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選擇好的教育還是選擇家庭團聚?

我和愛人異地6年了,我的工作比較穩定,他由於工作性質,今年才調回北京穩定下來。孩子(女孩兒)快到上學的年齡了,我們現在對是否團聚很糾結。我所在的城市可以給孩子很好的教育(省級重點),但是我們就必須一直這樣兩地;如果去北京,北京學區房買不起,集體戶口派位的學校是所在區倒數的學校,家庭團聚了,但是孩子的學校教育不好,怕誤了她的前程。到底是學校教育重要還是家庭團聚給孩子一個完整的家重要。


題主,我和你的情況非常相似,兩地分離五年,孩子兩歲多。面對的兩難困境也是一模一樣。

所以想和你談談我的看法。

我在小學做班主任老師,現在教了三屆學生,實打實和一百多個孩子的家長進行過長期深入的溝通。其中有一半多都和你我的情況一樣。而且現在這種家庭呈現越來越多的趨勢。

我稱這種父母長期兩地分離的家庭叫假性單親家庭。孩子只有父母一方承擔著幾乎所有的教育養育責任。而且,絕大多數都是母親在承擔。

憑著自己教的這麼多家庭不同孩子的經驗,和我自己的切身體會。我想給你的一點建議。

如果你的孩子是男孩,權衡利弊,我認為,你應該和你先生團聚。男孩子在中小學階段,父親的陪伴尤其重要。我所接觸過的假性單親家庭的男孩子,有一些共性的特點:軟弱,愛哭,害羞,固執,容易灰心。和其他父母都陪伴身邊的孩子進行對比,結論顯而易見,這些特點和孩子父親的陪伴長期缺位有密切聯繫。

於是,這群孩子在人際交往上出現問題的情況特別多,欺凌別人和被欺凌的情況也比其他孩子多。同時,成績方面,大多數都不夠理想。

還有,由於是母親一個人教育男孩子,她的壓力特別大,很容易焦慮,如果孩子成績不好,那這個母親的心理更容易失衡,對孩子的教育更會走極端。千萬不要自信地以為自己能調整好,當你進入那個環境,看到周圍孩子都比自己家好,比自家的省心,你的心理落差是巨大的。

再說男孩子和父親短暫相聚的過程,那也是負面影響眾多。一般有這幾種:1、覺得特別虧欠兒子,一回家就開始陪兒子出去大玩特玩,胡吃海喝幾天。2、聽了母親的控訴,回來對兒子拳打腳踢,把女子單打升級為混合雙打。3、給兒子一大筆零花錢,讓兒子隨便買買買。

相信不用我分析,你也知道這幾種團聚模式幾乎對孩子的成長是毫無益處的。而真正在那幾天能做到高質量陪伴,不扯母親後腿的父親,我還真沒見過幾個。

總結:如果你家是個男孩子,如果你家先生比較懂教育,或者對你的教育理念比較認可,也願意聽你的。同時,他能每周抽出兩天回來陪伴你們,你為了好的教育資源繼續兩地分離,也並不是完全不可行。不過綜合來說,還是家庭團聚對男孩子更好。

你肯定想問,難道就沒有父母長期分離兒子又特別優秀的情況嗎?當然有,不過我只見過一個。那位母親自身的素質之高,對孩子的教育之用心,是我目前僅見最好的。而且人家一直在努力團聚,終於在小學三升四的時候轉去父親的城市了。

那如果題主家是女孩子,當然依然還是家庭團聚好。不過如果你本地的教育資源比北京能上到的學校好太多,我倒覺得,可以考慮繼續留在本地。因為長期母親單方面教育的女孩子,和其他女孩子,在性格,抗挫能力,人際交往,成績方面沒有明顯差別。反而我教過不少非常優秀的女孩子都是母親一人帶出來的。(這裡不是說父親對女兒的培育不重要,切勿斷章取義。只是相較於男孩子,父親長期教育缺位對女孩子的影響略小一些。)

好的教育資源現在是很稀缺的。權衡利弊,留在本地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當然,也需要你家先生比較懂教育,或者對你的教育理念比較認可,也願意聽你的。同時,他能每周抽出兩天或者每月抽出五六天回來陪伴你們。

最後說明,我憑經驗,也只是從對孩子影響的角度來闡述,不考慮夫妻感情生活,不考慮題主去北京收入幾何等方面。同時,並沒有數據來支撐我的看法,所以不能保證準確嚴密的科學性。

