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台灣人均薪資所得和人均 GDP 增長不符?

1999年人均GDP10778美元,2014年人均GDP22632美元,15年增長率為110.0%

1999年時台灣實際平均月薪達到4.604萬新台幣,2014年台灣的實際平均月薪達到4.73萬新台幣,15年薪資上漲僅為2.7%

為什麼人均GDP增長和人均薪資增長這麼不相符?是因為房價上漲的因素嗎,雖然說GDP跟人均薪資所得沒有直接關係,不過一般來說GDP越高,薪資也越高啊,況且增長幅度相差了五十倍。

問題來源於:薪資失落的16年


看到排名第一的答案,毫無根據竟然是最佳答案?

------------------------------------------

先講第一段結論:因為GDP成長的數據,與個人實際收入並無絕對的正相關。所以即使個人收入不變,而GDP計算使用的其它數據成長,GDP還是會成長的。

GDP(國內生產毛額)=C(民間消費)+I(民間投資)+G(政府支出)+X(出口)-M(進口)

從台灣使用的GDP公式可以很容易的看出來,並沒有任何一項數據與「個人薪資收入」有關,即使假設最有關係的「民間消費」降低,提高其他數據也能讓GDP成長。下表可以看出來,過去八年半,GDP幾乎都保持成長,但是降低的單項數據(紅色數字),卻相對散開,加總後都還能保持成長。

台灣的GDP數據其實並不能忠實反應出 「個人收入 - 經濟成長」 之間的關係。

休息一下,晚點再來補充。

----------------------------------------------------

第二段結論:台灣除了少數幾家大企業外,大多數公司獲利並不好,導致沒有錢為員工加薪。進而導致題主所說的「GDP與薪資脫鉤」的現象。

從手上的資料來看,基數較大的一直是進出口為主,也就是台灣依賴出口來支持GDP成長。下圖可以看到,製造業是最大貢獻產業。

今年第二季卻出現很難看的數字,導致第二季GDP下滑到0.64。

再來就是要提到,台灣1500家股票上市的製造業中,三年獲利低於1.4%的有317家。也就是說,有五分之一的製造業,什麼都不要做,把錢放在銀行,賺的還比較多。

若只看台灣自豪的電子業,獲利率大約都在3%~4%(178家)。當然無法有足夠的利潤支持員工加薪。

--------------------------------------------

第三段結論:台灣薪資沒有成長的原因,最終還是「產業過於單一」 / 「獲利能力太差」

簡單說,就是製造業獲利不佳、其他產業又賺不到錢、政府無力轉型產業結構、民眾無力改變。

受限於內需市場規模,最終台灣還是要靠出口來支持經濟發展,只是究竟能依靠什麼,我就不得而知了。

--------------------------------------------

補充:個人其實蠻羨慕日本的匯率政策以及與新加坡的觀光政策,雖然一定不完美,至少敢大刀闊斧的做。改變不一定會成功,不改變一定會被淘汰。

--------------------------------------------

參考資料

http://tsjh301.blogspot.tw/2015/02/2015-gdp.html?m=1

http://m.businessweekly.com.tw/IndepArticle.aspx?ID=26272path=h

http://www.econ.sinica.edu.tw/webtools/thumbnail/download//?fd=2013092817171360825_PDocPname=經濟年鑑專論_sc.pdf

===以下負能量區域,慎入================

yol提到:大學剛畢業的,我們??「老人年金給付」等等等等,算一算,將近四萬元。

這是沒有根據的隨便說說,實際上是:如果薪水加全部福利接近40k,薪水是33300元NTD。如果薪水是22k,薪水加全部福利是25792元NTD。

大學生畢業起薪台幣三萬三?其實不錯呀,但事實上是:

把22k掛在嘴上說事的,都是亂扯的。

資料參考如下:

http://nhi.gov.tw/webdata/webdata.aspx?menu=18menu_id=679WD_ID=732webdata_id=4669

http://bli.gov.tw/File.aspx?uid=1ss4aPiXe4Q%3d

http://bli.gov.tw/sub.aspx?a=sl6NKrX5oyU%3d

接上題:「老人年金給付」 跟 「勞保年金」,兩個只要繳一個,不需要兩個都繳。

===以下負能量區域二,慎入=============

yol老師說:台灣這些年的低起薪,是因為福利一直在上調。

這句話的邏輯相當相當薄弱,員工薪資主要還是與供需有關。

1999年與2013年比,供應變多,需求變少,薪資自然下降。有研究報告指出,大學錄取率高於52.98%時,畢業後薪資就會開始下降,而下面是台灣的大學歷年錄取率:

從1997開始,就沒有再低於52.98%,所以大學起薪逐年下降是個趨勢。除非大學畢業生減少,或是企業獲利增加、職缺變多,不然低起薪是很難改變的。

參考資料:

http://www.stat.nuk.edu.tw/SouthShow.asp?myid=1383

http://www.epa.ncnu.edu.tw/forum/論文/vol11/vol11-1/03-田弘華、田芳華、劉亦修中英文摘要.pdf

===以下負能量區域三,慎入=============

yol又說到:頁面有些人截了些美麗的圖,拿來信誓旦旦,殊不知,台灣的主體是中小企業,ok?你在那裡扯什麼跨國公司,大製造業的利潤下行?還有加工出口工廠不振(台灣現在還有這種工廠嗎?),分明的扯淡。

我的文章中,哪裡有「跨國公司、大製造業」?GDP的數據是總體的,包含了所有產業,當然包含了yol老師說的中小企業。以2005年的比例如下:

我再耐心解釋一下:台灣GDP演算法中,出口與民間消費「都是」計算因數,今年的GDP變差,是因為出口變差造成。

再來就是哪裡有提到「加工出口廠」?如果連「出口」跟「加工出口」都沒搞清,我不覺得你有資格討論這個問題。如果這句不是在說我,我道歉先。

===以下與主題無關=============

吐槽完這個我累了。對知乎一直的好印象來自於對知識的追求、對邏輯的重視、對資料的考據。所以我很興奮的在知乎上,吸取我對知識的渴望。直到知道yolfilm ...

大多數時間yol是值得學習的,除了需要資料佐證的事情以外。但是這世界上的人形形色色,用我的標準去要求其他人,是幼稚的行為,去拉黑也是不需要,畢竟坦然接受所有意見,並反省自己,是讓自己有機會成長的方法,當我覺得我一定是對的,我就不會再進步了。

請多多指教。歡迎在留言區吐槽我


似乎沒有從經濟學角度論證的回答,來補充一個,懇請大家指點。

@Hades的觀點非常有價值,經濟學家也是這樣思考進出口和收入的關係的。Kremer和Maskin在2006年寫了一篇文章,叫Globalization and Inequality,大致思路如下:兩個地區M和N,M生產力水平比N高。M有兩個勞動力群體A和B,N有兩個勞動力群體C和D,按生產率排序有A&>C&>B&>D。於是,全球化之前,A和B合作,C和D合作;全球化之後,A和C會匹配,B和D都只能接受更差的工作。如果把M看成美國,N看成台灣,台灣從出口導向經濟中獲利的只會是生產率能滿足匹配要求的少數人,大部分技能達不到要求的人收入都會下降。此外,如果全球產業轉移加速,對勞動力素質要求上升,D的群體就會擴大,整個經濟體的收入分配結構會變得更糟糕。這是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很難避免的問題。更一般的分析請參見Costinot和Vogel(2010),得到了類似的結果。

