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應不應該強化阿斯伯格孩子的長項呢?

愛因斯坦曾經說過, 「每個人都身懷天賦,但如果用會不會爬樹的能力來評判一隻魚,它會終其一生以為自己愚蠢」。 社交顯然是阿斯伯格孩子的弱項了,不管怎麼強化,也不可能達到那些天生social的人的水平,最多也是OK。 那與其強化弱項是不是還不如強化這些孩子的長處呢?


我通常不把自閉症看作是一個病症,如果你要辯證你談的阿斯不是自閉症我也能夠理解。譜系障礙的人我通常不會看他為病症,而是一種不同的思維模式。你要允許不同思維模式的人存在在世界上,因為他們是人。

所以通常我們干預的基點就不一樣,我們看到的多是這個人能夠做什麼,我們怎麼樣利用這樣現有的能力去拓展出其他能力,而並非要「糾正」他/她不對的行為。這也是兩種思維方式。的確,社會性交往是譜系障礙個體所欠缺的,但也不是完全說放棄的。社交能力可以通過拓展現有能力去提升。

我們常談譜系障礙的人覺得他們和我們太不同,要把他們同化成正常人,這樣的一個思維設定也還是歧視的。不,我們不要把譜系障礙的人同化成我們一樣的。尊重他存在在這個世界上方式,幫助他合理地獲得他想要的(help them to get what they want to achieve by using a socially appropriate approach).


@Jessie 和 @蘇中彥 老師的回答相信已經解決了題主的問題,我想從人本主義的角度發表一點兒想法。

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的教育,而理想的教育目標是能使受教育者在最大程度上完成自我實現的需求。

因材施教即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其原則之一即為了解學生的學習特點,在教學中提供與其特點相匹配的教學方式,這是不論受教育者是典型發育人士還是非典型發育人士(如ASD人士)而通用的原則。

具體到該問題:阿斯人士本身的特點,不論被歸類為「優點」還是「缺點」,都在一定程度上有社會建構的作用在裡面。比如說強大的視覺能力(比如視覺信息接收或者視覺記憶)可能會被社會中的大多數人視為優點,但對具有該能力的人來說,這可能會帶來困擾,比如視覺信息過載或者伴之而來的焦慮狀態,所以對其本人來說,該能力反而在某種程度上成了缺點。

這時,如何設定教育目標的問題就顯得尤為重要。在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下,如何更好地設定教育目標呢?還是我最開始說的,理想的教育目標是使受教育者能在最大程度上完成自我實現需求的目標。

回到該問題上來,是否應該只專註發展阿斯人士的強項而不去干預其較弱的領域呢?這就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了,而判斷的依據就是某個領域是否更有利於其完成自我實現。比如我有一個學生,具有強大的機械語言記憶能力,通曉世界上所有國家及其首都的中文和英文名字,這是在沒有任何有意識的外力指導下他自己主動記憶下來的。這是他的強項嗎?我想應該是的。但這一項能力即使能發展得再好,他也無法完成自我實現,他幾乎沒有任何社交意義上主動甚至被動語言。如果我們只專註於其強項,而不對一些有助於其完成自我實現的、相對發展較落後的關鍵領域進行干預,那這就是失敗的教育。

引用一個相關的研究來說明一下對相對發展較落後的關鍵領域進行干預的必要性。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的研究人員回顧了一些孤獨症青少年和成人在學前期的錄像,孩子們當時的表現很讓人樂觀並對未來充滿信心。當時這些孩子的語言能力、智商、早期認知能力以及父母投入情況都是指向良好的預測指標。但多年以後的跟蹤觀察發現,一些孩子遠期干預效果優異,有的甚至沒有了孤獨症的癥狀,而另一些的情況卻不容人樂觀,即使這些干預效果極不理想的孩子們有的在三歲就能大量閱讀,有的小時候鋼琴水平接近於專業選手,但他們在成年期後卻還是需要持續的監督,無法獨立生活,常表現出攻擊性和破壞性,不能參與社區融合。這兩種差異如此巨大,原因是什麼呢?研究人員發現,能否主動發起社交和進行提問是這兩組之間在學前期最顯著的差異,前者能夠主動發起社交和提問,而後者只能被動回應。研究人員根據這一發現,有專門設計了相應的實驗研究,並證實了假設:能否主動發起社交及進行提問是遠期干預效果出現如此巨大差異的原因。

