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西海固地區過去和現在的真實情況是什麼樣子?


整體來說發展很迅速,但相比全國乃至寧夏區內差距仍然很大。說些小事你們參考參考,西吉西南蘇堡、平峰一帶有許多堡子(就是以前地主家為防土匪,自家院落群外砌上4、5米高,1、2米寬的土夯牆,沒見過的參考《1942》電影中的地主家),大小不一,有的在山頂,有的在村中,可見當時治安狀況,現在好多廢棄的拆了的(挺可惜的,留到以後都是文物和極好的旅遊資源),大點的改成村委會學校啥的,但是也有人家還住裡面的(裡面房子肯定是新改的),見證著家族往日的榮耀。70年代縣長去銀川開會有自帶鋪蓋,中途路上要歇兩晚(不要問真實性,我是聽老頭們聊天時說起的),對比一下現在高速直達銀川只需不到4個半小時,我爸老家的村子79年才通上電,老爸每次到縣城都是走過去再走回來(25公里的山路!!)。93年有個叫沙陳事件的事,當地回族因教派問題引發的衝突,兩派竟然都有了熱武器的武裝,據老爸講,他畢業後正好分到了那裡,白天有地方武裝在鄉上的中心街道扛著土槍排隊閱兵,後來蘭州軍區一小隊人開著坦克來了,他們一個個作鳥獸散,然後部隊嚇唬了幾天就回去了,應該是震住了以後再沒犯事,老爹說當時他住的宿舍的樓頂上解放軍還架過挺重機槍,他還向部隊小兵教他學了一把。98年我表哥初中上完去了深圳打工,那天晚上我們一家送她,他坐了一輛卧鋪,揣著50塊錢,一個行軍壺和一大包鍋盔(我們當地的一種餅子),在雨中走了,據他說一年後過年時別說回來,兜里就剩5塊錢,連吃了3天速食麵算是過了個年,不過後來熬過來了。

有時間再補


對於題主在樓上回答的回復中,看了一下,我感覺這個問題,題主如果方便,有多餘錢的話,可以自駕從中寧縣一路到涇源縣,這樣可以更好的了解到一些信息。

我是涇源縣人,全縣歷史上不存在缺水情況,對其他縣情況不太了解,也不屬於西吉海原固原,哈哈哈哈,其實還是西海固。

涇源縣在我印象中初中小學,也就10年前,還很窮,旅遊業很糟糕,基本都是種地上班。

很多村子的部分區域都沒有電,沒有電視機,吃水靠人挑牛拉,當時老家我感覺,只要是能種的地,全被種了,各種能種的產物。

當時我們去銀川只有一趟車,早上6點走,下午4點到。縣城還沒有計程車,單位基本上都是212吉普,縣城也就一個田字型區域,6條主路,2小時走5圈,都是上下2車道。

當時的羊肉串,只要2毛錢。

當時老夫生活費,一個月5毛。

好了,這就是我部分關心的情況,說說發展和現在。

由於上級重視和多種產業發展。涇源縣首先主要貫徹了封山禁牧,畜牧強縣,旅遊富縣的計劃,大力發展了六盤山森林公園,對全縣範圍實行大面積退耕還林還草,縣城區域開始擴建公路,蓋樓房,全縣往上、往下發展,擴大縣城面積,擴建增加城區學校,撤銷鄉鎮中學,全部搬到縣城讀書。

近幾年苗木產業發展,使很多人撈到了錢,也讓全縣大部分耕地成了苗木基地,間接的帶動了固原地區其他縣的發展,起了帶頭作用。

南水北調,把涇源縣的水將引到西吉海原一帶解決吃水問題。(估計還得3年完工吧)

現在縣城面積較大,奇蹟般的通了3路公交車,主幹道8車道,有三個大超市,大部分家庭都有了車。

農村只要是有人住的地方就有硬化路,就有電有水。

涇河景區一體化建設也於今年完工,目測能申請評為5a景區。

涇源縣,避暑勝地,夏天一般也就16到26度,只要一下雨就10度左右,凍死人。冬天全縣集體供暖不雜冷。氣候還不錯,但能體驗到6月飛雪,並且還是大雪封山的感覺。

縣城已經通了一條主要高速,高速路可到達西蘭銀,還有令一條過縣城直達景區的高速在建。

全縣農民基本脫離的種地糊口情況,大部分家庭孩子都開始上學,只有少部分還存在女兒初中畢業就嫁人情況,很少了。

這一切的一切背後涇源縣還是很窮,相對於別的地方還是落後,究其根本原因就是人口太少,全縣也就13萬,對於固原地區也是人少發展慢。

地理因素也不能忽視,西吉那地方,還真是缺水啊,聽人家說,現在縣城供水,左半邊城市周一三五,右半邊二四六。你們這些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想過嗎。

