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沒有佔地面積大的高樓建築?

比如:高700米,然後建築佔地面積直徑400米

————

還有,如果建築佔地面積直徑1000米,那可以建一個1000米高的樓嗎?


其實留意一下中國各城市,會發現許多高樓雖然高矮參差,但「腰圍」接近。這其中有一個關鍵的影響因子:在消防規範里,高層建築的一個防火分區面積在2000平米(舊規,新規已改)。所以,這二十年來的大部分高樓(300米以上超高層另論),每層的建築面積基本上都在約1500-2000平米之間。因為如果超過了2000平米,就需要多加兩個疏散樓梯及一部消防電梯,大大地浪費面積;如果不足1500平米,核心筒占面積比又會很高,導致可利用面積率過低。

所以啊,Form follows Function,Massing follows Codes. 消防新規將防火分區改到3000平米了,可以預計有一波更肥胖的大樓即將出現-_-


世界最大的單體建築--中國成都的「新世紀環球中心」

[圖自網路,侵刪]

多大呢?

新世紀環球中心建築面積約176萬平米,主體平面尺寸約500米×400米,主體高度約100米,是由中央遊藝區和四周酒店、商業、辦公等部分組成的一個集遊藝、展覽、商務、傳媒、購物、酒店於一體的多功能建築。其實這個巨無霸大部分還是表皮,內部包了很多其他功能,已經算是最大了。說實話,不見得大就是好,還是得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建築還是長出來的比較好,天上掉下來的,總覺得彆扭,是吧?

PS:題主說的是高樓建築...這個表述,不是很專業


不能有黑房間。

就像細胞的表面積和體積之比,與物質運輸效率之間的關係。細胞不能無限長大。

建築也要保證通風采光,以及交通消防。

建築外部形態的控制和內部功能關係、人流組織、景觀接納、通風采光的完善,是一對尖銳的矛盾。

一個單體建築,鋪得太大,不僅會產生黑房間,進深太大影響採光,通風不暢,還會影響使用功能,妨礙跟外界交流的效率,不易組織交通流線,消防也是難題。

所以要想做大佔地面積,就要做成幾個體量組成的建築群。


設想一個1000*1000*1000的立方體巨構建築;按4米一層算,有250層(咦 奇怪的數字);

它的層面積=100萬㎡ (?Д?≡?Д?),;故宮護城河內的尺度大概是1000*800=80萬㎡

直觀感受一下 這個巨構 比250個故宮摞起來 面積還要大 。

上圖:想像疊落250層故宮的效果,跟我們要建的巨城體量差不多

它的總面積是250*100萬㎡=2.5億㎡

2015年1-11月 全中國住宅新開工面積9.7077億㎡(數據來自CRIC研究中心) 也就是說 這樣的巨構建築 來四五個 就夠全國好幾年使了。

考慮到這個房子使用率一定極低,按100㎡一個人算吧,這個房子裡面可以裝250萬人。

2015年的數據 南寧有660萬人 人口排名佔中國第50位。這個房子不止是個房子 它是個不小的城市。

城市就要有城市的功能,城市的功能是遠遠大於房子的。

先說說城市和建築都應該有的功能。

有一些功能,如結構、抗震、不均勻沉降、供水、排水、空氣處理,不搞好,這就是個死城了。每一項的困難程度 都因為尺度的擴大而指數級擴大。

比如說水,中國人均年用水量是450立方米/人 在立方城裡面 假設大家都十分地節約用水 每天姑且按1立方米/人計算吧 250萬人 就是250萬立方米,也就是1000*1000*2.5米,大致相當於,每天要把這個立方城半層裝滿水,運到各層。考慮到用水的安全,至少用一層的體積來做一個巨大的蓄水池肯定是必要的,也必須要相應的防污染、凈化循環措施。

其他如通風換氣的量,都是一個城市的量,想必也要巨大的鼓風機,分段供應空氣。

然後再把廢水、廢氣排出去。

這個城市,如果自給自足的話,它有至少四分之一的面積,應該用來做各種供電、供暖、供水、供氣的機械。

假設這些都能搞定。

光和可達性,當然也是嚴重的問題,但是相比於生存問題,可能還是放在第二位考慮的。

這個立方體裡面,無疑要大體均勻地分布一些4-5層高的中庭,中庭提供日光浴的空間,提供給城市的宅男們。

可達性呢,可能倒還好,我們多設置一些個核心筒,假設50米設置一個,1000米方向上是20個核心筒。每一處 步行50米(1分鐘)以內,就可以到達核心筒,經過大概8分鐘以內,可以到達地面,再經過約10分鐘以內的時間,可以走出大樓。不得不說,在可達性這個角度來講,這樣的集約化設計,比動不動通勤時間就達到1h的北上廣深,還是要好一點呢。