所以問題結論是,如果你同意好的教育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想的教育目標是幫助受教育者最大程度地完成自我實現的論述,那麼,只專註於阿斯人士的強項而忽略其其他關鍵領域的干預,是不可以的。

參考: Koegel,L.K.,Carter,C.M.,Koegel,R.L.(2003)Teaching children with autism self-initiations as a pivotal response .

孤獨症譜系障礙兒童關鍵反應訓練掌中寶/(美)凱格爾(Koegel ,R.L.),(美)凱格爾(Koegel ,L.K.)著;胡曉毅,王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15.1


好問題,也是做早期干預的我們常遇到的,受教育程度較高的父母都問的問題。已知孩子有某些方面的弱項,是雙管齊下,是揚長避短,還是取長補短,還是把長處放在一邊先不管,把短板補起來再說?

首先強調,無論有沒有阿斯伯格,對任何孩子來說,幫助他發揮長處都是非常、非常、非常重要的事情。一個孩子有著值得自豪的長處,就在世界上找到了自信的落腳點。

我對這個問題的解讀,是「如何為孩子選擇教育目標」這個專業問題,需要運用專業技能解答。

從教育的角度,孩子和教育者的時間精力是有限的,而能夠設立、去促進孩子進步的教育目標是無窮的。這不僅是阿斯的孩子,任何孩子,包括沒有任何診斷的普通兒童,「可以學」的東西都是遠超其時間精力「能夠學」到的。擅長的領域,可以精益求精;比其他孩子有所落後的領域,可以強化干預。教育者如何選擇教什麼不教什麼?

早期干預對這個問題的回答是,選擇教育目標主要由以下考慮(排名不分先後):

一、功能性:優先教對於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發揮應有功能(生活自理、玩耍、社交、學習、發展等)最具有關鍵性意義的技能。

二、迫切性:優先教孩子的主要照顧者(父母、幼兒園老師等)認為孩子最迫切需要進步的技能。

三、發展性:優先教孩子已經開始萌發(emerging),但尚未掌握(mastery)的技能。具體參考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

出於以上的考慮,為一名有阿斯伯格綜合症的孩子制定教育計劃的時候,可以是將孩子的長項塑造(shape)成為更有功能性的能力。例如,我有個學生很喜歡看/報天氣預報,我們就制定了一個教育目標,擔任課室的一項常規工作(routine):天氣預報。從每日將天氣預報寫在門口的小黑板並在集體教學的circle time向全班彙報開始,培養他參與到日常的班級活動中,擔負起常規的責任。這樣的教育目標既融入了他的長處,又提供了大量機會鍛煉他比較薄弱的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ing)、語言表達(expressive language)、參與班級活動(engaging in group activities)這些更具功能性、發展性,他迫切需要的能力。當然,不是非要利用長處來教,很多教育目標跟孩子的長處沒什麼關係。但是自然主義教學(naturalistic instruction)中仍然強調「以孩子興趣為主導」的原則。

怎樣才能判斷哪些能力對某個具體孩子來說最具有功能性、發展性和迫切需要?歡迎來我們學校讀一個early intervention/early childhood special education的碩士(Special Education),你會受到系統的訓練。

參考文獻

Johnson, J.J., Rahn, N.L., Bricker, D. (2015). An activity-based approach to early intervention. (4th edition). Paul H. Brookes Publishing. Baltimore: MA.


