的是自己,最後接納的是自己,把女主當成以德報怨的聖母這種理解有偏差。另外,善惡有報,洗白要付出代價,首先加害者要有足夠的誠意和懺悔,才是受害者願不願意原諒的問題。沒看過山那部電影,有偏差別見怪。
生平第一次被邀請,我還以為我已經把聲之形那個答案改得夠圓滑了。
《大山》可能小時候有看過,但是印象不深,看過類似題材的《阿霞》。婦女進城務工被拐,最後被淳樸的農村人民所感動,警察和初戀充當了反派準備解救阿霞的時候,她毅然斯德哥爾摩地留在了大山裡。老電視劇了,我不知道以前看這片的人有沒有喜歡的,可能這片就是拍來哄那些腦子有屎的既不淳樸也沒人性,卻很好面子的一村子強姦犯的,也可能是滿足某些導演的刻奇傾向的。後者我覺得可能性更大點。《聲之形》就是這一種,喜歡聲之形這套的觀眾中,不少人也是這一種。關於前面答主提到《聲之形》對衝突軟化的手法不行這點,覺得有些點可以討論。很多故事新編、新說、野史故事,把原作改得七零八落最後成為另一部名作的情況屢見不鮮,白雪公主改寫,繼母變成好人,西遊記改寫,唐僧去談戀愛,水滸傳改編,去掉那些英雄們無端殺人的情節,讓主角們顯得更有良心……還有人和吸血鬼談戀愛的各種衍生故事,你保准能看到一大群千年不遇,在小說影視動漫里卻泛濫成災的素食主義男女主。如果他們吸血吃人卻還和人類談戀愛,不是一般的觀眾能人受得了的。這在小說里好像叫做道德避讓。
正因為這種手段,才能造出一堆反差萌,惹人喜愛的反派或者反面背景的角色。
「我們殺人放火無惡不作!但是我們知道,我們是好人!」或者「雖然我們是黑道大哥、不良、妓女、強姦犯、騙子,我吸毒販毒家庭暴力是混混!但是其實那只是我的表面,只是因為我孤獨寂寞,我是一個好人啊!」《大山》是對罪惡的粉飾太平,是許多不敢直面罪惡,或者因為不了解罪惡而對罪惡有很多不切實際的美好幻想和自我感動,對被害者的心情不理解的作者的一個體現。《聲之形》明明在校園暴力的體現上做到了(自然,日本人很擅長做校園暴力題材,照著抄都行),卻在反省上不夠,而表現出了作者對校園暴力題材的刻奇想法,還帶著一票看過這部作品和電影的讀者們也露出了和題主截圖一樣的頭腦簡單的想法。認為被害人不夠堅強,不夠豁達,完全無視加害者的罪惡,為了自己腦中感人的動畫結局興奮,並且敵視對這樣的故事發出不滿的人。
本來想要在這個主題上搞得讓更多人接受,並不需要洗白,男主其實在我這身份做好,因為他懺悔了,道歉了,沒有再和女主重逢以後再傷害她。但是男主的朋友在我這身份做壞,因為他們一個都TM沒懺悔,只是看女主痛苦,然後還HE。話又說回來,死不認錯,毫無反省,卻執著自己受的那點自作自受也是某國傳統。
有點離題了。其實聲之形現在好評盛行用一個比喻很好解釋,因為它包裝精美,有京都動畫可愛的人設和美麗的畫面,可以讓人暫時忘記現實,對空想世界之外的聲音毫無反應。而大山是個老片了,被拉出來還是最近幾年網路風氣對拐賣婦女現象抨擊的一個有力的反例,又說得上什麼 口碑呢?大魚海棠幾乎沒人誇劇情卻還是被捧,不也是因為畫面咋看精美,很有迷惑性么?謝邀,你這個問題就是想問我要黑哪一部電影,還用問,我通黑!
這兩個電影都是典型的「物化女性的電影」,女主角天天的被欺負,還要被編劇寫成好像是由於自己錯的原因不停道歉,還要暗戀霸凌者,用一個所謂的真愛洗白?洗NMLGB,這尼瑪是典型斯德哥爾摩綜合征吧,這是三觀正的表現?
《嫁給大山的女人》我草,更吊炸天了,我都懷疑是不是導演和編劇以前是人販子,拍齣電影好給以後的自己減刑,稍微正常的人都不會拍出這樣的電影,還TM的讚揚,讚揚你奶奶個腿,讚揚人販子對山區做的貢獻?還是讚揚老漢捨己為人解救拐賣婦女到山村?