前文已經說過,城市就要有城市的功能,城市的功能是遠遠大於房子的。

除了基本的結構、空氣、水、電、能源、光、可達性之外,城市應當有複雜的城市功能提供給這250萬人。比如醫療、教育、遊樂、夢想等等。等等,混進去什麼奇怪的東西。夢想? 是的,北上廣深的無產的小青年們、打拚的農民工們、想有更好工作的白領們,城市之所以是城市,是因為凝結了人們的野心、慾望、夢想。

從這個角度 看看我們的立方城,會發現,它可能是極端地反自然、反人性、反社會的。

立方城四周以及屋頂 是最好的地方,可以看得見自然,這些地方無疑也是最貴的地方,按周長4000米,進深10米算,每層能夠采自然光的面積是4萬平米,佔100萬平米的4%。你一定要成為立方城250萬人中的4%,才能夠見到自然光。

中間的大多數,可能圍繞在一個個人造太陽周圍生存。而我們已經粗糙地估算過,大概有25%的面積可能要用來做各種必須的設備,按照目前的科技水平來看,可能社會底層的人口,需要與這些個設備生活在一起,對整個立方城的命脈進行維護。

好了 編不下去了。

這絕b不是一個好建築,硬體與軟體系統都脆弱不堪,居民在與自然的隔絕中,在人與人構成的金字塔中苦苦掙扎。

所以 題主你看 有百害而無一利的250立方城 在地球還有這麼多空地的情況下 估計是不會有人想建了。


簡單說,

1、建築要採光。你說的直徑400米恐怕有誤,高層建築直徑做到40米就算是可以了!一個直徑40米的建築,中間核心筒(結構核心和垂直交通)大約佔20米,兩側各留10米使用空間,可以通過外邊界自然採光。陽光能夠照射的深度大約十米左右。

不要說「我可以人工採光啊」。只有會議室等少數功能才人工採光,人們都不喜歡不能自然採光的房間。

不要說「我可以挖院子採光啊」,高層建築怎麼會有院子呢?(如果不是高層建築,而是多層,那就多挖幾個院子,像中國的土樓、美國的五角大樓,直徑都很大,)

頂多有採光中庭,參照下一條:

2、建築做到高層,結構經濟性很關鍵。如果做了一個很胖的建築,為了自然採光,中間勢必挖空一大部分做中庭,讓陽光照射進來,那中間那部分結構就很浪費。

如果不考慮經濟性,那當然可以隨便蓋了。

補充:像香港、新加坡等地,有很多高層建築的組團,互相之間還可以以天橋連接。那也是多個高層建築,而不是一棟直徑很大的高層建築。他們的結構是完全分開計算和沉降的。


商業建築可以做到高層大體量。其他就不行了。主要是採光和流線上的不經濟。說白了就是能被利用的空間少。


具體要看當地的規劃對於容積率等條件的要求,不是想蓋什麼樣就能蓋什麼樣的。另外還要考慮消防疏散,機電結構等問題,沒看到這樣的樓多數是因為條件限制不允許,當然也有造價原因


防火,採光,這是基本常識。


結構問題。抗震問題,採光問題,消防問題,還有整個樓體的可到達性。所有的問題綜合起來,做這麼大直徑的建築性價比絕對不如做多個小直徑高層。


一米六高 160斤 excuse me?


朱兆典 藝術宅~建築設計師→地產媒體人

8 人贊同

就像細胞的表面積和體積之比,與物質運輸效率之間的關係。細胞不能無限長大。

————

——————我很贊同上面這句話。單細胞生物是依靠表皮進行物質能量交換的,效率有限,不能太大,大了就必須是多細胞生命,通過呼吸和循環系統來實現物質能量交換。

你說的1000米立方體建築,是有意義的,比如倉庫,以後技術先進了能獲得好的健康的光環境風環境也可能做住宅,其最大的意義在於節地和良好的熱工環境,就是冬暖夏涼。


可以觀摩一下森稔建造的六本木hills和ARK hills。其佔地面積很大,這是他垂直城市構想的一部分,追求單層超大辦公面積,提升摩天大樓多元品質。


各省級辦公單位滿足你的要求。省政府,省公安廳,省農業廳,,,


推薦閱讀:

如何從美學角度評價賴特的流水別墅(fallingwater)?
如何看待「拒絕『大洋怪』,中央提出建築『適用、經濟、綠色、美觀』八字方針」這一政策?
機械專業碩士生想轉行做土木(結構)工程師機會有多大?
作為一名剛剛入學的建築生,有沒有一些值得推薦的書呢?
當下是否有必要重現中國古代經典建築?

TAG:建築 | 建築行業 | 建築設計 | 建築工程 | 建築施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