**修改了一下**

我和哥哥都是Asperger"s. 哥哥一直到現在都非常典型,而我長大之後成為了個外向的人,見人就笑,覺得跟人說話是件特開心的事。

我不覺得刻意訓練有Asperger"s的孩子的社交能力有什麼益處。我爹媽試過且fail了,整個過程對於我們全家都是個漫長而痛苦的折磨。

我是那種看到電子郵件都會焦慮,一直拖著不想打開,然後又被不打開的罪惡感拖到睡不著覺的人。任何來自外界的信息對我來說都too bright too loud too overwhelming。小時候我爸媽拉我們出去和熟人吃飯,我都焦慮到好似是世界末日,都大吵大鬧大哭,寧願挨打挨餓都不肯和人說話。我不知道我為什麼焦慮,但我就是很焦慮,焦慮到無論怎麼樣努力地控制自己,也忍不住歇斯底里地大哭想要被left alone in peace。

我二十歲以後才意識到朋友很少並不是一件丟臉的事情,也並不代表我是個不好的人or做錯了什麼。在這以前沒有朋友這件事對我來說,是時刻需要掩蓋的stigma,即使在爸媽面前也不例外。說起來長大的過程中我並沒有覺得孤獨過,即使是在寄宿學校常年被同學孤立被男老師騷擾,也不曾有過「孤獨」這樣的想法。對我來說,怎麼樣在不友好的人面前表現的堅強,怎麼樣回答諸如「你哪有什麼朋友?」之類的問題,才是最難的。爸媽的強制改造,只是讓我更加不信任他們,也更加不想和他們有任何交流。

二十歲之後自己出現了很大的改變。離家萬里之後對新的「無論做什麼,都不會被judge」的環境慢慢產生了安全感,然後接下來的幾年裡慢慢地向外擴展自己的觸角,第一次意識到「我其實是個外向的人?!」的時候自己也嚇了一跳,因為從小到大我都被打上了「從不開口,歇斯底里」這樣的標籤。

大部分Asperger"s並沒有認知障礙,所以社交模式其實是可習得的。對我來說,社交最大的難處是建立情感共鳴,不會出現無法交流的狀況。另外比較困難的是真的「聽見」,或者理解對方說的話,以及明白對方話里的意思,並想出該回復哪句話才能讓對方感覺最好。

再說學習能力。我和哥哥的學習能力都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哥哥比我厲害的多,但即使是我,從大學一路到現在,都是全球top10非常難的專業。我們都是學理工科,大概也是因為文字對我來說總是「太多信息量」了吧,我沒有辦法消化字裡行間撲面而來的靈魂。昨晚才剛剛因為看了兩頁詩而非常嚴重地焦慮起來。

這兩年發現一個提高感受力很有用的做法,是把自己的感覺寫下來,和每個月整理一個音樂單。一直以來我基本只有兩種感覺:開心和焦慮。開心也哭,焦慮也哭,經常哭。可我從來不會知道我自己因為什麼開心或者焦慮。寫下來呢,就可以慢慢慢慢地分析自己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心情,或者分析自己的一些行為。我都是想到哪就寫哪,瞎寫,每一天都比前一天多理解自己一點點。音樂單呢就是簡單地把「觸動到了哪裡」的歌存進當月的歌單,然後過幾個月回來聽一遍,會根據歌詞明白很多自己當時的心情呢。

最後,變外向的方法。我的原則是從小圈子開始。比如如果身處五個人以上的場合會導致焦慮,那就從五個人以下、比較安靜、低干擾的社交場景開始,比如和一兩個很好的朋友一起去郊遊,衝浪,觀測星空什麼的。

以及自己組織社交聚會的時候,盡量不要選擇「一大群人圍坐一桌一起聊天吃飯」這種壓迫性強、信息量大、流動性低的方式。比如可以請一群朋友來家裡,客廳和餐廳都放上吃的,做成好像「自助餐會」的形式,那麼客人們自然就會分散成流動性高、信息量小的聊天小組,這樣主人同時只需要和一兩個客人進行私密性相對比較高的社交,壓力會小很多。

