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債券發行期限一般都是 3、5、7 年,而不是 2、4、6 年?
債券市場 投資銀行
這個問題也困擾了我很多年,一直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所以我這個回答可能不靠譜,只是個人經驗,僅供參考。歡迎大神一起討論。
總體來說,我認為應該僅僅是習慣。就好像左行還是右行一樣的習慣問題。
首先說中國國債發行的關鍵期限,基本是1、3、5、7、10、30、50年。其中30年(如果沒有記錯,這是2016年新加的關鍵期限)和50年的屬於超長期國債,發得少。此外,今年也在增加2年的國債發行,目標是完整曲線。實際上,我國的財經監管處處以美國為範本,國債關鍵期限就是在跟美國接軌(美國的關鍵期限中應該沒有50年,除此以外,基本雷同)。
但是否全天下都一樣呢?隔壁日本人的關鍵期限就很不一樣了。他們的關鍵期限是2、5、10、20、30。跟我們的相比,少了3年(僅對零售投資者,類似我們的儲蓄式國債)和7年,多了20年。
https://www.mof.go.jp/english/jgbs/debt_management/guide.htm
所以我覺得主要還是習慣問題,習慣成自然。此外,1、3、5、7的中短期債券間隔的確比較平均一點,你覺得呢?目前的高票答案沒看懂啊,2010年發行的5年期債券,2012年發行的3年期債券,以及2014年發行的一年期債券不都是在2015年到期么?其實避免集中到期最重要的是要關注存量債券的期限分布,在發行的時候注意規避往年債券集中到期的期限,從而平滑償付現金流,保證資金平穩。僅僅通過期限設置,而不考慮存量結構,是不能避免集中償付的。
債券發行期限的問題本質上是一個習慣問題,尹總 @尹小二 的回答我是同意的。只不過我國最早發行債券的主體是中央政府,期限的選擇也是依據中央政府的最初的選擇沿革下來的,逐漸形成了金融市場的習慣。
早期發行債券的時候,財政部其實是參考了人民銀行的基準利率的期限,那個時候基準利率的主要期限是1年期,3年期和5年期。所以剛開始發行國債的時候,期限也主要是1年、3年和5年。後來出現了更長期限的融資需求,因此就有了7年期的國債。10年期的國債通常認為是為了和國際接軌,畢竟主要發達國家的國債都有10年期作為關鍵期限,另外我個人猜測,10是個整數,可能大家更喜歡10年而不是9年吧哈哈。
這一套發行的關鍵期限結構形成以後,其餘的發行主體一般都會遵照已有的發行習慣。自行選擇的空間就被慢慢壓縮了。同時,隨著二級市場的發育和完善,這幾個期限的價格也相對豐富,定價也相對公允,發行人也願意按照這樣的發行期限來發債。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在我剛入行的時候,貌似市場上還有兩年期的中票,現在幾乎找不到了。
其實說白了,真的就是個習慣問題~~我也不知道,但肯定不是為了期限錯配啊。
會不會集中償付,這跟質數有啥關係啊!我2010年發7年期,2012年發5年期,2014年發3年期——仨債券2017年同時到期;
我2011年發6年期,2013年發4年期,2015年發2年期——仨債券2017年同時到期。
只要多隻債券的發行年份跟期限保持一樣的間隔,期限弄出個裴波那契數列來也沒用。-_-!先問是不是——《2016年記賬式國債招標發行規則》(財庫[2016]4號)第二條:本規則所稱關鍵期限國債是指首次發行期限為1、3、5、7、10年期的記賬式國債。注意,10年期限不是奇數。《地方政府一般債券發行管理辦法》(財庫[2015]64號)第四條:一般債券期限為1年、3年、5年、7年和10年。《地方政府專項債券發行管理辦法》(財庫[2015]83號)第五條:專項債券期限為1年、2年、3年、5年、7年和10年。注意,有2年期債券。《同業存單管理暫行辦法》(中國人民銀行公告[2013]第20號)第八條:同業存單的發行利率、發行價格等以市場化方式確定。其中,固定利率存單期限原則上不超過1年,為1個月、3個月、6個月、9個月和1年,參考同期限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定價。浮動利率存單以上海銀行間同業拆借利率為浮動利率基準計息,期限原則上在1年以上,包括1年、2年和3年。
