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改變自己「非黑即白」的人際交往狀態?
我發現自己存在很偏激的問題,看人很極端,這個人不是好的就是壞的,很難綜合起來看。很容易否定一個人,也很容易因為一件事情肯定一個人,其實我知道這樣是不行的,但是就是感覺自己很難改善。現在對於人際關係就有很大的影響,朋友很難持久。
非常謝謝各位給我的指點!
深夜答題,偶爾為之。
要改變這樣的現狀,需要的是學會分解問題。
比如,我們總是講「對事不對人」,但末了還是容易把事和人混為一談。這是因為一句「對事不對人」講得太籠統了。
要真正建立起「對事不對人」的看法,需要先確定類似這樣的觀點:
事=人的某個方面,故從數學的觀點來看,事&<人。如此,便能學著把「人」看成由若干「事」組成,這樣,再來看一個人,就有了彈性。
我女兒今年12歲,她和我一起看電視劇的時候,最喜歡問:媽媽,他是好人嗎? 媽媽,她是壞人嗎?
於是,我就會一次次地和她分析,某人壞中有好,某人好中仍有不足,讓她慢慢建立起不能簡單地用「好」和「壞」這麼簡單的標籤來定義一個人,而是要用一套標籤來定義一個人,比如帶著她看電視劇《潛伏》,我讓她學會用一套標籤來形容余則成,她很喜歡余則成,所以給出了這樣一些關鍵詞:聰明,謹慎,勇敢,善良 然後,她又舉例說明余則成身上還是有「智者千慮仍有一失」的不成熟,比如最初他在不了解辭掉翠平會給翠平帶來怎樣的麻煩時,不斷向組織提出申請,申請換人,顯得急躁而不成熟,這就能讓人看到他的成熟是一步步達成的。而且孩子也能指出,一開始余則成也比較自我,沒有興趣傾聽翠平的心聲,只把對方看成與自己配合是完成任務的工具,而沒有從「人」的角度更多地設法了解對方,同時缺乏溝通的技巧,遇到溝通障礙就找上級吐槽。孩子還看到,要不是廖三民捨身取義,余則成就會和自己的同志一起被一網打盡,所以,一方面她很敬佩余則成,但也不容易神化這個人物。如此,便能慢慢引導她學會從多個角度看一個人,一件事。
再回到題主的問題:如何避免因為一件事就肯定或否定一個人? 不妨試著這樣訓練自己——
假設某人,我們稱他為A,他做了一件讓你非常欣賞的事兒,比如在知乎上寫了一個讓你激賞的回答,你立刻就想關注他,並在關注他的時候就美滋滋地假設他所有的回答都是讓你欣賞的,他關注的問題也是你想了解的——但是,搞不好你很快就會失望,你可能很快就發現,當你關注了他之後,他的某些關注反而干擾了你的注意力,比如他可能一方面對手機行業頗有些見解,一方面卻又給一些爆照回答點贊,讓你覺得好無聊——但,這竟是同一個人。那麼,是不是只有取關,從此不理他了嗎?——別呀,你可以瀏覽一下他回答的問題,挑你感興趣且在你看來回答得很棒的收藏起來,然後再取關。 如此,你對這個人的看法就不會是一邊倒的,你會告訴自己:A這個人對手機行業的認識頗有深度,今後自己再想關注這方面的問題時,從收藏夾中調出A的相關回答,再去A的主頁上看看他有沒有關於手機行業的新回答或新關注就是,但是平時就沒必要隨時關注他了,如此,在你看來他顯得無聊的那一面就不會妨礙到你,而他對你有幫助的那一面也不會遠離你。
女兒經常和我們討論她的朋友,我們試著和她講,有的朋友只在球場上見就好,是謂球友;有的朋友來家裡和她玩桌游就好,此乃遊戲之交;有的朋友相互交換書來讀就好,這是書友;而無話不談的知心朋友,需要等待,勿強求。
