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地方曾經很繁榮,因為行政區劃的調整而衰落?
如河南的開封本來是河南省會,現在和鄭州的差距太大了。類似的還有安徽的安慶,原本是省會,現在也落後於合肥.
雲南省的原東川市不知道算不算,以前是地級市,1998年地級市直接變為昆明的一個市轄區。2013年中國新聞周刊列出中國正在衰落的十大城市,東川在列。不過主要原因肯定不是因為行政區劃調整,而是因為資源枯竭。
江西省峽江縣縣治原在贛江邊的巴邱鎮,在京九鐵路全線通車那時候遷往水邊鎮,縣政府遷了,其他部門自然是跟著遷,老縣治巴邱鎮自然會衰落,事實也是如此。江西省貴溪市,原為貴溪縣,鷹潭原屬貴溪縣,本身地位重要,一度成為上饒專區直轄鎮,隨著鷹廈鐵路通車,區位優勢愈發明顯,後成為地級鷹潭市,貴溪縣隸屬於鷹潭市,「兒子管老子」,你說吃虧不吃虧。然後舉個我所在的湖南省的例子說說湖南省的「洪江管理區」、洪江市、黔陽縣
洪江管理區的前身是洪江市(注意喔,和現在的洪江市是兩碼事),處在巫水和沅江匯合處,從明清以來就是湘西地區非常有名的商埠,再加上抗戰時期洪江是西南大後方,很多工廠都遷到了洪江,洪江還有「湘西明珠」、「小南京」、「西南大都會」的美稱。「現仍保存完好的洪江古商城的明、清古建築,如窨子屋、寺院、鏢局、錢莊、商號、洋行、作坊、店鋪、客棧、青樓、報社、煙館等共380多棟,總面積約20萬平方米。」
洪江原屬會同縣境,但它在湘西地區的地位舉足輕重,民國時期是會同縣洪江鎮,也是湖南省第十行政督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駐地,同樣是屬於會同縣的市街地,但是地位比會同縣城林城鎮高出不少。
在人民解放軍進入後,洪江短暫地成為過會同縣治。
----------------------------------------------「插敘」-----------------------------------------------隔壁的黔陽縣縣治黔城鎮由於被土匪洗劫一空所以搬到了安江鎮,後來既是黔陽縣治也是黔陽專區、黔陽地區行政公署駐地。7、80年代之交時期,黔陽地區行署駐地由黔陽縣縣治安江鎮遷往懷化縣,不久黔陽地區更名懷化地區。---------------------------------------------「插敘」完畢--------------------------------------由於洪江地位重要,自新中國成立不久,洪江有了「市」的建制,不過在省轄市、專區轄市之間有過搖擺(總之各種亂,本人理不順@@),記得是在省轄市時期(不確定是哪個時期了)還是湖南省計劃單列市,後來併入了黔陽縣,但在1979年恢復了洪江市(縣級市)的建制。接!下!來!是!重!點!八十年代改革開放,洪江市的各種國有廠礦企業陷入困境,洪江市必須需要尋找新的出路,洪江瞄準了隔壁懷化地區黔陽縣舊縣治黔城鎮,因為黔城鎮有枝柳鐵路通過並且有火車站,洪江處心積慮想把黔城鎮吃掉,結果黔陽縣各種不滿還有各種聯名信各種有人去省里各種遊說,結果煮熟的鴨子飛了,省裡面為了安撫洪江,得到了黔城鎮外圍的黔城鄉,但是黔城鄉是農村,這無疑得讓本來以城市人口為主的洪江市劃一部分財政去維持黔城鄉的運作,結果洪江的壓力更大了。一段時間後,洪江市、黔陽縣甚至是省里都在放風聲說洪黔在不久的將來會合併。