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列艦為什麼不能像坦克那樣裝備炮射導彈?

即便是傳統大炮不方便發射導彈,也可換裝電磁炮啊,還能顯著增加導彈射程,提高導彈的反應速度。

做成電磁炮的話口徑600都毫無壓力吧。

近海可以做對岸火力支援,遠海可以做武庫艦發射導彈,並且還可以有效防禦現有反艦導彈。


首先要明確一點:坦克之所以裝備炮射導彈,主要是為了解決坦克炮遠距離反裝甲能力不足的問題。

坦克由於內部空間狹窄,「被擊穿」就等於「被擊毀」,所以坦克追求「首發摧毀」,不給對手還擊的機會。

二戰及二戰之前,坦克炮本身固然威力有限,但限制其發揮作用的,更主要的是坦克的觀瞄火控能力:野戰環境下,白天1000米之外基本上就看不到對手、即使發現對手也難以打中對手,晚上就更不用提了。

二戰以來,隨著觀瞄火控技術的進步,上述問題逐漸得以解決,現代MBT普遍號稱「可以一發命中2000米外的一個油桶」。但是,與此同時,裝甲技術也在進步。在2000米、3000米、4000乃至更遠距離上,面對現代MBT的正面裝甲,受到彈道本身的物理法則限制,坦克炮(或者說某些坦克炮)就心有餘而力不足了。於是需要炮射導彈來彌補。

(關於現代MBT作戰,推薦閱讀@野狼獾 的《國家意志》,裡面有很有趣的描寫。)

而戰列艦則不需要解決「遠距離反裝甲能力不足」之類的問題:今日地球之上,在戰列艦主炮有效射程之內,不存在什麼能抵擋它轟擊的東西。戰列艦自然也就不需要什麼炮射導彈,甚至連精確制導炮彈都沒必要——對一發能夠炸出一個足球場的炮彈而言,完全沒必要去修正它那幾十米的圓誤差。

至於題主所說的「即便是傳統大炮不方便發射導彈,也可換裝電磁炮啊」——魂淡啊!說得好像電磁炮已經研製成功實用化一樣!我也想早點用上電磁炮重振我多炮塔聖教之榮光啊!奈何這玩意兒還沒開發出實用款啊!

題主對多炮塔的強烈追求,我是十分支持的;但是,聖教不是意淫,而是實事求是的科學、是唯物主義的真理。聖教的前途是光明的,我們不必急於一時。

多鉚蒸剛,炮塔至大!

億萬星辰,億萬炮塔!

多鉚蒸剛,炮塔至上!

億萬炮塔,億萬榮光!


導彈這類制導武器出現意味著大艦巨炮的沒落,就題主的問題就好似問投石車為什麼不投炸藥包一樣沒有意義。

但很少有人知道的是現代坦克上所使用的次口徑彈藥最早是從戰列艦主炮彈藥起步的。並且,最早進行這類嘗試的還是毛子。

引用一段瓦姐翻譯的資料:

1923年「機構」收到革命軍事委員會的請求,前往考察在亞羅斯拉夫附近的伏爾加河畔發現的巨大金屬結構。

事情是這樣的,當地人在那裡發現了這些結構,並報告了OGPU(國家政治保衛總局),起初人們還不相信,直到抵達現場確認。但無論是當地人,還是莫斯科來的安全部門人員都不清楚這些結構的用途。

直到最終調查搞清楚了事情的真相——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1918年,春季洪水將馬林斯基運河上的駁船衝到下游幾十公里的伏爾加河,隨後浮冰打破了木製駁船,而金屬結構則留在了河岸上。在亞羅斯拉夫靜靜地度過了幾個冬夏。確切地說,這些東西被遺忘在了河岸邊。

本來打算將這設備運往靶場報廢,但炮兵部門對超遠程射擊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計劃以1/4-1/2口徑的小口徑炮彈(76、122、152毫米炮彈)進行實彈射擊實驗,毫無疑問這些實驗都離不開靶場的設施和356毫米火炮身管。

早在1918年,特種火炮試驗委員會,就為52倍口徑356毫米炮設計了一種全新的遠程炮彈,這種炮彈被稱為「組合體」,後來則被稱為次口徑彈,它由彈托和「活動」的彈丸組成。整個結構重236公斤,彈丸重110公斤,直徑203毫米。

