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時候有地域歧視嗎?

RT


地域歧視古今中外都存在。

拜占庭人認為卡帕多西亞人都是粗鄙的鄉巴佬,貪婪又暴力。卡帕多西亞的山民可能族源是安納托利亞的土著,比如一個地域黑就是「教卡帕多西亞人說希臘語比教烏龜上天還難」。不過到了10世紀,卡帕多西亞應該已經希臘化,然而仍舊不能免除希臘人的地域黑。卡帕多西亞這個地域梗被玩了至少500年。

這個刻板印象嚴重到什麼程度呢?黑子們連皇帝都黑。尼基弗魯斯二世皇帝來自卡帕多西亞,是拜占庭歷史上非常有作為的一位皇帝,不過依然不能免於首都人民的地域歧視。

神聖羅馬帝國的大使柳特普郎德被奧托一世派到君士坦丁堡尋求拜占庭承認神聖羅馬帝國。大使在君士坦丁堡逗留了一段時間,期間被邀請參加聖索菲亞舉行的禮拜。大使在觀禮的時候,腦補拜占庭的達官貴人們是怎麼一邊給皇帝陛下行禮一邊瘋狂腹誹的,素材很可能來自大使觀察到的一些希臘市井流言和風評。

Come, thou burnt-out coal, thou fool; old woman in thy walk, wood-devil in thy look; thou peasant, thou frequenter of foul places, thou goatfoot, thou horn-head, thou double-limbed one; bristly, -unruly, countrified, barbarian, harsh, hairy, a rebel, a Cappadocian!
陛下你個爛炭,走路像個阿婆,長得像個樹妖;你個農民,污穢場所的常客,山羊腿,頭生角,八隻爪,長剛毛,無法無天,鄉野村夫,野蠻人,苛刻粗暴,體毛多,篡權的亂臣賊子,一個……卡帕多西亞人!

這個地域黑可能體現了互相看不順眼的東部軍區貴族和首都官僚之間的矛盾,首都的文官認為東部軍區貴族粗鄙不堪,而軍事貴族也認為首都官僚裝X。不過卡帕多西亞明顯比其他東部地區中槍要嚴重。

從尼基弗魯斯·福卡斯到科穆寧朝的歷史表明,一個出生在帝國東部的皇帝可以博學多才,魅力非凡,一個出生在首都的紫衣二代也可能附庸風雅,酸文假墨。

搞地域歧視是不行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是,


-

元慎正色曰:『江左假息,僻居一隅。地多濕蟄,攢育蟲蟻,疆土瘴癘,蛙黽共穴,人鳥同群。短髮之君,無杼首之貌;文身之民,稟蕞陋之質。浮於三江,棹於五湖。禮樂所不沾,憲章弗能革。雖復秦余漢罪,雜以華音,復閩、楚難言,不可改變。雖立君臣,上慢下暴。是以劉劭殺父於前,休龍淫母於後,見逆人倫,禽獸不異。加以山陰請婿賣夫,朋淫於家,不顧譏笑。卿沐其遺風,未沾禮化,所謂陽翟之民,不知癭之為丑。我魏膺籙受圖,定鼎嵩洛,五山為鎮,四海為家。移風易俗之典,與五帝而並跡;禮樂憲章之盛,凌百王而獨高。豈卿魚鱉之徒,慕義來朝,飲我池水,啄我稻粱;何為不遜,以至於此?』

慶之等見元慎清詞雅句,縱橫奔發,杜口流汗,含聲不言。

於後數日,慶之遇病,心上急痛,訪人解治。元慎自雲『能解』,慶之遂憑元慎。

元慎即口含水噀慶之曰:『吳人之鬼,住居建康,小作冠帽,短制衣裳。自呼阿儂,語則阿傍。菰稗為飯,茗飲作漿,呷啜蒓羹,唼嗍蟹黃,手把豆蔻,口嚼檳榔。乍至中土,思憶本鄉。急手速去,還爾丹陽。若其寒門之鬼,□頭猶修,網魚漉鱉,在河之洲,咀嚼菱藕,捃拾雞頭,蛙羹蚌臛,以為膳羞。布袍芒履,倒騎水牛,沅湘江漢,鼓棹遨遊。隨撥逐浪,噞喁沉浮,白苧起舞,揚波發謳。急手速去,還爾揚州。』