不過最噁心的是這就是真實的案例,傻逼導演還排成電影來歌頌,我只想跟導演說句話:如果你真覺得這個事情值得歌頌,那你就把你媽賣山溝去,歌頌你媽去!
謝邀。
對於不同的問題,要使用不同的方法解決。
1對於拐賣、霸凌、勒索等等一類的事件,一直有兩個需要的問題。
一是,這類事件存在理論上發生的可能性但並未發生時,怎麼預防其發生。
二是,這類事已經發生或無法避免發生之後,怎麼公正的保護和懲處各個當事人。
對於問題一,解決方法是道德教育和已有案例的宣傳。
對於問題二,解決方法是建立健全立法、司法的制度,並提高相關執行力和執行效率。
大原則是這樣,但到了具體事上就必須就事論事。
2校園霸凌和拐賣的本質區別是:在當事人無法或不主動時,是否廣泛存在可依靠的第三力量。解決1中的兩個問題。
校園霸凌是有的,學生的霸凌,平時有各方的道德教育,真的出了事,也是可以依靠家長、老師、學校進行調解。實在不行,還有可依靠的法律系統。
拐賣就不一樣了。在偏僻的山裡,學校幾乎沒有,道德的具體內容被極端扭曲,公安系統依法解救時,當地人會一致認為解救人員是罪大惡極。在拐賣的事件中,受害者完全沒有可以依靠的、能解決問題的第三方力量。
3從這些受害人的角度想,受害人應該懷有寬容的態度嗎,應該原諒加害者嗎,憑良心說,最好是有。但是,沒有也可以,沒有也絕對絕對不是錯。
4這個事尷尬的地方在於,一旦由非當事人提出,或讚美受害者的寬容,就極大的存在聖母婊的嫌疑。
我的寬容,是我的選擇和我的高尚,但是,輪不到別人來碎嘴或者雞婆。
5強大的第三方還有一個重要的存在意義,那就是保證受害人寬容的正確理解。
做出拐賣、霸凌、勒索等等一類事的人,其思想人格必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此時,受害者給予的寬容就極有可能被犯人,向著懦弱、受虐傾向一類的方向去曲解。強大的第三方的存在意義之一,就是糾正和消除這種曲解的存在。
6《聲之形》還是稍稍體現了第三方力量的有效介入的(白髮校長一句話促使將也家人去道歉),但是《大山》這邊就。。。。。。請回看4、5條。
7糾錯機制的嚴重缺陷必然導致容錯率的極度低下,這時候放出風險不為零的解決方案,不被罵就見鬼了。
謝邀。
你這個問題問得莫名其妙,能不能簡單講講劇情和大眾評價是什麼樣的。我沒看過《嫁給大山的女人》,只知道這是個給人口拐賣強行洗地的片。
由於問題太過模糊我不知該怎麼回答。所以要我說跟《聲》有什麼本質區別,我只能說:一個拍出來給二刺猿樂呵,一個拍出來給「高尚」的人樂呵。—————————————————————————
看了下高票,喂喂,說京都手法不好怎麼回事……沒聽說過替身使者是會互相吸引的嗎……
要是真有相似的經歷不會無法理解的(時間段高中)。三觀不正是確實存在的,霸凌那麼浪漫我是不信的。重複一下我講了很多次的話:是個頭腦正常的人都知道,《聲之形》這故事放到現實中的天朝學校完全就是另一副模樣。
這部電影就成功在氛圍營造,在浪漫主義者看來確實很棒。只看過聲之形,但是據我所知,對聲之形的評價並不是兩級分化。我是聲之形極端黑,我想盡我所能的把聲之形(僅限完整版電影)帶給我那噁心的要吐的體驗表達清楚。無論聽誰的分析變成吹,或者一開始就是吹的人,可以把我拉黑了。雖然一開始這部電影確實兩級了,但那只是兩邊人裝的很懂而已,後來有些影評給出了中和(不是中肯)的評價,所以兩邊人沒有立場的混合在了一起,這種立場毫無意義。現在大多數都是中立了吧?雖然但是這種句子屢見不鮮。如何看待兩級分化?挺好的,因為這些貼近於生活。有些句子戳到了人們的痛點,也有人感受不到。有些場景人們不能感同身受,也有人身臨其境。你說這個句子矯情,也有人喜歡,你們大概辯解幾句,這是小事上的不同。可當你的痛苦,你的絕望與別人不一樣,這時候就要打起來了。
在知乎看到一句寫聲之形的話:
一次為賊,非一世為賊。我認為這是分事情的,當你對他人的毀滅讓一個人絕望,一個家庭痛不欲生。一次為賊,終生為賊。只看了聲之形,就說說聲之形吧三觀奇歪,錄音效果極差,人設極不合理。
說三觀,硝子的媽媽彷彿成了最大的惡人,導演什麼心態。
再說錄音效果,有兩個地方讓我印象深刻,片頭主題曲響起,我TM震驚了,我是在電影院嗎?這聲音怎麼和廣場舞喇叭里放出來的聲音差不多;電影高潮的地方,硝子跳樓之前的煙花聲,明顯不是錄的而是電腦合成的,而且合成水平捉急,聲音明顯比真實的煙花聲降低了很大的頻段,本來是梆梆梆的爆炸聲,成了咚咚咚的重低音,好齣戲。 最後人設,男主本來是做事從來不考慮後果,不管別人感受的惡霸,在休學反省之後突然變成了聖母,成為全篇正能量的擔當,這口雞湯我實在咽不下。(如果你咽得下也請看完再噴) 大家想想小時候欺人太甚的人是什麼樣子的,沒經厲過的看看校園霸凌的視頻,我講講我的經歷。我從小學開始住校,而且身材瘦小,又比同班同學小兩歲,所以從到初中經常被同學欺負,比如撒尿到我床上,把我新買的手錶搶過去摔碎,把蟲子放進我的衣服里,往我嘴裡面塞髒東西等等,這些人呢,基本都是同一個樣子,家庭條件不好,導致家教不好,學習成績差,趕於和老師叫板,而且這些人往往有一些追隨者,成學校里的扛把子,上高中之後我再沒被欺負過,因為我考上重點高中,欺負我那些人無一例外的上完九年義務教育就輟學,或者去上技校之類的,從此我和他們人生不會再有任何交集。
那麼一個如此垃圾的電影為何能在日本獲獎呢?還是最佳編劇。我突然想到這電影代表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人對世界的懺悔,女主硝子代表中國和其他被害國,男主石田就代表日本自己,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男主對女主肆無忌憚的霸凌,對女主造成巨大的負擔和傷害(助聽器1萬元一個算,八個就是八萬元,還把女主耳垂撕破),隨著老師(代表美國)的強勢介入,男主(日本)的盟友們紛紛投降,被出賣,至此校園霸凌(戰爭)結束,男主也因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休學,打工賠款,姐姐的耳垂也被女主媽媽(代表中國對日本的仇恨)撕破。戰爭結束後,日本民眾對戰爭進行了深刻反省,終於認識到自己的錯誤,開始道歉彌補,希望得到被害者的原諒,但是植野直花(代表以安倍為首的企圖洗白日本重新調起戰爭的主戰一派)並沒有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繼續做惡。後來女主媽媽和植野掐架那一幕大概就是在放映國人打雜日本車,抵制日貨這些現象吧。電影最後男主女主感情升華,就像現在大家越來越喜歡日本漫畫,越來越愛日貨,中日實質上已經成為互相離不開對方的貿易夥伴,當然這時候植野(日本主站一派)和硝子媽媽(中國讎日派)還在互相不服。
聲之形講的是校園霸陵者自食惡果,被欺凌者有強烈的自卑,最後雙方互相理解突破心魔的故事。大山表現出來的更多的是對世界整體的惡行的妥協。換句話說就是一個是壞人浪子回頭,符合一般價值觀。另一個就什麼都沒能做到只能嘉獎一下受害者偏偏政府還覺得自己做得不錯,很多人就會感到很不服氣。 校園霸凌和拐賣人口都是非常直觀且基本不會死人的但是偏偏很難避免的傷害,最後事件爆發後受害者的血淚控訴就比其他的案件要慘烈很多,很容易引發民眾的同情。其實本質這不過是一種倖存者偏差罷了。現實中沒有造成嚴重後果的校園霸凌和收買人口哪有受到懲罰的…… 兩個片子都讓我感覺很真實,隨時都有可能在現實中發生,一點都不完美、簡諧。這讓我想起了去年的re0的男主的糾結和懦弱花樣顏藝,也就難怪都有褒貶不一的現象了。 現實很殘酷也很曖昧,人物懦弱曖昧、遇事不果斷、善惡不分明、對待現實無力反擊等等毛病,在文學作品中引入過度的現實,會讓很多人感到嚴重不適。聲之形很明顯不夠本質,人物刻畫還是有點走極端,所以部分人還是能接受的。
