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國古代皇位繼承權擴大到所有宗室子和女,而非僅限於現任皇帝之子會怎麼樣?
感謝大家回答!答主們金朝、五代、德國等等的回答都對找到關鍵局限提供了很高的參考意義。
但是,可能是題主沒有闡述清楚,回答還是離初衷有些偏差。讓題主來再次闡釋一下:1)這是個腦洞問題題主當然所謂「繼承權擴大到所有宗室,擇優而錄」是個「不現實」的制度,要是盛行了我們教科書上寫的就不是中央集權,父死子繼了。請答者不要再一上來就說這不可能了。這當然沒成功,連君主制都過去了好嗎?我們這樣想,如果,歷史上的某皇(王)一拍腦袋突發奇想,「這歷屆王朝老是一代不如一代是因為繼承人質量一直下降,一直下降是因為可選範圍越來越小,我就是要改革這個制度,如果讓不止我的兒子,包括我親戚家所有小孩,男和女,都能參與繼承人競爭池,幾百號人,挑選餘地足夠大,是不是我們這個王朝的君主質量就會持續有保證?」當然,這個想法還有很多漏洞,比如各位答主提到的競爭廝殺殘酷後代全亡,被門閥世家掌控,非戰時不行之類。但是我們現在的角色是這個突發奇想地皇帝的腦內小劇場,boss希望改革繼承製度,我們就要開足腦力為他出謀劃策。想怎樣才能落實這個方案,會碰到什麼阻礙,如何克服。
從平行世界的角度而言,可能一百個世界中九十九個世界這個制度都不可行(包括我們的世界),但題主就是想知道在怎樣的世界中,這個方案是可行的。注意審題,擴大到所有宗室子和女。看到女了嗎?這就是個腦洞問題啊,我們的歷史中何曾真正包含女性參與堂堂正正,實至名歸的權力角逐啊?在怎樣條件下,女性也可以被順利囊括進去?(甚至可以回答,必須皇帝本人是開國皇帝,脅軍功莫敢不從,宗室中只有女兒沒有兒子,女兒極其優秀。這樣回答也是沒有問題的,這就叫百分之一唯一可能實行的世界,但是要邏輯自洽:這樣的制度要付出怎樣的代價,什麼衝擊可能衝垮它,怎樣的情況才能熬下來,社會生產力要進行怎樣相應的變化,女王可能要做出怎樣的犧牲,女王可能帶來怎樣的獨特好處,等)2)至於為什麼歡迎提供可參考類似史實,是為了找出關鍵局限。看答主們的回答,發現世家勢力可能是一大影響力。那麼在我們的假想實驗中,如何讓世家不再成為阻礙也是必須考慮的因素。雖然歷史上出現過類似的例子,但和題主問的都不是一回事,題主要問的就是」我就是要保證代代君主高質量,怎麼辦?「 這個問題有N多解決方案,現在就只是考察」擴大競爭池到所有宗室「這一方案的可行性。查詢史實,是為了讓想像不要沒有根據。但是大家也不要被史實所束縛。3)不要針對題主的方案(文治武功加血統)攻擊,只是個例子而已,如果覺得這個考核標準不好完全可以提出你的新想法,沒有新想法不如幫題主完善這個考核機制,就像古人完善科考制一樣。看到有人提到民主,這和民主有什麼關係?扯遠了啊。4)補充:題主不玩遊戲,如有雷同,純屬巧合。這個遊戲的設定聽起來很有趣。
不要一想到朝臣就是世家,也有可能是寒門啊。權臣和權臣也是不一樣的。題主知道自己很啰嗦。。。----------------我是題主補充的分割線-----------------------------------------------------------------------------------此乃腦洞問題,希望看到邏輯嚴謹的推理,或者如果世界歷史或中國歷史上(不限於大一統王朝)有近似例子可參考也歡迎。總之不要抖機靈。問題來源是因為限於我有限的知識發現皇帝或者王在選繼承人時經常面臨不大的選擇範圍,至多十來個少時幾個,而這其中出現一個英才的概率不大。所以由此聯想,如果擴大選擇範圍會不會改善這個局面呢?比如擴大到所有未出五服的宗室子弟,甚至女性?在挑選繼承人時可以按照一定考核標準,比如劃分為三個板塊:文治、武功、血統。在第一關,是實打實的平分,取得怎樣的文治武功得相應分數,血統則按和現任統治者或開國者親緣遠近得分。由朝臣監管,最後三名得分最高的候選人中由統治者選出最終繼承人。這是開到一半的腦洞,由於缺乏邏輯能力和相應歷史知識背景,所以無法推演出可行性分析。