感受一下。


看來南北方言從古至今差別都很大啊,類似當今湖建人和大砍省的區別,連孟子亞聖都在歧視。


謝女粉絲 @嘎嘎 邀

宋朝時一群湖北商人和福建商人搶旅館。湖北人罵道「你們這些福建人,臉長的寬,說話就像青蛙叫一樣,身上到處是鹼基(大霧),天生就是一張玉網,肚子里有條蟲」福建商人怒斥湖北商人「你們這些湖北人有一個好,損起人來比誰都狠,肚子裡面裝著兵器,就想搞個大新聞,把我們批判一番。」

這兩撥人還是有點文化的,福建古稱「閩」,繁體為「閩」,所以湖北人說福建人「肚子里有條蟲」,湖北古稱「荊」,有個立刀旁,所以福建人反唇相譏說湖北人「肚子里裝著兵器」

腹兵

荊楚賈者,與閩商爭宿邸,荊賈曰:「爾一等人,橫面蛙言,通身劍戟,天生玉網,腹內包蟲。」閩商應之曰:「汝輩腹兵亦自不淺。」蓋謂「荊」字從刀也。——《清異錄》



我國古代著名的地圖狂魔柳宗元,創造性發明了蜀犬吠日、粵犬吠雪、黔驢技窮等成語,你們體會一下

http://m.94uv.com/yiwen/2016-01/40975.html


有,還不少

可以去搜搜壹讀君《宋朝地圖炮》這篇文章,就是講宋朝地圖炮官方黑的,摘錄如下:

南北互相歧視在宋朝達到頂峰

雖然在很早,孟子便稱楚人為「南蠻鴃舌之人」,而南人也常常稱北人為「侉子」,但「南北之爭」的高潮發生在一千多年前的宋朝。據北宋末年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一記載:「祖宗開國所用將相皆北人。宋太祖刻石禁中曰:『後世子孫無用南士作相。』」

出身陝西籍的一代名相寇準認為「南方下國,不宜多冠士」,甚至在狀元人選的最後確定時期竭力主張將南方籍的考生更易為山東平度人的考生,並為此而逢人便誇口:「又為中原爭得一狀元。」朝廷上南北之爭致使朝中一度 「選用人才多取北人」,「南方士大夫沉淪者多」的現象。

宋真宗時期,皇帝想拜江西人王欽若為宰相,河北籍的宰相王旦一看他的合作對象是個南方人,不高興了,以「祖宗朝未嘗有南人當國者」為由竭力反對。直到王旦年老退休後,王欽若才當上宰相,成為南人為相的先驅。

堅持不讓南方人當宰相的王旦同志

王欽若為此恨恨不平地說:只因王旦阻撓,「遲我十年作宰相!」但是這個不爭氣的王欽若又是個奸相,更加毀南方人聲譽。

到了著名的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就更加精彩了,因為主張變法的都是南方大臣,保守的都是北方大臣,如當年在山西砸缸的司馬光。讓我們看看這些大臣們的經典語錄。

司馬光責王安石:「心術似福州。」一下子把福建人全得罪了。又說閩人狡險,楚人輕易,現在兩個宰相都是閩人(曾公亮、陳旭),兩個參政都是楚人(王安石,唐介),必定把他們的老鄉引進來充滿這個朝廷,國家這麼搞風俗怎麼會淳厚?