古人把俞伯牙和鍾子期的友誼看得神聖,但是,他們也許只不過是琴友。我媽媽退休後學鋼琴,有一大幫琴友,各有千秋,經常聽我媽媽和我吐槽她的琴友們,比方某老奶奶不肯練基本功,卻偏要彈奏難度很高的李斯特的曲子,令我媽覺得不忍卒聽。光聽我媽吐槽這位老奶奶,會覺得這位老奶奶真是「煩透了」。但我媽照樣親親熱熱接這位老奶奶琴友的電話,照樣和她聊東聊西,而吐槽也依然如故。
不過,我們和女兒聊起交友之道,總是一套一套,彷彿我們都能做到似的。其實,我們也很需要學習。
共勉。
=============================
相近問題:如何做到為人和善又不失強硬? - 周筠的回答如何和自己不喜歡的上司相處? - 周筠的回答
自薦兩篇專欄:人生苦短,要有趣,愛自己 - 虛晃一槍 - 知乎專欄彎路,有可能也是絕路 - 虛晃一槍 - 知乎專欄以知乎為例,在我們首次登陸的時候,把每一個用戶標記為灰色。你的點贊,被點贊等友好行為視為染上白色。你的反對舉報黑名單等行為視為染上黑色。
絕大部分人的知乎是灰的。
我們常常覺得世界是非黑即白的,因為當一個人或者一個答案來到我們面前的時候,我們主觀的賦予其顏色。
這是人類的天賦,要是沒有這種快速的二分判斷事物的能力,我們的祖先可能早已經死於選擇困難綜合症。
這種天賦同時給我們錯覺:世界是簡單的黑白。不是的,世界之巨大遠大於我們看到的部分。
題主問,是否需要花費一些時間精力關注黑色那一部分的世界,讓它們不是那麼黑?
不要,你要跨出自己給自己定下的圈子,去到陌生的巨大的灰色的世界裡。你要撥開迷霧籠罩,為你看到的每一個新事物重估價值,染上顏色。
你的世界不能狹窄到不得不與黑色的部分打交道。比起把一個黑名單變成一個不好不壞的朋友,我自然更願意結識一個新的有趣的人。
在知乎,那就是不要只看timeline,去尋找一些新話題,看看其中的優質答案,再關注幾個優質用戶。
吾生而有涯,而世界之大則無涯,這是一個有關效率,有關期望值的簡單計算。
------我反對了幾個辯證思維的答案,特別是舉出辯證思維大棒站在決定正確的立場敲打題主的答案。這通常是由於父母性格不穩定,如易怒,思維偏激等因素造成的,建議從分析父母開始,了解了他們的過往與不易,會很好緩解這種心理。
「非此即彼」、「非黑即白」、「不對就錯」的觀念,是「中二病」里的頑疾之一,這種頑疾的本質是——狹隘。
你只認識到了自己被頑疾而折磨得痛苦的表徵,但沒有意識到正是由於狹隘,才會讓你雖然意識到要改正卻一直無法成功,儘管懊惱但下一秒依然忘記,等著下一次反思實則並沒有什麼用。有的人隨著時間推移並在閱歷、知識累計得豐富到一定程度之後,會逐漸治癒「狹隘」而變得寬廣;
而有的人終其一生,依然如同井底之蛙般原地打轉,在這個溝通成本已經近乎於零的時代,經常無意識傷到他人——早年間天涯論壇上血淚深扒的鳳凰男,現在知乎上萬眾吐槽的「處女情結男人」、「直男癌」、「這都有女朋友」系列男,都是狹隘而不自知、跳出來害人的典範。
我認為最害人的「狹隘」主要有以下三條,
第一條,不讀書而不自知,反智又以為豪,以此攻擊讀書者,鼓吹「讀書無用論」,篤信「倖存者偏差」的傳奇,實則既無行動力又懶得像豬,狹隘之首。不讀書,整天只剩下迷茫和空白的大腦,也不知道自己在想什麼,反正就是呆著,對未來的一切行動力全是泡沫,雄心其實是做白日夢,喪失閱讀的能力和對世界的見識與耐心,固步自封不再成長,不狹隘那才怪。第二條,不願接受、不願成長,聽不進去、干不出來。
很多人就是不服這一點:時代在不斷發展,跟不上觀念和潮流,不願接受新鮮事物、不願成長,除了被時代車輪碾得粉碎之外並沒什麼好處。曾經覺得了不得的事情,要推翻才短短十幾年,更別提今後數年很多人的三觀不知道要崩塌多少次,把已經淘汰掉90年代的觀念奉為圭臬,臉都被打腫了還沾沾自喜,這不是狹隘,又是什麼?