於是就在1997年,撤銷洪江市、撤銷黔陽縣,合併設立新的縣級洪江市,市政府駐黔城鎮(黔陽縣老縣治),安江鎮連自行署駐地公署遷到懷化後,縣城的地位都丟了,老洪江市比較尷尬,因為市政府不在自己地盤內。洪黔雙方矛盾越來越尖銳,直到1999年到了高潮:在縣市合併後,老洪江市的民眾(筆者註:主要是公務員和國企職工)在人事安排、財政調撥以及獎金分配等一系列攸關自己切身利益的問題上感覺受到了新洪江市也就是老黔陽縣的歧視性對待,從而逐漸蘊積了反感。尤其是在合併的次年即1998年,新洪江市政府就決定將老洪江市的四街三鄉合併為一個雄溪鎮,此舉引發老洪江民眾的強烈不滿,在1999年初雄溪鎮掛牌的當日,終於爆發了暴力抗爭,震驚全國,被稱為「洪江事件」(筆者註:據說掛牌後57個小時就被民眾砸爛)。在此後的幾個月內,由於民眾的抗爭不斷,使雄溪鎮政府始終無法成立。該事件最終由湖南省政府出面,以大幅度撤換新洪江市的官員,並成立直屬於懷化市的洪江管理區而得以了結。
以上引用來自維基。
於是,不為中央政府承認的正縣級行政單位洪江管理區成立了,而有洪江市名無洪江市實的洪江市依然被保留。洪江管理區的成立似乎也開了「黑區」的先河,其他省市也「借鑒」洪江模式設立了各種各樣的新區、管理區。我去年暑假有幸到洪黔兩地走一走,也從當地民眾口中得到了當時的一些情況和看法,黔城鎮(新洪江市城區)居民對洪江事件諱言莫深,而洪江管理區(老洪江市)對此是頗有不滿。老洪江市民跟我講說當時洪江街頭各種由型是微,還有傳來謠言說有洪江人要去炸黔城鐵路大橋,後來武警進駐,事件得以平息(請自行腦補)。這一連串的事件的結果,按理來說安江鎮比較慘,奇怪的是安江沒有出現像洪江那樣抗爭的情況。洪江管理區是「黑區」,在民政部沒有自己的「戶口」,在財政資金問題上有時候會相當尷尬,可是洪江管理區自身基礎良好,在以人均GDP為代表的經濟指標和周邊縣份比較是不算差的,不過走在老洪江街頭的時候確實讓人覺得這個地方衰落了:新建築少,主幹道老,115平方公里的洪江管理區境內除了洪江古商城沒有其他有名的景點,這樣一個景點也沒有足夠使遊客宿洪江多日的能力,從而導致服務行業不夠發達。除了行政區劃調整,水運的衰落以及地形限制也是其衰落的重要的因素,話說回來,我想就洪江而言,當年行政區劃調整也是因為想要挽回昔日光榮的洪江的最後一拼,不然就喪失了一個絕好的機遇,只可惜當年的行政區劃調整是被認為很失敗的。「小南京」輝煌不再。想起在老洪江街頭漫步時經過一個掛著國徽但沒有任何牌匾的大門,一問才知道那是洪江管理區管理委員會,也就是老洪江的市政府,也就是當年被掛上「洪江市雄溪鎮」的牌匾不到57個小時被民眾砸毀的地方,我終於知道為什麼沒有「洪江管理區」的牌匾了。原屬徐州的蕭縣碭山,尤其是蕭縣是老徐州八縣中僅次於銅山的強縣,在建國前就有鐵路。但由於洪澤湖區劃交換被划出徐州後,接連受到打擊,現在淪為全國貧困縣,人均GDP不及地理位置偏僻的豐沛的1/3。此外徐州的五環規劃也被迫避開蕭縣,徐州城市規劃也從向西改為向東
知子羅,雲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一個村子,連降多級:州府→縣城→村公所
之前曾是怒江的州府,後來是碧江縣縣城,現在成了一個村...也是上個世紀初的怒俅殖邊隊駐地