還有一個原則就是不想社交的時候就不社交,不跟不能理解我「有時需要消失」的人做朋友。我到現在都是一個不愛回信息的人,但好在我的朋友和家人們都非常理解和信任我,也知道我不會隨意abandon他們,所以我雖然不愛聚會,但依然經常是大家遇到crisis/喜事的時候第一個想要分享的人,我自己遇到難事的時候也會有很多很多願意花很多時間和精力幫助我的親近的朋友。。我覺得建立這種信任唯一的方法,就是在和家人朋友待一起的時候give 100%,然後做自己,如果本身不需要太多社交的話就不要假裝自己是個熱愛社交的人。大部分人都能理解~


長處太重要了 。這麼說吧,如果我不會寫作的話,基本上就會被餓死。因為我是一個社交廢材加運動廢材。除了長處以外,我基本都是短板,自嘲地來說,碼字的時候很帥,其餘的時候基本上就是個痴呆。

補充:我喜歡寫作,是因為熱愛觀察,我喜歡觀察生活,觀察社會,偶爾參與社交。多數時候,我喜歡一個人呆著,不喜歡多人聚會,也不喜歡看私信。可能說,因為大腦太過開放,總是頻繁接受信息流刺激,所以只有內心保持封閉,精神才能保持正常。我多數時間已經看起來比較外向了,只是還是會做出很多不合時宜的事情。比如我奶奶生病了,我爸爸在屋裡很著急,我雖然心疼奶奶,但是對他人情緒得感知能力很差,所以還會因為其他事情發笑,而被父母詬病為沒有感情,不是人。


應該,就算強迫AS兒童去與其他兒童建立親密關係也不會讓AS兒童真正開朗起來,還會抹殺AS兒童的高智能。AS只願與自己認同的人交流,長大後也就是禮貌就可以了。確診後我父母也尊重我的意願,承認我的能力,支持我的目標。至今無法原諒我父母把我塞到周圍都是弱智的環境,有經濟實力卻不肯為孩子教育投資;大學前父母只看考試成績,打壓我的興趣,我聽覺敏感嫌「坐後頭吵」,無法集中注意力他們也不管不問,說「別人咋不嫌吵,就你事多」。我爸偏執、總想改變我,我媽虛榮,愛攀比顯擺,小學我沒得滿分就對我冷嘲熱諷。中學後我的關注點在她眼裡跟「考分」沒關係的都是「沒意思」,現在才發現她根本就聽不懂,主流女性之間的膚淺話題在她看來才是最「有意思」的;父母對我教育也不重視,在我媽看來女生去留學的目的都是為了「鍍層金,吊個金龜婿」,我爸在我出生後就說學個示範或者學個律師,當個公務員或者老師,以後「好嫁人」。生為人父母,對孩子性格、天賦、價值觀、職業取向都毫無了解,隨意憑自己主觀臆測左右孩子人生。我高中時到前一段時間一直憎恨父母,對我父母爭吵、爭執、咒罵從來沒覺得後悔過。到我高三畢業對我成績不滿意提出留學或者復讀,我媽還對我說「女孩子嘛跑那麼遠太累了」「我心疼你,以後就早早嫁人留在XX(二線城市),別去大城市、別隨便出國,不安全,父母可以給你幫忙」,我爸當時還說「你是女的,隨便有個工作就行,家裡又不需要你掙錢」。復讀後我進入了本市的一所一本大學,管理比較松,課業負擔不大,同學老師也比之前的學校更加友好,我得以每天回家安心學習我感興趣的內容。確診後與父母和好,因為他們這下知道了他們無力改變我,認識到他們的愚蠢給我帶來的傷害,我就是和別人與眾不同,根本沒有做錯什麼。最近開始重新用美國原版教材自學微積分、概率論、統計學、線性代數,日後去自學編程。我可以同時學習三門外語彼此互不干涉,有比「理科腦」更強的語言能力。找准了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後豁然開朗,我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越挫越勇、浴火重生的過程,這也感謝AS讓我不具備「情感」的能力,我並沒有別的受過排擠的孩子留下的心理創傷,從未顧忌過別人怎麼看我。也感謝姥姥姥爺對我天賦最早的發現與肯定,從小關懷、寬容我過的老師,和我友好相處的同學,以及知乎上的各位給我啟發的人們,我愛這個世界,我願意去了解這個世界並能為讓這個世界變的更加公平,不再有歧視、偏執、干涉,進上一份綿薄之力。

