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完書後,書還是乾乾淨淨的,這就是沒有認真讀書的表現嗎?
摘錄一段李敖的讀書方法論。
我李敖看的書很少會忘掉,什麼原因呢?方法好。什麼方法?心狠手辣。剪刀美工刀全部用到,把書給分屍掉了,就是切開了。這一頁我需要,這一段我需要,我把它按類別分開來。那背面有用怎麼辦呢?把它影印出來,或者一開始就買兩本書,把兩本書都切開以後整理出來,把要看的部分分類留存。結果一本書看完了,這本書也被分屍掉了。這就是我的看書方法。
那分類怎麼分呢?我有很多自己做的夾子,夾子我寫上字,把資料全部分類。一本書看完以後,全部進入我的夾子裡面。我可以分出幾千個類來,分得很細。好比說按照圖書館的分類,哲學類,宗教類;宗教類再分佛教類、道教類、天主教類。我李敖就分得更細了,天主教還可以分,神父算一類。神父還可以細分,神父同性戀就是一類,神父還俗又是一類。修女同性戀是一類,修女還俗這又是一類。任何書里有關的內容都進入我的資料里來。進入幹什麼呢?當我要寫小說的時候,需要這個資料,打開資料,只是寫一下就好了。或者發生了一個什麼事件,跟修女同性戀有關係,我要發表對新聞的感想,把新聞拿過來,再把我的資料打開,兩個一合併,文章立刻就寫出來了。
換句話說,我這本書看完之後,被我大卸八塊,五馬分屍。可是被我勾住了,這些資料我不憑記憶來記它,我憑細部的很耐心的功夫把它勾緊,放在資料夾子里。我的記憶力只要及這些標題好了。標題是按照我的習慣來分的。基本上都翻譯成英文字,用英文字母排出來,偶爾也有些中文的。 今天我把看家的本領告訴大家,李敖知道的那麼多,博聞強記,記憶力那麼好。我告訴大家,記憶力是可以訓練的。記憶力一開始就是你不要偷懶,不要說躺在那裡看書,看完了這本書還是乾乾淨淨的,整整齊齊的,這不對。看完了這本書,這本書就大卸八塊,書進了資料夾,才算看完這本書。 今天我問大家特別亮一手,把如何看書的招告訴大家。不要以為這本書看完了,乾乾淨淨的新的算看過。那個不算看過,因為當時是看過,可是浪費了。你不能夠有系統地扣住這些資料,跟資料掛鉤。可是照我這個方法,可以把你看過的書,都把它的精華抓出來,扣在一起。這就是我的這種土法鍊鋼的治學方法。我喜歡讀書,也喜歡藏書,所以我的書從來不做任何筆記,甚至連名字都不寫,更不用說大卸八塊了。
讀完後也是乾乾淨淨的,如同新買的一樣。我想問問,筆記之類的不能寫在一本本子上嗎?乾乾淨淨的書一定就是沒有吸收書的知識的體現嗎?不能用摘抄替代剪貼嗎?
經典的書自然要反覆讀,反覆讀每次都會有不同的體會,不同的體會寫在書邊是我的自然做法。德國書很貴,但是我還是照寫不誤,標註了一些核心要點,以後看到這一段就可以立刻記起來思想脈絡,如果老師上課講過的話,就可以立刻回憶起整段的內容。如果發現以前的理解是錯的,擦掉就可以了。實在是不捨得寫或者覺得寫不爽就去列印一份。上圖是列印的亞里士多德《論靈魂》,裡面有四層的筆記。不要問圖為什麼是糊的,我故意的。
李敖的讀書方法是李敖的讀書方法,至於是不是有這回事,方法是不是真的好,這個暫且存疑,畢竟這種事情只有李敖自己心裡有數。我要說的是,如果李敖這個方法是真的話,那麼只能說明,他找到了適合他自己的讀書方法而已。每個人有每個人自己的狀況,你讀不進書,並不僅僅是態度問題,更是方法問題。我根據題主的描述,認為:題主首先應該從自己的目的、態度開始,以指導自己的方法,認真思考自己的讀書問題。你到底是為了什麼去讀書的?你用什麼樣的態度去讀書的?你讀書的方法到底適不適合你自己?
讀書效果不是很好。看書的時候標註主次,問題和感悟非常方便。再次看這本書,以前的思路也就很清楚。做筆記看的是框架和重點,和原書體會是不一樣的。就連kindle也需要標註呢,不過做評註看起來還是不方便,也不能多樣性標註區別,這就導致看第二遍的時候耗損掉當時第一遍的靈感和心得。
你拿書當收藏品,而我就是拿它當知識的載體。不需要太過於珍惜錶殼。一本書乾淨看幾遍和仔細思考標註看幾遍是不一樣的感受。比方說看到不懂的點就要標記啊,標記在筆記本上只能寫一句,一段又太浪費時間。然而,有時候一個不懂的點要反覆看相關幾頁,甚至是幾十頁。嗯,難道在筆記上標註頁碼?但是下次再看再思考還得先翻筆記本再翻書么?如此來回不累么?