當地現在把知子羅作為「記憶之城」的景點保留,村裡還有一部分70年代的建築和大量年代特色標語。一般而言,都是先衰落,再調整行政區劃。因為行政區劃調整總是滯後於現實的發展。所以題主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是本末倒置了。單單調整行政區劃,一般並不足以使一個地方繁榮。當然也有少數情況可以,例如定都北京。也同樣不足以使一個地方衰落。開封落後於鄭州,很明顯就是交通區位落後。松江府敗於上海,也很明顯是發展不過。
我們南京啊,歷史上如何繁榮這個不用多說了,現在。。。。。。江蘇省里隨便哪個城市都會站出來把我們批判和鄙視一番= =唉,說多了都是淚。。。。。。
補充一個冷門的。
寧夏陶樂縣,2002年人口不到4萬,是全區最小的縣。2003年該縣撤銷,縣境分別併入平羅縣和銀川市興慶區,成為近來為數不多的縣建制撤銷的案例之一。撤縣後,原本繁榮的縣城馬太溝鎮(現陶樂鎮)地位一落千丈,大批人口遷出。
也說陶樂縣城裡的這些事兒
不過,馬太溝鎮原來的繁榮也是建立在「靠衙門吃皇糧飯」的基礎之上,是一種畸形的經濟生態。從精簡政府機構的目的看,4萬人口的小縣是一種資源浪費,撤銷無可厚非;但政府裁撤導致當地輿情不穩,社會動蕩。因此,此後迄今再無撤縣之舉。
我國河北省、山西省的縣規模普遍偏小,網上對於這兩省並縣的呼聲很大。陶樂的案例不排除是一種試水。但陶樂的事實說明並縣需要慎之又慎。我們學校門口食雜店,以前課間可以出校門時那生意…日進斗金啊,後來行政劃分把我們都圈起來不讓出去,結果那家店就黃了……
桂林,自從唐末兩廣分治以來到1952年一直是廣西省會。經濟文化教育相當發達,清朝一代以一府誕生四個狀元,最後一個連中三元者陳繼昌,台灣知府唐景崧,國學大師馬君武,梁漱溟等,民國政要李宗仁、白崇禧等均為桂林人,抗戰時期更是各種文化名流聚集地,灕江畫派彙集各種知名畫家,哪怕是到了八十年代,桂林市與桂林地區本科上線人數依然佔到全省三分之二以上。建國後因為桂系軍閥以及建立少數民族自治區等影響,首府遷往南寧,自治區的工作重心一直集中於少數民族地區和與南寧同屬粵語文化區的廣西北部灣地區,桂林基礎設施建設投入嚴重不足,急劇衰落,而聚斂全省財賦的南寧從一無所有到目前依然大肆建設,而讓本身文化教育水平相對較低的少數民族自治,缺乏長遠規劃,對北部地區建設水平實在遠不如戰亂中的桂系軍閥。桂林到目前已經被看做旅遊城市,而有誰會想得到當年桂林鼎盛的經濟和文化呢
有人提到貴溪,但是上饒更倒霉。貴溪確實很悲慘,80年代擁有江西銅業和皖贛鐵路,上饒地區正籌劃將行署地委遷往貴溪,因為貴溪有信之大邑的稱呼,千年以來隸屬信州府(上饒古稱)水滸傳開篇就有信州府貴溪縣龍虎山,剛好上饒在建國以後又接收了原饒州府鄱陽,余干,萬年,余江,德興以及原徽州府婺源縣(饒州府景德鎮已帶領樂平,浮梁獨立),這樣行署進駐貴溪剛好可以輻射整個贛東北,貴溪將會成為整個贛東北中心城區,而上饒攜江銅,皖贛,鷹廈兩大樞紐也將衝擊江西二哥,結果是鷹潭鎮突然升格,不但顛覆和貴溪的隸屬關係,還割裂了整個贛東北的資源布局,上饒的德興亞洲第一銅礦和鉛山的永平第二大銅礦只能為鷹潭市的貴溪江銅打工,所有產值均不計入上饒,付出污染的巨大代價,上饒一無所獲,同時,鷹潭的獨立徹底隔斷上饒和湖區三縣的聯繫,使得湖區成為上饒一個飛地,之後鷹潭鐵路的壯大又反噬了上饒鐵路,97年才從上饒機務段獨立出來的鷹潭機務分段在06年一舉反吞併上饒機務段,同時上饒工務段,電務段,建築段,通信段,材料分段相繼淪陷,百年上饒鐵路系統毀於一旦,一直到15年上饒350高鐵十字樞紐建成才有所好轉,但是地理的隔膜也使得上饒到現在只能成為贛東北東部9縣區市的的中心城區,依然無法輻射湖區三縣,失去1+1大於2的機會,也使得上饒在江西省的競爭中始終居於未受行政區劃困擾的贛州,九江之下。