還想告訴題主的是:這兩個選擇沒有對錯,也沒有哪個更好,不管選了什麼,都不用後悔。如果選擇了家庭團聚,就要對孩子的教育多上心一點,能力範圍以內為孩子選擇更好的教育資源,用開放發展的心態去引領孩子的成長。如果選擇了兩地分離,就要注意父親的高質量陪伴,希望你們都能多讀一些教育方面書籍,給孩子更健康的心態。

祝孩子茁壯。祝家庭幸福。


我就說兩點:

第一、名校還是一般的學校不是成才的關鍵因素,孩子成才的關鍵因素在於孩子成長的家庭本身。家長的思維方式、生活態度、養育孩子的方式和認識世界的方式。優質的家庭教育才是對孩子最重要的教育。

思維方式、人生觀、自我認知、生活態度,這些東西雖然很抽象難以表達和量化,但卻是造成人與人之間的巨大的差別,所謂人生贏家和loser,重要的倒不是錢,而是在於思維方式的差距。

當然能提供更好的優質學校資源是也是很重要的,要根據自身的經濟條件去選擇,但不要顧此失彼,忘記了最重要的家庭教育。

第二、和諧的家庭氛圍、和諧的夫妻關係和父母的陪伴是給孩子最好最好最好的禮物。

孩子從父母、家庭中得到愛、安全感和滿足。從和父母的關係中學到親密關係的建立和自我性格的養成。當夫妻關係不和時,必然會影響到孩子的心理狀態和性格,很多成年人的種種心理問題歸根結底都來自於原生家庭的各種缺陷。

最後,你想要孩子成為什麼樣的人,自己就首先成為什麼樣的人,如果你的理想和現實有差距,那麼你就採取行動改變自己,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這是亘古常識:好夫妻好父母勝過好教師,更勝過「好學校」


既然已經異地6年了,僅從你提供的信息來看,只考慮對孩子的影響的話,我更傾向於繼續異地吧……

一方面,分開那麼久之後再次住在一起,是需要磨合期的,尤其是算算時間,你們之前住一起的時候還沒有孩子吧……有孩子之後的作息改變,我相信你深有體會,但你的愛人並未經歷過這個過程,恐怕一開始會不適應。這又撞上孩子換新環境的適應期,還是挺考驗的。如果你們最終仍然選擇團聚,也請對此有心理準備,共同面對。

另一方面。。。買不起學區房。。。那甭管什麼檔次的學校,有可能擠進西城海淀嗎?擠不進的話真的就算了吧,小升初和中考都鎖區,而其他區縣的高考成績真心。。。

如果能擠進西城海淀,請在權衡的時候記得考慮課外班的教育支出。雖然外省市恐怕也有這筆支出,但價格上或許有差異。

至於不團聚對孩子的影響,我反而覺得還好。

雖然爸爸不能參與教育很可惜,但是夫妻教育理念有分歧對孩子造成傷害的案例也不少。我並不清楚您和您愛人在這方面的溝通怎樣,所以無法判斷這是有利還是有弊。

當然,相信您和愛人不會僅僅考慮對孩子的利弊。畢竟你們兩人的感情,對家庭也很重要,甚至其實更重要。

我的意見只能給您參考,您和愛人一定比我能看到更多,考慮到更多。無論選擇了哪一邊,祝好。

===

考慮到其他答主對「家庭教育很重要」這個事兒談了很多,

作為中和,我補一段:家庭教育不是萬能的

如果最後選擇團聚,請認真考慮孩子的學校問題。

不要小看學校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學齡期的孩子,一半以上的時間都耗在學校,

家庭教育的影響力是逐年下降的,同伴對孩子的重要性不容小覷。

尤其是初中前後的孩子,家長說到死,不如同學一句話。

糟糕的家庭教育可以毀掉一個孩子,糟糕的學校教育也能。

如果學校檔次差距不大,咱們指望家庭教育來彌補就ok。

如果學校檔次差距過大,那家庭教育真不是萬能的。

用成年人容易理解的例子來說:

全國前五的大學,和全國前三的大學,挑哪一個區別沒那麼大,自己努力更重要。

但985的大學,和二本大學,差距就不是靠個人努力能彌補的了。

這就是為什麼前面我說,

如果買不起學區房,但能擠進西城海淀,還可以考慮,畢竟咱們小學期間多努力,初中高中還有可能去個好學校。

但其他城區並且非名校,跟「我所在的城市可以給孩子很好的教育」,恐怕差距過大,不是家庭教育就能彌補的。

不要迷信北京高考優勢,

同樣的財力,如果在外省市你能拿到上等馬,而在北京只能拿到下等馬,

那上等和上等比,或者下等和下等比,北京是不是厲害,跟你是沒什麼關係的。

關鍵還是你能拿到的這兩匹馬究竟誰優誰劣。

--

有興趣了解更多北京教育現狀的話,

推薦閱讀「萬萬爸」寫的博客/論壇文章(二不小心的日誌)

以及「小石頭侃升學」(xiaoshitoushengxue)這個公眾號。


本問題問得就不對。因為混淆了教育的本質。好的教育與家庭團聚之間,不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和範圍..