還有一位不主張變法的知識分子劉摯,宋神宗時問他你認不認識王安石?他可是老誇你呀,劉摯不買賬,說我是河北人,不認識。

宋代史書里關於北方習俗的記載就是「質樸忠直」「勁悍忠勇」「勤稼穡」,關於南方是這樣——兩浙:「善進取,急圖利,而奇技之巧出焉」,廣南「民性輕悍」,江東「俗習驕脆」,蘇州「驕奢好侈」,「長沙民最喜訟,號難治」,四川榮州「姓名顛倒,不知禮法」……

在北宋時最傷大臣心的懲罰就是貶過長江,在北宋時南方最好的城市杭州都是貶官的地方,蔡京、蘇東坡都去杭州蹲過。哦,說到這裡,壹讀君順便提一下,北宋南宋之際,大批河南人隨宋室南遷,由於這批河南人中包括了皇族、高官、名流、鉅賈、富戶,在南宋首都臨安(今杭州)舉足輕重,杭州人非但不敢歧視,還學著說河南話,以至今天的杭州方言還帶北方味。個中意思,各位自己體會。

史上最歧視南方人的詩

直到清代乾隆間,頗負盛名的學者竇光鼐,在其主持浙江鄉試(一說福建鄉試)時,以「南蠻鴃舌之人」命題,並因此而激起了考生的公憤。

據說竇光鼐最後不得不作詩一首,令考生用方音誦讀,結果無一人能夠讀得下來,風波才得以平息。此詩即後世曾廣泛流傳於齊魯一帶的《別蠻詩》——意思是區別那些南方蠻子的詩。壹讀君順便抄在這裡。如果你來自湖建、福藍或者崗東,試著讀一下,看你有沒有壓力。

館閣居官久寄京,朝臣承寵出重城。

散心蕭寺尋僧敘,閑戲花軒向曉行。

情切慈親催寸草,平拋朋輩劈飄萍。

生身盛世詩書史,蠻貊氓民慕關名。

詩的每一句聲母都完全相同,且多捲舌音與切齒音,如同繞口令一般,難怪很多南方同胞無法以方音讀下去了。此事齊魯間常引為美談,這自然反映了齊魯之人對「南蠻」之人的鄙視。

這就相當於現代公務員考試里咸黨在甜黨地盤上出策論 「咸豆腐腦王道」了 (我是粵省甜黨地盤上的咸黨特務,至今未賣出一份安利,還大有被招安之勢,真是有愧黨國),官方地圖炮質量保證。另外我就是山東人,這詩見都沒見過,這鍋我們現在不背~但是讀起來沒壓力是真的,不知道福建的各位讀起來會怎麼樣?應該用閩南語?

(琢磨了一下這首詩,可能第二句的ch這個音對於講粵語的人有點難?因為我的廣東舍友經常把zh ch sh念成z c s,ang eng ong 念成an en on,不知這裡面有何道理,據說是因為粵語里這個音的問題,「清真食堂的清蒸魚」……不過廣東舍友也經常嘲笑我在廣東四年學會的粵語發音= =你們是怎麼學會那麼多音還不捲舌的?!

讓我來寫個拼音版

guan ge ju guan jiu ji jing, chao chen cheng chong chu chong cheng.

san xin xiao si xun seng xu, xian xi hua xuan xiang xiao xing.

qing qie ci qin cui cun cao, ping pao peng bei pi piao ping.

sheng shen sheng shi shi shu shi, man mo meng min mu guan min.

這聲母,不明覺厲!)

再舉一個,現代人提到山東應該第一印象是忠厚老實,最起碼也能整個水滸傳里的形象吧。但其實在春秋戰國漢朝時,身為經商大戶錢財無數的齊國一直是以奸商形象出現,忠厚講禮的是魯國,那個總被齊惦記卻被楚滅了的國家。比如說《史記·三王世家》里,漢武帝封三個兒子做王,就有「齊地多變詐,不習於禮義」的說法,讓齊王以禮義治國。同篇文章里對吳越之地的看法是「其民精且輕」,彪悍好動。燕地的形容是」其人民勇而少慮「,不要慫就是干,大有戰國燕趙遺風。