結語:

阿斯伯格是邊緣人,阿斯伯格女是邊緣人中的邊緣人,我雖是阿斯伯格女但是我和《你好,我是阿斯伯格女孩》中的大部分阿斯女又不同。書中阿斯女渴望愛情,我覺得「愛情」很蠢很虛幻,沒必要奢求會遇到「真愛」;書中阿斯女愛讀愛情小說,我從來都看不進去小說,言情連翻都不翻,覺得學術報告、歷史書、人物傳記、調查報告都比小說更有意思;攻擊性很強,並不像書中寫的阿斯女在逆境中會自責抑鬱,我在逆境中極端自傲、攻擊性強;書中阿斯女多自卑,我逆境中都憤怒、仇恨;書中阿斯女渴望被異性追求,我巴不得臭屌滾的越遠越好;書中阿斯女保守、易被渣男騙,我從小就能分辨渣男,靠的直覺,性觀念也很開放,小學就會上色情網站,可我從未「學壞」,在我眼裡不過是和吃飯一樣,吃飽了不吃了就完了。書中的阿斯女都渴望依賴男性,我卻反感長期對關係,還是雙性戀,即喜歡白人帥哥(小鮮肉、肌肉男+小鮮肉都可以,白男一長滿臉褶子,我就瞬間喪失興趣)也喜歡巨乳翹臀的性感美女(不限人種,不限年齡,偏好熟女)。

社會總是愛強加給女性的一些「女性特質」的實質就是限制、干涉、歧視,書中是美國文化下把女性設置為「讓別人舒心的交際動物」,中國則是「討好男性、重視相貌、為男性無條件付出」的女奴。不過只要你別來干涉我,其他的人你們自己玩的開心就行。


謝邀。

你的推論是完全正確的。這裡面有幾個問題需要注意:

1、你如何認定阿斯?如何認知阿斯的天賦?誰說阿斯的社交弱呢?有的類型阿斯社交非常強大,能成為外企大公司的高管。這裡面的分類非常複雜,阿斯絕不是一個阿斯伯格就能說清楚的。

2、有的阿斯被認定為自閉症,這樣的孩子你不彌補短板他長大後很難自主生活。但你要是用ABA去訓練他也會成為《雨人》了。

3、部分類型的阿斯社交差是因為理解力差,不能正確反饋外界的信息,但這是可以訓練改善的。


我生長在北方城市,父母都是江浙人士,一個江蘇,一個浙江,因父親搞科研需要才隨部隊研究所來到北方。父母都是十分推崇孔儒的人,道德規範,言行舉止,在我們家是十分重要。甚至在我們整個大的家族,不管在單位任什麼要職,管多少人,在爺爺奶奶面前,誰都是畢恭畢敬。就在這樣的一個家庭環境里,我是從小就很敏感。加上無法表述內心感受的情況下,原本性格外向的我變的越來越內向,脾氣越來越急躁。而在人際交往方面,因為強化了禮節禮儀,也變得很在乎別人的看法,不停地尋求別人的贊同,有時候甚至忘記了交往的意義。

碰到過不少有自閉症孩子的家庭。是的,在經過康復訓練後,不少孩子是壓根看不出和正常人有任何異樣。記得第一次去一個朋友家,她有兩個男孩子,10歲和9歲。當他們從外面練完球回到家,我沖著他們揮揮手,並且友好地微笑著。9歲的小男孩看到了,卻依舊忙著他自己的背包,而10歲的男孩子,卻沖著我走過來笑著和我打招呼,並且和我聊天。後來,我非常疑惑地問朋友,到底哪個有issue?因為我知道她的兩個男孩子中有一個是阿斯人。 朋友很不屑地一甩頭,什麼啊?笑了一會兒後,她很自豪的告訴我,正是那個和我打招呼的大男孩。我是感概了許久。。。像這樣的例子還碰到很多。越來越感覺到,阿斯孩子比同年齡的正常孩子們在人際交往上更為禮貌和注重禮節。無疑,這些都是康復訓練十分成功的例子。我也希望我的孩子能達到他們的能力。但說不出來的原因,我內心深處卻有著費解和絲絲不安,也不知道這到底意味著什麼?是好事還是壞事?


