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安川電機和美的集團建立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兩個合資公司?


個人觀點:這是戰略的一部好棋。當然,後續如何,還要看發展走勢。但總體來說,我是很看好的。

我曾有幸在安川在中國的機器人事業最高負責人西川先生麾下工作幾年,見證了安川在前幾年的一系列重要事件,也在日本本部看見了許多新鮮玩意和安川在10-30年期長線規劃的路線,從現在來看西川先生在中國區的布局大開大合,妙招頻出,和美的的合資公司應該是一石多鳥的好棋。

在西川先生到中國就任之前,安川在中國的發展,不能算盡如人意:

1、早在1995年,日本安川就和首鋼集團合資成立了合資公司,首鋼莫托曼。主要面向汽車產業焊接業務。但是,汽車OEM廠用機器人品牌高度封閉,機器人和整車廠的幾十年合作關係一般不會改變。與在中國銷量最好的大眾(使用庫卡機器人),通用(使用發那科機器人),東風(ABB)相比,北汽,廣本本身的市場表現也拖累了安川機器人的業務。並且,首鋼莫托曼的控制權上,是首鋼佔據優勢地位,安川對重大人事任命,戰略計劃無法有效管控。

2、在車廠以外的市場(通用工業),由於安川體系的封閉性和人才本土化的緩慢,業務開展遲緩,市場表現遠不如四大的其他三家。

3、在安川的傳統優勢領域弧焊市場,又落後於從日本打到中國的競爭對手:OTC和松下,其中原因之一就是OTC和松下都在中國生產弧焊機器人套件中不可或缺的焊接機,在打包出售時候有明顯成本優勢。安川則是由日本本土製造發運過來,成本極高,因此市場規模落後於對手。

4、還有一個背景:安川在服務(非工業)機器人市場布局,已經不是一年兩年了,從2011年,smartpal這個聽名字就知道是個什麼目標向的機器人已經搞到了第7代,還沒有商用化。最近2015放出的下世代戰略,已經明確了向醫療,福祉向非工業用方向發展目標。

在過去的幾年裡,安川在西川先生謀劃和主導下,在中國的棋盤下了幾手棋:

1、安川和國內焊機生產廠凱爾達成立合資公司,一石三鳥:1、將常用350焊機放到合資公司生產,利用凱爾達作為低端焊機生產廠的低成本生產經驗,和安川掌握的控制晶元及技術結合。生產焊機性價比極高。2、利用了凱爾達在國內極廣的渠道(有1000家經銷商,滲透到4線市場)銷售焊接機器人焊接套裝。3、利用合資公司的靈活性,在南方,中西部地區設立殼公司,享受各地政府對機器人企業的各項優惠,而不需要安川本公司出面,從而繞開安川內部複雜的投資和戰略行動程序。

這就是被戲稱為「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的策略

凱爾達一下成為國內機器人行業的知名企業,年銷售焊接機器人功能包600+台,目標1000,並且將市場滲透到遠遠超過安川本身能及的下級市場,日本技術,中國成本,民營企業靈活性三位一體,安川因而重新壓倒松下,OTC,奪回弧焊機器人市場優勢地位。

2、除凱爾達外,安川還積極開展了大戰略合作,說白了上就是劃土分封,強力支持。拓野(華南),凱爾達(華東及全國滲透),環龍(華中)成為了安川機器人的新的核心代理商,改變安川首鋼一家獨大的局面。改善了通用工業市場的安川的地位。在通用工業市場的表現上,安川實現了對庫卡的反超,達到中國市場老三的位置。

3、建立常州機器人公司,本土化策略同時,令首鋼莫托曼所有工業機器人及零部件向中國工廠採購,這樣就扼住了安川首鋼的生命線,同時西川先生同時任常州機器人製造廠和首鋼莫托曼董事。