為了所謂好的教育而犧牲家庭團聚,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理由是……………

常見的錯誤有以下幾個:

1、將教育窄化成學校教育

家庭生活,是好的教育的最核心的基礎。兩者不是非此即彼關係,而是前者是後者的要素。將好教育窄化成學校教育,是很多教育誤區的開始。

完整的教育是家庭、社區和學校三個要素的結合

2、將教育窄化成知識教育甚至應試教育

現行教育的弊端就是將教育窄化成知識教育,進而狹隘化為應試教育

教育的多因素圖示

教育的莫爾法則表明,好的教育包括三部分,每部分都要各佔三分之一時間:

1)服務

2)手工

3)知識

服務是第一位的,其他手工外顯學習和知識的內顯學習,是為了服務而做預備的。孩子從一出生,就要當做服務者來對待。Ta消費價值,也創造價值。

基本的服務,是從家庭開始的。不僅包括家務,而且包括家庭的布置,活動的設置(比如家庭遊戲,家庭音樂會等)。沒有家庭,何來家庭服務。

3、忽略家庭作為最重要的教育機構

家庭的核心功能圖示

將家庭只當作生育和提供經濟支持的單位,忽略了家庭作為教育原點的態度,是這個社會很多悲劇的起源。

家庭的重要性另一個要點是學習和建立人際關係。

家庭里孩子有的「三個學會」:

未成年學會如何做兒女

成年後學會如何做配偶

生育後學會如何做父母。

孩子要親子見證到你們夫妻相愛互助,也要不斷感受最親密的父愛母愛,同時在家的港灣里學會彼此相愛和互相服務。

沒有這個訓練,孩子

到了青春期就會叛逆

到了成年就不會戀愛

到了結婚年齡就恐婚

到了生育年齡就恐育

孩子成為人才、成為天才都不算教育最重要的目標,也不算教育的首要目的。如果以此為教育開展的基本依據,是捨本逐末。

4、將教育窄化成灌輸教育

自我決定理論圖示

根據主流的自我決定理論(Self-determination theory)研究發現,一個人內在的需要和人格三個方面得到滿足,人才能最好的發展,即自主,能力和歸屬感

英文參見Self-determination theory

中文參見自我決定理論_百度百科

如果家庭沒有給到孩子基本的歸屬和親密感,孩子在其他環境也會遇到很大障礙。此外,自學是自我決定理論在學習領域的應用,而教育的本質實際上就是自學。孩子通過不斷自學,就能在能力上迅速提高。灌輸模式的教學不能讓孩子產生知識興趣、真正技能和創造力。

關於孩子學術的基本判斷是,給任何一個健全的孩子一個圖書館,在不摧殘干擾的情況下,孩子會自動成為一個知識淵博,思維能力強的人

所以,不要太考慮所謂的學校教學質量。而放棄家庭這個教育的磐石。

…………回答完畢………………


北京的教育實力不差,其實你可以選擇……唔有北京高考區的地方上學……這個政策的……還有看家長的家庭教育好不好,好就團聚。如果沒事就吵架,家庭不算和睦還是住校一類比較好……


因為家庭變故來到北京,一直沒有買房。

從初中到大學,爸媽都把家租在了學校附近。

本來不覺得有家人在一起有什麼重要的。別人說哎呀你們家真好就在旁邊,我心裡總會嘀咕一句,好什麼呀,我們家沒房沒車的,這才不是我的家。

上了大學,人家一學期回一次家,我一星期回一次,同學說哎呀你家真好,就在旁邊,要是我都不願住宿。我心裡也嘀咕,是我爸媽太粘著我們,父母遠了玩起來才自由啊!