例如,如果要這個系統建立有什麼要求?比如提出的皇帝是開國皇帝?面臨大爭之世必須能者上位?世家門閥力量到什麼程度?大家大可發揮腦洞和邏輯能力,試試推理在怎樣的條件下它才有可能實現?即使建立之後會面臨怎樣的命運?能運作多久?碰到怎樣的條件會運作不下去?如果真的運作下去?我們的世界會發生怎樣的改變?基本這就是一個平行世界的全新設定了。
這不是腦洞,這是真實存在的。
從原始民主制過渡到帝制的二混子政權都這個形式。基本上所有的宗室男子都有選舉權,當然皇帝或者可汗的嫡長子和宗室權臣(往往是皇帝或可汗的弟弟輩)最具有優先權而已。挑選繼承人,基本都是由各部落的酋長或者朝中實權派互相用實力「投票」,當然也會考慮被選舉者的才能、血統。如果各方面勢力均衡,往往會博弈出一個傀儡。或者弄成一次內亂,拳頭大的直接上位。金朝、元朝等等既是如此。金朝第二任皇帝金太宗,太祖的弟弟。
金朝第三任皇帝金熙宗,又成了太祖的孫子,太宗的侄孫子。金朝第四任皇帝金海陵王,又成了太祖的庶長孫……熙宗的哥……這種民主選舉模式,基本都由於內亂不已而被歷史無情地淘汰了。允許先帝支持候選人嗎?
如果公家候選人當選了,
會不會給人一種欽定的感覺?正經的:
這個問題的實質什麼是繼承……什麼是皇位。繼承一方面指財產與權力的轉移(succession),又指向空缺的職位上送去一個預先確定的人選(inheritance)。因為並不存在「自然的」繼承者,因而需要一套調節繼承的社會制度。
微妙的是這裡造成了一個悖論:在給定的傳統社會的語境中,只有強有力的、超越所有繼承競爭參加者的權力能保證這種制度的運行,但這種起保守作用的權力本身——來自君主的主權性權力——又依賴繼承製度生產出來。看來必須有一種與君主肉體相分離也能存在的權力,來維護繼承製度。這種權力總歸是存在的,在政治私人化的中世紀仍然保持著最低限度的公共性。最終的答案簡單明快:在這樣的制度下,挑選君主的那個機構才有真正的主權。他們欽定了繼承人。從王國風雲2的實驗來看 你的家族會風雨飄搖……
呂后掛之後,宗室與勛貴合夥討諸呂。討完了一看,高皇帝嫡子惠帝早逝,也沒留下什麼能當皇帝的子嗣,第一都還小,第二必將是呂后之後,大家還害怕。所以只能從諸王裡面選了。從哪個方面看,也該是齊王了。人家首先是劉肥的後代,遵循不立嫡則立長的原則,劉肥乃是劉邦長子。再然後,齊王一系在討呂戰爭中出力最大,齊王之第朱虛侯劉章更是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並且齊王一系也是諸侯王中實力最雄厚的。最後弱弱的一個理由,惠帝劉盈是二代,找個侄子總比找個兄弟更合理些吧?綜上,被燕王一句他媽娘家人太多,不是好人打敗了。儘管朱虛侯爺上躥下跳搞串聯,沒用真的是這個原因嗎?那為什麼老劉家這麼多沒娘的孩子最後找了個代王呢?因為功臣們知道代王實力最弱啊!好控制啊!太宗皇帝上抬頭幾年混的那叫一個慘啊!親娘舅被一個矯詔的罪名賜死,朝野上下說了一句不算,好歹等陳平掛了,趕快想辦法把周勃逼回封地,這才勉強控制住局面。
文皇帝是什麼人啊,他的霸陵在西漢末年那麼亂的時候,泥腿子都不好意思去掘。這樣一個強人還得忍上幾年,要是換了旁人呢?大漢天下姓劉還是姓啥啊?