我自己也是個確診的阿斯,小時候也經歷過社交方面的干預,所以這個問題我相信我來回答就最適合不過了。先說說,我經歷過10年的干預(5歲確診到15歲),參加過無數的社交干預課程。我會這樣說,這些社交干預其實對於我的社交發展真的沒什麼卵用,反而是後來高中開始直到現在大學的一邊打工一邊上學,在這個過程當中和社會多了交集,社交方面才隨著社會性的增長而有所改善。我現在是一個樂觀愛笑的人,身邊也有著一群了解我包容接受我的朋友。所以社交這個其實真的不是要靠干預靠課程,人為的教導強化,而是在適當的提點下,讓孩子有更多的體會感悟,自己去領悟總結,否則永遠學不會。至於長處,這個當然應該強化呀,所謂「上帝關掉你的一扇門,也會給你一扇窗」,社交是阿斯弱點的同時,也會有著相對的長處,比如數理,或者語言,或者藝術。既然阿斯社交是弱點,那在職場上的賣點自然就是個人技能了,所以強化孩子長處其實就是加強孩子將來在職場上的競爭力,而不是勉強的把社交這個短板推到和正常人無異,這樣太不符合效益了,孩子也辛苦。


先總說一句,最重要的應當是:滿足他們對於某些特殊領域的「偏執」。其他方面不去強求。

我不確定我是不是阿斯伯格症患者,但根據各種癥狀的描述,那些文章中描述的每一個細節,是我有生以來見過對我最貼切的概括。

我覺得社交能力不是不能提高,只是會費很大的力氣。其他人在交流過程中本能的反應,我是通過巨量對身邊人,視頻中人的觀察才逐漸悟出來的。我在寢室里試過憑自己的直覺講話,但顯得和其他人格格不入。我認為社交方面不要強求什麼,但是父母應該多向孩子解釋,雖然我覺得解釋不清楚,畢竟是本能的回應,誰能都解釋清呢。

對於那些「特長的領域」,我看了些文章,並不是每個患者都有一項能力先天特別突出的。事實上,應當是對自己愛好的一種偏執,興趣上更加專一。所以我認為,不是說要特別培養某種特長,而是給孩子更多的自由空間,去滿足這一種「偏執」,或許也會發揮出無限的熱愛,這對於任何一個領域的深入的研究,我想,都是最重要的品質。

再補充一點,我覺得阿斯伯格症患者智力上沒什麼缺陷,所以如果巧合比較多,別人可能看不出他和常人太大的區別,比如我。然而我做過的說過的那些怪事和怪話後的尷尬的反應在我心裡是很清楚的。

最後,以我自己的經歷作為反例吧。

先說社交能力方面的。我在交流方面糟糕的表現(挺複雜的但不詳述了),讓我的親戚和親近的朋友,父母都感到不滿意,他們許多次對我的嚴厲的評論使我很難受,甚至當面流過眼淚(對我這樣一年可能不些哭一回的人,流淚真的是說明我極度極度極度委屈了)。實際上我在社交處事方面花的腦筋,真的挺多的。