注意:浮動利率存單有2年期。
再問為什麼——綜上可以推測,這是發行人和投資者風險偏好博弈的結果。風險偏好可以有許多因素,比如經濟周期、久期偏好、流動性偏好、政府實力等等。比如專項政府債券就存在2年期品種,為什麼?投資者的接受度。最後開個腦洞——不知會不會存在以下一點考慮:完善收益率曲線。收益率曲線的完善需要兩方面考慮:間隔期限和到期期限。首先看間隔期限:債券投資定價的基本考慮為無風險收益率和風險利差。而無風險收益率即為相應期限國債的即期收益率。1年期國債期限比較特殊。
根據《對記賬式國債實行分類管理的通知》(財辦庫【2009】41號)規定:發行期限小於一年(不含)的叫做貼現國債,大於一年的叫做記賬式國債。貼心國債收益率即為即期收益率。一年期國債雖然按票麵價格發行,但一年付息一次的固定利率國債有票面利息,這個票面利率也可以稱為即期收益率。但大於一年的期限的收益率就需要通過計算推導出相應期限的理論即期收益率。這就需要以1年期品種為起始點,根據投資者和發行人的風險偏好,確定間隔相對合理的各種期限品種。再看到期期限:最長到期期限需要結合發行國家的市場接受度和政府行政干預度,比如美國有30年期債券,而天朝已經將收益率曲線延伸到50年。腦洞二號:突然聯想到天朝發行貨幣的面額。第一套:1元券、5元券、10元券、20元券、50元券、100元券、200元券、500元券、1000元券、5000元券、10000元券、50000元券等12種;
第二套: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3元、5元和10元等11種;第三套: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等7種;第四套:1角、2角、5角、1元、2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9種;第五套:1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等6種。看到沒?你以為的習以為常也不過才短短几年。略跑題。以上。竊以為是為了期限錯配。仔細觀察一下前者數列和後者數列有哪些不同?對了,前者都是質數。
質數意味著什麼?意味著兩筆不同期限的債券不容易同時到期,從而避免流動性緊張。
舉例而言,如果債券期限是2、4、6年,則到了第4年不僅2年期的債券到期了,需要償付,而且還要同時償付4年期的債券。這種現金流的大幅波動從財務角度看是不穩健的。姑妄言之。應該是跟銀行零存整取的年利率的習慣衍生的。銀行零存整取年利率是分1年,3年和5年,金融產品的期限標準化有助於方便價值衡量,對標,在此基礎上建立的衍生模型更直觀和穩固。所以債券及其他金融產品的設計也盡量採取固有的時間期習慣。
很久以前,國債都是發行紙質的,在銀行賣。
這時老百姓,就會和定期存款利率比較,如1,3,5年期定期存款。另外用質數,可以方便加減為整數。
這樣時間長了,大家都習慣了,如同為什麼要用十進位一樣,用八進位或十六進位更科學,同計算機接軌,但歷史文化等因素一直用十進位。這個問題,我覺得也是一種習慣問題,但是這種習慣的形成,更多的是依賴於貸款利率(開腦洞)。我國貸款利率的期限節點分別為六個月,一年,三年,五年。從實際操作來看,貸款利率一般成本較低,四年和五年既然利率一樣,銀行和企業都傾向於按期限較長的操作。這似乎能解釋1.3.5幾個期限的來歷。
因為有5年計劃啊,每個5年計劃中間數是3啊。如果跨5年怎麼辦,2個5年計劃中間再選個數就是7啊
大概奇數不好隨意除去吧!
推薦閱讀:
※回過頭來,如何看 2013 年的債券市場?
※如何搭建債券信用研究框架?
※為什麼中央不直接放開地方債卻又默許地方政府通過多種方式累積了高額債務?
※代表債市走勢的10年國債和10年國開債的大幅波動能反映什麼問題?
※為什麼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的資金利率常年有利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