另外一點同樣和進出口有關係。Matsuyama在2007年寫了一篇非常有見地的論文,叫Beyond Icebergs: Toward A Theory of Biased Globalization。這篇文章的基本思路如下:全球化使經濟體面對的不再是本地的需求,而是世界的需求。廠商現在衡量生產運輸策略要綜合本地市場和國際市場的價格和運輸成本。但是,把產量和銷售重心從國內轉往國外需要很多額外的步驟,比如說僱傭有海商法背景的公司法務,搜尋可靠的海外合作夥伴,購買保險,僱傭懂得當地語言的人才,等等。因此,經濟體介入全球化的程度越深,經濟體中為全球化服務的那個部門規模就越大。這個部門包括律師、銀行、跨洋運輸等等,一般都是高度資本密集型的。於是,國家本身倚賴進出口的程度越重,資本部門權重就越大,資本的回報就相應地更高,勞動者的收入比例自然就變小了。

如果是大型經濟體,上面兩個問題可能不會太嚴重,但對於中小型經濟體,這種負面影響就非常可觀了。近年來部分研究發現貿易確實惡化了收入分布狀況,比如Milanovic(2003),Topalova(2007)。台灣的情況可能尤為嚴重。

最後,怎麼解決?按Maskin在浙大演講時的說法,根源還是要提高勞動者技能,而且是在全球分工價值鏈中比較受歡迎的技能。

參考文獻:

Costinot A, Vogel J. Matching and Inequality in the World Economy[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2010, 118(4): 747-786.

Kremer M, Maskin E. Globalization and inequality[J]. 2006.

Matsuyama K. Beyond icebergs: towards a theory of biased globalization[J]. 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2007, 74(1): 237-253.

Milanovic B. Can we discern the effect of globalization on income distribution? Evidence from household surveys[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05, 19(1): 21-44.

Topalova P. Trade liberalization, poverty and inequality: Evidence from Indian districts[M]//Globalization and Povert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2007: 291-336.


答案很簡單,就事論事:

為了紙面上好看,灣灣的GDP演算法有問題。

他們把很多海外台灣人的產值,尤其是大陸部分的,算進去了,而這實際上不符合GDP的定義。

所以最後他們的GDP得出的數據是一GDP加一部分GNP的數據,所以顯得和實際的收入水平的停滯不符。

當然,GDP增長與收入水平增長具體有多大關係,還是見仁見智的。這裡主要吐槽一下灣灣的GDP演算法。


-

很多鐵血論壇一類的地方,老拿「台灣的薪資沒有成長」來說事。

當然,最早批評這個現象的,是台灣人自己,這也是實情。

只是在我眼中,這不是全部的真相。

容我說兩句。

一、「福利」問題

台灣這些年的低起薪,是因為福利一直在上調。

二十多年前我大學畢業時,大學生是一萬五、六(台幣)上下,現在是兩萬二左右。可是一般人並不知道,這二十年間,台灣僱主增加的員工福利數字是多少?

現在一般性員工,大學剛畢業的,我們作為老闆,平均付出的薪資里至少得多加上「勞保」(包括退休金預存)、「健保給付」,加上「老人年金給付」等等等等,算一算,將近四萬元。

二十年前的台灣,哪有健保?哪來的老人年金?

一般人,總把多出來的福利制度,全隱去了不談了,這不是流氓邏輯嗎?

二、「平均數」問題

且不說那「兩萬二」,還是社會平均數。

打個比方,我開個影視公司,請來的前台,可能是兩萬二,你有本事請個編劇助理,兩萬二給我看看?就是兩萬二,最多也就是半年的錢,三個月半年過去,能力分出高下來了,你還給兩萬二?

我保證員工跑的比鬼還快。

為什麼現代社會教育,一再強調「資質教育」?不也正是肇因於此?

日式企業,講究年資,講究終身僱用的,為什麼現在都不行了,不也正是肇因於此?

三、「就業人口的結構變化」問題

說到社會進步。

以前的台灣大學錄取率,是千分之幾,百分之幾。

現在的台灣大學錄取率,是百分之百。

我們以前的大學生起薪,只是那千分之幾,百分之幾的人在享用。

現在呢,整個社會,幾乎「百分之百」都是大學生了。

變成整個社會的總體起薪了。

我那時代,大學生畢業,沒錯,是拿一萬五六。

可一般工廠員工呢?可是六千、八千元起薪喲。

懂我的意思吧?