在1919年的測試中,膛壓每平方厘米2450公斤(發射常規彈丸膛壓為每平方厘米2120公斤)時初速達到1291米/秒。

其後經過幾年的測試和改進,到1924年6月,質量為110公斤203毫米彈丸初速提高了120米/秒,獲得48.5公里射程。然而與此同時這些射擊實驗亦存在散布過大的問題。

負責測試的工程師對此解釋是,356毫米52倍口徑炮的膛線纏度為30倍口徑,這無法賦予新炮彈足夠的彈道穩定性。對此提出的解決方案是將火炮擴鏜至368毫米口徑,在此基礎上重新加工20倍口徑纏度的膛線。對幾種改進方案進行計算後,最終決定了採用20倍口徑纏度。

編號為1號的368毫米炮管1934年在「布爾什維克工廠」(前身奧布霍夫斯基工廠)製造完成。當年12月1號炮管開始測試,但由於炮彈加工質量較差測試結果並不理想。

305和356毫米次口徑遠程彈

1935年初,布爾什維克工廠根據3217和3218號圖紙開始生產新的220/368毫米次口徑彈(彈丸直徑220MM,彈托直徑368MM)。新生產的炮彈在1935年6-8月間進行了測試。新型次口徑彈彈體重262公斤,220毫米彈丸重142公斤,發射葯重255公斤。在試驗中獲得1254-1265米/秒初速,1935年8月2日以50度仰角發射彈丸測得88.7千米平均射程,射擊橫向散布100-150米。為了進一步提高射程,決定進一步減少彈托重量。

1935年底,測試了採用前後串聯彈托的6125型設計,其彈丸重142公斤,彈托重120公斤,採用42度仰角發射射程達到97.27千米。四像限平均散布:橫向55米,縱向935米。預計50度仰角發射可達110千米射程,彈托在炮彈出膛後3-5千米距離與彈丸分離。總共生產了47發6125型炮彈。進一步的改進目標是將彈托重量減到112公斤(6314型)。

接下來的時間裡工廠完成了第二門356毫米炮的改造,2號368毫米炮在1936年至1937年初投入6314型次口徑彈的測試,實驗獲得了滿意的結果。在此基礎上,1937年3月編製出了6314型次口徑彈的射表。

6314型次口徑彈總重254公斤,其中彈托重112.1公斤,彈丸重140公斤。彈丸直徑220毫米,長度為5倍直徑,內裝填7公斤梯恩梯裝葯。使用220公斤發射葯時初速為1390米/秒,最大射程120.5公里。

完成測試任務後,杜爾雅霍夫裝置在1936-1941年期間被閑置了,但這些測試成果並沒有僅僅停留在紙面上,其參數成為了之後設計新型火炮和炮彈的重要參考依據。


坦克之所以搞炮射導彈,是因為考慮到空間有限和防護問題,另加一套導彈發射裝置不方便。

但是如果在船上,就戰列艦那個塊頭而言,還不如找地方塞個發射架更合算吧……

80年代的改造中,4艘同型艦裝備上SPG-55F型127毫米炮瞄準雷達、8座4聯裝「戰斧」巡航導彈發射器、SLQ-32型電子戰系統、衛星通信系統[8]、4座四聯裝「魚叉」反艦導彈發射器、4座密集陣近防系統等新武器配備。

衣阿華級戰列艦


搭個架子就能射的東西我幹嘛塞炮管里


這不是戰列艦發射導彈的問題,而是:戰列艦整體被航母替代了,用飛機攜帶導彈,要射程有射程要精度有精度,那幹嗎研究戰艦呢?


戰列艦是個吞金怪獸,造一艘戰列艦的價格可以採購同時代好幾艘航空母艦,戰鬥力不知道相差到哪裡去了。損失十幾架飛機就幹掉了大和號,死了兩千多人。

戰列艦機構複雜,沒有一千人伺候別想出去遛彎,更別說打仗。電影《超級戰艦》里就那幾個人,能把發動機點上火開動就是吹破牛逼了,還和外星人斗?