4、從岩谷收回了首鋼股份,在合資公司裡面的股份過半超過首鋼。借用上述1,2,3的威力,安川對合資公司的首鋼系展開鉗形攻勢,內部利用控股董事優勢,逐漸改組董事會,外部用市場強大諸侯側面壓力,供應鏈控制以首鋼市場權重下降侵削對手談判籌碼,逐步進逼首鋼股份在低對價情況下放棄公司控制權,修改公司名稱(從首鋼莫托曼改為安川首鋼,從名字就看得出來改朝換代了),改組董事會,改選董事長,最終基本奪回公司控制權。

在最近的幾年裡面,安川在中國的盤面逐漸理順,分階段達到了既定戰略目標,西川先生確實是一流棋手功不可沒。

那麼,和美的建立合資公司價值何在呢?

1、安川機器人在中國的發展遇到了兩個極為強大的競爭對手——ABB和發那科,前者擁有巨型體量和無以倫比的成功本土化/全球化戰略實施能力,後者數控技術獨步天下且機器人技術極為領先,儘管安川的伺服,變頻驅動,機器人的產品都是世界領先的,但是在中國這樣至關重要的支點市場,ABB和發那科兩大敵人還是太強了,在13年津田社長(CEO)來中國召開巡迴管理會議上,我們發表的以中國為中心的亞太對策討論會客觀承認,安川的市場地位以及在中國的力量落後於另兩家,且差距較大。安川必須要有奇策,擁有強大盟友,才能夠圖謀制霸中國市場,進而以中國為支點實現亞太戰略。和一個有著2000億銷售規模的年輕巨無霸企業結盟,對安川非常有利,能形成強烈優勢互補,安川握有核心技術,而美的本身是個示範性企業(白色家電航母)有強大的市場能力和龐大的人力資源。這件事情,ABB和格力戰略合作協議已經做了,但是就力度來說,遠遠不能和安川-美的聯盟相提並論。因為格力的企業文化是剛性的,ABB很高冷,這不是某幾個人的問題,而是企業自身生態背景。長袖善舞的美的方洪波,以及安川的西川,都是非常靈活的人物。

2、安川的「人間戰略」是安川下一個十年到二十年的戰略發展中心之一,但是安川本身的工業化DNA太深了,需要一個外力幫一把,推一推。將安川的在民用市場上帶一帶加速完成民用市場人力和管理力的積累。

3、安川提前布局做好準備,是不是在十年後,機器人製造變為雞肋的時候,把低端的機器人製造業務甩鍋給本土而強大的製造商?就如同IBM將PC業務甩給聯想是一樣的道理,與聯想的倉促相比,日本人有耐心提前10-20年進行布局謀篇。用,與不用,一顆子擺在那裡,閑時誰也注意不到,要用的時候,立刻以奇兵姿態殺出,閑子成活,與大龍形成呼應。

當然,以上我主要是從安川的角度來闡述這個問題的,因為我對安川內情,要比對美的熟悉。從美的角度來說,也是一步很好的棋。

美的為什麼要收購機器人製造商 Kuka,對其能帶來怎樣的影響? - 知乎用戶的回答

戰略合作嘛,一般就像我上面所說的安川和凱爾達的合作一樣,大家各取所需,相得益彰,達成雙贏,當然你要說叫「各懷鬼胎」,相互利用,也沒問題。商業界嘛,本就如此。

在中國機器人市場的群雄爭霸之戰,現在才剛剛開始。


安川與美的的合資公司不干我的事。安川與美的的合資公司不干我的事。安川與美的的合資公司不干我的事。

所有回答只是個人觀點,可做談資不可做依據。所有回答只是個人觀點,可做談資不可做依據。所有回答只是個人觀點,可做談資不可做依據。

更新於5月18日

美的向KUKA發出收購要約。希望增持kuka的股權。截至今天10:30,雙反未對這個消息置評。

如果這個消息是真的,那麼美的進軍機器人行業的目的一定不僅局限在集成領域。這個要約給出的價格對於kuka三個月平均股價有30%的溢價,不能說沒誠意。如果真的能成功,對於整個機器人行業來說都是具有重大意義的。意義大過於安川和首鋼。但kuka似乎也並不缺少拒絕的理由。