第三條,不會包容、否認多元、黨同伐異、逆我者亡。
很多人至今依然是「嚴於律人、寬於待己」的絕佳代言人,有一萬個借口為自己的懶成豬開脫,有三萬種方式踐踏別人的努力,接受不了別人拼盡全力依然只能做到90%實則他自己只能做到10%。他的世界包容不了與自己期待相反或不足的事物,凡是無法稱心如意必定是垃圾樂色,上來先給對方貼一個傻逼的標籤。不承認這個世界本來就是多元,博士可以用知識開工廠,小販也能麻辣燙日賺過萬,剛跳脫「讀書無用論」的大坑,又掉到「讀書萬能論」的坑裡去,以為通向他夢想的有錢生活只有一條路,當按部就班不能得到的時候,便除了抱怨一無所長。上面三條心態,對照著扭轉,就差不多了。
不過我要多說一句,不看到世界之大、人心之多、生活複雜、劇情反轉,你很容易輕信自己是對的,沾沾自喜,很抱歉,這種自信和判斷,沒什麼牛逼的,而且經常會讓你盲目,要說堅持內心才是最牛的,那精神病人豈不是世界上最強大的人?
見識天地乾坤之大、明白己身渺小力微、不是宇宙中心但總歸可以做點什麼後,綜合一切條件、資源、能力的複雜判斷,還能真正堅持自己、包容其他的,才是真寬廣。這個世界不是四海之內皆你媽,很多時候你「非黑即白」的判斷並沒有什麼用,沒人理你、沒人在乎、沒人欠你,狹隘會帶來你的破壞而不建設、陰暗的心態,讓你活在自己建造的圍牆裡,他人連多和你說一句,都覺得很累。
感謝閱讀。
價值觀的問題,和鑽牛角尖的思維定勢········
先讓自己明白世界上大部分人事物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屬性這個道理,再去慢慢改吧
你要想清楚指出你的缺點是攻擊你嗎?不按照你的想法去做事是攻擊你嗎?有人做了一件你喜歡的事,是喜歡你嗎?
很典型的就是小時候的好人壞人觀。
文道說的好:我們看歷史就好像小孩看戲。我們從小就擅長在角色粉墨登場的時候就分辨好壞、黑白,臉蛋抹上白色即奸臣。不是好,就是壞。因此我們忘記「歷史地對待歷史」,急於膚淺的眼光看待別人篩選給我們的訊息。在龐大無系統的資源內,急於一時,碰上就深信,漂浮不定,隨即在接受新的燻陶的時候,就喜怒形於一色,不經消化立即大讚、貶斥。
我們似乎從來沒有走出過二元對立的黑白世界,或者說,我們也從未長大。不過是身處於噪音太多的年代,每個人都想要發聲,每個人都想要被看見,但卻沒有幾個人願意息心謙虛下來。無論是人、歷史還是事物,絕不是只是依靠一堆事實的積累,它的書寫、它的構成、它的狀態,全賴我們從什麼角度詮釋和辯證。
你買了一筐櫻桃,第一顆,甜美多汁,讓你享受到了美妙的滋味,而第二顆,是一顆發霉的櫻桃,你氣急敗壞的把它從嘴裡吐出,扔進垃圾箱,然後…
然後呢,然後你會怎麼樣。扔掉這一筐依然紅艷的櫻桃,還是堅持著尋找下一顆甜美的櫻桃?100%拒絕受害的可能還是抱著哪怕只有1%卻不為零的希望去尋找你所期待的美好。然而無論如何,無論怎樣,你都無法否認第一顆櫻桃的甜美,當然也不用否認第二顆所帶來的壞處。以前的,現在的,與將來的,不管是怎樣的事物都可能有不同的變化。所以啊,我多想豁達的說,怎麼樣,就算你們的誰決定與那兩人之中的誰老死不相往來又怎樣,惡言相向又怎樣,全盤否定又怎樣,真像究竟是誰錯了又怎樣,我的一切不會改變,未來的一切有無限可能。
也許這會讓在黑白對立的教科書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我們感到不知所措,或者說無能為力。但也正是這種複雜的人性衍生出無限的魅力,讓人們在認識自我和認識世界的路上走的歡快,雖然可能思索地無比痛苦。
人們都說數學極深奧且複雜,不說非黑即白,連嘗試為其粉飾某種定義都極為艱難,但偉大的數學家馮?諾伊曼仍這樣說:
「如果有人不相信數學是簡單的,那是因為他們沒有意識到人生有多複雜。」