內江市。
川渝之心、大千故里,曾經的甜城,經濟最好時達到過四川省前三。
資陽被划出後實力大幅下降,經濟一蹶不振,現在幾乎是一個沒有工業的小城市。
(先佔坑,以後填~)果斷我大荊州啊,荊沙合併,大荊州拆夥後,七零八落的,就被宜昌超過了。
天津。
這個問題,張家口當然可佔一席。稍後細答。塞北四省。民國察哈爾省省會張垣(現張家口),張自忠曾任省政府主席。建國後將晉北雁北地區和大同市併入察哈爾省。1952年,撤銷察哈爾省,現主要在內蒙古自治區、河北省山西省,延慶縣劃給北京市。茶馬互市與張庫大道
我大熱河(承德)!
承德,清朝時稱熱河。因其位於北京與蒙古草原的交界處,地理位置極為重要。清帝在此修建避暑山莊及木蘭圍場,在此度夏,圍獵,處理政務,會見少數民族首領。
維基百科是這樣說的:在清代,熱河是僅次於北京的另一個重要的政治中心,有 「塞外京都」之稱。清朝有七個皇帝在熱河駐蹕,康熙皇帝去過56次。承德,是「承受德澤」的意思。
民國時期成立熱河省,30年代的長城抗戰即是在此展開。
建國後劃歸河北省,且是離省會石家莊最遠的城市。失去了政治地緣優勢,再加上建國後還沒什麼旅遊業,日漸衰落。
但目前是河北省環境最好的城市。。。武漢。儘管現在的武漢仍然是國內屈指可數的大城市之一,這還是拜最近幾年李書記大手筆所賜,十幾年前的武漢相比以前沒落成什麼樣了呢?或者說以前的武漢有多牛呢?以下來自百度:
在清末、中華民國時期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武漢經濟繁榮,位居亞洲前列。清初,「中俄茶葉之路」開闢,作為起點的漢口開始逐步成為世界茶葉貿易之都,被歐洲人譽為「茶葉港」 。漢口開埠後,對外貿易與上海並駕齊驅,成為「駕乎津門、直逼滬上」的全國第二大城市,被譽為「東方芝加哥」 。1861年,漢口成為條約口岸城市,對西方人開放,開始了由傳統商業市鎮向近代都會的轉型,漢口沿長江先後開闢了英國、俄國、德國、法國、日本等五國租界,沿長江地帶迅速成為漢口的另一個繁華中心,並促使漢口成為與大上海共享榮耀的國際大都市。1911年,武昌起義一聲槍響,標誌著辛亥革命的全面爆發,成就了中國推翻帝制、建立亞洲第一個共和國的豐功偉績。在1926年到1949年間,三鎮分別對應著漢口特別市(直轄市)、武昌市(湖北省省會)和漢陽縣。1927年,國民政府遷都至武漢,首次將漢口、武昌、漢陽三鎮合併為京兆區,總稱武漢,開三鎮合併之先河。1949年5月24日,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暫由中央直轄,成為新中國首個直轄市。1954年6月19日,中央會議決定將武漢由中央直轄改為湖北省省會。