尤其是效率問題。雖然讀書是個人的事,似乎沒有啥標準,但是可以查查自古以來有名的大家是如何讀書的。以他們的水準應該很能說明問題。
書,精華不在外殼,在於其內容。如何高效利用這個載體才是最重要的。這話也能信?瞧瞧,還有那麼多書沒有被分屍呢
個人是那種忍受不了書有一點損壞的人,只要注意愛護的話讀好幾遍都會和新的一樣呢。至於剪書撕書什麼的只是李敖的讀書方法而已,我覺得也不用太去在意,找到自己的讀書方法就好。
大學之前看書(漫畫和小說),看書之前,會洗乾淨手,擦乾,然後再甩甩,避免手上的,汗漬油污什麼的弄髒書,甩甩是避免水氣弄潮書,哪怕不是正版的。那時候會寫日記,日記經常寫著寫著就成讀後感了……那時候的書邊只會有些發黃。大學之後看書很多是租書店租的,就變成看完書洗手。教科書上會很多筆記,但很少看第二遍。很少分屍書,除非練習冊或者備考的很重的非教科書。因為覺得書上的文字是最原始的,每讀一次就會有不同的感覺,某一次的認知是片面的,所以原件應當完好的保留。
在我看來 是的 好書讀四遍 第一遍看熱鬧 第二遍畫「重點」 第三遍寫感想 第四遍做摘抄。
收集素材是可以的,教程你拆了,過段時間看不懂了,或者覺得之前的理解錯了,需要上下文怎麼辦呢...
認不認真和書干不幹凈有關係?對於特別愛書的人是不允許書上面有任何污點的,甚至於每次看書之前都要洗手。這就代表他看書不認真嗎?有些人就喜歡做給別人看,自欺欺人。認不認真,自己不知道嗎?
李敖說什麼怎麼了,是真理嗎?是憲法嗎?是大一統公式嗎?「年輕人,不要被別人的幾句話所左右了自己的行事準則。」——艾薇兒
記者採訪百歲老人:「您為何如此長壽?」
老人說:「我白天喜歡抽煙,晚上喜歡喝酒,周末喜歡燙頭。」
然後我們看到了,開始抽煙喝酒燙頭,有用么?也許吧。
例子舉的挺一般的,大概就是這麼個意思;每個人都有點自己的個人喜好和怪癖,這些東西可能會對他的成功有促進作用,但是未必適用於你。
我們學習他人的成功經驗時也應該抓住重點,我認為關於讀書這件事也是一樣,核心是思考、整理、記錄,而不是應不應該記在書上、是不是把書拆分等等之類的細節操作。我看書的時候沒有把kindle拆了,真是太不對了,我必須反思。
感覺題主不是在求解,而是在質疑,求認同。
都什麼時代了。實體書對我來說是收藏品,基本都是看完電子版覺得不錯買來收藏的。別說剪了,可能翻都不會翻。
那得看什麼書了。教科書看完肯定有很多筆記。哈利波特,穆斯林的葬禮等等,不知看了幾百遍,上面就是沒有墨團,捨不得弄髒
我讀書一般有三步,第一遍,先是把書讀厚。看到一段就做筆記,用便簽紙貼在旁邊,在旁邊寫一些自己思考的心得。這樣第一遍看下來,書就厚了好多。第二遍,把書看薄,參照筆記增或改或刪最後把最終版的筆記寫在書上。第三遍,只看目錄,回憶每個章節的內容,直到能回憶完全為止。
做愛之後,身上不會多出一道印痕。難道還是處男?
可恥的匿了,歡迎摺疊。李敖?
讀書方法論?
呵呵。呵呵呵呵。1.我覺得把書的內容「歸檔」處理,是一種倍受推薦的方法,因為這些讀者也會變成產出者,這樣主要是到時候需要找相應資料的時候能找得到。
2.我現在一般用鉛筆劃線,鉛筆做筆記,好書嘗試著寫讀書筆記。有助於一點一點掌握,和提高自己的閱讀能力。我覺得1的部分,我還無需用到。讀完以後腦袋也乾淨怎麼破。。。。
推薦閱讀:
※你身邊的學霸都有怎樣的學習方法或習慣?
※你在生活中真實遇見會三四門外語的人嗎?他們在語言學習方面有什麼獨特的方法?
※經濟學與金融學相關課程應必備哪些?
※《幾何原本》現在還有必要讀嗎?為什麼?
※如何從零開始學習足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