當意識到0%到100%中間還存在無限種可能的時候。當意識到其實不用太極端的去思考問題包括人際的時候。當意識到不能用自己的思維方式去評判他人做法的時候。不過話說,我在國企上班三年有餘。曾花了很長時間去學習和接受灰色地帶,非黑即白的觀念讓我在剛入社會的前幾年過得很痛苦,時常感覺自己在一片看不見的沼澤里掙扎。雖然現在仍然難以做到很淡然平和的在灰色地帶中遊刃有餘的生活,你來我往插科打諢也依舊不適合我,但至少我知道了非黑即白並不代表錯,你可以把它放在心裡,自己心裡有桿秤去衡量,對於同事,尊重對方,親疏隨緣就好。我也在不斷嘗試調整自己的心態,即使不願委屈自己不願太圓滑世故的在這個社會中生存,但至少可以做到擴大自己的胸懷去接受大一點的世界和包容各式各樣的人吧。
有一種人際相處辦法是【和稀泥】。非原則性問題都隨意,大家開心就好。
簡單來說,對事不對人就行了。不要評價一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直接去評價他經歷的具體的事在具體情境下處理的好不好,是否合乎道義倫理是否合乎法律道德就行了。
我覺得「非黑即白」的死敵是 歸因偏見 和 包容式的掩蓋問題。
首先 ,我們對個人行為的歸因,直接影響了我們對這個人的態度。
比如,婚姻幸福的伴侶會把對方的刻薄言論(「你就不能把東西放回原處么」)歸結於外部因素(「她今天一定過的不怎麼樣」)婚姻不幸的伴侶會把同樣的言辭歸咎於對方的品性問題(「她總是惡狠狠的」)問題之一就是歸因的偏見性。當別人遲到的時候,我們總是習慣性的歸因於個人因素(「他真懶」),當自己遲到的時候,我們卻習慣性的歸因於外部因素(「路上真堵」)。我們容易把別人不好的地方歸結於個人品性,從而產生偏見。而偏見又極大地影響著我們對其他相關信息的知覺。如果因為一件事覺得一個人不太好,產生了某些負面印象。以後的相處過程中,這個人的缺點會更加容易地被我們注意到。從而印證了我們的偏見。這樣的負面情緒又很容易反過來影響對方對待我們的態度。不免以牙還牙,只會愈發符合自己的期望和偏見,愈發覺得對方品行差勁。 相反,人際關係的良性循環 欣賞 -&> 有意無意尋找相應的事實 -&> 越來越欣賞 -&> 互相欣賞 -&> 好人人往往看到自己期望看到的,看不到自己不期望看到的。我自己也存在這樣的問題,然而越來越覺得我們總是看到一個打架的網癮少年,看不到他有一個嗜酒成性的父親總是看到一個投機取巧 愛貪便宜的同事,看不到從小他家親戚鄰里之間的勾心鬥角很少有人根本就是壞的,非黑即白未免狹隘。很多冒犯我們的人並不是針對我們有惡意,他對誰都是那樣。不應該偏見式地完全歸結為個人品性,也有一部分來自外部情境吧。@安雅 有句話說得很好——他的惡意,未必是他本意,他並沒有你這麼好的環境可以做到對所有人滿懷善意,那不完全是他的錯。理解之後,這種惡意是傷害不了你的。
其次是包容式的掩蓋
如果你是一個真正寬容的人,自然很好。糟糕的是明明心裡在意,還刻意去包容的人我們從小就接受教育,「要學會寬容別人」 「學會犧牲個人利益維護集體利益」 「小不忍則亂大謀」 我覺得在人際關係方面,這種包容反倒是一種消極的態度。一味的忍讓避免了真正積極有效的溝通。一旦產生了更固執的偏見,對雙方都不是一件好事。我認為積極的態度是,建設性的積極溝通,甚至直率地指出來讓別人知道他冒犯到了你。往往這樣事後照樣能夠有說有笑。總比表面上藏著掖著,心裡非黑即白地把他當個「壞人」強吧。