謝邀合不合自己的價值觀,聲之形口碑不分化反而奇怪了,畢竟不是吉卜力和迪斯尼。
至於《嫁給大山》……雖然我沒看過,不過一般都是差評吧
謝謝邀請。但是《嫁給大山的女人》我沒看過啊~~~沒看過不敢多嗶嗶
謝邀,聲之形口碑也不是特別好。但兩者相比來說確實很大聲之形的討論點在於當加害者變成受害者,原先的受害者是否應該原諒加害者。這個問題其實就是見仁見智,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再加上電影質量上乘,所以有人感覺不錯,有人感覺三觀歪。但大山這電影。。。。。。。。直接給一個犯罪行為洗白,口碑那麼差不是沒原因的
沒看過山的女人,就說下個人對聲之形的理解。日本編劇很擅長把生活中小事物描寫的很感人,舉個例子墊底辣妹裡面父親送女兒考試途中給幫助別人,女兒看到這一幕完成和父親和解就讓我非常感動。ps,聲之形媽媽在男主自殺後那段對白也非常讓人感動。這樣的故事如果看入戲了,引起了感情共鳴就會感覺不錯,如果跟上作者思路就會覺得好,沒跟上就不喜歡。聲之形他可能讓人沒能理解作者想法,他故事主旨就是講男主對自己欺負他人過往這事的贖罪。一開始那段自殺就是表示這個主旨。但這個主旨表達並不是那麼好,後半段感覺是女主在原諒欺負過她的人。所以有人評論不喜歡這個片的三觀。(哪裡都有拿三觀佔道德高點的人呀)這可以參考未聞花名,設定很像,因為童年而陷入孤獨的男主,突然出現的女主,再次相遇互相原諒的配角。區別就是未聞是拿復活當引子引出故事,而聲之形主旨卻是贖罪,但故事是女主原諒他人。所以這可能是他人沒get到點子的原因。再有這故事其實塞了很多東西,但卻沒講清。每個人都有故事和設定,比如那個說自己沒欺負女主的女的(我至今不知道她是不是對的),還有女主唯一朋友的故事,女主媽媽對自己女兒看法還有對欺負過她的人看法(聽說醫院下跪被刪了,這意味著他們之間的和解,有點可惜,也算是男主贖罪的一種),戲份最多的青梅竹馬看不慣女主在利用自己的缺陷,不合宜的拿出本子,讓氣氛很尷尬,所以才不喜歡女主。這些可能是導致口碑不好的原因。這只是一個看動漫看的蠻多,並且會思考故事的死宅個人感想,因為被邀請才回答的,不喜勿噴。先聲明下,我就是個鹹魚,隨便逛逛知乎,不懂為什麼會被邀請,有大佬可以解釋下為什麼我會被邀請嗎?
動畫和真人電影?有什麼好比的??找黑!
謝邀, 沒看過《大山》但看過相關影評,大概對電影的內容和主題有了解, 《聲》則只看了漫畫,聽說電影對漫畫的劇情改編沒太傷筋動骨,那麼就以此做分析。題主要問《聲》和《山》有何根本區別,應該是想問為何觀眾對《聲》是褒揚多於批評而對《山》則是惡評如潮。在我看來,首先兩部片子的取材就不同,《聲》關注的是校園霸凌,《山》是婦女拐賣,由於貴國大部分人對未成年犯罪以及校園欺凌的過分寬容,大部分觀眾其實對《聲》的題材是「陌生」的,甚至把《聲》看成一般向青春戀愛物語,另外這部漫畫雖然在諸多細節方面處理不夠細膩,人物感情變化過渡生硬等諸多問題,但對於早就漠視「校園霸凌」的觀眾來說,《聲》作為一部青春劇還算是不錯,最後京都的加持也不容小覷。《山》的取材則是貴國長期存在的婦女拐賣問題,這個問題對於對「打拐運動」並不陌生的廣大觀眾來說,容易激起共鳴,另外《山》中延續了TG文宣一貫將「白事」辦成「喜事」的價值觀無視角色個人情感強行拔高電影主旨,對基層腐敗漠視,對法律的褻瀆,這些東西在當今網路媒體的加速發酵之下,瞬間引爆輿論,導致批判不絕於耳就不難理解了。題主截圖所示也正好說明了貴國部分群眾邏輯混亂的毛病,永遠拿個別人的成功來說明問題的合理,也難怪近些年「讀書無用論」甚囂塵上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