在台灣,以前可以請個高職畢業的人來作辦公室的小妹,端茶倒水。

現在呢,全它媽都是大學生了。

四、說「結論」吧。

要說台灣經濟問題,複雜萬端,不是我這裡簡單幾句可以解釋,但頁面有些人截了些美麗的圖,拿來信誓旦旦,殊不知,台灣的主體是中小企業,ok?你在那裡扯什麼跨國公司,大製造業的利潤下行?還有加工出口工廠不振(台灣現在還有這種工廠嗎?),分明的扯淡。

這裡,說兩句我的真心實話,相較於台灣的困境,我很羨慕韓國,出了個金大中,可以在傳統的產業下行時,帶領全國創造了文創產業的新高峰,引領整個韓國攻堅成功,成為名符其實的第一梯隊經濟大國。

可惜台灣沒有。

最重要的時刻,出來了一個搞政爭的李登輝,搞錢的陳水扁,以及搞基(?)的馬英九。

說來很叫人恨。這是台灣經濟的不如人,是事實,不可否認。

但一般大陸(類似鐵血論壇)的網上文字,拿這些數字出來證明「海峽兩岸的政治制度」誰優誰劣時,我總要看了搖頭,你不把數字說分明,只是拿表面上的虛數來叫嚷,那不是扯淡嗎?

我這人脾氣,舉凡看到「大陸人受難,台灣人就高興,或是台灣人倒霉,大陸人來嘲諷」的敗類,都要氣不打一處來,你媽的蛋蛋,都是同胞,捆在一起,用對岸同胞的受苦,來證明自己的優越?

那人得多下流?多下作?多無恥?心理多黑暗?道德太殘弱?多不善良?才能如此作為?

尤其是五毛小朋友們。

說到底,你們只是五毛,又不是流氓。

總不能說整天扯這樣的流氓邏輯吧。

再多說幾句:

我是個影視工作者,在知乎上說半天政治,都是跨行扯淡,是無可奈何,但也是見不平而鳴。我從來不是在說台灣的制度有多偉大,而是讓大家多一點理解,知道對岸作了什麼?目的在哪?失效失敗在哪?而且,最重要的,成功在哪?

台灣就是錯了,敗了,十四億同胞,好生學學兩千萬同胞走錯的彎路,有何不可?

更何況,台灣也有成功之處,學那成功之處,有何不可?

你總不能一竿子打死,說台灣這戰後七八十年,全扯屁去了,啥屁也沒作吧?

要我說,歸根究底還是諸君太幼稚,太LOW,不能理解我們成年人的愛國之道。

以上。

-


其實對比台灣的消費水平 他們的薪資還不算特別低了。本科畢業生起薪22k,研究生起薪38k,估計大多數大陸畢業生也是領不到的。除了台北,台灣的房價和房租(台北也不誇張,同等價錢比北京住的好多了)也是可以接受的,所以生活質量也很不錯。更何況還有健保、年金等措施,年輕人沒有贍養父母的壓力。

說是停滯更像是發展遇到了瓶頸,進入了平台期,但絕對不是低水準或者倒退。我覺得,在台灣工作的問題在於平台狹小和晉陞空間有限,金錢不是問題。


看了一下中國大陸、韓國、日本和台灣各自的GDP、人均收入和公務員平均收入,台灣的收入和GDP之比是最低的。感覺台灣的真實GDP在15000-16000美元左右,比起22000高估了約40%。


GDP計算方法有問題,台灣好像把很大一部分位於海外的、無法徵稅的GDP加入了。所以台灣稅收佔GDP總量奇低,遠遠低於發達經濟體的平均水平。所以台灣經濟只是看起來亮眼,但無論財政還是普通人都難以從中獲益。