雖然有王總的明珠在前,但是這個問題我也一直在關注,所以到回答區與大家討論一下。

美的和安川的合作從去年八月正式開始。合資之後成立兩家公司,分別是美的占股60.1%的服務機器人公司和美的占股49.9%的工業機器人公司。註冊資本分別是1億和2億。

兩家公司的產品分別是,工業機器人家電行業的集成技術,和服務類機器人。

就單從占股比例來看不難知道,美的在這個合作中是處於主動優勢地位的。

推測原因有以下幾點:

1、合作的基礎是美的生產線使用工業機器人公司生產的機器人。這一點對於安川來說,算是變相地將自己的機器人打入了家電市場。家電裝配市場和傳統的機器人主戰場最大的不同在於家電行業利潤薄得驚人,所以廠商選擇機器人時對價格非常敏感。為了籠絡美的這樣的家電龍頭,與其每次競標都割肉賣血,不如通過合作公司的形式將利潤一次性讓出來,一勞永逸。兩家簽訂的合同我沒有看過,不過一定少不了這種機器人使用的保護策略;

2、對於美的來說,通過引入國際高端機器人技術,依託自己的豐富的生產線改造經驗,能夠實現工業轉型。這個例子從雷柏開始被熱炒,到了家電行業開始升溫。同時關注三個新聞:1)格力與ABB的合作 ;2)格力否認購買華中數控機器人;3)沉默三年,格力機器人亮劍。不難看出家電行業的決策者都是什麼樣的邏輯。所有的規模以上工廠都會覺得自己的工業和技術實力都具備,目前所處的行業是一片紅海,希望通過進入機器人行業來轉型。又或者即便不轉型也可以轉移內部矛盾和董事會壓力。最後,通過為企業注入工業4.0元素,企業也能從GOV獲取更多的好處。如果這幾點被我猜中,那麼在工業機器人領域,家電製造商所承擔的角色應該是攪局者。持反對意見的朋友可以關注一下勁勝精密最近利用機器人概念都做了什麼,在市場得到了什麼評價。

上圖是格力機器人。不知道美的挺進機器人行業跟格力有沒有關係,反正一涉及董小姐,事情就會變得複雜。既然有格力機器人的照片就多插句嘴,照片上看格力展示的是4-6kg的工業機器人。沒有具體應用展示,一般這樣的,大部分都是因為不能展示~

3、如王總所說,安川的西川先生將安川的發展重點指向醫療機器人,那麼合資服務型機器人對於安川來說是積累消費品市場的市場經驗。安川未來可能不僅僅是做類似於達芬奇的專業醫療機器人,而是柔和了陪護機器人特點的家用醫療保健機器人。隨便猜測一下,可能是家庭醫生這樣的角色。如果是這樣的話,服務型機器人子公司的人將是安川未來開拓這一服務領域的儲備力量。

綜合上面三點,我得出一個初步的結論:

1、兩家公司都打算利用這次合作完成升級轉型,安川打算進入消費品市場,美的打算進入工業市場;

2、從合作初衷來看,安川更值得拍手叫好,美的讓人感覺動機不純;

3、機器人是一個燒錢耗時間的項目,不是說有錢就能做一切事情。就像格力這樣,用著ABB,自己也在做機器人,部分生產線還是需要依靠國內的比如ESTUN這樣的公司提供自動化解決方案。合資公司的第一步是實現自己工廠的機器人使用問題。目測三年達到60%的使用率是相對合理。超出這個比例的話就有很多水分在裡面了。