所以說,繼承人資格擴大,肯定會有監管不到的問題,那些偏遠嘎啦的宗室什麼鎮國將軍輔國將軍黃帶子紅帶子大耳長臂猿們,為了大位肯定會給實權人物們許上足以令他們心動的好處,這樣一來過不上兩代,如果不出幾個劉恆這樣的人物,皇帝的權柄必然轉向世家而皇帝的兒子們不會出現這樣的問題,畢竟皇帝就這幾個兒子。平時監控的好好的,就算你拉攏幾個大臣,頂多是即位時論功行賞罷了,不會授之以柄,保證了皇權的絕對地位第二個原因,競爭者多了,太子們不安全感就會增加。咋辦呢?皇帝老子掛了不就行了?於是某天皇帝的菜里多了一味老鼠藥。然後,競爭者太多,且有不少都有實權支持者。這個時候立誰都不行了。你跟大哥家的老二說,中央都決定了,你來當太子。各位中央委員都發話了,就你一個人發的話,啥時候中央決定了?這下完了,皇帝說了不算了。不利於中央政權的權威確定或者你乾脆不立太子了,結果一群人等你蹬腿大眼瞪小眼。像小白同志一樣你被華麗麗的無視上幾十天,等人家爭完了,你才能湊合埋了。要不然啊,你就死前突擊立太子,但是這樣你太子的權威也沒建立起來,班底也沒打好,上台難免不服眾。估計免不了被諸王合體廢了的結局。其他原因太多,就不再羅嗦了題主是玩了一發十字軍之王選舉繼承法有感而發嗎?別忘了選舉也要按照基本法啊
國外倒是有個例子,德國的選帝侯,但是前提是國家的四分五裂,皇權的低下。中國這樣的中央集權國家也搞不起來,大一統和皇權不斷加強是做不出這樣的選擇。
神聖羅馬帝國雙頭鷹
與其他西方大國不同,德國直到1871年才真正獲得統一。德國歷史上的一個專有名詞「選帝侯」(簡稱「選侯」)就是與德國長期處於四分五裂、邦國當政的狀況緊相聯繫的。「選帝侯」在德文中叫Kurf€黵st,英文是依據當時「選帝侯」的拉丁文稱呼,譯為prince-elector。
選帝侯
選帝侯是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諸侯中有權選舉德意志皇帝的諸侯。這一制度從13世紀中實行,一直到1806年帝國滅亡為止。初期有七個選帝侯,在實行這項制度的五百餘年時間裡,選帝侯的人數保持在7人至10人這樣的範圍內。1356年,查理四世皇帝頒布了《黃金詔書》,以詔書的形式,確認皇帝由選帝侯選舉產生,並規定了具體的程序。
這裡列舉不同時期的8個最為著名、影響最大或擔任此職時間最長的選帝侯。在世俗選帝侯國中,以實力而言坐第一、二把交椅的無疑是哈布斯堡邦國(首都:維也納)和勃蘭登堡―普魯士君主國(霍亨索倫家族,首都:柏林)。在他們之後,實力不俗的還有薩克森選帝侯國(韋蒂納家族,首都:德累斯頓。該國邦君自1697年曾兼任波蘭國王);巴伐利亞(維特爾斯巴赫家族,首都:慕尼黑)和漢諾威選帝侯國(韋爾夫家族,首都:漢諾威。該國君主自1714年兼任大不列顛的國王,在英國的影響一直延續至今)。從開始到1803年均擔任此職的是美因茨(首都:美因茨)、特里爾(首都:特利爾、科布倫茨)和科隆(首都:波恩)三大教會選帝侯。這三位同時又是天主教大主教的選侯,確保了選出的皇帝永遠是天主教徒。這就是宗教改革後,「老大」哈布斯堡家族(天主教)差不多成了當皇帝的專業戶;而「老二」霍亨索倫家族(基督教新教)永遠當不上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一個重要原因。
我在《贖罪符——宗教改革的導火索》一文中,曾提到教皇1514年將美因茨大主教一職賄賣給阿爾布雷希特。這可是一個非同小可的職位,憑這個職位,阿爾布雷希特就成了選帝侯!不用說廣大信眾憤憤不平,就是那些老選帝侯們,看到這麼一位專事賄賂的「新同事」,心裡會怎樣想呢?