屬於台灣接單、海外生產,並沒有創造就業,所以扣除灌水的金額後,實際GDP根本是負成長。

中央大學經濟系教授邱俊榮:「現在因為整個,國際的公式改了以後,那我們就有很大一部分,在國外生產的部分,也把它放到我們GDP裡頭來,某一些年,特別是我們看到,經濟成長率不是很高的那些年,如果你真的只是算,國內生產總值的話,那(GDP)它很可能是負成長的。」


我們公司(外企)台灣人還蠻多的,選擇到大陸工作的原因有二:第一台灣市場小,相對的資源有限,升職的機會也不多;第二大陸的工資比較高,福利也比較好,以產假為例,大陸和香港台灣比會多出起碼一個月。那天聊起來,某99年加入公司的台灣老闆,當時薪水的絕對值比公司現在在台灣entry level是要高的,大家紛紛表示震驚。當然是個例,不過台灣現在工資競爭力不夠也是實話。

台灣同事說,因為好工作有限,台灣的大學畢業生太多了,而大家大部分又想待在台灣,不想背井離鄉,所以企業不用給很多錢也有很多人去,不知可否作為一個解釋?


大部分人的財商都是負的(我說過很多次了),收入分為三個類別,

一般勞動收入,窮人主要收入,主要為工資,低風險,由出賣勞動力獲得,僱員只關心勞動收入,而且勞動收入稅率最高,僱員競爭最激烈,同時僱員不承擔經營風險和虧損,

被動收入,房地產出租產生的收入,富人主要收入

投資組合收入(證券收入),公司股票分紅,富人主要收入,

這下明白了吧,工資是低風險的收入,就像國債一樣,風險越低收益越低,

ps:對大部分人來說,財商教育才是最重要的,分清資產和負債的區別,賺多少錢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花錢購買什麼,購買資產還是購買負債,


台灣的GDP把台商在大陸開的廠都算進去了,所以嚴格來說應該是GNP,關鍵在大陸開的廠跟在台灣人民沒太大關係呀,那些台商的主要消費和投資還是在大陸這邊,算起薪和員工平均薪水時根本不會算上的。不過,我們現在竟然能跟台灣人民比起平均了(⊙o⊙)!


自家兄弟比我過的好是事實,但他還是比上鄰居老王、老李和老張。

真是一家人,和對方關心我們是不是吃得上茶葉蛋一樣。

在台灣經濟發達問題上,,居然有人說比總量才有意義,14億比2000W,還要臉嗎?

拿長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這些用中西部省份數億人口紅利堆起來的發達地區比一個台灣島,有意思嗎?

中國的中部省份西部地區被那些人吃了?

很多人為了黑連基本的事實都不顧,談台灣的人均GDP,居然有人說那些至少有一半台灣企業海外投資貢獻的,,我……

購買力平價,本來是很不錯,,又說北上廣深物價高房租貴的,其他地方就不適用。

原來對你有利的就北上廣,對你不利的就中西部,,田忌賽馬玩的溜呀。

台灣比大陸發達的地方是經濟發展很均衡、高標準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公民的政治權利。

知乎上有人說台灣經濟停滯,說台灣二十多年沒漲工資。

台灣雖然這二十多年沒漲工資,但確花用二十多年基本實現了覆蓋全民的高標準社會保障制度,這個也是要花錢的。那些人是不知道呢,還是知道不說呢?感覺這點類似趙家人工資不高,但趙家人福利保障好。

這方面購買力平價都無法體現,更何況是人均GDP。

比較兩地民眾的物質生活,不考慮雙方的社會保障差異,明顯不合適。

住房、教育、醫療、養老、工作,,台灣在上個世紀90年代就是發達經濟體,這是事實。

中國搞改革開放,實質上就已經輸了,至少在發展道路上就已經輸了。

談台灣發達原因,必談蔣運走的黃金,必談日本留下的工業底子。

蔣是一個失敗者,說的一個失敗者比勝利者得到的更多?

蔣如果能把大陸上的礦產全都搞台灣去,我tmd就服了。

至於說日本留下的工業底子,,東北的偽滿當年可是亞洲工業前三名,這算是日本留給大陸的,可結果呢?