再說說關於我的「特長」吧。我認為在我高中之前的發展還是不錯的。小學和初中前半段時間我一直在練小提琴,水平大概就是那一屆上海市前十吧。後來對小提琴沒興趣了,喜歡鑽研物理,不到一年時間用課餘時間學完了初三到高中大部分的課內課外知識,競賽成績也很好(當時我受一直以來心理問題的影響,心態崩了,複賽炸)。高中時候很喜歡數學,父母老師卻讓我學各種各種學科。我覺得以我的認知能力(事實上算是不錯的),不是不能學好,但這樣子的結果是不僅數學沒能好好研究,其他學科更是一塌糊塗。後來我心態炸了,身體更是各種不舒服,思維能力幾乎是在全面倒退,非常可怕的一段時間。才確診了抑鬱症(其實我感覺是雙向情感都有障礙)。隨著我對自己性格、思維方式的進一步思考和認識,才終於明白自己所經歷的一切古怪的、光榮的、痛苦的那些事,是與阿斯伯格症有關的。

不知道還有多少像我一樣的人,不知道他們能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也不知道他們是否還對生活抱有希望。也許很多都沒有意識到自己的特殊之處吧,還深陷在自責之中。

只希望他們都能被善待吧,不要上演我的「悲劇」。希望他們過上和其他人一樣愉快的生活。

我沒什麼專業知識,試著憑自己的體會概括了一下,我認為是合理的。大家看到覺得不對的歡迎指正


看到這個問題有點,怎麼說呢,無奈…

本人並不是醫療從業者,只是憑自己的感覺,輕噴。

從來不覺得自閉症就是特殊人群,他們一樣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愛好,有自己的世界,只是世人的定論讓他們覺得自己是特殊的,甚至是不被接受的。

我說不特殊對待,不是讓他們像普通人一樣交流溝通,而是完整的對待他們的一切。

我只是把他們當做不愛說話到極端的人。我們,普通人,有自己的長處短處,有自己的愛好憎惡,我們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我們在自己的領域工作。

我數學好,我語文差,我不覺得有什麼不妥,因為這是我擅長的,這是我不擅長的。他們只是不擅長說話,不擅長交流,僅此而已

曾經有個同學是自閉症,要不是老師的提醒,大概我絕對看不出來。因為真的沒有區別。

我覺得呢,理解他們,關愛他們,讓他們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就行了。

別用我們的世界決定他們的世界,別讓我們的觀點絕對他們的走向。

都一樣啊…


應該


應該


生活中的基本需要,社交的需要,是他的弱項吧?如果不培養,他以後能獨立生活嗎?


謝邀。

首先,我對阿斯伯格這個病的病程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最終會使這個孩子變成什麼樣,能過上什麼樣的生活,我並不了解,我想,沒有養育過這樣孩子的父母也不會體會到漫漫幾十年所需要付出的艱辛。

其次,每個孩子都有強項,社會所定的標準是給有正常智力的人作為評判的一個依據。阿斯伯格的孩子大部分智力可能會高於常人,但主要原因還是腦結構的異常造成的在某一方面的突出。適者生存,是父母對自己骨肉出自本能的愛以及這個社會的道德標準讓這樣的孩子還存在於我們正常人的社會,因為能接受這樣孩子的機構太少太少了。

回到這個問題,強項要看強在哪裡,這種強能否幫助這個孩子融入社會,如果能,肯定要按正確地方式加以引導它,如果不能,也未必不是好事,孩子天生帶來的長處,父母就應該予以保留和呵護。弱項必定是生活或社交上的缺陷,基本的自理能力是活下去的首要條件,在這方面一定是訓練強化再強化,我想,這也是那些父母為之努力一輩子的目標!

最後我想說,從小我們就學會了「堅持不懈」這個詞,對於這些有著阿斯伯格孩子的父母來說,這樣的品質會伴隨他們的一生,每個人來這世上走一遭,命運不同路就不同,也許困難沮喪時常有,但請這些父母相信,你們是在修復一件不完美的藝術品,他們是無價之寶,因為他們是您的孩子。


推薦閱讀:

如何看待「父母的話永遠都是對的。父母養大你就完成了他們的責任」這個問題?
選擇好的教育還是選擇家庭團聚?
糟糕的家庭教育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
為什麼我的女兒如此之懶?
被愚蠢的父母養大是一種怎樣的體驗?

TAG:心理學 | 教育 | 兒童教育 | 家庭教育 | 自閉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