德意志皇
面對強大諸侯的是羸弱的皇帝。皇帝並非沒有想過辦法、採取措施來提高自己的權威,使自己凌駕於諸侯之上。如亨利六世(1165―1197)曾嘗試直接傳位於兒子,遭到德意志貴族一致反對,那時實行的還是更為複雜的一套選舉德意志皇帝的制度。經過各種政治勢力的縱橫捭闔,在1257年終於確立了選帝侯選舉德皇的制度。
在《黃金詔書》中,進一步確認、擴大了選帝侯的權力:選帝侯在其領地內政治獨立,擁有司法(獨立的、不準臣民上訴的最高司法裁判權)、鑄幣、採礦、徵稅等國家主權。同時,進一步削弱了皇權,加劇了德意志的政治分裂。
在《詔書》中,確定法蘭克福是選舉皇帝並舉行加冕典禮的地方。對選帝侯如何抵達法蘭克福,享受怎樣的待遇,七個選帝侯投票的先後順序都作了詳細規定。1792年在法蘭克福舉行了最後一次選舉、加冕典禮和慶典。
選帝侯們對皇帝的態度可說是「高高捧起,輕輕放下」。一方面,在形式上,皇帝位高權重,是「最高貴的統治者」,「世俗世界的首領、最高的行政長官、整個基督教世界的庇護人和保護者」,在整個歐洲享有崇高聲譽;另一方面,皇帝在帝國內部的施政權力卻受到很大的限制。皇帝經常處在「大權沒有,小權不少」的狀況之中:在涉及外交、內政、對外宣戰或媾和等重大事宜上,均受制於以選帝侯為首的帝國大大小小的貴族、領主,受制於後者在其中施展政治影響的帝國議會。這樣,為皇帝剩下可乾的事情不外就只有:任命帝國的官員,用自己的威望去影響主教、修道院院長的選舉,在帝國的小諸侯那裡施加恩惠以獲取支持,再有就是不時發布一個嘉獎令、大赦令之類。好在德意志皇帝還都是從選帝侯中選出的,在他的選帝侯國里,他可是說一不二的。
動蕩時期,南北朝,五代才有兒子的情況下兄弟繼承或者廢了自己的侄子,結果都是國家都怎麼長久。我是大兒子親兒子憑什麼你一個堂兄弟來當皇帝,不亂才怪。如果皇帝老爹死了,下任皇帝不是自己甚至不是自己的親兄弟,基本可以去給自己找墓地了。
那甄嬛傳的結局應該是朧月公主繼承皇位了,小小年紀就腹黑,又有熹貴妃敬貴妃兩大貴妃作為後盾,戰鬥力簡直可怕。
事實上只要是祖先當過皇帝的,哪怕是追尊的皇帝,理論上都擁有繼承權,例如東晉元帝,他只是晉武帝的侄子,按理說不能繼承皇位,所以愍帝在荊棘成林的長安登基時,坐擁東南實力最強的司馬睿也不得不俯首稱臣,因為他在法理上比不過晉武帝的後代,而當愍帝被俘以後,他就以宣帝曾孫的身份自稱晉王,進而稱帝,這種例子在古代是很少的,如果說還有,那就是司馬倫,他是司馬懿的兒子,理論上也有繼承權,但如果不是直系死絕,根本沒他什麼事情,畢竟對於皇室繼承來說,血統永遠是第一位的。
因為某些原因,選舉繼承法也會縮減你的預期壽命233……好了不抖機靈了,其實土耳其式的繼承法就跟你那個差不多,不過有時候異常血腥,比如我們最熟悉的康雍乾傳承
皇帝哪個子孫誰即位讓所有人投票唄,從晚輩里選出幾個候選人,皇帝個人一票頂10票,兒子一人一票,內閣大臣一人一票,三代以內親王一人一票,經過幾輪投票,最後支持率超過一半的人即位,如要廢除太子,需三分之一人提出,三分之二人贊同才通過
首先,按照宗法有先嫡後長的說法,嫡是看母系的,這也就意味著皇帝多生幾個,也可以不讓大兒子繼承,只要看哪個兒子好,提高生母地位即可,歷史上大有例證。外宗繼承的例子不很多,但也有,兄終弟及更多一點,一般都是主少國疑、宗法上的長老(太后、親王等)決定的。明朝出現過世宗以外藩繼位的例子,主要是皇帝沒兒子。南宋高宗是立了太祖的民間後裔,也是因為沒兒子。兒子差歸差,就算像晉惠帝那樣,老子還是不會把位子傳給外人的,只有真正沒有兒子才會。武則天沒傳給太平公主也是因為有兒子,且公主與武氏不和,倘若太平嫁給武三思還生了兒子,那估計也沒有李唐什麼事了。
題主不知道有沒有聽過選舉繼承製,和題主說的很像,此外還有均分繼承製選舉繼承的弊端在於會被結黨結社之人利用。