最後結論,自古以來,我國人民就沉溺在地圖炮的YY中不能自拔……

再來一段史記:

漢興,海內為一,開關梁,弛山澤之禁,是以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得其所欲,而徙豪傑諸侯彊族於京師。

關中……隙隴蜀之貨物而多賈……地小人眾,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故關中之地,於天下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昔唐人都河東,殷人都河內,周人都河南……(三河之地)土地小狹,民人眾,都國諸侯所聚會,故其俗纖儉習事……地邊胡,數被寇。人民矜懻忮,好氣,任俠為奸,不事農商。……其民羯羠不均,自全晉之時固已患其僄悍,而武靈王益厲之,其謠俗猶有趙之風也……中山地薄人眾,猶有沙丘紂淫地餘民,民俗懁急,仰機利而食。丈夫相聚遊戲,悲歌慷慨,起則相隨椎剽,休則掘冢作巧奸冶,多美物,為倡優。女子則鼓鳴瑟,跕屣,游媚貴富,入後宮,遍諸侯。(這是誇還是貶啊……)

邯鄲亦漳、河之間一都會也……鄭、衛俗與趙相類,然近梁、魯,微重而矜節。濮上之邑徙野王,野王好氣任俠,衛之風也。

亦勃、碣之間一都會也……而民雕捍少慮,有魚鹽棗栗之饒……

洛陽東賈齊、魯,南賈梁、楚。故泰山之陽則魯,其陰則齊。

帶山海,膏壤千里,宜桑麻,人民多文采布帛魚鹽。臨菑亦海岱之間一都會也。其俗寬緩闊達,而足智,好議論,地重,難動搖,怯於眾斗,勇於持刺,故多劫人者,大國之風也。其中具五民。

鄒、魯濱洙、泗,猶有周公遺風,俗好儒,備於禮,故其民齪齪。頗有桑麻之業,無林澤之饒。地小人眾,儉嗇,畏罪遠邪。及其衰,好賈趨利,甚於周人。

夫自鴻溝以東,芒、碭以北,屬巨野,此梁、宋也……其俗猶有先王遺風,重厚多君子,好稼穡,雖無山川之饒,能惡衣食,致其蓄藏。

越、楚則有三俗……其俗剽輕,易發怒,地薄,寡於積聚……在楚夏之交,通魚鹽之貨,其民多賈。徐、僮、取慮,則清刻,矜己諾。

彭城以東,東海、吳、廣陵,此東楚也。其俗類徐、僮。朐、繒以北,俗則齊。浙江南則越。夫吳自闔廬、春申、王濞三人招致天下之喜遊子弟,東有海鹽之饒,章山之銅,三江、五湖之利,亦江東一都會也。

衡山、九江、江南、豫章、長沙,是南楚也,其俗大類西楚……故南楚好辭,巧說少信。江南卑濕,丈夫早夭。多竹木。豫章出黃金,長沙出連、錫,然堇堇物之所有,取之不足以更費。九疑、蒼梧以南至儋耳者,與江南大同俗,而楊越多焉。番禺亦其一都會也,珠璣、犀、玳瑁、果、布之湊。

潁川、南陽,夏人之居也。夏人政尚忠朴,猶有先王之遺風。潁川敦願。秦末世,遷不軌之民於南陽。南陽西通武關、鄖關,東南受漢、江、淮。宛亦一都會也。俗雜好事,業多賈。其任俠,交通潁川,故至今謂之「夏人」。 

楚越之地,地廣人希,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賈而足,地埶饒食,無饑饉之患,以故呰窳偷生,無積聚而多貧。是故江淮以南,無凍餓之人,亦無千金之家。沂、泗水以北,宜五穀桑麻六畜,地小人眾,數被水旱之害,民好畜藏,故秦、夏、梁、魯好農而重民。三河、宛、陳亦然,加以商賈。齊、趙設智巧,仰機利。燕、代田畜而事蠶。