每年維護費用就能讓一個小縣城財政破產。

花這麼大的價錢,還受到各種限制,對陸地攻擊還不如導彈。

連大財主美國海軍都不去養這種過時貨,更不會去研究什麼炮射導彈。想對地攻擊?好,裝上戰斧導彈。


滿滿的槽點

1,戰慄艦配炮射搗蛋,就好像馬車配機槍

2,一發一發裝進去打?有這時間井都空了。而且被從背後捅刀子了你還得慢慢轉。

3,先不說可使用的電磁炮有沒有,那電量從哪來。雖然和航母彈飛機比起來炮彈輕多了,可數量和速度也上去了啊,航母的電磁彈射器可是用堆推的啊

4,600mm,那麼粗的炮射搗蛋不敢想,,,,


第一,戰列艦在二戰時就已經落後了,和導彈不是一個時代的裝備。

第二,炮射導彈操作複雜,你得一個個填裝不是?哪有聯裝的速度快,直接按鍵發射。

第三,炮射導彈口徑有限,現在軍艦上已經沒有大口徑火炮了,都是小口徑速射炮。你說是做炮管容易還是做發射架容易。


1地球是圓的

2戰列艦沒有必要用炮來發射導彈

3你聽說過導彈戰列艦么

4你聽說過導彈驅逐艦嗎

5電磁炮地球上最大的用處是利用極高的初速反導的


首先,戰列艦與坦克的作戰環境明顯不同,坦克之所以使用坦克炮是因為受制於坦克本身這個平台,再裝備一套導彈發射裝置無論是從空間,防護,還是造價,都不合適。而戰列艦在現代戰爭條件下已經沒有什麼實質性的優勢了。首先,目標過於明顯,很容易被偵測發現,與現在海軍艦艇普遍隱身化的趨勢不同,再者如果把戰列艦也建成隱形的,無論在技術,造價還是運用上,都是不切實際的。鑒於平台本身就已經不能滿足現代戰爭需求,再加上什麼武器都意義不大。其次,即使真的存在這種可能,加裝上了蛋蛋,其造價也會高的驚人,並且裝備數量沒法保證,戰時一旦被發現圍攻,那將就是另一個大和。


已經有垂直發射32連了,為什麼非要把九個大管子用來發導彈?既不實用,也不便宜,口徑還不能隨便調。

另外,垂直發射井放個導彈,很正常。主炮炮膛里常備一發炮彈,很馬鹿。


技術上沒有問題,把導彈塞炮裡面射出去就可以了。然而這改不不了戰列艦的缺陷,也就沒法讓戰列艦復出。

事實上戰列艦被淘汰是費效比的問題。戰列艦除了在戰列線上對射以外,執行其他任務的費效比都不高:戰列艦本身出動就需要花費大把大把的金錢,然而在執行對岸攻擊時不如驅逐艦,控制海域不如巡洋艦,對艦打擊的效率也不見得比航母高……

所以即使戰列艦的攻擊力和防護都是所有水面艦艇的極致,它還是逐漸沒落了。這不是靠電磁炮和炮射導彈能改變的。


為啥有好好的vls不用非得炮射?


大部分戰列艦在役的時候,導彈這玩意還沒出來或者說沒辦法小型化塞到炮筒里。後來戰列艦效用比越來越低,基本都退役了。也就沒有必要專門研發戰列艦炮射導彈了。


沒有必要這樣做,戰列艦現在只能用作於威懾,儘管本人是BB黨,但很清楚現在軍事發現在向空天發展,正面對剛戰列艦有一定優勢可來自天空的怎麼防禦咧?


時間啊,炮射導彈是為了解決坦克射程的問題才出現的。戰列艦時代有導彈嗎


坦克裝備炮射導彈主要是因為不好布置獨立的導彈發射和再裝填裝置吧,在軍艦上這些都不是事,根本沒有必要。

就像潛艇如果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布置下單獨的導彈發射管,那麼也就不再使用魚雷發射管發射導彈了。


這個。。雖然重甲可以防禦現在主流的反艦導彈,可是遇到tg把倉庫里吃灰的冥河搬出來那可怎麼也防不住啊。。

以及現在的技術,要做戰鬥部以噸計的導彈可以說沒有技術問題。現在的導彈之所以這麼小,主要是沒有戰列艦打了。。

不過在星艦上還是很可能有戰列艦存在的。。


推薦閱讀:

如何評價馬島戰爭?
在不發射的情況下,分裝式彈藥如何將已裝填的彈頭/前段彈藥卸下?
大型運輸機的T型尾翼有什麼優點呢?
遼寧艦訪問香港時為何不停在碼頭,而是停在海中?
以中國現在的兵力本土對抗91年第一次海灣戰爭時的美國,將會出現什麼樣的結果?

TAG:軍事 | 導彈 | 軍事裝備 | 軍艦 | 戰列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