今天台灣能發達,要感謝小蔣時代沒瞎搞什麼運動,發展經濟,,,更重要的是台灣是在蔣經國先生手上結束獨裁政治的。

小平和小蔣,二個偉人。

更要感謝美帝,事實上小國家和美帝混的基本都能撈個發達國家的待遇。

大陸實行某些政策或制度的理由,都是中國人口多,資源少,耕地少,底子薄,基礎差。

事實上,台灣的人口密度、人均資源和耕地比之大陸更不如。

至於底子和基礎,白白浪費13年怪誰?

有人說台灣人眼界小,,我搞不明白牆這東西在哪家。

難道中國比整個世界更大不成?

如果是這樣,中國還搞個毛線的改革開放?

至於在大陸,建議翻牆搜搜那幾個在網上宣揚公民社會、民主憲政等西方價值觀的傢伙的下場~

至於說台灣的法律和政治,與大陸的區別,,不談了,怕被舉報。

ps

抱美帝大腿的小國家,基本都能撈個發達國家的待遇。

沒法子,誰叫美帝有主角光環呢。


這個問題的幾個答案。

ptt宅男的答案:老闆寧願拿錢買跑車包小三也不願意拿來發工作。

慣老闆的答案:台灣人假太多導致低工資。

還有一類沒什麼人聽的答案:台灣的產業結構(中小企業多獲利困難,產業升級基本沒有完成)導致工資增長乏力。


反正程序員沒北京工資高,四五年經驗的才要七八千


從理論上看,GDP是國內生產總值,是生產問題,而薪資是分配問題。並不是說生產的越多工資也就同步增長,其中涉及到分配製度中的福利,稅收,績效制度等因素的影響。


我那個台灣朋友說現在他們都說是因為企業主賺得太多又不肯加薪,要政府壓企業加薪。我說你都博士生了不要看垃圾電視就人云亦云,市場經濟的薪水主要是市場決定,如果台灣員工這麼好欺負只能說明低階勞動力不值那個錢,你強迫企業加薪企業做不下去就倒閉。他說我不信,這是台灣的社會結構問題官商勾結。我說那只是高等教育水平(台灣年輕人全部起嗎能上所謂的科技大學,其實都是大專技校變的)--&>勞動者素質,以及產業結構的問題。反正短時間改善不了,而民進黨政府又還是以左派面目騙下部份支持者(其實右得厲害)就拋出這論調去應付。真是藥丸。。。算高階點的工作好點的行業(金融與EE之類)當然不低,但物價擺在那裡,要看通脹。而他們期待普遍高工資(平均主義),但沒有相應的大量優秀員工(除了最top的幾間大學,其他學校不知道多少人在念書),沒有相應的全面產業升級轉營,當然沒可能。然後就惡性循環人才外流。。。


那麼小的地方,每年花那麼多錢買軍火,研發軍火,給軍隊發餉。。。。 都是老百姓的錢啊。。。 尤其美國賣的軍火還那麼貴。。。


財富集中在少數人手上,然後並沒有將獲利投資新技術產業


看看大陸吧,鄂爾多斯人均GDP比台灣還高很多,人均可支配收入卻只能呵呵了。這樣的城市在中國大陸有很多。


台灣號稱人均GDP23000美刀,韓國的數據是28000,從薪資情況就可以看出台灣的GDP注水有多嚴重了,按現在的匯率大概是7.2萬比14萬,而且台灣是單休。 所以題主所說的1999年至今GDP增長110%或許根本不成立,GDP能造假,薪資不會。我懷疑台灣實際人均GDP這18年來可能就是0增長


推薦閱讀:

「中國經濟去槓桿化」具體是什麼意思?
接下來國家會拉動哪個領域?我們該怎麼把握和布局?
什麼是你所理解的消費升級?過去十年,哪些消費變化可以稱之為消費升級?
2017年中國經濟會好轉嗎?
中國貧窮問題有多嚴重?

TAG:台灣 | 經濟學 | 中國經濟 | 國內生產總值GD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