太史公這段寫得應該是比較客觀了,但也反映了那時的刻板印象。對比一下,兩千年來對不同地方的印象有的變了,有的說不定還真沒怎麼變。總之,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不信抬頭看,蒼天饒過誰。春秋戰國大家都黑宋,唐宋的時候河南何等意氣風發,現在又變成了無辜躺槍的可憐人……我是臨淄人(原來齊國的都城,上文里的那個臨菑),現在除了有時爆出「我們本來在好好地蓋房子/修高速/建公路結果又挖出了該死的古墓所以我們只好先不幹活了現在考古隊在那邊大家諒解一下等我們把古人的事處理好再繼續建哈」這樣的新聞之外也什麼都沒有了,當年的一切都變成了沒人去的長著小草小花的所謂歷史古迹(手動蒼涼的再見)


瀉藥,按照慣例先將一個故事。

宋真宗時期,也就是那個狸貓換太子故事中的皇帝。他想請江西人王欽若當宰相,而當時河北籍的宰相王旦一看他是個南方人,立馬就不樂意。

竭力反對這個江西人當宰相,理由很簡單「祖宗朝未嘗有南人當國者」。這樣一稿,直到王旦告老還鄉,這王欽若才當上宰相,成為南方人第一個當宰相的。

當上宰相的王欽若為此相當恨恨不平,逢人就說:「要不是那個王旦搞事情,「遲我十年作宰相!」

在宋人《邵氏聞見錄》卷一記載:「祖宗開國所用將相皆北人。宋太祖刻石禁中曰:『後世子孫無用南士作相。』」

這種歧視到了王安石變法的時候就相當刺激了,當時支持變法的多為南方人,反對者多為北方人。這種歧視瞬間爆炸。

別人問司馬光,就是那個砸缸的,如何看待王安石。

人家直接回復:「這個人心性像個福州人。」 (裕陵嘗問溫公:「外議說陳升之如何?」溫公曰:「二相皆閩人,二執政皆楚人,風俗如何得近厚?」又問:「王安石如何?」溫公曰:「天資僻執好勝,不曉事。其拗強似德州,其心術似福州。」 ——《道山清話》)

得,直接一個地圖炮嘲諷全場。

另外在我大宋,貶官一般都是往南邊送,像杭州就是貶官的首選之地,反正在當時那群人眼裡,南方那地方再好都是不如我北方。

著名的吃貨蘇軾就是貶官到杭州,還有蔡京也在那裡蹲過。


拔苗助長的主角是宋國人

智子疑鄰的主角也是宋國人

守株待兔的主角還是宋國人

更過分的是連莊子這個宋國人都自黑


提到地域歧視,我們河南人最有話說了吧,河南真的是自古以來就被黑!

春秋戰國的時候就愛黑河南人。

(一)

周滅殷商之後,把殷商遺民分封在現在的河南商丘,為宋國。宋國宗廟供奉商朝祖先,繼承殷商文化。在當時遍地的姬姓王國和功臣封國中,是個異類。

所以很多蠢事都是宋國人乾的:

○守株待兔的那個傻傻的農民

○拔苗助長的那個傻傻的農民

(二)

鄭國的首都在現在河南新鄭,其地位非常尷尬。

鄭國西臨強秦,南有霸楚,北接三晉。都是牛逼大國,誰都得罪不了,誰都來踩一腳。

尤其是秦楚兩國,秦楚兩國互相不爽,就打鄭國出氣,鄭國在秦楚兩國間兩面為難,朝秦暮楚說的就是鄭國。

早年晉文公重耳流亡路過鄭國的時候,鄭伯還偷看晉文公洗澡(堂堂國君干這事- -),惹得晉侯秦伯圍鄭,才有了中學課本的《燭之武退秦師》。

所以很多蠢事也是鄭國人乾的:

○鄭人買履那個傻傻的買東西的

○買櫝還珠那個傻傻的買東西的

(三)