——————————————————————你看看,共和國長子的形象躍然紙上了吧。可惜的是建國後,尤其是改革開放以後,武漢的地位一路下跌,九十年代末算是跌入谷底了,對外被稱為中國最大的縣城,對內被稱吸血省內。如果不是出了個劉跨越強行重新定義了武漢作為全國高鐵樞紐的地位,要想翻身還不知是何年何月的事呢。(客觀來講,武漢的沒落並不能完全算是行政區劃調整的結果,但參考重慶,如果武漢依舊維持著直轄市的地位,憑藉著深厚的家底,中部崛起或許就不會只是崛而不起。)汕頭1991年,原汕頭市地域一分為三,分為汕頭,潮州,揭陽三個地級市,有史以來未曾分離的潮汕地區瞬間分道揚鑣。那時的潮汕,是所有潮汕人的潮汕;而今的潮汕,隱然已是潮州人的潮州,揭陽人的揭陽,以及汕頭人的汕頭。那時的汕頭,首批四大經濟特區之一,多項經濟指標名列前茅,被外界譽為「即將步入黃金時代」。而今的汕頭,自嘲為「汕頭經濟特困區」。相比於經濟的衰落,「文化上的東西遠比經濟上來得深遠,一個族群之所以成為一個族群,就在於它的文化區別於其他族群,倘若這個族群的文化內部分崩離析,這個族群無疑將不復存在。」
以上大部摘自李宏新《1991:潮汕分市紀事》。
世界旅遊區縣500強、國際旅遊勝地大桂林縣有話要說
揚州
揚州衰敗和行政規劃規劃關係不大,只是管轄範圍大小罷了。揚州衰敗更多是交通的改變。所以我的回答有點跑題。但揚州的衰敗確實驚人。
---------------------分割線--------先看看關於揚州的詩句,估計沒有一個城市的詩句有揚州多: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在揚州。
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
春風十里揚州路,卷上珠簾總不如。
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倖名。
是啊,文人墨客的詩句是揚州曾經繁榮最好的註腳。煙花三月下揚州,窯子多的數不清,小說里的韋小寶都是揚州出生的,這從側面說出了揚州曾經經濟繁榮之盛,下圖是韋小寶。
康熙乾隆下江南必過揚州,曾經全國鹽業集散地,商賈不絕,鹽商富可敵國,一夜建白塔都不是事。江南糧倉都要集中到揚州的江北大本營,下圖是揚州鹽商私宅個園。
連吹牛的馬可波羅都知道要沾沾揚州名氣,說在揚州做過大官。揚州從隋唐一直到明清都是中國經濟的中心之一,這都得益於大運河的開通,又有長江,南北貨運在這交匯,所以才有揚一益二之說。
曾經的揚州八怪無人不知,清四僧中石濤,朱耷都在揚州住過很久,石濤還葬在揚州的大明寺中。有錢的地方文人就多,美
女也多,所以現在都有人說自古揚州出美女(現在你再來看看,就普通的很,你會失望的)揚州的綠楊旅社曾經聞名一時,來往於揚州的達官名流富商大賈,無不下榻於綠楊旅社,很多的名人在這裡住過,三四十年代就有蔣介石、孫 科、孔祥熙、陳 毅、鄧穎超,還有文學藝術界的郁達夫、周作人、王少堂、李仲南、易君左等人在這裡住過。下圖是綠楊旅社。
還有淮揚菜是中國八大菜系,普通食材做出講究菜,說明了揚州曾經的富裕程度,都說天津包子好吃,來和揚州的比比,天津那就不是包子了。下圖是冶春茶社。
近代揚州衰落原因很多,1清末太平天國和清軍在揚州打的不可開交,2鐵路的開通導致水路的不暢,3上海的崛起。都導致揚州富商的出走或避亂。留下的也只有揚州修腳和搓背,和淮揚菜,這也從側面說明了曾經揚州經濟的繁榮。
我想沒有一個中國城市比得上揚州的衰落速度,曾經的商業繁榮也不是哪個城市能比的。揚州的衰落是中國從農耕文明向現代文明進發的必然。好了,祝福揚州若衰落不單單指經濟,而是文化傳承的話,那首推北京
南京,本來是首都特別市。
推薦閱讀:
※標準的電子郵件格式是什麼?
※人文、文化和文明的關係是什麼?
※求推薦暖心電影或書籍?
※有輕度自閉症的男友,如何幫助他?
※有什麼科學的讀書方法?