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間的相互作用是如何決定晶體的晶格類型的?

為什麼有的是體心立方,有的是面心立方。他們本質的差別在哪裡?


對於晶體這樣一個宏觀體系,它遵循的原則是自由能F=U-TS最低。

當我們討論晶格的時候,我們可以忽略溫度的效應T=0K,只考慮能量最低U(低溫下,原子只是在以晶格為平衡位置的小振動,高溫時,振動變得劇烈,晶格不復存在,晶體融化)。

對於惰性氣體晶體,主要是范德瓦爾斯吸引力和泡利不相容原理的排斥力相互競爭。這時候問題可以簡化為最密堆積的空間幾何問題。所以惰性氣體晶體一般形成空間堆積比例最高的面心立方。但是He例外,由於He原子最輕,量子漲落最強。

對於金屬晶體,主要是電子和離子的吸引相互作用和電子的動能相互競爭。這時候離子之間一方面希望盡量靠得近來降低結合能,另一方面又希望離子間留有空隙來降低電子動能。所以鹼金屬晶體一般形成堆積比例相對次之的體心立方。

對於共價晶體,主要是通過共價鍵的形成來降低體系能量,所以這時候形成的是空間堆積比例最低的金剛石結構。

然而上述只討論了最簡單的幾種情況。對於更加複雜的晶體,需要考慮更多的因素,比如離子晶體的靜電能,氫鍵晶體的氫鍵。對於過渡金屬,又要考慮局域的d電子。

但是基本原理還是降低體系能量,在多種競爭機制下達到的平衡態就是對應的晶格。


可以說這個問題依然是固體物理一大中心議題。

原子間的相互作用是如何決定晶體的晶格類型的?

原子間相互作用決定了自由能的形式,晶體的熱力學穩定狀態在自由能最小的構型下得到。當然,現實世界還有很多熱力學亞穩態晶體,例如金剛石,只要在動力學意義上穩定即可,物理上對應自由能局部極小值。

為什麼有的是體心立方,有的是面心立方。他們本質的差別在哪裡?

依據上面的原則,將這個問題翻譯成定量的語言,即,體心立方和面心立方,誰的自由能更低。

一個很初級的理解是,

1、兩者填充率不同,於是偏愛緊密堆積的,傾向於填充率高的面心立方,反之則傾向於體心立方;

2、兩者配位數不同,如果原子不是各向同性,而對配位數產生限制,具體材料具體分析。

然而這個理解其實十分naive,例如說「偏愛緊密堆積」這一點,就很難判斷。舉個例子,鹼金屬和貴金屬的價電子數相同,然而鋰鈉鉀是體心立方,銅銀金則是面心立方。再比如同一族的鹼土元素,鈹鎂鈣鍶鋇鐳,晶格結構從六角密堆變到面心立方又變到體心立方。這還不算最坑,還有的元素隨著溫度增高,時而體心,時而面心,時而又變回體心。以上說的還都是單質金屬,合金或者化合物更複雜得多。

來自wiki的晶格結構周期表(標準狀態或熔點附近),fcc即面心立方,bcc即體心立方,hcp即六角密堆。

凝聚態物理的一大目標,就是用同一套模型和計算方法,重現這個周期表,當然,目前還遠遠做不到。

回到為什麼是面心/體心的問題,一個放棄治療的回答是,這只是常溫常壓下的一個偶然,換到木星表面,這些材料就不是這樣的晶格結構了,而一個專業點的回答是,這由自由能決定,然而我們並沒有普適的計算方法,凝聚態物理太弱了,要麼就是超級計算機太弱了。

----------------------------

其實有點答非所問,最適合題主的應該就是每本本科生固體物理教科書里「晶格結構」一章,當然在教材上是不會看到這種吐槽的,上面只會說,惰性氣體是面心立方,而金屬可能是面心、體心也可能是六角。然而知乎上應該還是有不少在相關領域工作的博士生的,所以姑且發出來,期待更專業的回答。

可能相關的文獻(關於金屬中的結構相變,例如fcc to bcc):Rev. Mod. Phys. 84, 945 (2012)


我很想給題主好好解釋,確實因為還在做這方面的工作。

待兩年後詳細解答。


先馬一下,二老板的一篇相關文章即將出爐,解釋了各種不同potential的粒子及其組成的晶體結構之間的關係。

忘更新了。。。文章在這,雖然不是原子,但是差不多一個意思吧(可能

Self-Assembly of Colloidal Nanocrystals: From Intricate Structures to Functional Materials


推薦閱讀:

用 Levi-Civita 符號升降指標,有何特殊之處?
Braid group都有哪些應用?任何領域都可以,比如物理學、密碼學等等。?
群論和拓撲學有什麼關係?

TAG:固體物理 | 晶體結構 | 群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