嫡長子繼承製的存在原本就是為了杜絕爭奪繼承權的內鬥的,如果說按題主說的按文治武功血統來選出一個最優秀的繼承人,那問題來了。老大老二都說自己最賢能最適合做皇帝,怎麼辦?好吧父皇說小公雞點到誰就是誰於是老二做了皇帝。老大不服,老大說馬勒戈壁的父皇偏心老子反了。反過來一樣。所以,問題的關鍵是,沒有辦法確定一個絕對的行之有效的選擇的標準來選擇出最優秀的那個人,最可怕的是一旦不慎引起兄弟紛爭,那往往就是內亂四起。而嫡長子繼承製恰恰解決了這個問題,因為標準絕對且唯一。皇帝們想不想選出個最好的繼承人呢,肯定也是想的。但是往往不能選。哪怕嫡長子是個白痴也不能破這個例,原因就在這裡。-----------------------------------------------針對題主的要求開個腦洞-------------------------------------------想了想還是有個沒法解決的問題,皇帝是終身制而不是任期制。我們先來假設,如果這個制度確實建立了,那麼可以想見的是,君主在確定繼承人前必定各個候選人都成立了自己的班子,在朝臣中拉選票,互相撕逼,在君主面前都表現的無比優秀。最後君主決定了一個人選,在他看來是最優秀的繼承人。那麼問題來了,下任君主即位後,是不是依然還能像以前一樣,畢竟皇帝是終身制,沒人能把他趕下台。即使選舉出來的皇帝真的是賢明聖主,那麼他要如何處理以前支持其他皇子的大臣,或者說,朝臣中分屬不同皇子的黨派之間的關係該如何處理,怎麼樣才能樹立起新任君主的絕對的權威?又怎麼保證下任皇帝不會因為私心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孩子?我想了想,如果上面的這些問題都能解決的話,會不會出現一個類似皇族內閣的東西出來,畢竟要照顧各個方面的利益。這個時候皇權依然很大,皇族內閣更多是作為各派代言人。然後繼續發展下去,皇權看來會被慢慢削弱,出現一個由皇室成員組成的聯席會議,有否決皇帝對繼承人的選擇的權利,就是為了防止皇帝因為私心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孩子。到最後皇帝完全被架空,作為國家元首成了吉祥物,皇族聯席會議成為國家權力機關。。。感覺要是這樣就不用選繼承人了呢反正也沒個卵用。。。。對了還有個問題,一代兩代或許沒啥,七八代下去想想那個數量都覺得壯觀,如果這樣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聯盟,形成幾個大的政治集團,這對皇帝來說肯定是最恐怖的事情吧,,還有一點就是這個候選人的範圍,是同年齡段呢,還是同代呢,還是只論血統不論年齡輩分。。腦洞再開下去的話,會不會最終變成皇族內部的民主選舉?哈哈哈腦已經殘了。
我在看歷史的時候也想到這個問題,發現很多王朝的滅亡跟皇帝年幼有一定關係,後來我想到英國,英國維多利亞時期達到鼎盛,但是她的幾個外孫打來打去。我想起我國歷史後期基本是:宦官,清流,外戚在打。英國沒有宦官,雖近親結婚,想避免內部權利的混亂,但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在我看來,劉秀距離正統劉邦也十分遙遠了。所以,政治制度等實在是很複雜,英國最後採取了君主立憲制,限制權利集中在某個家族,因為萬一這個家族斷檔,或者為了權利內鬥,會對千千萬萬的國人造成難以想像的災難。哎,讓我繼續好好想想……
八王之亂
所謂父死子繼,兄終弟及。中原政權穩定的基石便是這套嫡長子繼承製。太子即使再平庸對國家的傷害也會遠低於宮室子弟奪權混戰帶來的王朝虛耗。每次換皇帝都會「天子寧有種耶?兵強馬壯者為之爾」。百姓苦啊
我認為會很亂。
而不是理想狀態下:選賢除非,是10個繼承人參與生死角逐,誰活下來,誰繼承。
嫡子繼承絕對不是最好的, 但避免了很多內亂,確實是最穩定的。看漢朝推恩制
嘉靖,大禮儀
推薦閱讀:
※如果你可以穿越到過去,把一個人帶回來,你會帶誰?
※舊式軍隊的軍事軍紀水平有多低??
※國際歌的內容到底是什麼意思?
※古代有沒有號稱科舉上岸的人來做科舉培訓?
※有什麼關於武漢的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