希望我能更加公平的面對一切,保持距離,更多的消除偏見,如果有嘗試溝通。共勉。其實在我大學之前,我一直是秉承非黑即白的理論的,其實這不是你的錯誤,而是多少年學校教育的結果,我們總是在評判一件事是對是錯,我們總是在評判一個人是好是壞。其實在不同的角度會有不同的答案。上了大學,我遇到了一個跟我志趣相投的好朋友,我們一起讀了很多的書,在一起非常默契有感。然而我的非黑即白理論一直是他所擔憂的,大學已經是小型社會了,他不止一次告訴我非黑即白的理論雖然能讓你顯得特立獨行,但你的稜角會讓你吃虧並且很不開心。因為這個世界多姿多彩不可能每個人都按照你的想法來行事。我終於可以停下自己的堅持來聽他解釋所謂的灰色理論,在你生活的周圍,其實大多數人都處於灰色地帶,類似於正態分布的中央地帶,在很多無法明確孰是孰非的事情上,多數人都是保持中立姿態,其實這並不能表明他們是純粹的好人和壞人,包括我們自己也是一樣,不可能時時都處在非黑即白的事件里,因此我們也不可能完全做非黑即白的人,正如世界上的人種,除了黑色人種白色人種,還有占絕大多數的中間色帶的黃色人種。另外,人都是需要安全的存在感,大多數人也會把自己放在灰色區域內來保護自己,這也算是我對灰色理論的一個牽強解釋吧。另外建議題主多讀書,有的時候讀書帶給我們的思考讓人頓悟。
我覺得,說到底還是做人不夠有彈性,和對世事不夠悲憫吧。
- 題主小時候是否是乖乖女、三好學生?一直被傳統的教科書式的道德教育著、約束著?
我小時候也是這樣的人,小時候因為學習好的原因覺得學校小混混(混日子讀書,不是指做違法事情)都不好,直到小學五年級左右的時候,看到兩個這樣的人一邊抽煙一邊給老奶奶讓座,覺得很震撼和衝擊,回去問了爸爸媽媽。從此在 不要非黑即白地看待別人 的路上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 說到底,還是要改變心態。我覺得刻意地訓練不是很能從根本上改變,何況題主三觀應該差不多定型了,主要還是要從心態上。
對事對人要有彈性,只有法律是不可侵犯的,其他的規則和標準對於制定的人、執行的人、被執行的人、旁觀者都會有不同看法,我們有什麼資格要求別人按照自己的標準行事?
- 其實,讀書是個行之有效的方法,雖然聽起來不靠譜。
我自己有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讀書發現,人生真的太不容易了,誰都不容易,不要那麼苛刻地看待別人。
可能題主人生一直很順遂呢,所以才會有比較偏單一的評判標準。或者就是看書太少了。 你可以多讀書,多看新聞,真的很容易對別人多一點寬容,對這個世界多一份悲憫。- 最後,還是不能接受的人,就當點頭之交,不用強迫自己接受,題主對自己也別那麼苛刻。
這世界本來就是非黑即白的啊。
與自己三觀符合的人和事就是白的,與自己三觀不符的人和事就是黑的。
所以,你看到的這個世界是黑白分明的。但一個事物到底是黑是白,只能是主觀的,不能是客觀的。
任何一個事物的是黑是白,也只能是相對的,不能是絕對的。又一個二元對立觀念的受害者。可能和從小到大接受的教育和成長環境有關吧。很多人都這樣,我也是。對別人不寬容,對自己也很苛刻。但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能看到每個人都有優點和缺點,每個事物都有好有壞,沒必要抓住一點不放,那樣太偏激,太狹隘。
如果只是要解決交往問題,那麼學好"厚黑學"在中國還是挺管用的,至於自己心裡怎麼想的,那不是大問題。但是如果覺得想從內心中改變自己,那麼,請參考點贊數最多的那個答案……
此癥狀晚期患者強行回答!(*/?\*)
在彼此還不熟悉的情況下,我們很容易對他人個別的行為奠定他人的基調。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第一印象的重要性。即使以後長時間的相處也很難消磨的乾乾淨淨。
在你們相處的時候,你會不自覺的拿他平時的行為和他給你的基調進行對比來印證你的想法,而且這是一個加強的效應. 也就是說對比中所出現的對應、誤差對你情緒的影響是加倍的。 很多時候我們在真正認識他人之前已經潛在的給他人扣上我們對他人的期待,這種期待不一定是正面的,也可能是反面的。 比如說一個面相凶神惡煞的人,他對你的善意給你的感覺如果對比普通人更加彌足珍貴的話,我想你應該了解我所說的反面期待了。 所以我們首先要盡量避免第一印象對我們在人際交往中的影響。也就是說儘可能的避免讓感情過多的介入別人給你的第一印象中,尤其是和你以後可能會交往的人。對於人際交往我的觀點是三觀合拍就好好處,三觀不和咱就保持距離。