還有,《詩經》的十五國風中,《鄭風》和《衛風》(衛國也在河南)中的主人公是最愛談戀愛的。

《鄭風》被孔子老爺子批評為「鄭聲淫」、「淫樂」、「亡國之音」。

所以有兩個成語,「鄭衛之音」和「靡靡之音」,這兩個詞基本是等價的,在大多數語境里不是什麼好詞。

(四)

還有很多春秋戰國的時候黑河南人的成語小故事

○杞人憂天里那個擔心天掉下來而吃不好睡不好的傻傻的杞國人,杞地就在現在河南開封杞縣。

○葉公好龍那個虛偽的葉公,春秋時人,叫沈諸梁,名子高,封於葉地,葉地就是現在河南葉縣。

最後作為開封人我想說兩句,很多人說我們河南人素質差、沒文化、甚至騙子多偷井蓋什麼的,我不想辯解,我也不想宣傳河南古時候多璀璨,就像阿Q那樣「我祖上富過」。

我想說的是,河南之於中國,正如中國之於世界。我為生在中華文明的發源地而驕傲,也為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而自豪。同時,國內歧視河南民工、騙子小偷,世界歧視中國沒素質的遊客。當你們向世界高呼:「那些沒素質的遊客不能代表整個國民的素質!」的時候,河南同胞也是懷著同樣的心情渴望你們的公正對待。

反對一切地域黑,從我做起。

以上

——————————————4月17晚更新———————————————————————

評論區出現了這麼一位

地域歧視或者說地域黑,和地域陋俗有本質上的區別。

我不反對揭露陋俗,因為揭露陋俗的本質是:一、陋俗確實客觀存在。二、希望可以改變陋俗。三、對該地域已經脫離陋俗的人持肯定態度。

而地域歧視:一、很大程度上懷有惡意誇大事實。二、以侮辱他人、泄憤、打壓外地人為目的。三、對該地域的人無論青紅皂白一律歧視。

手動 @楊遠山


晏子將使楚。楚王聞之,謂左右曰:「齊之習辭者也,今方來,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對曰:「為其來也,臣請縛一人,過王而行。王曰,何為者也?對曰,齊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盜。」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yì)王。王曰:「縛者曷(hé)為者也?」對曰:「齊人也,坐盜。」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晏子避席對曰:「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於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耶?」

《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三國西晉時期,北方人對南方人的地圖炮,最典型的手法是用動物指代——貉。

《世說·惑溺》:孫秀降晉,晉武帝厚存寵之,妻以姨妹蒯氏,室家甚篤。妻嘗妒,乃罵秀為『貉子』。秀大不平,遂不復入。蒯氏大自悔責,請救於帝。時大赦,群臣咸見。既出,帝獨留秀,從容謂曰:『天下曠盪,蒯夫人可得從其例不?』秀免冠而謝,遂為夫婦如初。

孫秀是孫堅的曾孫,孫吳宗室、下口督,因為孫皓的猜忌而投奔晉朝。作為司馬炎樹的投誠吳人樣板,頗受禮遇,仍不免慘遭老婆的地圖炮。蒯氏是蒯良的孫女,蒯良是劉表在荊州時期的重要輔佐,《三國演義》里的熟人。蒯氏是中盧人,中盧在荊州南郡,但位置卻接近襄陽。孫秀則是吳郡人,現在的蘇州,地道的南人。何況蒯良在曹操平荊州後入北,自然有地圖炮孫秀的資格。

余嘉錫《箋疏》在這一條下,詳引了同時代及前後的同類地圖炮,並梳理了這一地圖炮泛化的過程:

程炎震云:『狢、貉同字。《蜀志·關羽傳》注引《典略》:「羽罵孫權為狢子。」《御覽》二百四十九引《後秦記》曰:「姚襄遣參軍薛瓚使桓溫,溫以胡戲瓚。瓚曰:『在北曰狐,居南曰 狢。何所問也?』」』《晉書·陸機傳》:『宦人孟玖弟超為小都督,縱兵大掠。機錄其主者。超直入機麾下奪之,顧謂機曰:「貉奴,能作督不?」』章炳麟《新方言》二曰:『《說文》:「貉,北方豸種。」今江南運河而東,相輕賤則呼貉子,貉音如馬。若肆師甸祝,以表貉為表禡矣。』 嘉錫案:魏、晉以降,北人率罵吳人為貉子。關羽、孟超之言,可以為證。然《北史·王羆傳》云:『神武遣韓軌、司馬子如宵濟襲羆,羆持一白棒大呼而出曰:「老羆當道卧,貉子那得過!」』則只是尋常詈人之詞。軌,太安狄那,子如,河內溫人。並非吳人也。

北朝以後,就是普通罵人的話了,王羆、韓軌、司馬子如都是北人。這一地圖炮對南人失去效用,當然,東晉以後我們南人也學會反擊了。


古代著名的基佬野人死循環地圖炮鏈條。

希臘人說波斯人是野人,波斯人說希臘人是基佬;希臘人說羅馬人是野人,羅馬人說希臘人是基佬。

羅馬人說日耳曼人是野人,日耳曼人說羅馬人是基佬;法蘭克人說丹麥人是野人,丹麥人說法蘭克人是基佬。

後來法國人說英國人是野人,英國人說法國人是基佬;然後英國人覺得全世界都是野人,全世界覺得英國人都是基佬。

那麼問題來了,每一個文明都在野人和基佬之間不停轉化這一現象,被稱為薛定諤的基佬定律,即在一個文明蓋棺定論之前,它既有可能是野人也有可能是基佬。


杞人憂天,刻舟求劍,守株待兔,買櫝還珠典出何處?


怎麼沒有。

秦的人好稼穡,務本業;又以氣力為上,以射獵為先。

河內殷虛一帶的人性質剛強,多豪傑;喜相侵奪,薄於恩禮。

晉地的人深思儉陋。周地的人巧偽趨利,喜為商賈。

鄭地的人男女聚會,風俗淫亂。

陳地的人尊貴婦女,喜歡祭祀。

晉北戎、狄等地的人悲歌忼慨,好作奸巧。

齊地的人舒緩迂闊,奢侈誇詐;國中民家的長女照例不得出嫁,名為「巫兒」,替家中主持祭祀(案:《詩經》雲「有齊季女」,「齊」就是「齋」字,是敬的意思。是古人普通以季女主祭,只有齊國是用長女主祭的)。

魯地的人長幼相讓,上禮義,重廉恥。

宋地的人性質重厚,多君子;好稼穡,喜儲蓄。

衛地的人性質剛武,風俗淫亂。

楚地的人懦弱偷生而無積蓄;信巫鬼,重淫祀。

汝南一帶的人性格急劇,有氣勢。

吳、越的人好勇輕死。

中國的地域黑從文字發明以來就不絕如縷。

比如地圖炮狂魔柳宗元。。。每次都想揍他。

請貴州人民先打:

接下來是廣州人民

接下來是四川他人民


有啊,

南蠻,北狄,東夷,西戎,

不僅有而且鄙視一圈,

除了中原剩下的都是渣渣


必須的,像春秋戰國時期普遍瞧不起宋國,寓言里有啥傻事都是宋國人乾的。因為宋人是殷商後裔,作為周朝人民,不黑你黑誰。

還有好多,人民藝術家@豆子應該知道的。


當然了。

瞑庵雜識,記載嘉慶年間,湘潭的湖南人和江西人發生鬥毆事件,死者數百。

嘉慶己卯湘潭朋毆之獄,其起甚微。湘潭居交廣江湖間,商賈彙集,而江西人尤多。江西會館曰萬壽宮,歲時演劇飲宴。是歲,首士以江西優人來,登場歌舞,皆詰屈嗷碻不可聽。台下人大笑,或以芒鞋土塊擲之曰:「犒汝遠來!」笑者益甚,其聲如潮。江西人大慚,怒且詬。湖南人強者應之,遂共爭毆,不可解。畏事者稍稍引去。江西人潛招其眾,合門共擊湖南人,死者數百,傷未殊者,縛之。於是市人訛言曰:「盡殺湖南人矣,烹於鑊矣,釘於柱矣,割舌而醢之矣。」市胥奔告知縣。知縣懼,不敢往。在籍給事中石承藻謁知縣曰:「江西人烹封縣民千百,知罪重,必且為亂,公閉閣,能獨生乎?等死,不如往救,或可止。」知縣忿然曰:「君責我,能偕我乎?」承藻曰:「不能,何敢勸公!」乃俱往,至則門不得啟。壯士舁石獅撞門,門破,知縣乃入,得未死者十六人以出。江西人皆散。於是湖南人皆憤相告,民商、舟人數萬,共毀江西人店肆,遇江西人即擊殺之,奔哄喧呼,數日不絕。橋津關市,必考其音,非江西人乃得過,往往誤死。事定,知縣以聞。巡撫吳邦慶,江西人也,嚴檄知縣捕治。眾皆散,莫得主名。先是市胥見眾洶洶入市,懼有變,鳴鑼於市,令各閉門備劫竊,遂以鳴鑼罷市為胥罪,論斬之,獄未具。時論者皆謂當多殺湖南人。湘潭周系英,方官吏部侍郎。其子家居,偽為父書抵巡撫緩頰。巡撫奏之,上以系英越職與事,罷職令歸,閉門省愆。石承藻家居,論常右湖南人,為巡撫所劾,亦罷。

清史稿嘉慶的本紀:

  冬十月乙未,萬壽節,上御太和殿受賀。侍郎周系英因參劾湖南客民焚殺,兼致私書,革職,並斥革其子舉人。


1、司馬光罵王安石:「心術似福州」。

2、還是司馬光,稱 「閩人狡險,楚人輕易,今二相皆閩人,二參政皆楚人,必將援引鄉黨,天下風俗何由得更淳厚!」

當然他這段話主要還是針對王安石,當時變法派和保守派撕逼撕的激烈,而變法派里不少是南人。

3、宋真宗想提拔王欽若為相,王旦堅決反對,理由是「臣見祖宗朝未嘗有南人當國者」。

4、明朝正德年間的內閣閣老焦芳特別討厭南人,每次想辦法排擠走一個南人就高興的不得了。編修《孝宗實錄》的時候,很多南方籍的大臣都被肆意詆毀貶損,何喬新、謝遷都中招了。焦芳自己還洋洋得意,說現在朝廷上下還有像我這麼正直的人嗎?

5、還是明朝人,王翱,《明史》稱此人「性不喜南人」,也是不喜歡南方人。做吏部官的時候,提拔的大多都是北方人。

6、明英宗朱祁鎮也不喜歡南人,某次選庶吉士,跟當時的閣老李賢說要「盡用北人」。不過這話倒也沒說死,後面還有一句「南人必若時者方可」。時指的是彭時,也是南方人,但是英宗很喜歡這個人,南方人要想入選得像彭時那樣優秀的才可以。

7、明末時候農民軍鬧得太厲害,崇禎急了要親自去督師決戰,大臣們不同意,願意代帝出征,陳演、蔣德璟自告奮勇要去都被崇禎給否了,因為這倆都是南人。後來選了山西人李建泰,這位是北人,結果拿著尚方寶劍出去光打自己人。

暫時就想到這幾個


推薦閱讀:

中國被地域歧視黑的最嚴重的地方是哪裡?
安徽和江蘇哪個更北方一點?
為什麼國人如此喜歡地域歧視?
在現代化的演進下,沒有故鄉的人與有故鄉的人相比有什麼差異?
為什麼東北人就這麼招人黑(總背黑鍋)?

TAG:中國歷史 | 歷史 | 城市 | 地域 | 地域歧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