大學畢業了,我到福建玩了10天,回來的時候遇到颱風,動車停運,飛機航班取消,我一個人在酒店,突然真的好想回家,一個人大哭打電話給媽媽,爸媽在電話那一頭既擔心又覺得好笑,覺得我這麼大一個人了,怎麼就哭了。

我突然覺得如果家不在旁邊,我可能會有無數次這樣想回家的場景,但是21年過去了,我家始終在走路10分鐘以內的範圍,我總是能在任何想的時候回到家,所以我這才會是我第一次哭著想回家。

是,教育是很重要,但是親愛的,說實話,遺傳已經決定了很大一部分,好學校對孩子有感染監督的作用,這個得承認,但是在孩子成長的時候,或許他碰到更多的難題不是來自於學習,而是身心的。

另外,其實你可以算一下,你和孩子整個人生能夠相處的時間,還真不多,除去他待在學校的時間。如果你是想要讓他去學校接受更好的教育,那僅是讓他上好學校,好教育應該要另說。

當然每個人的追求不一樣,想要的東西也不一樣,最後還得你自己選擇。

我說最後一句,我覺得吧!

永遠不要篤定犧牲一樣東西一定能換來另一件東西。

別最後跟孩子說,我當初怎麼怎麼犧牲,你怎麼還不好好學,他不欠你的,所以做決定的時候別太委屈你自己了。當然這是叮囑。

也許不犧牲還能魚和熊掌都兼得。因為這是人生啊,又不是交易,誰知道呢。


為了學習捨本逐末是不提倡的,我閨密的家庭也是因為工作和學習原因,父母長期分居。即使那個時候我們才初中,我也可以感覺到,這對她的心態會產生很大影響,這些影響不是良好的教育能夠彌補的。初一她樂觀開朗,成績也很優秀,但是到了初三,因為父母長期不在一起,感情不深,她總是在母親偶爾來的時候會有不適感,而且父母一吵架,母親就很久不來家裡,到後父親出軌,以離婚告終,閨密的成績也是一落千丈,並且一直到現在二十幾歲了,她用了很多年才調整好心態。雙方分開,主要是缺乏溝通導致。

當然,分居不一定會導致這樣的結果,但是作為一個小時候父親也長期出差的過來人,還是強烈建議樓主選擇家庭團聚。


問問孩子的想法呀!這是應該最先做的事。然後再來尋求更多的意見作參考。

孩子是這個抉擇的當事人,也是整個問題的核心。結果沒有一個人想起要徵求孩子的意見?

按照題主所說,孩子已經快到上學的年齡了,那她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和願望了吧?

題主您確定自己單方面的決定孩子一定能認同?

還是您覺得就算她不認同,您也可以勸說她認同?

或者就算她現在不理解,將來也一定會明白「媽媽這是為她好」?

一廂情願地「為你好」,我不知道題主有沒有被這樣對待過。

但我知道大部分有過這樣遭遇的孩子,都會怨恨父母一生,哪怕最終明白了父母是為 ta 好。

孩子的想法和意見,需要得到父母的尊重,應該得到父母的尊重。


我在農村辦過暑假補習班,,感覺父母在身邊的孩子無論是性格還是學習能力都明顯優於留守兒童(不過留守是跟祖輩還是單親我不清楚)


選擇好的家庭團聚


1,如果小孩能在北京高考,繼續異地,外地上學,北京高考,臨近高考的時候,請家教輔導北京卷,需要在北京就讀的,那你就辭職來京,專職陪讀。

2,如果小孩不能在北京高考,老公辭職,去你的城市工作,無非犧牲點事業,別捨不得,除非你老公的事業發達可以換國籍或者送小孩本科留學。


請從理性的角度幫我分析分析


如果夫妻不團聚,為什麼要結婚呢?不如離婚好了,共同負擔撫養費罷了,定期探視。雙方都可以另找伴侶,感情有寄託,而不是全部寄托在孩子的教育上。


很明顯這個問題是矛盾的。理智客觀不到哪裡去。

要家庭團聚還是要學區?

要健全性格美好童年還是要學區?

有很多在好學校里,性格自卑,極端的孩子都是因為單親環境下成長大的,這些經歷會影響孩子很久。比你想像的要更深刻。

但是有些父母根本不看重這個。他們就是要好學校。省心,有面。

全看父母的價值取向了。


家庭教育也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父母雙方一方的缺失是不利於家庭教育的


可是北京的高考多大優勢啊!你所在地區的教育得花多大力氣才能補齊了這個差距?


推薦閱讀:

糟糕的家庭教育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為什麼我的女兒如此之懶?
被愚蠢的父母養大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剛生了寶寶,父母總是不願意讓我們自己帶孩子,怎麼辦?
如何解釋部分優秀教育工作者無法讓自己的孩子優秀的事實?

TAG: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