向題主提供這樣一個觀點,僅供參考。雖然距離我們普通人比較遠,但是在小圈子裡還是適用的。 我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強者可以真誠的面對自己的情感。 這裡的「強者」不僅包含金錢,權利,地位等顯性因素,還包括知識,眼界,思想等隱性因素,無知和精神方面的問題不在我們的討論之內。而我們通常所謂的真性情通常都是由這些人散發出來的。 錢鍾書《圍城》的張愛玲的作品裡能塑造出精緻的演繹世故的角色,卻依然選擇在生活中做一個簡單的真性情的人。 在知乎上也是,就像,一個大V可以做到對你的贊同+感謝心存溫情,也可以明確聲明對反對+沒有幫助者一律拉黑。這妨礙他們在知乎這個圈子的交際么?掉了一點兒粉,會有更多三觀合拍的粉襲來。 (沒有黑任何一位知乎大V的意思) 當然我不是鼓勵題主做到真性情到沒朋友,而是說不要只是一味否定,而忽略了對自己這種略微極端情感的客觀評判。如果題主在脫離了@啊邦同學的狹隘論後依然無法改變自己這種性格的話,就去努力的提升自己吧! 希望對題主有所幫助。用你的非黑即白審視你自己,按照你的標準還能不能活下去當然是不能除非你斷片了,或者有了一套不易為外界所動的價值觀念,如果能只能說佩服你,你找的朋友肯定很合得來,這其實是種挺不錯的擇友方式,個個都有摯友潛質。不過也有朋友圈單一的可能性,為了發展可以考慮適當交些不那麼符合你想法的朋友。
送你一句話:黑白決斷,灰色認知。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非黑即白無非是你還限制在一個理想的世界裡。也別多看書了,多去看看不同的人吧,眼界大格局高的人最大的一個特點就是包容性高,你可以不認同我,但是你會理解我。這個世界顏色這麼多,光有黑白多不正常,人也一樣,你光是好人我覺得那一定是個騙子,就如以前薛之謙的人設。我也不信一個人會光是壞人,想想殺手養的幾隻流浪狗。抬頭看看天,好看的雲都不是黑白純色的。
難道做自己不是對自己最大的尊重么?為什麼要改變?
以個人為例
許多人說,要改變自己才可以融入當下的環境過去了這麼多年,我想我可能依舊是做不到那樣的所以既然改變不了自己,那就只好改變世界了有很多人會認為可笑
他們會覺得你那麼渺小,為什麼非要選擇站在大多數人的對面其實並不是我選擇站在誰的對面
當那麼多的「環境因素」與「體制模式」試圖誤導我 遮蓋住我雙眼時我只是正在努力的 努力的 努力的試圖站在自己的面前認清自己而已這麼做,也難免會被人戳著脊梁骨說自私
可說你自私的人歸根結底,最深層的含義是你沒有按照他們給你的劇本構建他們需要的角色罷了有些人註定離他的角色很近 離他的生命很遠換句話說 一個努力貼近自己生命的人自私么?在某些特定的方面 或許會吧 我並不否認這一點可總好過那些習慣了黑暗就為黑暗辯護的人這個社會是需要香脆可口的牛軋糖,可 皮蛋 臭豆腐 難道就沒有生存的空間和它們選擇的權利么我不認為溏心蛋 甜嫩的白豆腐就是唯一的方向標杆可能 自打出生起 我這顆蛋就是破了殼的 也註定就是顆皮蛋吧我要做晶亮的碎塊在風暴中滑行也許會劃傷一些人儘管很抱歉,但風暴正是由他人而起推薦閱讀:
※女生如何才能變得更加溫柔善解人意,消除自己的戾氣?
※知乎改變了你的什麼?
※你認為自己有什麼需要改變的缺點或者做事方法或者習慣,你又有哪些自認為讓自己非常受益好的習慣?
※有哪些適合上班族閑暇時間學習的技能?充實自己,增強競爭力的!(小女子25歲,4S店文員一枚)
※你為什麼會討厭(不滿意)自己?想要怎麼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