再發展的背後,還是有歷史的影子,再富裕也不會全部掩蓋貧窮,你有時間了自己去看吧。開車全逛完,也就頂多1周。


西海固人,現在精準扶貧的效果還是很好的,國家投入很多(之前不少給寧南的資金都被自治區截了,自身就是搞財政的這點沒有亂說),真算是喂到嘴裡的扶貧方式了,再不脫貧真是自己懶了。

之前看了關於西海固貧困狀況調研的書,主要講張易鄉駝巷村的(記性不好書名忘了),吃水難,娶妻難,很多老光棍,因為女人都嫁出去了。年輕人很多出去打工了,留老人在家徒四壁的農村。很多貧困戶真的很能生(我覺得這也是貧困的主要原因之一),七八個孩子都是常見的。

相比彭陽,西吉發展比較好,隆德文化之鄉回族也較少,情況還可以吧,主要貧困戶還是集中在自然條件差,交通不便的地方。

PS:再次感謝習大大,這幾年西海固變化真的很大。


本人西海固人,以前的生活經歷(90年代)首先沒愁過吃穿,基本衣食無憂吧僅僅是可以不為吃飯穿衣發愁,但是物質生活也不是很充裕每家都基本沒有存款,小時候基本沒有零花錢,交通工具也比較閉塞,農村基本以種地為生。轉折點在於2000年左右退耕還林,這應該是一個大的轉折點,大部分的山地(靠天吃飯產量極低)被國家收去種上樹每畝地給一定補貼,大部分的土地沒了,以前靠地為生的人大部分出去打工或者創業,勞作方式的改變也富裕了好一批人。現在西海固國家有很多大的項目扶持,城市發展也很快,人民生活有了巨大的改變。每次回家都感覺大變樣。西海固主要是困於水資源的短缺,不適合發展農業。林業、旅遊業、服務業是未來的一個好的方向。本人讀書工作也深入過雲南貴州等地好幾年,以個人的感覺西海固山區的人民生活水平已經好過雲貴川山區的人。總體,相信曾經被稱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西海固地方將會迎頭趕上全國的步伐而且越來越好。


生於寧夏海原,後來父母工作調動在固原長大,現在國外讀書,畢業後打算回銀川工作為家鄉的發展做一份微薄的貢獻。

我小的時候在農村長大,五六歲,父母都有不錯的工作,家裡不窮僥倖能夠吃飽糊口,但是物資確實很匱乏。逢年過節村裡的寺廟會炸油餅,為了領一塊油餅,我可以在寒風裡瑟瑟發抖等一整天。

過年的時候家裡買的糖果花生很少,總是吃不夠。村裡有一些生活質量很好的家庭,大年初一的早上,為了得到幾個核桃和花生,會戰戰兢兢的給人家拜年,還要下跪磕頭的那種。

讀小學的時候,雖然家裡搬到了市裡,但是生活質量依然不高。小孩子嘴饞,我母親常常去超市買一些便宜的碎餅乾給我們吃。如果能從一包碎餅乾里挑出那麼一兩個完整的餅乾,我會開心一整天。

我暑假的時候回國,在海原縣城,因為穿短裙而被路人指指點點。這幾年有一個很奇怪的趨勢,那就是街上偶爾會出現中東阿拉伯國家那樣穿黑袍的穆斯林婦女。清真寺越建越多,眼見著一座座嶄新的清真大寺拔地而起。感覺一方面經濟確實在發展,另一方面寧夏的民族政策好像出了一點問題。個體回族群族經濟發現起來了,人均收入有所增長,但是這些回族群眾的投資方式不是投資教育、醫療、實業,而是投資建立一座座的清真寺,誰出的錢越多貢獻越大,誰的社會地位就越高聲望越大。具體我也不想細說,因為容易觸碰到紅線。我高中的學校邊上,近五年來至少建立了五座清真寺。每天早上伴隨著學生們朗朗的讀書聲的,是清真寺里阿訇的念經聲。

我現在長大了,去過很多大城市,在發達城市駐足停留過,可是想起我的家鄉,我真的很難過。與發達城市相比,它還是很落後的。我有時候在虛榮心作祟下會羞於提起它。身邊那些通過高考考出去的同學們沒有再回來,他們在大城市安家落戶,人才流失和人口流失很嚴重。

我真希望,我的家鄉,有一天,變成一個了不起的地方。


作為在寧夏工作生活過五年的人來說,了解到的固原人都很團結,一致對外。


作為一個地地道道的西海固人。我想告訴你的是,我們這裡的確實存在客觀上的發展差距。但是不能主觀的給帶上貧窮的大帽子。這裡以前窮,現在已經正在發展中,未來總會很美好的。我歡迎你來看看,這裡很美麗山高雲淡,曾今是成吉思汗避暑的地方。


推薦閱讀:

江西省是如何打破了明清500年的府界形成今天這樣的地級分布格局的?
近代以來中國失去的領土中,按其價值來排應該是怎樣的?
為何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少有勢力能崛起以威脅中央政權?
多數中國人沒有宗教信仰是不是因為中國地理環境太優越了?
北京以西有哪些大城市?

TAG:經濟 | 地理 | 中國地理 | 寧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