補充一點,美的和安川兩家合資公司的一把手。工業機器人方面是來自安川的鄉原繁先生,之前是安川廣州事業部總經理。在合資公司的title是總經理。服務機器人方面是來自美的的甄少強先生,之前是美的生活電器事業部經理。在合資公司的title是董事長(其中官本位的思想細細品味)。家電製造業對於安川的意義實在是比生活電器對於美的的意義大太多了。揭牌儀式也挺值得玩味(針對合作簽約人是方洪波先生與西川清吾先生),美的跟小米聯姻,雙方出席代表是方洪波先生和雷軍先生,分別是兩家的決策人。這次與安川聯姻,安川方面出席的是西川清吾先生,美的出席的是雖然是生活家電事業部總經理但不屬於高層VP的甄少強先生和級別類似的榮則中先生。如果不是美的經過了與安川人事方面的匹配考慮,那麼這個合作從開始就是失衡嚴重的。

當然,以上的種種厚黑猜測不能否認,「雙智戰略」在美的集團的戰略重要性。

通過這次合作,美的最好的打算是掌握安川的機器人產業鏈,最好是可以做出自己的機器人,就像美的自己想的,1-2年內做出自己的3C六軸機器人(這一點在我看來有點大躍進)。最差的結果,沒有掌握上游供應商信息,卻積累了非常多的應用經驗,可以作為集成公司。

安川做的打算比較單純,與美的結成類似於當年跟整車廠一樣的合作關係,同時為未來可能的服務類機器人做一個訓練營。

兩家都是有退路的合作,這樣的合作關係其實並不太牢靠,特備是這樣各佔一半的公司,在企業內部會出現非常多的問題。這樣的公司做簡單拿的生產加工沒問題,做市場開拓之類的工作的話就會變成京劇三岔口那樣的你來我往,個人不看好。

最後在談一下可能出現的對市場的影響:

1、年初還有幸參加了一場美的對外的自動化招標發布會。可見美的-安川的工業型機器人公司還沒有開始發揮效力,而且美的在工業自動化市場表現來看,近期低調了許多,應該是進入了前期研究階段。短期內應該不會對市場造成太大的影響;

2、目前家電製造業,工藝難度實際並不比汽車行業或者3C製造行業複雜,在這個領域,主要的問題就是成本。如果安川和美的的合資公司能夠研發出專用於家電行業的特殊機器人(5軸機器人?)那麼未來會帶動一個新的類型機器人的推廣。不過目測合作主要是在集成方向,所以不看好這個公司在大市場中的競爭力,而且未來的主要競爭對手將是安川的已有的合作夥伴,所以長期效果還是要看安川如何在市場進行布局;

3、對於其他的機器人品牌來說,工業自動化概念大熱,想進來撈一筆的人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圍城中的人看熱鬧。


美的也許能很便宜得買到安川的馬達。也能有更好的數據和控制方法吧。


從只了解工業機器人。

在安川,北京莫托曼,上海莫托曼,盟立之外,又增加了一家有資格銷售工業機器人的公司,讓安川的渠道管理進一步增加複雜性。fanuc的人很可能看到新聞後在微微笑。


必須關注下。 白色小家電起家的美的,大手筆的戰略


你好,王工,我可以轉載你這篇文章嗎? 我是公眾號運營者 公眾號:工業機器人培訓 。標註出處。 指南車機器人學院 譚 13828873432.(微信同號)


我只知道美的在這方面確實招人

就我看來還是有誠意的


親,安川已經跟美的合開了兩家公司,一家是工業機器人公司,一家是服務機器人公司。你想知道什麼,能詳細的說一下嗎?


推薦閱讀:

用電流反饋和力感測器是不是都可以實現工業機器人的觸停、示教或力控打磨,這兩種方式各有哪些優勢和不足?
universal robot無力矩感測器的情況下, 如何建立精確動力學模型的?
自適應控制和魯棒控制在工業機器人的控制系統中用的多嗎?
AGV的關鍵技術跟突破點有哪些?
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延時會影響到操作么?

TAG:機器人 | 工業機器人 | 智能機器人 | 機器人控制 | 掃地機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